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渾瑊

鎖定
渾瑊[jiān](736年-800年1月1日 [1]  ),本名日進 [2]  [114] 鐵勒族渾部皋蘭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市南) 人。唐朝中期名將,朔方節度留後渾釋之之子。 [116] 
渾瑊早年隨父於朔方軍征戰,十一歲參加防秋時便立下跳蕩功。後隨軍擊破賀魯部,參與石堡城之戰,收復龍駒島,大破葛邏祿部,“勇冠諸軍”,累遷至中郎將。安史之亂爆發後,先後為李光弼郭子儀僕固懷恩的部將,大小數十戰,軍功最盛。僕固懷恩叛亂時,吐蕃軍十萬入侵,渾瑊率二百騎兵衝陣,大破吐蕃,被繪像於凌煙閣之上。唐德宗即位後,入朝為左金吾衞大將軍。涇原兵變時,渾瑊於奉天力戰,大破數萬叛軍。後率軍收復咸陽,任奉天行營兵馬副元帥,封咸寧郡王興元元年(784年),會同馬燧率軍進討李懷光叛亂,平亂後出鎮河中。貞元三年(787年),奉命主持唐蕃平涼之盟,因疏於防備,遭吐蕃伏擊,隻身奪馬逃歸。此後仍鎮河中,並加邠、寧、慶副元帥。貞元十二年(796年),升任檢校司徒中書令。貞元十五年十二月(800年1月),渾瑊去世。獲贈太師諡號忠武”。元和九年(814年),配饗唐德宗廟廷。 [79]  [86] 
渾瑊精通騎射、武功過人,生性謙虛謹慎,雖位至將相,但從未有自矜之色,深受唐德宗信任,得以保持功名終生。時人常將其與金日磾相提並論。 [79]  後世亦有將其與李晟、馬燧並稱為唐德宗時三大名將之説。 [105]  著有《行紀》,今已佚。 [115] 
全    名
渾瑊
別    名
渾河中
渾咸寧
渾忠武
諡    號
忠武
所處時代
唐朝中期
民族族羣
鐵勒
出生地
皋蘭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市南)
出生日期
736年
逝世日期
800年1月1日
主要成就
屢破吐蕃,保衞奉天
主要作品
《行紀》
最高官職
邠寧慶副元帥、檢校司徒中書令太師(贈)
本    名
渾日進
爵    位
樓煩郡王→咸寧郡王

渾瑊人物生平

渾瑊少年勇將

渾瑊本名日進 [2]  ,出自鐵勒九姓中的渾部 [3]  ,世居皋蘭州(僑寄鳴沙縣,位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市南),他的高祖渾阿貪支是渾部的大俟利發,於唐太宗貞觀(627年-649年)年間內附唐朝,從此以部名為姓氏。唐朝為了安置鐵勒諸姓,在今寧夏境內設置了皋蘭、祁連等州,渾氏家族世代擔任皋蘭州都督,根據《舊唐書·地理志》的描述,其州治在鳴沙城,九姓雜居,在此繁衍生息。渾瑊的父親渾釋之武藝高強,投身朔方軍中,戰功赫赫,一路升遷到開府儀同三司,封寧朔郡王。 [4]  [116] 
天寶五載(746年),十一歲的渾瑊跟着父親參加例行的防秋朔方節度使張齊丘開玩笑道:“帶乳母來了沒有?”但在次年,渾瑊就立了跳蕩功(為少年兵設置的軍功)。兩年後,渾瑊隨軍擊破賀魯部,參與石堡城之戰,收復龍駒島,“勇冠諸軍”,累遷至折衝果毅。後受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的派遣,帶領偏師深入葛邏祿部,經狐媚磧,穿越特羅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與眾軍修築永清柵、天安軍兩座城堡。因功升任中郎將 [5]  [6]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渾瑊跟隨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在河北平叛,在九門之戰中,他一箭射死叛軍驍將李立節(《舊唐書》作陣斬李立節),以功升任右驍衞將軍 [7]  唐肅宗靈武登基後,渾瑊率領所部趕赴行在(靈武)。途經天德軍時,適逢吐蕃軍入侵,渾瑊率軍將其擊敗。之後,他跟隨郭子儀收復兩京(長安、洛陽),與安慶緒的叛軍在新鄉浴血奮戰。改任檢校太僕卿,被提拔為武鋒軍使。又跟隨僕固懷恩平定史朝義,大小數十戰,軍功最盛。戰後,渾瑊被授予開府儀同三司、太常卿之銜,實封食邑兩百户。 [8]  [9] 

渾瑊連破吐蕃

廣德元年(763年),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因為不滿朝廷的某些舉措,竟然與回紇、吐蕃勾結,向朝廷反戈一擊。當時僕固懷恩派其子僕固瑒與渾瑊率軍包圍榆次,僕固瑒為朔方兵馬使張惟嶽等人所殺; [10]  渾瑊則率領所部歸附了郭子儀,向朝廷表達了忠貞之心。 [11] 
廣德二年(764年),渾瑊的父親渾釋之時任朔方節度留後,鎮守靈州,被僕固懷恩的叛軍殺死。 [12]  朝廷當即起復渾瑊原職,任命他為朔方行營左廂兵馬使,聽從郭子儀的指揮。 [13]  渾瑊之後隨郭子儀於邠州(今陝西省彬縣)討伐吐蕃,以功加御史中丞。回師後,渾瑊又在邠州參與防秋。 [14]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僕固懷恩引回紇、吐蕃、吐谷渾、党項、奴剌數十萬人共同進犯。同月十五日,吐蕃十萬大軍到達奉天,京師一片惶恐。渾瑊與討擊使白元光率先戍守奉天(今陝西省乾縣)。吐蕃軍剛開始佈列陣營,渾瑊便率領二百名勇猛的騎兵衝擊敵陣,他身先士卒,吐蕃軍驚慌潰敗。渾瑊生擒敵軍將領一人,躍馬而回,隨從騎兵沒有一人為敵軍兵器所擊中。城頭上的士兵望到這一情景後,士氣倍增。次日,吐蕃軍又進攻奉天,但傷亡更加慘重。數日後,吐蕃只好收兵回營。渾瑊夜襲吐蕃軍營,殺敵一千多人。渾瑊與吐蕃軍交戰前後達二百多次,共斬殺吐蕃軍五千人。 [15]  戰後,渾瑊因功升為太子賓客,率部屯駐奉天。 [16] 
大曆二年(767年)正月,唐代宗密詔郭子儀討伐同華節度使周智光。郭子儀命渾瑊與李懷光率軍在渭水河畔駐軍。周智光眾叛親離,於同月為部下所殺。 [17]  周智光叛亂平定後,朝廷分邠、寧、慶三州隸屬於朔方軍,由郭子儀兼領。郭子儀命渾瑊先率兵至邠州,於宜祿縣參與防秋。一年多後,渾瑊加兼御史大夫 [18] 
大曆八年(773年)十月,吐蕃軍十萬入侵涇原、邠州等地,郭子儀派時任朔方兵馬使的渾瑊率領步騎五千前往抵禦。十八日,雙方在宜祿縣交戰。渾瑊登上黃負原(今陝西長武境)查看敵軍陣勢,命令部隊佔據險要地形,佈列拒馬槍,以防備戰馬奔突。老將史抗、温儒雅等剛愎自用,不服渾瑊指揮,在戰地置酒狂飲。渾瑊徵召史抗等出擊吐蕃軍,史抗等已經大醉,擅自命人撤除拒馬槍,強令騎兵衝擊吐蕃軍陣營不得,撤退時反被吐蕃軍尾隨,致使唐軍大敗。吐蕃軍又從背後偷襲長武城(今陝西長武西30裏),唐軍遭遇慘敗,士卒死傷十分之七、八,居民被掠走千餘人。渾瑊等收殘兵拼死突圍,倖免於難,副將史籍等三人被殺。 [19] 
戰後,郭子儀召集眾將商議,詢問計策。渾瑊主動請求戴罪立功,郭子儀遂赦免渾瑊之罪,命他率軍奔赴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吐蕃獲勝後,想要擄掠汧州、隴州。鹽州(治今陝西定邊)刺史李國臣聞訊後,率軍奔赴秦原,一路擊鼓西行,作出尾隨吐蕃軍的陣勢。吐蕃中計,到達百城(今甘肅清水)便撤退。渾瑊率軍於關隘要地阻截,奪回了被吐蕃擄掠的俘虜兩百餘人、百姓七百餘人及駝馬數百匹。涇原節度使馬璘也率精兵夜襲在潘原的吐蕃軍輜重,殺數千人,吐蕃被迫退兵。 [20]  自此之後,渾瑊每年都常在長武城戍守,參與防秋。 [21] 
大曆十一年(776年),渾瑊兼領邠州刺史。同年,吐蕃入侵邠州的方渠、懷安等鎮,渾瑊率軍將其擊退。 [22]  次年,郭子儀奉詔入朝,命渾瑊擔任知邠、寧、慶三州兵馬留後 [23] 
大曆十三年(778年),回紇入侵太原,擊敗河東節度使鮑防軍。朝廷任命渾瑊為石嶺關已南諸軍都知兵馬使,率軍為各軍掎角,以驅逐回紇。二月,代州都督張光晟於羊武谷擊破回紇,回紇引退。同年八月,朝廷加渾瑊為檢校工部尚書、單于副都護、振武軍使。 [24]  [25]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適繼位,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將其職務一分為三,渾瑊獲兼單于大都護,充振武軍、東受降城、鎮北大都護府、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事、管內支度營田等使。同年,德宗又任命崔寧為朔方節度使,統領郭子儀的舊部,徵渾瑊入朝為左金吾衞大將軍,兼左街使。 [26] 

