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典

(東漢末年名將)

鎖定
李典(生卒年不詳),字曼成。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省鉅野縣)人,居於乘氏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將。
李典自幼好學,不樂兵事,起初治民,後來從軍。並從徵河北、荊州、西涼等地,屢立戰功。曾在博望坡之戰識破劉備的偽遁之計,救下了夏侯惇于禁。又參與了逍遙津之戰
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時去世。
曹魏建立後,追諡李典為愍侯。李典既非被殺,也非君王,其諡號的含義應當與耿弇寇準相同,即“在國連憂曰愍”。
概述內圖片來源:葉雄《三國演義人物譜》
全    名
李典 [3] 
曼成
諡    號
愍侯 [34]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陽郡鉅野縣(今山東鉅野)
主要成就
博望坡之戰;逍遙津之戰
職    業
將領
官    職
破虜將軍
終    年
36歲

李典人物生平

李典至親早卒

李典的從父李乾,有英雄氣概,在乘氏(地名)集合了好幾千食客。初平中,帶領眾人跟隨曹操,在壽張打敗黃巾軍,又跟隨曹操攻打袁術,征討徐州。
興平元年(194年),乘曹操攻打徐州之計,留守兗州的張邈陳宮等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兗州各郡縣紛紛歸附呂布。呂布軍到達乘氏,李氏宗族在李進的領導下,保住了乘氏。 [1]  [2]  於是,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撫各縣百姓。
興平二年(195年)夏季,呂布的別駕薛蘭治中李封率軍到了鉅野縣,欲招降李乾,勸其反叛曹操。李乾不聽從,於是他們把李乾殺害。 [3-4] 
曹操派李乾的兒子李整帶領李乾的部隊,和其他將領一起攻打薛蘭、李封。薛蘭、李封被打敗後,李整又跟隨曹操平定兗州的各縣,有戰功,逐漸升遷。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發生了衣帶詔事件,袁紹、曹操正式宣戰 [5-6]  。曹操不再認可袁譚青州刺史之職,於是任命李整為青州刺史。 [7-9] 
建安五年(200年),李典的從兄李整也去世了,當時正值袁曹雙方相距於官渡的時期。 [10] 

李典少年成名

李典各類形象
李典各類形象(5張)
李典年少時好學,不愛好征戰,於是拜師讀《春秋左氏傳》,熟讀各種書籍。 [11] 
建安五年(200年),李整死後,李典任潁陰縣縣令,擔任中郎將,統領李整的部隊。曹操認為李典是個可造之材,讓他試着管理百姓。升遷為離狐太守。時值官渡之戰,李典帶領家族的人以及所轄部隊運輸糧食布匹供應軍需。 [10]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敗逃之後,李典被任命為裨將軍,在安民屯兵駐紮。 [12]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在黎陽攻打袁譚、袁尚,於是派遣李典與程昱等將領用船將軍糧運輸過去。正趕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帶領部隊駐紮在河上,斷絕了水道,曹操下令李典、程昱説:“如果船過不去,就走陸路。”李典與各將領商議説:“高蕃的部隊缺少兵甲只是依仗水勢,士兵有輕敵的心思,攻打他們一定能夠取勝。在軍隊可以不聽聖旨;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的事,自己做主也可以,應該立即攻打。”程昱也這樣認為。於是向北渡過黃河,攻打高蕃,取得勝利,水路終於暢通。 [13] 

李典識破偽遁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劉備向北進攻葉縣,曹操調動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劉備。劉備駐軍博望,與夏侯惇對峙。一天早晨,劉備率軍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李典勸阻道:“敵人無故撤退,懷疑肯定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草木又濃密,不能追擊。”夏侯惇不採納他的意見,和于禁一同帶兵去追擊,李典留守。
夏侯惇、于禁果然中了劉備軍的埋伏,於是被擊潰了。李典帶兵去救援,劉備望見救兵已到,於是撤退。夏侯惇、于禁因此獲救。 [14-15] 

李典從徵四方

建安九年(204年),李典跟隨曹操圍攻鄴城,鄴城平定。
建安十年(205年),李典、樂進壺關圍攻高幹
建安十一年(206年),李典、樂進在長廣攻打管承,都取得勝利。李典升遷為捕虜將軍,封為都亭侯。
李典的族人部下三千多户,居住在乘氏,李典自願請求遷徙封地到魏郡。曹操笑着説:“你想效仿耿純嗎?”李典謝罪説:“我性格懦弱功勞微薄,但是封賞的爵位太大,確實應該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還沒有平定,應該遷徙到魏郡之郊,來防禦四方變亂,並不是效仿耿純。”於是遷徙部下族人一萬三千多口到鄴縣。曹操讚揚他,加封為破虜將軍 [16] 
建安十三年(208年),李典從徵荊州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都督護軍,督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17-18]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李典跟隨曹操征討韓遂馬超,進軍至際河的西岸,並在道東原上紮營。 [19] 

