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貴妃

(明成祖朱棣貴妃)

鎖定
昭獻貴妃王氏(?—1420年8月18日),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明成祖朱棣寵妃。
永樂初年入宮,協助仁孝皇后管理後宮事務,深得明成祖看重。 [2] 
成祖晚年有疾,脾氣急躁,宮人怕被責罵,王貴妃委婉調護,太子、諸王、公主及其他的人都十分依賴她。 [2] 
永樂十八年七月十日(1420年8月18日),王貴妃去世,明成祖深為哀慟,輟朝五日,賜諡“昭獻”,令王貴妃喪葬儀如同明太祖孫貴妃的規格辦理。明成祖與太子朱高熾皆親自為王貴妃作序文,併為王貴妃建齋薦福。 [2]  [9]  [16] 
本    名
王氏
別    名
昭獻貴妃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逝世日期
1420年8月18日 [2] 
諡    號
昭獻貴妃

王貴妃人物生平

王貴妃是蘇州人,永樂初年,以良家女被選入宮。當時後宮中的妃嬪多來自北方,很少有能委婉從事的人。只有王氏具備才華德行,能從容委婉行事,體會上意,所以王氏協助皇后管理後宮事務大家都滿意,仁孝皇后非常喜愛她。 [4] 
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冊為昭容,晉其父為光祿寺少卿;同年,晉封貴妃。 [1]  [7]  [8]  王貴妃在宮中肅雍有禮,藹然和厚,頗有賢德,侍奉明成祖徐皇后恭謹始終,成祖很是看重她。明成祖晚年多病,常常發火,宮人害怕被責罵,王貴妃從中委曲調護,太子、諸王、公主及其他的人都十分依賴她。 [2]  [5]  [7] 
王貴妃在徐皇后權賢妃死後不僅開始綜理宮務,而且承擔了徐皇后在世時所承擔的協調皇帝與皇嗣的緊張關係的角色,這既是王貴妃個人能力的體現,也説明此時王貴妃的受寵程度,可以説她生前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皇帝婚姻生活中妻子的角色。 [12] 
永樂十八年七月十日(1420年8月18日),王貴妃去世,明成祖十分悲痛,輟朝五日,賜諡號“昭獻”,喪葬禮明太祖成穆貴妃孫氏的一應規格辦理,以示對王貴妃的寵愛。 [2]  [3]  [6-7] 
王貴妃薨逝後,朱棣僧道在北京慶壽寺、海印寺、洪恩靈濟宮為王貴妃建大齋薦福,記錄大齋前後發生的瑞應並編寫為《大齋瑞應錄》,朱棣親自撰寫此錄的序文,在序文中稱讚王貴妃的德行操守,稱其有“至仁盛德”。 [15]  [16] 
永樂十八年(1420年)八月,皇太子朱高熾為報庶母王貴妃慈恩,命僧侶為貴妃建大齋薦福,令人為王貴妃刊刻《彌陀往生淨土懺儀》祈福,並親自作序,在序文中表達了對王貴妃薨逝的悲傷和對她的感恩思念之情。 [9] 
另外,據朝鮮官方史書《李朝實錄》記載,明成祖寵愛王貴妃,想要立她為皇后,王貴妃薨逝後,成祖非常痛心,以致病風喪心,從這之後行事多有差錯,用刑慘酷。由此也能看出王貴妃的寵眷之深。 [10]  [17] 

