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昇平署

(清代戲劇演出機構)

鎖定
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機構,稱南府,始於康熙年間。南府隸屬內務府,曾收羅民間藝人,以為宮廷應承演出。乾隆時,南府規模較前擴大。道光七年(1827),將十番學併入中和樂內,增設檔案房,改南府為昇平署,仍主持宮內演出事務。直到宣統三年(1911),歷時162年。
中文名
昇平署
別    名
南府
原    稱
南署
設置時間
清代
廢    除
1911年

昇平署歷史沿革

昇平署舊址位於南長街南口路西。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機構,稱南府,始於康熙年間。南府隸屬內務府,曾收羅民間藝人,教習年輕太監和藝人子弟以為宮廷應承演出。乾隆時,南府規模較前擴大,道光七年(1827),將十番學併入中和樂內,增設檔案房,改昇平署舊址南府為昇平署,仍主持宮內演出事務。直到宣統三年(1911),歷時162年。乾隆十六年(1751),選徵蘇州籍藝人進宮當差,命名為外學,令住景山,仍屬南府管轄。原習藝太監命名為內學。內外學的人數都在1000以上,所唱為昆、弋腔。宮內演戲,先由昇平署繕寫進呈皇太后,皇帝閲覽的"安殿戲單",上列演出地點、日期、開戲時間、劇目及主要演員。最有名的劇目有《昇平寶筏》(全部《西遊記》)、《鼎峙春秋》(《三國志》)、《忠義璇圖》(全部《水滸》)、《勸善金科》(目連救母)、《昭代簫韶》(《楊家將》故事)、《徵西異傳》(《薛丁山徵西》)等,共計二、三十種。道光七年(1827),將外學撤銷,藝人俱回原籍。又將十番學併入中和樂內,增設檔案房,改南府為昇平署,仍主持宮內演出事務。嗣後又兼管召選宮外藝人進宮當差演戲或充作教習的事務,直到宣統三年 (1911),歷時162年。
昇平署舊址署珍藏的劇本、檔案、戲衣、道具、劇照等,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昇平署舊址包括今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校舍。昇平署戲樓院是保存較好的一組建築物,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這座戲樓院是一組四合院,內有北向戲樓一座,四合院北房前出軒,適合觀賞演出。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昇平署文化傳承

昇平署腰牌

清代“昇平署”原稱“南署”,是清代宮廷管理演戲事務的專設機構,舊址在今南長街南口路西,曾為北京市男六中。署內演員由太監充任的稱為“內學”;“外學”則是指民間戲班的職業演員,這些“外學”稱為“內廷供奉”。宮中演戲由“昇平署”通知精忠廟首轉知“外學”演員進宮承差。
精忠廟是戲曲(京劇)藝人的羣眾性行業組織,精忠廟的首領稱為“廟首”,由京劇界有威望的人充任,程長庚曾為廟首。“外學”演員進宮當差,出入宮廷均以腰牌為通行證。
“內廷供奉”多為民間藝人之傑出者,如譚鑫培、王瑤卿、楊小樓等人。他們很受皇家的重視。
昇平署腰牌是木質的,兩面皆有火印,正面文字為“腰牌”(橫排)、“內務府頒發”(豎排),最下邊所印滿文文字難以辨認;背面有豎排文字兩列,右列為“昇平署”,左列是“光緒二十五年製造”,上書藝人姓名。 當年之“內廷供奉”們墓木久拱;昔日之腰牌也隨世事變幻而消失,流傳至今已成文物了。

