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翁偶虹

鎖定
翁偶虹(1908年-1994年6月19日),戲曲作家、理論家、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人。原名翁麟聲,筆名藕紅,後改偶虹。翁偶虹青年時期就讀於京兆高級中學,業餘常以票友身份登台。畢業後致力於戲曲研究,常與黃佔彭、程茂亭、關醉禪等名票同台。1930年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建立,翁被聘於該校兼課。1934年於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任編劇和導演。1935年被聘任為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戲曲改良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以後在中國京劇院任編劇。1974年退休。1994年6月1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6歲。
本    名
翁偶虹
民    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94年
畢業院校
京兆高級中學
代表作品
《鎖麟囊》《將相和》《響馬傳》《大鬧天宮》《紅燈記》
主要成就
《戲曲論文集》《編劇生涯》
別    名
翁麟聲
藕紅
偶虹

翁偶虹戲劇人生

個人照
個人照(3張)
翁偶虹的父親在清朝政府的銀庫任職,嗜好京劇。耳濡目染,少年時代的翁偶虹就對京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跟隨其姨父著名京劇花臉梁惠亭先生和名票鬍子均先生學唱花臉,偶爾也粉墨登場。1926年,翁偶虹從郎家衚衕第一中學考入京兆高級中學(河北師大的前身順天高等學堂,進入民國後改建為京兆公立第一中學,1925年改名京兆高級中學)。在入學第一年的遊藝會上,翁偶虹就以飾演《託兆》中的楊七郎、《賣馬》中的單雄信而名噪校園。第二年,翁偶虹飾演了《捉放曹》裏的曹操、《連環套》裏的竇爾墩,第三年演的是《草橋關》裏的姚期,《定軍山》裏的夏侯淵和《失街亭》裏的馬謖。在翁偶虹和一幫票友的帶動下,京兆高中游藝會的京劇彩唱,成為非常精彩的保留節目,並且在北京城開風氣之先,引得其他學校紛紛效仿。他們有時候也受邀到其他學校演出。除上述劇目外,翁偶虹還演出過《法門寺》的劉瑾,《鬧江州》的李逵等人物,深受戲迷們的喜愛。
後來,京兆高中的京劇演出名聲越來越大,翁偶虹也經常與幾位票友相約,走上社會,到外面的戲院演出。當時,因為父母的願望是學而優則仕,希望兒子能夠讀書做官,光宗耀祖,不希望兒子走入梨園行,當一個被人瞧不起的倡優、戲子。所以,翁偶虹的演出活動,都是揹着家人的。可是到外面演出時要張貼海報,翁偶虹原名翁麟聲,於是,“翁麟生君”演出《連環套》《法門寺》《羣英會》《黃鶴樓》《李七長亭》等等的海報貼滿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當然也就瞞不過家裏人了。有一次,翁偶虹與名票友紀文屏在地安門大街同聲戲院演出《連環套》,忽然發現他的父親坐在台下,翁偶虹心裏一驚,心想恐怕要遭到父親的責罵了。不料回家見到父親,不但沒有受到責罵,反而很受稱讚。父親表態説:“咱們家從你這一代起,就棄仕而優吧!”
