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成祖仁孝皇后

鎖定
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1362年-1407年),濠(今安徽鳳陽)人, [45]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 [46]  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 [47] 
明成祖仁孝皇后自幼聰明伶俐,過目不忘,精通四書五經,被人們稱為“女諸生”。洪武三年(1371年),徐氏被許配明成祖朱棣。洪武九年(1376年),正式冊立為王妃,稱燕王妃。洪武十三年(1381年),燕王朱棣北平就藩,徐氏隨之。“靖難之役”時,徐氏親登城牆,督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皇帝,冊徐氏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徐皇后因病逝世,時年46歲,葬於北京天壽山陵墓。 [48] 
明成祖仁孝皇后德才兼備、貞靜聰明,對外助成祖治理朝政,定國安邦;對內為朱棣安撫宮廷,上下齊心,明成祖時期之所以能成為明朝少有的永樂盛世,與這位卓有見識的徐皇后是分不開的。故而歷史上稱徐皇后是明朝後宮繼馬皇后之後的第二位賢后。 [49]  其編撰有《內訓》以教育宮中婦女。 [50]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直隸應天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1362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1407年8月6日
主要成就
靖難之役鎮守北平、輔佐明成祖開創“永樂盛世”、管理後宮 [4] 
主要作品
《內訓》《勸善書》《夢感佛説第一希有大功德經》等
本    名
徐氏
諡    號
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
籍    貫
鳳陽府

明成祖仁孝皇后人物生平

明成祖仁孝皇后出身將門

徐氏父親徐達是元末明初名將、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徐達曾多次出任徵虜大將軍,揮師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元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此後多次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進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予世券。洪武十八年二月因病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5]  [6]  徐氏作為徐達長女,自幼被徐達夫婦悉心教養,不但飽讀詩書,更能參與軍事,披甲守城。由於明代皇后多出自民間仕宦人家,徐氏更是明朝為數不多的、出身功臣勳貴之家的皇后。

明成祖仁孝皇后女諸生

徐氏天資聰慧,她的父母也並沒有浪費這份天資。其父中山王徐達曾對其母謝氏説:“此女天賦非常,宜以經史充其知識。”,並請來老師為其授課。徐氏飽讀詩書,記憶力超羣,讀書時過目不忘,一覽成誦,連她的老師都感到十分驚異,因此博通載籍,每每讀到古人的美德與言行,都會深思效仿。 [1]  因此,徐氏自幼便有“女諸生”的美譽。在明代,“諸生”即為受過傳統儒家教育,工於經史的生員,徐皇后能有“女諸生”之名,可見其才學修養。 [5] 

明成祖仁孝皇后夫妻情深

  • 早年訂婚
明太祖朱元璋在徐氏孩提時曾對徐達説:“是女必貴,其以為吾兒婦,宜善視之” [7]  ,後又聞知徐氏才德俱佳,便將徐達召來説道:“朕與你是布衣之交,到今日仍然同心同德,始終沒有嫌隙,自古以來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親。朕的第四子氣質不凡,知道你有個這麼好的女兒,能將她配給我的兒子嗎?”徐達馬上叩頭拜謝,徐氏與朱棣遂約定婚姻。 [5] 
  • 少年伉儷
徐皇后與朱棣雖為朱元璋指婚,卻並非“先婚後愛”,而是在婚前已經相識。在正式成婚前,朱棣與徐氏早已相伴三載,是一對名副其實的少年伉儷。在永樂三年正月初一的《內訓》自序裏,徐皇后提到自己很早就被選入宮廷,早晚侍奉馬皇后並聆聽訓言,恭敬地侍奉當今皇上三十餘年 [8]  ;在永樂三年二月初九的《勸善書》自序裏提到,自己早年被選入宮,每日侍奉馬皇后左右,獨被眷愛,恭事今皇上“三十有三年”;在永樂四年二月的《高皇后傳》序裏又提到自己“夙備宮庭之選”“日侍左右”“列諸婦之後”“獨被寵眷”。因此,徐氏在洪武六年前後,即在她年僅十二歲時,便已入宮陪伴侍奉朱棣,並接受馬皇后的教誨。 [7]  [9-10] 
  • 情深意切
由於婚後感情深厚,明成祖朱棣的九名子女中,前七人皆為徐皇后所出。婚後九年,徐氏便頻繁懷孕生子,相繼為朱棣誕下三子四女,在這期間,朱棣並未“雨露均霑”與其他任何女人生下過庶子女,直到後來徐氏未再生育,才有了生母皆不詳的庶女常寧公主和庶子朱高爔(早夭,朱棣登基後並未追封任何爵位給他)。朱棣登基後,與徐氏的感情歷久彌堅,二人時常同起居,討論政事。“上勤於政事,或日昃未食,後亦不食以俟。”朱棣在位期間操勞國事,時常到了午後還未用午膳,徐皇后便等他一同進食,與他一起捱餓。在朱棣批閲奏疏、處理國事時,徐皇后時常安靜地站在一旁侍奉他,朱棣於心不忍,便勸她先去休息。 [1]  [7]  在徐皇后去世後,朱棣因痛失愛妻賢后而性情大變,在宮中多任性,時常躁怒不安。 [11] 
除此之外,二人在精神上也十分契合,是一對知己。朱棣好讀書,徐氏也飽讀經史,二人在文化素養上可較高下。而在宗教信仰上,由於明初宮廷佛教信仰的盛行,徐皇后對佛教頗有研究,曾編纂多部經書傳世,朱棣在位時期,不但冊封了烏斯藏(今西藏)的大寶法王,也與當世諸多高僧大德多有往來。説到夫婦二人與大寶法王的聯繫,還有這樣一段故事:據説朱棣曾於夢境中前往普陀山拜見觀世音菩薩,因爬山之疲憊,正欲離開之時,眼前出現一枝碩大的青蓮花,花葩盛開,朱棣精爽復生,疲憊立解,復涉山巔,于山頂上拜見了大悲觀世音菩薩並得到加持。此後,徐皇后督促弘揚神聖佛法,迎請法王,並使疲憊的朱棣得到康復,所以朱棣也時常讚頌説“朕之良師善友,皇后也”、“朕的妙善者即是此皇后”,對徐皇后讚不絕口。 [12]  此外,在審美傾向上,《明太宗實錄》記載徐皇后“性不喜華飾,自御儉素”。徐氏喜歡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的白玉觀音 [13]  ,而《明太宗實錄》中也有朱棣偏愛“潔素瑩然”的甜白釉瓷器的記載,因此,二人的審美取向十分相似,使他們可以達到精神世界的融合。 [1] 