渾瑊血戰奉天

主詞條:涇原兵變
建中四年(783年),叛亂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偽造渾瑊的書信,意圖誣陷他參與叛亂,德宗識破了這一反間計,仍然信任渾瑊,更賜他良馬、錦幣。不久後,德宗又任命普王李誼為荊襄等道行營都元帥,大開幕府,以討伐李希烈 [27]  。渾瑊被任命為檢校户部尚書、御史大夫,充任中軍都虞候(一作元帥都虞候 [28]  )。 [29] 
十月,“涇原兵變”爆發,德宗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首領朱泚親率大軍,攻打奉天城。
德宗逃至奉天三日後,渾瑊率宗族子弟及家屬來到德宗身邊,德宗任命他為行在都虞候、檢校兵部尚書、京畿渭北節度觀察使 [28]  渾瑊威望素著,使人心迅速安定下來。 [30]  [31] 
數日後,邠寧留後韓遊瑰、慶州刺史論惟明、監軍翟文秀率軍三千,在便橋抵禦朱泚。三人與朱泚在醴泉遭遇,韓遊瑰急忙回軍直趨奉天,朱泚也緊隨其後,唐軍出戰失利。叛軍爭奪奉天城門,打算進城,渾瑊與韓遊瑰率軍血戰整日。城中有幾輛草車,渾瑊命虞候高固率領身穿鎧甲的戰士用長刀砍殺敵人,個個以一當百。又把草車拖過來堵塞在城門口,放火燒車,唐軍乘着火勢出擊,叛軍只好退卻。入夜後,朱泚在奉天城東三里紮營,擊柝的聲音與燃起的火堆佈滿了原野。朱泚讓西明寺僧人法堅製造攻城用具,從寺廟中獲取木材,製作雲梯和衝車。韓遊瑰認為只需準備好火種,等着叛軍攻城便可。此後朱每天都來攻城,渾瑊等率軍晝夜力戰。 [32-33] 
朱泚乘夜攻打奉天城的東、西、南三面。同月二十日,唐軍終於將叛軍擊退。在此役中,左龍武大將軍呂希倩戰死。 [34]  二十五日,德宗加渾瑊為京畿、渭南北、金商節度使。 [35] 
十一月,靈武留後杜希全、鹽州刺史戴休顏、夏州刺史時常春及渭北節度使李建徽等率軍一萬人入援,按照渾瑊與宰相關播的建議,援軍應該從乾陵北面前來,奸臣盧杞卻説服德宗,讓援軍從漠谷前進。結果正如渾瑊所料,叛軍佔盡地形優勢,以大弩、巨石連敗四路援軍及趕來援救的奉天守軍,援軍只得退保邠州(一稱各自返回本鎮)。自此之後,“賊攻城逾急”,並廣築戰壕,以期圍困奉天。 [36]  十天後,叛軍又攻奉天城東北角,射入城中的箭和石頭像下雨一樣,晝夜不停,城中傷亡慘重。奉天城外無援兵,城中糧食消耗殆盡,連德宗每天也只有兩斛粗米果腹,城中守軍只有趁叛軍休息時外出採集木頭用來防禦,人心危迫,德宗與渾瑊相對而泣。 [37] 
此後,朱泚加緊進攻奉天。他讓僧人法堅製造雲梯,雲梯高有九丈,長寬各有數丈,下裝巨輪,外面裹着水浸的濕牛革,周圍懸滿了水囊, 梯上可裝兵士五百人。城中的人們望見,都感到憂恐畏懼。德宗詢問羣臣的意見,渾瑊與侯仲莊向德宗説明了應對之策,雲梯大而沉重,重則易陷,只要按照叛軍來襲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里面堆滿木柴、膏油、松脂,就能破解敵人的這一攻勢。唐軍按照渾瑊的要求做好準備,嚴陣以待。 [38] 
十一月十五日,北風呼嘯,叛軍的雲梯車開始攻城。雲梯車中的兵士箭發如雨,守城的唐軍死傷慘重。雲梯車配有轒輼車助攻,賊兵們抱薪負土,填平壕塹,矢石、火炬此時都耐何不了叛軍,叛軍的雲梯上已有不少叛亂登上了城樓,形勢危急。德宗拿出千餘張空百委任狀交給渾瑊,讓渾瑊招募死士禦敵,授權渾瑊可以按照功勞大小任意填寫,如果委任狀用完,渾瑊可以直接在將士的身上書寫所授官職,事後朝廷一律憑狀授職。告別時,德宗説:“現在便與你永別。”渾瑊趴在地上,淚流滿面,德宗撫摸着他的後背,抽咽不能自已。 [39-41] 
守城的唐軍將士飢寒交迫,缺少甲冑和兵器。但在渾瑊的激勵下,死戰不退。渾瑊身中流箭,隨手拔出,血流滿衣而面不改色,繼續指揮作戰,在場的唐軍都深受感動,鬥志大漲。唐軍眾志成城、意志如鋼,終於感動了上蒼,叛軍的雲梯車陷進了挖好的地道,火油點燃,順風燃燒,城上的唐軍趁機投下葦柴、火炬,雲梯車籠罩在火球之中,轉瞬之間就化為灰燼,數千攻城叛軍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燒死,散發的焦臭之氣,數里以外都可以聞到。唐軍士氣大振,三面出擊,皇太子李誦親自督戰,倚仗將士血戰,終於擊退了叛軍。 [42]  德宗根據渾瑊的功勞,授他的兩個兒子官職。 [43-45] 
朱泚心有不甘,半夜又捲土重來,叛軍流箭如雨,有的已經射到離德宗三步以內,德宗大驚失色,渾瑊鎮定自若,率領唐軍堅守城池,這個夜晚方才有驚無險。此時,李懷光朔方軍日夜兼程,前來救駕。兵馬使張韶被派往奉天,提前向德宗通風報信。他懷揣蠟書,偽裝成難民,被驅趕到奉天城下。張韶趁機大喊:“我是朔方軍的軍使。”城上的唐軍趕緊把他拉上城牆,張韶身中數十箭,九死一生,終於讓德宗看到了李懷光的書信。德宗閲信後,喜不自禁,讓人抬着張韶繞城一週,向軍民宣示朔方軍的到來,奉天城內一片歡聲雷動。朔方軍趕到後,在澧泉(今陝西禮泉北)大敗叛軍,朱泚抵擋不住,只得退回長安,奉天之圍得以解除。 [46-47] 

