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程硯秋

(中國京劇演員)

鎖定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北京人,中國京劇男演員,工旦 [1] 
1910年,從榮蝶仙學藝。1914年,取藝名“豔秋”。1919年,由羅癭公為其將旗姓“承”改為漢姓“程”,拜梅蘭芳為師。1922年1月,組建和聲社,開始挑班演出,演出京劇《梨花記》《花舫緣》等劇目。1923年,首演京劇《花筵賺》《鴛鴦冢》。1924年,演出京劇《賺文娟》《金鎖記》《青霜劍》。1925年,首演京劇《文姬歸漢》。1927年,首演京劇《朱痕記》。1928年,首演京劇《梅妃》。1931年,首演京劇《荒山淚》《春閨夢》。1932年,改藝名“豔秋”為“硯秋”。1935年,首演京劇《亡蜀鑑》。1940年,首演京劇《鎖麟囊》。1941年,首演京劇《女兒心》。1946年,為兒童福利基金會演出義務戲。1949年,開始考察地方戲曲音樂。1951年,向文化部提交《西南戲曲音樂考察報告書》。1952年,憑藉京劇《三擊掌》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譽 [1]  ;同年,首演京劇《祝英台》。1953年,赴朝鮮慰問演出。1958年3月9日,病逝於北京。
程硯秋是京劇程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他嚴守音韻規律,唱腔起伏跌宕,節奏多變,表演非常細緻深刻,同時注重貼近生活的真實性。他在藝術創作上,勇於革新創造,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藝術特 [15] 
中文名
程硯秋
別    名
程菊儂
索綽羅·承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4年1月1日
逝世日期
1958年3月9日
職    業
演員
代表作品
春閨夢
鎖麟囊
荒山淚
梅妃
籍    貫
北京
行    當
旦角

