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豫

(唐朝第九位皇帝)

鎖定
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 [1]  ),初名李俶[chù],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九位皇帝(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 [1]  ,唐肅宗李亨長子,母為章敬皇后吳氏。 [24] 
李豫為人仁孝温恭,深受祖父唐玄宗寵愛。最初以皇孫身份受封廣平王。安史之亂時隨父前往靈武,肅宗稱帝后,被拜為天下兵馬元帥。作為名義上的唐軍統帥,統領郭子儀等諸將先後收復長安、洛陽。憑藉收復兩京之功相繼進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冊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肅宗病死,李豫被宦官李輔國等擁立為帝。同年命其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統僕固懷恩等大敗史朝義部叛軍,收復洛陽及河北諸郡,至次年徹底平定安史之亂。吐蕃乘亂攻佔河西、隴右之地,並於廣德元年(763年)長驅佔領長安,李豫出逃陝州,隨後起用郭子儀擊破吐蕃。永泰元年(765年),又用郭子儀等平定僕固懷恩之亂。此後藩鎮勢力壯大,開中晚唐藩鎮割據之先河 [45]  。大曆十四年(779年),李豫於大明宮紫宸內殿崩逝。諡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實為世宗 [14]  ),葬於元陵 [110] 
李豫在位時期,定計誅殺權宦李輔國魚朝恩及宰相元載,流放宦官程元振;任用楊綰劉晏韓滉等人,整飭吏治、漕運、鹽政等,致力於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取得了一定成效。 [45]  [110] 
概述圖來源 [55] 
全    名
李豫
別    名
唐代宗
諡    號
睿文孝武皇帝
尊    號
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 [112] 
廟    號
代宗(實為世宗) [14] 
年    號
寶應廣德永泰大曆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都上陽宮之別殿(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111] 
出生日期
726年11月11日 [1] 
逝世日期
779年6月10日
逝世地
大明宮紫宸內殿(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94] 
陵    墓
元陵
在位時間
762年5月18日 至 779年6月10日
前    任
唐肅宗李亨
繼    任
唐德宗李適
主要成就
收復兩京,平定安史之亂
改革税收,實行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主要作品
夢黃衣童子歌
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密嚴經序
本    名
李俶

李豫人物生平

李豫早年經歷

李俶後改名李豫,見下文)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726年11月11日) [1]  生於東都洛陽上陽宮 [111]  他是玄宗的太子李亨(即唐肅宗)的長子;母為宮人吳氏,在生下李俶不久後,便於開元十八年(730年)逝世。後追尊為章敬皇后 [44] 
李俶從小好學,專攻《周禮》與《易經》,學習儒家經典。為人仁孝温恭,言談舉止皆符合禮儀,器宇度量弘深,寬厚而有決斷,喜怒不形於色。玄宗雖有孫兒百餘人,但只有李俶為嫡皇孫,相貌又與諸孫不同,所以玄宗格外喜愛他。 [45]  李俶十五歲時,被封為廣平郡王 [2] 

李豫平亂元帥

與唐肅宗、代宗、德宗皆有深厚情誼的謀臣李泌 與唐肅宗、代宗、德宗皆有深厚情誼的謀臣李泌 [46]
天寶十四載(755年),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宰相楊國忠的藉口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攻佔潼關,李俶隨玄宗一行逃往成都。馬嵬驛兵變後,他與弟弟、建寧王李倓力勸其父李亨北上靈武。七月,李亨於靈武即位,即唐肅宗。肅宗即位後,組建朝廷,以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皆歸他指揮調度。同時設元帥府于禁中,由與肅宗有舊誼的李泌任元帥行軍長史。在此期間,李俶與李泌朝夕計議,以處理軍機之事。當時朝廷草創,臨時招募的兵員少,又沒有戰鬥力。李俶“推心示信,招懷流散”,等他隨肅宗到達彭原後,已有“兵眾數萬”。 [45]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權宦李輔國附會肅宗寵幸的張良娣,陰謀動搖李俶儲君的地位。建寧王李倓屢次向肅宗奏言此事,李輔國與張良娣反誣奏李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一怒之下,賜死李倓。 [45]  李俶對李倓遇害頗感悲慟,但不敢言明。 [47] 
宰相房琯進擊叛軍失敗,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回軍鳳翔途中又遭叛軍重創。叛軍一時氣焰囂張,屢次襲擾鳳翔,威脅肅宗朝廷。李俶“選求勇幹,頻挫其鋒”,使舉朝安寧,“士心大振”。 [45] 
盛夏過後,肅宗加緊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閏八月,肅宗犒賞三軍,準備收復京師。九月,李俶與副元帥郭子儀為中軍,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李嗣業為前軍,關內行營節度王思禮為後軍,回紇兵馬由葉護太子率領作為機動隊伍。唐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的軍隊共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廣平王與回紇葉護結為兄弟,葉護大喜。唐與回紇聯軍進至長安西,在灃水之東的香積寺(位於今陝西長安南)以北橫亙三十里,與叛軍十萬人決戰。雙方自午時激戰至酉時,唐軍取得大捷。夜幕降臨,叛軍潰逃,被斬殺六萬人。叛將張通儒連夜丟棄長安逃跑。得到戰報後,李俶立即下令入城。唐軍得以一戰收復長安。 [45] 
起初,肅宗急於收復京師,與回紇相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時,葉護要按約定執行。李俶拜回紇葉護於馬前,説:“現在剛克復了京師,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麼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後再履行約定。”葉護吃驚地跳下馬答拜,並跪下來捧着李俶的腳,説:“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於是與朔方大將僕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軍從長安城南經過,紮營於水東岸。百姓、軍士以及胡人紛紛向李俶下拜,哭着説:“廣平王真不愧是華夷之主!”肅宗得知此事後也高興地説:“朕不如廣平王!”李俶整軍入京,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李俶留在長安鎮撫三日後,率大軍東追叛軍。 [3]  [45] 
隨後,李俶等進至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叛軍首領安慶緒盡徵洛陽守兵十五萬人,於新店抗擊唐軍。唐軍與回紇軍夾擊,叛軍再次大敗,死屍遍野。叛將嚴莊、張通儒等放棄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逃跑。李俶與郭子儀進入陝州,僕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叛軍 [4]  。嚴莊先進入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狀。安慶緒放棄洛陽敗退。回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財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李俶深以為患。洛陽父老獻出羅錦一萬匹給回紇,回紇這才停止劫掠 [48]  。李俶也贈給葉護太子“錦罽寶貝”,使其心滿意足 [5]  。進入東都後,投降安祿山父子的陳希烈等三百餘人,都身穿素服,哭泣着請罪。李俶遵照肅宗旨意,將其全部釋放,交赴西京聽候處理。 [45] 
兩京(長安、洛陽)的相繼收復,大大提高了李俶的威望。肅宗返京後,大赦天下,於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進封李俶為楚王 [6]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李俶被立為皇太子。此時肅宗聯繫李俶出生時“豫州獻嘉禾”的祥瑞,於是將其改名為李豫(《唐會要》將改名一事定為十月五日 [49]  [7]  [50] 
上元二年(761年)底,肅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李豫監國 [45]  當時兩宮(太上皇玄宗、肅宗)均患病,李豫往來侍疾,親嘗藥膳,衣不解帶。 [8] 

李豫登基除奸

  • 驚變即位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肅宗病重,張皇后(即張良娣)無子,害怕李豫功高難制,於是暗中召越王李系至宮中,準備廢黜李豫。十六日,張皇后矯詔召見李豫。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圖謀,於是派兵到凌霄門,待李豫抵達後,保護他到禁軍中。當晚,二人領兵軟禁李系、張皇后等,肅宗受驚而崩逝。隨後,程元振等迎李豫於九仙門,見羣臣,行監國之禮。二十日(5月18日) [1]  ,李豫即位。 [9] 
李豫繼位後,李輔國因有翊戴之功,極為驕橫,竟然對李豫説:“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李豫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後才能決定。不久,李豫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並派使者慰問其家屬。 [9]  [10] 
  • 蕩平安史
李豫即位時,叛軍再度攻陷了洛陽,大難未平。因此,他在登基後發佈的第一道詔書,就是任命長子、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以表平叛決心。 [9] 
平定安史之亂的元勳李光弼 平定安史之亂的元勳李光弼 [52]
在部署平叛的過程中,他也對朝廷上下、宮廷內外的人事關係進行了調整。首先他在五月于丹鳳樓頒佈大赦制書,隨後加封平叛功臣郭子儀、李光弼李光進等諸道節度使及內外羣臣。同月,他宣佈恢復玄宗時被廢黜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等人的封號,被玄宗幽禁而死的棣王李琰、因擅兵被廢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被昭雪。 [51]  李豫希望通過對皇室成員的平反昭雪來梳理玄宗、肅宗時期淤結的政治遺留問題,從而尋求開拓進取的途徑。
同年十月,李豫命李適為主帥、僕固懷恩為副帥,統帥河東、朔方及諸道行營、回紇騎兵等共十餘萬兵力,對自稱燕帝的史朝義部叛軍發起強大攻勢。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也率軍參戰。壬申日,唐軍抵達洛陽北郊。甲戌日,唐軍與安史叛軍在橫水展開決戰,叛軍大敗,被俘殺六萬人,史朝義向北潰逃。唐軍順勢收復東京、河陽及汴、鄭、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將薛嵩舉相州,恆州節度使張忠志(即李寶臣)舉趙、定、深、恆、易五州歸順。 [11]  [45] 
寶應二年(763年)初,史朝義走投無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圖謀歸唐的燕范陽尹李懷仙追及,被迫自殺。李懷仙斬得史朝義首級來降。自此,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定。 [11]  [45]  七月,羣臣為李豫上尊號為“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 [112] 
安史之亂平定後,李豫同意了僕固懷恩分授原安史舊將鎮守河朔的提議,被認為開中晚唐藩鎮割據現象之先河(詳見“為政舉措”中“姑息藩鎮”目錄)。 [45] 