渾瑊殫力平叛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德宗為酬謝渾瑊的功勞,拜他為行在都知兵馬使。二月,又加實封食邑封五百户。渾瑊的兩個兒子在這之前已被授予官職。 [48-49] 
因德宗急躁而不能容物的性格,擊敗朱泚後不久,他又逼反了救駕有功的李懷光。李懷光在逼走了奸臣盧杞之後,忐忑不安,他在咸陽(今陝西咸陽東)盤桓不進,暗中與朱泚勾結,反叛朝廷。德宗得知消息,在渾瑊的護衞下,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德宗才入谷口,而李懷光的追兵突然抵達,渾瑊命侯仲莊率後軍將其擊敗。 [50] 
三月,德宗依照韓信拜將的故事,“臨軒授鉞”,加渾瑊為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靈州都督、靈鹽豐夏等州、定遠西城天德軍節度等使,仍充任朔方、邠寧、振武等道兼永平軍、奉天行營兵馬副元帥。 [51] 
同月,渾瑊率諸軍出斜谷邠寧節度使韓遊瑰派部將曹子達率兵三千配合渾瑊軍,吐蕃大將論莽羅(《資治通鑑》作論莽羅依)率軍兩萬隨從;鳳翔節度使李楚琳也派部將石鍠率軍七百隨軍,渾瑊攻佔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當朱泚派大將韓旻爭奪武功時,石鍠又率部投降叛軍。渾瑊作戰不利,集結部隊於武功城的西原上。適逢曹子達與吐蕃大將論莽羅抵達,大破韓旻於武亭川,斬首一萬餘級,韓旻“僅以身免”。渾瑊隨即進駐奉天,與李晟的神策軍東西呼應,形成包圍長安、聚殲朱泚主力之勢。 [52]  [53] 
五月,李晟率領唐軍收復長安。渾瑊也在同時與韓遊瑰戴休顏等西面諸軍收復了咸陽縣(今陝西咸陽東北),擊敗叛軍三千餘人 [54]  。聽聞朱泚、姚令言西逃,渾瑊命諸軍分道邀擊,叛軍潰不成軍,紛紛來降。又選精鋭騎兵三千追擊朱泚,在涇州彭原西域屯(今甘肅鎮原東),朱泚被其部將殺死,傳首梁州,涇原兵變結束。 [55] 
六月,德宗將渾瑊晉升為侍中。論收復京城之功,加渾瑊實封食邑八百户。七月,德宗返回長安後,命渾瑊以本職兼任河中尹、河中絳慈隰節度使,仍充任河中同陝虢節度及管內諸軍行營兵馬副元帥,由樓煩郡王改封為咸寧郡王 [56]  。九月,德宗在長安的大寧裏賜渾瑊豪宅一座、女樂五人。入宅之日,眾宰臣、節度使都相送。與李晟平分秋色,享受同樣的榮光。 [57] 
渾瑊與駱元光奉命討伐李懷光,駐軍同州(治今陝西大荔),屢敗於李懷光部將徐庭光之手,無法前進。朝廷在如何處置李懷光的問題上,通過多方討論,朝廷上下取得了一致的意見。渾瑊出任朔方行營副元帥,與奉誠軍節度使馬燧等一同進討。 [58-59]  不久後,德宗又加渾瑊為朔方行營元帥 [60] 
馬燧率步騎三萬攻拔絳州(治今山西新絳),並分兵攻取聞喜、萬泉、虞鄉、永樂、猗氏地後,在陶城(今山西永濟西北)斬首萬餘級,與渾瑊軍相會合,兵逼李懷光的大本營河中。 [61]  貞元元年(785年)四月,渾瑊與馬燧在長春宮(今山西永濟境)南大破李懷光軍,並掘塹壕圍宮城,李懷光部將相繼降唐。朝廷又任命二人為招撫使。 [62] 
八月,馬燧與諸將商議攻打長春宮,並親自深入宮城下,向守將徐庭光喊話策反,並要求他們堅守不要出擊。 [63]  初十,渾瑊與馬燧、韓遊瑰三支主力近逼河中焦籬堡(位於河中府河西縣西),守將尉硅率七百人投降。這天夜晚,李懷光舉火聯絡,諸營不予響應。馬燧親自招降徐庭光。 [64]  馬燧率諸軍到河西(今陝西合陽東),河中軍士驚慌,李懷光無法控制局勢,自縊身亡,叛亂平息。 [65] 
渾瑊再升為檢校司空,一個兒子加授五品官。同年冬,渾瑊在陪同德宗郊祀昊天上帝后,還鎮河中,得到了李懷光所有的部眾,朔方軍自此分屯邠州與蒲州 [66-67] 

渾瑊主盟平涼

主詞條:平涼劫盟
貞元二年(786年)八月三十日,吐蕃尚結贊帥兵大舉入寇涇州(今甘肅涇川)、隴州(今陝西隴縣),邠州(今陝西彬縣)、寧州(今甘肅寧縣),掠人馬牲畜,收割莊稼,西部邊境騷然,州縣各自為守。德宗詔渾瑊帥兵萬人,駱元光帥兵八千人屯咸陽以備之。尚結贊旋即受挫於名將李晟,對手下言道,“唐朝的名將,惟有李晟、馬燧、渾瑊三人,不除掉他們,終為我們的心腹大患。”退至鳳翔境。吐蕃為擒獲唐將,多次要求與唐朝會盟。
貞元三年(787年)四月,德宗擬遣渾瑊與吐蕃盟於清水。隨後改會盟地於平涼川(今甘肅省平涼市)。五月,渾瑊自咸陽入朝,德宗授渾瑊為平涼盟會使,由兵部尚書崔漢衡擔任副手。因李晟一再告誡,德宗乃命駱元光帥兵屯於潘原(今甘肅平涼東)、韓遊瑰屯於洛口(今寧夏固原西南),以為渾瑊之援。駱元光認為潘原離平涼過遠,一旦有變,難以及時救援。於是與渾瑊連營相進,至平涼外三十餘里而止。 [68] 
渾瑊至平涼,尚結贊與他約定,各以甲士三千人列於盟壇之東、西面,只准穿常服的四百人到盟壇下。閏五月二十日,即將會盟時,吐蕃以數萬伏兵殺擒唐軍,而渾瑊等人仍然不知。應尚結讚的要求,渾瑊等人入幕更換禮服。吐蕃擂鼓三聲,伏兵蜂擁而上。渾瑊從幕後逃出,奪馬而逃。其餘自副使崔漢衡以下的人,全都陷入吐蕃人手中。唐軍戰死五百人,被俘一千餘人。渾瑊馳入駱元光營。吐蕃追兵因害怕被韓遊瑰所部伏兵截斷退路,於是不再追擊。駱元光與渾瑊才得以收羅散兵,整軍回師奉天。尚結贊先離間李晟,繼而以求和為藉口欺騙馬燧,結盟時欲擒獲渾瑊,使三人一同獲罪,然後縱兵直攻長安,因渾瑊逃離而作罷。 [69] 
同年七月,渾瑊回朝向德宗請罪,但德宗並未加以責怪。不久後,吐蕃入侵,德宗命渾瑊出鎮奉天。十月,渾瑊還鎮河中。 [70] 

渾瑊晚年遷升

貞元四年(788年)七月,渾瑊被加為邠、寧、慶副元帥。 [71] 
貞元九年(793年),渾瑊與靈鹽節度使杜希全等人奉命重修被吐蕃軍隊摧毀的鹽州(今寧夏鹽池縣北)城,他盡心盡力,經兩年時間就築城完畢。此役完工後,史稱“由是靈武、銀夏、河西稍安,虜不敢深入”。 [72] 
貞元十二年(796年),渾瑊升任檢校司徒中書令,其餘職位如舊。 [73] 

渾瑊倍極哀榮

貞元十五年(799年)冬季,渾瑊卧病。十二月二日(800年1月1日),渾瑊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德宗得知噩耗,極為悲痛,為他輟朝五日,大哭不已,羣臣都前往延英殿奉慰。德宗追贈渾瑊為太師諡號“忠武”,贈絹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後喪車即將抵京時,德宗又為其輟朝 [74]  ,命京兆尹監護其喪事。愛屋及烏,渾瑊的兩個兒子也因為父親的蔭庇,成為當朝達官。 [75-76] 
貞元十六年(800年)二月,渾瑊葬於京兆萬年縣洪固原。下葬之日,德宗又遣使賜絹五百匹。 [77-78] 
廣德元年(763年),唐代宗下詔將渾瑊等人的畫像懸掛於凌煙閣上。 [109]  元和九年(814年),唐憲宗下詔以渾瑊配饗德宗廟廷。 [110] 
北宋時期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渾瑊位列其中。 [98]  而明代黃道周編篡《廣名將傳》,亦收錄渾瑊於其中。 [100] 

渾瑊主要影響

渾瑊自唐玄宗天寶(742年-756年)初年從軍以來,征戰五十餘年,為維護唐朝的統治立下了卓著的功勳。
  • 轉戰西北,大破阿布思:渾瑊十二歲時就立下跳蕩功。此後隨軍擊破賀魯部,參與石堡城之戰,收復龍駒島,“勇冠諸軍”。還曾帶領偏師深入葛邏祿部,大破阿布思。又與眾軍修築永清柵、天安軍兩座城堡。 [5]  [6] 
  • 平定安史之亂周智光叛亂安史之亂爆發後,渾瑊先後為李光弼郭子儀僕固懷恩的部將,於九門之戰中射殺(一作陣斬)叛軍驍將李立節 [7]  ,並參與收復兩京、討伐安慶緒史朝義的戰爭。大小數十戰,軍功最盛。 [8]  [9]  大曆二年(767年),渾瑊與李懷光率軍討伐同華節度使周智光,駐軍渭水河畔。同月,周智光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 [17] 
  • 平定僕固懷恩叛亂,屢破吐蕃回紇:僕固懷恩叛亂時,吐蕃軍十萬入侵,渾瑊率二百騎兵衝陣,大破吐蕃,斬首五千級。 [15]  大曆八年(773年),吐蕃軍十萬入侵,渾瑊率軍抵禦,先敗後勝, [19]  迫使其退兵。 [20]  大曆十一年(776年),吐蕃入侵邠州,渾瑊將其擊退。 [22]  大曆十三年(778年),回紇入侵太原,擊敗河東節度使鮑防。渾瑊率軍為掎角,與代州都督張光晟一同驅逐回紇,保衞北疆。 [24]  [25] 
  • 血戰奉天,討平李懷光叛亂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德宗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渾瑊率宗族子弟及家屬來到德宗身邊,因其威望素著,所以他的到來使人心迅速安定下來。 [30]  [31]  此後,渾瑊血戰叛軍,並獻計燒燬叛軍雲梯衝車,使得唐軍得以等到朔方軍的救援。史稱“迴天捧日,實賴將軍。 [79] 興元元年(784年),李懷光叛亂爆發,渾瑊護衞德宗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 [50]  三月,渾瑊率諸軍出斜谷,並吐蕃大將論莽羅(一作論莽羅依)等大破叛軍大將韓旻於武亭川,斬首一萬餘級。渾瑊隨即進駐奉天,與李晟神策軍東西呼應,形成包圍長安、聚殲朱泚主力之勢。 [52]  [53]  五月,李晟率軍收復長安。渾瑊也在同時與西面諸軍收復咸陽縣(今陝西咸陽東北),擊敗叛軍三千餘人 [54]  。他又命諸軍分道邀擊逃走的朱泚、姚令言。不久後,朱泚被其部將殺死,涇原兵變結束。 [55]  同年,渾瑊與奉誠軍節度使馬燧等一同進討李懷光。 [59]  馬燧在連續攻取絳州(治今山西新絳)、聞喜、萬泉、虞鄉、永樂、猗氏、陶城(今山西永濟西北)等地後,與渾瑊合軍,直逼河中。 [61]  貞元元年(785年)四月,渾瑊與馬燧在長春宮(今山西永濟境)南大破李懷光軍。 [62]  八月,渾瑊與馬燧等率軍至河西(今陝西合陽東),李懷光自縊身亡,叛亂平息。 [65] 

