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秀實

(唐朝中期名將)

鎖定
段秀實(719年-783年),字成公,原居姑臧(今甘肅武威),後徙隴州汧陽(今陝西千陽)。唐朝中期名將。 [101] 
段秀實幼讀經史,稍長習武,言辭謙恭,樸實穩重。初舉明經科,後棄文就武。天寶四年(745年),從馬靈詧徵護密,因功授西府別將。天寶七年(748年),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與大食交戰。天寶十二年(753年),跟從封常清西征大勃律,因功改綏德府折衝都尉。唐代宗時,為行軍司馬兼都知兵馬使,拜涇州刺史。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入京師, 唐代宗出逃,其整飭軍紀於邠州(治所在今陝西彬縣),側擊吐蕃。大曆十一年(776年),任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後加任四鎮、北庭行營及涇原、鄭穎節度使。因其防守嚴密,軍隊訓練有素,吐蕃數年不敢來犯。唐德宗即位,加檢校禮部尚書,封張掖郡王。後為宰相楊炎所忌,調為司農卿。 [101]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朱泚叛唐,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段秀實身陷長安,謀刺朱泚,事敗被害。 [101]  其所著《禁兵寡弱疏》 [102]  存於《全唐文》。 [101] 
別    名
段司農
段太尉
段忠烈
成公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719年
逝世日期
783年
主要成就
鎮涇原三四年間,安定邊境
主要作品
《禁兵寡弱疏》
本    名
段秀實
籍    貫
隴州汧陽
官    職
檢校禮部尚書、司農卿
追    贈
太尉
諡    號
忠烈
典    故
戴頭來矣擊賊笏

段秀實人物生平

段秀實少以孝聞

段秀實本籍姑臧(治今甘肅武威市),因曾祖父段師濬出任隴州刺史,並留在隴州沒有回家鄉,於是變成汧陽人 [1]  。段秀實的祖父段達,曾任右衞中郎。他的父親段行琛,曾任洮州司馬,後因段秀實功被贈官揚州大都督。 [2] 
段秀實六歲時,母親病重,他急得七天不吃不喝,等母親病情好轉才肯吃飯,當時人們稱他為“孝童”。到他長大後,深沉忠厚,能做決斷 [3]  ,慷慨激昂有救天下的志向。被推薦為明經,他的朋友輕視他,段秀實説:“搜章摘句,憑這本事不能為國立功。”就放棄了。 [4] 

段秀實從軍安西

天寶四載(745年),安西節度使馬靈察(《新唐書》作“馬靈劫”)將段秀實錄為別將,段秀實跟隨馬靈察征伐護蜜國(都城位於今阿富汗喀布爾東北噴赤河西伊什卡什奴)有戰功,被拜為安西府別將。 [5-6] 
天寶七載(748年),高仙芝接替馬靈察成為安西節度使,段秀實轉而跟隨高仙芝。 [7] 
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舉兵包圍怛邏斯,後來黑衣大食(即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援軍前來救援,高仙芝兵敗,唐軍士氣大衰。夜間,段秀實聽到副將李嗣業的聲音,因而大聲斥責他説:“害怕敵人而逃跑,是不勇敢,為了自己脱險而讓大家陷入危難,是不仁義。”李嗣業慚愧不已,便與段秀實一起重整敗軍。唐軍回安西后,李嗣業向高仙芝表示,希望任命段秀實為判官,高仙芝則任命他為隴州大推府果毅(《舊唐書》作斥候府果毅)。 [8-9] 
天寶十二載(753年),封常清接替高仙芝擔任安西節度使,段秀實隨封常清出徵大勃律(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控制區中的巴勒提斯坦地區),進軍賀薩勞城,一戰而勝。封常清想要追趕逃跑的敵人,段秀實勸他説:“敵軍出弱兵,是引誘我軍,請吩咐部隊去搜索山林。”果然發現敵人的伏兵,於是將其一舉殲滅。此後,段秀實因戰功改任綏德府折衝都尉 [10-11] 

段秀實屢任判官

  • 隨從平亂
至德元載(756年)七月,唐肅宗李亨靈武即位,徵召安西節度使梁宰前往協助平定安史之亂,梁宰想逗留觀望形勢變化,李嗣業暗中答應了,段秀實對李嗣業説:“哪有天子告急,臣子不動,卻相信流言的,難道您也這樣想?”李嗣業於是求見梁宰,請求派兵,梁宰同意了。就派出了步騎兵五千人,由李嗣業率領奔赴朔方軍,段秀實任其副手,屢立戰功。後李嗣業任節度使,段秀實因父親去世,悲痛守喪超出喪制。李嗣業已被任命為節制,思念段秀實像失去了左右手,上表請求徵召段秀實復官,任命他為義王友,充任節度使判官。 [12-13] 
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奔逃到鄴城,李嗣業與眾將領率軍圍困他,將作戰物資放在河內,李嗣業上表請任段秀實為懷州長史,暫時管理軍州,併兼節度留守後方,負責提供後援糧草。當時軍隊疲勞,錢糧缺少,秀實接連不斷地督運糧草,招兵買馬,來充實前線軍隊。 [14-15] 
乾元二年(759年),各路軍隊在愁思崗激戰,李嗣業中流箭陣亡,眾將推舉荔非元禮代管李嗣業的軍隊。段秀實聽説此事後,立即寫信給先鋒將白孝德,讓他派兵護送李嗣業的靈柩到河內,段秀實親自與文武官員在縣境迎接,並拿出全部私人錢財給李嗣業辦喪事。荔非元禮推崇他的義氣,便奏請朝廷任命他為光祿少卿,仍任節度使判官。 [16-17] 
寶應元年(762年),邙山戰敗,荔非元禮移駐翼城。不久後發生兵變,荔非元禮被部下殺死,將領大多數也被害,只有段秀實因為為人恩義誠信,被士兵們敬服,都在他的周圍跪拜,不敢殺害他,將士們另外推舉白孝德任節度使,人心稍稍安定。段秀實又升任光祿卿,任白孝德的判官。段秀實共輔佐三任節度使,愈加有名。 [18-19] 
  • 穩定軍紀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佔領長安,唐代宗李豫逃到陝西,段秀實勸白孝德帶軍去協助代宗。白孝德改任邠寧節度使後,並奏任段秀實為太常卿、代理支度營田二副使。白孝德率軍西進,駐軍奉天(今陝西乾縣)。當時國家糧倉空虛,縣府官吏不知道從哪裏可以弄到糧草供應軍隊,於是都逃走了,軍隊就散開搶掠,白孝德制止不住。段秀實私下説:“如果任用我做軍侯,哪能亂到這地步呢?”司馬王稷報告了這事,於是命段秀實任都虞候,掌管奉天行營的軍務,他號令嚴明,軍中畏懼,軍隊地方都安寧了,代宗聽説後很長時間讚歎不已。回師邠寧後,繼續擔任都虞候,被白孝德推薦任涇州刺史。 [20-21] 