李豫內憂外患

  • 袁晁起義
主詞條:袁晁起義
寶應元年(762年),唐廷為追徵江淮地區八年賒欠租調,派豪吏為縣令,蒐括民間粟帛,農民紛起反抗。其中台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袁晁在翁山(今舟山島)率眾起義,攻下台州,年號寶勝(一作升國),連克信、温、明等州,擁眾近二十萬。同年,江南人方清在歙州(治今安徽歙縣)率饑民起義。 [66] 
面對浙東接連不斷的起義,李豫命鎮守臨淮(今江蘇盱眙)的河南副元帥李光弼分兵鎮壓。 [66]  至廣德元年(763年)夏,浙東起義軍接連為李光弼部所敗,袁晁本人被俘殺,不久後浙東亂平 [71]  [65] 
  • 吐蕃入侵,僕固懷恩叛亂
中興名將郭子儀 中興名將郭子儀
為討伐安史叛軍,唐廷相繼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軍隊,使吐蕃逐漸向北蠶食,並乘虛深入內地,攻佔了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餘州。廣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軍大舉入寇,邊將再三告急,宦官程元振都壓下不報。十月,投降吐蕃的涇州刺史高暉引導吐蕃軍過鄰州,寇掠奉天、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逼近京師。 [45] 
李豫獲悉此事後,急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同時啓用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禦敵。但為時已晚,李豫匆促逃離京城,到陝州避難。官民逃亡荊襄或藏匿在山谷中。 [12]  吐蕃佔領長安後,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劫掠府庫市裏,縱兵焚閭舍,蕭然一空。幸虧郭子儀巧妙與敵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長安,李豫才於十二月返回長安,重賞郭子儀。百官論奏程元振“專權自恣”,貽誤軍機,李豫遂罷免了程元振官爵,放歸鄉里,後又流配於江陵。 [45] 
朔方節度使、大寧郡王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中“與賊百戰,闔宗死事至四十六人” [67]  ,立有大功,卻在平亂之後被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宦官駱奉先逼迫,無法向朝廷申辯。於是在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派其子僕固瑒攻打辛雲京。李豫招撫不成,採納刑部尚書顏真卿的建議 [54]  ,派長期任職朔方的郭子儀前往招撫朔方軍將。僕固瑒攻擊敗辛雲京後受阻於榆次,最終被部下殺死。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僕固懷恩聲稱李豫已經去世,再引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總共三十萬人來犯,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李豫急召郭子儀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此時僕固懷恩得暴病死於軍中,郭子儀説服回紇與唐軍聯合,大破吐蕃於靈武台西原,斬首五萬,生擒上萬人,奪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繳獲的牛羊駝馬綿延三百里內不絕。 [13] 
  • 優寵宦官,篤信釋氏
魚朝恩 魚朝恩
李豫優寵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從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賜妃族,回來後也問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給宦官的財物少,李豫則認為是輕慢天子的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賂遺,無所忌憚”。宰相常貯錢於閣中,每逢中使來賜一物,宣一旨,從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縣,傳送文書取貨,“與賦税同,皆重載而歸”。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倍受尊寵,權勢甚至超過宰臣。 [45] 
但是,李豫也能懲治飛揚跋扈的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先後遭誅貶。大曆五年(770年)三月,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左監門衞大將軍兼神策軍使、內侍監魚朝恩寵幸無比,勢傾朝野,凌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沒有他參預,他則憤怒地説:“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李豫知羣臣皆怨恨他,便與宰相元載密謀,一次禁中宴會,會後將他留下,命侍衞把他縊死,對外則聲稱“朝恩受詔乃自縊”。 [45]  [108] 
李豫在身邊朝臣影響下,崇信佛教,為此供養大批僧人,興修佛寺,勞民傷財,給國家財政造成了負擔(詳見“為政舉措”目錄)。 [45] 

李豫病重崩逝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李豫病重,不到十天,已無法上朝。五月二十一日(6月10日),李豫命太子李適監國。同日夜間,李豫在長安大明宮紫宸內殿駕崩,享年五十四歲 [1]  [94]  。八月,羣臣上諡號為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實為“世宗”,改“世”為“代”以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 [14]  )。十月,葬於元陵。十二月,祔於太廟。 [15] 

李豫為政舉措

李豫政治

  • 誅除權臣,革除舊弊
李豫即位後,利用宦官程元振等削奪了被尊為“尚父”的權宦李輔國的權力,進封其為博陸王,李輔國被迫致仕,不久被“盜”刺殺(據説為李豫倚信的宰相元載所指使 [16]  [10]  。隨後,程元振統領禁軍,讒害朝臣,大失人心。後來,李豫根據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言,將程元振削官、放歸田間,後流放溱州 [17] 
大曆五年(770年),李豫又與元載密謀,誅除權傾朝野的觀軍容使魚朝恩 [18]  。元載得勢後,專權跋扈,專營私產,引起李豫不滿。大曆十二年(777年),李豫定計,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逮捕元載,將其誅殺 [102]  。宋人蘇轍稱讚李豫“去三大奸如殺犬羊”,能使“中外不驚,上下厭服”。 [72]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認為李豫深受老子“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思想的影響,擅用帝王權術:“李輔國惡已極而殺矣,程元振惡已極而流矣,魚朝恩惡已極而誅之俄頃矣;假手元載以殺朝恩,復縱元載以極其惡,而載又族矣。” [19] 
元載死後,李豫任命素有清名的楊綰拜相,企圖借其革除舊弊。而楊綰為相,也使得朝中權貴鋪張浪費的行收斂,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楊綰在相位不到數月,便為人心所歸,但他因身患重病,不久便逝世。李豫深受打擊,痛惜地説:“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奪我楊綰之速也!” [20] 
  • 用人處政,改革選制
李豫不信宦官中傷,堅持起用郭子儀,成功抵禦吐蕃入侵。但他也有用非其人之處。就他任用的宰相而言,先任用的宰相元載,專擅朝政,貪贓枉法,賄賂公行;晚年又以宰相常袞當國,雖杜絕賄賂,用人卻無所鑑別,賢愚同滯。有的同僚找他商量事務稍稍頻繁,常袞就稱其人為“踏伯”(冗沓之人)。京師人為之編寫一首打油詩嘲諷道:“常分別,元好錢,賢者愚,愚者賢。”崔祐甫也指責朝政説:“朝廷中上下昏昧,善惡不分。本來是清廉嚴峻的官府,如今變成了鼠輩們養尊處優之地,這怎能有助於政事呢?” [106-107]  這不能不説是李豫用人的失誤之處。 [45] 
不過,李豫處理政事有時還很認真。大曆十二年(777年)十月,京兆尹黎幹奏説水災損害農田三萬一千頃,而户部侍郎、判度支韓滉卻説損害不多。兼渭南縣令劉藻曲附韓混,也聲稱部內土地未受水災。李豫不信,派出御史趙計檢查渭南受災情況,趙計也阿附韓混,説未受災。李豫説:“水旱災禍都是均衡的,不應該渭南獨自免災。”於是再命御史朱敖去複查,朱敖上奏説渭南受災面積為三千頃。代宗感嘆説:“縣令的職責是撫治百姓,沒有受損也應該説受損,受損卻不奏報,怎有體恤百姓疾苦之意呢!”遂將劉藻、趙計貶官。 [45] 
對皇親國戚,他要求尚嚴,不容戚屬違法亂紀。大曆四年(769年)七月,皇姨弟薛華因酒色私忿殺死三人,並將屍體丟在井下,以掩蓋其罪惡。事發後,李豫將薛華拘捕入獄,詔令賜其自盡。 [45]  一年大早,京兆尹黎幹根據百姓的要求,奏請代宗下令拆除涇河的水磨,以利農田灌溉。昇平公主和駙馬郭曖家在涇河也建有水磨,昇平公主請求父皇下令予以保留。李豫説:“我下此詔是為了蒼生,你應當做眾貴戚的表率!”於是昇平公主即日便派人拆除了涇河的八十處水磨,時人傳為佳話。 [57] 
李豫在位時,還對選制進行變革。寶應二年(763年),他命尚書左丞楊綰知東京選,禮部侍郎賈至知東都舉。史稱“兩都分舉選,自此始也”。 [23] 
  • 懷柔藩鎮
主詞條:藩鎮割據
李豫平定安史後,採納僕固懷恩的建議,任重新歸唐的安史舊將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薛嵩分別為魏博、成德、幽州(盧龍)、相衞節度使,率所部駐於河北。前三將及其繼承者割據河北,不奉朝命,不輸賦税,唐廷無如之何,尤以盧龍鎮為最,史稱河朔三鎮 [21-22]  傳統史學觀點認為僕固懷恩“恐賊平寵衰”,故奏請田承嗣等分帥河北,“自為黨援”的心態導致了割據局面的不可避免。而李豫“厭苦兵革,苟冀無事”,缺乏長遠的政治眼光,同意僕固懷恩的請求。這一決策,開唐代藩鎮割據稱雄的先河,對中晚唐的歷史有重大影響。 [45] 
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在安舍之力平定後,先為安、史父子立祠堂,尊為“四聖”,並向朝廷求任宰相。面對其挑釁般的囂張行徑,李豫卻不敢大張撻伐,只令內侍孫知古諷勸他毀掉祠堂,並加授其為平章事,以滿足其奢望。大曆十年(775年),田承嗣唆使昭義鎮將吏作亂,然後他以救援為名,出兵攻取相州。接着又暗殺了衞州刺史薛雄,乘機兼併其地。李豫曾調發藩鎮征伐,當田承嗣見形勢於己不利時,則上表謝罪,並請入朝,李豫赦免其罪。但不久,田承嗣又故伎重演,攻掠其他州縣。翌年五月,田承嗣助汴宋留後李靈曜作亂,朝廷下令討伐,當李靈曜兵敗,形勢于田承嗣不利,他又上表謝罪,李豫“亦無如之何”,並“悉復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由於李豫對田承嗣的姑息,至其在位末年,河北三鎮的藩鎮割據局面已基本形成。 [45]  正如郭子儀所説:“自兵興以來,方鎮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從之;此無他,乃疑之也。” [60]  這些藩鎮互相聯結自保,一切事務均為自決,“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如果朝廷建造一城,增一兵,他們則有怨言,往往猜忌,而在自己境內則大肆築壘繕兵。河北三鎮“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 [109] 
中晚唐藩鎮割據圖 中晚唐藩鎮割據圖 [53]
不過對於李豫是否姑息藩鎮,後世也有學者提出異議。如樊文禮認為,李豫對藩鎮並非一味姑息放任。其在位初年,受制於吐蕃的邊境壓力,無力解決藩鎮問題,被迫遷就之;至中期以後,隨着外部形勢改善,則對哥舒晃、田承嗣、李靈曜等勢力採取軍事行動,並採取限制藩鎮兵力、罷諸州團練守捉使、敕令藩帥不得署攝屬州刺史等制度手段,打壓藩鎮。 [78]  還有學者以河朔藩鎮為例認為,大曆後期,唐廷與幽州維持了較為密切的關係,一度還取得昭義軍的歸順,但因地緣政治結構而未竟全功,藩鎮割據自治的局面在經歷了田承嗣之亂後逐漸穩定下來 。 [79] 