明成祖仁孝皇后燕王內助

洪武九年(1376年),徐氏被冊封為燕王妃。徐氏待人處事十分得體,深受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喜愛。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徐氏隨朱棣離開京師南京,遠赴北平就藩,入主燕王府。燕王府機構龐大,下轄審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紀善所、良醫所、典儀所、工正所等,有負責教育的伴讀、教授,管理王府倉庫的大使、副使等官員 [6]  。要憑朱棣一人之力,管理好這麼多的機構和人員絕不容易,徐氏便發揮了當家女主人的職能,井井有條地管理內務,使得宮中上下秩序井然。正如朱棣在立後冊文和詔書裏説的那樣,“內助藩國二十餘年”“嬪於肇封,家政輯寧”,在藩國做他的賢內助二十多年,使他的家庭和平安寧。 [1] 

明成祖仁孝皇后靖難守城

徐達是明初一代大將,徐氏自幼耳濡目染,也頗有將門虎女之風。朱棣起兵謀事,徐氏也參與其中,多有輔佐謀劃,“上舉義靖內難,後所贊畫,多協上意。”,徐氏所提的計策多合朱棣之意。靖難兵起後,朱棣率軍前去襲擊大寧,李景隆乘機率軍圍攻北平。當時,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凡是部署防禦之事,大多受命于徐氏,徐氏相當於北平守備軍的總指揮。敵軍猛烈攻城,情況十分危急,面對城中兵力缺乏、敵眾我寡的局勢,徐氏沉着冷靜地與朱高熾及守城將官一起謀劃、部署守城各項事務,號召全體守城將士誓死守城。同時,徐氏發動城中將領及士兵、百姓的妻子登城作戰,每人發給一副盔甲,徐氏親自登城督戰,城中婦女在徐氏的激勵下,披甲上陣,拋石塊、擲瓦礫,與李景隆大軍展開殊死戰鬥,支撐到朱棣順利回師。北平保衞戰充分體現了徐氏的有膽有謀、沉着機智。 [1]  [11]  [14] 
徐氏在北平二十餘年,不但是朱棣的賢內助,更具有軍事謀略,府中內務事宜皆有她輔助管理,靖難時又親自防禦守備,因此,在後來給徐氏的立後冊文中,朱棣提到:諮爾徐氏,中山武寧王徐達之女,為朕正妃,內助藩國二十餘年,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 [1] 

明成祖仁孝皇后正位中宮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軍攻入南京,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為帝,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冊立王妃徐氏為皇后。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冊立皇后前特意將洪武時期朱元璋規定的皇后金寶龜紐提升為盤龍紐,立後當日由禮部官員在承天門開讀詔書詔告天下,開創了明清兩代冊立皇后時單獨頒詔詔告天下的先河。而且,在立後冊文中提到“濟朕艱難,同勤開國”、“朕登大寶,允賴相成”,在立後詔書中也提到“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同朕恭勤,保茲天命,君臨爾萬姓之上”云云,表示自己登基為帝有賴於徐氏的輔佐成就,並要徐氏同他一起肅敬勤勉地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天下,君臨萬姓之上。 [15]  種種言行,無不體現着朱棣對妻子由衷的感激與重視。

