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婕妤

鎖定
婕妤是宮中嬪妃的等級稱號,由漢武帝設立。初期為皇后以下最高位。漢元帝時設立昭儀一位於婕妤之上,婕妤自此成為第二等。西漢宮中的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娙娥容華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舞涓東漢無此位號。
自晉代恢復三夫人九嬪制以來,婕妤為二十七世婦中第一等。明代中期以後不存。
中文名
婕妤
含    義
嬪妃的一種等級稱號
使用朝代
漢到明
屬    性
詞語

婕妤來源

婕妤,漢代宮中女官名,是帝王妃嬪的稱號 [1] 一直沿用到明代其名之意,據《漢書·外戚傳》顏師古注,“婕,言接幸於上也。妤,美稱也。”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后。漢武帝置,為妃嬪之首。《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婕妤、榮華、充依,各有爵位……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婕妤史書記載

婕妤 婕妤
史記·外戚世家》:“常以婕妤遷為皇后。”(“遷”:“升”的意思)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名不詳,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婕妤是名門之女,少有才學。班婕妤擅長音律,既寫詞又譜曲,所以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他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師益友。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漢成帝把她放在朋友的地位,無人可及。班婕妤曾生下一個皇子,但數月後夭折。她雖然承寵時間很長,卻再也沒有生育。趙飛燕姐妹得寵後,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學,班婕妤恐日久見危,求侍奉太后於長信宮
婕妤 婕妤
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受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池行困倚桃花。”在古時母系社會未完全消盡時,女字旁的都是地位相當高的人,如幾個有名大姓嬴(政)、姬(發),妤和婕都是這個時候的字,都有美麗美好的意思。現常用於女性名字。
又《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后》:“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廣漢重令為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數月,曾孫立為帝,平君為倢伃。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后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婕妤為皇后。”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受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元帝時因增設昭儀,退居第二。曹魏時退居十二等中的第九。晉時尚在九嬪之內。南朝宋以下,降至九嬪以下,至清廢。

婕妤宮內職稱

是古代皇宮對妃子的稱呼,類似貴妃等,是一種稱謂。
周朝:《周禮》記載:天子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秦:八級: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婕妤 婕妤
西漢:經幾朝皇帝修訂,後宮名號有十四等級:昭儀、婕妤、婧娥、容華、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宮、順常、無消。
東漢:只有四級:貴人、美人、宮人、采女
三國魏:妃嬪名號十二級: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晉:開始復古,沿用《周禮》體制,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允華;其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宋: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媛、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其下還有美人、才人、良人。
