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連良

(中國京劇演員)

鎖定
馬連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字温如 [1]  ,生於北京市。回族,中國京劇男演員,工老生。
1908年,入喜連成科班(後改名富連成。1913年,成為科班主 [6]  。1917年,出科後在福州演出京劇《珠簾寨》。1918年,再入富連成科班繼續深造。1921年,初次赴上海演出,表演《問樵鬧府》《南陽關》等劇目。1922年12月,應邀加入玉華社。1923年,開始整理、改編傳統劇目,進行京劇改 [6]  。1925年,演出整理改編的京劇新戲《廣泰莊》《化外奇緣》等。1927年,自組春福社,正式掛頭牌。1928年,推出獨有劇目《大紅袍》《應天球》等。1929年,首演京劇《許田射鹿》。1930年,成立“扶風社”。1931年,改編重排京劇劇目《蘇武牧羊》。1936年,其改編的京劇《胭脂寶褶》首演。1938年,改編並演出反抗異族壓迫的京劇《串龍珠》。1939年,首演抗敵禦侮主題的京劇《春秋筆》。1942年,改編創作京劇《十老安劉》。1947年,演出《羣英會·借東風》《四進士》等劇目。1948年,赴香港演出。1951年,返回廣州,與張君秋組成中南聯誼京劇團。1952年,排演新編歷史劇《將相和》。1953年,赴朝鮮參加戰場慰問演出。1955年,擔任北京京劇團團長。1958年,排演京劇《赤壁之戰》。1961年,演出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1966年12月16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 [5] 
馬連良是京劇“馬派”創始人,“四大鬚生”之一,將“生”“末”兩行的表演手段融為一體,極大地豐富了京劇的唱腔藝術,形成了唱唸做相結合的風 [7]  [11-12] 
本    名
馬連良
民    族
回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北京西城阜城門外檀家道
出生日期
1901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1966年12月16日
畢業院校
富連成社
代表作品
借東風
代表作品
四進士
清風亭
失空斬
甘露寺
職    業
演員
別    名
馬三賞(原名)
黨    派
中國民主同盟 [2] 
行    當
老生