程硯秋人物經歷

1904年1月1日,生於北京德勝門小翔鳳衚衕榮姓滿族正黃旗世家,原名承麟,字菊儂。1905年,父親榮壽因病去世。1906年至1908年,母親託氏常帶其去前門外茶樓聽京戲。1909年,因家計困難,隨母遷出祖宅,多次搬家,移居清華園偏西小營暫住 [1] 
1910年,為減輕家中負擔,自願從榮蝶仙學藝,定下7年字據,並約定期滿後幫師一年。從此以後,入住榮宅,開始練功學戲。曾向丁永利學習京劇《挑滑車》,擬向武生方面發展 [1] 
1911年,練習蹺功,向陳桐雲學習《打櫻桃》《打槓子》《鐵弓緣》等京劇劇目,向榮蝶仙學習劇目《虹霓關》中的打武把子 [1] 
1912年至1913年,跟隨陳桐雲學習京劇《綵樓配》,在陳建議下改學青衣,學習了《宇宙鋒》《別窯》《祭江》《祭塔》等京劇劇目 [1] 
1914年,與餘叔巖等人在浙慈會館以走票形式演出,併為各行會演堂會義務戲,春陽友會文牘主任徐醒緣為其取藝名“豔秋”。1915年至1916年,借台學藝。
1917年,入東安市丹桂榮園正式登台演出,與李桂芬合演京劇《武家坡》,為劉鴻升配京劇《斬子》,為孫菊仙配京劇《硃砂痣》《桑園寄子》等。因練功和演出過度勞累,嗓子倒倉,由羅癭公籌款700元贖身,提前出師 [1] 
1918年,師從閻嵐秋學刀馬、打武把子,從喬蕙蘭、謝昆泉、張雲卿學崑曲,每晚在王瑤卿家學京戲,從羅癭公學文化。1919年,由羅癭公為其將旗姓“承”改為漢姓“程”,字玉霜。由羅癭公薦,拜梅蘭芳為師,陪梅演出《上元夫人》《天河配》《大觀園》《打金枝》等京劇劇目 [1] 
1920年,嗓音恢復,與餘叔巖開始長期合作,合演京劇劇目有《御碑亭》《打漁殺家》《審頭刺湯》等。11月,受梅蘭芳之託,代表梅去南通,參加歐陽予倩主持的南通伶工學社慶典演出,在更俗劇場演出梅蘭芳親授的劇目《貴妃醉酒》 [1] 
1921年,參加高慶奎朱素雲合組的慶興社,與高慶奎合演京劇《打漁殺家》《三擊掌》《汾河灣》及崑曲《奇雙會》 [1] 
1922年1月,組織和聲社,開始挑班演出。2月10日,於中和園以京劇《龍馬姻緣》作為打炮戲,在劇中扮演龍珠。5月12日,在華樂園首演京劇《花舫緣》,飾演申雲飛。7月2日,在華樂園首演京劇《梨花記》,扮演駱惜春。10月9日,首次在上海亦舞台亮相,連演十二天,場場爆滿,經一再延期,至11月19日此次演出才宣告結束。在上海期,由羅癭公引見,與康有為、陳散原、金仲蓀等詩人名士相識 [1] 
1923年3月10日,在華樂園首演京劇《紅紼傳》,在劇中扮演紅拂。6月9日,其主演的京劇《花筵賺》在華樂園首演,在劇中扮演碧玉。7月14日,在華樂園首演抨擊封建包辦婚姻的京劇《鴛鴦冢》,飾演王五姐。8月18日,首演京劇《風流棒》,飾李珠英。9月2日,於華樂園首演京劇《孔雀屏》,飾竇德娟。此後至11月,率和聲社第二次赴上海演出 [1] 
1924年4月5日,於三慶園首演京劇《賺文娟》,在劇中扮演蘇小妹。4月13日,首演京劇《金鎖記》(又名《六月雪》),飾演竇娥。5月3日,首演京劇《玉獅墜》(又名小天台),飾演吳幻娘。6月28日,於三慶園首演京劇《青霜劍》,飾申雪貞。8月,和聲社改組為鳴盛社。12月14日,首演由金仲蓀編劇的京劇《碧玉簪》,在劇中飾演大家閨秀張玉貞,該劇是其獨自創腔排導 [1] 
1925年3月,率鳴盛社赴東北為張作霖50壽誕唱堂會戲。4月18日,於三慶園首演京劇《聶隱娘》。5月至6月,赴上海演出,特約票友俞振飛合演京劇《玉堂春》《奇雙會》《紅拂傳》。8月,改組鳴盛社為鳴和社。12月12日,於華樂園首演歷史題材京劇《文姬歸漢》,飾演蔡文姬 [1] 
1926年1月19日,在華樂園首演京劇《福壽鏡》的頭二本。1月30日,首演京劇《福壽鏡》的三四本。5月29日,在華樂園首次演出京劇《沈雲英》,飾演沈雲英。6月27日至8月12日,率鳴和社在香港演出,以實現與羅癭公生前之約。 9月8日至10月17日,在上海共舞台演出 [1] 
1927年1月15日,首演京劇《斟情記》,飾演朱福姑。4月30日,首演京劇《朱痕記》,飾演趙錦堂。7月23日,其演出的劇目《紅拂傳》當選《順天時報》評出的“五大名伶新劇奪魁”。9月至10月,赴濟南上舞台演出賑災義務戲13場。
1928年4月,由高亭唱片公司錄製《碧玉簪》《朱痕記》《玉堂春》《文姬歸漢》《鴛鴦冢》《女起解》《汾河灣》七個劇目的唱片,這是他首次錄製唱片。9月20日,首演京劇《梅妃》,扮演江採萍;同月,率和鳴社赴上海演出。10月,赴漢口演出。同年,曾排演京劇《小周後》《南唐恨》,但未演出 [1] 
1930年4月,率重組後的鳴和社赴東北地區演出。7月19日,與姜妙香王少樓合作,首演京劇《柳迎春》,飾演柳迎春。11月8日,於上海榮記大舞台首演京劇《陳麗卿》,飾演陳麗卿。11月14日至20日,應中華戲曲音樂學會李石曾之邀,赴南京在“首都慰勞傷兵、賑濟遼寧水災遊藝大會”上演出京劇 [1] 
1931年1月26日,於中和園首演京劇《荒山淚》,飾演張慧珠。7月12日,受聘為中華戲曲音樂院南京分院副院長。8月,在中和園首演京劇《春閨夢》;同月,其手書《苦兵集》印行發售,所得款項用於賑濟災民。9月1日,其主導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建成,由焦菊隱任校長。11月26日至28日,《大公報》以《非戰的文學》為題,發表其手書《苦兵集》之序及全文。12月4日、11日,在《北平新報》上發表文章《檢閲我自己》。12月25日,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發表《我之戲劇觀》演講 [1] 
