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景榮慶

鎖定
景榮慶(1925年7月25日-2009年8月1日),原名景端成,男,京劇淨角。河南開封人。精於架花臉,擅演《蘆花蕩》《鍾馗嫁妹》《通天犀》等劇目。扮演《將相和》之廉頗,《贈綈袍》之須賈,《霸王別姬》之項羽,《失街亭》之馬謖,《除三害》之周處,《戰宛城》《長坂坡》《羣英會》《逍遙津》等劇之曹操等
中文名
景榮慶
別    名
景端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南開封
出生日期
1925年7月25日
逝世日期
2009年8月1日
畢業院校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
職    業
京劇淨角
代表作品
蘆花蕩
鍾馗嫁妹
《通天犀》
主要成就
《連環套》,《穆桂英掛帥》

景榮慶藝術經歷

13歲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永字科,學名景永成。16歲轉入榮春社科班榮、春科,改名景榮慶,得陳富瑞宋富亭孫盛文範寶亭等悉心教授。
出科後又得到郝壽臣丁永利錢寶森等的指點,技藝大進。1949年起,先後參加譚富英奚嘯伯言慧珠等劇團演出。
1953年加入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京劇團,與李少春葉盛蘭杜近芳等同台演出,又常為梅蘭芳配演。
1991年2月23日,農曆辛未年正月初九日:馬連良誕辰九十週年紀念演出舉辦
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京劇院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等十一個單位,於2月23、24日聯合主辦著名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先生誕辰九十週年紀念演出。除召開紀念大會、馬連良先生藝術研討會、藝術展覽會外,並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演出生前傑作《龍鳳呈祥》《借東風》《蘇武牧羊》《清宮冊》《白蟒台》《海瑞罷官》等劇目。參加演出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演員王金璐、譚元壽、馬長禮、李世濟、景榮慶、王玉敏、馬先生之女馬小曼和弟子等多人。
1993年11月18日,農曆癸酉年十月初五日:“東方雅韻——93年南北京劇名家榮譽匯演”舉行
11月18日至11月22日,東方電視台與上海萬豐房地產公司和上海弘韻文化娛樂有限公司聯合倡議並出資主辦了“東方雅韻——93南北京劇名家榮譽匯演”活動。薈萃了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京劇名家。應邀出席的南北京劇演員有張春華、譚元壽、杜近芳、李世濟、厲慧良、景榮慶、尚長榮李炳淑、孫毓敏、於萬增艾世菊馬博敏王正屏王夢雲奚中路以及台灣梅派再傳弟子魏海敏等。演出的劇目有《連環套》《穆桂英掛帥》《打瓜園》《扈家莊》《杜十娘》《小放牛》《打金磚》《豔陽樓》《鳳還巢》等。此次匯演創造了當時京劇票房的最高記錄。匯演期間,正值寒流襲擊上海,但是人民大舞台連續五天爆滿,每天還有大批等不到退票的戲迷堅守在劇場門口不肯散去。
1995年7月16日,農曆乙亥年六月十九日:北京市首屆“燕京杯”少兒京昆大賽開賽
7月16至23日,北京市首屆“燕京杯”少兒京昆大賽在東城文化館開賽。主辦單位有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北京燕京啤酒集團公司、《北京日報》社、《北京晚報》社、北京電視台、北京電台。由燕京啤酒集團提供贊助。組委會顧問李志堅。主任強衞,常務副主任李筠、副主任:龍新民、趙東鳴、蘭宏生、李福成、林浩基、張曉愛、呂浩才、李炳仁,秘書長張大禎,副秘書長王英傑、張曉晨,評委主任朱文相,評委:張云溪、吳素秋李慧芳、景榮慶、李鳴盛李玉芙陳志清趙葆秀。組委會研究確定北京少兒京昆大賽每兩年一次,包括專業與業餘兩部分,用紅頭文件下達基層,因此成為北京市組織規模最高,發動面最廣,最有權威的少兒京昆大賽,將北京市少兒京昆活動推向一個新階段。
1996年1月11日,農曆乙亥年十一月廿一日:海峽兩岸五戲校藍島杯京劇大賽舉辦