從此,翁偶虹對京劇更加痴迷,走上了一條聽戲、學戲、演戲、寫戲、評戲、畫戲(畫戲劇臉譜)的藝術家的道路,為此,他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為“六戲齋”。翁偶虹自幼聰明好學,5歲開始讀書,10歲就向報紙投稿,在校期間,他還經常在報紙上發表詩歌、小説和戲劇評論文章。1929年,翁偶虹從京兆高中畢業,受聘在京兆第二小學任庶務,工作也比較清閒,他就在上午寫小説,下午唱戲。1930年,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成立,他被聘為兼職教員。1934年,正式到學校任編劇和導演。1935年被聘為學校戲曲改良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年以後,翁偶虹任中國京劇院編劇,直到1974年退休。 [1] 

翁偶虹創作劇目

翁偶虹先後為程硯秋金少山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童芷苓黃玉華吳素秋等演員以及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富連成科班編寫劇本。一生共編寫劇本(包括移植、整理、改編)100餘出,其代表劇作有《宏碧緣》《火燒紅蓮寺》《三婦豔》《甕頭春》《鎖麟囊》《女兒心》《鴛鴦淚》《美人魚》《鳳雙飛》《小行者力跳十二塹》《同命鳥》《薔薇刺》《蝶戀花》《碧血桃花》《英雄春秋》《花貓戲翠屏》《百鳥朝鳳》《比翼舌》《玉壺冰》《白虹貫日》《罵綿袍》等。
翁老創作年表——花馬金裘
1.《温酒斬華雄》 為中華戲校學生改編,1931年
2.《孤忠傳》 為中華戲校學生改編,1931年,
取材自岳飛抗金的故事
3.《平陽公主》 為中華戲校學生改編,1936年
4.《頭二本宏碧緣》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取材自評書《綠牡丹》
王金璐飾駱宏勳,宋德珠花碧蓮傅德威飾花振芳,李金泉飾駱母
5.《火燒紅蓮寺》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取材自不肖生小説《江湖奇俠傳
6.《姑嫂英雄》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整理傳統戲《馬上緣》、《樊江關》、《蘆花河》
王玉芹飾前樊梨花,白玉薇飾後樊梨花
李玉芝飾全部薛金蓮,徐和才飾前部薛丁山李和曾飾後部薛丁山
7.《穆桂英》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整理傳統戲《穆柯寨》、《轅門斬子》、《破洪州
李玉茹主演
8.《三婦豔》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取材自樂府古詞,描寫三個不同類型女性的婚姻離合,提示男女平等主題
侯玉蘭飾魏慈蘋,李玉茹飾尚蔓蘅,白玉薇飾戈靜懿
9.《甕頭春》 為程硯秋編寫,1939年
10.《鎖麟囊》 為程硯秋編寫,1939年