昇平署藝人

咸豐六年(1856)二月十七日,昇平署首次從民間選人藝人僅為隨手(場面、梳頭等)進宮承差。計有陳瑞、潘來喜、陳益廷、錢明德、趙坤祥、方國祥、潘榮、陳得升、錢恩福、朱桂林、殷鍾林、錢恩壽等12名。另有翻“跟頭”人員劉九慶、趙永全、沈三永、張永祥、佟二格、關永壽、張永興、楊二格等8名。至咸豐十年(1860)三月二十一日方選人上場人(演員),其中原南府(道光七年改名昇平署)藝人有小生陳金雀,旦角有張雲亭、嚴福喜與曹玉秀,武旦孫小云,淨角吳觀喜、方瑞祥與方鎮泉(瑞祥之子),丑角沈長兒與陳四保(永年之弟),副行王瑞芳等共20名,其中有的後來充任教習。同治二年 (1863)內廷將外籍學生全部裁退;後昇平署曾停止數年。至光緒九年(1883)重又活動,並改變原用人方式,凡選人的民間著名演員,大部被任為內廷“教習”,併發給銀米,隨時被傳人宮內演出,習稱“內廷供奉”。是年四月初三選人的第一批人宮者計有:陳壽峯、劉長喜、李順亭、張長保、楊隆壽、殷榮海、王阿巧、鮑福山、嚴福喜、紀長壽、彩福祿、許福英、張雲亭、袁大奎、方鎮泉、李水泉、姚阿奔;許福雄、朱廷貴等19名。
陳壽峯,字嚴年,工文武老生。為崑曲名家陳金爵(即金雀)之長子,笛師陳嘉梁之父,名淨陳富瑞、小生陳盛泰之祖父。
劉長喜,工老生。為弋腔演員。
李順亭(1846一1919年),即“大李五”,北京人。為名醜李四廣、小生李玉泰之五伯父。工老生。與譚鑫培合演《定軍山》、《珠簾寨》與何桂山合演《風雲會》;與黃潤甫合演《下河東》;與朱四十合演《奪太倉》等,可稱功力悉敵珠聯璧合。1919年應朱幼芬邀請,同陳德霖、餘叔巖等赴漢口演出;誰料還未演出,突病歿於下榻之所。享年73歲。
張長保(1862一1921年),即張淇林,工武生,《快活林》、《十字坡》等為其傑作。尤其《安天會》無人能比,楊小樓此戲即為其所授。俞菊笙之《金錢豹》譚鑫培之《盜魂鈴》等,得其為輔生輝添彩。前房妻室為陳德霖四妹,續室祁氏。妹夫為名武淨錢金福。楊隆壽(1844-1900年),,名全,字顯庭。藝名雙全,工武生,寓所名“榮春堂”。原籍安徽。父楊福元,崑曲小生。有弟名雙貴,工丑角。光緒八年(1882年),聯合姚增祿、沈景丞、範福泰、沈易成、唐玉喜、裕雲鵬、沈銘、王求安、萬春茂等九人,於宣武區李鐵枴斜街創辦“小榮椿”科班。楊小樓、葉春善等即出自此科班。楊氏有四女二子,其女分適梅竹芬、黃小生、朱玉龍、徐蘭沅;長子長林,次子長喜,均工武生。長喜子盛春、孫少春亦工武生,女婿王幼卿。
殷榮海,工老生。僅入宮三個多月即卒。
王阿巧,即王子香,工小生。
鮑福山(1854—1910年),號蘭笙,綽號“鮑黑子”。原籍蘇州。父鮑秋文,工昆旦。鮑福山幼人嵩祝成習小生,後為四喜班著名武小生。所演《羣英會》、《黃鶴樓》、《轅門射戟》、《鎮潭州》、《磐河戰》、《八大錘》、《雅觀樓》、《飛虎山》等為其傑作。
嚴福喜,工旦角。進宮承差當年即病故。
紀長壽(1838—1911年),又名德泰,字雲青,號英鵬,時人稱之“紀大”。滿族,幼人豫王府班習弋腔正旦,晚清高腔衰敗,正生劉長喜、正旦惠仲秀先後去世,無法演出,遂改場面。時有“紀大、惠二”之稱。
彩福祿,工武旦。光緒十八年(1892年)病故。
許福英,工武旦。綽號“許磨兒”,北京人。光緒二十五年 (1899年)病故。
張雲亭(1820—1889年),工老旦。原籍蘇州,進宮承差不久即告退。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九月病故。
袁大奎,工花臉。綽號“袁大禿子”,歿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
方鎮泉,工花臉,兼文場面。綽號“方獅子”。原籍江蘇丹徒縣。父方阿常、為昆老生、老旦兼花臉;子小生方春仙。孫方連元、方富元、方德元、方貴元。孫女婿雷喜福、高連甲。方鎮泉歿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李永泉,工花臉。綽號“李溜子”,北京人。唱做俱佳。代表作《下河東》之歐陽方,刻畫其奸詐人木三分。一次劇未演完,慈禧當即傳旨於台上杖責四十,一時有“李溜子代歐陽方受過”之戲謔。
姚阿奔,即姚瑞芝,工丑角。
許福雄,工醜行。歿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
朱廷貴,管提綱兼武行。
同時選人隨手有場面張七、梳頭長順、彩匣永福等3名。

昇平署建築舊址

北京昇平署舊址位於南長街南口路西。 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機構,稱南府,始於康熙年間。南府隸屬內務府,曾收羅民間藝人,以為宮廷應承演出。乾隆時,南府規模較前擴大。道光七年(1827),將十番學併入中和樂內,增設檔案房,改南府為昇平署,仍主持宮內演出事務。直到宣統三年(1911),歷時162年。 昇平署珍藏的劇本、檔案、戲衣、道具、劇照等,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昇平署舊址包括原北京六中和二十八中校舍,現位於北京市第一六一中校區內。昇平署戲樓院是保存較好的一組建築物,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這座戲樓院是一組四合院,內有北向戲樓一座,四合院北房前出軒,適合觀賞演出。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