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巡

(唐朝時期名臣)

鎖定
張巡(709年-757年),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一説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 [71]  唐朝名將。 [72] 
張巡博通羣書,曉軍事。開元年間,中進士。 [71]  其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後調任清河縣令,因政績顯著,清正廉潔,更調真原縣令。天寶十四載(755年)冬,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叛亂,張巡起兵討賊,在寧陵、雍丘屢破敵軍,扼守60多個晝夜,因城牆單薄,率眾至睢陽,與太守許遠會合共同抗敵。至德二載(757年),敵將尹子奇率兵10萬圍攻睢陽,許遠認為自己才幹不足,把軍政大權拜託給張巡。其常用奇謀擊退敵人,固守數月,救兵不至。後睢陽城陷落,張巡與諸將堅貞不屈,遂為敵害。 [73] 
張巡領兵,軍紀嚴,賞罰明,與眾共甘苦。作戰注重上下協同,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故以萬人之眾,前後守兩座孤城達兩年之久,殲叛軍十餘萬,為唐保障江淮安全、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作用。 [74]  張巡還很有文學修養,《舊唐書》曾稱讚其:“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其作品僅存《守睢陽作》《聞笛》二首,存錄於《全唐詩》。 [75] 
別    名
張中丞
尪公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蒲州河東
出生日期
708年
逝世日期
757年11月24日
主要成就
雍丘、寧陵抗敵,睢陽保衞戰
主要作品
聞笛》《守睢陽作
本    名
張巡
官    職
河南節度副使御史中丞
追    贈
揚州大都督
尊    奉
通真三太子、司馬聖王

張巡人物生平

張巡早年經歷

張巡畫像 張巡畫像 [3]
張巡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他從小博覽羣書,曉通戰陣兵法,年輕時就志氣遠大,不拘小節,結交的都是理想遠大者或寬厚長者,而討厭和庸俗之輩交往。 [4] 
唐玄宗開元末年(741年),張巡中進士,此時其兄張曉已位居監察御史,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 [5]  其後,張巡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職外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他在任內治績優良,有氣節、講義氣,對因遇到困難來依靠的人,都傾囊相助,毫無吝色 [6-7]  任滿後,張巡被召回長安。當時正值楊國忠當權,有人勸他投靠楊國忠,定會被重用,但他卻拒絕,答道:“這正是國家的怪事,京官不能當啊。”於是被調到真源縣(今河南鹿邑)再當縣令。 [8] 
當時真源縣轄地很多土豪劣紳。其中以大吏華南金為首最猖狂,時時欺壓百姓,當地流傳有“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謠。張巡到任不久,就把華南金繩之以法,依法處死,他的餘黨被赦免,這些人都改邪歸正。張巡為政簡約,很受民眾擁護。 [9] 