明成祖仁孝皇后輔君治國

徐皇后是一個善於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女性,身居後位的她在關心朱棣的飲食起居、管理好後宮的同時,也時常對治國理政提出自己的見解,積極施展自己對丈夫的影響,朱棣也認為她“職善道以輔內治,衍繁慶以益生靈”,秉持好的方法輔佐他治理國政,綿延盛大的吉慶使百姓受益。
徐皇后是一位有政治見地的女性,她精通經史,深知治國之道有兩大要素:一是關心百姓疾苦;第二是培養愛護國家人才。因此,徐皇后提醒朱棣説:“南北之間,連年戰爭,兵民疲憊不堪,為政應當寬儉,務必要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接着她提醒朱棣愛護人才:“從前伊尹輔佐商湯,姜尚輔佐周武王,這些都是傑出的人才。如今的賢才都是太祖高皇帝培養造就出來的,望陛下在選拔任用時,不要分什麼新舊,要一視同仁,一體擢用。”對於徐皇后的建議,“上悉嘉納,曰‘後所言皆合吾意。’”,朱棣都給予讚許並採納,並説“皇后所言都符合我的想法。” [16] 
徐皇后還曾問:“陛下與什麼人一起治理國家?”朱棣回答説:“六卿管理政務,翰林的職責是研究問題、草擬文告。”徐皇后因此請求召見這些大臣的夫人,賜給她們冠服及錢幣,並對她們説:“妻子侍奉丈夫,哪裏只是為他準備衣服、飯菜而已,應該還有道德品行上的幫助。古代的公侯夫人和大夫、士人的妻子幫助她們的丈夫,有表現在詩歌裏的,有記載於史冊上的,古今人難道相差很遠嗎?一般來説,朋友的話,可以依從,也可以違背,而夫婦之間的話,則温和柔順,容易聽進去。我在宮中朝夕侍奉皇上,惟以百姓為念,每次他向我諮商詢問,我提的意見大都被聽取採納,現在與皇上一同治理國家的,是六卿和翰林這些大臣,各位夫人難道不可以在家內給予幫助嗎?百姓安則國家安,國家安則君臣同享富貴,福澤子孫後代。” [17] 
有一次,朱棣退朝稍晚,徐皇后詢問原因,朱棣回答説:“吏部選人都按照資歷,朕今天親自選拔二十餘人做郡守,所以沒有察覺就晚了。”徐皇后便針對官員任選一事提出自己的見解:“國家治亂在於百姓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安定在於地方長官賢明與否,怎麼能一律按照資歷選拔地方官呢?資歷可以避免選官的弊端,卻會埋沒人才。所以古今制度中,對於那些才能突出的人才應該破格提拔,而對於那些任職時間長的官員則按照資歷或者勞績升遷,這兩種選拔方法同時使用,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朱棣也深表贊同。 [18] 
徐皇后識鑑並洞達治理國家的方針策略,並且一心以生民百姓為念,她在政治上顯示出的卓越見識,令朱棣十分欣賞。因此朱棣也經常向她諮詢意見,而她提出來的意見建議大都被朱棣聽取並採納,正如她和大臣夫人所説:“吾在宮中旦夕侍皇上,未嘗不以生民為念,每承顧問,多見聽納。” [19] 

明成祖仁孝皇后厚德嘉貞

徐皇后恪守婦道、孝敬公婆,馬皇后也多次誇獎這個兒媳:“燕王妃所行足以儀範宮闈”、“此吾孝婦也”。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徐氏按照禮制素食淡飯為其守喪三年。直到朱棣登基後提到先朝之事,問徐皇后是否還記得馬皇后的教導,徐皇后便能一一列舉出馬皇后的諄諄教誨,朱棣聽了便十分欣慰。 [16]  [14] 
徐皇后為人低調,自覺抑制外戚勢力,不驕縱自家。當初,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壽投誠於朱棣,在靖難起兵之際有暗中擁戴輔弼的功勞,被建文帝所殺,朱棣非常惋惜,將追贈徐增壽爵位的事情告訴徐皇后,徐皇后極力申説,並不准許。朱棣説:“皇后想做漢朝的明德皇后嗎?只不過現在不是因為外戚的緣故才追封他。”竟然追封徐增壽為定國公,又讓他的兒子徐景昌承襲爵位,命令下達後才告訴徐皇后。徐皇后推辭拒絕道:“這是皇上的大恩,卻不是妾的意願。”朱棣説:“不是有功之人不授予封爵,朕正以公道治理天下,哪裏有私心呢?皇后從今以後不要再説這樣的話了。”徐皇后説:“皇上的命令已經下達,妾還能再説什麼呢?不過小孩子尚未有知,希望皇上賜給老師教導他,或許可以對上不辱沒大恩,對下不使祖先受累。”朱棣説:“皇后説的確實很對。”於是命令吏部慎重選擇老師教導徐景昌。 [20] 
徐皇后在後宮中侍奉朱棣恭敬,不懈晨夕,教育皇太子和諸王要孝親恤民,教育嬪妃要恭敬和睦,對於親戚也有諸多約束,教育他們要遵守法令和規矩,聽聞親戚稍有放縱之事便召入宮中加以訓責,聽聞有謙遜慎重的親戚,也不時召見給予賞賜以資鼓勵。
徐皇后為人喜怒不形於色,下人有犯錯的便教育他們改正,也沒有不敬畏佩服的;朱棣勤政愛民、崇尚儉樸,徐皇后也同樣如此,不喜歡華麗的裝飾,自御儉素,後宮之中便形成了節儉之風。 [16] 
徐皇后在後宮中主持女性的管理工作,懂得任人唯賢,時常召見和任用有才能的女官與婦女,領導她們發揮才幹。《雙槐歲鈔》記載:永樂時期,御史翁慶巡按四川,為人剛正不阿,後來被人連累下獄,翁慶無子,她的長女效仿緹縈救父,到京城上書代父請罪,徐皇后甚為感動,就將她召入宮中,做了三個月的女官。 [21] 