南齊:貴妃、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儀、淑媛、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其下還有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與陳相同
北魏:左昭儀右昭儀、三夫人、三嬪六嬪、世婦、御女若干,沒有記載具體名號。
隋朝獨孤皇后死後才制定後宮名號體制,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婕妤十二人及美人、才人十五人為世婦;寶林二十四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共稱女御。
唐朝:貴妃、淑妃、賢妃、德妃、惠妃為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
宋朝:沒有一定的體系,特別是宋徽宗,創造了許多古怪的稱號。一般的情況下初入宮稱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遞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充儀、充容、婉媛、婉儀、婉容、順容、貴儀等等不一;皇后以下等級是妃: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一個名號一個人,沒有多出來的“妃”(宋高宗的母親是賢妃,就是後宮第三位,僅次於皇后和貴妃)。
遼:元妃、德妃、文妃、惠妃等,沒有級別,以下無名號。
金:貴妃、賢妃、德妃為三夫人,以下與唐朝相同。
元朝:蒙古人不學漢人的文字功夫,除皇后外一律稱“妃”,沒有名號等級,就是姓氏+妃。
明朝:跟隨元朝風氣,朱元璋也不搞文字功夫,名號也只有“妃”一種,只要被“召幸”就可以封“妃”。貴妃、淑妃、賢妃、德妃、敬妃、宸妃、莊妃、虞妃等等,貴妃等級最高,淑妃、賢妃居次,其他的不外乎美好的字眼加個“妃”,沒有明確的等級高低。
清朝:清朝的妃嬪分得比較細緻,僅次於唐朝。皇后以下的,皇貴妃一人(因順治董鄂氏,所以皇貴妃等同於副後,並且是貴妃或妃快去世時,皇帝為安慰她們才會封為皇貴妃),貴妃兩人(同時在位),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與庶妃無限制。
婕妤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是漢武帝的鈎弋夫人專用的稱謂,地位僅次於皇后,在漢元帝時僅次於皇后和昭儀,魏晉南北朝時期尚在九嬪之列,唐降之九嬪之下,明在妃,嬪,昭儀之下,屬後宮第五等。

婕妤歷代婕妤

歷代婕妤
朝代
君主
名稱
稱號
備註
漢武帝
趙氏
即鈎弋夫人,昭帝劉弗陵生母 [2] 
尹氏
尹婕妤
尹夫人 [3] 
漢宣帝
許婕妤
原配,元帝劉奭生母,後立為皇后,諡號恭哀皇后 [4-5] 
王氏
王婕妤
邛成太后,後立為第三任皇后 [6-9] 
張氏
-
衞氏
-
公孫徵史
-
戎氏
-
華氏
-
漢元帝
王婕妤
成帝劉驁生母,後立為皇后 [14-15] 
傅氏
傅婕妤
哀帝劉欣祖母,後晉封昭儀,即傅昭儀 [16-17] 
平帝劉衎祖母,後晉封昭儀,即馮昭儀 [18-19] 
衞氏
-
漢成帝
趙婕妤
後立為第二任皇后 [21] 
趙婕妤
後晉封昭儀 [22] 
班氏
-
賜姓衞 [24] 
馬氏
馬婕妤
馬援姑母 [25] 
馬氏
馬婕妤
馬援姑母 [25] 
晉文帝
吳淑
吳婕妤
泰始三年,拜為婕妤 [26] 
晉武帝
邢蘭
邢婕妤 [27] 
-
晉元帝
石氏
石婕妤 [28] 
-
宋武帝
胡婕妤
文帝劉義隆生母,劉裕譴責而死,劉宋建立後追贈婕妤,後追尊皇太后 [29] 
宋文帝
沈婕妤
明帝劉彧生母,後追尊皇太后 [30] 
曹氏
曹婕妤 [31] 
-
宋孝武帝
何氏
-
江氏
-
楊氏
-
宋明帝
徐氏
徐婕妤 [35] 
-
齊武帝
蔡氏
蔡婕妤 [36] 
-
顏氏
顏婕妤 [36] 
-
陳宣帝
申氏
-
唐高祖
張氏
-
郭氏
郭婕妤 [39] 
-
劉氏
-
薛氏
-
唐太宗
徐婕妤
後追贈賢妃 [41] 
楊氏
-
唐高宗
徐氏
徐惠之妹 [43] 
唐玄宗
柳氏
-
高氏
-
唐肅宗
段氏
段婕妤
後追贈昭儀 [45] 
陳氏
陳婕妤 [46] 
-
董氏
董婕妤
原為美人,追贈婕妤 [47] 
唐武宗
王氏
王婕妤
王淑妃,後晉為淑妃 [48] 
劉氏
劉婕妤
劉賢妃,後晉為賢妃 [48] 
張氏
張婕妤 [49] 
-
趙氏
趙婕妤 [49] 
-
唐宣宗
張氏
