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元壽

鎖定
譚元壽(1929年1月4日—2020年10月9日),湖北武昌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1]  京劇武生、老生,譚門第五代嫡傳人,京劇大師譚富英的長子,譚小培之孫,譚鑫培的曾孫。代表作傳統京劇《定軍山》《桑園寄子》《問樵鬧府》等,其在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中飾演的郭建光這一角色被全國廣大觀眾所熟知。
2020年10月9日12時許,譚元壽在北京去世,享年92歲。 [2] 
本    名
譚元壽
性    別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9年1月4日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9日
畢業院校
富連成科班元字科
代表作品
沙家浜》《紅鬃烈馬》《定軍山》《南陽關》《桑園寄子》
籍    貫
湖北武昌

譚元壽人物經歷

譚元壽先生 譚元壽先生
譚元壽,國家一級演員,工老生,宗譚派。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3]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人。出身於梨園世家,譚門第五代傳人。他不僅在繼承傳統戲方面卓有成就,還排演了一些現代戲,《沙家浜》中郭建光一角最為觀眾所熟知。譚元壽是京劇武生、老生。出生於北京,祖籍武漢江夏,是譚富英的長子,出身梨園世家。曾祖父譚鑫培為京劇老生譚派創始人,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均繼承譚派。譚元壽是當今譚門的代表人物。譚派英秀堂掌門人。
譚元壽先生
譚元壽先生(6張)
1990年參演春晚京劇清唱京劇《定軍山》。
2013年6月8日,譚元壽、連麗如等60位非遺傳承人獲得“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在頒獎儀式上,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文輝等共同為獲獎傳承人頒發獎盃和獲獎證書。
1938年譚元壽入富連成科班元字科,從雷喜福王喜秀張連福劉盛通、宋繼亭等學老生;
師從王連平沈富貴茹富蘭錢富川等學武生,受到嚴格的基本功訓練。
1945年結束科班生活,曾為荀慧生“挎刀”、參加裘盛戎的班社,出科後拜李少春為師。
1947年譚元壽和杜近芳在北京合演《紅鬃烈馬》,獲得好評。
1949年曾自行挑班。
1954年參加北京京劇團。
1984年受邀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京劇《定軍山》。
1990年受邀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再度表演京劇《定軍山》。
2006年參加央視春節戲曲晚會
2016年12月,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4] 

譚元壽主要作品

常演劇目有:《定軍山》《南陽關》《桑園寄子》《問樵鬧府》《打金磚》《戰太平》《秦瓊賣馬》等。
1964年在現代戲《沙家浜》中飾郭建光,頗有創造。

譚元壽活動年表

1956年11月,農曆丙申年:張君秋加盟北京京劇團。
譚元壽先生 譚元壽先生
1984年11月,農曆甲子年: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週年籌備組成立。
1985年1月8日,農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週年紀念演出第一天。
1985年1月9日,農曆甲子年十一月十九日: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週年紀念演出第二天。
1988年4月28日,農曆戊辰年三月十三日:侯喜瑞藝術專場演出舉辦
1990年10月,農曆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週年演出。
1991年2月23日,農曆辛未年正月初九日:馬連良誕辰九十週年紀念演出舉辦。
1992年2月3日,農曆辛未年十二月三十日:1992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1994年4月29日,農曆甲戌年三月十九日: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開台祝賀演出舉行。
1995年11月17日,農曆乙亥年九月十九日:第一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開幕。
1996年1月11日,農曆乙亥年十一月廿一日:海峽兩岸五戲校藍島杯京劇大賽舉辦。
1996年3月15日,農曆丙子年正月廿六日:1996年“雙休日少兒京劇百場演出”開演。
2000年12月30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初五日,19時45分:懷仁堂2001年新年京劇晚會舉行。
2003年1月31日,農曆壬午年十二月廿九日:2003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4年1月21日,農曆癸未年十二月三十日:2004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4年6月10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廿三日:天蟾逸夫舞台週年慶典第一天。
2005年5月30日,農曆乙酉年四月廿三日,上午:譚元壽收姚宗文為徒。
2005年9月6日,農曆乙酉年八月初三日:《醒木驚天連闊如》出版,《江湖叢談》再版
2005年10月23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一日:《新週刊》“粉墨春秋榜”頒獎典禮暨大型紀錄片《粉墨春秋》發佈會舉辦
2005年11月6日,農曆乙酉年十月初五日,10時:譚鑫培陵墓修復工程揭幕和祭掃儀式舉行
2011年03月1日, 2010PASSAT——華鼎電影盛典