明成祖仁孝皇后教養諸子

徐皇后在自己所出三子的教育問題上也很是費心。當初冊立皇太子,封漢、趙二王,徐皇后便對朱棣説:“太子是國家的根本,諸王承擔着藩屏帝室的重任,要選擇成熟穩重品行端正的官員輔佐教導他們,使之成為有道德修養與才識度量的人。”朱棣對她的話予以贊同,並表示“此朕所注意也”,又對徐皇后説:“從前父皇的制度,東宮官屬都讓大臣兼任,才能不生嫌隙,今後東宮重臣都選擇賢能的大臣兼任。”徐皇后表示認同,並再次提醒朱棣留意漢王、趙王也應該儘早教導。 [16]  在三子趙王朱高燧撰寫的《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後序中提到:高燧一言語舉動之間少有所失,則斥曰:“自古聖賢何嘗如此?”高燧兄弟終日侍側,不敢逾越,惟聆母后教訓。也説明徐皇后非常關注三子的德行教育。所以儘管漢、趙二王行為多有不法,在母親在世終究沒有做出出格舉動。
徐皇后對三子也並非一味嚴苛訓誡,也有深愛子女的一面。長子明仁宗朱高熾所作《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後序中感念母親“鞠育之恩昊天罔極”,三子朱高燧也在後序中回憶自己來朝歸國時母子分別的情景:母后觀高燧“愴然”,高燧不覺“悲泣”,可見母子幾人感情之深。 [22] 

明成祖仁孝皇后慈惠愛親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孫,出生於建文元年二月初九,在他出生的前一天祖父朱棣夢見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大圭,並對他説:“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朱棣拜受之後醒來,將這個夢告訴當時還是燕王妃的徐氏,不久之後朱瞻基便出生了,朱棣夫婦都非常驚訝。朱瞻基滿月時徐氏抱着他去見祖父,朱棣便讓妻子親自撫養這個備受喜愛的嫡長孫。宣德時期清明節將往天壽山謁陵,朱瞻基回憶起祖母徐氏,對大臣説道“皇祖妣同歷艱難,弼成國家,撫育朕躬,慈愛備至”,充滿着濃濃的孺慕之情。 [3] 
寶慶公主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女,年僅八歲便已父母雙逝,朱棣登基後又把她交給徐皇后撫養,後來徐皇后崩逝,一直停靈未葬,朱棣等到徐皇后梓宮北上後一天才將皇妹冊封為寶慶公主,並命皇太子送嫁,嫁妝也較之諸公主有所增加。 [16] 
另外,徐皇后還向朱棣進言“帝堯施仁都是從親族開始的”,臨終時交代朱棣要對宗室以恩相待,在她的冊諡文中也有“九族鹹承於慈愛”的語句,無不體現着她對親族的仁愛之心。 [16] 

明成祖仁孝皇后著作頗豐

輔佐君王之餘,徐皇后還筆耕不輟,著書立説,敍述馬皇后的教誨並加以擴充寫成《內訓》二十篇用以教導宮中后妃,又類編古人的嘉言善行,寫成《勸善書》,頒行天下。因其佛教信仰和維護朱棣正統性的政治需要,編纂了《夢感佛説第一希有大功德經》《佛説五十三佛大因緣經》《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等經書。此外,《千頃堂書目》中還收錄《仁孝皇后詩集》一卷,但由於歷史原因,已經失傳。 [16]  [7]  [14]  [23] 
而對於愛妻的作品,朱棣也極為重視,永樂五年徐皇后去世後,朱棣將《勸善書》大量印刷,頒給臣子及各地的府、縣學。 [36]  並將《勸善書》收錄入《永樂大典》中。 [40] 