張婕妤 [50] 
-
柳氏
柳婕妤 [51] 
-
唐懿宗
崔氏
崔婕妤 [52] 
-
王氏
王婕妤 [52] 
-
唐昭宗
某氏
婕妤
原為齊國夫人 [53] 
某氏
婕妤
原為扶風郡夫人 [53] 
某氏
婕妤
原為高陽郡夫人 [53] 
五代
後唐明宗
高氏
高婕妤
後封渤海郡夫人 [54] 
五代十國
前蜀後主
韋氏
韋婕妤
韋元妃,原姓徐,後晉封元妃 [55] 
宋真宗
楊氏
楊婕妤
楊淑妃,後累封至淑妃,撫養宋仁宗,被追諡為章惠皇后 [56] 
沈氏
沈婕妤
沈貴妃,後累封至貴妃 [57] 
杜婕妤
杜貴妃,後累封至貴妃 [58] 
曹氏
曹婕妤
曹賢妃,後累封至賢妃 [59] 
宋仁宗
楊宗妙
楊婕妤
楊德妃,曾出家修道,後召回累封至修儀,逝後追贈德妃 [60] 
張氏
張婕妤
即張充儀,追封充儀 [61] 
宋英宗
張氏
張婕妤
張修容,原為平昌郡君,後累封至修容 [62] 
楊氏
楊婕妤
原為才人 [63] 
宋神宗
朱氏
朱婕妤
哲宗趙煦生母,後累封至德妃,諡號欽成皇后
林氏
林婕妤
林賢妃,後累封至賢妃 [64] 
宋氏
宋婕妤
宋貴妃,後累封至貴妃 [65] 
張氏
張婕妤
張淑妃,後累封至淑妃 [66] 
馮氏
馮婕妤
即馮修容,後累封至修容 [61] 
宋哲宗
劉婕妤
後立為皇后,諡號昭懷皇后 [67] 
慕容氏
慕容婕妤
慕容貴妃,由御侍累封至貴妃 [68] 
張氏
由御侍累進為婕妤 [69] 
胡氏
由御侍累進為婕妤 [70] 
宋徽宗
韋氏
韋婕妤
高宗趙構生母,累進為賢妃,諡號顯仁皇后 [71] 
宋高宗
張氏
張婕妤
張賢妃,累進為賢妃 [72] 
宋孝宗
李氏
李婕妤
李賢妃,追贈賢妃 [73] 
宋光宗
符氏
被皇后李鳳娘遣送出宮嫁人 [74] 
宋寧宗
楊氏
楊婕妤
後立為皇后,諡號恭聖仁烈皇后 [75] 
明成祖
呂氏
朝鮮人 [76] 
參考資料
  • 1.    婕妤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20]
  • 2.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拳夫人進為婕妤,居鈎弋宮。大有寵,太始三年生昭帝,號鈎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鈎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 3.    《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武帝時,幸夫人尹婕妤。邢夫人號巠娥,眾人謂之“巠何”。巠何秩比中二千石,容華秩比二千石,婕妤秩比列侯。常從婕妤遷為皇后。
  • 4.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立許婕妤為皇后。既立,霍光以後父廣漢刑人不宜君國,歲餘乃封為昌成君。
  • 5.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許後立三年而崩,諡曰恭哀皇后,葬杜南,是為杜陵南園。後五年,立皇太子,乃封太子外祖父昌成君廣漢為平恩侯,位特進。後四年,復封廣漢兩弟,舜為博望侯,延壽為樂成侯。許氏侯者凡三人。廣漢薨,諡曰戴侯,無子,絕。葬南園旁,置邑三百家,長丞奉守如法。
  • 6.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孝宣王皇后。其先高祖時有功賜爵關內侯,自沛徙長陵,傳爵至後父奉光。奉光少時好鬥雞,宣帝在民間數與奉光會,相識。奉光有女年十餘歲,每當適人,所當適輒死,故久不行。
  • 7.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及宣帝即位,召入後宮,稍進為婕妤。
  • 8.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霍皇后廢后,上憐許太子蚤失母,幾為霍氏所害,於是乃選後宮素謹慎而無子者,遂立王婕妤為皇后,令母養太子。
  • 9.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元帝崩,成帝即位,為太皇太后。復爵太皇太后弟駿為關內侯,食邑千户。王氏列侯二人,關內侯一人。舜子章,章從弟鹹,皆至左右將軍。時成帝母亦姓王氏,故世號太皇太后為邛成太后。
  • 10.    《漢書 卷九 元帝紀第九》: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愛淮陽王,曰:“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而王母張婕妤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陽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許氏,俱從微起,故終不背焉。