李豫經濟

李豫即位後,面臨的是經濟殘破,户口流散,農桑失業,財賦收入鋭減的局面。再加上抵禦吐蕃的進犯,兵革歲動,軍費增大,財政更是拮据。在這種情況下,他重用理財家劉晏,使其掌管全國財賦長達十餘年。劉晏興利除弊,改革漕運和榷鹽中的弊端,使江南財賦源源運進關中,“民不加賦,而國富饒”,有力地支持了平叛與對外防禦戰爭。 [45]  這些舉措,為後來唐德宗的税制改革打下基礎。 [110] 
李豫還任命韓滉分掌財賦。韓滉清廉勤奮,嚴格管理,使府庫逐漸充實,但也招來一些怨言。 [81-82] 

李豫軍事

李豫在位期間,除平定安史之亂、鎮壓國內起義外,主要的軍事活動都圍繞着應對吐蕃的入侵而展開:
時間
戰役地點
唐/蕃主要將領
戰役概述
廣德元年(763年)
長安等地
僕固懷恩因與朝廷矛盾而放吐蕃東進,使其佔領長安十五日。後郭子儀勤王,吐蕃退出。
永泰元年(765年)
奉天、靈台
郭子儀等/尚結息
吐蕃攻唐,唐軍聯合回紇,大勝吐蕃,斬首五萬,生擒萬人。
大曆八年(773年)
潘源
渾瑊馬璘、郭子儀
吐蕃攻唐,唐軍大破吐蕃軍,俘斬數以萬計。
大曆十一年(776年)
唐軍對抗吐蕃、吐渾、氐、蠻、羌、党項等聯軍,獲勝,斬首萬餘級。
大曆十二年(777年)
劍南道
崔寧
唐軍與吐蕃軍交戰,獲勝,斬首八千餘級。
表格參考資料 [103-104] 

李豫文化

李豫在宰臣元載、王縉杜鴻漸等人的影響下,崇信佛教,每到邊患時,他就令僧人念《仁王經》以禳災。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吐蕃軍進至奉天,京師戒嚴,李豫命從宮內取出兩部《仁王經》,分別送於資聖、西明二寺,在每寺內設百尺高座,由僧人高聲誦讀,直至吐蕃軍逼近京師,才停止這一活動。十月,吐蕃軍至邠州,代宗再次命僧人於資聖寺講《仁王經》。 [45]  [33] 
五台山金閣寺 五台山金閣寺
大曆二年(767年)六月,宦官魚朝恩奏請以自己獲賜的宅第為章敬寺,為章敬太后吳氏祈冥福。該寺修造得極其宏偉壯麗,浪費大量木材,以至於要拆毀曲江及華清館。進士高郢上書勸諫這一勞民傷財的行為,李豫仍置之不理。 [45] 
李豫曾在宮內供養一百多個僧人,其中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僧人不空官至卿監,還被封為國公,出入禁中,勢如權貴,“京畿良田美利多歸僧寺”。李豫還下令,不許箠曳僧尼。他在五台山金閣寺,“鑄銅塗金為瓦,所費巨億”。在他的影響下,朝廷和地方許多官吏都虔心事佛,“由是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廢人事而奉佛,政刑日紊矣”。 [45]  [33] 

李豫民族、對外關係

  • 吐蕃
主詞條:唐與吐蕃之戰
安史之亂後,由於唐朝抽調大量西北軍隊平亂,使得西部防務空虛,吐蕃趁機佔領了隴右河西的大片地區。甚至於廣德元年(763年)十月攻入長安,十五日後為郭子儀所逐,唐軍收復京師。與此同期,在西南,繼姚州都督府及所轄三十二夷州被吐蕃吞併之後,廣德元年(763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西川節度使高適不能救,於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於吐蕃矣”。唐朝喪失了西川西部高地的控制權,其財賦“外府”蜀地和軍事重鎮成都處在吐蕃的虎視眈眈之下。 [61] 
此後終李豫一朝,吐蕃每年秋季都要騷擾攻擊唐朝,京城每次都要戒嚴,稱之為“防秋”。經過郭子儀、馬璘等將領的慘淡經營,京西北地區的局勢開始逐步好轉,初步遏制住吐蕃大舉入侵的兇猛勢頭。大曆八年(773年)的靈、宜、鹽、百之戰中,唐軍擊敗吐蕃。 [80]  在西南戰線,李豫撤免對吐蕃作戰不力的西川節度使高適,於廣德二年(764年)把劍南東、西川合為一道,任命黃門侍郎嚴武擔任節度使。同年,嚴武“破吐蕃七萬餘眾,拔當狗城。十月,取鹽川城” [63]  ,西南戰局出現轉機。此後,西川節度使崔旰率部在大曆十年(775年)至十二年(777年)間數次擊敗吐蕃軍隊,挫傷吐蕃鋭氣。大曆末年,吐蕃內部矛盾激化,政局動盪,對唐的侵略有所減輕,並出現了遣使請和的情況,但往往是“玉帛才至於上國,烽燧已及於近郊”,唐、蕃雙方仍然處於戰爭狀態。李豫時常扣留吐蕃請和使者,並將吐蕃戰俘全部發配到江、嶺地區充作刑徒奴隸。不過,廣德、永泰年間的危險局面畢竟得以改變,唐朝邊境安全所受的壓力大為緩解。 [61] 
  • 回紇
寶應元年(763年)李豫即位之初,回紇汗國登裏可汗便率眾前來助戰,李豫令御史大夫尚衡前往宣慰 [62]  。在此年十月的擊滅史朝義之役中,回紇騎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吐蕃入侵唐朝時,回紇在關鍵時刻拒絕與吐蕃聯盟,唐朝的北方得以相安無事。 [61] 
而當諸軍會集陝州平叛時,雍王李適攜幕僚前往陝州北拜見回紇可汗,因李適不肯下拜於可汗,可汗遂鞭打李適的幕僚藥子昂李進、韋少華、魏琚,韋少華、魏琚傷重而死。而回紇人進入洛陽時,縱兵掠奪,焚燒聖善寺、白馬寺,殺死一萬多人。隨後肆意垢罵官吏,甚至在夜間帶兵砍開含光門,闖入鴻臚寺 [105] 
大曆三年(768年),和親回紇的僕固懷恩之女光親可敦去世,李豫派右散騎常侍蕭昕持節前往祭弔,次年又封僕固懷恩幼女為崇徽公主,嫁與可汗為繼室。兵部侍郎李涵持節冊封可敦,贈綵綢二萬。其時帑藏空虛,徵用公卿的騾馬駱駝載物。宰相在中渭橋為李涵等餞行。回紇留在京師的一些兵眾,在坊市掠人子女,引騎兵衝撞含光門。皇城為之關閉,李豫只是令劉清潭前去勸止。後來回紇人又強奪貨物,搶走長安縣令邵説的馬。有司也不敢嚴責。 [105] 
自肅宗時起,回紇自恃功勞,每進獻一馬,就要價四十匹縑。每年都帶幾萬匹駑馬來賣,使者往返道路,寄宿鴻臚寺。李豫特加厚賜,“欲以愧之”。回紇方面不知收斂,又帶了一萬匹馬來,最終李豫還是決定買下六千匹。大曆十年(775年),回紇人在長安道中殺人,京兆尹黎幹擒獲兇手,李豫卻下詔赦免兇手。後來回紇人又在東市殺人,市人將兇手綁送萬年獄,回紇首領來劫獄,砍傷獄吏,長安官民都不堪回紇的暴行。大曆十三年(778年),回紇襲擊振武軍,攻東陘,入侵太原,在陽曲擊破河東節度使鮑防部。直到代州都督張光晟在羊虎谷擊敗回紇,才迫使其撤退。總的來説,回紇在代宗一朝極為驕橫,且雙方關係趨於惡化,直到德宗時這種情況才逐漸改變。 [105] 
  • 南詔
李豫在位時,立國不久的南詔在侵佔唐朝的部分疆土後,轉而經營其大西南,對唐朝沒有繼續構成威脅。 [61] 
  • 大食
李豫在位前後,唐王朝與大食(阿拉伯帝國)仍有往來,《唐會要》稱李豫任元帥平定安史之亂時曾利用大食的兵力,也留有李豫在位期間大食遣使至唐的記錄。 [83-84] 