李典合肥破敵

建安十九年(214年)十月,曹操自合肥 [20]  ,李典與張遼、樂進率領七千人在合肥駐紮。 [21-22]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 [23]  ,曹操率大軍西征漢中,而孫權指揮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在東吳大軍圍城之時,合肥諸將便打開曹操之函,寫到:“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得與敵人交戰。”因為雙方兵力懸殊,李典、樂進諸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張遼説道:“曹公正率軍在外作戰,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所以這是在告訴我們在敵軍集合完畢前去攻擊他們。我們先挫折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可以順利守城。成敗之機,就在此一戰,各位還有什麼疑惑?” [24]  張遼打算按照教諭與李典一同出城交戰。樂進、李典、張遼平常都互不和睦。特別是,李典的至親(李乾、李整)、宗族 [2]  [1]  與呂布集團有着血海深仇,故而,李典、張遼之間有舊日的仇怨。張遼擔心李典不從,李典慷慨的説:“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如果可行)我怎麼能夠因為私怨而不顧大局呢!”於是,率領部眾與張遼一起打敗了孫權。 [25] 
曹魏一方記錄國家軍政大事的《武帝紀》專門歌頌了“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 [23]  而東吳一方只能陳述“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的事實,卻不能用“鬥死”或“披走”描述曹魏將領。 [26] 
逍遙津之戰獲勝的消息傳到曹操那裏。曹操拜張遼為徵東將軍,並給李典增加封地一百户。加上以前的封地,李典此時的封地住户已經達到了三百户。 [25] 

李典英年早逝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的合肥之戰時期,當地曾經有一場瘟疫,即“疫疾” [27]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三月,夏侯惇、曹仁、張遼、臧霸等二十六軍屯居巢 [28]  居巢當地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即“大疫”,曹軍大規模染病。 [29] 
李典去世時,年份未知,時年三十六歲。他的兒子李禎繼承他的爵位。 [30] 
魏文帝曹丕代漢稱帝后,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戰的功績,追加其嗣子李禎食邑百户,加上李典在世時的三百户封地,李禎共計擁有四百户。 [31]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張遼、李典的家族各增邑百户,對他們兩人各自的一個兒子賜爵為關內侯。” [32]  於是,李典的另一個兒子(不是李禎)受封關內侯,並獲得百户。 [33] 
後來,李典被追諡為愍侯。 [34]  然而,李典既不是禍亂始興的一國之君,也不是捐軀赴死的殉節之士,故而,追諡李典之法當為“在國連憂曰愍”,東漢名將耿弇臧宮等人、北宋名臣寇準,皆是按在國連憂之意而獲得“愍”的諡號,表達了世人對李典人生經歷的憐憂。而李典在世時,愛好學問,注重儒雅,從來不和別的將領爭搶功勞,又尊敬賢士大夫,生怕自己有禮節不周的地方。軍營的官兵都認為李典是長者。 [30] 
正始四年(243年),李典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35] 

李典歷史評價

陳壽:“①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②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 [36] 
王沈:“典少好學,不樂兵事。”
孫盛:“至於合肥之守,縣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必懷貪墮;以致命之兵,擊貪墮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而必固。是以魏武推選方員參以同異,為之密教,節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妙夫矣!” [32] 
沈林子:“耿純盡室從戎,李典舉宗居魏。林子雖才非古人,實受恩深重。” [37] 
張預:“孫子曰:‘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典不從太祖之命而破高蕃。又曰:‘佯北勿追。’典謂賊無故退而不可追。又曰:‘上下同欲者,勝。’典不以私憾害公,而率眾破權是也。” [38] 
蘇籀:“錯捐金帶子輿台,李典張遼安在哉。濟溺我應知大略,摧鋒人自得高才。”
胡三省:“操以遼、典勇鋭,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薛悌文吏也,使勿得與戰。” [39] 
黃道周:“魏擊譚、尚,兵至黎陽。命典與晃,船運軍糧。高藩絕水,船不得行。藩軍少甲,恃水而強。典窺懈怠,專制殺傷。既通水道,功不可量。劉皇伐鄴,惇、典守疆。忽燒屯去,惇欲追亡。典曰不可,設伏需防。惇不肯聽,被劫始忙。賴典救援,方兩相當。宗都甚重,散往招張。徒詣魏郡,彼此安康。遼欲擊賊,悉典仇方。典為國家,私憤久忘。盡力破賊,忠勇名揚。” [40] 
趙翼:“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 [41] 