11.《鴛鴦淚》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改編自山西梆子《忠義俠》
儲金鵬飾周仁, 李玉茹飾周妻馮素蕙,王金璐飾王四公
徐和才飾杜文學,李玉芝飾杜娘子, 周和桐嚴嵩
1954年中國京劇院重排此劇,更名《周仁獻嫂》,主演:葉盛蘭
12.《美人魚》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取材於民初小説家陸士諤編著的《明清八俠》
主演:李玉茹王金璐、趙金年、儲金鵬、王玉讓、張金梁、李金泉、馮玉增、袁金凱、周和桐
13.《鳳雙飛》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改編自傳統戲曲《蝴蝶杯》
李玉芝飾胡鳳蓮,張玉英飾田夫人,趙金年飾田雲山,儲金鵬飾田玉用
王玉讓飾盧林, 李金泉飾盧夫人,張金梁飾盧公子
14.《十二塹》 為中華戲校學生編排
取材自《後西遊記
賀玉欽飾小行者
15.《好姐姐》,評劇,為喜彩蓮編寫
取材雜劇《救風塵》
16.《千金小姐》,評劇,為喜彩蓮編寫
取材雜劇《牆頭馬上》
17.《同命鳥》 為“如意社”編排,1940年
取材自傳統梆子劇目《琥珀珠》
1940年11月首演於長安戲院
李玉茹飾燕香,儲金鵬飾鄭興郎,王金璐飾李智
18.《薔薇刺》,又名《桃花醋》 為“如意社”編排,1940年
取材自崑曲《開口笑》
19.《水晶簾》 為綠染香(嚴月秋)編寫,1941年
1947年,童芷苓於天津北洋戲院上演
20.《百鳥朝鳳》 為“潁光社”編排,1941年
取材自明傳奇《缽中蓮》故事重新編寫
王金璐前飾王合瑞,後飾鳳凰王;慈少泉前飾韓成,後飾鋸缸匠
儲金鵬飾祝痴生,王玉讓飾鍾馗,程玉煥飾山神
趙德勳、蕭德寅、何金海、宋金聲分飾孔雀金翅、白鸚鵡綠鸚鵡
許盛奎飾灶王,李盛佐飾茅廁
21.《女兒心》 為程硯秋編寫
22.《楚宮秋》 為程硯秋編寫
23.《杜鵑紅》 為徐東明、徐東霞編寫
取材山西梆子《女中孝》故事
一九四二年春《杜鵑紅》首飾於三慶戲院
24.《一字香》 為徐東明、徐東霞編寫,1942年
改編自崑曲《十五貫
25.《比翼舌》 為吳素秋編寫,1942年
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中婆媳之間、媳小姑之間矛盾的社會劇
吳素秋飾葛小香,李德彬飾周洛,賈多才飾葛母
26.《鸚鵡舌》 為吳素秋編寫,1942年
五代宮闈喜劇
吳素秋飾公主石凝香,賈多才飾公主石凝碧
李德彬飾駙馬劉穎, 王玉讓飾南唐太子李璟
27.《玉壺冰》 為黃玉華編寫
28.《北觀音》 為黃玉華編寫
取材於元代野史,宮闈悲劇
1945年校友劇團演出,主演:陳永玲高玉倩、王金璐、儲金鵬、張洪祥、賈多才、孫玉祥、趙金年、李金鴻、谷玉蘭
29.《鍾馗傳》 為金少山編寫
30.《金大力》 為金少山編寫
31.《罵錦袍》 為劉迎秋編寫
32.《全部周瑜》 為葉盛蘭編寫,1945年
葉盛蘭飾周瑜,葉盛長飾喬玄,陳永玲飾小喬
33.《天國女兒》(《韓寶英》) 為南鐵生編寫
34.《白虹貫日》 為紀念抗日勝利編寫
取材於安史之亂張巡守睢陽和郭子儀光復兩京之事
王金璐前飾南霽雲、後飾郭子儀,王和霖飾雷海青, 李金鴻飾謝阿蠻
蕭德寅飾張巡,儲金鵬飾雷萬春,齊和昌飾許遠, 陳永玲梅妃
