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昂

(唐朝第十五位皇帝)

鎖定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唐穆宗李恆的次子,母為貞獻皇后蕭氏。 [13] 
李昂性格恭儉儒雅, 悲憫仁慈。在長慶元年(821年),被封為江王。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擁立為帝。即位後李昂勤政愛民、厲行節儉,對宦官專權“心憤仇恥,志除兇慝。”太和九年(835年),李昂與重臣李訓、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企圖消滅宦官勢力,事敗後遭到軟禁。開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鬱而終,年僅三十二歲,諡號“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安葬於章陵 [14-15] 
李昂性仁孝,恭儉儒雅,勤於政理。雖承父兄兩朝奢弊之政,然時刻想着恢復初唐時中央朝廷的權威,以重振大唐帝國的雄風。李昂在位期間厲行節儉,革除奢靡之風,下令停廢許多勞民傷財之事,注重考核官吏。曾命京兆府造水車,配給鄭白渠附近百姓,以灌溉水田。致力於復興王朝。李昂閒暇以詩書自娛,好為五言詩。善於著作,著有《宮中題》《暮春喜雨詩》。 [16-18]  [30] 
全    名
李昂
別    名
李涵
諡    號
元聖昭獻孝皇帝
封    號
江王(即位前)
尊    號
太和文武仁聖皇帝(未答應) [19] 
廟    號
文宗
年    號
太和開成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長安(陝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
809年11月20日
逝世日期
840年2月10日
逝世地
大明宮太和殿
陵    墓
章陵
在位時間
826年 至 840年
前    任
唐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
繼    任
唐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炎
主要成就
厲行節儉。革除奢靡之風,平定滄景之亂
主要作品
宮中題》《暮春喜雨詩

李昂人物生平

李昂擁立登基

李昂原名李涵,是唐穆宗李恆的次子,生母為貞獻皇后蕭氏。生於唐元和四年(809年)十月十日,長慶元年(821年),李昂被封為江王。 [22] 
寶曆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人所弒,並矯詔立唐憲宗李純之子絳王李悟處理國事。十日,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神策護軍中尉魏從簡、梁守謙率領神策軍、飛龍軍攻入皇宮殺死絳王李悟和劉克明,隨後前往江王府迎李昂入宮。 [23-24]  十一日,李昂在宮內接見宰臣,請教如何處理軍務國政等事。十二日,宰臣和百官三次上表請李昂登基。十三日,李昂在大明宮宣政殿即位。十六日,李昂正式臨朝聽政。尊母親貞獻皇后蕭氏為皇太后。二十四日,李昂為絳王李悟舉哀弔喪,停止朝政公務三天。 [25-26] 
樞密使王守澄擁立李昂即位後,擔任右軍中尉的職務,握有神策軍的控制權,一人兼掌軍政二權,確立了在朝廷不可動搖的地位。 [33] 

李昂治理朝政

寶曆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827年1月28日),李昂放出宮女三千人,裁減宮廷教坊樂工、翰林伎師術士冗員一千二百七十人,放掉五坊豢養的鷹犬,停止進貢赤色綬帶、雕鏤器物以及金筐寶飾的牀榻。 [27] 
太和元年二月十三日(827年8月9日),李昂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太和”。免徵京兆府本年夏税的一半,並賜爵給九廟陪位者子孫、立功將士,始封諸王后予一子出身。 [28]  五月初七,李昂取消了宰輔大臣奏事由御史搜查後方許進殿的制度。 [29] 

李昂滄景之亂

太和元年三月初一(公元827年),橫海節度副使李同捷在其父橫海節度使李全略去世後,不待朝廷任命新的節度使就擅自擔任留後,並遣掌書記崔從長和其弟李同志、李同巽入朝,請求歸附。李昂賜其官,命天平節度使烏重胤擔任橫海節度使。李同捷抗命不從,李昂便命兗海、滄景節度使烏重胤、武寧節度使王智興、平盧節度使康志睦、魏博節度使史憲誠、盧龍節度使李載義、義成節度使李聽、義武節度使張璠各率本鎮兵馬討伐李同捷。次年四月,李同捷兵敗失地,被朝廷使節柏耆誅殺,傳首京師長安,滄景之亂平定。 [31-32] 