李典藝術形象

李典文學形象

李典影視形象
李典影視形象(12張)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李典與樂進在第五回同時響應曹操的號召,前來投歸 [42]  。基本與史實相同,但在合肥之戰與史實不相同。張遼,樂進,李典三人在合肥守城,孫權率軍攻打。曹操派人送“賊來乃發”四字的木匣到合肥給三人,如果孫權十萬大軍來就打開。張遼打開一看,裏面寫着:“如果孫權將至,張遼將軍、李典將軍出戰,樂進將軍守城”。張遼將紙條給李典、樂進觀看,張遼打算出戰,但樂進見素與張遼不睦的李典默然不語,便對張遼説:“敵眾我寡,難以迎敵,應該堅守。”張遼見此並感慨二人不顧公事打算獨自出戰,李典頓時慷慨説道:“怎麼會因為私事而忘卻公事,願聽從指揮。”張遼大喜,讓李典埋伏在逍遙津,等吳軍過小師橋來攻打合肥,自己與樂進一起對抗,而李典拆小師橋。拆橋過後,李典帶領軍隊匯合張遼、樂進二人,合擊孫權,最後大敗孫權軍 [43] 

李典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94
張英武(羣雄逐鹿)
桑寶(赤壁鏖戰)
張京海(三足鼎立)
1996
2010
三國
曹國新
2013
《曹操》
王彬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李典傳》:典從父乾,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太祖遣乾還乘氏……典宗族部曲三千餘家,居乘氏。
  • 2.    《三國志·武帝紀》: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
  • 3.    《三國志》:李典,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也。典從父乾,有雄氣,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眾隨太祖,破黃巾於壽張,又從擊袁術,徵徐州。呂布之亂,太祖遣乾還乘氏,慰勞諸縣。布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聽,遂殺乾。
  • 4.    《三國志·武帝紀》:夏,布將薛蘭、李封屯鉅野,太祖攻之,布救蘭,蘭敗,布走,遂斬蘭等。
  • 5.    《三國志·武帝紀》: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
  • 6.    《後漢書·袁紹傳》:五年,左將軍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據沛以背曹操。操懼,乃自將徵備。田豐説紹曰: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
  • 7.    《九州春秋》:譚始至青州……後太祖拜為刺史……東攻孔融。
  • 8.    《後漢書·卷七十·孔融傳》: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
  • 9.    《三國志》:太祖使乾子整將乾兵,與諸將擊蘭、封。蘭、封破,從平兗州諸縣有功,稍遷青州刺史。
  • 10.    《三國志》:整卒,典徙潁陰令,為中郎將,將整軍,太祖善之,故試以治民之政。遷離狐太守。時太祖與袁紹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輸谷帛供軍。
  • 11.    《魏書》: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羣書。
  • 12.    《三國志》:紹破,以典為裨將軍,屯安民。
  • 13.    《三國志》:太祖擊譚、尚於黎陽,使典與程昱等以船運軍糧。會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將兵屯河上,絕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過,下從陸道。”典與諸將議曰:“蕃軍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擊之必克。軍不內御;苟利國家,專之可也,宜亟擊之。”昱亦以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
  • 14.    《三國志》: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 15.    《三國志·先主傳》: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 16.    《三國志》:從圍鄴,鄴定。與樂進圍高幹於壺關,擊管承於長廣,皆破之。遷捕虜將軍,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餘家,居乘氏,自請原徙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純邪?”典謝曰:“典駑怯功微,而爵寵過厚,誠宜舉宗陳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實郊遂之內,以制四方,非慕純也。”遂徙部曲宗族萬三千餘口居鄴。太祖嘉之,遷破虜將軍。
  • 17.    《三國志·魏書·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10]
  • 18.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三國志·卷二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8-24]
  • 19.    《水經注·卷四》:郭緣生《記》曰:漢末之亂,魏武徵韓遂、馬超,連兵此地。今際河之西,有曹公壘。道東原上,雲李典營。
  • 20.    《三國志·武帝紀》:公自合肥還。
  • 21.    《三國志》:與張遼、樂進屯合肥。
  • 22.    《三國志·張遼傳》: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 23.    《三國志·武帝紀》: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
  • 24.    《三國志·張遼傳》: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 25.    《三國志》:孫權率眾圍之,遼欲奉教出戰。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眾與遼破走權。增邑百户,並前三百户。
  • 26.    《三國志·吳書十·潘璋傳》: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
  • 27.    《三國志·甘寧傳》: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
  • 28.    《三國志·武帝紀》: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 29.    《三國志·司馬朗傳》: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惇、臧霸等徵吳。到居巢,軍士大疫。
  • 30.    《三國志》: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年三十六薨,子禎嗣。
  • 31.    《三國志》:文帝踐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禎邑百户。
  • 32.    《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7-14]
  • 33.    《三國志》:賜典一子爵關內侯,邑百户。
  • 34.    《三國志》:諡典曰愍侯。
  • 35.    《三國志》: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羣、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 36.    《三國志·魏書·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27]
  • 37.    《宋書·卷一百·列傳第六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7-14]
  • 38.    《十七史百將傳·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7-14]
  • 39.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七·漢紀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7-14]
  • 40.    黃道周《廣名將傳》
  • 41.    《皇朝經世文統編·經武部》載《古來用兵兵多者敗》
  • 42.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18]
  • 43.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6-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