張巡雍丘抗敵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數月後,安祿山就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國號為“大燕”。由於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祿山早有反意,聲勢浩大,於是一些州縣的太守、縣令早被燕軍的氣勢嚇得手足無措,望風而降。
天寶十五載,燕軍將領張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 [76]  )太守楊萬石投降燕軍,而真源縣正是在譙郡的轄地內。楊萬石降敵後,又逼張巡為長史,並令其向西接應燕軍。張巡得知後很氣憤,率吏民大哭於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後起兵對抗燕軍,響應的有千餘人。
這時候,玄宗任命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東)太守,河南都知兵馬使,統合河南兵馬以抗擊安祿山。單父(今山東單縣)尉賈賁閬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帶領官兵先到,稱為吳王兵,對宋州展開反攻。張通晤敗走襄邑(今河南睢縣),被頓丘令盧韺所殺。之後,賈賁領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兩千餘兵。這時的雍丘縣令令狐潮已經率全縣投向燕軍。燕軍任令狐潮為軍將,率兵向東馳援襄邑。令狐潮擊敗在襄邑的淮陽軍,俘虜了百餘官兵,並將他們囚禁在雍丘,準備殺害。令狐潮先去見燕軍大將李庭望,淮陽兵俘虜乘機殺掉守衞,雍丘城內頓時大亂。賈賁、張巡等得以乘亂攻入雍丘,令狐潮棄城逃跑。 [10]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領燕軍一萬五千意圖奪回雍丘,而雍丘城內唐軍總共不過三千餘人。賈賁出戰,因兵力懸殊,不敵,兵敗而死。張巡馳騎決戰,身上被創無數,但仍然力戰退敵。退回城後,兵士們推張巡為主將,從此張巡兼領賈賁的部隊,自稱河南都知兵馬使吳王李祗的先鋒使。在張巡指揮下,擊退燕軍多次衝鋒,累計殺傷近萬人,而唐兵也死傷一千餘人;面對唐軍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吳王李祗聞之,舉薦張巡為委巡院經略。 [11] 
同年三月,令狐潮會同燕軍將領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兵四萬餘人蜂擁來到城下,企圖一舉攻下雍丘城。這時雍丘城內約有兩千守軍,而對手則有四萬大軍,城內軍民大為恐懼。於是,張巡對眾將士分析到:“敵知城中虛實,有輕我心。今出不意,可驚而潰也,乘之,勢必折。”眾將士聽後,大為鼓舞。於是,張巡派一千人負責守城,親自率一千人,分數個小隊,突然從城中殺出。張巡身先士卒,直衝殺向燕軍陣中。敵軍雖眾,但事出突然,驚懼無措,頓時大亂,燕軍後撤。
張巡 張巡 [12]
次日,燕軍再集結攻城,環城安置百門石炮(投石機)轟擊,城樓及城上矮牆全被毀壞。張巡於城上立木柵,抵禦燕軍進攻。燕軍紛紛緣城攀登,張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軍士兵害怕被燒,不敢登城。張巡時而待燕軍鬆懈之際,出城突襲;時而趁夜深人靜之際,偷襲敵營。就這樣,張巡身先士卒,帶甲而食,裹傷戰鬥,堅守雍丘達六十多天,共經歷大小數三百餘戰。令狐潮見在短期內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張巡得知燕軍要撤退,便率兵乘勝追擊,果然大有所獲,俘虜叛兵兩千多,幾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軍士氣大振。
令狐潮因為撤退而失利,十分憤怒,於是回頭再次圍攻張巡。令狐潮本來與張巡是鄰縣縣令,素來相熟。他知道強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誘降張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時見面那樣和張巡互相問候,並趁機在城下勸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張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令狐潮聽後,慚愧而走。 [13] 
到五月,張巡與令狐潮已經攻守相持了四十餘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將。這時候,長安已經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於雍丘與外界早巳失去了聯繫,張巡並不知道這些情況。令狐潮趁機送信招降張巡,説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張巡接到信後,將情況告訴了眾將官。有六名將官動搖了,要求率兵投降燕軍。六人認為敵我兵力懸殊、形勢不妙,既然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早降。六人都官至開府特進,在軍中都有相當影響。六人要降,軍心勢必動搖。於是,張巡假裝許諾,稱明日再具體商議。第二天,張巡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畫像,率領將士朝拜,然後宣佈六人的投敵計劃。全軍上下有感於國破家亡,遂羣情悲憤,紛紛指責六人無恥行徑。張巡把六人帶到前面,責其不忠不義,擾亂軍心,當即推出斬首。此舉堅定了軍心。 [14] 
雍丘被圍日久,城中糧食日漸缺乏。這時,恰好有數百艘為燕軍補給的運糧船,剛停靠在河邊,仍末卸糧。張巡從城上發現這個情況,便在夜間把軍隊集中到城的南面,裝出好像要出戰的樣子。令狐潮見巡軍集中到城南,也把軍隊調到城南來抵拒巡軍。張巡知燕軍完全調到城南後,便派遣勇士靜靜的到達河邊,把燕軍運糧船上的糧食奪走千多斛,然後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糧食通通燒光。
張巡智盜敵糧,令狐潮大怒,下令全力進攻。連日來,為了抵抗燕軍進攻,雍丘守軍很快就把準備的箭都射光了。在此危急之際,張巡在晚上,令士兵們把事先準備好的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繩子綁好,從城上慢慢放下。燕軍隱隱約約看見有成百上千個穿着黑衣服的士兵,沿着繩索爬下牆來,報知令狐潮。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於是命士兵向城頭放箭,射殺唐軍。一時間,燕軍兵士爭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發白。待到天色大亮,燕軍這才發現城牆上所掛的全是草人。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白天一數,共得敵箭數十萬只,這解決了軍中缺箭的問題。
之後一連幾天,還是像前次夜裏一樣,城牆上都出現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見狀,都嘲笑張巡故伎重演,貪得無厭。於是只箭不發。逐漸,圍城的燕軍對張巡夜縋草人以為常,不再防備。
幾天後,張巡挑選了五百勇士,並在夜裏把他們放下城去。燕軍士兵以為這次城上吊下來的仍是草人,沒有防備。五百勇士乘敵毫不防備,突然殺向令狐潮的大營。燕軍頓時大亂,自相沖撞踐踏,不辨敵我。令狐潮下令集合人馬,但倉皇之中,已不及組織抵抗,被唐軍殺得四散走避。令狐潮縱馬一直逃到十幾裏之外,才穩住陣腳。 [15] 
不久,令狐潮又糾合兵馬,加緊圍城。
期間一日,張巡讓郎將雷萬春在城頭上與令狐潮對話,燕軍乘機用弩機射雷萬春,雷萬春臉上被射中了六處,仍舊巍然挺立不動。令狐潮懷疑是木頭人,就派兵去偵察,得知確實是雷萬春,十分驚異,遠遠地對張巡説:“剛才看見雷將軍,才知道您的軍令是多麼森嚴了,然而這對於天道又怎樣呢?”張巡迴答説:“你人倫都不懂,你要來談論什麼天道?”
這時,由於被圍日久,雍丘城中木材已經用盡,水源也十分枯竭。於是,張巡故意裝出棄城的樣子,對令狐潮放話道:“我想率軍棄城撤退,請你軍隊向後退出六十里,以便我逃逸。”令狐潮久攻不下,不知是計,便答應了。張巡見令狐潮軍一退,便率領所有城中軍隊一起把城外三十里範圍內的燕軍營房完全拆掉,將木材帶回城,以作為護城的工具。令狐潮大怒,立刻下令重新包圍雍丘。
不久,張巡又向令狐潮傳話:“如果你要得到這城,可以送馬三十匹,我得到馬之後,就要出奔了,到時你就可不血刃而得道雍丘。“令狐潮取城心切,照數送了三十匹馬給張巡。張巡得到馬後,挑選出三十位驍勇將士,將馬分給他們,相約道:“燕軍若來,每人殺一敵將。”第二天,潮率兵來到城下,責備張巡失約。張巡答道:“我想逃,但將士們不讓我走,有什麼沒辦法?”令狐潮知又中計,大怒,正想攻城。未等軍陣排好,城內突然有三十驍騎率兵殺出。燕軍因為軍陣未成,一時大亂。三十鐵騎率兵,左挑右殺,擒獲十四名叛將,斬百餘首級,還繳獲不少兵械牛馬。令狐潮退到陳留(今河南開封),一時不敢再攻雍丘。 [16] 
令狐潮退兵後,張巡又探知有燕軍步、騎兵七千餘人進駐白沙渦(今寧陵北),想切斷雍丘後路。於是張巡在夜間率兵突襲,大敗燕軍。當張巡迴軍經過桃陵(今河南汜水縣東南十里)時,又與四百餘名燕軍救兵相遇,全部將其俘虜,並把當中的脅從兵釋放,令其各歸其業。在這來回十日裏,張巡威名遠播,民眾脱離燕軍前來雍丘歸附張巡的達一萬餘户。這時為止,張巡在雍丘被圍已有四月,圍城燕軍常有幾萬人,而張巡僅有千餘士兵,但每戰皆捷。於是,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進駐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授張巡為先鋒。
同月,令狐潮率領叛將瞿伯玉再次攻城。令狐潮先派四人,假裝朝廷使者,説皇帝要詔見張巡,要求張巡前往。四人被張巡識破,經逼問招供後被殺。其餘隨從被壓往吳王李祗處。不久,令狐潮撤退。 [17] 
八月,燕軍將領李庭望率領蕃漢兵二萬餘人向東襲擊寧陵與襄邑,夜裏在雍丘城外三十里處宿營。結果,遭到張巡率領的三千士兵,手持短兵器夜襲。燕軍大敗,死傷大半。李庭望只得收兵連夜而逃。
十月初四,令狐潮又與叛將王福德一同率領步、騎兵一萬餘人進攻雍丘。張巡再領兵迎擊,大敗燕軍,殺敵千人。燕軍敗逃而去。
十一月初八,令狐潮率兵一萬餘人紮營於雍丘城北面,張巡領兵邀擊,大敗燕軍,燕軍逃走。