段秀實協助馬璘

大曆元年(766年),新任邠寧節度使馬璘奏請加封段秀實為開府儀同三司。馬璘遇事常同段秀實商量。當時軍中有一位能拉開二十四石弓的士兵犯了偷盜罪,馬璘想予以赦免,段秀實説:“將領有偏愛,法令就不一致,即使韓信白起再生,也不能治理好。”馬璘認為他説得對,最後下令殺死這名士卒。馬璘決定的事中有不合理的,段秀實一定堅持爭辯,到馬璘認錯為止。 [22-23] 
大曆三年(768年)十二月,馬璘涇州修築城防時,段秀實任留後,馬璘歸來後,段秀實因勤懇被加封為御史中丞。馬璘隨即奉命移任涇州節度使,他的軍隊曾從西域四鎮、北庭到中原勤王,在外地頻繁調動,因辛苦導致很多人埋怨。刀斧將王童之見人心浮動,引誘他們叛亂。有人報告了這事,並且説:“應嚴加戒備,他們約定以打更鼓聲為號。”段秀實就把打更人召來,假裝因時間不準發怒,告誡他們説:“每到一更籌碼到了,一定要來報告。”每次報告,都命令延長几刻時間,四更打完天就亮了。軍中報時不一致,王童之的叛亂不能發動。第二天,報告人又説:“今天晚上將燒草料場,約定救火人一齊叛亂。”段秀實嚴加警備。半夜火裏果然起火,段秀實就派人在軍中下令説:“敢去救火的斬首!”王童之住在外邊營地,請求進來救火,段秀實不答應。第二天,逮捕了王童之,連他的同黨八人(《舊唐書》作十餘人)一起斬首示眾,下令説:“膽敢推遲遷移的人滅族!”部隊於是遷到涇州。 [24-25] 
當時駐地的倉庫儲糧不多,外城沒有居民,朝廷為此擔心,便命令馬璘管轄鄭、潁兩州來供應涇原軍,命令段秀實任留後。軍隊不缺錢糧,兩州因此太平。馬璘嘉獎他的功績,奏請朝廷任他為行軍司馬兼都知兵馬使。 [26-27] 
大曆八年(773年)十月二十二日,馬璘在鹽倉與吐蕃交戰失敗。他被敵軍攔隔,到傍晚還沒有回來,涇原兵馬使焦令諶等人和敗兵爭相奪門入城。有人勸段秀實登城拒守,段秀實回答:“主帥不知在何處,當前的任務是攻擊敵軍,難道能苟且求生嗎!”段秀實召見焦令諶等人,責備他們説:“按軍法規定,失去大將,部下都得處死。各位忘掉了死嗎!”焦令諶等人十分慌恐,跪拜在地,請求段秀實給他們下命令。段秀實於是派遣所有城中沒有參加過戰鬥的士兵出城,在東原佈陣,並收羅散兵遊勇,擺出準備拼死作戰的姿態。吐蕃很畏懼,逐漸退卻。入夜,馬璘才得以回城。 [28-29] 
大曆十一年(776年),馬璘病重,不能管事,便請段秀實代理節度副使兼任左廂兵馬使。段秀實就命十將張羽飛任招召將,派兵警戒,以防意外。十二月十三日,馬璘去世,軍中數千人奔走號哭,節度府的門庭屏牆外一片哀哭聲,段秀實都不讓他們進去。他命令押牙馬頔在裏面辦理喪事,李漢惠在外面接待賓客,馬璘的妻妾子孫位居堂中,宗族父老位居庭內,高級將領位居堂前,衙內親兵在營中哭泣,百姓分別在家守候。如果兩個人在通衢要道偶然説話,就將他們抓住,囚禁起來;不是護送靈柩出喪的人不得遠送。弔唁哭拜都有儀式和禮節,送喪遠近都有規定,違者依軍法處治。都虞候史廷幹、兵馬使崔珍、十將張景華圖謀在治喪時作亂,段秀實知道後,奏報朝廷讓史廷幹入朝宿衞;崔珍移軍駐守靈台,將張景華補任外職,不殺一人,節度軍府安然無恙。 [30-32] 

段秀實節度涇原

大曆十二年(777年)九月,段秀實被正式授任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鎮、北庭行軍和涇、原、鄭、潁節度使 [33]  他在任三四年間,邊患有所緩解。他為人簡樸坦率和氣,遠近的人都稱讚他。當時依照法律,官員身兼二職可拿兩份俸祿,段秀實只拿一份。不是因公聚會,他不奏樂喝酒,家裏沒有樂妓和小妾,沒有多餘的財產,而他回到家裏,只是安居靜思而已。 [34-35] 
大曆十三年(778年),段秀實回京城朝見代宗,在蓬萊殿回答代宗的提問。代宗問及安定邊防的謀略,段秀實在地上畫出地形圖,分門別類、井井有條地回答,代宗高興,慰勞賞賜他很豐厚,又賞賜他第一等的住宅,實封一百户,讓他回到任所。 [36] 
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吐蕃一萬騎兵從青石嶺前來,進逼涇州。代宗命段秀實與郭子儀朱泚共同抵禦。 [37] 

段秀實被徵入朝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適即位,加封段秀實檢校禮部尚書,封張掖郡王 [38-39] 
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想實施元載過去的計劃,修築原州城,開挖陵陽渠,派宮中使者收集意見,於是問段秀實是否可行。段秀實認為春天不能徵勞役,請求等待農閒。楊炎認為他反對自己的計劃,就徵召段秀實入朝任司農卿,奪去他的兵權,派邠寧節度使李懷光兼任涇原節度使,向西擴張。不久,劉聞喜叛亂,城也沒能建。 [40-41] 

段秀實擊賊而死

主詞條:涇原兵變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朱泚佔據長安。朱泚因段秀實長期失去兵權,猜想他必定鬱鬱不樂,便派數十人騎馬傳召他。段秀實閉門拒絕來使,騎兵跳牆而入,用兵器劫持了他。段秀實估計自己不能倖免,便對子弟説:“國家蒙受災難,我能夠躲避到何處去!我自當為國家殉難,你們應去自求生路。”於是段秀實前往見朱泚。朱泚高興地説:“段公一來,我的大事可望成功了。”朱泚請段秀實入坐,向他詢問計謀,段秀實勸説他道:“您本來以忠義著稱於天下,現在涇原軍因犒勞賞賜不豐厚,驟然猖獗而起,致使聖上流離失所。若説犒勞賞賜不夠豐厚,那是有關部門的過錯,聖上哪裏能夠知道此事!您最好用這個道理開導將士,説明禍福,迎接聖上,再回宮中,這是沒有比這更大的功勞了!”朱泚默不作聲,心中不快,但認為段秀實與自己都是被朝廷所廢黜的,所以還是推心置腹地委任他。左驍衞將軍劉海賓、涇原都虞候何明禮、孔目官岐靈嶽,都是段秀實平素所厚待的人,段秀實暗中與他們計議誅殺朱泚,迎接德宗。 [42-44] 
朱泚派涇原兵馬使韓旻率精兵三千人,聲稱迎接德宗,實際上是襲擊奉天。當時奉天的防守非常薄弱,段秀實對岐靈嶽説:“事情危急了!”他讓岐靈嶽盜用姚令言的印符,命令韓旻暫且回軍,與大隊人馬同時出發。由於姚令言的印信未能盜來,段秀實便盜用司農卿的印符,招募了擅長奔走的人去追趕韓旻。韓旻行至駱驛,得到印符便回軍了。段秀實與共同策劃的人們説:“韓旻一回來,我輩是要無一倖免的了。我自當直接與朱泚搏鬥,將他殺死,若不能成功,便一死了之,終究不能作朱泚臣屬的!”於是段秀實讓劉海賓、何明禮暗中聯絡軍中將士,準備使他們從外部響應。韓旻回軍後,朱泚和姚令言極為震驚,岐靈嶽獨自承擔罪名而死,沒有牽連段秀實等人。 [45-47] 
不久,朱泚傳召李忠臣源休、姚令言及段秀實等人商議稱帝事宜,段秀實猛然起身,奪去源休的象牙朝笏,走上前去,往朱泚的臉上吐口水,大罵道:“狂妄的叛賊!我恨不能將你斬為萬段,豈肯隨從你造反呢!”於是用朝笏擊打朱泚,朱泚舉起手來抵擋,僅被擊中額頭,血花濺到地上。二人相互搏鬥,一旁侍從倉皇失措。劉海賓不敢上前,乘亂逃走。李忠臣前去幫助朱泚,朱泚得以匍匐着脱身逃走。段秀實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便對朱泚的黨羽説:“我不和你們一起造反,為什麼不殺死我!”眾人爭相上前,將他殺害,享年六十五歲。據説朱泚還一邊止血,一邊對眾人説:“他是義士啊!不要殺他。”段秀實死後,朱泚甚為悲慟,以三品官的喪禮將其埋葬。 [48-50] 
德宗在奉天聽到段秀實的死訊後,悔恨當初沒有任用他,涕淚交流地哭了許久。 [51-53] 