馬連良人物經歷

1901年2月28日(農曆正月初十),生於北京阜成門外檀家道,排行第三,原名馬三賞。1905年,就讀於北京清真寺小學。1908年,入喜連成科班(後改名富連成,排名“連良”,蕭長華為其取字“温如”;從茹萊卿學習武小生,打下武功基礎;繼從葉春善蔡榮貴、蕭長華學老生 [5]  [6] 
馬連良 馬連良
1909年,開始登台演出,在京劇《取洛陽》中飾劉秀,在京劇《大賜福》中飾天官,在京劇《探莊》中飾石秀 [5]  [6] 
1910年,科班課業繁重,又因勤學苦練,患病,由父親領回家治療,痊癒後返回科班;在譚金培、陳德霖等演出的京劇義務戲《硃砂痣》中扮演韓員外之子天賜。
1911年,在學習老生文戲、武戲二十餘出基礎上,學演老旦、丑角、小生戲 [5]  [6]  。1913年,成為科班主力,專演京劇《鐵蓮花》《一捧雪》《胭脂虎》等做工戲。
1914年,在京劇《硃砂痣》中飾演吳惠泉,與李連貞合演京劇《武家坡》。1915年,隨科班在廣和樓演日場戲,常演壓軸戲《法門寺》等;同年,進入倒倉期,多演出重做表、唸白的劇目,如《四進士》《十道本》等。1916年,觀摩譚金培所演《連營寨》《天雷報》《捉放曹》《南陽關》等京劇劇目。1917年,出科後,其三叔馬崑山在福州組班,應邀擔任主演,主要演出劇目有《珠簾寨 [5]  [6] 
1918年,中秋節前返回北京,再入富連成科班,繼續深造。10月1日,於廣和樓首演日場,參演大軸戲《八大錘》;10月2日,與小翠花合作演出京劇《烏龍院》。12月16日,在廣和樓日場首演京劇《失印救火》(又名《胭脂褶》) [5]  [6] 
1919年5月9日,在廣和樓日場演出京劇《胭脂褶》。8月3日,在廣和樓日場演出大軸戲《焚綿山》,飾介子推。此外,先後在京劇《罵王朗》中飾諸葛亮、京劇《雲台觀》中飾王莽 [5]  [6] 
馬連良與孟小冬合影 馬連良與孟小冬合影
1920年3月9日,初次演出京劇《三字經》。 此時期多演出以念做見長的京劇劇目,如《天雷報》《梅龍鎮》《借趙雲》《鐵蓮花》等 [5]  [6] 
1921年,初次赴上海,在亦舞台演出京劇《問樵鬧府》《南陽關》《珠簾寨》《南天門》《定軍山》等。12月10日,演出京劇《汾河灣》。同年,首次灌製唱片《定軍山》《南天門》《開山府》《天雷報》《借東風》《對金瓶》《珠簾寨》等。當年年底,辭富連成科班 [5]  [6] 
1922年1月,搭沈華軒臨時班,演出劇目《南天門》《戲鳳》。上半年,在上海亦舞台演出譚派劇目《南陽關》《失空斬》《珠簾寨》,並與荀慧生合演《打漁殺家》。7月26日,與王洪壽、沈華軒在北京大柵欄慶樂園演出京劇《羣英會·借東風·華容道》。12月,應邀加入玉華社,與尚小云合演大軸戲《寶蓮燈》帶《打堂》;與王瑤卿合演京劇《珠簾寨》《汾河灣》等;與王鴻壽在慶樂園合演夜戲,在京劇《三國志》《羣英會》《借東風》《華容道》中飾演魯肅、諸葛亮 [5]  [6] 
1923年初,在中和戲園日場,與尚小云、王瑤卿合作演出全本《紅鬃烈馬》。1月14日,與王瑤卿壓軸演出京劇《珠簾寨》。1月31日,助演尚小云主演的京劇《福壽鏡》。其後,赴上海演出半年,返回北京後,應俞振庭之約加入雙慶社。8月15日,與尚小云在廣德樓首演京劇《寶蓮燈》。9月,演出京劇《定軍山》。12月7日,助演尚小云的京劇《紅綃》。自該年起,開始整理、改編傳統劇目,矢志改革京劇 [5]  [6] 
1924年春,助演尚小云的京劇《刺紅蟒》。後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與周信芳合作京劇《羣英會》《借東風》《華容道》《武鄉侯》,均飾演孔明;在京劇《十道本》中扮演李淵、《摘纓會》中扮演楚莊王、《鴻門宴》中扮演范增,此外演出《雪杯團圓》《火牛陣》等劇目。秋後返回北京,參加和勝社,與朱琴心並列頭牌,首演于吉祥園日場,出演大軸戲《借東風》。9月13日,演出大軸戲《定軍山》。11月20日,在天樂園日場壓軸演出京劇《盜宗卷》。11月24日,與王鳳卿、尚和玉合演劇目《定軍山》《陽平關》。12月20日,在華樂園改建完成開幕式上演出京劇《盜宗卷》。12月22日,華樂園日場,與尚和玉演出京劇《連營寨》,參演大軸戲《翠屏山 [5]  [6] 