李昂除宦失敗

李昂為江王時,“喜讀太宗《貞觀政要》,每見太宗孜孜政道,有意於茲。”對穆宗、敬宗兩朝宦官專權之弊政,“心憤仇恥,志除兇慝。” [30] 
李昂的祖父憲宗李純、皇兄敬宗李湛均死於宦官之手,父親穆宗李恆及李昂本人皆由宦官所擁立。因此,李昂即位後就欲盡誅宦官,為君父報仇雪恥。 [33] 
太和四年六月,李昂開始謀誅宦官,但由於宦官身居皇宮之中,又掌控着禁軍,李昂感到“九重深處,難與將相明言。”李昂見翰林學士宋申錫耿直忠厚,不結黨營私,便招其一起商議除掉宦官。不久,李昂升任宋申錫為尚書左丞,隨即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申錫位居宰相後,即開始誅除宦官,任命吏部侍郎王璠為京兆尹,並“密諭帝旨”,企圖以京兆府兵誅殺宦官。但由於王璠走漏了消息,被宦官王守澄的門客鄭注探聽出來並告知了王守澄。於是王守澄決定先殺宋申錫,再殺李昂的弟弟,賢明有聲望的漳王李湊 [33-34] 
太和五年(831年),王守澄命令神策都虞候豆盧著持狀向李昂誣告,聲稱宋申錫欲與人望甚高的漳王李湊謀反,李昂在被矇騙下貶李湊為巢縣公,宋申錫為開州司馬。不久李湊與宋申錫先後憂憤而死。 [33]  [35] 
李昂事後也很快知道上當受騙,但迫於宦官的壓力無法為二人昭雪,此事直到開成元年(836年)九月,他才道出了隱情。這時宰相李石上奏説,宰相宋申錫忠直,為讒人所誣,竄死遐荒,未蒙昭雪。李昂聽了,“俯首久之,既而流涕泫然”,並説:“此事朕久知其誤,奸人逼我,以社稷大計,兄弟幾不能保,況申錫,僅全腰領耳。” [33] 
這次謀翦宦官失敗後,宦官更加專橫,李昂更加感到憤恨恥辱,而且憲宗李純被害後,兇手沒有抓到,李昂雖然表面上寬容宦官,內心卻實在不能容忍,準備將宦官斬盡殺絕,然而在位的大臣只顧保持祿位貪圃安逸,沒有人願意為此赴湯蹈火。因此,李昂暗中極力物色人物,以繼續誅滅宦官。 [33] 

李昂謀誅宦官

李昂一心想剷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便從下層分別提拔了鄭注李訓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為心腹。李昂採納鄭注等人的謀劃,殺了曾經參與殺害唐憲宗李純的宦官陳弘志 [38]  隨後又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衞軍,以削弱王守澄的軍權。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權,下令王守澄飲毒酒自盡。 [39]  這時,鄭注已經被任命為風翔節度使,李昂決定由鄭注挑選幾百親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時,將他們斬盡殺絕。李訓為了搶功,乘鄭注去風翔搬兵之時,又與李昂商定改變原有計劃,先下手殺盡宦官,再逐走鄭注。 [41] 
要誅除掌握禁軍實權的宦官,就必須有一定的武裝力量。李訓舉户部尚書王璠為太原節度使、大理卿郭行餘為邠寧節度使,希望兩人在赴鎮之前,先召募若干兵卒,助除宦官;又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府事,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衞大將軍,刑部郎中兼御史知雜李孝本權知御史中丞,由他們募集一些吏卒以誅宦官。 [40] 