渾瑊歷史評價

尚結贊:去三人(渾瑊、李晟、馬燧),則唐可圖也。(資治通鑑 [84] 
趙元一:高祖困於彭城,而用陳平之策,漢祚興焉。晉武得謝安石,晉室無替。古之君子,亦有是夫!(奉天錄 [85] 
權德輿:①斯太師所以宣力四代,稽謨七德,輝曜威靈,勤身濯行,霆擊風行,乃緝熙於光明。故雕戈淑旗,以嚴師律;黃旒元袞,以正台曜。湛露彤弓,以覺報宴,納書追命,以榮恤禮。蕃錫始終,如公之功。(《贈太師忠武渾公神道碑銘》 [86]  ②北戴斗極,陰方尚武。元金朱(闕),錫命都府。太師間代,感會雲雨。四徵庇人,九合尊主。昔未成童,則能肆勤。卓行深入,致果忘身。弱冠摧鋒,環列南軍。中興之後,書社策勳。援枹兩河,轉戰三秦。靈朔郇邠,所居必聞。出統蕃衞,入司徼巡。時丁厄難,節冠羣倫。逋誅煽結,狂穢宮闕。西平鞠旅,公亦授鉞。既臨延秋,如火烈烈。休士退舍,時惟不伐。祲沴濛濛,蒲津未通。北平釋位,公實撫封。胥命長春,克成厥功。開壁勞軍,靡有不公。以律則臧,在和而克。時惟太師,有嚴有翼。乃敷仁澤,乃布條職。時惟太師,有功有德。三公二府,是獎是陟。禭印易名,以奠以飾。材官介士,鹵簿悽惻。大隧鮮原,終南之北。萬邦作憲,永代是式。追琢馨香,與唐無極。(《贈太師忠武渾公神道碑銘》 [86] 
李純:贈太師瑊,鍾秀誕靈,逢時翼聖,銘鏤金石,帶礪山河。績既著於先朝,業宜光於後裔,俾之陪祀,用光遺勳。(《命渾瑊配享德宗廟庭詔》 [87] 
李商隱:九廟無塵八馬回,奉天城壘長春苔。咸陽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養馬來。(渾河中 [88] 
羅隱:子儀不起渾瑊亡,西幸誰人從武皇?四海為家雖未遠,九州多事竟難防。已聞旰食思真將,會待畋遊致假王。(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四首 [89] 
鄭畋:昔曹沫三敗,終復魯讎;孟明再奔,竟雪秦恥。近代汾陽尚父,咸寧太師,亦曾不利鼓鼙,尋則功成鐘鼎。(《切責高駢詔》 [90-91] 
劉昫:①馬司徒之方略,渾咸寧之忠藎,各奮節義,為時名臣。然元城之師,失策於田悦;平涼之會,幾陷於吐蕃,此亦術有所不至也。緬思建中之亂,四海波騰,賊泚竊發之辰,宗祀不絕如線,苟非忠臣致命,化危為安,則李氏之宗社傾矣。(舊唐書 [79]  ②北平之勳,排難解紛。咸寧蹈義,感慨匡君。再隆基構,克殄昏氛。迴天捧日,實賴將軍。(《舊唐書》 [79] 
宋祁:①至渾瑊、趯跌、光顏輩,烈垂無窮,惟其諒有餘故也。(新唐書 [92]  ②瑊親與結贊盟,不能料虜詐,但以如詔為恭,殆有猛志而無英才乎?李晟謂虜不可與盟,則燧、瑊固出晟下遠甚。功名大小,信其然乎!(《新唐書》 [93] 
司馬光:①德宗憤積世之弊,憫唐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撥亂之志,而識度闇淺,資性猜愎,親信多非其人,舉措不由其道,賦斂煩重,果於誅殺,故關外之寇未平而京城之盜先起,於是困辱於興元,播遷於山南,公卿拜於賊庭,鋒鏑集於黃屋,尚賴陸贄盡心於內,李晟渾瑊輸力於外,故能誅夷元兇,還奉宗社。(歷代名賢確論 [94]  ②瑊性謙謹,雖位窮將相,無自矜大之色,每貢物必躬自閲視,受賜如在上前,由是為上所親愛。上還自興元,雖一州一鎮有兵者,皆務姑息。瑊每奏事,不過,輒私喜曰:“上不疑我。”故能以功名終。(《資治通鑑》 [95] 
蘇軾:秦之由余,漢之金日磾,唐之李光弼、渾瑊之流,皆蕃種也,何負於中國哉?(東坡志林 [96] 
辛寧:噫!奉天之難,闔城待死,其危如俎上肉然。邑民父子,得不屠滅者,皆公之德也。(《唐渾忠武王祠碑記》 [97] 
張預孫子曰:“守則不足。”瑊設槍壘以自營。又曰:“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瑊趨秦原而吐蕃去,諸軍掎角而回紇遁。又曰:“守而必固。”瑊守奉天而拒朱泚是也。(十七史百將傳 [98] 
脱脱:又詔前代功臣、烈士,詳其勳業優劣以聞。有司言:“齊孫臏、晏嬰,晉程嬰、公孫杵臼,燕樂毅,漢曹參、陳平、韓信周亞夫衞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關羽張飛諸葛亮、唐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徵李靖李勣、尉遲恭、渾瑊、段秀實等,皆勳德高邁,為當時之冠。”(宋史 [99] 
黃道周:渾瑊本來,鐵勒九姓。光弼掌兵,河北從定。郭復兩京,慶緒曾勝。其餘戰爭,皆捷於令。史抗敗名,再詐以正。李詐瑊書,帝不疑聽。朱泚薄城,危如懸磬。惟帝與瑊,相倚為命。血戰不休,號天相應。燒抵雲梁,隱填地阱。天未絕唐,火返賊淨。吐蕃圖京,請瑊講競。迫陷多人,惟瑊保甑。釋鎮奉天,卒於忠敬。(廣名將傳 [100] 
王夫之:德宗抑有李晟、渾瑊、馬燧之赤心為用,故李懷光雖叛,不敢逼上而屏跡於河中。(讀通鑑論 [101] 
朱軾:渾瑊,賢將也。功烈可嘉,其學問不可及也。最愛其忠誠謹慎,貢奉受賜,若在帝前。論奏不從,獨喜見信。功愈高而志益下,此豈武夫勳人能之乎?為將者,誠不可不知學哉! [102] 《史傳三編》
程夢星:德宗避難奉天,渾瑊有童奴曰黃苓者,力戰有功,即封渤海郡王。可見當日渾公部下,不知幾許立功者。(《李義山詩集箋註》 [103] 
蔡東藩:①此三誤,至於叛兵犯順,圍攻行在,倘非渾瑊等之血戰,及李懷光等之赴援,奉天尚能苦守乎?(唐史演義 [104]  ②若夫李晟、渾瑊、馬燧,為唐德宗時三大名將,晟知吐蕃之難信,不宜與和,而瑊與燧皆未曾料及,是晟之智燭幾先,固非二人所可逮者。(《唐史演義》 [105] 
範紫東:較郭汾陽之卻吐蕃,渾忠武之破朱泚,厥功尤偉。皆本境所當俎豆千秋者也。(乾縣新志 [106] 

渾瑊軼事典故

渾瑊勤侍子儀

渾瑊年少時侍奉名將郭子儀,不辭辛苦。一次在軍中,渾瑊於夜間飲酒,“溺器必温”。郭子儀詢問原因,渾瑊回答説:“我向來帶着它來就寢。”郭子儀心中暗道:“此人可以教導。”於是將兵法傳授給他。 [107] 

渾瑊足掌黑子

郭子儀足掌中有黑痣。一天,郭子儀讓渾瑊幫他洗腳。渾瑊將郭子儀的腳捧玩許久,郭子儀詢問原因,渾瑊回答説:“我的腳上也有。”郭子儀讓渾瑊脱下鞋襪後看他的腳,譏笑他説:“比不上我。”認為渾瑊只能到中壽 [108] 