1925年2月8日,於華樂園首演經過整理的京劇新戲《廣泰莊》,飾演徐達。2月下旬,與朱琴心合作演出京劇《四郎探母》,排練根據《七擒孟獲》改編的新戲《化外奇緣》,在劇中扮演孔明。4月4日,《化外奇緣》首演於華樂園。5月29日,在華樂園首演其整理改編的三國戲《流言計》。是年秋天,到上海演出,由高亭公司灌錄多張唱片。冬天,再度參加尚小云協慶社。12月20日,在三慶園演出壓軸戲《盜宗卷》。同年,還整理演出了京劇劇目《四進士》 [5]  [6] 
1926年,隨協慶社赴上海、漢口演出,在漢口老舞台演出京劇《探母回令》《定軍山》《擊鼓罵曹》。5月底,在北京吉祥園演出京劇《問樵鬧府》。12月,與朱琴心在開明戲院合演京劇《四進士》;12月22日,與朱琴心聯袂推出新戲《玉鐲記》 [5]  [6] 
馬連良 馬連良
1927年初,與尚和玉、郝壽臣合演京劇《陽平關》。1月底,在上海與荀慧生、王連浦在亦舞台合作演出,並灌唱片《天雷報》《珠簾寨》《戰樊城》等。返回北京後,又與朱琴心赴天津明星戲院演出京劇《陰陽河》,並代替受傷的朱琴心掛頭牌,獨挑大樑演出全本《一捧雪》。自天津返回北京後,6月,自行挑班演出,組織春福社,正式掛頭牌。6月9日,在慶樂園首演京劇《定軍山》,扮演黃忠。此後演出劇目有《武鄉侯》《青梅煮酒論英雄》《取南郡》《盤河戰》《秦瓊發配》《渭水河》《戰宛城》《龍鳳呈祥》《火牛陣》《鴻門宴》《範仲禹》等。11月3日,演出京劇《龍鳳呈祥》,前飾喬玄,後飾魯肅。11月10日,在華樂園演出京劇《焚綿山 [5]  [6] 
1928年3月18日,演出根據傳統戲《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加工而成的全本京劇《範仲禹》。夏,赴上海在申江亦舞台演出,改編《雪擁藍關》《安居平五路》等京劇劇目。應開明公司之約灌製《陽平關》《焚棉山》《火牛陣》等唱片。秋,返回北京,與郝壽臣合作演出。8月25日,在中和戲園道演,打炮戲為京劇《探母回令》飾楊四郎。8月26日,演出全本京劇《清風亭》,在劇中飾演張元秀。此後,先後推出獨有京劇劇目《大紅袍》《應天球》《天啓傳》《三顧茅廬》等 [5]  [6] 
1929年夏,赴上海,應高亭、勝利公司約請,灌製《甘露寺》《大紅袍》《清風亭》《取南郡》《討荊州》《翠屏山》《龍虎鬥》等唱片。秋,返回北京,加入“扶榮社”,掛頭牌。9月29日,與郝壽臣合作,首演根據傳統摺子戲《血帶詔》改編的京劇《許田射鹿》,飾國舅董承。繼而演出《祭滬江》《十道本》《要離刺慶忌》等京劇劇目。年底赴上海演出,在梅蘭芳赴美前,與梅在上海大舞台合演京劇《探母令》,並與梅蘭芳合灌《四郎探母》《打漁殺家》《寶蓮燈》等唱片。
1930年3月23日,在中和戲園演出根據《東周列國志》改編的傳統戲《要離刺慶忌》,飾要離。是年秋,成立“扶風社”,首場打炮戲為全本京劇《四進士》,飾宋世傑。此後,推出京劇傳統戲《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冬,赴上海與楊小樓合作演出《羣英會·借東風》《八大錘·斷臂説書》《摘纓會》《要離刺慶忌》等劇目。返回北京後,參加江西水災義務戲演出,出演京劇《定軍山》。同年,在天津向孫菊仙行拜師禮,由孫先生親授《澠池會》《胡迪罵閻》等劇目 [5]  [6] 
1931年5月17日,在吉祥戲園夜場演出京劇《轅門斬子》。5月30日,首演改編重排的京劇傳統劇目《蘇武牧羊》,飾蘇武。同年,再度與周信芳合作,於天津春和大戲院合演《羣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十道本》《火牛陣》《一捧雪》《八大錘·斷臂説書》等京劇劇目 [5]  [6] 
1932年,赴上海、南京、青島、濟南各地演出,改革戲裝,將舊式門簾台帳革新為後幕、邊幕。同年,挖掘整理了傳統老戲《假金牌》(又名《張居正智調孫伯陽》《三上殿》,故事題材即後來的《孫安動本》) [5]  [6] 
1933年初,演出京劇《羣英會·借東風》,前飾魯肅,後飾孔明。同年,將傳統戲《雲台觀》增益頭尾,重新整理編排為《白蟒台》後演出,飾王莽 [5]  [6] 