李豫歷史評價

李隆基:“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也。” [107] 
  • 上寬厚之德出於天然,為兒時常為玄宗器之。 [107] 
  • 上纂業之始,多以庶務託於鈞衡。而元載專政,益墮國典。若非良金重寶,趑趄左道,則不得出入於朝廷。及常袞為相,雖賄賂不行,而介僻自專,少於分別,故升降多失其人。或同列進擬稍繁,則謂之沓伯。由是京師語曰:“常無分別元好錢,賢者愚而愚者賢。” [107] 
劉昫等《舊唐書》:
  • 嗚呼,治道之失也,若河決金堤,火炎昆崗,雖神禹之乘四載,玄冥之灑八瀛,亦不能堙洪濤而撲烈焰者,何也?良以勢既壞而不能遽救也。觀夫開元之治也,則橫制六合,駿奔百蠻;及天寶之亂也,天子不能守兩都,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天下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馭也,則思明再陷於河洛;大曆之失馭也,則懷恩鄉導於犬戎。自三盜合從,九州羹沸,軍士膏於原野,民力殫於轉輸,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儀號泣於用兵,元載殷憂於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屬亂離,老於軍旅,識人間之情偽,知稼穡之艱難,內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兇渠傳首,叛黨革心,關輔載寧,獯戎漸弭。至如稔輔國之惡,議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權,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傷僕固,徹樂而悼神功,懲縉、載之奸回,重袞、綰之儒雅,修己以禳星變,側身以謝咎徵,古之賢君,未能及此。而猶有李靈耀作梗,田承嗣負恩,命將出軍,勞師弊賦者,蓋陽九之未泰,豈君道之過歟! [24] 
  • 羣盜方梗,諸戎競侵。猛士嘗膽,忠臣痛心。掃除沴氣,敷衍德音。延洪納祉,帝慮何深。 [24] 
  • 代宗雖非英睿之君,亦非昏主。……代宗行事素尚寬厚,且容宰相擅權而逐賢臣,則尚寬之為害也。 [73] 
  • 肅宗、代宗寵內臣過厚,待將帥不至,致懷恩懷貳,自為身謀,狡計一生,河北非天子所有。 [73] 
  • 蓋代宗優柔之主,雖能察(元)載為惡之跡,而斷之不早,遂使奸臣大害於國賢者,憂憤而終,惜哉。 [73] 
  • 代宗即位為人主,(李輔國)而敢凌蔑,其怙權恃勢,驕恣如此,代宗豈無英武?能忍受侮辱者,蓋權在於彼而不在於已也。……今權在輔國,雖代宗英武,其能制之乎?故但忍之而已。猶賴代宗淵深有謀,始外示優容,而內思有以去其權。乃虛加尚父,以尊寵之而漸罷之,兵柄既失,盜入其室,而首臂俱去,無權,胡能為也。 [73] 
  • 代宗為李輔國凌蔑,幾至不臣,蓋以其方握兵柄,權在其手,不能制也。幸而奪其權,輔國不敢驕悖,乃復以兵柄授於元振,則宜乎?……元振一怒,致萬乘倉皇,京師陷覆,可嗟矣。夫可為深戒。 [73] 
  • (元載為相)綱紀隳壞,政令頹弛。貪猥盈滿,賄賂公行。海內怨嗟,朝廷危殆。猶賴代宗聰明,早察其奸,克行誅戮。不然,幾何不喪國也。 [73] 
歐陽修等《新唐書》:“代宗之時,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 [25] 
蘇轍《代宗論》:“予嘗論代宗,唐之庸主也,而承安史壞亂之後,肅宗草創事出,一切人情震搖,易以生變,此非常才所能定,而代宗承之。又嘗一為吐蕃所驚,跳奔於陝,然國遂以定,不及其身者,何也?今考代宗行事,有類英主者二焉。誠率是道而充之,其身安而國定,蓋無足怪。何也?能容大功之臣,背之而不疑,犯之而不怒,而外無姑息之跡,一也。僕固懷恩、李光弼二人之功着矣,懷恩之恃功犯上,自敵以下,誰能忍之?而代宗不與之較,故優容包納,卒待其自斃,豈不曰與之較力,則彼驍虜也;與之較理,則彼戎狄也。其乘氣而兇悖,蓋將亡也,是其料懷恩於目中矣。李光弼身兼將相,功無與比,而幸陝之役,堅坐不應,此其意非持兩端,則髙卧以觀變也。代宗恩禮終始不衰,豈不曰光弼之功,而傷之天下,其謂我何。彼之不赴吾急,吾不問,則己問之,則必討彼,非束手受死者,而吾使誰敵之哉!代宗之待二臣如是,天下不謂之姑息者,理當然也。……人有當其意則用之,眾不與則必殺之,其用其殺莫或能間之者焉。始用元載,委己聽之,載惡己甚,誅之。而不疑寵魚朝恩,幾危郭子儀。然其橫也,則殺之。程元振之寵固矣,柳伉一言而逐之,易如反掌,卒棄不用。元載之獄,問目皆從中出。則是平日載擅權於外,而代宗居中,無不知也。去三大奸如殺犬羊,中外不驚,上下厭服,觀此則昏且孱者不能為也。是二者,英主之所難,代宗有焉,所以能保國而安身者哉。” [73] 
  • 代宗責縣令職在字人,無恤隱之心而阿黨權勢,黜之當矣。 [73] 
  •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若代宗者,其何責焉。 [73] 
  • 代宗推心以任懷恩,至於已叛,猶眷眷不忘,養其母,鞠其女,且曰:“朕負懷恩。” [19] 
  • 代宗委權以驕藩鎮,而天下瓦解……代宗之機,得之於老氏……固為寬弱以極悍戾者之驕縱,驕縱已極,人神共憤,而因加之殺戮也不難,將自以為善制奸慝而必死於其手。乃天下習知其術,而受其與、不聽其取;乘弱制之以不復剛,終處於無何而權以倒持。安足以馳騁哉?自敝而已矣……帝王之誅賞,奉天無私,猶寒暑之不相貸也,邪説興,詖行逞,此以為術,而天下之亂日生,可勿戒興? [19] 
  • 夫代宗非果無能為者,一受制於李輔國,而二豎因之,元載乘之,懷情以待,得綰以相而志將伸,綰遽卒,常袞不足以勝任,而代宗又崩矣,唐之不振,良可悼已! [19] 
愛新覺羅·顒琰《唐代宗論》:“代宗雖為太子,亦如燕巢於幕,其不為輔國所讒者幾希。及帝即位,若苟正輔國之罪,肆誅市朝,一武伕力耳!乃舍此不為,以天子之尊,行盜賊之計,可愧甚矣!” [64] 
  • 代宗則頗陰鷙,觀其倚李輔國以得位,旋即能除去輔國可知。 [55] 
  • 代宗初藉元載之權譎,及其敗,復能用(楊)綰與(常)袞以矯之,可謂知所務矣。故代宗實非昏愚之主也。 [59] 
  • 然代宗迷信佛教殊深,因此詒誤政事,且耗財蠹國者亦極大,此則殊不可解。 [59] 
  • 帝性陰鷙,殊非迷信之徒。 [59] 
陳光崇主編《中國通史》:“唐代宗早年曾指揮了平叛戰爭,收復了兩都,即位後平定了安、史之亂。由於決策失誤,任用安、史舊將分帥河北,加上國力不足以平定跋扈的藩帥,遂姑息養奸,終於促成了河北三鎮獨立割據的局面。他優寵宦官,但又能懲治作惡多端的大宦官,沒有出現宦官之禍。代宗在位十八年,內憂外患連綿不斷,但他信用劉晏與郭子儀,才艱難地維持其統治地位。” [45] 

李豫軼事典故

李豫收攬人心

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兩次勾引外敵入侵,成為唐廷大患,但李豫前後所發的制敕,未曾説他反叛。在他叛亂期間,還迎回僕固懷恩的母親,厚加撫卹,使其得以頤養天年 [68]  。等聽到僕固懷恩暴死的消息,李豫還哀憐不已,對侍從説:“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 [45]  後來,李豫冊僕固懷恩的幼女為崇徽公主,嫁於回紇的牟羽可汗 [69] 

李豫厚待子儀

昇平公主哭訴 昇平公主哭訴
為籠絡重臣郭子儀,李豫將自己的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從而君臣成了兒女親家。一次,小兩口鬧彆扭,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葉,羞辱郭曖。郭曖氣不擇言,脱口説:“你倚仗你的父親是天子嗎?我父還不願為天子!”昇平公主聞言,入宮向李豫告狀,得到的回答卻是:“這是你不知道了。確實如此,假使他要做皇帝,天下難道還是你家所有嗎?”郭子儀聞訊,把郭曖關起來,自己急忙入宮請罪。李豫反安慰他説:“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兒女閨房之間的事情,哪裏值得聽呢!”郭子儀回府後,將郭曖責杖了一頓。 [58]  後來的戲劇著名劇目《醉打金枝》便是根據此事改編的。 [56] 

李豫人際關係

李豫父母

關係
姓名
父親
唐肅宗李亨 [24] 
母親
章敬皇后吳氏 [24] 