段秀實身後褒獎

興元元年(784年)二月,德宗下令追贈段秀實為太尉諡號忠烈 [54]  。賞賜五百户的賦税,莊園、府第各一座。長子封三品官,其餘的子嗣封五品官,都是正品官員。同年七月,德宗回到京城後,又下令祭祀段秀實,表彰門庭,親自題寫碑文。 [55]  八月,德宗下詔命主管官吏為段秀實樹碑立廟。 [56] 貞元(785年—805年)年間後歷朝,但凡赦書節文褒獎忠烈,一定以段秀實為首。 [57] 
元和九年(814年),柳宗元貶居永州時,撰寫了《段太尉逸事狀》給當時在史館任職的韓愈修史作參考。 [58] 
太和二年(828年),段秀實的兒子段伯倫為他建廟,唐文宗李昂下詔賜給儀仗隊,又賜給國庫的綾絹五百匹,用少牢的規格祭祀。 [59-60] 
段伯倫去世後,宰相李石請求文宗增加辦喪事的財物衣衾,鄭覃説:“自古以來的為國捐軀者,還沒有誰比得上段秀實。”(《舊唐書》作李石上奏説:“段伯倫是段秀實的兒子。從古以來捨身保衞國家的,沒人像段秀實這樣傑出。” [61]  )唐文宗難受地説:“段伯倫應增加喪葬待遇。”於是停朝一天,以示對忠臣後代的敬意。 [62]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八月,宋真宗任用長孫無忌及段秀實等人的後代,授予他們官職。 [63] 
南宋文天祥作《正氣歌》,頌揚了許多歷史上仁人志士。其中“擊賊笏”指的就是段秀實以笏擊朱泚之事。

段秀實歷史評價

尹少榮:段公,仁信大人。 [64] 
朱泚:①段公來,吾事濟矣。②義士也,勿殺。 [65] 
李適:①操行嶽立,忠厚精至,義形於色,勇必有仁。頃者嘗鎮涇原,克著威惠,叛卒知訓,諮爾以誠。賊泚藏奸,欺爾以詐。守人臣之大節,見元惡之深情,端委國門,挺身白刃。誓碎兇渠之首,以敵君父之仇,視死如歸,履虎致咥。 [66]  ②授乎貞烈,激其頹風,蒼黃之中,密藴雄斷。將紓國難,詭收寇兵,撓其兇謀,果集吾事。挺身徑進,奮擊渠魁,英名凜然,振邁千古。 [66]  ③浩浩上天,四序唯均。氣或堙鬱,過為災氛。否不可終,必復元亨。洗以膏雨,播之祥雲。濟濟蒸人,五常是則,時或迍難,乃生兇慝。亂必有定,允歸皇極。極以茂勳,輔之明德。勳德克崇,慈惟段公,實天降靈,寧保朕躬。日月蔽虧,宇宙昏蒙,冏然明識,獨誓深忠。豺狼為羣,<犭斤>(闕)逞志,咆哮奔突,乘我未備。公飛尺符,橫制醜類,變化若神,邦家不墜。元惡大憝,誘姦作狂,竊器僣名,反易天常。公獨挺身,奮擊暴強,烈烈英武,歿而彌彰。義振名教,功存社稷,贈極上台,賞延真食。省咎祗畏,懷賢憫惻,刻銘豐碑,昭示萬國。 [67] 
李純:氣全剛柔,節固金石,兇渠僭逆,潛蹶根萌。矯命還師,衷刃決死,紓阽危於怵迫,挫狂狡之奸謀。並(段秀實等三人)材為時生,用當國否,感雲龍而應變,炳辰象以降靈。光復寰區,振揚風概,勳庸藏於盟府,寵飾備於前朝。光陰不追,盛烈如在。 [68] 
李昂:秀實忠衞宗社,功配廟食,義風所激,千載凜然,間代勳力,須異等夷。 [69] 
李石:自古歿身以衞社稷者,無如秀實之賢。 [66] 
鄭覃:自古殺身利社稷,未有如秀實者。 [64] 
柳宗元:①太尉大節,古固無有。然人以為偶一奮,遂名無窮,今大不然。太尉自有難在軍中,其處心未嘗虧側,其蒞事無不可紀,會在下名未達,以故不聞,非直以一時取芴為諒也。 [70]  ②今之稱太尉大節者出入,以為武人一時奮不慮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嚐出入岐周邠斄間,過真定,北上馬嶺,歷亭障堡戍,竊好問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氣卑弱,未嘗以色待物;人視之,儒者也。遇不可,必達其志,決非偶然者。 [58] 
權德輿:自馬司徒璘、段太尉秀實之以威望德聲,懷寧邊部,其後禍(闕)師老,疆場蕭然,或依違選懦,日闋而已。昆夷遊騎,時及我郛,西門不啓,南畝益蹙。 [71] 
殷亮:昨段秀實奮身擊泚首,今顏真卿伏縊烈庭,皆啓明君臣,發揮教訓,近冠青史,遠紹前賢。 [72] 
裴敬:以忠烈稱者,顏魯公、段太尉。 [73] 
趙元一:昔臧氏勸事君之節,空傳其名,不睹其人。千載之後,見乎段君,代有之矣。伯仁抗節,鍾雅咄嗟,有是哉!《詩》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其段公之謂乎! [74] 
劉昫:①國,是武之英也;苟無楊炎弄權,若任之為將,遂展其才,豈有朱泚之禍焉!如清臣富於學,守其正,全其節,昌文之傑也;苟無盧杞惡直,若任之為相,遂行其道,豈有希烈之叛焉!夫國得賢則安,失賢則危。德宗內信奸邪,外斥良善,幾致危亡,宜哉。噫,‘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二君守道歿身,為時垂訓,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 [66]  ②自古皆死,得正為順。二公雲亡,萬代垂訓。 [66]  ③即如安金藏剖腹以明皇嗣,段秀實挺笏而擊元兇,張巡、姚摐之守城,杲卿、真卿之罵賊,又愈於金藏。 [75] 
洪邁:安祿山、朱泚之變,陳希烈、張均、張垍、喬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為之丞弼;而甄濟、權皋、劉海賓,段秀實,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廢斥列卿,捐身立節,名震海內。 [76] 
脱脱:又詔前代功臣、烈士,詳其勳業優劣以聞。有司言:‘齊孫臏晏嬰,晉程嬰公孫杵臼,燕樂毅,漢曹參、陳平、韓信周亞夫衞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關羽張飛諸葛亮、唐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徵李靖李勣尉遲恭渾瑊、段秀實等,皆勳德高邁,為當時之冠。’ [77] 
宋祁:唐人柳宗元稱:‘世言段太尉,大抵以為武人,一時奮不慮死以取名,非也。太尉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氣卑弱,未嘗以色待物;人視之,儒者也。遇不可,必達其志,決非偶然者。’宗元不妄許人,諒其然邪,非孔子所謂仁者必有勇乎?當祿山反,哮噬無前,魯公獨以烏合嬰其鋒,功雖不成,其志有足稱者。晚節偃蹇,為奸臣所擠,見殞賊手。毅然之氣,折而不沮,可謂忠矣。詳觀二子行事,當時亦不能盡信於君,及臨大節,蹈之無貳色,何耶?彼忠臣誼士,寧以未見信望於人,要返諸己得其正,而後慊於中而行之也。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64] 
司馬光:秀實軍令簡約,有威惠,奉身清儉,室無姬妾,非公會,未嘗飲酒聽樂。 [78] 
文天祥: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79] 
胡三省:自高仙芝喪師於大食,段秀實始見於史,其後責李嗣業不赴難,滏水之潰,保河清以濟歸師,在邠州郭晞暴橫之卒,與馬璘議論不阿,及治喪,曲防周慮,以安軍府,最後笏擊朱泚,以身殉國,其事業風節,卓然表出於唐諸將中。 [80] 
王夫之:①段司農自結髮從軍以來,其光昭之大節,在軍中而軍中重,在朝廷而朝廷重,夫豈一旦一夕之能然哉! [81]  ②蕭、曹、房、杜之治也;劉向朱雲李固杜喬張九齡陸贄之貞也;孔融王經、段秀實之烈也;反此而為權奸、為宦寺、為外戚、為佞幸、為掊克之惡以敗亡人國家也;漢文、景、光武、唐太宗之安定天下也;其後世之驕奢淫泆自貽敗亡也:漢高之興,項羽之亡,八王之亂,李、郭之功;史已詳紀之,匹夫匹婦聞而與知之。 [82] 
蔡世遠:抗節不屈,則張、許、段、顏、文信國、餘闕最烈。 [83] 
陳宏謀:唐自中葉以後,方鎮皆選列校以掌牙兵。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爭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雖老奸巨盜,或出其中。而名卿賢將,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來瑱、李抱玉、段秀實之流,所得亦已多矣。 [84] 
趙翼:顏常山、張睢陽、段太尉輩,一代不過數人也。 [85] 
蔡東藩:①拚生一擊報君恩,死後千秋大節存。試覽《唐書》二百卷,段顏同傳表忠魂。 [86]  ② 顏真卿奉敕宣慰,不受李希烈脅迫,且累叱四國使臣,直聲義問,足傳千古。至朱泚竊據京城,復有段秀實之密謀誅逆,奮身擊笏,事雖不成,忠鮮與比。唐室不謂無人,誤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陸氏之計不行,復發涇原兵以救襄城,卒致援兵五千,呼噪京闕,令言非賊而成賊,朱泚不亂而致亂,奉天之襲,微段秀實之詐符召還,恐德宗之奔命,亦不及矣。秀實有志除奸,而力不從心,為國死義,德宗不德,徒令忠臣義士,刎頸捐軀,可勝嘆乎!故本回可稱為顏段合傳,其餘皆主中賓也。 [86] 