李昂甘露之變

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835年),早朝於紫宸殿時,金吾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李訓等建議天降祥瑞,又近在宮禁,皇帝宜親往一看。於是,李昂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書、門下省官先往觀看。官員們回來,奏稱疑非真甘露。李昂乃再命宦官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等,帶領宦官去察看。 [42]  [44] 
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時,見韓約驚慌失措,又發現幕後埋伏了武裝士兵,慌忙退出。李訓等本想以觀看甘露為名,將宦官誘至金吾仗院,一舉而殲滅之,這個計劃失敗。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李昂乘軟輿入內宮。李訓急呼金吾衞士上殿保駕,一面攀輿高呼“陛下不可入宮”。金吾衞士數十人和京兆府吏卒、御史台人約五百人登殿奮擊,宦官死傷數十人。但這時李昂叱責李訓,宦官也已將李訓打倒在地上,抬着李昂進入宣政門,將門關閉,朝臣一時驚散。李訓見事不濟,出宮單騎走入終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不明真相,退到中書省等候文宗召見。 [42]  [45] 
宦官挾持李昂退入內殿後,立即派遣神策軍五百人,持刀出東上閣門,逢人即殺,死者六七百人。接着關閉宮城各門搜捕,又殺千餘人。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42-43]  [46] 
百科x混知:圖解甘露之變 百科x混知:圖解甘露之變
事變以後,李昂被宦官軟禁。國家政事由宦官專權,朝中宰相只是行文書之職而已。宦官氣勢凌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李昂對此一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悉。他對當值學士周墀慨嘆,自己受制於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不禁悽然淚下。周墀聽了也伏地流涕。 [48-49] 
當宰相鄭覃李石對宦官們指出李訓、鄭注也是宦官所引薦,昭義軍節度使劉從諫上表為王涯賈餗鳴冤並斥責仇士良後,仇士良有所忌憚而收斂,李昂君臣也得以行使一些權力。 [47] 

李昂患病去世

文宗曾有意立敬宗長子晉王李普為太子,但李普夭折,文宗追封其為悼懷太子。後立自己的長子李永為太子。莊恪太子李永死後,文宗曾立敬宗幼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但未行冊禮就病重了。 [33] 
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一,李昂抑鬱成病,不能下牀,便命樞密使劉弘逸、薛季稜叫來宰相楊嗣復李珏二臣,囑咐他們輔助太子監國。仇士良魚弘志得訊,於當天晚上就偽造遺詔,廢太子為陳王,立潁王李炎皇太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並帶李炎登上朝堂接見百官。李昂聞知也無可奈何,羣臣更是沒人敢反對。正月初四(2月10日),李昂在長安大明宮太和殿駕崩,享年三十三歲。諡號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葬於章陵 [50-51] 

李昂為政舉措

李昂政治

  • 厲行節儉
李昂深知兩朝之弊,看到了穆宗、敬宗的荒淫遊樂造成的朝政紊亂,即位後就立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恢復統治秩序。首先將在宮中沒有職位的宮女悉數遣散,放出三千人。裁減宮廷教坊樂工、翰林伎師術士冗員一千二百七十人,放掉五坊豢養的鷹犬,停止進貢赤色綬帶、雕鏤器物以及金筐寶飾的牀榻。 [27] 
  • 反對奢靡
李昂即位後,不好女色、厲行節儉。為革除奢靡之風,於大和四年四月十八日(830年5月14日),發出名為《申禁車服第宅逾侈敕》的詔令,主要強調“儉以足用,令出惟行”。並令尚書左僕射王涯主持這項任務,王涯在綜合各部門意見的基礎上,依據律令格式,結合現實情況,擬成一個《準敕詳度諸司制度條件》,內容包括服飾、車馬、導從、住房、器用等多個方面,對於官員各依品秩高低、職事繁簡的不同待遇,皆有具體的限制性規定。大和六年十月七日(832年11月3日),該《制度條件》經李昂詔準生效。大和七年(833年)八月,李昂又詔令“百官士族”必須遵守這個制度,“如有固違,重加黜責”。 [37] 