李豫后妃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沈氏
大理正沈易直之女。李豫還是廣平王時所納妾。安史之亂時失蹤。唐德宗時遙尊皇太后,唐憲宗時追諡為睿真皇后
獨孤氏(?-775)
封貴妃,深受李豫寵愛。死後破例追諡為貞懿皇后
崔氏(崔妃
李豫為廣平王時的王妃。唐玄宗楊貴妃的外甥女,性頗悍妒。安史之亂後因母家失勢,恩顧漸薄,不久便逝世。
崔氏(崔貴妃
封貴妃,生平無載,僅知是昇平公主母,與崔妃是否是同一人,無法考證。
宇文氏
成都府倉曹宇文鼎之女,大理黨評事日益的妻妹。
宇文氏
成都府倉曹宇文鼎之女,大理黨評事日益的妻妹,與代宗另一妃宇文氏為親姐妹。
——
恭王李通母,封太妃。史書無載,僅見於元稹為她所作的輓歌
——(?-795)
端王李遇母,封太妃。
昭儀。史書無載,見《樂府雜錄·序·歌》。
薛瓊瓊
開元時期的宮中箏手。見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26-28]  [29] 

李豫子女

  • 皇子
李豫有子二十一人(一人過繼於肅宗 [31]  ,僅知睿真皇后沈氏生唐德宗李適,崔妃生李邈李偲,貞懿皇后獨孤氏生李迥,其他十七王的生母資料已失 [30] 
姓名
生母
王號、諡號
長子
李適(742-805)
睿真皇后
初封雍王,即唐德宗
次子
李邈(746-773)
崔妃
昭靖太子
過繼於肅宗 [31] 
李偲(747-806)
崔妃
召王
三子
——
均王
四子
——
睦王
五子
——
丹王
六子
——
恩王
七子
李迥(761-796)
貞懿皇后
韓王
八子
——
簡王
九子
——
益王
十子
——
隋王
十一子
——
荊王
十二子
李溯(?-784)
——
蜀王
十三子
李造(?-811)
——
忻王
十四子
——
韶王
十五子
李運(?-801)
——
嘉王
十六子
——
端王
十七子
——
循王
十八子
——
恭王
十九子
——
原王
二十子
——
雅王
表格參考資料 [28]  [74]  [75] 
  • 女兒
《新唐書》記載李豫共有十八位女兒 [32]  ,另有二女永樂公主樂安公主漏記,大部分排序不明。
姓名
生母
封號(諡號)
駙馬
——
李氏
——
——
——
李氏
——
——
——
李氏
——
——
李氏(753-810)
崔貴妃
五女 [76] 
李氏(?-774)
貞懿皇后
華陽公主,後出家,號瓊華真人
——
六女 [77] 
李氏
——
——
——
李氏
——
——
——
李氏
——
高怡
——
李氏
——
——
李氏
——
太和公主
——
——
李氏
——
——
李氏
——
吳士廣
——
李氏
——
——
李氏
——
柳杲
——
李氏
——
竇克良
——
李氏
——
田華
——
李氏
——
——
——
李氏
——
——
——
李氏
——
田華
——
李氏
——
表格參考資料 [70] 

李豫主要作品

唐末蘇鶚杜陽雜編》載:吐蕃被驅逐出長安,李豫回到潼關時,自稱“夜夢黃衣童子歌”,遂有七言殘句一句:“中五之德方峨峨,胡呼胡呼(一作“胡胡呼呼”)何奈何(一作“可奈何”)。”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揚州詩局本)卷868將其題名《夢黃衣童子歌》,並加以收錄,作為李豫的詩作。 [40-41] 
《全唐文》卷46至卷49錄有其文,但多為詞臣代擬奏疏文章,僅有如《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密嚴經序》等出自其手。 [42-43] 

李豫人物爭議

對李豫的出生月日,史料有不同記載。《舊唐書·代宗本紀》 [2] 《唐會要》卷一 [94-95]  稱他生於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而令狐峘《代宗實錄》(見《資治通鑑考異》) [85] 《冊府元龜》 [86]  [89]  稱他生於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726年11月11日);《冊府元龜》還留有若干條關於唐廷在十月慶祝李豫降誕日的記載, [90]  《資治通鑑》則有永泰二年(改元后即大曆元年)十月乙未日(十三日,766年11月19日)為李豫生日、諸道節度使為此獻寶祝壽的記載。 [91-92]  此外,《唐會要》卷二九還收錄了獨孤及奏請將十月十二日設為天興節的奏疏。 [87-88]  學者武秀成對比相關記載,指出《舊唐書·代宗本紀》等所載“十二月”有誤,其中“二”為衍字,並認為《唐會要》所受獨孤及奏疏的“十月十二日”也當改為“十月十三日”,故李豫生於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 [93] 
李豫即位日也有異説,《舊唐書·代宗本紀》《新唐書·肅宗代宗本紀》《資治通鑑》均作四月己巳(二十日), [9]  [97-99]  《唐會要》則作四月二十一日。 [94-95]  卒日同樣存在一日之差。 [15]  [96]  [94]  [100-101]  [96]  [1] 
此外,史料對李豫享年也有不同説法。《唐會要》卷一記載李豫去世時,註明“年五十四”; [94-95]  《新唐書·肅宗代宗本紀》則稱“年五十三” [96]  ,但後者所載李豫卒年與他書無異,也並未就李豫的生年提出其他説法。 [25] 

李豫後世紀念

元陵碑 元陵碑
李豫死後葬於元陵。元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 [34] 
元陵依山為陵,陵區周圍20公里。其石刻與建陵相同,製造也比較粗疏。陵園石刻與建陵相同,現僅有陵園東、西、北神門外石獅和北神門外石馬殘塊。石獅形制、大小與泰陵相同。北神門外有石馬5,均殘。東西列仗馬間距30米,西列南數第1個在闕址北27米,第2個在第1個北23.5米,第3個在第2個北24.5米;東列南數第1個在闕埴北65米,第2個在第1個北12米。 [34] 

李豫影視形象

年份
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圖集
1964
越劇電影
1987
電視劇
1990
電視劇
1993
電視劇
1997
電視劇
2004
電影
2006
電視劇
2013
電視劇
2016
電視劇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35-39] 