程硯秋(生活照)
1932年1月1日,登報宣佈改藝名“豔秋”為“硯秋”,易“玉霜”為“御霜”,書齋“玉霜簃”改為“御霜簃”,並於當天收荀慧生之長子荀令香為開門弟子。1月13日,赴歐洲考察戲劇、音樂,歷時一年多 [1] 
1933年4月3日,結束遊學活動,返回中國上海。7月13日,率重組後的鳴和社在中和戲院演出京劇《賀后罵殿》。8月10日,其著作《赴區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由世界編譯館出版。12月,赴山東演出救濟黃河災民義務戲 [1] 
1934年8月,應焦菊隱之請,到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義務教戲。9月5日,與俞振飛合演京劇《玉堂春》,此為二人正式合作之始。9月,演出京劇《梅妃》。10月26日,收陳麗芳為弟子。10月至12月,與俞振飛合演新排的京劇《春閨夢》和改良版京劇《汾河灣》 [1] 
1935年5月18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易名為北平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程硯秋出任該校董事長。8月中旬,在《維也納》雜誌創刊號發表《非程式的藝術》一文。10月28日,首演由吳菊痴編劇的京劇《亡蜀鑑》,扮演李氏,因該劇諷刺投降派,僅演兩場即被禁演 [1] 
1936年5月至6月,率鳴和社首次到四川演出。11月,指導北平婦女社會服務促進會排演英文京劇《王寶釧》。同年,應勝利-亞樂西羣唱片公司之約,錄製《亡蜀鑑》《春閨夢》《荒山淚》《沈雲英》《鴛鴦冢》《三孃教子》《回龍閣》《四郎探母》 [1] 
1937年4月9日,在上海黃金大戲院首演京劇《費宮人》,扮演費貞娥。4月21日,改組鳴和社為秋聲社,與王少樓並掛頭牌,特邀金少山合作,將西長安街新新戲院作為演出基地。6月4日,在新新戲院演出京劇《費宮人》。7月,率秋聲社赴太原演出,籌款賑濟山西災民,時值“七·七事變”爆發,匆忙趕回北平 [1] 
1938年1月至3月,以新繪佈景之《文姬歸漢》獻演於新新戲院,定製的舞台大幕也正式啓用。4月至6月,於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8月,其主持的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第一班學生畢業。10月至12月,率秋聲社於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 [1] 
1939年3月,演出崑曲《牡丹亭》,飾演杜麗娘,邀北昆演員韓世昌飾春香,白雲生飾柳夢梅。4月,赴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6月至7月,赴青島演出 [1] 
1940年4月29日,在黃金大戲院首演由翁偶虹編劇的京劇《鎖麟囊》,在劇中飾演既嬌妗又富有同情心的富家小姐薛湘靈。該劇連演五場,應觀眾要求,又加演五場。9月28日,收劉迎秋為徒。11月18日,迫於日偽統治下的嚴峻形勢,不得不宣佈停辦中華高級戲曲職業學校 [1] 
1941年9月18日,與楊寶森於天津中國大戲院首次合作,因欽佩楊的藝術,邀請楊寶森赴上海合作演出,掛雙頭牌。9月下旬率秋聲社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打炮戲為其與楊寶森合演的京劇《王寶釧》。10月18日,與俞振飛合演京劇《紅拂傳》。11月9日,於黃金大戲院首演京劇《女兒心》,飾演百花公主。11月28日,其母託氏病逝,程硯秋守孝百日,至次年3月始登台演出 [1] 
1942年上半年,在北平、天津、濟南、青島等地演出。8月,率秋聲社赴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9月初,結束上海演出,經天津返回北洋,在前門東車站遭鐵路警憲盤查羣毆。憲兵欲逮捕程硯秋以報復其拒演為日偽獻飛機的義務戲。程隻身擊退圍攻,暫時脱身。之後,下鄉隱居務農,以實際行動抗議日寇侵略暴行 [1] 
1943年,在北平郊區青龍鎮購房居住,除務農外,堅持讀書、學畫、練字。1945年8月18日,在日本宣佈投降後,程硯秋宣佈結束“閉口、閉眼、閉心”的“三閉主義,準備正式出山;之後,他重組秋聲社,於長安戲院為東北難民還鄉義演六場;11月2日,收王吟秋為弟子 [1] 
1946年6月25日,收趙榮琛為徒,正式舉行拜師典禮。秋,應宋慶齡之請,率秋聲社赴上海,在中國大戲院為兒童福利基金會演出義務戲。之後,應王準臣邀請,在天蟾舞台演出,期間共演出程派劇目36出 [1] 
1947年1月,在上海與俞振飛合作演出《賺文娟》《碧玉簪》《青霜劍》《紅拂傳》《鎖麟囊》《春閨夢》等程派京劇劇目;春,收李丹林為弟子;同年,在青龍橋辦農村功德學校。1948年,隱居於北平西郊董四墓村之程家花園,主持功德中學,該校因國民黨當局阻撓而不得不停辦 [1] 