1934年,赴武漢演出,返回北京後排演新戲《楚宮恨》,飾伍奢。同年,整理重排全本《一捧雪》,一人連飾三角,前莫成,中陸炳,後莫懷古 [5]  [6] 
1935年,排演新戲《羊角哀》(又名《捨命全交》),扮演羊角哀。這年秋天,赴長沙演出,後至天津主持中國大戲院開幕式 [5]  [6] 
1936年上半年,赴上海演出。秋,將京劇傳統摺子戲《遇龍館》《失印救火》相連貫,增益首尾,改編為《胭脂寶褶》。8月21日,該劇首演,前飾永樂帝,後飾白懷 [5]  [6] 
1937年冬,應邀率扶風社赴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表演《蘇武牧羊》《三孃教子》《四進士》《審頭刺湯》等老生劇目,還演出楊派武生戲《豔陽樓》,與葉盛蘭分飾前後高登。11月14日,在北京新新戲院日場演出《蘇武牧羊》。同年,應百代公司之約與王玉蓉合灌全本《武家坡》唱片;籌股建造新新戲院,作為扶風社的固定演出場所 [5]  [6] 
1938年,將山西梆子《反徐州》改編為京劇《串龍珠》,在劇中飾徐達,於4月23日首演於新新戲院夜場,因該劇反映反抗異族壓迫,被日偽當局禁演,後馬連良在天津法租界中國大戲院連演多場 [5]  [6] 
1939年元旦,在新新戲院首演根據山西梆子《混儀鏡》改編的抗敵禦侮主題的京劇《春秋筆》,前飾張恩,後飾王彥丞。11月28日,在新新戲院推出根據《隋唐演義》改編的京劇《臨潼山》,飾李淵 [5]  [6] 
1940年底,率扶風社在天津大戲院演出,與張君秋、葉盛蘭、郝壽臣、李多奎等共同演出《借東風》《四進士》《蘇武牧羊》《夜審潘洪》《白蟒台》《要離刺慶忌》《八大錘·斷臂説書》《游龍戲鳳》等京劇劇目。1941年,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串龍珠》《春秋筆》等京劇劇 [5]  [6] 
1942年,在徐凌霄、陳墨香、王瑤卿、徐蘭沅協助下將川劇《淮河營》、京劇《盜宗卷》、漢劇《焚漢宮》改編為《十老安劉》,前飾蒯徹,後飾張蒼。10月,被脅迫以“華北演藝使團”之名赴偽滿州國演出,在長春、瀋陽演出近兩個月,演出劇目有《借東風》《四進士》《硃砂痣》《蘇武牧羊》《春秋筆》《串龍珠》等。後將奉天演出收入盡數捐贈當地修建回民中 [5-6] 
1944年初,在上海蔘加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在開幕式上加演劇目《跳加官》;同年,與言慧珠合灌《汾河灣》《南天門》等唱片。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北京多次參加義 [5-6] 
1946年春,赴上海在天蟾舞台演出,期間為宋慶齡主辦的兒童福利基金演出數場義務戲,與梅蘭芳、周信芳、譚富英、李少春等合演《四郎探母》《打漁殺家》等京劇劇目。後因曾赴偽滿演出被誣,返回北京,病休在 [5-6] 
1947年冬,與張君秋、葉盛蘭、袁世海、馬富祿等應邀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演出,演出劇目有《羣英會·借東風》《甘露寺·回荊州》《四進士》等。1948年6月,在蘇州開明大戲演出;同年秋,與張君秋赴香港演出,先後在娛樂戲院、高升戲院、普慶戲院演出。1949年,受邀於香港勝利影片公司拍攝《借東風》《玉堂春》《打漁殺家》《游龍戲鳳》四部京劇電影藝術 [5-6] 
1950年,原上海中國大戲院經理孫蘭亭去世,與張君秋、俞振飛及來香港巡演的楊寶森、楊寶忠等人為其演出義務戲,演出京劇《範仲禹》,與楊寶森分飾前後範仲禹,在京劇《大八蜡廟》中反串扮演費德 [5-6] 
1951年10月1日,在李慕良陪同下返回廣州。在廣州與武漢京劇團合作演出,後赴武漢,與張君秋組成中南聯誼京劇團,帶團先後赴江西南昌、天津演 [5-6] 
1952年初,與張君秋在天津合作演出京劇《霸王別姬》,反串霸王。7月1日,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其後在中南海與梅蘭芳合演京劇《龍鳳呈祥》。8月,組建馬連良京劇團。其後赴天津、瀋陽、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等地演出。巡演期間,與袁世海排演新編歷史劇《將相和 [5-6] 
