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開府儀同三司
- 類 型
- 高級官位
- 時 期
- 魏晉南北朝時期
- 級 別
- 從一品
開府儀同三司簡介
編輯東漢,有儀同三司的加號,得授者可以得到與三公一樣得儀衞、待遇。魏晉以後,將軍開府者甚多,稱開府儀同三司。
開府儀同三司官位概述
編輯開:開墾,設置。府:府邸,府第。儀:儀式。開府儀同三司的意思是設置的府邸和進出儀式都跟三司一樣。古人根據級別不同,設置的府第形制、規模也不一樣,即使有錢,也不能蓋更大的府第,否則就是違制,而違制是謀反的前兆,是很重的罪。同樣出門的儀式也有嚴格的制度,鳴鑼開道,旗、牌、傘、扇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所以,開府儀同三司儘管不是具體的職務,但不僅僅是個榮譽,也是社會地位的肯定。
三公在西漢本來是國家政務首腦,開府闢官,品崇禮重。東漢以後,逐漸“坐而論道”,待遇優崇,為仕途的頂點。但三公名額少,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產生了與之相比擬的榮譽虛銜,殤帝延平元年(106)車騎將軍鄧騭的“儀同三司”﹐為“儀同三司”之始。以後有獻帝時輔國將軍伏完“儀同三司”,呂布因誅董卓功受命“儀比三司”,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闢僚屬之權。魏甘露二年(257),吳宗室孫壹降魏,命“開府辟召,儀同三司”。西晉時,除了限於班位與禮儀的“儀同三司”外,“開府”與“儀同三司”連稱較多,逐漸通用,發展為官號。如羊祜在咸寧初,“除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得專辟召。”惠帝時,裴楷以侍中“加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兩漢以來,比擬三公的榮譽虛銜都必須有本官(如諸將軍)及其成為官號,仍藉本官自重。西晉定製:諸大將軍及光祿三大夫開府者“位從公”,品秩第一。“三司”不必指實職,諸大將軍位從公者為“武官公”,同於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光祿三大夫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同於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
南齊則“將軍開府依大司馬”,“光祿大夫開府依司徒”。梁曾令邵陵王綸等開府如三司之儀;但不久復故,唯遜諸公一班。至陳仍為一品。東晉南朝,諸公已是沒有實職的高官,開府儀同三司更是虛號,且無限額,頗有猥濫,漸不為人所重。北魏“開府”與“儀同三司”分別為兩個官號,均從一品。前者單指開府闢官,不必同於諸公;後者單指禮儀同於諸公,不得開府闢官。兼任二者,意義便略同於東晉南朝,唯闢官少於諸公。
北齊設開府儀同三司和儀同三司,分別為一品及從一品,其猥濫程度甚於南朝。北周分置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散官號,以酬勳勞。隋初沿襲,分別為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煬帝改開府儀同三司為從一品文散官階,餘均罷廢。
唐·宋·元因之,開府儀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罷廢。清代稱出任外省督·撫者為“開府”,但與魏晉南北朝“開府”辟召僚佐已非同義。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
“開府”指開設府第,設置官吏。“儀同三司”是説儀仗同於三司。三司指太尉、司空、司徒,亦稱三公。漢朝官制,惟三公可開府,漢末,李傕、張楊、董承等以將軍開府,始有開府之名。魏晉以後,開府者益多,因而別置開府儀同三司。從元懷暉墓誌看,到中唐時期,從三品以上即可開府。
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將軍、 將軍等)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之意。漢朝三公、大將軍可以開府。漢末局勢混亂,將軍李傕等開府(《後漢書· 董卓傳》:“傕(李傕)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汜後將軍,稠右將軍,張濟為鎮東將軍,並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濟出屯弘農。”)。魏、晉放寬開府資格,晉諸州刺史兼管軍事帶將軍銜者即可開府。開府置官屬,本系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以隋、唐、宋、金、元均以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的官階。清人習稱任督撫為開府。