  • 11.    《漢書·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是時,館陶王母華婕妤及淮陽憲王母張婕妤、楚孝王母衞婕妤皆愛幸。
  • 12.    《全漢文 卷十》:婕妤名徵史。宣帝納為妃,拜婕妤,生東平王宇。元帝初隨王就國,為東平太后。
  • 13.    《漢書·卷八十·宣元六王傳第五十》:孝宣皇帝五男。許皇后生孝元帝,張婕妤生淮陽憲王欽,衞婕妤生楚孝王囂,公孫婕妤生東平思王宇,戎婕妤生中山哀王竟。
  • 14.    《漢書》:初,李親任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及壯大,婉順得婦人道。嘗許嫁,未行,所許者死。後東平王聘政君為姬,未入,王薨。禁獨怪之,使卜數者相政君,“當大貴,不可言。”禁心以為然,乃教書,學鼓琴。五鳳中,獻政君,年十八矣,入掖庭為家人子。
  • 15.    《漢書》:後三年,宣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孝元帝。立太孫為太子,以母王妃為婕妤,封父禁為陽平侯。後三日,婕妤立為皇后,禁位特進,禁弟弘至長樂衞尉。
  • 16.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孝元傅昭儀,哀帝祖母也。
  • 17.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為人有材略,善事人,下至宮人左右,飲酒酹地,皆祝延之。產一男一女,女為平都公主,男為定陶恭王。恭王有材藝,尤愛於上。元帝既重傅婕妤,及馮婕妤亦幸,生中山孝王,上欲殊之於後宮,以二人皆有子為王,上尚在,未得稱太后,乃更號曰昭儀,賜以印綬,在婕妤上。昭其儀,尊之也。至成、哀時,趙昭儀、董昭儀皆無子,猶稱焉。
  • 18.    《漢書·卷七十九·馮奉世傳第四十九》:奉世有子男九人,女四人。長女媛以選充兵宮………
  • 19.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明年夏,馮婕妤男立為信都王,尊婕妤為昭儀。
  • 20.    《漢書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中山衞姬,平帝母也。父子豪,中山盧奴人,官至衞尉。子豪女弟為宣帝婕妤,生楚孝王;長女又為元帝婕妤,生平陽公主。
  • 21.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記載:“上欲立趙婕妤。皇太后嫌其所出微甚,難之。太后姊子淳于長為侍中,數往來傳語,得太后指,上立封趙婕妤父臨為成陽侯。後月餘,乃封婕妤為皇后。”
  • 22.    《列女傳◎卷八之十五 漢趙飛燕》 趙飛燕姊娣者,成陽侯趙臨之女,孝成皇帝之寵姬也。飛燕初生,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之。成帝常微行出,過河陽主,樂作。上見飛燕而悦之,召入宮,大幸;有女弟,復召入,俱為婕妤,貴傾後宮,乃封父臨為成陽侯。有頃,立飛燕為皇后,其弟為昭儀。
  • 23.    《漢書·卷九十七 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選入後宮。始為少使,蛾而大幸,為婕妤。”
  • 24.    《漢書·卷九十七 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自鴻嘉後,上稍隆於內寵。婕妤進侍者李平,平得幸,立為婕妤。上曰:「始衞皇后亦從微起。」乃賜平姓曰衞,所謂衞婕妤也。
  • 25.    《後漢書 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又馬援姑姊妹併為成帝婕妤,葬於延陵。
  • 26.    《晉起居注》:泰始三年,使使持節兼五官中郎將、宗正丞司馬恢拜崇陽園妾李琰為修華,王宣為修容,徐琰為修儀,吳淑為婕妤,趙○為充華。
  • 27.    《晉起居注》(劉宋)劉道薈,(清)黃奭輯:咸寧三年,拜美人左嬪為修儀,邢蘭為婕妤,朱華為容華。
  • 28.    《晉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元帝六男:宮人荀氏生明帝及琅邪孝王裒。石婕妤生東海哀王衝。王才人生武陵威王晞。鄭夫人生琅邪悼王煥及簡文帝。
  • 29.    《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后妃上》:文章胡太后,諱道安,淮南人也。義熙初,武帝所納。文帝生五年,被譴賜死,葬丹徒。武帝踐阼,追贈婕妤。文帝即位,有司奏上尊號曰章皇太后,陵曰熙寧,立廟建鄴。