李昂法律

  • 綜述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政治、經濟、社會關係的變化使封建法制遭到不斷的破壞,刑法或廢弛或酷濫,動搖了唐代的法制基礎。李昂在其執政期間,為解決上述問題,採取了大量積極的措施。 [36] 
  • 以法治吏
以法治吏是李昂刑法措施的一項重要內容。李昂意識到恢復有序的司法制度關鍵在於以法治吏,針對“諸司刑獄例多停滯”和“京城百司及府縣禁囚,動經歲月,推鞫未畢”之現狀,李昂分別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委尚書左右丞及監察御史糾舉以聞”,以此杜絕司法官員翫忽職守的失職行為,從而提高辦案效率。二是“委裴元裕選強明御史三兩人,各本司分閲文按,據理疏決聞奏。如官吏稽慢,具名銜聞奏”。即對推延時日的官員,追究其法律責任。 [36] 
  • 禁止鞭背酷刑
唐代的答刑沿用隋制,分為五等。雖唐太宗時期廢除,但在唐朝中後期再次被啓用。李昂在周覽國史時,對太宗“不得鞭背”之詔極力贊同,太和八年(834年)四月敕雲:“朕恭承丕業,思奉貽謀,言念於茲,載懷側隱。其天下州府,應犯輕罪人,除罪狀巨蠹,法所難原者,其他過誤罪及尋常公事違犯,並宜準貞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製處分,不得鞭背。”禁止對輕罪人施以鞭背的酷刑,避免了以重代輕的刑罰處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刑罰的野蠻性,從而有利於受刑者的恢復,對保護輕罪受刑者的生存及生產能力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這在唐後期刑罰酷濫的形勢下﹐無疑對維護封建法律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對緩和日趨緊張的社會矛盾,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36] 

李昂文學成就

李昂為人恭儉儒雅,聽政之暇,博通羣籍。曾經説:“若不甲夜視事,乙夜觀書,何以為人君。”每到策試進士,常常自擬題目。得到舉試文人作品後,又親自披覽吟詠,終日忘倦。李昂常請學士討論經義,較量古今。並喜歡與宰相討論詩的工、拙,常吟誦杜甫的詩作《曲江》。李昂本人也擅長作詩,尤其喜作五言詩。王讜在《唐語林》中評價:“文宗好五言詩,品格與肅、代、憲宗同,而古調尤清峻。”《全唐詩》存其詩6首、聯句2句。 [1] 

李昂歷史評價

劉禹錫:“繼體三才理,承顏九族親。禹功留海內,殷歷付天倫。調露曲常在,秋風詞尚新。本支方百代,先讓棣華春。月落宮車動,風悽儀仗閒。路唯瞻鳳翣,人尚想龍顏。御宇方無事,乘雲遂不還。聖情悲望處,沉日下西山。享國十五載,昇天千萬年。龍鑣仙路遠,騎吹禮容全。日下初陵外,人悲舊劍前。周南有遺老,掩淚望秦川。” [4] 
劉昫舊唐書》:①“昭獻皇帝恭儉儒雅,出於自然,承父兄奢弊之餘,當閽寺撓權之際,而能以治易亂,代危為安。大和之初,可謂明矣。初,帝在藩時,喜讀《貞觀政要》,每見太宗孜孜政道,有意於茲。洎即位之後,每延英對宰臣,率漏下十一刻……而帝以累世變起禁闈,尤側目於中官,欲盡除之。然訓、注狂狡之流,制御無術,矢謀既誤,幾致顛危。所謂“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雖旰食焦憂,不能弭患,異哉!” [2]  ②“昭獻統天,洪惟令德。心憤仇恥,志除兇慝。未殄夔魖,又生鬼蜮。天未好治,亂何由息。” [2] 
歐陽修新唐書》:“文宗恭儉儒雅,出於天惟,嘗讀太宗《政要》,慨然恭之。及即位,鋭意於治,每延英對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唐制,天子以隻日視朝,乃命輟朝、放朝皆用雙日。凡除吏必召見訪問,親察其能否。故太和之初,政事脩飭,號為清明。然其仁而少斷,承父兄之弊,宦官撓權,制之不得其術,故其終困以此。甘露之事,禍及忠良,不勝冤憤,飲恨而已。由是言之,其能殺弘志,亦足伸其志也。” [3] 
袁甫:“元帝、文宗,果斷不用於斥邪佞,反用於逐賢人,此二君不識剛德之真。” [5] 
蔡東藩:①“文宗有心圖治,終受制於家奴,有一劉蕡而不敢用,黜直言之士,增中官之焰,是而欲治安也得乎?” [6]  ②“況文宗固欲除閹人,而反信閹人之誣構,庸昧至此,可勝慨哉!周赧漢獻,原不是過矣。” [7]  ③“唐至文宗之世,威柄已為宦官所握,文宗嘆息流涕,自恨受制家奴,不如周赧漢獻,情殊可憫,但亦未免自貽伊戚耳。一誤於宋申錫,再誤於李訓鄭注,用人不明,已司其咎,乃復暱幸寵妃,不善教子,骨肉且未能保全,遑問他事?至於權閹矯詔,擅立潁王,不能正始者,復不能正終,何莫非優柔寡斷之所致也?” [8] 
王桐齡:“文宗號稱令主,然優柔寡斷,無知人之明,故對於賢臣,時常懷猜疑心;對於庸臣,時常懷錢牽就心;對於佞臣,時常懷試驗心。中無主見,往往為小人所利用,反不若蜀漢後主、明神宗之庸懦幼弱者,猶能恭己無為,任賢勿貳也。裴李諸賢不能久居政府者以此,甘露之禍所以釀成者亦以此也。” [9] 
呂思勉:①“文宗性恭儉儒雅,出於自然,每延英對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其勤政如此。而其儉德尤為難及。且欲創建制度,率百官以儉樸,以挽奢侈之風,亦可謂難能矣。然不能除去宦官,以振紀綱,則終亦徒善、徒法而已。”②“文宗無過,所擢用諸臣,亦莫非公忠體國,起孤寒,有大志,感激主知,思以身任天下之重者。而卒見幽囚,遭屠戮,亦可哀矣。蓋至是而天覆駢誅,城社狐鼠,同歸於盡之局定矣。毫毛不拔,將尋斧柯,豈不信哉?”③“順宗、文宗,志除宦官同,能擢用孤寒新進之人亦同,然順宗所用,皆東宮舊臣,相知有素,而文宗則拔自臨時,此則文宗尤難於順宗也。”④“文宗平橫海,武宗平昭義。史家以為豐功,實則殊不足道,且皆竭蹶而後得之者也。” [10] 