張巡轉戰寧陵

到了十二月,由於數月來令狐潮、李庭望對雍丘屢攻不下,燕軍遂在雍丘北面的杞州,構築杞州城以斷張巡的糧食補給。此月,魯郡(今山東兗州)、東平(今山東東平西北)相繼被燕軍攻陷,濟陰郡(今山東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義獻郡投降燕軍。虢王李巨便守彭城(今江蘇徐州),領兵退守臨淮。叛將楊朝宗率步、騎兵二萬意圖攻取寧陵,以斷張巡後路。於是,張巡主動放棄雍丘,率馬三百匹、將士三千餘人移師向東,堅守寧陵,始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在寧陵合兵。
當日,楊朝宗率兵進至寧陵城西北後,張巡、許遠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領兵迎戰,經過一晝夜激烈廝殺,大破楊朝宗部,殺叛將二十員,斬首萬餘級,死屍塞滿汴水,頃流而下。楊朝宗收集殘部,連夜逃去。因戰功顯赫,唐肅宗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為有功的部下們請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請求給予委任狀以及賞賜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給了折衝都尉與果毅都尉的委任狀三十通,沒有給予賞賜的物品。張巡就寫信責備李巨:“宗社尚危,圍陵孤外,渠可吝賞與貲?”李巨竟一直不予以理睬。 [18] 

張巡死守睢陽

相關連環畫
相關連環畫(3張)
睢陽地當睢陽渠要衝,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鋭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從早至午,接戰二十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吏部郎中 [19] 
到了五月,正是麥熟時節,叛軍在城外收麥以充軍糧,張巡在城上看到後,集結士兵,擂鼓作出欲戰的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雲率軍大開城門突然衝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有叛軍大將率一千餘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鈎、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並不戒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
到了當年七月,叛軍再次圍城。這時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飢了只好吃樹皮和紙。守軍也只剩千餘人,瘦弱得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瞭解情況後決定強攻睢陽,他們先用雲梯爬城。張巡命士兵用鈎杆將雲梯頂翻,隨即又從城上投火焚燒雲梯,這樣,叛軍用雲梯攻城就失敗了。之後,叛軍作了一番整頓,又用鈎車、木馬攻城,但當他們靠近城牆時,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塊砸得七零八落。叛軍見狀停止攻城,又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以作長期圍困。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飢餓而死去,留存又大多傷殘疲憊不堪。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系其奴僮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巡還對接近城牆的叛軍將領曉以忠義,勸其反正。而被張巡策反的李懷忠等許多人,都能死心塌地的幫助張巡守城。 [20] 

張巡城陷遇害

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接替李巨任節度使,駐軍臨淮,許叔冀尚衡駐軍彭城,他們都持觀望態度,不肯救睢陽之圍。張巡命南霽雲到許叔冀處求援,許叔冀不同意,只送布數千匹。南霽雲在馬上謾罵,要求拼死決鬥,許叔冀不敢回答。 [21] 
張巡又派南霽雲至臨淮告急,率精鋭騎兵三十人突圍出城,叛軍上萬人阻擋,南霽雲左右開弓,叛軍都潰敗下去。南霽雲見到賀蘭進明,賀蘭進明説:“睢陽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麼用處呢?”南霽雲説:“城也許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謝罪。”賀蘭進明擔憂出兵後會被許叔冀襲擊,又妒忌張巡的聲名威望,本就沒有出兵的意思。他又喜愛南霽雲這位壯士,想留下他。大設酒宴招待,音樂聲起,南霽雲哭着説:“昨天衝出睢陽時,將士已整月吃不到糧食了。現在您不出兵,而設宴奏樂,從大義上講我不忍心獨自享受,雖然吃了,也咽不下去。現在主將交給我的任務沒完成,我請求留下一個指頭以示信用,回去向中丞報告吧。”説罷就拔佩刀砍斷一根手指,滿座都大驚,為之流淚。南霽雲最後不吃離開。抽箭回頭射佛寺的寶塔,箭射進磚中,説:“我破滅叛賊回來,定要消滅賀蘭進明,這支箭就是我誓言的標誌!” [22-23] 
南霽雲到了真源,李賁送馬百匹;在寧陵宿營時,得到城使廉坦的三千軍隊,乘夜突圍入城。叛軍發覺,加以阻擋,南霽雲邊戰邊進,士兵大多戰死,到達睢陽的才一千人。正遇大霧,張巡聽到戰鬥的聲音,説:“這是南霽雲他們的聲音。”便打開城門,南霽雲趕着從叛軍手裏搶奪的幾百頭牛入城,將士們都執手哭泣。 [24-25] 
叛軍知睢陽已無外援,圍攻更急。眾人議論向東轉移,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放棄,叛軍就會乘勝鼓譟南竄,江、淮必亡。而且帶領飢餓士兵行軍,必然到不了目的地。
十月初九,叛軍攻城,將士因傷病無法作戰。張巡向西叩拜説:“孤城防衞之計已窮盡,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報告陛下,死也一定變成鬼來殺賊。”
睢陽城陷後,張巡與許遠一起被俘。睢陽將士見到張巡後,起立哭泣,張巡説:“大家鎮靜,不要怕,死是命中註定的。”眾人都因悲傷而無法仰面正視他。尹子琦對張巡説:“聽説您督戰時,大聲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滿面,牙也咬碎,何至於這樣呢?”張巡答道:“我要用正氣消滅逆賊,只是力不從心而已。”尹子琦發怒,用刀撬開他的嘴,發現只剩三、四顆牙齒。張巡罵着説:“我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賊,乃是豬狗,怎能長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氣節,想要釋放他。有人説:“他是謹守節義的人,怎肯為我所用?而且他得軍心,不可留。”尹子琦於是以刀脅迫張巡投降,張巡不屈服。尹子琦又逼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未應聲。張巡呼叫:“南八,男兒一死而已,不能向不義的人投降!”南霽雲笑着説:“想有所作為啊,您是瞭解我的,怎麼敢不死!”也不肯投降,張巡於是與姚門言、雷萬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終年四十九歲。 [26] 
唐肅宗後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並授其子官職。 [27-28] 