  • 30.    《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后妃上》:明宣沈太后,諱容姬,不知何許人也。為文帝美人,生明帝,拜婕妤。元嘉三十年卒,葬建康之莫府山。孝武即位,追贈湘東國太妃。明帝即位,有司奏上尊號為皇太后,諡曰宣,陵號崇寧。
  • 31.    《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文帝十九男:元皇后生劭,潘淑妃生浚,路淑媛生孝武帝,吳淑儀生南平王鑠,高修儀生廬陵昭王紹,殷修華生竟陵王誕,曹婕妤生建平宣簡王宏,陳修容生東海王褘,謝容華生晉熙王昶,江修儀生武昌王渾,沉婕妤生明帝,楊修儀生建安王休仁,邢美人生晉平王休佑,蔡美人生海陵王休茂,董美人生鄱陽哀王休業,顏美人生臨慶衝王休倩,陳美人生新野懷王夷父,荀美人生桂陽王休範,羅美人生巴陵哀王休若。劭、浚、誕、褘、渾、休茂、休範別有傳。紹出繼廬陵孝獻王義真。
  • 32.    《宋書卷八十·列傳第四十》:何婕妤生皇子子鳳;次皇子子趨,與皇子子鳳同生。
  • 33.    《宋書卷八十·列傳第四十》:江婕妤生皇子子玄;次皇子子況,與皇子子玄同生。次淮陽思王子霄,與皇子子玄同生。
  • 34.    《宋書卷八十·列傳第四十》:楊婕妤生淮南王子孟,次皇子子況,與皇子子玄同生,次南平王子產,與永嘉王子仁同生,次晉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並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次廬陵王子輿。
  • 35.    《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明帝十二子:陳貴妃生後廢帝。謝修儀生皇子法良。陳昭華生順帝。徐婕妤生第四皇子。
  • 36.    《南齊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一》:武帝二十三男:穆皇后生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子良;張淑妃生廬陵王子卿、魚復侯子響;周淑儀生安陸王子敬、建安王子真;阮淑媛生晉安王子懋、衡陽王子峻;王淑儀生隨郡王子隆;蔡婕妤生西陽王子明;樂容華生南海王子罕;傅充華生巴陵王子倫;謝昭儀生邵陵王子貞;江淑儀生臨賀王子嶽;庾昭容生西陽王子文;荀昭華生南康王子琳;顏婕妤生永陽王子珉;宮人謝生湘東王子建;何充華生南郡王子夏;第六、十二、十五、二十二皇子早亡。子珉建武中繼衡陽元王后 。
  • 37.    《陳書·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高宗四十二男:柳皇后生後主,彭貴人生始興王叔陵,曹淑華生豫章王叔英,何淑儀生長沙王叔堅、宜都王叔明,魏昭容生建安王叔卿,〔一七〕錢貴妃生河東王叔獻,劉昭儀生新蔡王叔齊,袁昭容生晉熙王叔文、義陽王叔達、新會王叔坦,王姬生淮南王叔彪、巴山王叔雄,〔一八〕吳姬生始興王叔重,徐姬生尋陽王叔儼,淳于姬生岳陽王叔慎,王修華生武昌王叔虞,韋修容生湘東王叔平,施姬生臨賀王叔敖、沅陵王叔興,曾姬生陽山王叔宣,楊姬生西陽王叔穆,申婕妤生南安王叔儉、南郡王叔澄、嶽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袁姬生新興王叔純,吳姬生巴東王叔謨,劉姬生臨江王叔顯,〔一九〕秦姬生新寧王叔隆、新昌王叔榮。其皇子叔睿、叔忠、叔(引)〔弘〕〔二0〕、叔毅、叔訓、叔武、叔處、叔封等八人,並未及封。叔陵犯逆,別有傳。三子早卒,本書無名。
  • 38.    《新唐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帝晚多內寵,張婕妤、尹德妃最幸,親戚分事宮府。
  • 39.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高祖二十二男:太穆皇后生隱太子建成及太宗、衞王玄霸、巢王元吉,萬貴妃生楚王智雲,尹德妃生酆王元亨,莫嬪生荊王元景,孫嬪生漢王元昌,宇文昭儀生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崔嬪生鄧王元裕,楊嬪生江王元祥,小楊嬪生舒王元名,郭婕妤生徐王元禮,劉婕妤生道王元慶,楊美人生虢王鳳,張美人生霍王元軌,張寶林生鄭王元懿,柳寶林生滕王元嬰,王才人生彭王元則,魯才人生密王元曉,張氏生周王元方。
  • 40.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八》:二月有尼寶乘者。高祖太武皇帝之婕妤。隋襄州總管臨河公薛道衡之女也。
  • 41.    《舊唐書/卷51》:太宗賢妃徐氏,名惠,右散騎常侍堅之姑也。生五月而能言,四歲誦《論語》、《毛詩》,八歲好屬文。其父孝德試擬《楚辭》,雲「山中不可以久留」,詞甚典美。自此遍涉經史,手不釋卷。太宗聞之,納為才人。其所屬文,揮翰立成,詞華綺贍。俄拜婕妤,再遷充容。