1953年8月,主動爭取赴朝鮮參加戰場慰問演出,與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同行。在朝鮮時,與周信芳聯袂演出京劇《羣英會·借東風·華容道 [5-6] 
1954年,從朝鮮返回,在安東招待各界人士演出;在鞍山,參加鞍山三大工程建成典禮慶祝演出。返回北京後,參加慰問解放軍演出。同年,任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理 [5-6] 
1955年,率團赴上海、南京等地演出,並整理京劇《秦瓊夜打登州》。這一年冬天,馬連良京劇團與北京京劇二團“優化組合”,成立北京京劇團,馬連良任團長。在天橋劇場舉行建團公演,演出《羣英會·借東風》《棗陽山》《十道本》《楊家將》等京劇劇 [5-6] 
1956年,整理演出京劇劇目《三顧茅廬》,飾演諸葛亮;9月,在為慶祝北京京劇工作者聯合會成立舉辦的合作戲演出中,演出大軸《四郎探母》;是年冬天,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京劇電影《羣英會·借東風》,飾演諸葛亮;同年,任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副主任委員。1957年,率京劇團赴上海等地演出;同年,在文藝界大鳴大放,京劇界開始挖掘整理老戲的背景下,演出禁戲《馬義救主 [5-6] 
1958年,與中國京劇院合作排演京劇《赤壁之戰》。後率團赴瀋陽,在新中華劇場演出,在京劇《秦香蓮》中飾演王延齡。同年,將八本京劇《五彩輿》整理為《大紅袍 [5-6] 
1959年,為迎接建國十週年大典,率北京京劇團與中國京劇院聯合排演京劇《赤壁之戰》,飾孔明。此外,排演新編京劇《趙氏孤兒》,飾程嬰;在新編京劇《官渡之戰》中扮演許攸。同年,出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第二屆委員會委 [5-6] 
1960年,與裘盛戎李多奎合作排演吳晗編寫的京劇《海瑞罷官》。同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福利委員會副主 [5-6] 
1961年1月,京劇《海瑞罷官》在北京首演,馬連良在劇中扮演海瑞。同年,在根據漢劇《銅台陣》改編的京劇《狀元媒》中扮演狀元呂蒙;在根據傳統戲《羊角哀》改編的京劇《捨命全交》中扮演左伯桃。此外,應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之約,錄製唱片,個人錄製:《甘露寺》選段,《趙氏孤兒》選場、選段,《十老安劉》《清官冊》選段;與他人合錄《遇龍酒館》《打侄上墳》《審頭刺湯》《三孃教子》《桑園會》《清風亭》等劇唱段,以及《趙氏孤兒》全 [5-6] 
1962年,灌製《失空斬》全劇唱片;同年,任北京戲曲學校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第三屆委員會委員。1963年秋,率北京京劇團赴香港營業演出,演出了《趙氏孤兒》《四進士》《淮河營》《秦香蓮》等京劇劇目;同年,拍攝京劇電影《秦香蓮》,飾演王延 [5-6] 
1964年,參加全國現代戲會演,在現代戲《杜鵑山》中飾演鄭老萬。1965年,赴太原參加華北地區現代戲會演,在表現越南抗美鬥爭的現代京劇《南方來信》中扮演楊老青;同年,與張君秋合作排演現代戲《年年有餘》,在劇中扮演農民雷老 [5-6] 
1966年6月4日,與張君秋演出現代戲《年年有餘》;“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因出演《海瑞罷官》遭受迫害,7月,被打入牛棚;8月,被抄家;12月16日,馬連良逝世,終年65歲。1978年8月30日,北京市文化局召開落實政策大會,為馬連良平反昭 [5-6] 

