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粹宮

鎖定
鍾粹宮(The Palace of Purity),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稱“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鍾粹宮”,是故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朝時期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朝時期為后妃居所 [1] 
鍾粹宮南北長47.38米,東西寬47.9米,平面近方形,佔地面積共2269.5平方米,分成前後兩進院落。正門名鍾粹門,座北面南。前院正殿即鍾粹官,座北面南,面闊5間,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中間有南北向甬路,與前後相通。後殿屋頂為硬山式,兩側有東西耳房,前有卡牆,自成小院。院內西南角有井亭1座 [1]  [5]  。鍾粹宮的彩畫對於研究明、清官式彩畫發展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6] 
1961年3月4日,包含鍾粹宮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鍾粹宮
外文名
The Palace of Purity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
所處時代
明、清
佔地面積
2269.5 m²

鍾粹宮歷史沿革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咸陽宮始建。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咸陽宮更名為鍾粹宮。
明隆慶五年(1571年),鍾粹宮改稱興龍宮,後殿改稱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複稱鍾粹宮。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鍾粹宮重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鍾粹宮修葺。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鍾粹宮修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鍾粹宮修葺。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鍾粹宮修葺。
清朝晚期,鍾粹宮內添加垂花門、遊廊等 [1] 
1972年,鍾粹宮被設為故宮博物院明清工藝美術館 [4] 
2008年8月8日,鍾粹宮被設為故宮博物院“盛世琳琅——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朝玉器精品展”展廳 [3] 

鍾粹宮建築格局

鍾粹宮
鍾粹宮(4張)
鍾粹宮南北長47.38米,東西寬47.9米,平面近方形,佔地面積共2269.5平方米,分成前後兩進院落。正門名鍾粹門,座北面南,左右嵌有琉璃花飾的照壁,門內有懸山捲棚頂倒座式垂花門,垂蓮柱下置四扇屏門,門兩側依南牆有遊廊,與垂花門及東西配殿前廊相通,形成三合院帶四周迴廊的格局。前院正殿即鍾粹官,座北面南,面闊5間,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中間有南北向甬路,高出地面,與前後相通。後殿較前院規模略小,屋頂都是較低等級的硬山式,兩側有東西耳房,前有卡牆,自成小院。院內西南角有井亭1座 [1]  [5-6] 

鍾粹宮主要建築

鍾粹宮鍾粹門

鍾粹門為鍾粹宮正門,座北面南,是一座帶斗拱的單檐歇山頂琉璃門,左右嵌有琉璃花飾的照壁 [1]  [5] 

鍾粹宮正殿

鍾粹宮
鍾粹宮(4張)
前院正殿即鍾粹官,座北面南,地面至頂(正脊上皮)高11.12米,是一座面闊5間,前出廊,單檐歇山頂的大殿。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單檐硬山頂,檐脊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拱,彩繪蘇式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內原為徹上明造,後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內懸乾隆御題“淑慎温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正殿左右轉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連 [1]  [5-6] 

鍾粹宮後殿

鍾粹宮後殿 鍾粹宮後殿
後院正殿面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 [1]  [6] 

鍾粹宮文物價值

鍾粹宮正殿在明代早期是徹上露明造,因此各個樑架的梁枋檁桁斗拱等構件都滿繪彩畫。後來隨着室內主人的更換或因使用的需要,室內頂棚也幾經變化。明中、清初和清中天花三次向下移位,每一次天花向下移位,上面的彩畫就保留下來,因此鍾粹宮室內既保存着明早期和明中青綠點金的旋紋彩畫,又保存着龍鳳和璽彩畫,還保存着外檐檁枋的式彩畫。在一座宮殿中遺留下來不同歷史時期、風格各異的彩畫尚屬少見,這對於研究明、清官式彩畫發展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6] 

鍾粹宮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包含鍾粹宮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鍾粹宮旅遊信息

鍾粹宮地理位置

鍾粹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

鍾粹宮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1、2、52、59、82、99、120、126、觀光1線、專2路公交車,在天安門東站下車前往;
北京市內乘坐1、5、52、99、觀光1線、專2路公交車,在天安門西站下車前往。
  • 地鐵
北京市內乘坐地鐵1號線,在天安門東站下車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