李昂軼事典故

  • 為人寬厚
一次,李昂將在長安南郊天壇舉行祭祀。事前,有官員進獻相撲的藝人,讓他們為李昂專場表演。李昂説:“我正在清修齊戒,怎麼適合觀賞相撲之戲呢?”左右的人説:“以往都有這種舊例,而且他們已經在宮門外恭候。”李昂認為:“這大概是要領取賞賜。讓他們面向外表演一下,就給他們賞賜吧,然後命令他們離去,我就不去了。”又有一回觀賞鬥雞,有優伶一直稱讚雞又大又好。李昂説:“雞既然這麼好,就賞賜給你好了。”
  • 善納諫言
一次,李昂在便殿召見六位學士,説起漢文帝的節儉,便舉起自己的衣袖説:“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學士們都紛紛頌揚其節儉品德,只有學士柳公權閉口不説話,李昂留下他,問他為什麼不説話,柳公權回答説:“君主的大節,應該注意起用賢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聽取忠言勸戒,分明賞罰。至於穿洗過的衣服,那隻不過是小節,無足輕重。”當時周墀也在場,聽了他的言論,嚇得渾身發抖,但柳公權卻理直氣壯。李昂聽後,稱讚他有諫臣風度,次日便下旨授柳公權為諫議大夫知制誥,仍任翰林學士,負責撰寫詔書。 [11] 

李昂人際關係

人物關係
姓名稱呼
人物簡介
父親
唐穆宗李恆,李昂為其次子。長慶四年去世,傳位於太子李湛
母親
蕭氏,原為李恆的侍女,生李昂。李昂即位後封為皇太后,開成五年去世,諡號“貞獻”。
妻子
德妃王氏,為李昂的妃嬪,生莊恪太子李永。后王德妃失寵,母子先後因楊賢妃的誣告而死。
賢妃楊氏,為李昂的妃嬪。出身弘農楊氏,因介入唐文宗的立儲紛爭,被唐武宗李炎所殺。
兒子
莊恪太子李永,李昂的長子,王德妃所生。初封魯王,兩年後被立為皇太子。後受到楊賢妃讒害,幽閉於大明宮少陽院,次年暴卒,諡號“莊恪”,葬於莊恪陵。
蔣王李宗儉,李昂的次子。
女兒
李氏,李昂之女。
李氏,李昂之女,唐僖宗鹹通年間去世。
李氏,李昂之女,唐僖宗廣明年間去世。
參考資料 [20-21] 

李昂史料索引

《舊唐書》 [2]  [12]  [20]  《新唐書》 [3]  [21]  《資治通鑑》 [52-53] 