由北京市戲曲藝術學校校長孫毓敏與藍島大廈總經理李貴保共同發起舉辦由北京、上海、天津、中戲附中、台北復興五戲校參加的海峽兩岸五戲校藍島杯京劇大賽在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拉開了帷幕。11位評委為於世文、譚元壽、王金璐、吳素秋、李慧芳、於玉衡、李金鴻、景榮慶、賡金羣姜鳳山劉曾復。參加比賽的戲校學生有王佩瑜、王璽龍、穆宇郭偉等。大賽於1月17日結束。中宣部長丁關根出席大賽的開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同志出席大賽的閉幕式。
景榮慶 景榮慶
1997年7月22日,農曆丁丑年六月十八日:第二首屆北京市少兒京昆“韶山杯”大賽開賽
第二首屆北京市少兒京昆“韶山杯”大賽在長安大戲院進行比賽。
大賽顧問:李志堅、張百發、高佔祥、徐文伯、林文漪、馬少波。主任:龍新民,常務副主任:李筠,副主任:陶一凡、於長江、徐錫安、滿運來、於知峯、呂浩才、李炳仁、任寶卿,秘書長:王傑,副秘書長:張曉晨、潘洪業、黃永紅,評委主任:李慧芳,評委委員:吳素秋、李鳴盛、李元春、景榮慶、李玉芙、陳志清、王曉臨
2000年7月1日,農曆庚辰年五月三十日:北京第一屆國際票友演唱會舉行
7月1日至7月11日,北京首屆國際票友演唱會在長安大戲院舉行,本次活動一直在北京市委宣傳部領導下進行,由市委宣傳部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由京昆協會等單位協辦,具體主持運作由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京昆協會承辦,組委會主任由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龍新民擔任,常務副主任由市委宣傳副部長何卓新擔任,副主任有陶一凡、王惠、蔡赴朝、馬欣、降鞏民、王玉珍、孫毓敏、張曉晨、崔恩卿等同志擔任,評委會主任委員李慧芳,評委吳素秋、梅葆玖、李鳴盛、李元春、景榮慶、王玉珍、孫毓敏、趙葆秀、陳志清、張毓文,大會對世界各地報名者231人的錄音帶錄像帶逐一認真評審、確定80名入選,另有北京萬科城市花園、茗都園外國小朋友8人和南開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州留學生16名集體參演,總人數為104名,外藉人士佔三分之一。
7月7日至7月11日共演唱五場,此次盛會宗旨是“以藝為橋、廣交朋友,加強京劇交流,弘揚中華文化”,各大洲名票雲集北京,眾流派長安氍毹獻藝。以“不分勝負,意在弘揚,不排名次,重在參與”的原則,年齡最高79歲,最小5歲,四世同堂齊唱皮簧,充分體現了票友活動的國際性、廣泛性、羣體性、代表性和研習性,不少世界級名票説:“有北京京劇院專業大單位做班底服務,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舞台上展演,實現了平生最大的心願”。此次活動十分成功,每個環節都在市委宣傳部領導支持下進行,龍新民説:“京劇是北京特色,北京的優勢,在北京外事無小事”。他親自參加了組委會建立和組委會工作協調會,親臨到演唱現場欣賞票友演唱,親自召開了第一天的接風洗塵和最後一晚的歡送會,並熱情洋溢地宣佈,今後國際京劇票友演唱每兩年搞一次。此外龍新民同志親自參加記者招待會並認真佈置了北京市各新聞媒介的宣傳報導工作。《北京時報》《晚報》《晨報》《北京青年報》《中國日報》、北京新華分社、《人民日報》、北京電台、電視台等全體總動員,一時間形成首都文化生活中的最大的亮點,成為票友活動中規格最大,質量上稱,宣傳力度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國際京劇票友的世紀盛會。
2001年10月8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第一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頒獎晚會舉行
第一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頒獎晚會舉行。政協主席李瑞環親臨現場,京劇演員李世濟、王金璐、景榮慶、孫毓敏、李維康趙葆秀於魁智李勝素王蓉蓉張火丁等與票友們共同聯歡,為本次大賽畫上圓滿的句號。
2001年12月16日,農曆辛巳年十一月初二日: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閉幕