王貴妃史料索引

  •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11] 
  • 《明太宗實錄●卷八八》 [13] 
  • 《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二十七》 [14] 
  • 《李朝實錄●世宗實錄●卷二十六》 [17] 
  • 《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卷四》 [15] 
參考資料
  • 1.    《明太宗實錄●卷八八》:『永樂七年二月』己卯,冊立張氏為貴妃,權氏為賢妃,任氏為順妃,命王氏為昭容,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張氏故追封河間忠武王玉之女,王氏蘇州人,餘皆朝鮮人。
  • 2.    《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二十七》:『永樂十八年七月』丙子,貴妃王氏薨,妃有賢德,事上及仁孝皇后恭謹始終。處宮闈之內,肅雍有禮,藹然和厚,綜理庶事,絲毫不紊,甚為上所重。上晚年有疾,間或急怒,宮人懼譴,妃委曲調護,蓋自皇太子親王公主以下皆倚賴焉。至是以疾薨,上慟悼之,輟視朝五日,賜祭,諡昭獻,命喪葬悉如洪武中成穆貴妃故事。(永樂十八年七月丙子的公曆日期是1420年8月18日)
  • 3.    《讀禮通考●卷七十五●喪儀節三十八●國恤十●皇妃喪儀》:昭獻王貴妃。《明防典》,永樂十八年昭獻貴妃王氏防禮。一聞防輟朝五日,一初防上祭一罈,皇后祭一罈,皇妃祭一罈,皇太子祭一罈,親王共祭一罈,公主共祭一罈。一贈諡冊文,行焚黃禮。一七七、百日、週年、二週年,每次祭祀壇數與初防同。一聞塋域,遣官祀后土。一行內外衙門造辦防儀銘旌、冥器等項。一發引前期辭靈祭祀,壇數與初防同,唯增六尚司祭一罈、內官內使祭一罈。一啓奠,祖奠、遣奠各遣祭一罈。一發引日,文武百官各素服烏紗帽黒角帶送至路祭處所,皇親駙馬共一罈、公侯伯文武衙門共一罈、外命婦共一罈。一過門祭祀【內門遣內官,外門遣太常寺官行禮】。一下葬,遷奠遣祭一罈。一掩壙,遣官祀后土。一迎靈轎至享堂行安神禮,遣祭一罈。
  • 4.    《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一》:昭獻王貴妃,蘇州人也,隨父宦在京。永樂初,選擇良家女,妃入宮,冊為昭容。時宮中上下多朔產,略少委曲。獨妃具才德,能從容婉娩以行其意,以故妃佐理宮政稱愜伏,仁孝愛之。
  • 5.    《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一》:永樂七年,仁孝服闋,進貴妃,上自仁孝崩後,在宮多任性,間或躁怒,宮人皆惴惴懼。妃特輾轉調護,徐俟意解。自皇太子、親王、公主以下,皆重賴焉。
  • 6.    《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一》:『永樂』十八年七月丙子,以疾死。上震悼,為輟朝五日,賜祭諡照獻貴妃。命禮臣考高皇帝成穆貴妃故事,一視其喪葬,以寵恤之。
  • 7.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昭獻貴妃王氏,蘇州人。永樂七年封貴妃。妃有賢德,事仁孝皇后恭謹,為帝所重。帝晚年多急怒。妃曲為調護,自太子諸王公主以下皆倚賴焉。十八年七月薨,禮視太祖成穆孫貴妃。
  • 8.    《萬曆野獲編●卷五》:【永樂間後宮父恩澤】永樂七年冊封張氏為貴妃,故河間忠武王(玉)女也。封權氏為賢妃,父永均為光祿寺卿。任氏為順妃,父添年為鴻臚寺卿。王氏為昭容,父□□。李氏為昭儀,父文命;呂氏為婕妤,父貴真,俱為光祿寺少卿。崔氏為美人,父得霏為鴻臚少卿。諸嬪御除張氏外,惟王氏為蘇州人,餘五人皆朝鮮人也。蓋文皇時,尚不拒高麗獻女口,而其父立拜清卿,亦非後世戚畹所可望。
  • 9.    《彌陀往生淨土懺儀之序》:奉施彌陀往生淨土懺儀序。蓋聞諸佛法身,非相而相,其應化也,如水中月。故懺儀雲,能禮所禮性空寐。感應道交難思議。《楞嚴經》雲,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豈特奉佛為然。凡動天地,感鬼神,惟此一心之誠爾。比訃者報庶母妃薨逝,哀思彷徨,著存不忘於心。明旦舉薦揚大齋,致齋之夕,丙夜之初,夢若遊於佛殿陟户。彌陀如來之大願。集茲善利,資崇冥福,仰報慈恩於萬一也。淚筆謹題辭於篇端焉。永樂十八年八月初二日皇太子高熾謹施。
  • 10.    《李朝實錄●世宗實錄●卷二十六》:初, 帝寵王氏, 欲立以為後, 及王氏薨, 帝甚痛悼, 遂病風喪心, 自後處事錯謬, 用刑慘酷。
  • 11.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1-30]
  • 12.    劉玉.明代寵妃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14年:46頁
  • 13.    楊士奇.《明太宗實錄》.江蘇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62年:1169頁
  • 14.    楊士奇.《明太宗實錄》.江蘇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62年:2219—2220頁
  • 15.    明太宗朱棣.《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海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0:17頁
  • 16.    《大明太宗皇帝御製集●卷四●大齋瑞應錄序》:昭獻貴妃王氏,資容粹美,德性温純,恭儉柔慈,賢明貞淑,小心敬謹,夙夜勞勤,規益儆戒,相成內治。然其平生尤篤於好善,早晚誦經禮佛,皆有程度。雖祁寒盛暑,未嘗少替。自宮中嬪御以及戚里之間,皆仰之以為法式。今年秋七月乙亥,忽端坐而逝,朕深憫焉。爰資薦度,以表至懷,乃命僧道於慶壽寺、海印寺、洪恩靈齋宮修設水陸玉籙大齋,建七七百日之因。自蕆事之初,以至畢神衹翊贊,弘闡靈貺,以彰妃之至仁盛德,契合天心,始終無間。故其感應之妙有如此者,爰緝其前後建齋所致祥瑞,編次為帙,名曰《大齋瑞應錄》,庶以昭示後來,俾傳不朽焉。
  • 17.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李朝實錄●世宗實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