1949年3月29日至5月31日,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世界保衞和平大會。7月2日至19日,參加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向大會提出《改革平劇建言》《籌設戲曲音樂博物館建議書》等五項提案。秋,收尚小云之子尚長麟為弟子。10月至11月,應邀至西安演出,並進行第一次地方戲曲音樂考察 [1] 
1950年,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西北戲曲訪問小記》。3月18日,致函周揚,提出《全國戲曲調查計劃大綱》和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編撰《全國戲曲總志》《中國戲曲通典》《中國戲劇史》《中國音樂史》《中國歌劇史》的設想,以及將原中國戲曲音樂博館收藏的實物、樂器、圖片、書籍捐贈給擬建的“國立戲曲音樂博物館”的建議。4月至5月初,率劇團赴山東、江蘇演出,同時調查地方戲曲。7月,再度赴西北地區調查地方戲曲。11月27日至12月11日,參加文化部召開的全國戲曲工作會議 [1] 
1951年2月至9月,率秋聲社赴中南和西南地區考察地方戲曲,同時進行演出。此次調查完全由程硯秋自行解決經費。10月23日,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屆第三次會議,向文藝界介紹赴西南地區考察戲曲音樂的情況。年底,向文化部提交《西南戲曲音樂考察報告書》。同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 [1] 
1952年9月,赴上海大舞台演出。10月6日至11月14日,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憑藉京劇《三擊掌》獲榮譽獎。冬,於長安大戲院首演京劇《祝英台》(後改名《英台抗婚》),飾演祝英台。該劇是其排演的最後一出新戲,也是秋聲社收山之作 [1] 
1953年,率新組建的程硯秋劇團赴天津新華劇院演出,主要劇目為京劇《祝英台》。3月,主動將《鎖麟囊》《柳迎春》等本戲送中國戲曲究院審查修改。5月13日,文化部《關於中國戲曲研究院1953年度上演劇目、整理與創作改編的通知》中,准許上演194出劇目,“程派”本戲,除《文姬歸漢》《朱痕記》及舊劇改編的《審頭刺湯》《竇娥冤》四個劇目之外,包括《祝英台》在內均未獲準上演。7月至8月份,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赴朝鮮慰問演出,任慰問團第一總分團副團長,深入前沿陣地為志願軍演出 [1] 
1954年4月,率劇團赴浙江舟山慰問解放軍。6月3日,於《光明日報》發表《悼王瑤卿先生》,緬懷病逝的恩師。9月15日至18日,作為河北省人大代表,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 
1955年8月31日,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參加國家歌劇院開幕典禮。11月,作為河北省人大代表,赴保定參觀考察,調研地方戲曲。同年,經周恩來介紹,破例收江新熔為弟子,是為其唯一女弟子 [1] 
1956年3月30日,在北影劇團禮堂彩排演出京劇《荒山淚》,同年,該劇經吳祖光改編執導,拍攝為彩色舞台藝術片。11月至12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團成員,前往蘇聯、東歐參觀訪問 [1] 
1957年1月,隨人大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4月至5月,赴山西觀摩戲曲。4月20日,以文化部觀摩團團長身份參加山西省第二屆戲曲會演開幕式,發表講話。5月6日,向山西各劇種青年演員作《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的講話。6月7日,在文化部和中國音協共同召開的戲曲音樂工作座談會上作《戲場上的音樂》講話。7月,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藝術表演評委會工作,擔任東方歌唱比賽評委會副主任。7月24日,與梅蘭芳周信芳袁雪芬常香玉陳書舫郎鹹芬聯名在《人民日報》發表倡議,建議戲曲界不演壞戲。9月20日,將自傳和入黨志願書呈交中國戲曲研究院領導。10月,成為中共預備黨 [3]  。是年,與楊寶森合作錄製京劇《武家坡》,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 [1] 
1958年1月,發表《談竇娥》一文,結合自己演戲的體會敍述對關漢卿的認識。2月,任即將訪問歐洲的中國戲曲歌舞團的顧問,為俞振飛、言慧珠排練多年未演的京劇《女兒心》中的一折,更名為《百花贈劍》。3月9日晚8時20分,因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病逝於北京醫院,享年54歲 [1]  。黨組織批准同意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 [4] 