明成祖仁孝皇后身後哀榮

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僅四十六歲。《明太宗實錄》記載了這樣感人的訣別一幕:徐皇后病危之際,朱棣前往探視,徐皇后囑咐朱棣説:“當今天下雖説太平,不用兵甲,但民生並沒有完全恢復,希望聖上多加體恤。”當朱棣問起皇后還有什麼要説的時,徐皇后説:“在用人時,要廣用賢才,明辨是非邪正,不要因為一個人有小過就棄之不用,也不要因為一個人有小聰明就委以重任,教導子孫以學業為重,對宗室以恩義相待。”並表示自己不能再報答朱棣的恩情,讓他不要驕縱她的孃家人。朱棣聽着,不禁泣不成聲,徐皇后也淚流滿面,在彌留之際還不忘勸朱棣以國為重,説自己生死有命,只希望他棄絕私恩、珍重自愛,別為自己過於傷心。
徐皇后臨終之際,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機會和朱棣再回一次北京,報賞當年靖難時隨她一起守城的將校士民之妻,所以將這件事交代給皇太子朱高熾替她完成。永樂七年朱棣北巡,皇太子在南京監國,在車駕到達北京的第二天除賞賜北京官員軍民之外,也對守城婦女給予賞賜,完成了徐皇后的遺願。徐皇后還告誡皇太子朱高熾要“敬以事上,仁以撫下,肅以正家,恩以睦親”,要他時刻記在心上。對於皇長孫朱瞻基,徐皇后也有教誨,讓他專心致志、勤奮學習,並對朱棣説這個孫兒是遠大之器,讓他善加看待。徐皇后去世後,朱棣情難自抑,慟哭垂涕,羣臣只能對他婉言勸慰。朱棣對羣臣説皇后仁愛明察、賢能善良,將皇后比作東漢明德馬皇后和唐代長孫皇后那樣的賢后,並説皇后雖然身處宮中,但一心愛護百姓。想到皇后音容宛在,他痛惜道:“從此朕在宮中再也聽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1] 
朱棣悲痛之餘,又對徐皇后追思甚篤,遂決定不復立皇后, [24]  [41]  也使得永樂一朝後位空缺長達十七年。朱棣又因徐皇后之喪白衣素服一年、輟視朝一年,日常只在西角門等地聽政議事;皇太子諸王為母親服斬衰三年之制,因徐皇后一直停靈未葬,皇太子在禫祭除服後又為母親服素服即白衣冠絰帶數月;羣臣為皇后服斬衰二十七日、白衣素服一年,週年祭後羣臣參朝時服淺淡色衣烏紗帽黑角帶,退朝辦事仍然素服,朔望朝見服公服朝服,一直到二週年過後禫祭禮畢才恢復正常。又在靈谷、天禧二寺為她舉行大齋,接受羣臣的祭祀,由光祿寺準備祭奠物品。十月十四日,朱棣為其上諡號曰仁孝皇后,據《金陵大報恩寺塔志》記載,朱棣曾下令在南京大報恩寺廣集僧眾,為仁孝皇后舉行了長達百日的薦揚法事。 [35] 
此外,朱棣還致書大寶法王分別于山西五台山、南京靈谷寺為仁孝皇后建齋追薦冥福, [25]  現存兩份書信均為黃蠟紙本、描金龍紋、漢藏文,原藏大昭寺;命正一嗣教真人張宇初率諸道眾為仁孝皇后舉薦揚大齋祈福超度。 [26]  徐皇后的突然去世對朱棣打擊很大,他一度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因而十分悲傷,在諡冊中提到“豈意盛齡,遽焉傾逝,朕心慟悼,萬姓盡傷。” [1]  由於朱棣的重視,徐皇后的喪禮規格在明清兩代歷史上都是極為隆重的。
永樂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冬至,以仁孝皇后喪免朝賀,朝鮮國王李芳遠派遣陪臣樸山言奉儀物致祭仁孝皇后。 [16] 
永樂六年八月二十日,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惹乃率其妃及弟妹男女並陪臣來朝,王妃所要進獻給皇后的箋表為金縷文,並且有本地土產奉上。這時徐皇后已經過世,朱棣便命人將其所進獻的箋表和土產陳列於靈前。 [16] 
永樂七年正月二十一日,暹羅國王昭祿羣膺哆羅諦剌派遣使臣柰使賴卒等奉儀物致祭仁孝皇后,朱棣命中官到靈前告知。 [16] 
出於對徐皇后的深愛,朱棣從未在其生前冊封過一位妃子,直至永樂七年二月,徐皇后去世逾年,朱棣才舉行冊封典禮,正式冊封后宮諸嬪妃。 [37-38] 
永樂七年二月(1409年),朱棣北巡,回到了盛滿往事的北平,並着手遷都事宜,於是命禮部尚書趙羾和江西術士廖鈞卿等前往北京一帶卜選陵址,隨即選得吉地於昌平縣天壽山,同年動工營建陵寢。由於徐皇后一時無法入土為安,朱棣便將她的靈柩停放在南京皇宮中整整六年。 [16] 
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長陵地下玄宮落成,朱棣命次子漢王朱高煦將母親仁孝皇后的梓宮從南京護送至北京葬於長陵,同時下令巡狩北京,跟隨亡妻的靈柩北上。 [39]  徐皇后也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此後朱棣頻繁巡幸北京,動輒逗留數年。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壯志未酬的朱棣病逝於徵討漠北迴師途中,享年六十五歲,臨終之際除交代傳位皇太子及身後喪禮等事,還留下遺囑將來讓仁孝皇后的神主與自己的梓宮合於一處祭祀。同年十二月,朱棣與徐皇后合葬長陵 [42]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初一,仁宗朱高熾遵照朱棣臨終時的遺囑,將母親仁孝皇后的神主與父親朱棣的梓宮合於一處祭祀。也正是由於朱棣的遺囑,使得他們成為明清兩代唯一一對已經去世多年的皇后和剛剛去世的皇帝同一天、同地點、同禮儀上尊諡的帝后。九月初十,仁宗為朱棣上尊諡曰“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為仁孝皇后上尊諡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升祔太廟。 [11]  [27] 