李豫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11《代宗本紀》 [24] 
新唐書》卷6《肅宗代宗本紀》 [25] 
資治通鑑》卷223~卷226《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該書安史之亂部分亦有載其早年事蹟)
參考資料
  • 1.    據令狐峘《代宗實錄》及《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誕聖》,李豫生於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舊唐書》卷11《代宗紀》作同年十二月十三日,這一文本差異在司馬光修纂《資治通鑑》時已存在,入《考異》;《唐會要·卷一·帝號上》同作十月十三日);據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鑑》,李豫的即位日期為寶應元年四月己巳(二十日,《唐會要·卷一·帝號上》則作二十一日),卒於大曆十四年五月辛酉(二十一日,唐會要·卷一·帝號上》則作二十日)。以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換算,上述生日、即位日、卒日分別為儒略曆726年11月11日(或727年1月9日)、762年5月18日(或762年5月19日)及779年6月10日(或779年6月9日)。據古人按中歷計虛歲的習慣,李豫享年五十四歲,《唐會要》亦持“年五十四”之説;《新唐書》則作“年五十三”,但載李豫生日,且同卷中李亨的享年仍計為五十二歲,與《唐會要》同,符合按中歷計虛歲的習慣,據此,則《新唐書》所述李豫享年應有錯誤。相關説明,見本詞條“人物爭議”部分。
  • 2.    《舊唐書》卷11《代宗紀》: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太后吳氏。以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初名俶,年十五封廣平王。玄宗諸孫百餘,上為嫡皇孫。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於色。仁孝温恭,動必由禮。幼而好學,尤專《禮》、《易》,玄宗鍾愛之。
  • 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初,上欲速得京師,與回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至是,葉護欲如約。廣平王拜於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復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葉護驚躍下馬答拜,跪捧王足,曰:“當為殿下徑往東京。”即與僕固懷恩引回紇、西域之兵自城南過,營於水之東。百姓、軍士、胡虜見拜,皆泣曰:“廣平王真華、夷之主!”上聞之喜曰:“朕不及也!”整眾入城,百姓老幼夾道歡呼悲泣。留長安,鎮撫三日,引大軍東出。以太子少傅虢王巨為西京留守。
  • 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嚴壯、張通儒等棄陝東走,廣平王、郭子儀入陝城,僕固懷恩等分道追之。
  • 5.    《舊唐書》卷195《回紇傳》: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財物不可勝計,廣平王又齎之以錦罽寶貝,葉護大喜。
  • 6.    《舊唐書》卷11《代宗紀》:肅宗還京,大赦,改封楚王。
  • 7.    《舊唐書》卷11《代宗紀》: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庚寅,立為皇太子,改名豫。
  • 8.    《舊唐書》卷11《代宗紀》:上元末年,兩宮不豫,太子往來侍疾,躬嘗藥膳,衣不角帶者久之,及承監國命,流涕從之。
  • 9.    《舊唐書》卷11《代宗紀》:寶應元年四月,肅宗大漸,所幸張皇后無子,後懼上功高難制,陰引越王繫於宮中,將圖廢立。乙丑,皇后矯詔召太子。中官李輔國、程元振素知之,乃勒兵於凌霄門,俟太子至,即衞從太子入飛龍廄以俟其變。是夕,勒兵於三殿,收捕越王系及內官硃光輝、馬英俊等禁錮之,幽皇后於別殿。丁犯,肅宗崩,元振等始迎上於九仙門,見羣臣,行監國之禮。己巳,即皇帝位於柩前。甲戌,詔:“國之大事,戎馬為先,朝有舊章,親賢是屬。故求諸必當,用制於中權;存乎至公,豈慚於內舉。特進、奉節郡王適可天下兵馬元帥。”乙亥,以兵部尚書、判元帥行軍、閒廄等使李輔國進號尚父,飛龍閒廄副使程元振為右監門將軍。
  • 10.    《舊唐書》卷134《宦官傳》:代宗即位,輔國與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橫。私奏曰:“大家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怒其不遜,以方握禁軍,不欲遽責。乃尊為尚父,政無鉅細,皆委參決。五月,加司空、中書令,食實封八百户。程元振欲奪其權,請上漸加禁制,乘其有間,乃罷輔國判元帥行軍事,其閒廄已下使名,並分授諸貴,仍移居外。輔國始懼,茫然失據。詔進封博陸王,罷中書令,許朝朔望。輔國欲入中書修謝表,閽吏止之曰:“尚父罷相,不合復入此門。”乃氣憤而言曰:“老奴死罪,事朗君不了,請於地下事先帝。”上猶優詔答之。十月十八日夜,盜入輔國第,殺輔國,攜首臂而去。詔刻木首葬之,仍贈太傅。
  • 11.    《舊唐書》卷11《代宗紀》:冬十月辛酉,詔天下兵馬元帥雍王統河東、朔方及諸道行營、回紇等兵十餘萬討史朝義,會軍於陝州……戊辰,元帥雍王率諸軍進發,留郭英乂、魚朝恩鎮陝州。壬申,王師次洛陽北郊。甲戌,戰於橫水,賊大敗,俘斬六萬計。史朝義奔冀州。乙亥,雍王奏收東京、河陽、汴、鄭、滑、相、魏等州……丁酉,偽恆州節度使張忠志以趙、定、深、恆、易五州歸順,以忠志檢校禮部尚書、恆州刺史,充成德軍節度使,賜姓名曰李寶臣。於是河北州郡悉平。賊范陽尹李懷仙斬史朝義首來獻,請降。
  • 12.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初,車駕東幸,衣冠戚里盡南投荊襄及隱竄山谷。
  • 13.    《舊唐書 列傳第七十 郭子儀傳》:子儀率甲騎二千出沒於左右前後,虜見而問:“此誰也?”報曰:“郭令公也。”回紇曰:“令公存乎?僕固懷恩言天可汗已棄四海,令公亦謝世,中國無主,故從其來。今令公存,天可汗存乎?”報之曰:“皇帝萬歲無疆。”回紇皆曰:“懷恩欺我。”子儀又使諭之曰:“公等頃年遠涉萬里,翦除凶逆,恢復二京。是時子儀與公等周旋艱難,何日忘之。今忽棄舊好,助一叛臣,何其愚也!且懷恩背主棄親,於公等何有?”回紇曰:“謂令公亡矣,不然,何以至此。令公誠存,安得而見之?”子儀將出,諸將諫曰:“戎狄之心,不可信也,請無往。”子儀曰:“虜有數十倍之眾,今力固不敵,且至誠感神,況虜輩乎!”諸將曰:“請選鐵騎五百衞從。”子儀曰:“適足以為害也。”乃傳呼曰:“令公來!”虜初疑,持滿注矢以待之。子儀以數十騎徐出,免冑而勞之曰:“安乎?久同忠義,何至於是?”回紇皆舍兵下馬齊拜曰:“果吾父也。”子儀召其首領,各飲之酒,與之羅錦,歡言如初。子儀説回紇曰:“吐蕃本吾舅甥之國,無負而至,是無親也。若倒戈乘之,如拾地芥耳。其羊馬滿野,長數百里,是謂天賜,不可失也。今能逐戎以利舉,與我繼好而凱旋,不亦善乎!”會懷恩暴死於鳴沙,羣虜無所統攝,遂許諾,乃遣首領石野那等入朝。子儀遣朔方兵馬使白元光與回紇會軍。吐蕃知其謀,是夜奔退。回紇與元光追之,子儀大軍繼其後,大破吐蕃十餘萬於靈武台西原,斬首五萬,生擒萬人,收其所掠士女四千人,獲牛羊駝馬,三百里內不絕。
  • 14.    《讀通鑑論》卷23稱“唐諱世,代宗猶言世宗,近人慾以加景皇帝(指明代宗朱祁鈺),其不學如此。”
  • 15.    《舊唐書》卷11《代宗紀》:五月癸卯,上不康,至辛亥,不視朝。北都留守鮑防以北庭歸朝。辛酉,詔皇太子監國。是夕,上崩於紫宸之內殿。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壬戌,遷神柩於太極殿,發喪。八月庚申,羣臣上尊諡曰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十月己酉,葬於元陵。十二月丁酉,祔於太廟。
  • 16.    《新唐書》卷145《元載傳》:盜殺李輔國,載陰與其謀。
  • 17.    《新唐書》卷207《宦者傳》:程元振……再遷驃騎大將軍、邠國公,盡總禁兵。不逾歲,權震天下,在輔國右,兇決又過之,軍中呼十郎……裴冕與元振忤,乃掎韓穎等罪貶施州。來瑱守襄、漢有功,元振嘗諉屬,不應,因仲升共誣殺瑱。同華節度使李懷讓被構,憂甚自殺。素惡李光弼,數媒蠍以疑之。瑱等上將,冕、光弼元勳,既誅斥,或不自省,方帥繇是攜解……廣德初,吐蕃、党項內侵,詔集天下兵,無一士奔命者。虜扣便橋,帝倉黃出居陝,京師陷,賊剽府庫,焚閭弄,蕭然為空。於是太常博士、翰林待詔柳伉上疏曰:……疏聞,帝顧公議不與,乃下詔盡削元振官爵,放歸田裏……長流溱州……元振行至江陵死。
  • 18.    《資治通鑑》卷224:辛卯,載為上謀,徙李抱玉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以温為鳳翔節度使,外重其權,實內温以自助也。載又請割郿、虢、寶雞、鄠、盩厔隸抱玉,興平、武功、天興、扶風隸神策軍,朝恩喜於得地,殊不以載為虞,驕橫如故。……皇甫温至京師,元載留之未遣,因與温及周皓密謀誅朝恩。既定計,載白上。三月,癸酉,寒食,上置酒宴貴近於禁中,載守中書省。宴罷,朝恩將還營,上留之議事,因責其異圖。朝恩自辯,語頗悖慢,皓與左右擒而縊殺之,外無知者。
  • 19.    《讀通鑑論·卷二十三·代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7-04]
  • 20.    《舊唐書》卷119《楊綰傳》:是年三月,載伏誅,上乃拜綰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綰久積公輔之望,及詔出,朝野相賀……時釐革舊弊,唯綰是瞻,恩遇莫二……上深惜之,顧謂朝臣曰:“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奪我楊綰之速也!俯及大斂,與卿等悲悼同之。”宰輔賻贈恩遇哀榮之盛,近年未有其比。
  • 21.    《舊唐書》卷11《代宗紀》:(寶應)二年……閏月戊申,以史朝義下降將李寶臣為檢校禮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恆州刺史、清河郡王,充成德軍節度使;薛嵩為檢校刑部尚書、相州刺史、相衞等州節度使;李懷仙檢校兵部尚書、兼侍中、武威郡王、幽州節度使;田承嗣檢校户部尚書、魏州刺史、雁門郡王、魏博等州都防禦使。
  • 22.    《新唐書》卷224上《叛臣傳上》:初,帝有詔但取朝義,其它一切赦之。故薛嵩、張忠志、李懷仙、田承嗣見懷恩皆叩頭,願效力行伍。懷恩自見功高,且賊平則勢輕,不能固寵,乃悉請裂河北分大鎮以授之,潛結其心以為助,嵩等卒據以為患雲。
  • 23.    《舊唐書》卷11《代宗紀》:(寶應二年)九月……尚書左丞楊綰知東京選,禮部侍郎賈至知東都舉。兩都分舉選,自此始也。
  • 24.    《舊唐書·卷十一·本紀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10-3]
  • 25.    《新唐書·卷六·本紀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10-3]
  • 26.    《舊唐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二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3-29]