段秀實主要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段秀實的奏疏一篇:《禁兵寡弱疏》。 [87] 

段秀實軼事典故

段秀實仁愧焦令諶

段秀實曾在涇州擔任營田副使。涇州大將焦令諶掠奪他人土地,自己強佔了幾十頃,租給農民,説:“到穀子成熟時,一半歸我。”這年大旱,田野寸草不生,農民將災情報告焦令諶。焦令諶説:“我只知道收入的數量,不知道旱不旱。”催逼更急,農民自己將要餓死,沒有穀子償還,只得去求告段秀實。段秀實寫了份判決書,口氣十分温和,派人求見並通知焦令諶。焦令諶大怒,叫來農民,説:“我怕姓段的嗎?你怎敢去説我的壞話!”他把判決書鋪在農民背上,用粗棍子重打二十下,打得奄奄一息,扛到段秀實府上。段秀實大哭道:“是我害苦了你!”馬上自己動手取水洗去農民身上的血跡,撕下自己的衣服為他包紮傷口,親自為他敷上良藥,早晚自己先喂農民,然後自己再吃飯。並把自己騎的馬賣掉,換來穀子代農民償還,還叫農民不要讓焦令諶知道。駐紮在邠州的淮西軍主帥尹少榮是個剛直的人,他來求見焦令諶,大罵道:“你還是人嗎?涇州赤地千里,百姓將要餓死;而你卻一定要得到穀子,又用粗棍子重打無罪的人。段公是位有仁義講信用的長者,你卻不知敬重。現在段公只有一匹馬,賤賣以後換成穀子交給你,你居然收下不知羞恥。大凡一個人不顧天災、冒犯長者、重打無罪的人,又收下仁者的穀子,使主人出門沒有馬,你將怎樣上對天、下對地,難道不為作為奴僕的而感到羞愧嗎!”焦令諶雖然強橫,但聽了這番話後,卻大為慚愧乃至流汗,不能進食,説道:“我以後沒有臉可以去見段公了!”不消一晚,就自恨而死。 [88-89] 

段秀實節顯治事堂

段秀實從涇州任上被徵召入朝時,告戒自己的家屬:“經過岐州時,朱泚可能會贈送錢物,千萬不要收下。”後來過歧州,朱泚執意要贈送三百匹大綾,段秀實的女婿韋晤堅決拒收,朱泚還是不同意。到了京城,段秀實發怒説:“竟然不聽我的話!”韋晤謝罪説:“我地位卑賤,無法拒絕呀。”段秀實説:“但終究不能把大綾放在我家裏。”就把它送往司農的辦公處,安放在屋樑上。段秀實遇害後,司農寺官吏把他拒受綾的事告訴朱泚,朱泚將大廳房樑上的綾取下一看,原先包裝的標記都在,三百匹大綾原封未動。 [90-91] 

段秀實勇服郭晞

段秀實除暴連環畫 段秀實除暴連環畫
段秀實任涇州刺史時,郭子儀時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權傾朝野。其子郭晞行營節度使,屯兵彬州(今陝西彬縣)。郭晞部軍紀敗壞,士兵隨意搶奪財物、搗毀器物,乃至撞殺孕婦。邠寧節度使白孝德礙於郭子儀的權位,且因自己為其部下,於是不敢彈劾。段秀實對此非常不滿,主動找到白孝德,請求擔任都虞侯,以制不法。白孝德答應他的請求。不久,郭晞部下十七名士兵到市場取酒,殺死了酒翁,破壞釀酒器具。段秀實下令逮捕他們,並斬首示眾。百姓無不稱快。郭晞軍中知後,大為震動,悉數披上鎧甲,準備發動兵變。段秀實從容不迫,解下佩刀,命跛腳老卒牽馬,親去郭晞營中處理此事。 [92] 
段秀實來到郭晞營前,士兵披甲執鋭湧出。段秀實笑道:“殺一個老卒,何需這麼多甲兵?我帶着我的頭來了。”眾士兵見狀,都大驚。段秀實乘機勸説道:“郭尚書難道對不起你們嗎?副元帥難道對不起你們嗎?為什麼要用暴亂來敗壞郭家的名聲?替我告訴郭尚書,請他出來聽我説話。”郭晞出,段秀實説道:“副元帥功勳蓋世,當善始善終。今天,閣下卻放縱手下,恣意作惡。這樣做,勢必引起混亂,影響國家安定。皇上追究下來,將罪及副元帥。亂皆起因於閣下。人們會説,閣下依仗副元帥,不守法。這樣,令尊大人的一世英名將毀於一旦,恐禍將至。”郭晞聽後謝罪:“承蒙您用大道理開導我,對我的恩情很大,我願意率領部下聽從您。即令左右解甲歸營,亂來者死。段秀實為了考驗他,留下來吃飯,過夜。郭晞怕出意外,一直陪在段的身邊。次日早晨,二人到白孝德處,郭晞謝罪,請改過。彬州因此躲過了一次禍難。 [93-94] 

段秀實先見之明

段秀實曾認為皇帝的禁軍又少又弱,不足以應付非常的事變,建議説:“古時天子號稱戰車萬乘,諸侯千乘,大夫百乘,因為大能控制小、用十人能制服一人。現在外有不聽朝廷使命的叛賊,內有抗拒皇命的臣子,而陛下的禁衞軍太少,突然間有禍患,拿什麼去對付呢?況且猛虎之所以使百獸畏懼,是因為有鋒利的爪牙呀,如果去掉爪牙,那麼豬狗牛馬都敢與它作對。”但沒有被採納。等到涇原兵變,調神策軍六支部隊,沒有一兵一卒來援的,段秀實守節不二,最終遇害,他的明察勇敢於此可見。 [95-96] 