李昂影視形象

名稱
飾演者
影視圖
1997年電視劇《玉人簫
劉煉
2018年電視劇《櫃中美人
參考資料
  • 1.    周勳初.唐詩大辭典(修訂本):鳳凰出版社,2003-09-01
  • 2.    《舊唐書·卷十七下·本紀第十七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5-09]
  • 3.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5-09]
  • 4.    《全唐詩·卷三百五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5-09]
  • 5.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八·宋紀一百六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6]
  • 6.    唐史演義:第八十回 盅敬宗逆閹肆逆 屈劉蕡名士埋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06]
  • 7.    唐史演義:第八十一回 誅叛帥朝使爭功 誣相臣天潢坐罪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06]
  • 8.    唐史演義:第八十四回 奉皇弟權閹矯旨 迎公主猛將建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1-06]
  • 9.    王桐齡.中國曆代黨爭史: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
  • 10.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 11.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八十八》:常與六學士對便殿,帝稱漢文帝恭儉,因舉袂曰:“此三澣矣!”學士皆賀,獨公權無言。帝問之,對曰:“人主當進賢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澣濯之衣,此小節耳,非有益治道者。”異日,與周墀同對,論事不阿,墀為惴恐,公權益不奪,帝徐曰:“卿有諍臣風,可屈居諫議大夫。”乃自舍人下遷,仍為學士知制誥。
  • 12.    《舊唐書·卷十七上·本紀第十七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18]
  • 13.    楊宗戰,丁偉主編;劉向陽,李阿能編著.乾坤之間,唐乾陵藝文志與大事記[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9.01.第4頁
  • 14.    李昂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15.    王飛鴻,崔晟主編.中華帝王簡説[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10.第224頁
  • 16.    尚永亮主編.唐詩觀止[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2.第484頁
  • 17.    桑希臣,王本剛著.盛世與餘暉:李唐家族傳[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7.第213頁
  • 18.    《羣書治要續編》編輯委員會編;郝時晉,梁光玉,蕭祥劍主編,第112頁
  • 19.    《冊府元龜·卷十六·帝王部·尊號一》:七年十二月甲午中書門下請上尊號。表曰:臣聞自古帝王之有天下也。必建崇名立徽號,號者功之表名者德之光所以配天立極傳於億祀表功明德示於四方伏惟皇帝陛下運啓中興業隆大寶總道德而施教法陰陽以為心雖日昃忘勞之規御朽興念之戒身衣弋糹弟之儉乙夜觀書之勤斯皆前代之令猷而哲王之懿範有一於此則為聖明陛下扌而行之孜孜不倦而。又抑退浮薄崇獎貞廉必齊素厚之風每尚儒學之本端靜邁於時俗孝愛浹於人倫掃滄景之妖兇定羌蠻之俶擾去華尚樸先自六宮端本澄源行乎!四海近者旱。又偶告時雨稍愆陛下切納隍之憂深在予之責德音才發靈貺已隨變慝消災有如影響熒惑受制以軌道壽星葉紀以揚光品彙昭蘇風雨時。若玄功之化覆載同和涵育之仁肖翹皆遂干戈載戢華夏以清自三代以還仁明聰聖未有如今日之盛者也。而自龍飛代邸將及十年聖德鹹通洪名久曠何以彰祖宗之盛烈副億兆之懇誠臣。又聞行過乎!恭自非中道名以出信斯蓋格言使尊稱抑而未揚大典闕而不舉天地之符未答神祗之望莫申臣等不勝大願謹上尊號曰:太和文武仁聖皇帝伏惟誕膺丕典永峻鴻猷葵藿纖誠庶傾心於回照犬馬微志獲蹈舞於康衢無任悃款屏營之至前後凡四上表詔答不許宰臣以帝臨御八年請加徽號有五坊中人薛季稜自同華回因奏關輔村閭百姓凋弊帝嘆曰:近甸今歲小稔人尚如此況江淮水潦之後流離疾苦未有弭災援溺之術焉可虛飾鴻名以自尊大乎!因以通天帶賞季稜由是宰臣不敢復請。
  • 20.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五·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12]
