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戲園

鎖定
戲園,讀音是xì yuán ,漢語詞語,舊時稱專供演出戲曲的場所,亦稱“戲園子”。出自《兒女英雄傳》。
中文名
戲園
外文名
The theater
別    名
梨園
注    音
ㄒㄧˋ ㄧㄨㄢˊ
拼    音
xì yuán
出    處
《兒女英雄傳》
戲園文化
中國古代歌舞藝

戲園解釋

1、亦稱“戲園子”。
2、舊時稱專供演出戲曲的場所。 [1] 

戲園出處

《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我見城外頭有好幾處戲園子呢。”
《老殘遊記》第二回:“他就常到戲園裏看戲,所有什麼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聽就會。”
巴金《家》八:“收票的人告訴他們説這跟普通戲園不同,不買票就不能看戲。”

戲園戲園歷史文化

中國古代歌舞藝人最初是利用自然地形演出,後來開始出現土台子,即無蓋頂的露天之台,稱為"露台",觀眾於四周圍觀。
到西漢時開始出現"看棚"。張衡《兩京賦》中就有觀看百戲而設有看棚的描繪。看棚是觀眾席建築,觀眾居高臨下觀看百戲,這是非固定的露天的演出場所。
唐代是中國戲曲形成時期,演員的表演區開始建築化,出現了"樂棚"。樂棚以磚石木材建造,舞台加了蓋頂.設計製造都十分精緻,但還不是固定演出場所。唐代寺廟中開始出現"戲場",這是後世"廟台"的前身。
戲園 戲園
宋元是中國戲曲日臻成熟時期,這時開始出現固定化的演出場所"勾欄"。固定的集中的演出場所稱"瓦舍勾欄"。勾欄是看棚、樂棚和露台三位一體,內有戲台、後台、看席和神樓。元初杜善天套曲《莊家不識勾欄》中描述戲台上部像"鐘樓模樣"。為了便於觀賞,觀眾席前低後高,全部是木製結構,初具劇場形制。北京明初時就有兩條衚衕以勾欄定名。
由於勾欄是木製結構,易於倒塌、着火,到明代開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遍佈內外城的"茶園"。最初,茶園並沒有特設的舞台,只是席前做場,後來較大的茶園開始特設舞台供演出之用,到清代最為盛行,稱之為"茶園"或"茶樓"。這與北京人愛喝茶的習慣有關,一邊品茗,一邊聽戲。
當時沒有"戲票"一詞,品茗聽戲只付"茶資",實際是戲價。
清中葉以後北京的茶園已頗具規模,隨着四大徽班進京和京戲的形成與發展,人們不以品茗為主,而是以聽戲為主了,茶園也隨之改稱××園,或稱戲園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