譚元壽幕後故事

年近八十出演《定軍山》
譚元壽先生
譚元壽先生(8張)
譚元壽所演的電影是《定軍山》。100年前,他的曾祖父譚鑫培表演的京劇電影《定軍山》,只有5分鐘的拷貝,後來在一場大火中化作灰燼,保存下來的只有一張譚鑫培的劇照
100年後,作為向中國電影百年獻禮的影片,新版《定軍山》誕生了。
扮演郭建光“感覺非常累”
譚元壽先生飾劉備 譚元壽先生飾劉備
譚元壽扮演的郭建光果然很成功。當時無人能替,譚元壽一直是一個人扮演。1965年,譚元壽在上海劇院連演了40場。後來,他雖然不能再演《沙家浜》了,但作為譚派第五代掌門人,仍堅守在舞台上。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後,譚元壽作為京劇界老藝人,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傳統戲復出不久,他便出演《黑水國》、《龍鳳呈祥》和《羣英會》等劇目,功力不減當年。此後,譚元壽一直是北京京劇院的主力。為了進一步傳揚國粹藝術,他先後為近20部老戲錄音進行了配像,為發展京劇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京劇譚派 京劇譚派
譚元壽的高祖譚志道,是譚家入京劇行的第一代,“他出道時,京劇甚至還沒有最終形成,當時還被稱為徽調。1847年,我高祖的獨生子出生在北京大柵欄地區,他就是我們譚家最著名的人——譚鑫培”。
譚鑫培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藝術流派。在20世紀初期,京劇已流行全國,京劇界甚至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1905年,譚鑫培主演了中國的第一部電影京劇《定軍山》。那個時候,上到皇宮貴族下到市井百姓,都讚歎“國自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説叫天兒”。這個“叫天兒”就是譚鑫培。著名學者梁啓超也説,“四海一人譚鑫培”。
譚鑫培的第5個兒子譚小培,成了譚門第三代的掌旗人物。他除了繼承譚派傳統,最大的貢獻就是培養出又一個譚派響噹噹的人物——兒子譚富英,也就是譚元壽的父親。
建國後,毛主席很迷譚富英的戲。“我記得1950年,父親等人在朝陽門內陸軍醫院禮堂合演《武家坡》。毛主席得到消息後特地趕來觀看。我當時在後台伺候父親,聽説毛主席來了,扒開台簾一看,正趕上毛主席把煙掏出來,給了我祖父譚小培一支,他自己拿一支,然後拿上火柴,給我祖父點煙。當時周圍人都特別吃驚,説從沒見毛主席這樣主動給人點煙。父親唱完戲後,毛主席還説‘我在延安就聽到你的聲音了,到北京親自看到你的戲,確實唱得非常精彩’。”
譚元壽先生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 譚元壽先生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
1962年,譚富英祖孫三代同時來到中南海給毛主席演唱。“我們唱完後,毛主席很風趣,管我父親叫譚先生,管我叫小譚,管我兒子孝曾叫小小譚。那天特別榮幸,毛主席還請我們爺仨吃了飯……”説到這裏,譚元壽臉上露出笑容。
譚孝曾是譚元壽的長子,也是譚派第六代傳人。而今,譚孝曾的兒子譚正巖,已成了譚派的第七代傳人。在戲曲界,譚家是絕無僅有的傳奇。
譚元壽已基本淡出舞台,偶爾會在一些重大演出或紀念活動中表演家傳老生戲。
沙家浜》的前世今生
譚元壽先生-沙家浜
譚元壽先生-沙家浜(6張)
沙家浜》最初並不是樣板戲,它是從滬劇逐漸演變並傳唱全國的。1953年成立的上海人民滬劇團。1959年,現代革命題材的《星星之火》演出獲得成功後,劇團打算再上一部新作。後來,聽説有一部紀實文學作品《血染着的姓名》寫得很好,劇團同志找來閲讀,深深為36位新四軍傷病員艱苦鬥爭的事蹟所感動,認為是很好的題材,而且適合滬劇。劇本初稿完成,取名《碧水紅旗》,後又改名《蘆蕩火種》。1960年11月27日,上海人民滬劇團首演《蘆蕩火種》,獲得成功。從此,《蘆蕩火種》成了保留劇目,“文革”前演了370場,觀眾達56萬人次之多。譚元壽回憶説:“劉少奇同志觀看《蘆蕩火種》後也給予好評,這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意義。劉少奇曾任新四軍政委,他的肯定意味着這個劇目在政治上站得住。”
1964年初,《蘆蕩火種》去北京公演,被北京京劇團一眼看中,由著名作家汪曾祺等人執筆,改編為京劇。趙燕俠阿慶嫂高寶賢演郭建光。後來,演員又做了變更。阿慶嫂用A、B角,趙燕俠、劉秀榮輪流演出,郭建光則由譚元壽飾演。當京劇《蘆蕩火種》修改得比較成熟時,請毛主席觀看。毛主席提了3點意見:一是鮮明地突出戰士的英勇形象;二是原結尾利用胡傳魁結婚,戰士們化妝成鼓手、轎伕襲擊,風格近乎鬧劇,應該“要突出武裝鬥爭的作用,打進去”;三是故事發生在沙家浜,中國許多戲用地方為戲名,這齣戲名字可改叫《沙家浜》。
2020年10月9日12時許,譚門第五代傳人、《沙家浜》裏的“郭建光”譚元壽在京離世,享年92歲。 [2] 

譚元壽藝術特色

他嗓音高亢,功底紮實,文武兼備。他較全面地繼承了譚派的藝術風格,又借鑑了餘派傳人李少春的表演,是一位文武兼備的京劇老生。在半個多世紀的舞台實踐中,具有自己豐富的創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