渾瑊謙謹保身

渾瑊精通騎射、武功過人。在當時,他總是與漢朝的金日磾相提並論,渾瑊生性謙虛謹慎,雖然自己位至將相高位,但從未流露過驕矜自大的神色。每當進獻物品時,他一定要親自過目驗看,接受賞賜時,就像在德宗面前那樣恭謹。饒是德宗一向猜忌功臣,對他也是另眼相看,信任有加。 [82]  [83] 
自“涇原兵變”後,德宗常恐藩鎮生事,往往姑息養奸,惟獨對渾瑊的奏論“不盡從可”,渾瑊反而為此沾沾自喜,因為這説明德宗對他沒有疑心。渾瑊在河中十六年,“猜間不能入”,使功勞與聲名保持終生。成為歷史上君臣相得的典範,為後世所稱道。 [82]  [83] 

渾瑊人際關係

渾瑊人物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高祖
渾阿貪支
鐵勒大俟利發,唐初任皋蘭州刺史。
曾祖
渾元慶
官至豹韜衞將軍,封靈邱縣開國伯,世襲皋蘭都督。
祖父
渾文壽
官至左領衞中郎將、太子僕,世襲皋蘭都督,贈尚書左僕射
父親
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太常卿兼御史中丞,世襲皋蘭都督,封寧朔郡王,贈司空
弟弟
渾玘
官至輔國大將軍、右領軍衞將軍,封武當郡王。
長子
渾練
曾任殿中少監
次子
官至義武軍節度使、循州刺史。
三子
渾鉅
曾任太子司議郎
四子
渾鋼
曾任櫟陽縣尉
五子
舊唐書》作第三子,歷任諸衞大將軍。
表格參考資料: [79]  [86]  [93] 

渾瑊主要作品

渾瑊喜愛讀書,通曉《春秋》《漢書》,曾仰慕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太史公自序》,自撰了一篇《行紀》,篇中言語全不誇張,且敍事明瞭。 [80-81]  今已佚失。 [115] 

渾瑊後世紀念

渾瑊墓址

據清乾隆《臨潼縣誌》記載:“(渾瑊)墓在縣西南十五里,邵平店東。”清康熙《臨潼縣誌》雲:“瑊從郭子儀復兩京,討平安慶緒、史朝義,肅宗臨軒授鉞,方誌漢金日磾,封咸寧郡王,贈太師,諡忠武”。今邵平店東確有一墓,是否是渾瑊之墓,尚無證據確指。 [113] 

渾瑊祠碑

北宋大臣遊師雄曾於今陝西乾縣城南門裏建渾瑊祠堂。 [117]  其中有《唐渾忠武王祠碑記》,碑斷為二,為知臨真縣辛寧撰、安宜之書,今已失。 [97] 