段秀實後世地位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段秀實與太尉李晟一同配饗唐德宗廟廷。 [68]  [97] 
北宋乾德(963年-968年)初年,宋太祖趙匡胤下詔為包括為段秀實在內的前代功臣、烈士二十四人等置守冢三户。 [77] 

段秀實人際關係

段秀實曾祖

段師濬,曾任隴州刺史。 [1]  [64] 

段秀實祖父

段達,曾任右衞中郎。 [2]  [66] 

段秀實父親

段行琛,曾任洮州司馬,後因段秀實功被贈官揚州大都督。 [2]  [66] 

段秀實女婿

韋晤,曾拒絕朱泚贈給段秀實家的禮物。 [91] 

段秀實後代

  • 兒子
段伯倫,官至太僕卿 [64]  [66] 
  • 孫子
  1. 段嶷,以鄭滑節度使入朝任右金吾衞大將軍,封西平郡公甘露之變後,被貶為循州司馬。 [98] 
  2. 段文楚鹹通(860年-874年)末年任雲州防禦使。為李克用所殺。 [99] 
  3. 段珂,唐僖宗時居潁州。黃巢起義時助潁州刺史抵禦黃巢軍,被授任州司馬。 [100] 

段秀實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 [66]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 [64]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段秀實,字成公,本姑臧人。曾祖師浚,仕為隴州刺史,留不歸 ,更為汧陽人。
  • 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祖達,左衞中郎。父行琛,洮州司馬,以秀實贈揚州大都督。
  • 3.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秀實性至孝,六歲,母疾,水漿不入口七日,疾有間,然後飲食。及長,沉厚有斷。
  • 4.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秀實六歲,母疾病,不勺飲至七日,病間乃肯食,時號“孝童”。及長,沈厚能斷,慨然有濟世意。舉明經,其友易之,秀實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乃棄去。
  • 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天寶四載,安西節度馬靈察署為別將,從討護蜜有功,授安西府別將。
  • 6.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天寶四載,從安西節度使馬靈詧討護密有功,授安西府別將。
  • 7.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靈詧罷,又事高仙芝。
  • 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七載,高仙芝代靈察,舉兵圍怛邏斯,黑衣救至,仙芝大衄,軍士相失。夜中聞都將李嗣業之聲,因大呼責之曰:“軍敗而求免,非丈夫也。”嗣業甚慚,遂與秀實收合散卒,復得成軍。師還,嗣業請於仙芝,以秀實為判官,授斥候府果毅。
  • 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仙芝討大食,圍怛邏斯城。會虜救至,仙芝兵卻,士相失。秀實夜聞副將李嗣業聲,識之,因責曰:“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嗣業慚,乃與秀實收散卒,覆成軍,還安西,請秀實為判官。遷隴州大推府果毅。
  • 10.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十二載,封常清代仙芝,討大勃律,師次賀薩勞城,戰而勝。常清逐之,秀實進曰:“賊兵羸,餌我也,請備左右,搜其山林。”遂殲其伏,改綏德府折衝。
  • 1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後從封常清討大勃律,次賀薩勞城,與虜戰,勝之。常清逐北,秀實曰:“賊出羸師,餌我也,請大索。”悉得其廋伏,虜師唧。改綏德府折衝都尉。
  • 1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肅宗即位於靈武,徵安西兵節度使梁宰,宰潛懷異圖。秀實謂嗣業曰:“豈有天子告急,臣下晏然,信浮妄之説,豈明公之意耶?”嗣業遂見宰,請發兵,從之。乃出步騎五千,令嗣業統赴朔方,以秀實為援,累有戰功。而秀實父歿,哀毀過禮。嗣業既授節制,思秀實如失左右手,表請起復,為義王友,充節度判官。
  • 13.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肅宗在靈武,詔嗣業以安西兵五千走行在。節度使梁宰欲逗留觀變,嗣業陰然可。秀實責謂曰:“天子方急,臣下乃欲晏然,公常自稱大丈夫,今誠兒女耳。”嗣業因固請宰,遂東師,以秀實為副。嗣業為節度使,而秀實方居父喪,表起為義王友,充節度判官。
  • 14.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安慶緒奔鄴,嗣業與諸軍圍之,安西輜重委於河內。乃奏秀實為懷州長史,知軍州,加節度留後。
  • 15.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安慶緒奔鄴,嗣業與諸將圍之,以輜重委河內,署秀實兼懷州長史,知州事,兼留後。時師老財覂,秀實督饋系道,募士市馬以助軍。
  • 16.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諸軍進戰於愁思岡,嗣業為流矢所中,卒于軍,眾推安西兵馬使荔非元禮代之。秀實聞嗣業之喪,乃遺先鋒將白孝德書,令發卒護嗣業喪送河內。秀實率將吏哭待於境,傾私財以奉葬事。元禮多其義,奏試光祿少卿,依前節度判官。
  • 17.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諸軍戰愁思岡,嗣業中流矢卒,眾推荔非元禮代將其軍。秀實聞之,即遺白孝德書,使發卒護喪送河內,親與將吏迎諸境,傾私財葬之。元禮高其義,奏擢試光祿少卿。
  • 1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邙山之敗,軍徙翼城,元禮為麾下所殺,將佐亦多遇害,而秀實獨以智全。眾推白孝德為節度使,人心稍定。又遷試光祿卿,為孝德判官。
  • 1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俄而元禮為麾下所殺,將佐多死,惟秀實以恩信為士卒所服,皆羅拜不敢害,更推白孝德為節度使。秀實凡佐三府,益知名。
  • 20.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孝德改鎮邠寧,奏秀實試太常卿、支度營田二副使。大軍西遷,所過掠奪。又以邠寧乏食,難於饋運,乃請軍於奉天。是時公廩亦竭,縣吏憂恐多逃匿,羣行剽盜,孝德不能禁。秀實私曰:“使我為軍候,當不如此。”軍司馬言之,遂以秀實為都虞候,權知奉天行營事,號令嚴一,軍府安泰,代宗聞而嗟賞久之。兵還於邠寧,復為都虞候,尋拜涇州刺史。
  • 2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時吐蕃襲京師,代宗幸陝,勸孝德即日鼓行入援。孝德徙邠寧,署支度營田副使。於是邠寧乏食,乃請屯奉天,仰給畿內。時公廩竭,縣吏不知所出,皆逃去,軍輒散剽,孝德不能制。秀實曰:“使我為軍候,豈至是邪?”司馬王稷言之,遂知奉天行營事。號令嚴壹,軍中畏戢。兵還,孝德薦為涇州刺史,封張掖郡王。
  • 2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大曆元年,馬璘奏加開府儀同三司。軍中有能引二十四弓而犯盜者,璘欲免之,秀實曰:“將有私愛,則法令不一,雖韓、白復生,亦不能為理。”璘善其議,竟使殺之。璘決事有不合理者,必固爭之,得璘引過乃已。
  • 23.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馬璘代孝德,每所諮逮。璘處決不當,固爭之,不從不止。
  • 24.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璘城涇州,秀實掌留後,歸還,加御史中丞。璘既奉詔徙鎮涇州,其士眾嘗自四鎮、北庭赴難中原,僑居驟移,頗積勞怨。刀斧將王童之因人心動搖,導以為亂。或告其事,且曰:“候嚴,警鼓為約矣。”秀實乃召鼓人,陽怒失節,且戒之曰:“每更籌盡,必來報。”每白之,輒延數刻,四更畢而曙。既差互,童之亂不能作。明日,告者復曰:“今夜將焚草場,期救火者同作亂。”秀實使嚴加警備。夜半火發,乃使令于軍中曰:“救火者斬。”童之居外營,請入救火,不許。明日斬之,捕殺其黨凡十餘人以徇,曰:“敢後徙者族!”於是遷涇州。
  • 25.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始,璘城涇州,秀實為留後,以勞加御史中丞。大曆三年,遂徙涇州。是軍自四鎮、北庭赴難,征伐數有功,既驟徙,相與出怨言。別將王童之謀作亂,約曰:“聞警鼓而縱。”秀實知之,召鼓人,陽怒失節,戒曰:“每籌盡當報。”因延數刻,盡四鼓而曙。明日,復有告者曰:“夜焚稿積,約救火則亂。”秀實嚴警備。夜中果火發,令軍中曰:“敢救者斬!”童之居外,請入,不許。明日,捕之,並其黨八人斬以徇,曰:“後徙者族!”軍遂遷涇州。