馬連良個人生活

家族成員
《如戲人生 我的祖父馬連良》中馬連良家庭成員關係表 《如戲人生 我的祖父馬連良》中馬連良家庭成員關係表
馬連良父親叫馬西園,母親是馬滿氏。其父在北京經營帶有票房性質的茶館。其叔叔馬崑山為京劇老生演員,馬振東為京劇小生演員,馬沛霖為京劇醜行演員 [4] 
馬連良的二哥馬春軒是京劇小生演員,弟弟馬連貴是京劇文武場,工大鑼。其堂兄弟中,馬春樵是京劇花臉演員,兼演武生、老生、紅生;馬慶雲是京劇武生演員;馬最良、馬宏良是京劇老生演員;馬四立是京劇醜行演員,兼演老生;馬全增為奚嘯伯管 [4] 
馬連良第一任妻子王慧茹(1933年去世),生子崇仁、崇義、崇禮、崇智、崇延,女萍秋、莉莉(馬力)。第二任妻子陳慧璉(1981年去世),生子崇政(馬浩中)、崇恩,女靜敏、小 [4] 
馬連良子女中,馬崇仁是京劇武生、花臉演員,馬崇恩是京劇老生演員,馬小曼是梅派青衣。馬連良的子侄輩中,馬崇信是京劇老生演員,馬崇年是京劇武丑演員,馬崇聖是京劇武生演員,馬崇傑是京劇老生演員 [4] 
馬連良的孫輩中,馬崇仁之子馬偉民是京劇武丑演員,馬崇仁之孫馬俊男是京劇老生演員 [4] 
生活中的馬連良
傳人弟子
馬連良的傳人弟子主要有李萬春李慕良馬盛龍、朱耀良、王和霖王金璐言少朋馬長禮童祥苓梁益鳴、陳朝正、吳俊良、遲金聲、徐鳴策、高一帆、徐敏初、丁英奇、王德鑫、朱秉謙、尹月樵、馮至孝、張學津、蔣弘翔、王少元、田中玉、張克讓、安雲武、申鳳梅等。 [4]  [13] 
此外,李玉書、關正明、李盛藻、葉盛長、梅葆玥等也曾受馬連良授藝或指 [4] 

馬連良主要作品

馬連良代表劇目

劇目名
角色
《羊角哀》
羊角哀
《要離刺慶忌》
要離
《春秋筆》
張恩
《四進士》
宋世傑
《趙氏孤兒》
程嬰
《羣英會·借東風》
諸葛亮、魯肅
《失空斬》
諸葛亮
《清風亭》
張元秀
《十道本》
諸遂良、李淵
《範仲禹》
範仲禹
《蘇武牧羊》
蘇武
《將相和》
藺相如
《三字經》
羅隱
《盜宗卷》
張蒼
《珠簾寨》
李克用
《甘露寺》
喬玄
《坐樓殺惜》
宋江
《審頭刺湯》
陸柄
《胭脂寶褶》
永樂帝、白懷
《淮河營》
蒯徹
《清官冊》
寇準
《串龍珠》
徐達
戲曲舞台上的馬連良

馬連良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1949 借東風 ---- ----
1949 玉堂春 ---- ----
1949 打漁殺家 ---- ----
1949 游龍戲鳳 ---- ----
1956 羣英會·借東風 ---- ----
1963 秦香蓮 王延齡 ----