  • 21.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12]
  • 22.    《舊唐書·卷十七·本紀第十七上》: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諱昂,穆宗第二子,母曰貞獻皇后蕭氏。元和四年十月十日生。長慶元年封江王。初名涵。
  • 23.    《舊唐書·卷十七·本紀第十七上》:寶曆二年十二月八日,敬宗遇害,賊蘇佐明等矯制立絳王勾當軍國事。樞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謙率禁軍討賊,誅絳王,迎上於江邸。
  • 24.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寶曆二年十二月,敬宗崩,劉克明等矯詔以絳王悟句當軍國事。壬寅,內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神策護軍中尉魏從簡、梁守謙奉江王而立之,率神策六軍、飛龍兵誅克明,殺絳王。
  • 25.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乙巳,江王即皇帝位於宣政殿。戊申,始聽政。尊母為皇太后。
  • 26.    《舊唐書·卷十七·本紀第十七上》:丁己,為絳王舉哀,廢朝三日。
  • 27.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庚申,出宮人三千,省教坊樂工、翰林伎術冗員千二百七十人,縱五坊鷹犬,停貢纂組雕鏤、金筐寶飾牀榻。
  • 28.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大和元年二月乙巳,大赦,改元。免京兆今歲夏税半。
  • 29.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五月戊辰,罷宰臣奏事監搜。
  • 30.    “甘露之變”與唐文宗—李昂  .陝西省圖書館[引用日期2024-01-12]
  • 31.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文宗即位,同捷冀易世之後,稍行恩貸,即令母弟同志、同巽入朝,令掌書記崔長奉表,備達懇誠,請從朝旨。詔授同捷檢校左散騎常侍、兗州刺史、兗海節度使;以天平節度使烏重胤為滄州節度以代之。詔下,同捷託以三軍乞留,拒命。乃命烏重胤率鄆、齊兵加討。又詔徐帥王智興、滑帥李聽、平盧康志睦、魏博史憲誠、易定張璠、幽州李載義等四面進攻。
  • 32.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九十三》:耆乃斬同捷首,傳而獻捷,百僚稱賀。
  • 33.    田廷柱.唐文宗謀翦宦官與甘露之變[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4):94-98.
  • 34.    《新唐書·卷八十二·列傳七》:文宗即位,疾王守澄顓很,引支黨橈國,謀盡誅之,密引宰相宋申錫使為計。守澄客鄭注伺知之,以告,乃謀先事殺申錫。又以王賢,有中外望,因欲株聯大臣族夷之。
  • 35.    《舊唐書·卷十七下·本紀十七下》:癸卯,詔漳王湊可降為巢縣公,右庶子宋申錫開州司馬同正。
  • 36.    侯雯.淺議唐文宗在刑法方面的措施[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4):55-56.
  • 37.    完顏紹元.漢唐明清官場如何反奢靡之風[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4(03):79-81.
  • 38.    《舊唐書·卷十七下·本紀第十七下》:癸亥,令內養齊抱真將杖於青泥驛決殺前襄州監軍陳弘志,以有殺逆之罪也。
  • 39.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辛巳,遣中使李好古齎酖賜王守澄,是日,守澄卒。
  • 40.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一十九》:約以其年十一月誅中官,須假兵力,乃以大理卿郭行餘為邠寧節度使,户部尚書王璠為太原節度使,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大尹事,太府卿韓約為金吾街使,刑部郎中知雜李孝本權知中丞事,皆訓之親厚者。冀王璠、郭行餘未赴鎮間,廣令召募豪俠及金吾台府之從者,俾集其事。
  • 4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先是,守澄死,以十一月葬滻水,注奏言:"守澄,國勞舊,願身護喪。"因羣宦者臨送,欲以鎮兵悉禽誅之。訓畏注專其功,乃先五日舉事。
  • 42.    《舊唐書·卷十七下·本紀第十七下》:時李訓、鄭注謀誅內官,詐言金吾仗舍石榴樹有甘露,請上觀之。內官先至金吾仗,見幕下伏甲,遽扶帝輦入內,故訓等敗,流血塗地。京師大駭,旬日稍安。