高玉倩飾徐菡,趙金年飾李豬兒,蘇維明飾賀蘭進明,曹世嘉飾耿義
李慶山飾張增,張洪祥飾安祿山曹二庚飾老軍, 由賡金羣司鼓
後更名《百戰興唐》於上海演出
李少春前部飾雷海青,中部飾南霽雲,後部飾郭子儀
袁世海飾張巡,葉盛章飾李豬兒,葉盛蘭飾雷萬春,李世霖飾許遠
李玉茹飾徐菡,魏蓮芳飾梅妃, 班世超飾謝阿蠻,李幼春飾賀蘭進明
高維廉飾耿義,馬富祿飾蔡保,王泉奎飾安祿山
35.《通靈筆》(《天涯芳草》) 為程硯秋編寫1945
36.《明末三奇女》 為李世芳編寫
明末陳圓圓、顧眉波、葛嫩娘三女故事,寫明末亡國之慘,巾幗抗敵之雄
李世芳前飾陳圓圓,後飾葛嫩娘
37.《十二金錢鏢》 為唐韻笙編寫,1947年
取材於白羽同名小説
38.《生死鴛鴦》 為李少春、李玉茹編寫
39.《英雄走國記》 為李少春、李玉茹編寫
40.《洛神》 為梅蘭芳整理電影劇本,1948年
41.《投筆從戎》 為葉盛蘭編寫
42.《新蝴蝶夢》 1948年
王金璐飾莊子, 高玉倩飾田氏, 李金鴻飾新寡少婦
朱玉安飾二百五,沈金波飾楚王孫
43.《裴雲裳》 為程硯秋編寫,1949年
44.《五人義》(《十三太保反蘇州》) 為葉盛章編寫
取材傳奇《清忠譜》《萬民安》。
45.《血淚城》 為校友劇團編寫的
取材於明末農民起義故事,後李少春袁世海搬演:
李少春前飾田壽,後飾吳三桂
高維廉飾前部吳三桂,李世震飾後部田壽
袁世海飾李自成,魏蓮芳飾陳圓圓,駱洪年飾田喜,王泉奎劉宗敏
46.《小鰲山》 為譚富英編寫
取材於《水遊》“宋江夜看小鰲山,花榮大鬧清風寨”一回。
47.《夜奔梁山》 為新中國實驗京劇團編寫
48.《雲羅山》 為新中國實驗京劇團改編
主演:李少春袁世海葉盛章黃玉華、李文英、李世霖、李金泉
孫盛武、李幼春、駱洪年、婁振奎張盛利
49.《香妃》 為程硯秋編寫
50.《將相和》
新中國實驗京劇團李少春、袁世海與太平京劇團譚富英、裘盛戎同時排演
新中國實驗京劇團主演:李少春、袁世海飾、葉盛章、李世霖、李幼春
張盛利、婁振奎、李金泉、孫盛武、駱洪年
葉德霖、高盛虹
太平京劇團主演: 譚富英、裘盛戎、黃元慶李世琦、張洪祥
儲金鵬、何盛清、茹富華馬富祿慈少泉
李盛芳、劉春利
這一時期相繼飾出《將相和》的其他劇團:
首都實驗京劇團主演: 奚嘯伯蘇維明李春恆侯永奎王少樓
首都實驗京劇團改組後,李萬春景榮慶主演
明來京劇團主演: 徐東明郭元汾哈寶山、高維廉、高盛麟
進步京劇團主演: 李鳴盛王泉奎閔兆華茹元俊、馬富祿
此外排演者:言少朋(青島)、紀玉良(南京)、白王昆(天津)
楊寶森、王泉奎,馬連良袁世海(1951年)
1951年,北京市文化局評定《將相和》為優秀劇目
1952年,文化部舉行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將相和》獲劇本獎
陸續排演此劇尚有:尚長榮譚元壽馮志孝方榮翔孫嶽吳鈺璋
經歷了半個世紀,新編的《將相和》已成為傳統保留劇目
51.《三好漢》 為李少春袁世海葉盛章編寫
根據《水滸》素材,綜合史進魯智深時遷三好漢故事編寫
52.《野豬林》 為葉盛章增加人物
53.《虎符救趙》 為了配合抗美援朝編寫,1951年
李少春飾信陵君,袁世海飾魏王,黃玉華如姬,葉盛章飾朱亥
李金泉飾太妃, 李世霖飾侯生,李幼春飾晉鄙,李元瑞飾趙王
婁振奎飾秦王, 閻世善飾平原夫人