馬連良發行唱片

名稱
發行公司
灌錄時間
《定軍山》
-
1921年
《南天門》
-
1921年
《開山府》
-
1921年
《天雷報》
-
1921年
《借東風》
-
1921年
《對金瓶》
-
1921年
《珠簾寨》
-
1921年
《陽平關》
開明公司
1928年
《焚棉山》
開明公司
1928年
《火牛陣》
開明公司
1928年
《甘露寺》
高亭公司、勝利公司
1929年
《大紅袍》
高亭公司、勝利公司
1929年
《清風亭》
高亭公司、勝利公司
1929年
《取南郡》
高亭公司、勝利公司
1929年
《討荊州》
高亭公司、勝利公司
1929年
《翠屏山》
高亭公司、勝利公司
1929年
《龍虎鬥》
高亭公司、勝利公司
1929年
《四郎探母》
-
1929年
《打漁殺家》
-
1929年
《寶蓮燈》
-
1929年
全本《武家坡》
百代公司
1937年
《汾河灣》
-
1944年
《南天門》
-
1944年
《甘露寺》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趙氏孤兒》選場、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十老安劉》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清官冊》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遇龍酒館》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打侄上墳》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審頭刺湯》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三孃教子》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桑園會》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清風亭》選段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趙氏孤兒》全劇
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61年
《失空斬》全劇
-
1962年
馬連良畫作
以上內容參考資 [5-6] 

馬連良藝術特色

唱腔
馬連良為天津中國大戲院開幕行剪綵禮
馬連良為天津中國大戲院開幕行剪綵禮(2張)
馬連良嗓音條件發音鬆弛、音色出眾,又善於控制聲音,收放之際又操縱自如。他很注意行腔的靈巧瀟灑與漂亮,對唱腔常做不同速度和力度的處理。例如,速度上的緊湊與舒緩,節拍上的閃板、過板、反板切分等運用;力度上的漸強漸弱等對比,其變化十分多樣別緻,充分發揮音樂技術處理手段的優勢,演唱起來自然親切,又富有感情,給人以舒美的感 [8] 
馬連良的演唱以“流水板”“搖板”“散板”見長,他的這幾種板式行腔自如,近似口語富有韻味。例如《甘露寺》喬玄的唱段“勸千歲”“老臣”“劉備”等,較多運用了帶滑音的下趨旋律進行。這種旋律較軟性,可以顯示一種流利與圓巧的特點。雖然其他流派也有這種旋律進行,但是由於馬連良在唱法上更多強調滑音,強高上覆倚音的彈性等,因而成為他風格中富於特徵的旋律進行方式。馬派的“流水板”節奏歡快,俏皮上口;散板演唱也與眾不 [8] 
唸白
馬連良的唸白融合了自身特色,抑揚頓挫,極富情感,猶如有伴奏的演唱一樣,聽來異常悦耳。他的唸白以湖廣音為主,較多使用京音京字,且着重把舞台語言生活化,擴大了京劇的影響力。他在大段唸白中能做到話斷氣不斷,氣斷神不斷。如在《甘露寺》中,他以極具特色唸白,配上表演,把一個智慧幽默的喬國老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馬連良的唸白講究韻味,吐字清楚,節奏鮮明,瀟灑飄逸,貼近生 [8] 
身段
馬連良的身段瀟灑飄逸、舒展大方。他的做功戲如《清風亭》《鐵蓮花》《盜宗卷》等自如隨意,善於運用眼睛、表情、水袖、髯口、台步、手勢,把劇中人物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化做優美動人的舞蹈身段,以形寫意,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他在表演中的身段動作,都內含着堅實的武功根底,造型規範,富於藝術的美 [8] 
裝扮
馬連良注重演出服裝的整潔,不斷創新改革,在組建扶風社時他就要求全體舞台上的演員做到“三白”,即護領白、水袖白、靴底白。除此之外,他在許多方面亦加改革,例始黑絨罩面的紗帽,打破赤青藍色,增添多種顏色的鴨尾巾,《甘露寺》中的喬玄戴的香色素相紗、魯肅的青絨官衣、《十老安劉》的蒯徹黑色改良蟒、永樂皇帝箭衣蟒、輕薄適度的髯口,甚至灰色小腰包等,均依塑造人物需要而設 [7] 
在劇中扮相