張巡主要影響

張巡軍事思想

張巡在抗擊叛軍中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其軍事思想集中體現在雍丘、寧陵、睢陽三次作戰中,概括起來具體有以下幾點:
  1. 高瞻遠矚的戰略遠見。張巡雖然官職不高,但在戰爭發生後,能清醒地認識到堅守雍丘的重要意義。而當雍丘已不可守時,又能做到審時度勢,主動放棄雍丘,退守寧陵,變被動為主動,再敗叛軍。寧陵取勝後,又主動與許遠合兵,堅守戰略要地睢陽,雖然自知兵微將寡,但卻像釘子一樣牢牢地釘在哪裏,使叛軍始終也沒有染指江淮。在兩年的艱苦防禦中,張巡與優勢叛軍前後進行大小400餘戰,不但牽制了大量叛軍,還殲其12萬餘人。始終阻止了安軍向江淮方向的發展,確保了唐王朝江漢漕運的暢通,保護了唐朝的財賦和交通運輸線,使江淮物資能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同時還為唐軍組織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安史之亂的最後勝利,與張巡的卓越指揮是密不可分的。
  2. 智謀超羣,指揮卓越,尤善臨機應敵。張巡在戰爭相繼導演出了火燒叛軍、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詐降借馬、鳴鼓擾敵、城壕設伏、削蒿為箭、火燒蹬道等一幕幕活劇,可謂計無窮出,已經達到“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界。不僅已為將士們為其折服,連叛軍也對其智謀敬佩不已,最後只好改用長圍久困的戰術,不敢再輕易攻城。張巡在戰爭所表現出的智慧,實為中外戰爭史上所罕見。
  3. “兵將相習,人自為戰”的作戰指導。由於叛軍兵軍將廣,在攻城時四面圍攻,這樣一來張巡無法保證面面俱到,所以他“勒大將教戰,各出其意”,做到萬無一失。正如張巡所講:“古者人情敦樸,故軍有左右前後,大將居中,三軍望之以齊進退。今胡人務馳突,雲合鳥散,變態百出,故吾止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爾。”所以“兵將相習,人自為戰”是張巡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障。
  4. 積極防禦,主動出機的守城思想。張巡守城,不是用堅固自保的戰術消極防禦,而是守中有攻,以攻代守,以麻痹和欺騙為手段出其不意地進行反攻、偷襲,以此達到守城的目的。比如雍丘之戰開始時,張巡認為:“賊兵精鋭,有輕我心。今出其不意擊之,彼必驚潰。賊勢小折,然後城可守也。”結果首戰便取得勝利,從而大大增加了軍民的守城信心。這種主動主擊的情況,張巡在戰爭中多次使用,而且在出擊時,又採取多路出擊,使叛軍無法判斷唐軍的主攻方向,分散了兵力。積極防禦,主動出機,是張巡能夠堅守孤城,大量殲滅叛軍的主要原因。
  5. 戰術上靈活多變,不拘泥古法。張巡用兵,主張“雲合鳥散,變態百出”,這深合《孫子兵法》中“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之意。張巡在兩年的作戰中,戰術運用非常豐富,先後進行過城邑防禦戰伏擊戰、夜襲戰、反擊戰追擊戰,什麼戰術合理就用什麼,什麼戰術能消滅敵人就用什麼,所以史書上稱其“用兵未嘗依古法”。成功在使用各種戰術,是張巡能夠少以勝多,長期立於不敗這地的主要原因。
  6. 取之於敵的後勤保障思想。由於張巡所守的是孤城,兵器、糧秣的補給無法得到保證,後勤補給因此更顯重要,所以張巡每次出戰的目的,一半是用來殲敵,一半是取得補給。張巡通常抓住一切戰機奪取補給,而當沒有戰機時,又能主動創造戰機。如偷襲糧船、草人借箭、出城取木、詐降借馬都是典型的戰例,作戰結果後,經常“收器械牛馬”、“獲車馬牛羊甚多”。當南霽雲率援兵回睢陽時,正值大霧,張巡聽到交戰的聲音,知道是南霽雲,於是開門接應,最後居然“驅賊牛數百入”。“自興兵,器械、甲仗皆取之於敵,未嘗自修”,這種取給於敵的策略,是張巡能夠長時間堅守的重要原因。
  7. 身先士卒,作戰英勇。身為主將,張巡時刻能起到表率作用,或督軍守城,或出城作戰,他常親自率軍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奮勇衝殺,因此贏得了部下的尊敬和信賴,無不用命,以至連戰連捷。
  8. 善於作思想工作,以此來保證將士們的鬥志。二年多的艱苦守城,守軍竟然能夠始守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即使在最後一刻,也寧死不屈,這不能不説是個奇蹟。張巡之所以能夠長期守住堅城,並大量消滅敵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善於鼓舞本方士氣,以忠義激勵將士,使上下團結一心。例如,當戰鬥激烈時,會有將士後退下來,張巡就站在陣地上對後退者説:“我不去此,為我決戰。”將士感其誠,皆以一當百向前衝殺,無人再退。張巡不但對本方將士做思想工作,對敵人也是如此,他用勸降的方法就使叛軍先後200餘人來降,起到了瓦解敵軍的作用。
  9. 軍紀嚴明、賞罰分明。張巡精通兵法,治軍有方,能夠與部下同甘共苦,因而深得軍心。為了使有功將士得到應有的獎賞,張巡甚至敢於寫信責備虢王李巨,拒理力爭。 [29] 

張巡後世地位

張巡立像 張巡立像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評定“至德已來將相,功效明着”之人,張巡等八人被定為第一等。 [2]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評“至德以來將相既歿者”,張巡等十一人被定為功臣上等。 [2]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命掛張巡等三十七人像於凌煙閣 [2] 
宋朝時,尊許遠、張巡為“保儀尊王”“保儀大夫”。
至清代,張巡的塑像還被請到太廟中,成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與歷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30] 