54.《宋景詩》 與田漢阿甲景孤血合作
取材清初山東農民起義
主演:李少春、李洪春茹元俊夏韻龍葉盛章、李金泉、李幼春
駱洪年、類振奎、李世霖
55.《五馬山》 為葉盛章編寫,1955年
取材南宋抗金英雄馬擴之事
56.《班門斧》
袁世海公輸班,李和曾飾墨翟
57.《大鬧天宮》 1956年
58.《李逵探母》 為袁世海編寫
主演:袁世海、李金泉
59.《桃花村》 為袁世海改編
改編自傳統劇《花田錯》與《桃花村》
主演:袁世海、杜近芳葉盛蘭、李幼春、張霽英、李世霖王鳴仲
駱洪年、葉德霖、茹木春
60.《響馬傳》 為李少春編寫
李少春飾秦瓊, 袁世海飾程咬金,蘇維明尤俊達婁振奎單雄信
李幼春飾楊林, 谷春章飾侯君集,劉鳴嘯飾尚懷忠,鈕風華飾羅成
劉元漢飾王君可,李世霖飾徐績, 李繼曾飾魏徵
李金鴻、王鳴仲、李金泉飾、孫盛武曹韻清、駱洪年、張雯英
列入國慶十週年獻禮之選
劇本刊登於1959年9月《劇本》月刊
1983年11月,天津市京劇團的馬少良李榮威等重排
61.《香港怒潮》
主演:李宗義、李慧芳趙炳嘯
62.《雞毛信》 為張春華編寫
63.《赤壁之戰》
國慶十年獻禮劇目
導演團:阿 甲、翁偶虹、馬連良李少春李慕良、鍾 靈、劉吉典
趙金聲、任桂林、李 綸、張東川張夢庚馬少波
音樂設計:李慕良,劉吉典、賡金羣
美術設計:鍾 靈、趙金聲、安振山
馬連良飾孔明,李和曾飾張昭,譚富英、李少春輪飾魯肅劉備
袁世海曹操,裘盛戎飾黃蓋景榮慶孫權葉盛蘭飾周瑜
孫盛武飾將幹
曹將:劉永利飾張邵,馬崇仁文聘,陳元昌飾曹洪劉元漢夏侯惇
陸洪瑞飾許褚,張濱江飾張遼,高韻芬飾李典,江金爵飾樂進
李益春飾蔡瑁,李維坤飾張允,馮玉亭飾毛玠,董德義飾于禁
霍德瑞飾焦觸,孫德印飾張南,茹富華飾蔡中,閔兆華飾蔡和
曹幕:李繼曾飾荀攸李世霖飾程顯,張盛利飾劉馥
吳將:蘇維明太史慈,鈕風華飾甘寧王鳴仲蔣欽,董德林飾韓當
耿少義飾周泰, 高寶賢飾丁奉,張韻斌飾徐盛
吳幕:由李幼春飾趙達,霍德瑞飾步騭,李金鴻飾陸績羅世保薛綜
鼓師:譚世秀、王德元、庚金羣
琴師:李慕良
64.《生死牌》 1959年
改編益陽花鼓戲劇團劇目
導演:樊放,唱腔設計:費文治
李和曾飾黃伯賢,江新蓉飾王玉環,高玉倩飾黃秀蘭,嚴慧春飾李秋萍
蕭盛萱飾賀三郎,景榮慶飾賀總兵
高元峯、王玉敏、李世璋、李甫春、孫繼良、曹世才
65.《摘星樓》 與馬少波合作
李和曾飾黃飛虎,江新蓉飾賈氏, 高玉倩飾妲己,景榮慶飾紂王
張云溪飾黃天化,張春華飾龍環, 李世璋飾黃兗,王玉敏飾黃母
江世玉飾武王, 趙文奎飾姜子牙,嚴慧春飾黃妃,蕭盛萱飾費仲
曹世才飾尤渾, 李甫春飾尹賢, 董鶴春飾周紀,閻世善飾龍吉公主
66.《高亮趕水》
張云溪、張春華主演並導演
音樂設計:劉吉典
美術設計:趙金聲
李甫春、董鶴春、高元峯、曹世才、蕭盛萱、王春喜、葉慶先、奎福全
羅喜鈞劉鳴發、沈金啓、譚韻壽、侯連升、何金海、劉斌升
67.《灞陵橋》 為李少春袁世海編寫,1959年
68.《英雄台》(《鄭子明打龍棚》) 為袁世海編寫
69.《連環套》 為袁世海改編
70.《青梅煮酒論英雄》 為袁世海、馮志孝改編
71.《鳳凰二喬》 與阿甲合作
李和曾飾喬玄,張云溪飾孫策,江世玉飾周瑜,高玉倩飾大喬
江新蓉飾小喬
趙永泉、張春華、王玉敏、張元智、趙文奎、董鶴春、蕭盛萱
1982年重排:
李和曾飾喬玄,高牧坤飾孫策,李瑞祥飾周瑜,沈健瑾飾大喬
李偉紅飾小喬
72.《賊老爺》為張云溪編寫
73.《冷山記》
74.《鍾離春》為李慧芳編寫
75.《百鳥朝鳳》為楊秋玲、劉長瑜、俞大陸編寫
76.《雪夜破蔡州》為楊秋玲、劉長瑜、俞大陸編寫
77.《大破天門陣》與崔嵬合作編寫戲曲藝術影片
78.《金田風雷》 與馬少波、王頡竹合作
景榮慶蕭朝貴,李甫春飾石達開,高玉倩飾洪宣嬌,董鶴春飾羅大綱
閻世善飾李開芳,孫繼良飾林鳳祥茹元俊李秀成,張春華飾徐盛朝
譚韻壽、侯玉蘭、張雯英、李世章、何金海、楊建春、趙永泉、蘇維明
79.《朱仙鎮》 與張云溪合作
根據豫劇改編
張云溪飾陸文龍,李和曾飾王佐,王玉敏飾乳孃
80.《孫安動本》 與祁野耘合作
移植山東柳子戲
主演:李和曾、景榮慶
81.《文成公主》 為北方崑曲劇院加工
原著:許寶騤,改編:黃勵、時弢、白雲生
82.《荊釵記》 為北方崑曲劇院改編,與王頡竹、何異旭合作
導演:馬祥斌
譜曲:傅雪漪
張玉文飾錢玉蓮,許鳳山王十朋,韓建成飾孫半洲,周萬江飾万俟卨
秦肖玉、傅德忠、王小瑞、馬德華、喬燕和、
83.《西門豹》 1963年
主演:袁世海谷春章孫洪勳、李金泉、張雯英、李世霖、駱洪年
84.《迎春花》
85.《紅燈記》 與阿甲合作,1964年
李少春飾李玉和,劉長瑜飾李鐵梅,高玉倩飾李奶奶,袁世海飾鳩山
谷春章飾磨刀人,夏美珍飾桂蘭, 曹韻清飾侯憲補,孫洪勳飾王連舉
孫盛武飾假皮匠,劉鳴嘯飾小伍長,張盛利飾的特務,
86.《平原游擊隊》 與張東川等人合作,1966年
87.《小刀會英雄傳》 為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編寫,1976年
導演:葉少蘭袁小海
唱腔設計:温如華
主演:辛寶達許嘉寶、李巖、劉金泉、馮月茹、李寶榮、朱寶光
88.《美人計》 為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編寫,1977年
參考川劇《和親記》,改編《龍鳳呈祥》
許嘉寶飾孫尚香,辛寶達飾劉備,李崇林飾喬玄, 周月華飾小喬
温如華飾周瑜, 劉金泉飾孫權,李寶榮飾吳國太,白蔭棠飾張飛
89.《白麪郎君》 為温如華編寫
90.《打青龍》 為王繼珠改編

翁偶虹代表劇目

翁偶虹一生編寫劇本(包括移植、整理、改編)100餘本,最為人們熟知的作品有《鎖麟囊》《將相和》《響馬傳》《大鬧天宮》《李逵探母》《紅燈記》等。

翁偶虹創作特色

翁偶虹在作劇中,十分注重人物的塑造,他把能否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視為一劇成敗之關鍵。他曾説:“高爾基把文學稱做‘人學’,那麼戲劇也可以視為‘人劇’。”他在塑造人物時,很少使用那種平鋪直敍的方式,而是着力於在不同的事件和戲劇矛盾中去揭示人物內在的心理狀態。例如《鴛鴦淚》一劇,作者為了塑造周仁的正義英烈性格,在全劇中緊緊地把握住周仁“為友獻妻”這一事件,安排了這樣三個關節:一是周仁見妻子馮素蕙刺殺嚴年未成,恐露破綻,強忍悲淚,示妻自刎。二是王四公誤認周仁將盟嫂獻給了嚴年,憤怒之下杖打周仁,而周仁為顧全大局,只得把委曲埋在心底,忍辱受杖。三是周仁的盟兄杜文學在邊疆破敵立功,回朝加爵,又誤認周仁獻出了盟嫂,隨之又是一頓責打。