程硯秋個人生活

家庭婚姻
程硯秋先祖隨多爾袞入關,多有戰功,戰死疆場。據陳叔通考證,程家祖傳牒文顯示,程的五世祖當過清朝中期的相國。程硯秋的曾祖父奎照系英和之子,嘉慶十九年甲戌科進士,歷任禮部尚書、軍機大臣;祖父錫祉是道光十五年乙未科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長蘆鹽運使;父親榮壽,世襲將軍之爵,母親託氏。程硯秋長兄承厚,字子明,二兄承和,字左臣,三兄承梅,字麗 [1] 
梅蘭芳與其原配夫人王明華介紹,1923年4月26日,程硯秋娶果素瑛 [1]  。二人生有三子一女,長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兒程慧貞,均未入梨園行。
程派傳人
程硯秋親傳弟子有荀令香陳麗芳、劉迎秋、趙榮琛王吟秋尚長麟李丹林、江新熔。曾得到程指導的演員還有新豔秋侯玉蘭李世濟李薔華 [2] 

程硯秋主要作品

程硯秋代表劇目

《武家坡》
《賀后罵殿》
《三擊掌》
《玉堂春》
《汾河灣》
《紅拂傳》
《花舫緣》
《鴛鴦冢》
《青霜劍》
《春閨夢》
《荒山淚》
《文姬歸漢》
《鎖麟囊》
《女兒心》
《碧玉簪》
《亡蜀鑑》
《梅妃》
《竇娥冤》
《英台抗婚》
《賺文娟》
《三孃教子》

程硯秋主要著作

題目
刊發媒體/出版社
發表/出版日期
《檢閲我自己》
《北平新報》
1931年12月4日、11日
《我之戲劇觀》
《劇學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1932年1月
《戲劇是正經事,程豔秋一封留別信》
《北京晨報》
1932年1月7日
《程硯秋原名豔秋啓事》
《北平晨報》
1932年1月1日
《新聞報》
1932年1月20日
《致梨園公益會同人書》
《劇學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1932年3月
《致本所同人書,硯秋赴歐途中信》
《劇學月刊》第一卷第四期
1932年2月23日
《程硯秋自柏林致本所同人書》
《劇學月刊》第一卷第12期
1932年8月20日
《程硯秋赴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
世界編譯館北平分館
1933年8月
《歐遊歸來》
《天津益世報》
1933年9月連載
《話劇導演管窺》
《劇學月刊》1933年第二卷7-8期合刊及第10期
-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序》
《劇學月刊》第三卷11期
1934年11月
《非程式的藝術》
《維也納》雜誌創刊號
1935年8月
《致凌霄閣主談歌法》
《北京晨報》
1939年2月9日
《西北戲曲訪問小記》
《人民日報》
1950年2月25日
《關於地方戲曲的調查計劃》
《人民日報》
1950年4月16日
《從青島到帕米爾》
《進步日報》
1950年12月-1951年2月連載
《秦腔源流質疑》
《新戲曲》
1951年11月
《讓戲曲的百花開得美麗》
《北京日報》
1952年10月7日
《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
《新民報·晚刊》
1953年3月15日
《悼瑤卿先生》
《光明日報》
1954年6月3日
《生平最快樂的一件事》
《光明日報》
1955年2月26日
《略談旦角水袖的運用》
《戲曲研究》
1957年1期
《我的學藝經過》
《戲曲研究》
1957年2期
《歡迎蒲州梆子來京演出》
《人民日報》
1957年7月12日
《冀中民間戲劇的花朵——絲絃戲》
《人民日報》
1957年年11月21日
《與青年演員談如何談藝》
《戲曲研究》
1958年1期
《戲曲表演的基礎——五功四法》
《戲曲研究》
1958年1期
《談竇娥》
《戲劇論叢》第一輯
1958年2月27日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5] 

程硯秋唱片錄音

劇目名稱
發行公司
灌錄時間
《碧玉簪》
高亭唱片公司
1928年4月
《朱痕記》
《玉堂春》
《文姬歸漢》
《鴛鴦冢》
《女起解》
《汾河灣》
《亡蜀鑑》
勝利-亞樂西羣唱片公司
1936年
《春閨夢》
《荒山淚》
《沈雲英》
《鴛鴦冢》
《三孃教子》
《回龍閣》
《四郎探母》
《武家坡》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57年
以上內容參考資 [1] 

