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小樓

(中國京劇武生演員、京劇武生楊派創始人)

鎖定
楊小樓(1878年—1938年),名三元,安徽懷寧人,中國京劇武生演員、京劇武生楊派創始人。
楊小樓幼時入小榮椿社學藝,師從楊隆壽姚增祿、楊萬青,學武生。十七歲出科,在京、津兩地搭班表演。得義父譚鑫培王楞仙王福壽張淇林、牛松山等人指點,拜俞菊笙為師。
本    名
楊小樓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安徽懷寧
出生日期
1878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代表作品
長坂坡
挑滑車
職    業
京劇演員
別    名
三元

楊小樓人物經歷

楊小樓,乳名三元,幼年隨父學藝,8歲入楊隆壽的小榮椿科班習武生,排名椿圃,經諸多名師傳授,根底紮實。因人高馬大,無合適配演之人,故僅演一般角色,被譏為“象牙飯桶”。
定妝照
定妝照(19張)
楊小樓幼時入小榮椿社學藝,從師楊隆壽姚增祿、楊萬青學武生。十七歲出科,在京、津兩地搭班表演。得義父譚鑫培王楞仙王福壽張淇林、牛松山等的指點。
楊小樓22歲拜俞菊笙為師,得俞氏真傳。後以“小楊猴子”藝名演於津門,《長坂坡》為其家傳,《豔陽樓》為俞親授,加上猴戲《水簾洞》等一炮而紅。當時,就連飯館跑堂的端着菜,也學楊的聲調高喊“閃開了!”這是《豔陽樓》高登的台詞,可見楊在津門影響之深。
二十四歲搭入寶勝和班,以“小楊猴子”之名露演。又與譚鑫培同在同慶班,經譚氏獎掖,成為挑大樑的武生演員。
合影
合影(6張)
二十九歲時入昇平署外學民籍學生,備受慈禧太后賞識。他與譚鑫培、陳德霖王瑤卿黃潤甫梅蘭芳尚小云荀慧生高慶奎餘叔巖郝壽臣等人合作,先後組建陶詠、桐馨、中興、崇林、雙勝、永勝等戲班,聲譽鵲起。
1922年5月底,楊小樓應邀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 
楊小樓載譽返京後,得譚鑫培提攜,不僅合作演戲,還讓他演大軸,並傳授其《戰宛城》等。自此“楊小樓”三字揚名京城,並享有“活趙雲”美譽。楊小樓也受到慈禧的優寵,宮中許多翰林學士、王公貝勒都願與他結識。
1931年,楊小樓應上海榮記大舞台聘請,再度赴滬演出,1月14日到上海。
1933年,同仁堂藥鋪樂家特請楊小樓演出《鐵籠山》,地點在吉祥園。 [2] 
1938年2月28日,楊小樓大殮舉行。前來弔唁者達數百人之多,內外行知名者計有:餘叔巖、尚小云、程硯秋馬連良、小翠花、周瑞安王少樓孫毓堃、王又荃、李洪春、計硯芬、丁水利、張春彥譚小培譚富英、鐘鳴歧、馬富祿吳彥衡、徐霖甫、李多奎、高慶奎、王瑤卿、王鳳卿葉龍章、郝壽臣、葉盛蘭、高盛麟、劉硯亭、楊韻甫、萬子和、郝錦川、金達志、吳菊痴、蕭振川、吳欽李、汪俠公、楊主生、張寰如、王敬五、趙硯奎、陳椿齡、於永立、遲紹峯、趙世興等均前後蒞臨弔祭。
由於楊氏生前崇佛信道,成為北京各大小寺院的大檀越、大功德主,且與各寺院方丈、監院等高僧結交甚密,故23處佛教寺院的方丈聯合前往唪經禮懺。伴宿之日的法事,除23名“黃袍”以外,還有雍和宮隆福寺護國寺的喇嘛各13人;白雲觀、地安門外火神廟、和平門內呂祖閣的道士各13入;長椿寺、鐵山寺、龍泉寺的和尚各13人。輪流誦經作法。