渾瑊史料索引

《贈太師忠武渾公神道碑銘》 [86]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 [7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八十》 [9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紀四十三》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
《藏書·卷五十六·武臣傳·賢將》 [111] 
《史傳三編·卷二十六·名臣傳十八》 [102]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五十二·列傳五十二》 [112]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薨於鎮。
  • 2.    滑宇翔,《渾瑊本名“日進”非“曰進”》,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蘭台世界》 2013年21期
  • 3.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鐵勒,本匈奴別種。自突厥強盛,鐵勒諸郡分散,眾漸寡弱。至武德初,有薛延陀、契苾、回紇、都播、骨利幹、多覽葛、僕骨、拔野古、同羅、渾部、思結、斛薛、奚結、阿跌、白霫等,散在磧北。
  • 4.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渾瑊,皋蘭州人也,本鐵勒九姓部落之渾部也。高祖大俟利發渾阿貪支,貞觀中為皋蘭州刺史。曾祖元慶、祖大壽、父釋之,皆代為皋蘭都督。大壽,開元初歷左領衞中郎將、太子僕同正。釋之,少有武藝,從朔方軍,積戰功於邊上,累遷至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寧朔郡王。
  • 5.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八十》:瑊年十一,善騎射,隨釋之防秋,朔方節度使張齊丘戲曰:“與乳媪俱來邪?”是歲立跳蕩功。後二年,從破賀魯部,拔石堡城、龍駒島,其勇常冠軍。署折衝果毅。節度使安思順授瑊偏師,入葛祿部,略特羅斯山,破阿布思,與諸軍城永清及天安軍。遷中郎將。
  • 6.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瑊本名曰進,年十餘歲即善騎射,隨父戰伐,破賀魯部,下石保城,收龍駒島,勇冠諸軍,累授折衝果毅。後節度使安思順遣瑊提偏師深入葛祿部,經狐媚磧,略特羅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與諸軍城永清柵、天安軍,遷中郎將。
  • 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四月)甲午,子儀、光弼與史思明等戰於九門城南,思明大敗。中郎將渾瑊射李立節,殺之。
  • 8.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八十》:祿山反,從李光弼定河北,射賊驍將李立節,貫其左肩,死之。肅宗即位,瑊以兵趨行在。至天德,與虜軍遇,敗之。從郭子儀復兩京,討安慶緒,勝之新鄉,擢武鋒軍使。從僕固懷恩平史朝義,大小數十戰,功最,改太常卿,實封二百户。
  • 9.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安祿山構逆,瑊從李光弼出師河北,定諸郡邑。賊將有李立節者,素稱驍勇,與瑊格鬥,臨陣斬之,遷右驍衞將軍。既而肅宗即位於靈武,瑊統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軍入寇,瑊擊敗之。從郭子儀收兩京,瑊討安慶緒,破賊於新鄉。改檢校太僕卿,充武鋒軍使。又從僕固懷恩討史朝義,前後數十戰。朝義平,加開府儀同三司、太常卿,賜實封二百户。
  • 10.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七十一》:子儀至河中,僕固瑒已為朔方兵馬使張惟嶽等四人斬其首,獻於闕下。
  • 11.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及懷恩謀亂,令子歊與瑊率軍圍榆次,朔方將殺歊,瑊率所部歸郭子儀。
  • 1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時朔方將渾釋之守靈州,懷恩檄至,雲全軍歸鎮,釋之曰:“不然,此必眾潰矣。”將拒之,其甥張韶曰:“彼或翻然改圖,以眾歸鎮,何可不納也!”釋之疑未決。懷恩行速,先候者而至,釋之不得已納之。張韶以其謀告懷恩,懷恩以韶為間,殺釋之而收其軍,使韶主之;既而曰:“釋之,舅也,彼尚負之,安有忠於我哉!”他日,以事杖之,折其脛,置於彌峨城而死。
  • 13.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八十》:懷恩反,瑊以所部歸子儀,會釋之喪,起復朔方行營兵馬使。
  • 14.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會瑊父釋之戰死,又起復本官,為朔方行營左廂兵馬使。從子儀討吐蕃於邠州。以功加御史中丞。軍還,盛秋於邠。
  • 1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僕固懷恩誘回紇、吐蕃、吐谷渾、党項、奴剌數十萬眾俱入寇……甲辰,上命宰相及諸司長官於西明寺行香設素饌,奏樂。是日,吐蕃十萬眾至奉天,京城震恐。朔方兵馬使渾瑊、討擊使白元光先戍奉天,虜始列營,瑊帥驍騎二百直衝之,身先士卒,虜眾披靡。瑊挾虜將一人躍馬而還,從騎無中鋒鏑者。城上士卒望之,勇氣始振。乙巳,吐蕃進攻之,虜死傷甚眾,數日,斂眾還營;瑊夜引兵襲之,殺千餘人,前後與虜戰二百餘合,斬首五千級。
  • 16.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會吐蕃大入寇,至奉天,瑊拒戰於漠谷,大破蕃軍,以功加太子賓客,復屯於奉天。
  • 1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春,正月,丁巳,密詔郭子儀討周智光,子儀命大將渾瑊、李懷光軍於渭上;智光麾下聞之,皆有離心。己未,智光大將李漢惠自同州帥所部降於子儀。壬戌,貶智光澧州刺史。甲子,華州牙將姚懷、李延俊殺智光,以其首來獻。
  • 18.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智光平,詔以邠、寧、慶三州隸朔方軍,子儀領之;子儀令瑊先率兵至邠州,便於宜祿縣防秋。歲餘,加兼御史大夫。
  • 1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靈州破吐蕃萬餘眾。吐蕃眾十萬寇涇、邠,郭子儀遣朔方兵馬使渾瑊將步騎五千拒之。庚申,戰於宜祿。瑊登黃萯原望虜,命據險布拒馬以備其馳突。宿將史抗、温儒雅等意輕瑊,不用其命;瑊召使擊虜,則已醉矣;見拒馬,曰:“野戰,烏用此為!”命撤之。叱騎兵衝虜陣,不能入而返;虜躡而乘之,官軍大敗,士卒死者什七八,居民為吐蕃所掠千餘人。
  • 2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郭子儀召諸將謀曰:“敗軍之罪在我,不在諸將。然朔方兵精聞天下,今為虜敗,何策可以雪恥?”莫對。渾瑊曰:“敗軍之將,不當復預議。然願一言今日之事,惟理瑊罪,不則再見任。”子儀赦其罪,使將兵趣朝那。虜既破官軍,欲掠汧、隴。鹽州刺史李國臣曰:“虜乘勝必犯郊畿,我掎其後,虜必返顧。”乃引兵趣秦原,鳴鼓而西。虜聞之,至百城,返,渾瑊邀之於隘,盡復得其所掠。馬璘亦出精兵襲虜輜重於潘原,殺數千人,虜遂遁去。
  • 21.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自是,每年常戍於長武城,臨盛秋。
  • 22.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十一年,領邠州刺史。其年,吐蕃入寇州方渠、懷安等鎮,瑊擊卻之。
  • 23.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十二年,子儀入朝,令瑊知邠寧慶三州兵馬留後。
  • 24.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十三年,回紇侵太原,破鮑防軍,北歸,頗為邊患。以瑊為石嶺關已南諸軍都知兵馬使,率兵掎角逐之,虜騎引退。其年八月,加檢校工部尚書、單于副都護、振武軍使。
  • 25.    《舊唐書·卷十一·本紀第十一》:十三年春正月……戊辰,回紇寇太原,鮑防與之戰,我師不利。朱泚徙封遂寧郡王。二月庚辰,代州都督張光晟擊回紇,戰於羊武谷,破之,北人乃安。
  • 26.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十四年,郭子儀拜太尉,號尚父,分所管內別置三節度,以瑊兼單于大都護,充振武軍、東受降城、鎮北大都護府、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事、管內支度營田等使。其年,復以崔寧為朔方節度使,領子儀舊管,徵瑊為左金吾衞大將軍,兼左街使。
  • 27.    《新唐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七》:於是,李希烈反,招討使李勉戰不勝,奔宋州,朝廷大震。乃拜謨揚州大都督、荊襄江西沔鄂節度使、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改名誼。軍中以哥舒翰由元帥敗,而王所封同之,帝乃使徙王普。
  • 28.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十月)己酉,元帥都虞候渾瑊以子弟家屬至,乃以瑊為行在都虞候,神策軍使白志貞為行在都知兵馬使,以令狐建為中軍鼓角使,金吾將軍侯仲莊為奉天防城使。
  • 29.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建中四年,李希烈遣間諜詐為瑊書與希烈交通,瑊奏其狀,上特保證之,仍賜瑊馬一匹並鞍轡,錦採二百匹。時以普王為荊襄等道兵馬元帥討李希烈,大開府幕,以瑊檢校户部尚書、御史大夫,充中軍都虞候。
  • 3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己酉,左金吾大將軍渾瑊至奉天。瑊素有威望,眾心恃之稍安。
  • 31.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會涇師亂,德宗幸奉天,後三日,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為行在都虞候、檢校兵部尚書、京畿渭北節度觀察使。
  • 32.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居數日,邠寧節度使韓遊瑰與慶州刺史論惟明統兵三千,自乾陵北過,赴醴泉以拒朱泚。會諜報泚已出兵,帝遽令追遊瑰兵,才至奉天,賊軍果至。遊瑰等戰於城東,王師不利,遂乘勝奔突,將入,官軍與賊隔門相持,自卯至午,殺傷頗甚。門內有草車數乘,瑊令推車塞門,焚之以外御,乘火力戰,賊方解去,然重圍已合。賊大修攻具,以僧法堅為匠師,毀佛寺房宇以為梯櫓。是月,賊自丁未至辛未,四面攻城,晝夜矢石不絕,瑊隨機應敵,僅能自固。
  • 3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邠寧留後韓遊瑰,慶州刺史論惟明,監軍翟文秀,受詔將兵三千拒泚於便橋,與泚遇於醴泉。遊瑰欲還趣奉天,文秀曰:“我向奉天,賊亦隨至,是引賊以迫天子也。不若留壁於此,賊必不敢越我向奉天。若不顧而過,則與奉天夾攻之。”遊瑰曰:“賊強我弱,若賊分軍以綴我,直趣奉天,奉天兵亦弱,何夾攻之有!我今急趣奉天,所以衞天子也。且吾士卒飢寒而賊多財,彼以利誘吾卒,吾不能禁也。”遂引兵入奉天,泚亦隨至。官軍出戰,不利,泚兵爭門,欲入。渾瑊與遊瑰血戰竟日。門內有草車數乘,瑊使虞候高固帥甲士以長刀斫賊,皆一當百,曳車塞門,縱火焚之。眾軍乘火擊賊,賊乃退。會夜,泚營於城東三里,擊柝張火,佈滿原野,使西明寺僧法堅造攻具,毀佛寺以為梯衝。韓遊瑰曰:“寺材皆乾薪,但具火以待之。”固,侃之玄孫也。泚自是日來攻城,瑊、遊瑰等晝夜力戰。