  • 26.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既至其理所,人煙夐絕,且無廩食。朝廷憂之,遂詔璘遙管鄭、潁二州,以贍涇原軍,俾秀實為留後,二州甚理。璘思其績用,又奏行軍司馬,兼都知兵馬使。
  • 27.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於時,食無久儲,郛無居人,朝廷患之,詔璘領鄭、潁二州以佐軍,命秀實為留後。軍不乏資,二州以治。璘嘉其績,奏為行軍司馬,兼都知兵馬使。
  • 2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八年,吐蕃來寇,戰於鹽倉,我軍不利。璘為寇戎所隔,逮暮未還,敗將潰兵爭道而入。時都將焦令諶與諸將四五輩狼狽而至,秀實召讓之曰:“兵法:失將,麾下當斬。公等忘其死而欲安其家耶!”令諶等恐懼,下拜數十。秀實乃悉驅城中士卒未出戰者,使驍將統之,東依古原,列奇兵示賊將戰,且以收合敗亡。蕃眾望之,不敢逼。及夜,璘方獲歸。
  • 2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吐蕃寇邊,戰鹽倉,師不利。璘為虜隔,未能還,都將引潰兵先入,秀實讓曰:“兵法:失將,麾下斬。公等忘死,而欲安其家邪!”乃悉城中士,使鋭將統之,依東原列奇兵,示賊將戰。虜望之,不敢逼。俄而璘得歸。
  • 30.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十一年,璘疾甚,不能視事,請秀實攝節度副使兼左廂兵馬使。秀實乃以十將張羽飛為招召將,分兵按甲,以備非常。璘卒,而軍中行哭赴喪事於內,李漢惠接賓客於外,非其親不得居喪側,族談離立者捕而囚之。都虞候史廷幹、裨將崔珍張景華謀作亂,秀實乃送廷幹於京師,徙珍及景華外鎮,軍中遂定,不戮一人。
  • 3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久之,璘有疾,請秀實攝節度副使。秀實按甲備變,璘卒,命願將馬頔主喪,李漢惠主賓客,家人位於堂,宗族位於廷,賓將位於牙內,尉吏士卒位於營次,非其親,不得居喪側。朝夕臨,三日止。有族談離立者,皆捕囚之。都虞候史廷幹、裨將崔珍、張景華欲謀亂,秀實送廷幹京師,徙珍、景華於外,一軍遂安。
  • 3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涇原節度使馬璘疾亟,以行軍司馬段秀實知節度事,付以後事。秀實嚴兵以備非常,丙申,璘薨,軍中奔哭者數千人。喧咽門屏,秀實悉不聽入。命押牙馬頔治喪事於內,李漢惠接賓客於外,妻妾子孫位於堂,宗族位於庭,將佐位於前,牙士卒哭於營伍,百姓各守其家。有離立偶語於衢路,輒執而囚之;非護喪從行者無得遠送。致祭拜哭,皆有儀節,送喪近遠,皆有定處,違者以軍法從事。都虞候史廷幹、兵馬使崔珍、十將張景華謀因喪作亂,秀實知之,奏廷幹入宿衞,徙珍屯靈台,補景華外職,不戮一人,軍府晏然。
  • 3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九月,辛酉,以四鎮、北庭行營兼涇原、鄭潁節度副使段秀實為節度使。
  • 34.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即拜四鎮北庭行軍、涇原鄭潁節度使。數年,吐蕃不敢犯塞。又按格令,官使二料取其一,非公會不舉樂飲酒;室無妓媵,無贏財;賓佐至,議軍政,不及私。
  • 3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尋拜秀實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鎮北庭行軍涇原鄭潁節度使。三四年間,吐蕃不敢犯塞,清約率易,遠近稱之。非公會,不聽樂飲酒,私室無妓媵,無贏財,退公之後,端居靜慮而已。
  • 36.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十三年來朝,對蓬萊殿,代宗問所以安邊者,畫地以對,件別條陳。帝悦,慰賚良渥,又賜第一區,實封百户。還之鎮。
  • 3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九月,庚午,吐蕃萬騎下青石嶺,逼涇州;詔郭子儀、朱泚與段秀實共卻之。
  • 3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德宗嗣位,就加檢校禮部尚書、張掖郡王。
  • 3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德宗立,加檢校禮部尚書。
  • 40.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建中元年,宰相楊炎欲行元載舊志,築原州城,開陵陽渠,詔中使上聞,仍問秀實可否之狀。秀實以為方春不可興土功,請俟農隙。炎以其沮己之謀,遂除司農卿,以邠寧節度李懷光兼涇原節度使,以事西拓。無何,劉文喜叛,亦不果城。
  • 4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建中初,宰相楊炎追元載議,欲城原州,詔中使問狀,秀實言:“方春不可興土功,請須農隙。”炎謂沮己,遂召為司農卿。
  • 4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四年,朱泚盜據宮闕,源休教泚偽迎鑾駕,陰濟逆志。泚乃遣其將韓旻領馬步三千疾趨奉天。時蒼黃之中,未有武備。泚以秀實嘗為涇原節度,頗得士心,後罷兵權,以為蓄憤且久,必肯同惡,乃召與謀議。秀實初詐從之,陰説大將劉海賓、何明禮、姚令言判官岐靈嶽同謀殺泚,以兵迎乘輿。三人者,皆秀實夙所獎遇,遂皆許諾。
  • 43.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朱泚反,以秀實失兵,必恨憤,且素有人望,使騎往迎。秀實與子弟訣而入,泚喜曰:“公來,吾事成矣。”秀實曰:“將士東征,宴賜不豐,有司過耳,人主何與知?公本以忠義聞天下,今變起倉卒,當諭眾以禍福,掃清宮室,迎乘輿,公之職也。”泚默然。秀實知不可,乃陽與合,陰結將軍劉海賓、姚令言、都虞候何明禮,欲圖泚。三人者,皆秀實素所厚。
  • 4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朱泚以司農卿段秀實久失兵柄,意其必怏怏,遣數十騎召之。秀實閉門拒之,騎士逾垣入,劫之以兵。秀實自度不免,乃謂子弟曰:“國家有患,吾於何避之,當以死徇社稷;汝曹宜人自求生。”乃往見泚。泚喜曰:“段公來,吾事濟矣。”延坐問計。秀實説之曰:“公本以忠義著聞天下,今涇軍以犒賜不豐,遽有披猩,使乘輿播越。夫犒賜不豐,有司之過也,天子安得知之!公宜以此開諭將士,示以禍福,奉迎乘輿,復歸宮闕,此莫大之功也!”泚默然不悦,然以秀實與己皆為朝廷所廢,遂推心委之。左驍衞將軍劉海濱、涇原都虞候何明禮、孔目官岐靈嶽,皆秀實素所厚也,秀實密與之謀誅泚,迎乘輿。
  • 4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及韓旻追駕,秀實以為宗社之危,期於頃刻,乃使人走諭靈嶽,竊令言印。不遂,乃倒用司農印印符以追兵。旻至駱驛得符,軍人亦莫辯其印文,惶遽而回。秀實謂海賓等曰:“旻之來,吾黨無遺類矣!我當直搏殺泚,不得則死,終不能向此賊稱臣。”乃與海賓約,事急為繼,而令明禮應於外。
  • 46.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會源休教泚偽迎天子,遣將韓旻領鋭師三千疾馳奉天。秀實以為宗社之危不容喘,乃遣人諭大吏岐靈嶽竊取令言印,不獲,乃倒用司農印追其兵。旻至駱驛,得符還。秀實謂海賓曰:“旻之來,吾等無遺類。我當直搏殺賊,不然則死。”乃約事急為繼,而令明禮應於外。
  • 4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泚遣涇原兵馬使韓旻將鋭兵三千,聲言迎大駕,實襲奉天。時奉天守備單弱,段秀實謂岐靈嶽曰:“事急矣!”使靈嶽詐為姚令言符,令旻且還,當與大軍俱發。竊令言印未至,秀實倒用司農印印符,募善走者追之。旻至駱驛,得符而還。秀實謂同謀曰:“旻來,吾屬無類矣!我當直搏泚殺之,不克則死,終不能為之臣也!”乃令劉海賓、何明禮陰結軍中之士,欲使應之於外。旻兵至,泚、令言大驚。岐靈嶽獨承其罪而死,不以及秀實等。
  • 4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明日,泚召秀實議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實戎服,與泚並膝,語至僭位,秀實勃然而起,執休腕奪其象笏,奮躍而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我豈逐汝反耶!”遂擊之。泚舉臂自捍,才中其顙,流血匍匐而走。兇徒愕然,初不敢動;而海賓等不至,秀實乃曰:“我不同汝反,何不殺我!”兇黨羣至,遂遇害焉。
  • 4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翌日,泚召秀實計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實戎服與休並語,至僭位,勃然起,執休腕,奪其象笏,奮而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可磔萬段,我豈從汝反邪!”遂擊之。泚舉臂捍笏,中顙,流血蔑面,匍匐走。賊眾未敢動,而海賓等無至者。秀實大呼曰:“我不同反,胡不殺我!”遂遇害,年六十五。