開府儀同三司三司
三司,各代所指不同。①東漢稱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 ②唐代稱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 ③唐代後期至宋代稱鹽鐵、户部、度支為三司,統管國家財政,後廢。 ④金代稱勸農、鹽鐵、度支户部三科為三司,後廢。 ⑤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 ⑥清末以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開府儀同三司歷史演變
編輯開府儀同三司西漢
三公在西漢本來是國家政務首腦,開府闢官,品崇禮重。
漢文帝元年,始用宋昌為衞將軍,位亞三司。後漢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殤帝延平九年,鄧騭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自此始也(又獻帝以伏完為輔國將軍,儀比三司)。魏黃權以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自此始也。
[1]
開府儀同三司東漢
東漢以後,政務權移入尚書省,三公雖不掌具體政務,卻仍為皇帝高級顧問。但三公名額少,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產生了與之相比擬的榮譽虛銜。公元106年(殤帝延平元年),車騎將軍鄧騭的儀同三司為儀同三司之始,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闢僚屬之權。
開府儀同三司西晉
西晉時,開府與儀同三司連稱較多,逐漸通用,發展為官號。
漢末奮威將軍,晉江右伏波、輔國將軍,並加“大”而儀同三司。江左以來,將軍則中、鎮、撫、四鎮以上或加“大”,餘官則左、右光祿大夫以上,並得儀同三司。齊開府儀同三司如公。梁開府儀同三司位次三公,諸將軍、左右光祿大夫優者則加之,同三公置官屬。自晉以來,又有如開府同三司之儀者,自羊祜始焉(漢末,呂布開府如三司,其他無聞。至晉,羊祜為車騎將軍、荊州諸軍事,加開府如同三司之儀,累年謙讓,不闢士,不備僚屬。及始有所命闢士,未到而卒,不得除署。後當陽侯杜元凱表哀其家無子嗣,官無命士,請更議之。詔不許)。江左亦多有之(梁沈約為侍中、右光祿大夫,徐勉為約請三司之儀,武帝不許。又邵陵王綸為平南將軍,胡州刺史王茂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驃騎將軍,並同三司之儀)。
開府儀同三司南北朝隋唐
後魏亦有之。普泰初,特以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北齊亦有儀同三司者(任城王湝等諸王多為之。湝,户皆反);又有開府儀同三司及儀同三司。後周建德四年,改開府儀同三司為開府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又改儀同三司為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儀同大將軍。隋文帝並以為散官。又諸衞各置開府(左勳衞開府,右翊一開府、二開府、三開府、四開府,及武衞、武侯、領軍、東宮領兵開府准此),府置開府一人。又有儀同府。儀同以下置員與開府同。初,開府儀同三司為四品散實官,至煬帝又改為從一品,同漢、魏之制,位次三公。唐武德七年,改上開府儀同三司為上輕車都尉,開府儀同三司為輕車都尉,儀同三司為騎都尉。後又以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開元以前舊例,開府、特進雖不帶職事,皆給俸祿,得與朝會,班列依本品之次,皆崇官盛德、罷劇就閒者居之(天寶六載正月制:“內外文武五品以上官,父、祖資蔭者,其所用蔭,宜同子孫用蔭之例。”)。
開府儀同三司宋朝
宋制,祖宗時以節度使兼中書令,或侍中,或中書門下平章事,皆謂之使相,以待勳賢故老及宰相久次罷政者。隨其舊職,或檢校官加節度使出判大藩,通謂之使相。故事,宰相去位,例進官一等,或易東宮三少,惟趙普以開國舊臣在相位久,故以使相罷,蓋異恩也。其後呂夷簡、王欽若罷相,皆以為例。元豐新官制,始改為開府儀同三司。舊制,敕出中書門下,故事之大者使相系銜。至是皆南省奉行,則開府不預矣。八年,鎮江軍節度使、檢校太傅韓絳為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