程硯秋參演電影

程硯秋獲獎記錄

藝術類
  • 1952    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譽獎[1]     三擊掌    (獲獎)    

程硯秋藝術特色

音色
程硯秋停演在北京西山青龍橋務農 程硯秋停演在北京西山青龍橋務農
程硯秋根據自身音質條件,探索發聲方法,使因倒嗓而變得不佳的音質達到幽咽、沉鬱的藝術美感。他創造性地探索出“腦後音”共鳴,發聲時咽壁直立後挺,軟顎的“小舌”向腦後方提起。他運用氣息是科學的,發音時“向下順氣”,中低音胸腔肌肋向外擴張,尤其發高音時,氣沉丹田,即橫膈膜維持擴張狀態,同時丹田內收,在腰圍形成對力,使肺部不受外圍肌肉擠壓,氣息不致衝擊聲帶。這樣的用氣技巧使其音量輕響自如,行腔連貫、流暢。他的低音區注重共鳴和喉音運用,形成了音色的深沉感和凝鍊感。各發聲器官有機配合,口發聲時注重抬軟顎,同時大牙關虛開,鼻腔打通,下巴內收,有助於發高音,包括字音的“閉口音”發聲,形成了程派“咽音”音 [6] 
聲腔
程硯秋的唱腔旋律與節奏感情貼切,新穎別緻,達到旋律美和節奏美的辯證統一。他廣泛借鑑各劇種的唱腔,包括京劇旦、生、淨各行當的唱腔及地方戲,甚至其他藝術門類的音樂元素。比如《鎖麟囊》中的“低聲叫”是借自小生的“娃娃調 [6] 
他的唱腔特別注重“以字行腔”,追求字“正”的藝術效果。編腔時注重對人物情感的理解,從人物感情、性格出發設置旋律。程派唱腔旋律強調高低對比,使唱腔生動而不呆板 [6] 
程硯秋的唱腔十分注重節奏處理,包括腔板的密與稀、音量的輕與響、速度的快與慢、行腔的收與放,以及過門、轉板等都安排得張弛有致,使旋具有抑揚頓挫之美 [6] 
唸白
程硯秋的唸白講究語音的美感和音韻的和諧。他的唸白字正腔圓,講究平仄、尖團、氣口、噴口、咬字歸韻、四聲尖團,“上口”與否並講究發聲共鳴。唸白基本採用慢吐,字音真切清楚。唸白的低音常常帶用喉音、立音、齒音、運氣、提氣,使唸白字音達到字清、流暢、音色甘甜,圓潤悦耳。而且,唸白講究性格化,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情而 [7] 
身段
程硯秋注重運用身段技巧表達人物思想感情。他的基本功深厚,身段舞蹈的台步穩健、圓場利索、水袖飄灑,身段端莊流麗,穩重大方。他吸收太極拳、武術的形體氣韻,使身段含而不露、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具有放收、開合、虛有、賓主、進退、收縱的對襯的美學特 [8] 

程硯秋人物評價

程硯秋演戲的態度認真嚴肅,一絲不苟,從不懈怠。對全劇社無論主演、配演乃至羣眾演員都嚴格要求,決不馬虎。他熱愛戲曲事業,在藝術上對己對人都非常嚴 [10] (京劇演員侯喜瑞評)
程硯秋為人恬靜、謙和,與之相處使人油然而生欽敬、愉快之感。他為人的品格、精神面貌,不僅感染着他的朋友、他的同業,也深入他的戲 [9] (作家、編劇翁偶虹評)
程硯秋的一生,是不斷追求光明、追求進步的一生;是為弘揚民族精神不懈努力的一生;是為京劇藝術辛勤耕耘、進取創新的一生。他獨創的程派藝術,唱腔新穎動聽,表演技藝高超,征服了無數觀眾,贏得了海內外讚譽。他豐富的藝術經驗、獨到的理論見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和精神財 [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評)

程硯秋後世紀念

1960年3月9日,程派劇團在人民劇場舉行紀念程硯秋逝世兩週年演 [11] 
1983年3月,中央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等聯合主辦了經念程硯秋逝世35週年活 [11] 
2003年12月8日,紀念程硯秋誕辰100週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 [12] 
2014年7月至8月,遲小秋舉辦紀念程硯秋先生誕辰110週年專場演 [13] 
2018年9月1日、2日,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等主辦《程韻流芳》名家名票演唱會,紀念程硯秋逝世60周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