張巡歷史評價

唐代宗李豫在為張巡等立廟時下詔稱:頃者,國步艱難,妖星未落,中原板蕩,四海橫波。公等內總羸師,外臨勁敵,析骸易子,曾未病諸,兵盡矢窮,乃其憂也。於戲!天未悔禍,人何以堪?寧甘殺身,不附兇黨,信光揚於史冊,可龜鑑於人倫。其立廟焉,以時祭祀。 [31] 
李翰在《進張巡中丞傳表》中稱:賊所以不敢越睢陽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孤城糧盡,外救不至,猶奮羸起病,摧鋒陷堅。俾三軍之士,啖膚而食,知死不叛。及城陷見執,終無撓詞,顧叱兇徒,精貫白日,雖古之忠烈,何以加焉……若無巡則無睢陽,無睢陽則無江淮,賊若因江淮之資,兵彌廣,財彌積,根結盤據,西向以拒五師,雖終於殲夷,而曠日持久。國家以六師震其西,巡以堅壘扼其東,故陝鄢一戰,而犬羊北走,王師因之而制勝,聲勢才接而城陷,此天意使巡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師,師至而巡死也,此巡之功大矣。 [32] 
張巡半身像 張巡半身像 [33]
柳宗元稱讚張巡等:惟公(南霽雲)與南陽張公巡、高陽許公遠,義氣懸合,訏謀大同。誓鳩武旅,以遏橫潰。裂裳而千里來應,左袒而一呼皆至。柱厲不知而死難,狼瞫見黜而奔師。忠謀朗然,萬夫齊力。 [34] 
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敍》中感嘆: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35] 
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書》中説道:張巡亦進士也,凡三入判等,以兵九千守睢陽城凡週歲,拒賊十三萬兵,使賊不能東進尺寸,以全江淮。 [36] 
劉昫在《舊唐書》中讚道:獸解觸邪,草能指佞。烈士徇義,見危致命。國有忠臣,亡而復存。何以喪邦?奸邪受恩。 [37] 
宋祁在《新唐書》將張巡與許遠一同評價:張巡、許遠,可謂烈丈夫矣。以疲卒數萬,嬰孤墉,抗方張不制之虜,鯁其喉牙,使不得搏食東南,牽掣首尾,豗潰梁、宋間。大小數百戰,雖力盡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財用,以濟中興,引利償害,以百易萬可矣。巡先死不為遽,遠後死不國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賊亡,天以完節付二人,畀名無窮,不待留生而後顯也。惟宋三葉,章聖皇帝東巡,過其廟,留駕裴回,諮巡等雄挺,盡節異代,著金石刻,贊明厥忠。與夷、齊餓踣西山,孔子稱仁,何以異雲。 [1]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兩次評價張巡:
  • 唐人皆以全江、淮為巡、遠功。按睢陽雖當江、淮之路,城既被圍,賊若欲取江、淮,繞出其外,睢陽豈能障之哉!蓋巡善用兵,賊畏巡為後患,不滅巡則不敢越過其南耳。 [38] 
  • 顏杲卿、張巡之徒,世治則擯斥外方,沉抑下僚;世亂則委棄孤城,齏粉寇手。何為善者之不幸而為惡者之幸,朝廷待忠義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 [38] 
傅伯壽評價道:尹吉甫之伐儼狁,召虎之平淮夷,皆為有中興之名將;陳湯之斬單于郅支單于),傅介子之刺樓蘭馮奉世之平莎車班超之定西域,皆為有漢之雋功。在晉則謝安宴衍以靖胡寇,祖逖擊楫暫清中原;在唐則王忠嗣之撫眾守邊,張巡之百戰死敵,忠義謀略,卓然冠於一時而垂於後代。 [39] 
徐鈞在其詩中稱:析骸易子守孤城,六萬惟餘四百人。生道殺民民不怨,千年廟食尚如新。 [40]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以張巡、顏杲卿相比: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評價:博通羣書,為文章不立稿,以忠義死睢陽。 [41] 
餘闕曾立志道:男兒生不為韋孝寬,死則為張巡、許遠。 [42-43] 
趙秉文自請守邊時説:陛下勿謂書生不知兵,顏真卿、張巡、許遠輩以身許國,亦書生也。 [44] 
李東陽作詩讚道:將軍有齒嚼欲碎,將軍有眥血成淚。生為將星死為厲,盡是山川不平氣。二人同心金不利,天與一城為國蔽。強兵坐擁瞋相視,孝子忠臣竟誰是。千載功名亦天意,君不見河南節度三日至。 [45] 
丘濬在《大學衍義補》 中評價:自古名將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漢霍去病、唐張巡、宋岳飛而已,皆能立功當時,垂名後世,然則兵法果不可用耶?曰兵法譬則奕者之譜也,譜設為之法爾,用之以應變制勝則在乎人,兵法亦猶是焉。 [46] 
程敏政在《篁墩文集》中評價:中丞張公當安史之亂,保江淮以遏強虜、資中興,則江淮以南不污於腥羶、不罹於荼毒者,皆其力也,江淮以南祀之宜也。 [47] 
敖英在《東谷贅言》中評價:張巡、許遠,孤忠大節無可間然者。奈何當時於巡也,猶議其殺妾之忍;於遠也,猶議其分守之<門亞>先陷,不有李翰之表,昌黎之文,則後世惑焉。作史者論唐褒忠之典,有遺恨焉者以此。嗚呼!此其所以終唐之世,不能鼓河北忠臣義士之氣也。宜哉! [48] 
孫承恩:百練剛心,千錘義骨。應變出奇,風雲倐忽。手障長淮,氣吞逆胡。天道人倫,百世不誣。 [49] 
王世貞認為“知臣而知將者,張睢陽也”,又感嘆道:“張睢陽之才也,而處於必不支也;文信公(文天祥)之忠也,而處於必不振也。噫!豈人為之。” [50] 
李贄在《史綱評要》中稱道:不依古法,人自為戰,雖古大將不能過也。人知必死,莫有叛者,號如此嚴明,足矣。何必如吳、白輩下毒手乎,勿以成敗論英雄可也。 [51] 
張燧在《千百年眼》中稱讚道:餘屈指上下數千載間,蓋唐有張睢陽,合之武穆(岳飛)而二,當亦閒氣所鍾也。 [52] 
唐汝詢在《唐詩選》中評價其詩:睢陽死義之士,非以詩名,而其詩亦壯,讀之凜然。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評價張巡:
  • 張巡守睢陽,食盡而食人,為天子守以抗逆賊,卒全江、淮千里之命,君子猶或非之。 [53] 
  • 張巡捐生殉國,血戰以保障江、淮,其忠烈功績,固出顏杲卿、李澄之上,尤非張介然之流所可企望,賊平,廷議褒錄,議者以食人而欲詘之,國家崇節報功,自有恆典,詘之者非也,議者為已苛矣。雖然,其食人也,不謂之不仁也不可……若張巡者,唐室之所可褒,而君子之所不忍言也。 [54] 
周池在《唐鑑偶評》中説:觀張睢陽之智勇節義,誠為大過於郭李者,豈得以成敗之故而殺其等哉? [55] 
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感嘆:顏常山(顏杲卿)、張睢陽、段太尉(段秀實)輩,一代不過數人也。 [56] 
蔡東藩在《唐史演義》中評價:張巡許遠,為唐室一代忠臣,不得不詳敍事實,為後世之為人臣者勸。 [57] 
台灣三軍大學編著的《中國曆代戰爭史》中評價張巡道:
  • 及其(安祿山)舉兵之後,一舉而取得東都洛陽,不意有顏真卿、顏杲卿、張興、張巡、李萼、許遠等不知兵文人及無名小卒,突然發難於造反大軍之側背,旬日之間,後方交通為之遮斷,側背感受最大威脅。 [58] 
  • 其後不有李光弼守住太原,則肅宗亦無所作為;不有張巡、許遠致死睢陽城,則江、淮之地將盡陷於賊手,唐已無其復國之望,歷史上繼唐者,將為大燕帝國。是李光弼與張巡,實唐代中流砥柱,挽狂瀾於既倒之人。 [58] 
  • 張巡乃真源縣令,毅然肩起掩護江、淮大任,守雍丘十餘月,戰六十餘日;守寧陵兩月,大破賊將楊朝宗;受睢陽十閲月,推誠待人,臨危應變,攻守互用,出奇無窮。號令明,賞罰信,與眾共甘苦寒暑,故其下爭致死力。以孤城障蔽江、淮,城雖陷而大奪賊志。 [58] 
趙劍敏在《盛世魂:大唐玄宗時代》一書中評説《守睢陽作》:這詩作得慘烈,作得冷靜,道出了奇男子的志,道出了偉男子的意,捧出了一顆灼熱滾燙但又無奈的報國心。 [59] 