  • 3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朱泚夜攻奉天東、西、南三面。甲子,渾瑊力戰卻之。左龍武大將軍呂希倩戰死。
  • 3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己巳,加渾瑊京畿、渭南、北、金商節度使。
  • 3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十一月……靈武留後杜希全、鹽州刺史戴休顏、夏州刺史時常春會渭北節度使李建徽,合兵萬人入援,將至奉天,上召將相議道所從出。關播、渾瑊曰:“漠穀道險狹,恐為賊所邀。不若自乾陵北過,附柏城而行,營於城東北雞子堆,與城中掎角相應,且分賊勢。”盧杞曰:“漠谷路近,若為賊所邀,則城中出兵應接可也。倘出乾陵,恐驚陵寢。”瑊曰:“自泚圍城,斬乾陵松柏,以夜繼晝,其驚多矣。今城中危急,諸道救兵未至,惟希全等來,所繫非輕,若得營據要地,則泚可破也。”杞曰:“陛下行師,豈比逆賊!若令希全等過之,是自驚陵寢。”上乃命希全等自漠谷進。丙子,希全等軍至漠谷,果為賊所邀,乘高以大弩、巨石擊之,死傷甚眾。城中出兵應接,為賊所敗。是夕,四軍潰,退保邠州。
  • 37.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十一月,靈武節度使杜希全、鹽州刺史戴休顏、夏州刺史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難。將至,上議其所向,宰相盧杞、白志貞以漠谷路為便。瑊曰:“漠谷險隘,必為賊所邀,不若取乾陵北過,附柏城而行,便取城東北雞子堆下營,與城中掎角相應,且分賊勢,朱泚必不更於陵寢往來。”杞曰:“漠谷路近,若慮逆賊邀擊,即出兵應接,若取乾陵路,恐驚陵寢。”瑊曰:“今朱泚圍城,斬伐柏城,以夜繼晝,驚動已多。今城中危急,佇望救軍,唯希全等率行赴難,安危是賴,所繫非輕,制置不宜差跌。但令希全等於雞子堆下營,固守善地,賊泚可以計破也。”盧杞等曰:“陛下以順討逆,不可自驚陵寢。”白志貞從而贊之,上從杞議。希全等進至漠谷,果為賊軍邀擊,奪據水口,乘高以大弩、巨石左右夾擊,殺傷頗甚;城中出兵應援,亦為賊挫鋭而退。希全等各歸還本鎮,賊攻城逾急,壕塹環之。旬日,復偏攻東北角,矢石亂入,晝夜如雨,城中死傷者甚眾。重圍救絕,芻粟俱盡,城中伺賊休息,輒遣人城外捃拾樵採以進御。人心危蹙,上與瑊對泣。
  • 3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於是泚黨所據惟長安而已,援軍遊騎時至望春樓下。李忠臣等屢出兵皆敗,求救於泚,泚恐民間乘弊抄之,所遣兵皆晝伏夜行。泚內以長安為憂,乃急攻奉天,使僧法堅造雲梯,高廣各數丈,裹以兕革,下施巨輪,上容壯士五百人。城中望之洶懼。上以問羣臣,渾瑊、侯仲莊對曰:“臣觀雲梯勢甚重,重則易陷。臣請迎其所來鑿地道,積薪蓄火以待之。”神武軍使韓澄曰:“雲梯小伎,不足上勞聖慮,臣請御之。”乃度梯之所傃,廣城東北隅三十步,多儲膏油松脂薪葦於其上。
  • 39.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賊由是攻城愈急,矢石雨下,薨傷者眾,人心危蹙,上與渾瑊對泣。
  • 40.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十五日,賊造雲橋成,闊數十丈,以巨輪為腳,推之使前,施濕氈生牛革,多懸水囊以為障,直指城東北隅,兩旁構木為廬,冒以牛革,迴環相屬,負土運薪於其下,以填壕塹,矢石不能傷。城中洶懼,相顧失色。上召瑊勉諭之,令齎空名告身自御史大夫、實封五百已下者千餘軸,募諸軍突將敢死之士以當之;兼賜瑊御筆一管,當戰勝,量其功伐,即署其名授之,不足者,筆書其身,因命以位。仍謂瑊曰:“朕便與卿別,更不用對來,縱有急切,令馬承倩在卿處,但令附奏。”瑊俯伏嗚咽,上亦悲慟不自勝,撫瑊背而遣之。
  • 4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戊子,北風甚迅,泚推雲梯,上施濕氈,懸水囊,載壯士攻城,翼以轒輼,置人其下,抱薪負土填塹而前,矢石火炬所不能傷。賊並兵攻城東北隅,矢石如雨,城中死傷者不可勝數。賊已有登城者,上與渾瑊對泣,羣臣惟仰首祝天。上以無名告身自御史大夫、實食五百户以下千餘通授瑊,使募敢死士御之,仍賜御筆,使視其功之在小書名給之,告身不足則書其身,且曰:“今便與卿別。”瑊俯伏流涕,上拊其背,歔欷不自勝。
  • 42.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朱泚據幹陵作樂,下瞰城中,詞多侮慢。戊子,賊造雲橋,攻東北隅,兵仗不能及,城中憂恐,相顧失色。渾瑊預為地道,及雲橋傅城,腳陷不得進,瑊命焚之,風回焰轉,橋焚而賊退。
  • 43.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五十二·列傳五十二》:是日,授瑊二子官,賞將校有差。
  • 44.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前一日,瑊與防城使侯仲莊揣雲橋來路,先鑿地道,下可深丈餘,上積馬糞,深五六尺。次二日,即令爇火,次一日復下柴薪夜燒之,平明,火焰高於城壘。是時,北風正急,賊乃隨風推橋以薄城下,賊三千餘人相繼而登。城上士卒皆久寒餒,又少甲冑,瑊但感激誠厲之。以飢弱之眾,當劇賊之鋒,雖力戰應敵,人憂不濟,公卿已下,仰首祝天。賊徒至地道所,橋腳偏陷,不能進。須臾,風回焰轉,雲橋焚為灰燼,賊焚死者數千,城中歡噪振地。時瑊中流矢,遽自拔之,血流沾沫,格鬥不已,初不言瘡痛,以激士心。是日,上先授瑊二子官,餘授將校有差。
  • 4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時士卒凍餒,又逐甲冑,瑊扶諭,激以忠義,皆鼓譟力戰。瑊中流矢,進戰不輟,初不言痛。會雲梯輾地道,一輪偏陷,不能前卻,火從地中出,風勢亦回,城上人投葦炬,散松脂,沃以膏油,歡呼震地。須臾,雲梯及梯上人皆為灰燼,臭聞數里,賊乃引退。於是三門皆出兵,太子親督戰,賊徒大敗,死者數千人。將士傷者,太子親為裹瘡。
  • 46.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賊又別造雲橋,周以重鐵,方就,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自魏縣行營赴難,先遣兵馬使張韶入奏。韶至奉天,與賊填塹者相雜,臨城忽大呼,謂城上曰:“我李懷光使也,懷光自河北領大軍至矣。”即繩引而登。城中得懷光表,歡聲振動,賊眾不之測,乃令舁韶巡於城上。翌日,懷光大軍次醴泉,是夜,賊解圍而去。
  • 4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入夜,泚復來攻城,矢及御前三步而墜,上大驚。……李懷光自蒲城引兵趣涇陽,並北山而西,先遣兵馬使張韶微服間行詣行在,藏表於蠟丸。韶至奉天,值賊方攻城,見韶,以為賤人,驅之使與民俱填塹。韶得間,逾塹抵城下呼曰:“我朔方軍使者也。”城上人下繩引之,比登,身中數十矢,得表於衣中而進之。上大喜,舁韶以徇城,四隅歡聲如雷。癸巳,懷光敗泚兵於澧泉。泚聞之懼,引兵遁歸長安。
  • 48.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興元元年春正月……以渾瑊為行在都知兵馬使。
  • 49.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興元元年正月,以瑊為行在都知兵馬使。二月,賜實封五百户。
  • 50.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是月,德宗移幸山南。時懷光叛逆,二賊連結,寇盜縱橫,瑊分佈諸軍,以為翼衞,才入谷口,而懷光追騎遽至,瑊令侯仲莊以後軍擊敗之。
  • 51.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三月,加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靈州都督、靈鹽豐夏等州、定遠西城天德軍節度等使,仍充朔方邠寧振武等道兼永平軍奉天行營兵馬副元帥,上臨軒授鉞,用漢拜韓信故事。
  • 52.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是月,瑊將諸軍赴京畿,賊將韓旻、張廷芝、宋歸朝等拒我師於武功,瑊與吐蕃將論莽羅之眾大破賊於武亭川,斬首萬餘級。瑊便赴奉天應接李晟,抗京城西面。
  • 5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唐紀四十六》:渾瑊帥諸軍出斜谷,崔漢衡勸吐蕃出兵助之,尚結贊曰:“邠軍不出,將襲我後。”韓遊瑰聞之,遣其將曹子達將兵三千往會瑊軍,吐蕃遣其將論莽羅依將兵二萬從之。李楚琳遣其將石鍠將卒七百從瑊拔武功。庚戌,朱泚遣其將韓旻等攻武功,鍠以其眾迎降。瑊戰不利,收兵登西原。會曹子達以吐蕃至,擊旻,大破之於武亭川,斬首萬餘級,旻僅以身免。瑊遂引兵屯奉天,與李晟東西相應,以逼長安。
  • 5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是日,渾瑊、戴休顏、韓遊瑰亦克咸陽,敗賊三千餘眾,聞泚西走,分兵邀之。
  • 55.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五月,李晟自東渭橋抵京城攻賊,瑊亦與韓遊瑰、戴休顏西面諸軍會合。晟破賊之日,瑊亦進收咸陽。尋聞朱泚、姚令言奔敗,命諸軍分道邀擊,其眾離潰,相率來降。選勁騎三千急追泚至涇州,賊將誅泚,傳首來獻。
  • 56.    《唐會要·卷四十六》:興元元年八月,合川郡王李晟,改封西平郡王;樓煩郡王渾瑊,改封咸寧郡王。
  • 57.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六月,加瑊侍中。論收京城之功,加實封李晟一千户,瑊八百户,韓遊瑰、戴休顏四百户,駱元光、尚可孤五百户。七月,德宗還宮,以瑊守本官,兼河中尹、河中絳慈隰節度使,仍充河中同陝虢節度及管內諸軍行營兵馬副元帥,改封咸寧郡王。九月,賜瑊大寧裏甲第、女樂五人,入第之日,宰臣、節將送之,一如李晟入第之儀。
  • 5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先是,上命渾瑊、駱元光討李懷光軍於同州,懷光遣其將徐庭光以精卒六千軍於長春宮以拒之,瑊等數為所敗,不能進。時度支用度不給,議者多請赦懷光,上不許。李懷光遣其妹婿要廷珍守晉州,牙將毛朝易攵守隰州,鄭抗守慈州,馬燧皆遣人説下之。上乃加渾瑊河中、絳州節度使,充河中、同華、陝虢行營副元帥,加馬燧奉誠軍、晉、慈、隰節度使,充管內諸軍行營副元帥,與鎮國節度使駱元光、鄜坊節度使唐朝臣合兵討懷光。
  • 59.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以李懷光未平,又加朔方行營兵馬副元帥,與河東節度使馬燧會兵進討。
  • 6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丙午,加渾瑊朔方行營元帥。
  • 6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癸未,馬燧將步騎三萬攻絳州。……乙丑,馬燧拔絳州,分兵取聞喜、萬泉、虞鄉、永樂、猗氏。……(貞元元年)馬燧軍於寶鼎,敗懷光兵於陶城,斬首萬餘級,分兵會渾瑊,逼河中。
  • 6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壬午,馬燧、渾瑊破李懷光兵於長春宮南,遂掘塹圍宮城。懷光諸將相繼來降。詔以燧、瑊為招扶使。
  • 6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八月)馬燧至行營,與諸將謀曰:“長春宮不下,則懷光不可得。長春宮守備甚嚴,攻之曠日持久,我當身往諭之。”遂徑造城下,呼懷光守將徐庭光,庭光帥將士羅拜城上。燧知其心屈,徐謂之曰:“我自朝廷來,可西向受命。”庭光等復西向拜。燧曰:“汝曹自祿山已來,徇國立功四十餘年,何忽為滅族之計!從吾言,非止免禍,富貴可圖也。”眾不對。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將士皆伏泣。燧曰:“此皆懷光所為,汝曹無罪。第堅守勿出。”皆曰:“諾。”