  • 5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是日,泚召李忠臣、源休、姚令言及秀實等議稱帝事。秀實勃然起,奪休象笏,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豈從汝反邪!”因以笏擊泚,泚舉手扞之,才中其額,濺血灑地。泚與秀實相搏洶洶,左右猝愕,不知所為。海賓不敢進,乘亂而逸。忠臣前助泚,泚得匍匐脱走。秀實知事不成,謂泚黨曰:“我不同汝反,何不殺我!”眾爭前殺之。泚一手承血,一手止其眾曰:“義士也,勿殺。”秀實已死,泚哭之甚哀,以三品禮葬之......
  • 5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德宗在奉天聞其事,惜其委用不至,垂涕久之。
  • 52.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帝在奉天,恨用秀實不極才,垂涕悔悵。
  • 5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三》:上聞秀實死,恨委用不至,涕泗久之。
  • 5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唐紀四十六·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五》:二月,戊申,詔贈段秀實太尉,諡曰忠烈,厚恤其家。
  • 55.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興元元年,詔贈太尉,諡曰忠烈。賜封户五百,莊、第各一區;長子三品,諸子五品,並正員官。帝還都,又詔致祭,旌其門閭,親銘其碑雲。
  • 56.    《舊唐書·卷一十二·本紀第十二》:八月辛丑,詔所司為贈太尉段秀實樹碑立廟。
  • 57.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興元元年二月,詔曰:“見危致命之謂忠,臨義有勇之謂烈。惟爾勵臣節,不憚殺身;惟予式嘉乃勳,懋昭大典。曰台不德,罔克若天,遘茲殷憂,變起都邑。惟爾卿士,嗷然靡依,逼畏所加,淄澠共混。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禮部尚書、兼司農卿、上柱國、張掖郡王段秀實,操行嶽立,忠厚精至,義形於色,勇必有仁。頃者嘗鎮涇原,克著威惠,叛卒知訓,諮爾以誠。賊泚藏奸,欺爾以詐。守人臣之大節,見元惡之深情,端委國門,挺身白刃。誓碎兇渠之首,以敵君父之仇,視死如歸,履虎致咥。噫,天未悔禍,事乖垂成,雄風壯圖,振駭羣盜。昔王蠋守死以全節,周顗正色而抗詞,惟我信臣,無愧前哲。聲震寰宇,義冠古今,足以激勵人倫,光昭史冊。不有殊等之賞,孰表非常之功。爰議疇庸,特超檢限,著之甲令,樹此風聲。可贈太尉,諡曰忠烈,宣付史官,仍賜實封五百户、莊宅各一區。長子與三品正員官,諸子並與五品正員官。仍廢朝三日,收京城之後,以禮葬祭,旌表門閭。朕承天子人,臨馭億兆,一夫不獲,時予之辜,況誠信不達,屢致寇戎,使抱義之臣陷於凶逆。有臨危致命,歿而逾彰;有因事成功,權以合道。苟利社稷,存亡一致,酬報之典,豈限常倫。並委所司訪其事蹟,續具條奏,當加褒異,錫其井賦。圖形雲閣,書功鼎彝,以彰我有服節死義之臣,傳於不朽。”德宗還京,又詔曰:“贈太尉秀實,授乎貞烈,激其頹風,蒼黃之中,密藴雄斷。將紓國難,詭收寇兵,撓其兇謀,果集吾事。挺身徑進,奮擊渠魁,英名凜然,振邁千古。宜差官致祭,並旌表門閭,緣葬所須,一切官給。仍於墓所官為立碑,以揚徽烈。”自貞元后累朝凡赦書節文褒獎忠烈,必以秀實為首。
  • 58.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26]
  • 5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大和二年正月奏:“亡父贈太尉秀實,準前後制敕令所司置廟立碑,今營造已畢,取今月二十五日行升祔禮。”詔曰:“秀實忠衞宗社,功配廟食,義風所激,千載凜然。間代勳力,須異等夷,宜賜綾絹五百疋,以度支物充。仍令所司供少牢,並給鹵簿人夫,兼太常博士一人檢校。”
  • 60.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太和中,子伯倫始立廟,有詔給鹵簿,賜度支綾絹五百,以少牢致祭。
  • 6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八年七月,檢校工部尚書,充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使,入為太僕卿,卒。宰臣李石奏曰:“伯倫,秀實之子。自古歿身以衞社稷者,無如秀實之賢。”文宗憫然曰:“伯倫宜加賻贈。”仍輟朝一日,以禮忠臣之嗣。
  • 62.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時宰相李石請文宗加賻襚,鄭覃曰:“自古殺身利社稷,未有如秀實者。”帝惻然,為罷朝,可其請。
  • 63.    《宋史·卷八·本紀第八》:丙辰,錄唐長孫無忌、段秀實等孫,授官。
  • 64.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26]
  • 6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26]
  • 66.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26]
  • 67.    《全唐文·卷五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26]
  • 68.    《全唐文·卷六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26]
  • 69.    《全唐文·卷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26]
  • 70.    《全唐文·卷五百七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26]
  • 71.    《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3-19]
  • 72.    《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26]
  • 73.    翰林學士李公墓碑  .中國李白網[引用日期2014-06-26]
  • 74.    《奉天錄·卷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26]
  • 75.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6-13]
  • 76.    《容齋隨筆·卷九》
  • 77.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6]
  • 7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28]
  • 79.    南宋·文天祥·《正氣歌》
  • 80.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第十八條胡三省注。
  • 81.    《讀通鑑論·卷二十四·德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6]
  • 82.    《讀通鑑論·卷末·敍論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6]
  • 83.    《二希堂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20]
  • 84.    《在官法戒錄卷之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7-26]
  • 85.    《陔餘叢考·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08]
  • 86.    唐史演義:叱逆使顏真卿抗節 擊叛帥段秀實盡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26]
  • 87.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6-26]
  • 88.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初,秀實為營田官。涇大將焦令諶取人田自佔,給與農,約熟歸其半。是歲大旱,農告無入,令諶曰:“我知入,不知旱也。”責之急,農無以償,往訴秀實。秀實署牒免之,因使人遜諭令諶。令諶怒,召農責曰:“我畏段秀實邪?”以牒置背上,大杖擊二十,輿致廷中。秀實泣曰:“乃我困汝。”即自裂裳裹瘡注藥,賣己馬以代償。淮西將尹少榮頗剛鯁,入罵令諶曰:“汝誠人乎!涇州野如赭,人飢死,而爾必得谷,擊無罪者。段公,仁信大人,惟一馬,賣而市谷入汝,汝取之不恥?凡為人傲天災、犯大人、擊無罪者,尚不愧奴隸邪!”令諶聞,大愧流汗,曰:“吾終不可以見段公。”一夕,自恨死。