張巡主要作品

聞笛 [60] 
《謝金吾將軍表》 [61] 
《對西陸朝覿判》 [61] 
《對字詁判》 [61] 

張巡軼事典故

張巡 張巡
張巡退守睢陽之後,局勢危如累卵。叛軍得知,更是將睢陽圍得鐵桶一般。城中將士建議棄城突圍,張巡與許遠認為:睢陽是江淮地區的門户,若放棄睢陽,則江淮不保,朝廷將失去抗擊叛軍最重要的財賦和兵員來源;再則,這樣一批面黃肌瘦的殘兵即使能夠突圍,也不可能在強敵的追擊下倖存。於是還是決定死守。叛軍用雲衝、木馬、鈎車等工具攻城,均被張巡化解,最後乾脆不進攻啦,就駐紮在城外等着唐軍餓死。
此時唐軍斷糧多時,樹皮、紙張也吃完,便張起羅網捕捉鳥雀、老鼠充飢,最後發展連皮製的鎧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鳥雀、老鼠、鎧甲也吃完,城中只好吃人。張巡首先殺死自己的愛妾,強令官兵吃下;接着許遠也殺掉自己的僕奴當軍糧。吃完主帥的家人後。然後是城中的老弱婦孺。睢陽城中戰前有户口四萬,至城破僅剩四百活人。
安史之亂稍定,遂有人議張巡功過。時有部分人罪張巡以守睢陽不去,與其食人,曷若全人。他的朋友李翰為他作傳,並作為表文呈給唐肅宗。至是,眾議始息,以張巡功大於過。 [32] 

張巡人際關係

  • 兄長
張曉,唐玄宗開元(713年—741年)年間官至監察御史 [62] 
  • 姐姐
張氏,嫁陸氏,被軍中稱為“陸家姑”,先於張巡遇害。 [63] 
  • 兒子
張亞夫,拜金吾大將軍。 [64] 
張去疾,唐德宗時授官。 [65] 

張巡後世紀念

張巡故里

張巡墓 張巡墓
張巡故里位於河南省鄧州市彭橋鎮寺北張村:今寺北村張氏是明清以後從外地返回原籍的,因村莊坐落在大瓦寺之北,故名寺北張村。在大瓦寺遺址一角,張氏族人將廢棄舊房改造成了一個簡陋的小廟,內中供奉着張巡的塑像,牆壁上畫有張巡守睢陽、戰雍丘的大型壁畫,裏面有張巡的塑像和張巡父親燒香用過的石雕香爐。

張巡張巡祠

主詞條:張巡祠
張巡祠中的張巡像 張巡祠中的張巡像
張巡祠坐落在河南商丘古城南門外,是為紀念“安史之亂”中為保衞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自唐代以來,睢陽人民多次建廟、祠紀念二人的功績,現商丘古城內大隅首西街還有紀念他們功績的“忠烈祠”。 [66] 
為滿足海內外人士懷念、祭祀張巡的心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1990年重建了張巡祠。新祠佔地4.07萬平米,包括廣場區、建築區和墓葬園林區三部分。整個祠堂宏偉壯觀,莊嚴肅穆。10餘年來,台灣同胞已多次組團來商丘張巡祠瞻仰祭拜,緬懷英烈。 [66] 
2007年,張巡祠被河南省委宣傳部命名為全省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67] 

張巡張王廟

主詞條:張王廟
張王廟位於江西省鄱陽縣,據鄱陽當地史料文獻記載,張王廟經歷元、明、清、民國、解放時期。但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顏真卿時任饒州刺史,宣揚張巡的英雄事蹟。
張王廟在鄱陽曆史上,有興有廢。改革開放後,張王廟得到重修,1995年建成,位於今鄱陽宗解放街上首。2004年,又新建大雄寶殿。 [68] 
2010年5月28日,鄱陽湖文化研究會張巡研究分會在鄱陽縣張王廟掛牌成立。2010年12月28日,鄱陽鎮舉辦了張巡誕辰1300年壽慶,張王廟廟會暨張巡文化研討會。還出版了《鄱陽張王廟文化》一書,編著並公演了大型古裝饒河戲《柳母傳》。 [69] 

張巡故里碑

張巡故里碑 張巡故里碑
張巡故里碑位於今河南省鄧州市花洲書院,此碑是明朝萬曆年間鄧州知州趙沛等人所立,距今已有420多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為保護該碑,曾將其埋於地下,至20世紀70年代,立於李灣村南鄧公路邊。2004年,又將該碑移入花洲書院碑廊。 [70] 

張巡人物爭議

關於張巡的故里所在,史料有五種説法:
  1. 鄧州南陽人,《舊唐書》載;
  2. 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新唐書》載;
  3. 山西芮城説;
  4. 鄧州説;
  5. 南陽説。
據傳,山西永濟為張巡的祖籍,張巡的父親逃難到鄧州,定居在大瓦寺(今鄧州市彭橋鎮丁北行政村的寺北張村),張巡就出生在這裏。“安史之亂”時,南陽郡治在鄧州穰城,故有張巡故里的上述五種説法。鄧州市花洲書院有“張巡故里碑”:此碑是明朝萬曆年間鄧州知州趙沛等所立。石碑正面中間刻有“唐忠臣封鄧國公張巡故里”11個大字,是張巡為“鄧州南陽人”的有力佐證。 [28] 