楊小樓個人生活

楊小樓常與道士交往,曾拜白雲觀住持為師,除常於白雲觀打坐外,亦常去戒台寺參詣。因慕道心切,竟把練功習藝置之度外,後經名家苦勸,才發奮用功。
楊小樓篤信道教,道號楊桂年,曾着道士裝,綰髮於頂,黃冠鶴氅攝影留念。病重期間仍衣着道袍,彌留之際,囑家人定按道裝盛殮。楊小樓最終病逝在笤帚衚衕寓所。
楊小樓祖籍安徽懷寧縣石牌鎮楊安墩,據傳楊氏家族本系王莽後裔。王莽死後,劉秀欲滅王氏家族,王氏一族逃亡途中被盤查,族人急中生智,見路旁有楊樹便言姓“楊”,遂被放行,至安徽落户。據説楊家,楊、王姓氏不分,內外有別,本族以王為姓,對外則稱姓楊。
楊小樓祖父楊二喜,生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咸豐初年楊氏手推獨輪車進京,車上一邊是刀槍把子,一邊是童年的楊月樓。他們在天橋打把式賣藝,頗受老生“三鼎甲”之一張二奎青睞,聘為“忠恕堂”教師。為感謝張知遇之恩,楊二喜遂令子月樓拜張為師。楊二喜本為武旦演員,以耍大刀片出名,綽號“大刀楊二喜”,今舞台上的耍流星,即楊氏所創。
楊小樓父親楊月樓(1849-1890)字月樓,拜張二奎後,習老生、武生,排名玉樓,與俞玉笙(菊笙)為師兄弟。
楊月樓面闊耳大,儀表堂堂,有“天官”之稱。“同光十三絕”畫像中其所飾《四郎探母》楊延輝;《長坂坡》是他的傑作。《安天會》所飾悟空頗享盛譽,有“楊猴子”之譽。楊在彌留之際,託孤其盟弟譚鑫培和楊隆壽,望培育其子三元成才,並讓年方12歲的三元拜在譚氏膝下為義子,按譚氏宗譜排名嘉訓,月樓病故於百順衚衕寓所,年僅47歲。
外孫楊宗年過繼楊門
楊小樓僅有一女,許配文武老生劉硯芳為妻,生有四男四女:長子宗楊工武生、次子宗年工武老生、四子宗華工老生;長女適武生高盛麟
楊小樓因無子嗣,曾收養一子克明,併為其成家。但他不正經學藝,誤入歧途。迫於無奈,楊只得登報聲明脱離父子關係。為續楊門香火,將外孫劉宗年過繼楊姓。
《楊小樓傳》 《楊小樓傳》
楊宗年(1918年—1981年),幼年曾入富連成社習藝,後因楊氏夫人心疼孫子,遂離社回家,從範福泰等學藝,並得楊小樓親傳。他曾於西北戲校任教,後支邊西藏、內蒙古,1981年在京病故。
楊宗年生有五子三女,有四個子女從藝。楊宗年三子楊長秀,1944年生人,中國戲曲學校56班畢業生,師從茹富蘭等人,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學生科科長。1997年參加《京劇把子功》文獻片的拍攝。現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退休後仍被學院導演系返聘任職。
楊長秀的兒子楊朔,中國戲曲學院附中85班畢業生,亦工武生,師從尚長春等人。畢業分配北京京劇院,曾獲鳳儀杯青年演員獎,多次隨團赴國外演出,現於中國戲曲學院大專班深造。
講述人:楊長秀
家譜
楊小樓
楊小樓(5張)
一代 楊二喜
二代 楊月樓
三代 楊小樓
四代 楊氏 劉硯芳
五代 楊宗年 劉宗華 劉宗楊
六代 楊長虹 楊學萍 楊學竹 楊長和 楊長秀 楊長青 楊學敏 楊長林
七代 楊朔

楊小樓主要作品

楊小樓 楊小樓
長靠戲《長坂坡》《挑滑車》《鐵籠山》,箭衣戲《狀元印》《八大錘》《豔陽樓》,短打戲《連環套》《落馬湖》《安天會》,崑曲戲《林沖夜奔》《寧武關》《麒麟閣》,老生戲《法門寺》《四郎探母》《戰太平》。

楊小樓藝術特色

楊小樓在藝術上繼承家學,師法俞菊笙楊隆壽,同時博採眾長,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楊派”。楊小樓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唸均遵“奎派”風範,咬字清楚真切,間有京音,行腔樸直無華。唱唸注意準確表達角色的感情。從現存的《霸王別姬》《夜奔》《野豬林·結拜》等戲的唱片中,可以領略到他唱唸的神韻。楊小樓武打步法準確靈敏,無空招廢式,更能恰當貼切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着力體現意境,追求神似,也即“武戲文唱”的楊派特點。

楊小樓人物評價

申報》於1931年1月28日《申報》11版發表《美具難並之盜御馬》稱:
武生泰斗楊小樓,挾其十載睽別之鋭氣,已於二十三晚以《盜御馬》劇與滬人相見於大舞台上。小樓為武生全材。唸白之脆勁,神態之俊逸,表做之入化,扮相之英武,世無其匹。 [2]  尤以體格之魁梧,嗓音之洪亮,為任何人所難及。此劇為其生平得意傑作,久已南北同欽,適值金少山之竇二敦,亦夙為觀眾所歎服,故世人皆認為若得二伶合演,斯真美具難並之佳劇也。 [2] 
1933年1月31日《申報》11版發表《大舞台三夕記》劇評稱:
楊小樓、馬連良新豔秋同時演藝於大舞台,如此好戲機不可失,乃連觀三夕觀小樓《連環套》、《八大錘》、《安天會》三劇,三種性質、三種表情、三種打法、三種步法,而小樓演之,並皆入妙,真全才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