  • 42.    《全唐文卷九 太宗》 ○冊楊恭道女為婕妤文:維貞觀某年月日,皇帝遣使某官某持節冊命曰:於戲!惟爾前魏王府諮議參軍楊恭道第三女,門襲鍾鼎,訓彰禮則,幽閒表質,柔順為心。備職後庭,寔惟通典,是用命爾為婕妤。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
  • 43.    《嘉慶長興縣誌》:“高宗徐婕妤惠之妹也,亦有文藻,清麗典雅,高宗愛之。”
  • 44.    《新唐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宗諸子玄宗三十子:劉華妃生琮、第六子琬、第十二子璲,趙麗妃生瑛,元獻皇后生肅宗皇帝,錢妃生琰,皇甫德儀生瑤,劉才人生琚,武惠妃生一、第十五子敏、第十八子瑁、第二十一子琦,高婕妤生璬,郭順儀生璘,柳婕妤生玢,鍾美人生環,盧美人生瑝,閻才人生玼,王美人生珪,陳才人生珙,鄭才人生瑱,武賢儀生璿、第三十子璥;餘七子夭,母氏失傳。
  • 45.    《舊唐書》列傳第六十六:杞王倕,肅宗第十子。母段婕妤,貞元六年六月贈為昭儀。
  • 46.    《舊唐書》列傳第六十六:肅宗皇帝十四子:章敬皇后生代宗皇帝,宮人孫氏生越王系,張氏生承天皇帝,王氏生衞王佖,陳婕妤生彭王僅,韋妃生兗王僴,張美人生涇王侹,裴昭儀生襄王僙,段婕妤生杞王倕,崔妃生召王偲,張皇后生恭懿太子佋、定王侗,宮人生鄆王榮、宋王僖。
  • 47.    《全唐文 卷四百二十》○贈婕妤董氏墓誌銘:惟唐至德元年歲在癸卯十二月二日,美人河內董氏終於闕鄉縣之另館,春秋一十有八。嗚呼哀哉!美人繭質幽,閒,茹華婉麗,出自漢皋之曲,降於巫峽之陽,柳絮題詩,椒花獻頌,德行自成於天性,藝能豈假於師資。既彰絕代之姿,雅葉良家之選,瑤台入寵,金屋流芳,映月幌而方娥,上星樓而比婺,恩多不恃,顧重無矜。讓以同車,恭而避寢,紫庭着美,彤管旌賢。屬彩仗巡遊,花鈿侍從,方執巾於上陌,忽蒙被於離宮。天道如何?泉扃已矣。聖上顧懷淑慎,言念恩情,悲遽夭於先春,嘆長歸於永夜。追加班女之秩,式慰衞兒之魂。以某年月日,葬於某原,禮也。乃命侍臣,紀於貞石。銘曰: 二九之年,麗容嫣然。春風轉蕙,秋水開蓮。浣紗選貌,納袂求賢。承恩玉殿,待宴瓊筵。光陰不借,神道何偏。椒房愛促,蒿里悲纏。婕妤寵贈,女史芳傳。凡鳳城外,黑龍水邊。嗚呼此地,永閉神仙。
  • 48.    《全唐文 卷0076》::“門下:禮重內朝,國有彝制,德既備於宮壺,位宜峻其等威。婕妤王氏劉氏,並體坤順之德,循姆師之訓,齊莊之禮,淑慎有儀,揚懿軌於中闈,表柔明於《內則》。惠流宸禁,芳靄椒塗,慕辭輦之志,宏逮下之德。宜極寵數,以彰徽猷,必能重正閫儀,助修陰教,無愧於女宗之誡,國風之《詩》。王氏可淑妃,劉氏可賢妃。仍並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主者施行。”
  • 49.    《永樂大典(殘卷)·卷之二萬四百七十八:武宗德妃劉氏,賢妃王氏。昭儀吳氏,沈氏,修儀董氏,婕妤張氏,趙氏。
  • 50.    《全唐文 卷0079》::吳氏可封昭儀,張氏可封婕妤,晁氏梁氏並可封美人,羅氏史氏並可封才人,錢氏可封長城郡夫人,曹氏可封武威郡夫人。敕:位亞長秋,道毗內理,必資懿範,方被寵章。吳氏等佩服《禮經》,周旋法度,有柔婉之行,既表於天資,有恭儉之儀,可施於嬪則。慕班氏之辭輦,偉馮媛之當熊,思在進賢,義高前史。是用列於紫殿,冠彼後宮,俾洽彤管之榮,式俟金環之慶。可依前件。
  • 51.    《唐昭王李汭墓誌》︰“昭王諱汭……宣宗皇帝第九子,母柳氏……以鹹通六年四月廿七日薨於內邸,享年十六時也。”
  • 52.    《唐會要 卷第三 皇后 雜錄 內職》:懿宗淑妃郭氏。〈生同昌公主,帝在藩邸,常經重疾,妃侍醫藥,見黃龍出入卧內。既間,妃以異告,帝曰:“愼勿言之,貴必不相忘。”〉婕妤崔氏、王氏。〈此條原本有闕。
  • 53.    《全唐文·第09部·卷833》◇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妻渤海郡夫人高氏進封燕國夫人制......◇內中齊國夫人扶風高陽郡夫人並封婕妤樂安郡新秦郡廣陵郡太邱郡雲安郡五夫人並加封秦晉楚越燕國夫人制:敕。朕既建中宮,將聽內理。法度方刑于四德,等威宜越於九嬪。齊國夫人某氏等,柔和有稟,閒雅自持。椒蘭讓薰,環佩爭潔。近輦見欲辭之色,攬衣懷必浣之心。用是謙勤,保我恩澤。重惟漢制,遠採周官。與名而大國重開,錫號而舊章復振。勉修懿範,俾稱寵休。共承陰教之端,永輔長秋之盛。可依前件。◇魏博節度使羅宏信妻越國夫人某氏進封燕國夫人代州刺史傅瑤妻邱氏封吳興縣君等制[……]