  • 27.    《舊唐書》卷52《后妃傳下》:代宗崔妃,博陵安平人。父峋,秘書少監。母楊氏,韓國夫人。天寶中,楊貴妃寵幸,即妃之姨母也。時韓國、虢國之寵,冠於戚里。時代宗為廣平王,故玄宗選韓國之女,嬪於廣平邸,禮儀甚盛。生召王偲。初,妃挾母氏之勢,性頗妒悍,及西京陷賊,母黨皆誅,妃從王至靈武,恩顧漸薄,達京而薨。
  • 28.    《舊唐書》卷116《肅宗代宗諸子傳》:肅宗皇帝十四子:章敬皇后生代宗皇帝,宮人孫氏生越王系,張氏生承天皇帝,王氏生衞王佖,陳婕妤生彭王僅,韋妃生兗王僴,張美人生涇王侹,裴昭儀生襄王僙,段婕妤生杞王倕,崔妃生召王偲,張皇后生恭懿太子佋、定王侗,宮人生鄆王榮、宋王僖……代宗皇帝二十子:睿真皇后沈氏生德宗皇帝,崔妃生昭靖太子,獨孤皇后生韓王迥;餘十七王,舊史不載母氏所出。
  • 29.    《唐故司農丞獨孤府君夫人宇文氏墓誌銘並序》:夫人即故成都府倉曹鼎之長女也。自初笄適大理黨評事日益......抑歲月不留,三週邃畢,而女弟之適,皆在禁垣。既接國親,頻謁君上,於是有詔曰:司農丞獨孤楨,皇后之戚也。宜因二妃之貴,重其姻好焉。喪闕終身,王命之故。夫人以己所不欲,志常不怡。
  • 30.    《舊唐書》卷116《肅宗代宗諸子傳》:代宗皇帝二十子:睿真皇后沈氏生德宗皇帝,崔妃生昭靖太子,獨孤皇后生韓王迥;餘十七王,舊史不載母氏所出。
  • 31.    周鼎.西安所出兩方唐代親王墓誌補釋——兼論唐代皇室中的以孫為子現象.碑林集刊,2012:81-93.
  • 32.    《新唐書》卷83《諸帝公主傳》:代宗十八女。
  • 33.    淺議唐朝的宗教政策及其執行 ——以佛教為例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網[引用日期2021-03-28]
  • 34.    孫中家,林黎明 編著.中國帝王陵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07:199-200
  • 35.    大唐代宗 (2004)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8-21]
  • 36.    珍珠傳奇 (1987)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8-21]
  • 37.    金枝玉葉 (1964,見劇情介紹)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8-21]
  • 38.    新醉打金枝 (2005)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1-08-21]
  • 39.    《大唐榮耀》曝組圖 景甜任嘉倫緊緊偎依  .新浪.2016-11-04[引用日期2021-08-21]
  • 40.    《全唐詩·卷八百六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8-21]
  • 41.    黨銀平,段承校 編著.隋唐五代歌謠集: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9:27-28
  • 42.    《全唐文·卷四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8-21]
  • 43.    《全唐文·卷四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8-21]
  • 44.    《舊唐書》卷52《后妃傳下》:肅宗章敬皇后吳氏,坐父事沒入掖庭。……明年,生代宗皇帝。二十八年(應為“十八年”)薨,葬於春明門外。……代宗即位之年十二月,羣臣以肅宗山陵有期,準禮以先太后祔陵廟。宰臣郭子儀等上表曰:……謹上尊諡曰章敬皇后。
  • 45.    白壽彝 總主編;陳光崇 主編.中國通史 10 第6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380-1387
  • 46.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8-21]
  • 47.    《新唐書》卷82《承天皇帝倓傳》:時張良娣有寵,與輔國交構,欲以動皇嗣者。倓忠謇,數為帝言之,由是為良娣、輔國所譖,妄曰:“倓恨不總兵,鬱郁有異志。”帝惑偏語,賜倓死,俄悔悟。明年,廣平王收二京,使李泌獻捷。泌與帝雅素,從容語倓事,帝改容曰:“倓於艱難時實自有力,為細人間鬩,欲害其兄,我計社稷,割愛而為之所。”泌曰:“爾時臣在河西,知其詳。廣平於兄弟篤睦,至今言建寧,則嗚咽不自己。陛下此言得之讒口耳。”
  • 48.    《資治通鑑》卷220:壬戌,廣平王俶入東京。回紇意猶未厭,俶患之。父老請率羅錦萬匹以賂回紇,回紇乃止。
  • 49.    《唐會要·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21]
  • 50.    《新唐書》卷6《代宗本紀》:乾元元年三月,徙封成王。四月,立為皇太子。初,太子生之歲,豫州獻嘉禾,於是以為祥,乃更名豫。
  • 51.    《舊唐書》卷11《代宗本紀》:(寶應元年)五月……丁酉,御丹鳳樓,大赦。子儀、光弼、李光進諸道節度使並加實封。四月十七日立功人並號“寶應功臣”。內外文武官三品已上進爵,四品已下加階。……故庶人皇后王氏、故誣人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並宜復封號。棣王琰、永王璘並與昭雪。建昌王追封齊王,崇恩王追封衞王,靈昌王追封鄆王。
  • 52.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8-21]
  • 53.    王雅軒等 主編.中國古代歷史地圖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12:100
  • 54.    《資治通鑑》卷223:(廣德二年正月)丙午,遣檢校刑部尚書顏真卿宣慰朔方行營。上之在陝也,真卿請奉詔召僕固懷恩,上不許。至是,上命真卿説諭懷恩入朝。對曰:“陛下在陝,臣往,以忠義責之,使之赴難,彼猶有可來之理;今陛下還宮,彼進不成勤王,退不能釋眾,召之,庸肯至乎!且言懷恩反者,獨辛雲京、駱奉仙、李抱玉、魚朝恩四人耳,自外羣臣皆言其枉。陛下不若以郭子儀代懷恩,可不戰而服也。”
  • 55.    呂思勉 著.隋唐五代史 上: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10:196
  • 56.    趙劍敏 著.黎東方講史之續 細説隋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244
  • 57.    《新唐書》卷83《諸帝公主傳》:時主及曖家皆有磑,丐留,帝曰:“吾為蒼生,若可為諸戚唱!”即日毀,由是廢者八十所。
  • 58.    《資治通鑑》卷224: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曖數十。
  • 59.    呂思勉 著.隋唐五代史 上: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01:171
  • 60.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21]
  • 61.    劉玉峯 著.唐德宗評傳:齊魯書社,2002-08:141-143
  • 62.    《舊唐書》卷11《代宗本紀》:(寶應元年)九月……戊戌,回紇登裏可汗率眾來助國討逆,令御史大夫尚衡宣慰之。
  • 63.    《舊唐書》卷11《代宗本紀》:(廣德二年)九月……己未,劍南節度嚴武攻拔吐蕃當狗城,破蕃軍七萬。……冬十月……劍南嚴武奏收吐蕃鹽川城。
  • 64.    昭槤 撰.嘯亭雜錄 續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19
  • 65.    《新唐書》卷136《李光弼傳》:廣德元年,遂禽晁,浙東平。
  • 66.    《新唐書》卷146《李棲筠傳》:蘇州豪士方清因歲凶,誘流殍為盜,積數萬,依黟、歙間,阻山自防,東南厭苦。詔李光弼分兵討平之。
  • 67.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21]
  • 68.    《新唐書》卷224上《叛臣傳上》:帝念舊勳,不加罪,詔輦其母歸京師,厚恤之,以壽終。又下詔拜懷恩太保兼中書令、大寧郡王,罷餘官。
  • 69.    《新唐書》卷224上《叛臣傳上》:始,懷恩立功,門內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及拒命,士不弛甲凡三年。帝隱忍,數下詔,未嘗聲其反。及死,為之惻然曰:“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俄而從子名臣以千騎降。大曆四年,冊懷恩幼女為崇徽公主,嫁回紇雲。
  • 70.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21]
  • 71.    《舊唐書》卷11《代宗紀》:(寶應)二年(即廣德元年)……四月戊寅朔,太州依舊為華州,太陰縣為華陰縣。庚辰,河南副元帥李光弼奏生擒袁晁,浙東州縣盡平。
  • 72.    《蘇門六君子文粹》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7]
  • 73.    《歷代名賢確論》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1-07]
  • 7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六·列傳第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07]
  • 75.    《新唐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07]
  • 76.    《全唐文》卷46《追封華陽公主制》:故第五公主,天縱柔和,性成聰敏,爰自辨識,秀於人倫。
  • 77.    《全唐文》卷46《追封玉虛公主制》:故第六公主,敏識沖和,韶姿婉秀。
  • 78.    樊文禮.安史之亂以後的藩鎮形勢和唐代宗朝的藩鎮政策[J].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4):40-45.
  • 79.    胡平.唐代宗時期的藩鎮問題——以河朔藩鎮為中心[J].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13(02):117-127.
  • 80.    《舊唐書》卷11《代宗本紀》:八月甲寅,詔吏部尚書劉晏知三銓選事。己未,吐蕃寇靈武。庚午,靈武奏蕃軍退去。辛未,幽州節度使硃泚弟滔率五千騎來朝,請河西防秋。詔千騎迓於國門,許自皇城南面出開遠門,赴涇州行營。······冬十月癸卯,魏博田承嗣加同平章事。丁巳夜,月掩畢。吐蕃寇涇州、邠州。甲子,子儀先鋒將琿瑊與吐蕃戰於宜錄,我師不利。瑊與涇原馬璘極力追躡,蕃軍潰去。乙丑,以江西觀察使路嗣恭為廣州刺史,充嶺南節度使,封翼國公。以浙東觀察使、越州刺史陳少遊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度使。戊辰,郭子儀奏破吐蕃十萬,百僚稱賀。
  • 81.    《舊唐書》卷129《韓滉傳》:滉公潔強直,明於吏道,判南曹凡五年,詳究簿書,無遺纖隱。大曆中,改吏部郎中、給事中。時盜殺富平令韋當,縣吏捕獲賊黨,而名隸北軍,監軍魚朝恩以有武材,請詔原其罪,滉密疏駁奏,賊遂伏辜。遷尚書右丞。五年,知兵部選。六年,改户部侍郎、判度支。自至德、乾元已後,所在軍興,賦税無度,帑藏給納,多務因循。滉既掌司計,清勤檢轄,不容奸妄,下吏及四方行綱過犯者,必痛繩之。又屬大曆五年已後,蕃戎罕侵,連歲豐稔,故滉能儲積穀帛,帑藏稍實。然苛克頗甚,覆治案牘,勾剝深文,人多諮怨。