  • 6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壬申,燧與渾瑊、韓遊瑰軍逼河中,至焦籬堡。守將尉珪以七百人降。是夕,懷光舉火,諸營不應。駱元光在長春宮下,使人招徐庭光。庭光素輕元光,遣卒罵之,又為優胡於城上以侮之,且曰:“我降漢將耳!”元光使白燧,燧還至城下,庭光開門降。
  • 6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甲戌,燧帥諸軍至河西,河中軍士自相驚曰:“西城擐甲矣!”又曰:“東城娖隊矣!”須臾,軍中皆易其號為“太平”字。懷光不知所為,乃縊而死。亦無足貴也。”……朔方將牛名俊斷懷光首出降。河中兵猶萬六千人,燧斬其將閻晏等七人,餘皆不問。
  • 66.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貞元元年八月,河中平,以功加檢校司空,與一子五品正員官。是冬望,皇帝親郊昊天上帝,瑊入朝陪祀畢,還鎮河中。
  • 6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渾瑊鎮河中,盡得李懷光之眾,朔方軍自是分居邠、蒲矣。
  • 68.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三年,吐蕃入寇,至鳳翔,為李晟邀擊之,又襲破其摧沙堡,吐蕃深恨之。尚結贊入寇,陷我鹽、夏二州,以兵守之。欲長驅犯京師,而畏瑊與李晟、馬燧,欲陰計圖之。乃卑詞遜禮告馬燧,請重立盟誓,則蕃軍引去,德宗不許。馬燧自入朝言之,上乃令崔翰入蕃報結贊,言還我鹽、夏,則許同盟。結贊謂翰曰:“清水之會,同盟人少,是以和好輕慢不成;今蕃相及元帥已下凡二十一人赴盟,靈州節度使杜希全、涇原節度使李觀皆和善守信,境外重之,此時須請預盟。”翰約盟於清水,且先歸我鹽、夏二州,結贊曰:“清水非吉地,請會盟於原州土梨樹。”又請盟畢歸二州。翰歸,備奏其事,神策將馬有麟奏曰:“土梨樹地多險,恐蕃軍隱伏不利,不如於平涼,其地坦平,且近涇州,就之為便。”乃定盟於平涼川。初,結贊請李觀、杜希全預盟,欲執之,徑犯京師。詔報之曰:“杜希全職在靈州,不可出境,李觀又已改官;今遣侍中渾瑊充盟會使。”五月,瑊自咸陽入朝,詔授平涼盟會使,兵部尚書崔漢衡副之,司勳郎中鄭叔矩為判官。瑊統兵二萬,又詔華州節度使駱元光以本鎮兵從瑊。
  • 69.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閏月十五日,瑊與結贊會平涼。初,約以兵三千列於壇之東西,散手四百人至壇下,各遣遊軍相覘伺。是時,蕃軍精騎數萬列於壇西,蕃之遊軍貫穿我軍之中。瑊將梁奉貞率六十騎為遊軍,才至壇所,為蕃軍所執。結贊又謂瑊曰:“請侍中已下具衣冠劍佩。”瑊與監軍宋鳳朝、崔漢衡等入幕次,坦無他慮。結贊命伐鼓三通,其眾呼噪而至。瑊遽出自幕後,偶得他馬,跨而奔馳,追騎雲合,流矢雨集而不傷。會瑊將辛榮以數百人入據北阜,與賊血戰,追騎方止,瑊僅得免,辛榮兵盡矢窮,力屈而降。宋鳳朝、瑊判官鄭弇,為追兵所殺;崔漢衡、中官俱文珍、劉延、李清朝,漢衡判官鄭叔矩、瑊判官路泌、袁同直,大將軍扶余準、馬寧、神策將孟日華、李至言、樂演明、範澄、馬弇等六十餘人,皆陷於賊。尚結贊至原州,列坐帳中,召陷蕃將吏讓之,因怒瑊曰:“武功之捷,吐蕃之力,許以涇州、靈州相報,竟食其言,負我深矣,舉國同怨。本劫是盟,志在擒瑊。吾已為金枷待瑊,將獻贊普;既已失之,虛致君等何為?”乃放俱文珍、馬寧、馬弇歸朝。
  • 70.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七月,瑊自奉天入朝,素服待罪,詔釋之而後見。俄而吐蕃入寇京畿,瑊鎮奉天。十月,還河中。
  • 71.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四年七月,加邠、寧、慶副元帥。
  • 72.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宜令左右神策及朔方河中絳邠寧慶兵馬副元帥渾瑊、朔方靈鹽豐夏綏銀節度都統杜希全、邠寧節度使張獻甫、神策行營節度使邢君牙、銀夏節度使韓潭、鄜坊節度使王棲曜、振武節度使範希朝,各於所部簡練將士,令三萬五千人同赴鹽州。……凡役六千人,二旬而畢。時將板築,仍詔涇原、劍南、山南諸軍深討吐蕃以牽制之,由是板築之時,虜不及犯塞。城畢,中外稱賀。由是靈武、銀夏、河西稍安,虜不敢深入。
  • 73.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十二年二月,加檢校司徒,兼中書令,諸使、副元帥如故。
  • 74.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薨於鎮。廢朝五日,羣臣於延英奉慰。詔贈太師,諡曰忠武,賻絹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及喪車將至,又為廢朝。應緣喪事,所司準式支給,命京兆尹監護。
  • 75.    《忠武渾公神道碑銘》:十五年冬寢疾,十二月辛未,薨於理所,享年六十四。皇上悼嘆,不視朝五日,冊贈太師,賻襚吊祠,有司備物,大僚襄事。
  • 76.    唐朝著名的少數民族軍事將領之渾瑊  .新浪.2014-09-22[引用日期2014-09-22]
  • 77.    《忠武渾公神道碑銘》:明年二月甲申,葬我太師於萬年縣洪固原,太常跡其功德,奏諡曰忠武,禮也。
  • 78.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葬日,賜絹五百匹。
  • 79.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16]
  • 80.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八十》:瑊好書,通《春秋》、《漢書》。嘗慕《司馬遷自敍》,著《行紀》一篇,其辭一不矜大。
  • 81.    《忠武渾公神道碑銘》:雅好《左氏春秋》班氏史,得考父之恭,範宣之讓,驃衞之功略,黃韓之教化。又嘗慕《太史公自敍》,著《行紀》一篇,詞不矜大,而事皆明備。
  • 82.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八十四》:瑊忠勤謹慎,功高不伐,在籓方歲時貢奉,必躬親閲視;每有頒錫,雖居遠地,如在帝前。位極將相,無忘謙抑,物論方之金日磾,故深為德宗委信,猜間不能入,君子多之。
  • 8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瑊性謙謹,雖位窮將相,無自矜大之色,每貢物必躬自閲視,受賜如在上前,由是為上所親愛。上還自興元,雖一州一鎮有兵者,皆務姑息。瑊每奏事,不過,輒私喜曰:“上不疑我。”故能以功名終。
  • 8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16]
  • 85.    《奉天錄·卷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16]
  • 86.    《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18]
  • 87.    《全唐文·卷六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1-16]
  • 88.    《全唐詩·卷五百三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7-28]
  • 89.    《全唐詩·卷六百六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7-27]
  • 90.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23]
  • 91.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7-28]
  • 92.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8]
  • 93.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八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16]
  • 94.    《歷代名賢確論·卷九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04-18]
  • 9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16]
  • 96.    《東坡志林·卷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6-02]
  • 97.    第二節:石刻  .陝西省地情網[引用日期2016-07-28]
  • 98.    《十七史百將傳·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3]
  • 99.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22]
  • 100.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
  • 101.    《讀通鑑論·卷二十七·昭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6]
  • 102.    《史傳三編》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01]
  • 103.    李商隱撰.《李義山詩集箋註》:吉林出版集團,2005-05
  • 104.    唐史演義:僭帝號大興逆師 解賊圍下詔罪己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8]
  • 105.    唐史演義:竇桂娘密謀除逆 尚結贊狡計劫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6]
  • 106.    續儉、田屏軒.《乾縣新志》:西京克興印書館,1941
  • 107.    《畫墁錄》:渾咸寧,少給事汾陽,未嘗憚勞。汾陽在軍中,咸寧席未下夜中酒。溺器必温。汾陽問之,對曰:向峽以請寢。汾陽念之曰:此可教也,遂授以兵法。
  • 108.    《畫墁錄》:汾陽王足掌有黑子,一日使渾咸寧洗足。咸寧捧玩久之,王曰:“何也?”對曰:“瑊也足亦有之。”王使跣而視之,哂曰:“不迨吾。”謂渾中壽也。
  • 109.    《唐大詔令集·卷九·廣德元年冊尊號赦》:……僕固瑒、高彥崇、渾日進、李建義、李光逸、楊崇先、李懷光、張如嶽、白元光、温如雅、拓拔澄泌、高暉、盧欽友、成惟良、曹楚玉等,各與一子五品官,加實封一百户,仍各賜鐵劵,以名蔵太廟,畫像於凌煙之閣。
  • 110.    《舊唐書·卷十五·本紀第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12-31]
  • 111.    邱少華(注).《李贄全集註》(第八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5
  • 112.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五十二·列傳五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24]
  • 113.    《臨潼區歷史文物:臨潼歷代陵墓》
  • 114.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八十》:本名日進,稍顯改焉。
  • 115.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707
  • 116.    車吉心 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中: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01:2016
  • 117.    謝長峯 編.陝西名勝概覽:三秦出版社,2007-01:2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