周仁“憤人情之以怨報德,恨世道之暗無天日”,他不肯自辨而存,在盟友杜文學的屈打之下,含冤而殉。(見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作者正是通過這三處矛盾,把周仁這個正義果敢,憤世嫉俗,忍辱負重,俠肝義膽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京劇藝術有其自身的藝術表現程式和手法。因此,一個京劇劇本的寫成,在一定的條件下,決定於作者對於京劇藝術的熟悉程度。由於翁偶虹諳熟舞台,精通表演,因此他寫起戲來,唱唸做打,安排得十分得當。特別是作者在編寫劇本中,講究與演員的“默契”,能夠根據演員的特點,進行技術上的發揮。例如他編寫的《玉壺冰》“洞房冷遇”一場,作者考慮到演員表演的需要,借鑑了《少華山》“烤火”一場的程式技巧。作者從塑造黃秋雲、崔解二人物需要出發,重新加以組織,以“火盆”象徵青年男女的火熱愛情,根據黃秋雲、崔解兩個人物的不同心情,安排了“獨烤”“睡烤”“招烤”“避烤”“擠烤”“竊烤”“憤烤”“奪烤”等動作,一方面表現了黃秋雲痴心希望未婚夫崔解能夠理解她的一片真情,在患難相共中結為夫妻的心願,一方面則表現了迷惑於禮教道學之中的崔懈,對於未婚妻的冷漠無情。同時,觀眾又在這段戲中欣賞到了演員唯妙唯肖的表演技術,滿足了觀眾藝術欣賞的需要。
翁偶虹有較深文化素養,又精於戲曲表演,因此出其手筆之作品,具有文學性、表演性兼得的特點。通觀翁偶虹劇作,立意深刻,結構嚴謹,注重人物塑造,宜於舞台演出,這是翁劇能夠受到廣大羣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新中國建立後,他人勤筆健,就職於中國京劇院編劇期間,編寫了《將相和》《竊符救趙》《響馬傳》《摘星樓》《高亮趕水》《桃花村》《李逵探母》《紅燈記》等劇。 [2] 

翁偶虹繪畫戲劇

翁偶虹還是著名的臉譜繪畫大師, 他認為臉譜的“五性”,是從創造中國文字是“六書”來的。使其成為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戲曲臉譜研究大家。 [3] 
畫戲的範疇,是從蒐集、摹畫、繪製開始,進而研究戲曲臉譜的藝術規律。翁先生對臉譜的愛好,基於他對花臉表演藝術的酷愛。孩童時代,他便從姨父梁惠亭先生和名票鬍子鈞先生學唱花臉。遇有粉墨登場,常煩盟兄劉連榮幫忙勾畫。由於不甘旁人“彩畫人頭”之誚,遂嘗試着自己拿起了畫筆,攬鏡濡染。稍長,從臉上勾畫,激起探討臉譜的來源、衍變及藝術個性的興趣。為便於保存,發展為紙上臨摹,分門別類,裝幀成冊;有特殊扮相的,還加畫盔頭、髯口、服飾,以準確地記其舞台風貌。
從那時起,“六戲齋”儼然變成了一間畫室,彩筆鱗列,翰墨藻陳。翁先生常常午夜在茶樓戲園觀賞楊小樓尚和玉錢金福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等諸京劇名伶的精彩表演,默記臉譜。不等戲散,便一溜兒煙地轉回家門,挑燈拈毫,仔細摹畫……京劇以外,他還臨摹蒐集了崑曲山西梆子漢劇、秦腔、川劇紹興大班等劇種的名家臉譜。與北昆侯益隆郝振基侯玉山,晉劇喬國瑞、張玉璽、彥章黑、馬武黑、金鈴黑,紹興大班汪小奎、小恆珊等淨行巨擘契交忘年,盤桓切磋。旦角臉譜,如北昆《棋盤山》的鍾無鹽、山西梆子《美人圖》的醜姑姑等,亦收珊瑚於鐵網,展珠璣於陋室。