張巡影視形象

2008年電視劇《大唐遊俠傳》:趙強飾演張巡。

張巡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37]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紀三十四》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紀三十五》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5]
  • 2.    《唐會要·卷四十五·功臣》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6]
  • 3.    張巡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4.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博通羣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略細節,所交必大人長者,不與庸俗合,時人叵知也。
  • 5.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巡聰悟有才幹,舉進士,三以書判拔萃入等。
  • 6.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天寶中,調授清河令。有能名,重義尚氣節,人以危窘告者,必傾財以恤之。
  • 7.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開元末,擢進士第。時兄曉已位監察御史,皆以名稱重一時。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為清河令,治績最,而負節義,或以困厄歸者,傾貲振護無吝。
  • 8.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秩滿還都。於是楊國忠方專國,權勢可炙。或勸一見,且顯用,答曰:“是方為國怪祥,朝宦不可為也。”更調真源令。
  • 9.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土多豪猾,大吏華南金樹威恣肆,邑中語曰:“南金口,明府手。”巡下車,以法誅之,赦餘黨,莫不改行遷善。政簡約,民甚宜之。
  • 10.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祿山之亂,巡為真源令。説譙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為拒賊之勢。時吳王祗為靈昌太守,奉詔糾率河南諸郡,練兵以拒逆黨,濟南太守李隨副之。巡與單父尉賈賁各召募豪傑,同為義舉。
  • 11.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吳王祗承製授賁監察御史。數日,賊來攻城,賁出鬥而死,巡乃合賁之眾城守。令狐潮引賊將李廷望攻圍累月,賊傷夷大半。祿山乃於雍丘北置杞州,築城壘以絕餉路,自是內外隔絕。又相持累月,賊鋒轉熾,城中益困。
  • 12.    張巡題跋像取自清上官周繪,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畫傳》。
  • 13.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潮以賊眾四萬薄城,人大恐。巡諭諸將曰:“賊知城中虛實,有輕我心。今出不意,可驚而潰也,乘之,勢必折。”諸將曰:“善。”巡乃分千人乘城,以數隊出,身前驅,直薄潮軍,軍卻。明日賊攻城,設百樓,巡柵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賊不敢向,巡伺擊之。積六旬,大小數百戰,士帶甲食,裹瘡鬥,潮遂敗走,追之,幾獲。潮怒,復率眾來。然素善巡,至城下,情語巡曰:“本朝危蹙,兵不能出關,天下事去矣。足下以羸兵守危堞,忠無所立,盍相從以苟富貴乎?”巡曰:“古者父死於君,義不報。子乃銜妻孥怨,假力於賊以相圖,吾見君頭幹通衢,為百世笑,奈何?”潮赧然去。
  • 14.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當此時,王命不復通,大將六人白巡以勢不敵,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開府、特進。巡陽許諾,明日堂上設天子畫像,率軍士朝,人人盡泣。巡引六將至,責以大誼,斬之。士心益勸。
  • 15.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會糧乏,潮餉賊鹽米數百艘且至,巡夜壁城南,潮悉軍來拒,巡遣勇士銜枚濱河,取鹽米千斛,焚其餘而還。城中矢盡,巡縛藁為人千餘,被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藁人;還,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軍大亂,焚壘幕,追奔十餘里。
  • 16.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賊慚,益兵圍之。薪水竭,巡紿潮:“欲引眾走,請退軍二舍,使我逸。”潮不知其謀,許之。遂空城四出三十里,撤屋發木而還為備。潮怒,圍複合。巡徐謂潮曰:“君須此城,歸馬三十匹,我得馬且出奔,請君取城以藉口。”潮歸馬,巡悉以給驍將,約曰:“賊至,人取一將。”明日,潮責巡,答曰:“吾欲去,將士不從,奈何?”潮怒欲戰,陣未成,三十騎突出,禽將十四,斬百餘級,收器械牛馬。潮遁還陳留,不復出。
  • 17.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七月,潮率賊將瞿伯玉攻城,遣偽使者四人傳賊命詔巡,巡斬以徇,餘縶送祗所。圍凡四月,賊常數萬,而巡眾才千餘,每戰輒克。於是河南節度使嗣虢王巨屯彭城,假巡先鋒。
  • 18.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俄而魯、東平陷賊,濟陰太守高承義舉郡叛,巨引兵東走臨淮。賊將楊朝宗謀趨寧陵,絕巡餉路。巡外失巨依,拔眾保寧陵,馬裁三百,兵三千。至睢陽,與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合。乃遣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戰寧陵北,斬賊將二十,殺萬餘人,投屍於汴,水為不流。朝宗夜去。有詔拜巡主客郎中,副河南節度使。巡籍將士有功者請於巨,巨才授折衝、果毅。巡諫曰:“宗社尚危,圍陵孤外,渠可吝賞與貲?”巨不聽。
  • 19.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至德二載,祿山死,慶緒遣其下尹子琦將同羅、突厥、奚勁兵與朝宗合,凡十餘萬,攻睢陽。巡勵士固守,日中二十戰,氣不衰。遠自以材不及巡,請稟軍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辭,遠專治軍糧戰具。前此,遠將李滔救東平,遂叛入賊,大將田秀榮潛與通。或以告遠曰:“晨出戰,以碧帽為識。”視之如言,盡覆其眾。還輒曰:“我誘之也。”請以精騎往,易錦帽。遠以告巡,巡召登城,讓之,斬首示賊。因出薄戰,子琦敗,獲車馬牛羊,悉分士,秋豪無入其家。有詔拜巡御史中丞,遠侍御史,誾吏部郎中。
  • 20.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賊將李懷忠過城下,巡問:“君事胡幾何?”曰:“二期。”巡曰:“君祖、父官乎?”曰:“然。”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從賊,關弓與我确?”懷忠曰:“不然,我昔為將,數死戰,竟歿賊,此殆天也。”巡曰:“自古悖逆終夷滅,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並誅,何忍為此?”懷忠掩涕去,俄率其黨數十人降。巡前後説降賊將甚多,皆得其死力。
  • 21.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御史大夫賀蘭進明代巨節度,屯臨淮,許叔冀、尚衡次彭城,皆觀望莫肯救。巡使霽雲如叔冀請師,不應,遣布數千端。霽雲嫚罵馬上,請決死鬥,叔冀不敢應。
  • 22.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時賀蘭進明以重兵守臨淮,巡遣帳下之士南霽雲夜縋出城,求援於進明。進明日與諸將張樂高會,無出師意。霽雲泣告之曰:“本州強寇凌逼,重圍半年,食盡兵窮,計無從出。初圍城之日,城中數萬口,今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張中丞殺愛妾以啖軍人,今見存之數,不過數千,城中之人,分當餌賊。但睢陽既拔,即及臨淮,皮毛相依,理須援助。霽雲所以冒賊鋒刃,匍匐乞師,謂大夫深念危亡,言發響應,何得宴安自處,殊無救恤之心?夫忠臣義士之所為,豈宜如此!霽雲既不能達主將之意,請齧一指,留於大夫,示之以信,歸報本州。”
  • 23.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巡復遣如臨淮告急,引精騎三十冒圍出,賊萬眾遮之,霽雲左右射,皆披靡。既見進明,進明曰:“睢陽存亡已決,兵出何益?”霽雲曰:“城或未下。如已亡,請以死謝大夫。”叔冀者,進明麾下也,房琯本以牽制進明,亦兼御史大夫,勢相埒而兵精。進明懼師出且見襲,又忌巡聲威,恐成功,初無出師意。又愛霽雲壯士,欲留之。為大饗,樂作,霽雲泣曰:“昨出睢陽時,將士不粒食已彌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廣設聲樂,義不忍獨享,雖食,弗下嚥。今主將之命不達,霽雲請置一指以示信,歸報中丞也。”因拔佩刀斷指,一座大驚,為出涕。卒不食去。抽矢回射佛寺浮圖,矢著磚,曰:“吾破賊還,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 24.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霽雲自臨淮還睢陽,繩城而入。城中將吏知救不至,慟哭累日。