  • 82.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七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2-16]
  • 83.    《唐會要》卷100:至德初。遣使朝貢。代宗之為元帥。亦用其國兵以收兩都。寶應初。其使又至。恭拂卒。子迷地立。迷地卒。子牟棲立。牟棲卒。弟訶論立。貞元二年。與吐蕃為勁敵。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鮮為邊患。其力不足也。至十四年丁卯九月。以黑衣大食使含嵯焉雞沙北三人併為中郎將。放還蕃。
  • 84.    《唐會要·卷一百》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6]
  • 85.    《資治通鑑考異》卷13《唐紀五》:十月庚申上幸汝州廣成湯【令狐恆代宗實錄雲上以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生時玄宗幸汝州之温湯有望氣者雲宮中有天子氣玄宗即日還宮是夜代宗降誕按玄宗實錄此月十六日庚申始幸温湯己巳乃還宮與代宗實錄不同舊紀雲十二月十三日生】
  • 86.    《冊府元龜》卷2《帝王部》“誕聖”:代宗以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時玄宗幸汝州之温陽,有望氣者雲:宮中有天子氣。玄宗即日還宮。是夜,帝降誕。寶應元年四月即位,十月宰臣等上言:今月十三日皇帝降誕日,望準天長節,休假三日。帝以山陵未畢,不許宰臣。又上言休假一日,從之。
  • 87.    《唐會要》卷29《祥瑞下》:永泰元年。太常博士獨孤及上表曰。臣聞天有春夏秋冬之氣。時也。時有分至啓閉之候。節也。至若寒食上巳端午重陽。或以因人崇尚。亦播風俗。況歷運光啓。聖人降生。固宜紀載誕之辰。與八節同號。故玄宗生日。命曰天長節。肅宗生日。命曰天平地成節。並以飲食宴樂。布慶萬方。使賜及同軌。風流後代。陛下纂祖宗之純懿。與天地同德。禮樂必循。憲章鹹備。而誕聖日未有嘉名。伏願以十月十二日。為天興節。王公士庶。上壽作樂。並如開元幹元故事。表奏不報。
  • 88.    《唐會要·卷二十九·祥瑞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6]
  • 89.    《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誕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6]
  • 90.    《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誕聖》:永泰二年十月降誕日諸道節度使進獻珍玩衣服名馬二十餘萬計以陳上壽自是歲以為常。大曆二年十月降誕日宰臣及常參官率錢修齋度僧尼道士凡數百人。三年十月降誕日諸道節度使上壽各獻衣服名馬及綾絹凡百餘萬。四年十月降誕日百僚於章敬寺修齋行香陳樂大會。六年十月降誕日眾僧齋於資聖寺百僚行香諸道使各獻方物上壽。八年十月降誕日於資聖寺修一千僧齋度僧尼凡二百餘人。九年十月降誕日百僚分寺觀行香頒賜茶藥。
  • 9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冬,十月,乙未,上生日,諸道節度使獻金帛、器服、珍玩、駿馬為壽,共值緡錢二十四萬。常袞上言,以為:“節度使非能男耕女織,必取之於人。斂怨求媚,不可長也。請卻之。”上不聽。
  • 9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8]
  • 93.    武秀成著.《舊唐書》辨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8
  • 94.    《唐會要》卷1《帝號上》: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后吳氏。)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天興節。)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封廣平郡王。名俶。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進封楚王。幹[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冊為皇太子。十月五日。改名豫。寶應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即位。(年三十七。)二年七月七日。上尊號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大曆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崩於紫宸之內殿。(年五十四。)其年十月己酉。葬元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諡曰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哀冊文。(中書侍郎崔佑甫撰。)諡冊文。(闕。)諡議。(闕。)年號三。(寶應二年七月二十日。改為廣德。廣德三年正月一日。改為永泰。永泰二年十月十二日。改為大曆。)
  • 95.    《唐會要·卷一·帝號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6]
  • 96.    《新唐書》卷6《肅宗代宗本紀》:十四年二月癸未,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卒,其兄子悦自稱留後。三月丁未,汴宋將李希烈逐其節度使李忠臣,自稱留後。五月辛酉,不豫,詔皇太子監國。是夕,皇帝崩於紫宸內殿,年五十三。
  • 97.    《資治通鑑》卷222:初,張後與李輔國相表裏,專權用事,晚年,更有隙。內射生使三原程元振黨於輔國。上疾篤,後召太子謂曰:“李輔國久典禁兵,制敕皆從之出,擅逼遷聖皇,其罪甚大,所忌者吾與太子。今主上彌留,輔國陰與程元振謀作亂,不可不誅。”太子泣曰:“陛下疾甚危,二人皆陛下勳舊之臣,一日不告而誅之,必致震驚,恐不能堪也。”後曰:“然則太子姑歸,吾更徐思之。”太子出,後召越王系謂曰:“太子仁弱,不能誅賊臣,汝能之乎?”對曰:“能。”系乃命內謁者監段恆俊選宦官有勇力者二百餘人,授甲於長生殿後。乙丑,後以上命召太子。元振知其謀,密告輔國,伏兵於陵霄門以俟之,太子至,以難告。太子曰:“必無是事。主上疾,亟召我,我豈可畏死而不赴乎!”元振曰:“社稷事大,太子必不可入。”乃以兵送太子于飛龍廄,且以甲卒守之。是夜,輔國、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系、段恆俊及知內侍省事硃光輝等百餘人,系之。以太子之命遷後於別殿。時上在長生殿,使者逼後下殿,並左右數十人幽於後宮,宦官宮人皆驚駭逃散。丁卯,上崩。輔國等殺後並系及兗王僴。是日,輔國始引太子素服於九仙門與宰相相見,敍上皇晏駕,拜哭,始行監國之令。戊辰,發大行皇帝喪於兩儀殿,宣遺詔。己巳,代宗即位。
  • 9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8]
  • 99.    《新唐書》卷6《肅宗代宗本紀》:肅宗張皇后惡李輔國,欲圖之,召問太子,太子不許,乃與越王系謀之。肅宗疾革。四月丁卯,皇后與系將召太子入宮,飛龍副使程元振得其謀,以告輔國。輔國止太子無人,率兵入,殺系及袞王亻閒,幽皇后於別殿。是夕,肅宗崩,乃迎太子見羣臣於九仙門。明日,發喪。己巳,即皇帝位於柩前。癸酉,始聽政。
  • 100.    《資治通鑑》卷225:五月,癸卯,上始有疾,辛酉,制皇太子監國。是夕,上崩於紫宸之內殿,遺詔以郭子儀攝冢宰。癸亥,德宗即位,在諒陰中,動遵禮法;嘗召韓王迥食,食馬齒羹,不設鹽、酪。
  • 10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8]
  • 102.    《舊唐書》卷183《外戚傳》:宰臣元載弄權,招致賄賂,醜跡日彰。帝惡之,將加之法,恐左右泄漏,無與言者,唯與湊密計圖之。及收載於內侍省,同列王縉,其黨楊炎、王昂、韓洄、包佶、韓會等,皆當從坐籍沒。湊諫救百端,言“法宜從寬,縉等從坐,理不至死。若不降以等差,一例極刑,恐虧損聖德。”由是縉等得減死,流貶之。
  • 103.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7]
  • 104.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7]
  • 105.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7]
  • 106.    《唐語林》卷3“方正”:代宗惑釋氏業報輕重之説,政事多託於宰相,而元載專權亂國,事以貨成。及常袞為相,雖賄賂不行,而介僻自專,升降多失其人。或同列進擬稍繁,則謂之“踏伯”。於是京師語曰:“常分別,元好錢。賢者愚,愚者賢。”崔祐甫素公直,因於眾中言曰:“朝廷上下相蒙,善惡同致。清曹峻府,為鼠輩養資,豈所以裨政耶!”由是為持權者所忌。
  • 107.    《杜陽雜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8]
  • 108.    《杜陽雜編》捲上:魚朝恩專權使氣,公卿不敢仰視。宰臣或決政事不預謀者,則眥睚曰:“天下之事豈不由我乎?”於是上惡之。而朝恩幼子曰令徽,年十四五,始給事於內殿,上以朝恩故,遂特賜祿焉。未浹旬月,同列黃門位居令徽上者,因敍立於殿前,恐其後至,遂爭路以進。無何,誤觸令徽臂,乃馳歸告朝恩,以班次居下為同列所欺。朝恩怒,翌日於上前奏曰:“臣幼男令徽位處眾僚之下,願陛下特賜金章以超其等。”不由緋便求紫。上未及語,而朝恩已令所司捧紫衣而至,令徽即謝於殿前。上雖知不可,強謂朝恩曰:“卿兒着章服大宜稱也。”魚氏在朝,動無畏憚,他皆仿此。其同列黃門尋遭斥遂於嶺表。及朝恩被誅,天下無不快焉。
  • 109.    《資治通鑑》卷225:平盧節度使李正己先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及李靈曜之亂,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兗、鄆五州,因自青州徙治鄆州,使其子前淄州刺史納守青州。癸卯,以納為青州刺史。正己用刑嚴峻,所在不敢偶語;然法令齊一,賦均而輕,擁兵十萬,雄據東方,鄰籓皆畏之。是時田承嗣據魏、博、相、衞、洺、貝、澶七州,李寶臣據恆、易、趙、定、深、冀、滄七州,各擁眾五萬;梁崇義據襄、鄧、均、房、復、郢六州,有眾二萬;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上寬仁,一聽其所為。朝廷或完一城,增一兵,輒有怨言,以為猜貳,常為之罷役;而自於境內築壘、繕兵無虛日。以是雖在中國名蕃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
  • 110.    唐代宗李豫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0]
  • 111.    《冊府元龜》卷2:代宗以開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時玄宗幸汝州之温陽有望氣者雲宮中有天子氣玄宗即日還宮是夜帝降誕寶應元年四月即位十月宰臣等上言今月十三日皇帝降誕日望準天長節休假三日帝以山陵未畢不許宰臣又上言休假一日從之。
  • 112.    《冊府元龜》卷16:代宗寶應二年四月辛巳宰臣及文武百僚《郭子》儀等上尊號七月壬寅御宣政殿受羣臣上尊號冊曰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