鈎奇之慾促發了探古之心。翁先生創辦“辛未社”,邀請四九城票友弦管試聲期間,輾轉託人,數經周折,終於搞到了一部出自清宮昇平署“供奉”之手的《鍾球齋臉譜集》,共七十二幀。鑑其譜式古樸簡潔,知為同光故物,於是理其破碎之跡,施碧研朱,珍重摹畫……
從上世紀20、30年代起,翁先生陸續在當時的《劇學月刊》《戲劇月刊》《北平晨報》《新民報》上,撰寫介紹、闡述臉譜產生、地位、性能、分類以及勾法的文章,影響甚廣。在著述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戲曲臉譜的16種分類,闡明瞭臉譜構圖的主、副、實、界、襯五色,以及引證出臉譜藝術的“六書”“五性”。還匠心獨運地探討出焦贊、張飛等人物,以主色“通天黑”代表“黑臉”的立體結構,為梨園界推崇和模仿。隨着臉譜研究的漸次深入,繪製技法亦日臻精到,內外行均以拱璧視之。當時的書畫名店“榮寶齋”曾以每幀銀元20塊的潤筆費,請其繪製“四大金剛”“十二生肖”扇面兩幀。並由吳幻蓀建議,再煩其繪製屏條四幅,請四位翰林分別題字,陳列於“榮寶齋”書畫之林,觀者如織。此外,其所繪精品還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展出……在翁先生60餘年的“畫戲”生涯中,曾為李萬春《十八羅漢收大鵬》設計了大鵬臉譜,為馬連良《春秋筆》設計了檀道濟臉譜,為李玉茹、王金璐《美人魚》設計了周潯臉譜,為吳鈺璋《強項令》設計了董宣臉譜等,構圖新穎,令人歎為觀止。
可惜的是,翁先生數十年來收藏的臉譜珍品,俱在十年浩劫中毀散殆盡。 [4] 

翁偶虹主要著作

翁偶虹先生不僅是著名的戲劇家,還是難得的散文大家,其作品以優美醇厚的散文筆法,描述民國時期的北平市井和梨園行的境況,創造了一種令人流連往返的文字魅力。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許多翔實的戲劇史料、藝壇的軼事趣聞以及民國時期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社會風情,是一部難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戲劇家的自述。晚歲,總結其一生的創作實踐,編撰有《翁偶虹戲曲論文集》和《翁偶虹編劇生涯》兩部專著。此外還有《翁偶虹劇作選》。 [5] 
翁偶虹的《自志銘》寫得很的經典,如下:
也是讀書的種子,也是江湖伶倫,也曾粉墨塗面,也曾朱墨為文。甘作花蝨於菊圃,不厭蠹魚於書林。書破萬卷,只青一衿;路行萬里,未薄層雲。寧俯首於花鳥,不折腰於縉紳。步漢卿而無珠簾之影,儀笠翁而無玉堂之心。看破實未破,作幾番閒中忙叟;未歸反有歸,為一代今之古人。
翁偶虹看戲六十年》是先生60餘年看戲經歷的觀感記錄,涉及京、昆、梆、弋等劇種百餘位知名演員,分成“菊圃掇英”“歌壇憶舊”“菊海拾趣”等板塊,史料與品評俱見不凡。還配入200餘幅珍貴的名伶史照。 [6] 
作品封面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