馬連良人物評價

馬連良平素為人寬厚誠懇,對藝術有着既嚴肅而又敢於創造的進取精神。他稱得起是走在攀登藝術高峯路上的人們的先進楷 [10] (京劇演員王金璐評)
馬連良對待藝術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精益求益,勇於革新。他畢生無休止地探索藝術上新的境界,不單嚴格要求自己,並且對於他的合作者也同樣要求有所創造。他對待舞台藝術十分講究,對合作者的選擇、樂隊的配合、整個舞台的裝置、服裝的色彩、盔帽的改革,乃至使用的道具,無不精心設計,別出心裁,與眾不同,但又不脱離傳統藝術。他十分重視提攜青年演員,善於發現人才,也能使人盡其才 [9] (京劇演員李玉茹評)

馬連良後世紀念

1979年,馬連良骨灰安葬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紀念館中舉行,並補開追悼 [3] 
馬連良墓
馬連良墓(2張)
1980年,“馬連良先生誕辰八十週年紀念演出”在北京工人俱樂部舉行,馬連良生前好友、門人弟子共同演出全本《龍鳳呈祥 [3] 
1996年5月,為紀念馬連良先生誕辰95週年,北京市文化局在人民劇場舉行紀念演出,由馬氏弟子、再傳弟子和其他京劇演員共同演出全本《龍鳳呈祥》和馬派摺子戲。同年,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馬派藝術研討會”;北京市戲曲學校舉辦馬連良銅像安放儀 [3] 
2001年,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聯在長安大戲院主辦“馬連良誕辰100週年紀念演出”。同年,《馬連良藝術評論集》《馬連良演出劇本選》《文化人影記——馬連良》出 [3] 
2007年1月,其孫馬龍撰寫《我的祖父馬連良》一書正式出 [3] 
紀念郵票《馬連良舞台藝術》 紀念郵票《馬連良舞台藝術》
2009年,為紀念馬連良從藝100週年,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局、中國京劇基金會在長安戲院舉行演出,由馬派弟子演出《春秋筆》《胭脂寶褶》等。同年,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馬連良老唱片集》;北京出版集團出版大型畫冊《京劇大師馬連良》;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紀念郵票《馬連良舞台藝術 [3] 
2018年6月2日,北京青年報社主辦的“談藝説戲話北京”活動邀請馬派演員穆雨、張凱、裘識,與戲曲愛好者共同分享了馬連良先生生平以及他在藝術上的創新精 [1] 
2020年12月22日,“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 [7] 
參考資料
  • 1.    扶風新雅頌 絕唱馬連良  .東方網.2018-06-06[引用日期2019-01-24]
  • 2.    民盟中央美術院  .民盟中央美術院[引用日期2020-11-12]
  • 3.    張永和.春風秋雨馬蹄疾·馬連良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27-228
  • 4.    張永和.春風秋雨馬蹄疾·馬連良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29-231
  • 5.    張永和.春風秋雨馬蹄疾·馬連良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13-227
  • 6.    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馬派藝術研究小組編.馬連良舞台藝術: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427-446
  • 7.    馬連良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央廣網[引用日期2022-03-05]
  • 8.    宋學東.淺析“馬連良先生與馬派藝術”[J]大眾文藝,2017(4):176
  • 9.    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馬派藝術研究小組編.馬連良舞台藝術: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67、72
  • 10.    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馬派藝術研究小組編.馬連良舞台藝術: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74、80
  • 11.    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馬派藝術研究小組編.馬連良舞台藝術: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447
  • 12.    “談藝説戲話北京”週六走進北京京劇院 分享馬派藝術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3-05]
  • 13.    張永和著.戲劇·京戲京伶[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9.02:16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