  • 43.    《舊唐書·卷十七下·本紀第十七下》:壬戌,中尉仇士良率兵誅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李訓,新除太原節度王璠,郭行餘、鄭注、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十餘家,皆族誅
  • 44.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韓約不報平安,奏稱:"左金吾聽事後石榴夜有甘露,臣遞門奏訖。"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帥百官稱賀。訓、元輿勸上親往觀之,以承天貺,上許之。百官退,班於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軟輿出紫宸門,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兩省官詣左仗視之,良久而還。訓奏:"臣與眾人驗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佈,恐天下稱賀。"上曰:"豈有是邪!"顧左、右中尉仇士良、魚志弘帥諸宦者往視之。
  • 45.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仇士良等至左仗視甘露,韓約變色流汗。士良怪之曰:"將軍何為如是?"俄風吹幕起,見執兵者甚眾,又聞兵仗聲,士良等驚駭走出。門者欲閉之,士良叱之,關不得上。士良等奔詣上告變。訓見之,遽呼金吾衞士曰:"來上殿衞乘輿者,人賞錢百緡!"宦官曰:"事急矣,請陛下還宮!"即舉軟輿,迎上扶升輿,決殿後罘罳,疾趨北出。訓攀輿呼曰:"臣奏事未竟,陛下不可入宮!"金吾兵已登殿。羅立言帥京兆邏卒三百餘自東來,李孝本帥御史台從人二百餘自西來,皆登殿縱擊,宦官流血呼冤,死傷者十餘人,乘輿迤邐入宣政門,訓攀輿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榮奮拳毆其胸,偃於地。乘輿即入,門隨闔,宦者皆呼萬歲,百官駭散出。訓知事不濟,脱從吏綠衫衣之,走馬而出,揚言於道曰:"我何罪而竄謫!"人不之疑。王涯、賈餗、舒元輿還中書,相謂曰:"上且開延英,召吾屬議之。"兩省官詣宰相請其故,皆曰:"不知何事,諸公各自便!"
  • 46.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士良等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帥禁兵五百人,露刃出閣門討賊。王涯等將會食,吏白:"有兵自內出,逢人輒殺!"涯等狼狽步走,兩省及金吾吏卒千餘人填門爭出。門尋闔,其不得出者六百餘人皆死。
  • 47.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上表請王涯等罪名,且言:"涯等儒生,荷國榮龐,鹹欲保身全族,安肯構逆!訓等實欲討除內臣,兩中尉自為救死之謀,遂致相殺,誣以反逆,誠恐非辜。設右宰相實有異圖,當委之有司,正其刑典,豈有內臣擅領甲兵,恣行剽劫,延及士庶,橫被殺傷!流血千門,殭屍萬計,蒐羅枝蔓,中外恫疑。臣欲身詣闕庭,面陳臧否,恐並陷孥戮,事亦無成。謹當修飾封疆,訓練士卒,內為陛下心腹,外為陛下藩垣。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丙申,加從諫檢校司徒。
  • 48.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上自甘露之變,意忽忽不樂,兩軍球鞠之會什減六七,雖宴享音伎雜遝盈庭,未嘗解顏。閒居或徘徊眺望,或獨語嘆息。
  • 49.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六》:乙亥,上疾少間,坐思政殿,召當直學士周墀,賜之酒,因問曰:"朕可方前代何主?"對曰:"陛下堯、舜之主也。"上曰:"朕豈敢比堯、舜!所以問卿者,何如周赧、漢獻耳。"墀驚曰:"彼亡國之主,豈可比聖德!"上曰:"赧、獻受制於強諸侯,今朕受制於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復視朝。
  • 50.    《新唐書·卷八·本紀第八》:五年正月戊寅,不豫。己卯,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魚弘志、仇士良立潁王瀍為皇太弟,權句當軍國事,廢皇太子成美為陳王。庚辰,仇士良殺仙韶院副使尉遲璋。辛巳,皇帝崩於太和殿,年三十三。
  • 51.    《舊唐書·卷十七下·本紀第十七下》:五年春正月戊寅朔,上不康,不受朝賀。己卯,詔立親弟潁王瀍為皇太弟,權勾當軍國事。皇太子成美復為陳王。辛巳,上崩於大明宮之太和殿,壽享三十三。羣臣諡曰元聖昭獻皇帝,廟號文宗。其年八月十七日,葬於章陵。
  • 5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16]
  • 53.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