明成祖仁孝皇后家庭關係

明成祖仁孝皇后祖輩

曾祖父:徐四七
曾祖母:周氏
祖父:徐六四
祖母:蔡氏
外祖父:謝再興

明成祖仁孝皇后公婆

公公:明太祖朱元璋
婆婆:孝慈高皇后馬氏

明成祖仁孝皇后父母

父親:中山王徐達
生母:謝夫人
庶母:孫氏、賈氏

明成祖仁孝皇后弟弟

同母弟:徐輝祖、徐添福、徐增壽
異母弟:徐膺緒(生母孫氏)

明成祖仁孝皇后妹妹

徐氏,代王朱桂妃(生母未載)
徐氏,安王朱楹妃(生母未載)
異母妹:徐妙錦(生母賈氏)

明成祖仁孝皇后丈夫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仁孝皇后子女

兒子
長子:明仁宗朱高熾
次子:漢王朱高煦
三子:趙簡王朱高燧
女兒
長女:永安公主朱玉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下嫁廣平侯袁容,永樂十五年(1417年)薨。
次女:永平公主朱月貴,下嫁富陽侯李讓,正統九年(1444年)薨。
三女:安成公主,建文四年(1402年)十二月下嫁西寧侯宋晟四子宋琥,正統八年(1443年)薨。
四女:咸寧公主朱智明,永樂元年(1403年)下嫁西寧候宋晟六子宋瑛,正統五年(1440年)薨。

明成祖仁孝皇后個人作品

明成祖仁孝皇后內訓

《內訓》一書全面細緻地從理論上闡述了女教之道,內容詳實,體例完備。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前有《原序》。二十篇,篇名為 《德性》《修身》《慎言》《謹行》《勤勵》《警戒》《節儉》《積善》 《遷善 》《崇聖訓 》《景賢範 》《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 》《母儀》《睦親》《慈幼》 《逮下》《待外戚》。不僅從德性修養 、謹言慎行、勤勞節儉 、積善遷善等方面系統論述女德修養的標準和規範問題 ,而且就分別處理與君主、父母、舅姑、子女、外戚等的關係做了詳細的闡述,並提出了極有見地的看法。徐皇后的《內訓》一書在有明一代受到極大的推崇,對明朝乃至後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書中有不少內容反映了明朝女性道德教育的思想觀念,透過這些女教思想的論述,並結合社會背景,我們可以瞭解明朝對女性道德規範的標準以及女教思想的發展。同時,女教書作為皇帝后妃女教思想的物質載體 ,其中藴含的女教思想也集中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意志。 [7] 
《內訓》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在國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永樂六年(1408),“日本所遣僧圭密等陛辭,致其王之言。請仁孝皇后勸善內訓二書。命禮部各以百篇之。並賜其玉幣彩等物。圭密等加賜衣鈔。”日本使者專門請求皇帝賜予《勸善》、《內訓》二書,帶回日本以學中國的傳統女教思想。 [28]  在《內訓》編撰完成的七十年後,朝鮮成宗六年( 1475),朝鮮成宗之母后——昭惠王后韓氏也編著了與《內訓》同名的女教書。就其內容看,應是受了明朝所編《內訓》的思想影響。《內訓》在國內至海外傳播之廣,影響之深,此書在明代的地位作用可見一斑。
清代乾隆朝編纂的《四庫全書》,是官方意志作用下的學術整合。作為明代敕撰的女教書,《內訓》受到了清代官方學術的認可,入選《四庫全書》,類屬《子部·儒家類》。《儒家類》小敍突出儒學在諸家學術中的正統地位,言“凡以風示儒者無植黨,無近名,無大言而不慚,無空談而鮮用,則庶幾孔孟之正傳矣”。符合如上學術旨歸併具有實際作用的書目,方可入選正目。《內訓》既入正選,説明在四庫館臣看來,此書內容純正、實用,可作“孔孟之正傳”。統覽《子部·儒家類》書目,《內訓》是唯一的教女之作,也是唯一由女子撰成的書籍。 [29] 
四庫全書《內訓》一書提要分纂稿、閣書提要和總目提要三者俱存,便於考察三類提要之差異。《內訓》提要分纂稿由翁方綱撰寫:《明仁孝皇后內訓》二十篇,明成祖徐皇后撰。後為中山王達長女,好讀書,諡曰仁孝皇后。嘗採《女憲》《女誡》作《內訓》,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是書前有永樂三年正 月自序一篇,中復申以訓注,綴以音釋。應存目。翁方綱認為,《內訓》應為“存目”之書。經過四庫館臣的協商,《內訓》被重新定位為正目之選,最終進入《四庫全書》。由存目而正選,體現了清代官方對《內訓》的肯定。 [30] 