景榮慶藝術特色

景榮慶精於架子花臉,他工架壯美穩健,表演洗練大方,講究規範又善於運用藝術程式刻畫人物。
代表劇目和塑造角色
擅演《蘆花蕩》《鍾馗嫁妹》《通天犀》等劇目。扮演《將相和》之廉頗,《贈綈袍》之須賈,《霸王別姬》之項羽,《失街亭》之馬謖,《除三害》之周處,《戰宛城》《長坂坡》《羣英會》《逍遙津》等劇之曹操等。

景榮慶活動年表

1982年11月3日,農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國京劇院二團1982年赴滬演出
中國京劇院二團赴滬演出,在勞動劇場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和曾張云溪李世濟張春華、景榮慶、高玉倩。張云溪舉行告別舞台演出,與張春華合演《三岔口》。
1984年12月28日,農曆甲子年十一月初七日:慶祝《戲曲論叢》創刊京劇晚會舉行
12月28日至12月30日,王金璐陳永玲、景榮慶應邀來滬參加在人民大舞台舉行的慶祝《戲曲論叢》創刊京劇晚會,演出《小上墳》《八蜡廟》《戰宛城》等。
1988年10月15日,農曆戊辰年九月初五日:“中國南派京劇研討會”舉行
本日上海文化局、上海藝術研究所、上海京劇院聯合舉辦為期六天的“中國南派京劇研討會”在上海華夏賓館開幕。北京、上海、安徽、福建、吉林等省、市派代表參加。
10月17日、10月18日在美琪大戲院、10月19日在中國劇場組織三場演出,劇目有《三江越虎城》《古城會》、南派《甘露寺》《狸貓換太子》(九曲橋·落帽風)、《九更天》《紅菱豔》《瞎子算命》等。主要演員有梁慧超、景榮慶、劉斌昆、陳鶴昆、陳桂蘭、孫鵬志、趙雲鶴、王夢雲劉異龍孫花滿黃孝慈等。
1989年4月10日,農曆己巳年三月初五日:上海首屆國際旅遊節京劇藝術欣賞周舉辦
4月10日至4月16日,上海招商國際旅遊公司、上海魯迅藝術學校在人民大舞台舉辦上海首屆國際旅遊節京劇藝術欣賞周,邀請北京孫嶽、景榮慶,江蘇鍾榮、楊小卿等和上海京劇院二團合作演出《搜孤救孤》、《羅成叫關》、《白門樓》、《羣借華》、《荒山淚》等。並有業餘組織大江京劇研究社的祝賀演出。
1990年10月,參加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週年演出。

景榮慶參演劇目

有:
《鍘美案》(王海波於魁智尚明珠
《紅鬃烈馬》(於魁智許嘉寶等)
《四郎探母·交令出關》(於魁智等)
《徐母訓子》(王晶華於魁智
《文昭關》(於魁智
《打金磚》(於魁智
《羣借華》(張學津,孫嶽,葉少蘭,景榮慶)
穆桂英掛帥》(梅葆玖)
《玉堂春》(李世濟)
霸王別姬》(郭小莊,景榮慶)
《淮河營》(張學津)
《黃金台》(馬長禮)
《借扇》(董文華
《洪羊洞》(孫嶽)
《紅娘》(孫毓敏)
《紅樓二尤》(孫毓敏)
《金玉奴》(孫毓敏)
《霍小玉》(孫毓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