  • 89.    《段太尉逸事狀》:先是,太尉在涇州為營田官。涇大將焦令諶取人田,自佔數十頃,給與農,曰:“且熟,歸我半。”是歲大旱,野無草,農以告諶。諶曰:“我知入數而已,不知旱也。”督責益急,農且飢死,無以償,即告太尉。太尉判狀辭甚巽,使人求諭諶。諶盛怒,召農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鋪背上,以大杖擊二十,垂死,輿來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旦夕自哺農者,然後食。取騎馬賣,市谷代償,使勿知。淮西寓軍帥尹少榮,剛直士也。入見諶,大罵曰:“汝誠人耶?涇州野如赭,人且飢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擊無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馬,賤賣市谷入汝,汝又取不恥。凡為人傲天災、犯大人、擊無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無馬,汝將何以視天地,尚不愧奴隸耶!”諶雖暴抗,然聞言則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終不可以見段公!”一夕,自恨死。
  • 90.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初,秀實自涇州被召,戒其家曰:“若過岐,朱泚必致贈遺,慎毋納。”至岐,泚固致大綾三百,家人拒,不遂。至都,秀實怒曰:“吾終不以污吾第。”以置司農治堂之梁間。吏後以告泚,泚取視,其封帕完新。
  • 91.    《段太尉逸事狀》:及太尉自涇州以司農徵,戒其族:“過岐,朱泚幸致貨幣,慎勿納。”及過,泚固致大綾三百匹。太尉婿韋晤堅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謝曰:“處賤無以拒也。”太尉曰:“然終不以在吾第。”以如司農治事堂,棲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終,吏以告泚,泚取視,其故封識具存。
  • 92.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時郭子儀為副元帥,居蒲,子晞以檢校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屯邠州。士放縱不法,邠人之嗜惡者,納賄竄名伍中,因肆志,吏不得問。白晝羣行丐頡於市,有不嗛,輒擊傷市人,椎釜鬲甕盎盈道,至撞害孕婦。孝德不敢劾,秀實自州以狀白府,願計事,至則曰:“天子以生人付公治,公見人被暴害,恬然,且大亂,若何?”孝德曰:“願奉教。”因請曰:“秀實不忍人無寇暴死,亂天子邊事。公誠以為都虞候,能為公已亂。”孝德即檄署付軍。俄而晞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刺酒翁,壞釀器,秀實列卒取之,斷首置槊上,植市門外。一營大噪,盡甲,孝德恐,召秀實曰:“奈何?”秀實曰:“請辭于軍。”乃解佩刀,選老鐍一人持馬,至晞門下。
  • 93.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甲者出,秀實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頭來矣。”甲為愕眙。因曉之曰:“尚書固負若屬邪,副元帥固負若屬邪?奈何欲以亂敗郭氏!”晞出,秀實曰:“副元帥功塞天地,當務始終。今尚書恣卒為暴,使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今邠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殺害人,藉藉如是,幾日不大亂?亂由尚書出。人皆曰:尚書以副元帥故不戢士。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有幾!”晞再拜曰:“公幸教,晞願奉軍以從。”即叱左右皆解甲,令曰:“敢喧者死!”秀實曰:“吾未晡食,請設具。”已食,曰:“吾疾作,願宿門下。”遂卧軍中。晞大駭,戒候卒擊柝衞之。旦,與俱至孝德所,謝不能。邠由是安。
  • 94.    《段太尉逸事狀》:太尉始為涇州刺史時,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邠州,縱士卒無賴。邠人偷嗜暴惡者,率以貨竄名軍伍中,則肆志,吏不得問。日羣行丐取於市,不嗛,輒奮擊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殺孕婦人。邠寧節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願計事。至則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亂,若何?”孝德曰:“願奉教。”太尉曰:“某為涇州,甚適,少事;今不忍人無寇暴死,以亂天子邊事。公誠以都虞候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出如尉請。既署一月,晞軍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晞一營大噪,盡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將奈何?”太尉曰:“無傷也!請辭于軍。”孝德使數十人從太尉,太尉盡辭去。解佩刀,選老躄者一人持馬,至晞門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頭來矣!”甲者愕。因諭曰:“尚書固負若屬耶?副元帥固負若屬耶?奈何欲以亂敗郭氏?為白尚書,出聽我言。”晞出見太尉。太尉曰:“副元帥勳塞天地,當務始終。今尚書恣卒為暴,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今邠人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殺害人,如是不止,幾日不大亂?大亂由尚書出,人皆曰尚書倚副元帥,不戢士。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幾何?”言未畢,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願奉軍以從。”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譁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請假設草具。”既食,曰:“吾疾作,願留宿門下。”命持馬者去,旦日來。遂卧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衞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
  • 9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初,秀實見禁兵寡少,不足以備非常,乃上疏曰:“臣聞天子曰萬乘,諸侯日千乘,大夫曰百乘,此蓋以大制小,以十制一也。尊君卑臣,強幹弱枝之義,在於此矣。今外有不庭之虜,內有梗命之臣,竊觀禁兵不精,其數全少,卒有患難,將何待之!且猛虎所以百獸畏者,為爪牙也。若去其爪牙,則犬彘馬牛悉能為敵。伏願少留聖慮,冀裨萬一。”及涇原兵作亂,召神策六軍,遂無一人至者。秀實守節不二,竟歿於賊,其明略義烈如此。
  • 96.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秀實嘗以禁兵寡弱,不足備非常,言於帝曰:“古者天子曰萬乘,諸侯曰千乘,大夫曰百乘,蓋以大制小,以十制一。今外有不廷之虜,內有梗命之臣,而禁兵寡少,卒有患難,何以待之?且猛虎所以百獸畏者,為爪牙也;若去之,則犬彘馬牛,皆能為敵。”帝不用。及涇卒亂,召神策六軍,無一人至者,世多其謀。
  • 97.    《舊唐書·卷十四·本紀第十四》:(元和四年)八月甲戌朔……癸卯,贈太師裴冕宜配享代宗廟庭,贈太師李晟、贈太尉段秀實宜配享德宗廟庭。
  • 98.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嶷自鄭滑節度使入為右金吾衞大將軍,封西平郡公。甘露之變,嶷當誅,裴度奏忠臣後,宜免死,貶循州司馬。
  • 9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文楚,鹹通末為雲州防禦使。時李國昌鎮振武,國昌子克用欲得雲中,引兵攻之,殺於鬥雞台下,沙陀之亂自此始。
  • 100.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珂,僖宗時居潁州。黃巢圍潁,刺史欲以城降,珂募少年拒戰,眾裹糧請從,賊遂潰,拜州司馬。
  • 101.    段秀實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102.    熊碧著.唐代奏議文學述論[M].北京:線裝書局,2021.01.第23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