明成祖仁孝皇后勸善書

徐皇后採輯歷代儒、釋、道三教中,足以勸善懲惡之言行,取其言為“嘉言”,採其事為“感應”,間採聖賢勸善懲惡之言,類編為《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永樂五年,徐氏崩後,皇太子請以頒賜臣民,世間始得刊本。我國首都圖書館的藏本為內府精刻,版式密麗,仍然保持藍綾包背裝原貌,各卷卷端鈐皇后璽印“厚載之記”。
永樂大典》輯八十二霰韻善字內,現存一萬六千八百四十一、四十二兩卷,四十一卷首缺第一、第二頁,四十二卷中有嘉言感應二子目。一九六零年中華書局影印《永樂大典》,此二卷因此印出,流傳於世。又明內府刊本《酌中志》卷十八,《仁孝皇后勸善書》十本八百七十六頁。 [31-32] 

明成祖仁孝皇后夢感佛説第一希有大功德經

徐皇后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正月一日,焚香靜坐,閲古經典,心神凝定時,恍惚若於睡夢中,見觀世音菩薩現大悲像,謂其必為皇后,朱棣將登大寶,引其升七寶蓮台上之宮殿,已而授以《如來常説第一希有功德經》,謂該經為諸經之冠,可消弭眾災,誦持一年精意不懈,可得須陀洹果,二年得斯陀含果,三年得阿那含果,四年得阿羅漢果,五年成菩薩道,六年得成佛果。驚寤後乃取筆書寫所授經咒,而成《夢感佛説第一希有功德經》。然而,此經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輿論工具,旨在籠絡人心及神化朱棣皇位的正統性,因而也被後世認為是偽經。

明成祖仁孝皇后歷史評價

《明史》: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 [5] 
朱棣:朕之良師善友,皇后也。
皇后仁明賢淑,漢馬氏、唐長孫之倫也,雖處宮中,其一念惟在仁民。 [44] 
《明太宗實錄》:
諮爾徐氏,中山武寧王徐達之女,為朕正妃,內助藩國二十餘年,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濟朕艱難,同勤開國,今寰宇肅清,朕登大寶,允賴相成,宜正位號,今特遣使奉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以奉神靈之統,母儀天下。 [1] 
毓茲貞淑,嬪於肇封,家政輯寧。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厚德嘉貞,壼儀懿範。同朕恭勤,保茲天命,君臨爾萬姓之上。 [1] 
肅靖京畿,奠安宗社,實後有以相成之也。朕主典神器,後正位中宮,不以既安而忘危,不以既尊而自足,職善道以輔內治,衍繁慶以益生靈,萬方密囿於仁恩,九族鹹承於慈愛,德由成於天性,功實偉於古人。 [1] 
後奉祭祀盡誠敬,事上恭謹,不懈晨夕,與皇太子諸王言惟孝親恤民,與妃嬪以下言惟恭敬和睦,與親戚言惟奉法循理,聞外家稍有縱肆,召至責之,有謙慎者,特加賜賚為勸。後言動以禮,喜怒不形,下人有過,教之使改,亦靡不畏服焉。後識達治道,言必師古,性不喜華飾,自御儉素,宮闈之內皆化之。 [43] 
《明仁宗實錄》:恭儉勞勤,相中興之洪業。 [2] 
《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羣臣上表:
仁孝皇后之德,所以子育臣民者,盡其慈愛之極,臣福等均囿於甄陶之下,衣被於深仁厚澤,有莫之其所以然,譬如天地造化不可以名言,此勸善書之功所以為盛也。 [7] 
仁孝皇后仁慈閔惠之心,用廣佈天下,臣福等受賜,獲觀懿訓,跽而誦之,金玉藥石之言,諄諄教戒,欲俾人人皆化於善,莫不諮嗟感愴,嗚咽流涕,仰嘆仁孝皇后之德,廣大周備,同乎天地也。 [7] 
仁孝皇后閔斯民之貿貿,如暝行荊棘而莫適所歸,恆輯三教聖賢之言,著為勸善書,躬序於首,以嘉惠天下。 [7] 
朱高熾《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文》:皇妣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徐氏,中山武寧王達之長子,貞靜誠一,上佐皇考,孝徳彰聞,親睦族姻,表正宮閫,內篤王化之本,協贊治平之道,功德之茂,追配任姒。 [33] 
《玉鏡陽秋》:後作為文章,原本經傳,不作雕鎪語。乃序夢感經中“遠覽太空,浩無端倪,俯凌例景,羣山在下”四句,又絕似酈善長(即酈道元)。信矣睿聖之資,無所不兼也。 [34] 