  • 54.    《舊五代史 卷四十九(唐書)·列傳一》又案:《五代會要》所載明宗時內職,德妃王氏,天成三年正月冊立,長興二年四月進號淑妃,應順元年閏正月十三日冊為太妃,至周廣順元年四月追諡賢妃。昭儀王氏封齊國夫人,昭容葛氏封周國夫人,昭媛劉氏封趙國夫人,孫氏封楚國夫人,御正張氏封曹國夫人,司寶郭氏封魏國夫人,司贊於氏封鄭國夫人,尚服王氏封衞國夫人,司記崔氏封蔡國夫人,司膳翟氏封滕國夫人,司醖吳氏封莒國夫人,婕妤高氏封渤海郡夫人,美人沈氏封太原郡夫人,順御朱氏封吳郡夫人,司飾聊氏封潁川郡夫人,司衣劉氏封彭城郡夫人,司藥孟氏封咸陽郡夫人,梳篦張氏封清河郡夫人,司服王氏封太原郡夫人,櫛篦傅氏封潁川郡夫人,知客張氏賜號尚書,故江氏追封濟陽郡夫人。以上皆長興三年九月敕。其名號皆中書門下按《六典》內職仿而行之。內人李氏封隴西縣君,崔氏封清河縣君,李氏封成紀縣君,田氏封咸陽縣君,白氏封南陽縣君,並長興四年二月敕。前代內職,皆無封君之禮,此一時之制。
  • 55.    《十國春秋》卷三十八·前蜀四·列傳:元妃韋氏,故徐耕女孫也。有殊色。後主適徐氏,見而悦之,太后因納之宮中。後主不欲娶於母族,託言韋昭度孫。初為媫妤,累封至元妃。
  • 56.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楊淑妃,益州郫人。祖瑫,父知儼,知儼弟知信,隸禁軍,為天武副指揮使。妃年十二入皇子宮。真宗即位,拜才人,又拜婕妤,進婉儀,仍詔婉儀升從一品,位昭儀上。帝東封、西祀,凡巡幸皆從。章獻太后為脩儀,妃與之位幾埒。而妃通敏有智思,奉順章獻無所忤,章獻親愛之。故妃雖貴幸,終不以為己間,後加淑妃。真宗崩,遺制以為皇太妃。 始,仁宗在乳褓,章獻使妃護視,凡起居飲食必與之俱,所以擁佑扶持,恩意勤備。及帝即位,嘗召其侄楊永德見禁中,欲授以諸司副使。妃辭曰:「小兒豈勝大恩,小官可也。」更命為右侍禁。 章獻遺誥尊為皇太后,居宮中,與皇帝同議軍國事。閤門趣百僚賀,御史中丞蔡齊目台吏毋追班,乃入白執政曰:「上春秋長,習知天下情偽,今始親政事,豈宜使女後相繼稱制乎?」乃詔刪去遺誥「同議軍國事」語,第存後號。奉緡錢二萬助湯沐,後名其所居宮曰保慶,稱保慶皇太后。 景祐三年,無疾而薨,年五十三。殯於皇儀殿。帝思其保護之恩,命禮官議加服小功。 初,仁宗未有嗣,後每勸帝擇宗子近屬而賢者,養於宮中,其選即英宗也。英宗立,言者謂“禮慈母於子祭,於孫止”,請廢后廟,瘞其主園陵。英宗弗欲遽也,下有司議,未上,會帝崩,遂罷。後父祖皆累贈至一品,知信贈節度使。知信子景宗,見外戚傳。
  • 57.    《宋會要輯稿·后妃三》:真宗貴妃沈氏。故相倫之孫、光祿少卿繼宗之女。大中祥符二年四月為才人,六年正月進美人,天禧二年九月進婕妤,乾興元年四月進充媛,明道二年十一月進昭容,寶元元年十一月進昭儀,慶曆元年十二月進婉容,四年九月進賢妃,尋加德妃。為人淑儉不華,帝亦以妃家世,故待之異眾。長秋虛位,帝欲立之,有從中沮之者,不果。嘉祐七年十二月,進貴妃。熙寧九年十一月卒,賜諡昭靜。
  • 58.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真宗貴妃杜氏,初事藩邸,後於洞真入道,為法正都監,號悟真大師,名瓊真。明道二年十一月為婕妤,寶元元年十一月進充媛,慶曆元年十二月進充容,四年九月進婉儀,尋為賢妃,六年八月卒,贈貴妃。生衞國大長公主。
  • 59.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真宗賢妃曹氏,樞密使檢校太師兼侍中贈魯王彬之女,大中祥符中,為美人,六年正月,進婕妤;天禧二年九月,進充媛。乾興元年四月。進修媛。天聖四年六月,卒。明道二年十二月,贈淑儀。慶曆四年九月,贈貴儀。皇祐元年十月,贈賢妃。
  • 60.    《宋會要輯稿·后妃三·德妃》德妃楊氏天頭原批雲:“《宋史》:仁宗德妃楊氏。”,初入宮為美人,景佑元年八月出於別宅安置。十月聽入道,賜名宗妙,居瑤華宮。皇佑二年十月為婕妤,嘉佑八年三月進修儀,熙寧五年十二月卒,贈賢妃,元符三年四月贈德妃......
  • 6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二十·元符三年》仁宗淑妃周氏進貴妃,婕妤張氏進充儀,才人楊氏進美人。英宗才人張氏進婕妤,才人鮑氏進美人,楊氏進婕妤。神宗淑妃邢氏進貴妃,婕妤武氏進昭儀,賢妃宋氏進德妃,婕妤張氏進婉容,婕妤馮氏進修容,才人勾氏進美人,淮陽郡君郭氏進才人。先是,皇太后諭輔臣曰:“先朝嬪妃當進封。”曾布曰:“外廷皆不知姓名。”皇太后曰:“待批出。”遂遞遷之。 降大行皇帝乳母魏國福康惠佑夫人竇氏為扶風郡夫人,樂安郡夫人李氏為隴西郡君,永嘉郡夫人陳氏為潁川郡君,司闈馬氏為掌闈,司正白氏為典正,司贊王氏為典贊,才人韓氏為紅霞帔。以大行皇帝彌留,侍疾無狀,及蔽匿不以聞故也。(建中靖國元年五月己巳,竇氏復魏國夫人,陳氏復郡夫人,白氏敍封司字,馬氏敍封典字,以責降逾年故也。王氏、韓氏不見敍復。皇太后諭雲:“先朝妃嬪當進封。”又云:“大行乳母竇氏並本殿中伴人久在大行左右,自去歲來,大行飲食不進,至有全不進晚膳時,一切掩覆,並不曾來道。直至疾勢已深,尚不肯言,理當削髮屏逐;然不忍如此,直須降黜。又韓才人者不是房院。宮中呼嬪御郡君、才人以上為房院。至大行服藥,猶使性氣,不會事,亦當削髮;且與一紅霞帔名目,令往守陵......