  • 25.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至真源,李賁遺馬百匹;次寧陵,得城使廉坦兵三千,夜冒圍入。賊覺,拒之,且戰且引,兵多死,所至才千人。方大霧,巡聞戰聲,曰:“此霽雲等聲也。”乃啓門,驅賊牛數百入,將士相持泣。
  • 26.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十月,城陷。巡與姚摐、南霽雲、許遠,皆為賊所執。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及城陷,尹子奇謂巡曰:“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巡大罵曰:“我為君父義死。爾附逆賊,犬彘也,安能久哉!”子奇義其言,將禮之,左右曰:“此人守義,必不為我用。素得士心,不可久留。”是日,與姚摐、霽雲同被害,唯許遠執送洛陽。
  • 27.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天子下詔,贈巡揚州大都督,遠荊州大都督,霽雲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並寵其子孫。
  • 28.    【魅力鄧州】鄧州歷史文化名勝遺蹟全記錄  .鄧州城市網[引用日期2016-07-16]
  • 29.    殺妾饗士----張巡(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引用日期2015-02-26]
  • 30.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6]
  • 31.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張巡、許遠、南霽雲等廟:在州南七里。唐代宗大曆二年勅曰:“頃者,國步艱難,妖星未落,中原板蕩,四海橫波。公等內總羸師,外臨勁敵,析骸易子,曾未病諸,兵盡矢窮,乃其憂也。於戲!天未悔禍,人何以堪?寧甘殺身 ,不附兇黨,信光揚於史冊,可龜鑑於人倫。其立廟焉,以時祭祀。”
  • 32.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26]
  • 33.    張巡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34.    《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26]
  • 35.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2-27]
  • 36.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5-12]
  • 37.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5]
  • 38.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6]
  • 39.    《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5]
  • 40.    詩·徐鈞詩選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4-16]
  • 41.    《唐詩紀事·卷二十五》  .文學100[引用日期2016-02-27]
  • 42.    《新元史·卷二百十八·列傳第一百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6]
  • 43.    《全元文》第四十二冊卷一三三〇:《餘闕傳》
  • 44.    《金史·卷一百十·列傳第四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01]
  • 45.    李東陽詩(古樂府)(古體詩)   .中華詩網[引用日期2015-09-04]
  • 46.    《大學衍義補》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10-26]
  • 47.    《篁墩文集·卷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9-27]
  • 48.    《東谷贅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7-23]
  • 49.    《文簡集·卷三十八》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9-27]
  • 50.    《弇州四部稿》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9-05-11]
  • 51.    明·李贄·《史綱評要·卷二十一》
  • 52.    《千百年眼·卷十》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6-07]
  • 53.    《讀通鑑論·卷九·獻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5]
  • 54.    《讀通鑑論·卷二十三·肅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5]
  • 55.    《清人論唐——以探究唐代人物為主》:田衞麗,陝西師範大學,2006年
  • 56.    《陔餘叢考·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08]
  • 57.    與城俱亡雙忠死義 從賊墮節六等定刑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5]
  • 58.    台灣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曆代戰爭史(第9冊):中信出版社,2013年
  • 59.    細説隋唐56:張巡、許遠  .掃花網[引用日期2016-07-23]
  • 60.    《全唐詩·卷一百五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26]
  • 61.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2-26]
  • 62.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兄曉,開元中監察御史。
  • 63.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巨之走臨淮,巡有姊嫁陸氏,遮王勸勿行,不納,賜百縑,弗受,為巡補縫行間,軍中號“陸家姑”,先巡被害。
  • 64.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巡子亞夫拜金吾大將軍,遠子玖婺州司馬。
  • 65.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貞元中,復官巡它子去疾、遠子峴。
  • 66.    【商丘城事】名將張巡,堅守孤城保南方平安  .網易[引用日期2016-07-16]
  • 67.    張巡祠被命名為河南省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商都網[引用日期2016-07-16]
  • 68.    鄱陽張王廟  .邢台佛教網[引用日期2016-07-16]
  • 69.    鄱陽張巡研究分會與兩岸六地交流“雙忠”文化  .鄱陽縣新聞網[引用日期2016-07-16]
  • 70.    鄧州市部分文物景點介紹  .鄧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7-16]
  • 71.    張巡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5-31]
  • 72.    李新民著.河南名人墓,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09.第379頁
  • 73.    郭志理著.中華人物詩鑑[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02.第81頁
  • 74.    張巡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75.    (清)蘅塘退士編選.唐詩三百首,最新圖文普及版[M].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12.第154-156
  • 76.    歷史文化  .亳州市譙城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3-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