明成祖仁孝皇后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版本
演員
劇中名
1987
周萍

2002
2005

2009

2011
2015
英雄訣
徐妙錦
2015

2018
雨婷兒(少年)
穎兒(成年)
參考資料
  • 1.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2.    (明)張輔等,明仁宗實錄[M].
  • 3.    (明)張輔等,明宣宗實錄[M].
  • 4.    《明仁宗實錄》:恭儉勞勤,相中興之洪業。
  • 5.    (明) 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6.    《明太祖實錄》[M].
  • 7.    (明)仁孝文皇后,勸善書[M]. 《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羣臣上表:仁孝皇后之德,所以子育臣民者,盡其慈愛之極,臣福等均囿於甄陶之下,衣被於深仁厚澤,有莫之其所以然,譬如天地造化不可以名言,此勸善書之功所以為盛也……仁孝皇后閔斯民之貿貿,如暝行荊棘而莫適所歸,恆輯三教聖賢之言,著為勸善書,躬序於首,以嘉惠天下……仁孝皇后仁慈閔惠之心,用廣佈天下,臣福等受賜,獲觀懿訓,跽而誦之,金玉藥石之言,諄諄教戒,欲俾人人皆化於善,莫不諮嗟感愴,嗚咽流涕,仰嘆仁孝皇后之德,廣大周備,同乎天地也。
  • 8.    (明)仁孝文皇后,內訓[M].
  • 9.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10.    (明)仁孝文皇后,高皇后傳[M].
  • 11.    (清)毛奇齡,勝朝彤史勝記[M].
  • 12.    藏文史料,《賢者喜宴》[M]
  • 13.    (明)張苯,五湖漫聞[M].
  • 14.    (清)張廷玉等,明史[M].
  • 15.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16.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17.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18.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19.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20.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21.    (明)黃瑜,雙槐歲鈔[M].
  • 22.    (明)仁孝文皇后,勸善書[M].
  • 23.    (明)黃虞稷,千頃堂書目[M].
  • 24.    (清)張廷玉等,明史[M].
  • 25.    (明)王世貞,皇明異典述[M].
  • 26.    皇明恩命世錄[M].
  • 27.    (明)張輔等,明仁宗實錄[M].
  • 28.    (明)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
  • 29.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M].
  • 30.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M].
  • 31.    (明)姚廣孝、解縉等,永樂大典[M].
  • 32.    (明)劉若愚,酌中志[M].
  • 33.    (明)朱高熾,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文[M].
  • 34.    玉鏡陽秋[M].
  • 35.    《金陵大報恩寺塔志》:《報恩寺修官齋敕》永樂五年十月十五日……比者仁孝皇后崩逝,舉薦揚之科,啓無遮之會,廣集僧伽,諷揚經典,百日之間……
  • 36.    在明朝偷一套《勸善書》會怎樣處罰? 發配邊疆  .知網[引用日期2021-03-29]
  • 37.    披甲守城 著書勸善——明成祖朱棣仁孝皇后  .搜狐網[引用日期2021-03-29]
  • 38.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八十八》永樂七年二月○己卯○冊立張氏為貴妃,權氏為賢妃,任氏為順妃,命王氏為昭容,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張氏,故追封河間忠武王王之女,王氏蘇州人,餘皆朝鮮人。
  • 39.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七》(永樂十一年二月)○甲子,以狩巡北京告天地 、宗廟、社稷,辭孝陵 。
  • 40.    永樂大典殘卷-卷之一萬六千八百四十二-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1-03-29]
  • 41.    《燼宮遺錄》:惟永樂五年仁孝皇后崩上追思甚篤不再立中宮故妃禮稍隆
  • 42.    (明)張輔等,明仁宗實錄[M].
  • 43.    《明太宗實錄·卷六十九》:後奉祭祀盡誠敬,事上恭謹,不懈晨夕,與皇太子諸王言惟孝親恤民,與妃嬪以下言惟恭敬和睦,與親戚言惟奉法循理,聞外家稍有縱肆,召至責之,有謙慎者,特加賜賚為勸。後言動以禮,喜怒不形,下人有過,教之使改,亦靡不畏服焉。後識達治道,言必師古,性不喜華飾,自御儉素,宮闈之內皆化之。
  • 44.    《明太宗實錄·卷六十九》:永樂五年秋七月○乙卯……後崩,上哭慟,羣臣奉慰,上曰:“皇后仁明賢淑,漢馬氏、唐長孫之倫也,雖處宮中,其一念惟在仁民,繼今朕入宮,不復聞直言矣。”
  • 45.    明成祖仁孝皇后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5-31]
  • 46.    商傳,楊林.中國曆代后妃傳[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12.第218頁
  • 47.    超凡編著.中國通史,下,1,圖文版[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10.第169頁
  • 48.    車吉心主編.中國皇后全傳,第8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12.第1542-1553
  • 49.    車吉心主編.中國皇后全傳[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08.第829頁
  • 50.    向任華編著.詞語數字解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01.第258頁
  • 51.    穿越時空的愛戀 (豆瓣)  .豆瓣[引用日期2023-12-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