  • 62.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張修容,英宗後宮也。蓋温成皇后從妹,父堯佐,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修容名位本為哲宗即位自平昌郡君進封才人,徽宗立,又進婕妤,至大觀初以八寶恩始進今秩。建炎四年從隆祐太后,卒於虔州,年七十八。
  • 6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二十·元符三年》英宗才人張氏進婕妤,才人鮑氏進美人,楊氏進婕妤。
  • 64.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林賢妃,南劍人,三司使特之孫,司農卿洙之女。幼選入宮,既長,遂得幸,封永嘉郡君,升美人。生燕王俁、越王偲、邢國公主,進婕妤。元祐五年薨。詔用一品禮葬,贈貴儀,又贈賢妃。
  • 65.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三 貴妃》:貴妃宋氏,熙寧二年十一月為才人,六年四月進婕妤,元豐二年進充媛,八年四月進婉儀,紹聖四年二月進賢妃,元符三年正月進德妃,大觀二年二月進淑妃,政和三年三月進貴妃,七年六月薨。生鹹王佾、唐王俊、賢孝長公主。八月,內出手詔曰:「神考嬪御貴妃宋氏,自熙寧初誕育皇嗣,年德彌邵,譽謁掖庭。遽爾淪謝,列用傷惻。可依例賜二字諡,並依貴妃苗氏合得恩澤七人外,更添三人,以稱朕思親眷舊之意。」宣和五年,以岳陽節度使王舜臣乞致仕,手詔獎諭王貴妃。
  • 66.    《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八 神宗》:淑妃張氏 初為御侍。熙寧二年四月,封仁壽縣君。三年正月,進才人。元豐八年四月,進婕妤。元符三年正月,進婉容。崇寧五年九月卒,贈淑妃,諡曰懿靜。生賢恪長公主。
  • 67.    《宋史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昭懷劉皇后,初為御侍,明豔冠後庭,且多才藝。由美人、婕妤進賢妃。生一子二女。有盛寵,能順意奉兩宮。時孟後位中宮,後不循列妾禮,且陰造奇語以售謗,內侍郝隨、劉友端為之用。孟後既廢,後竟代焉。右正言鄒浩上疏極諫,坐竄。徽宗立,冊為元符皇后。明年,尊為太后,名宮崇恩。帝緣哲宗故,曲加恩禮,後以是頗干預外事,且以不謹聞。帝與輔臣議,將廢之,而後已為左右所逼,即簾鈎自縊而崩,年三十五。
  • 68.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甲集卷一》:慕容貴妃、魏修容,哲宗後宮也。初併為御侍,崇寧元年春,慕容氏始封才人,魏氏封昌平郡君。大觀元年夏,魏氏亦封才人。二年春,並進封美人。靖康之難,六宮皆北去,唯先朝嬪御得免,乃建承慶院以處之。紹興三年夏,以昭慈聖獻皇后大祥推恩,並進婕妤,祿賜如式。久之,慕容氏進婉儀,魏氏進修容。十三年冬,修容卒。婉儀少在宮中,與顯仁皇太后相厚,及太后歸就慈寧之養,十四年冬,上諭執政,特拜婉儀為賢妃。制曰:「藻鑑精明,獨前知於聖母;蘭心芳潔,今娛侍於東朝。」二十二年薨,年八十,贈貴妃。
  • 69.    《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十一 哲宗》:婕妤張氏,初為御侍。崇寧元年正月,封文安郡君。三年十一月,進美人。大觀二年二月,進婕妤。
  • 70.    《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十一 哲宗》:婕妤胡氏,初為御侍。崇寧元年正月,進才人。大觀二年二月,進美人。四年七月卒,進婕妤。
  • 71.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一》、《皇宋十朝綱要 卷第十五 徽宗》: 顯仁皇后韋氏,贈太師、韓王安禮之女。崇寧五年封平昌郡君,大觀元年二月進才人,六月進婕妤,二年進修容,生高宗皇帝。靖康元年十一月進位龍德宮賢妃,二年二月從徽宗北狩,建炎元年五月尊為宣和皇后,紹興七年三月尊為皇太后,十二年八月迴鑾,居慈寧宮。二十九年九月二十日崩,年八十。諡曰顯仁。十一月二十六日權攢永佑陵,祔太廟徽宗室。
  • 72.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張賢妃,開封人。建炎初,為才人,有寵,進婕妤。帝欲擇宗室子養禁中,輔臣問帝以宮中可付託者誰耶?帝曰:“已得之矣。”意在婕妤。已而伯琮入宮,年尚幼,婕妤與潘賢妃、吳才人方環坐,以觀其所向。時賢妃新失皇子,意忽忽不樂,婕妤手招之,遂向婕妤。帝因命婕妤母之,是為孝宗。尋遷婉儀,十二年卒,上為輟朝二日,贈賢妃。弟萃,閣門宣贊舍人,妃薨,遷秩二階。
  • 73.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后妃下》:李賢妃,初入宮,為典字,轉通義郡夫人,進婕妤。淳熙十年卒,贈賢妃。
  • 74.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黃貴妃,淳熙末在德壽宮,封和義郡夫人。光宗為皇太子,傍無侍姬,上皇以夫人賜之,遂專寵。即位,拜貴妃。紹熙二年冬十一月,為皇后李氏所殺。帝聞而成疾。又有張貴妃,亦舊侍東宮,次婕妤符氏,後出嫁於民間。
  • 75.    《宋會要輯稿 后妃一》:恭聖仁烈皇后楊氏,故保義郎、累贈太師尚書令、追封齊王漸之女。慶元二年三月封平樂郡夫人,三年四月進封婕妤,五年五月進封婉儀,六年二月進位貴妃,嘉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立為皇后,三年二月六日行冊禮,冊文知樞密院事陳自強撰。嘉定十七年閏八月三日寧宗遺制尊為皇太后。寶慶三年正月(缺)正月(缺)籤書樞密院事陳貴誼撰,冊文知樞密院事薛極撰。四月二十八日陪葬永茂陵,五月十三日祔太廟寧宗室。
  • 76.    《明實錄·太宗實錄·卷八十八》冊立張氏為貴妃,權氏為賢妃,任氏為順妃,命王氏為昭容,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張氏故追封河間忠武王王之女,王氏蘇州人,餘皆朝鮮人。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