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崑山

鎖定
崑山,人文歷史悠久。位於松江西北境內,距松江老城區西北約10.5公里處。地處松郡九峯之最南端,名列九峯之末。主峯海拔54.3米,山勢陡峭,境內森林繁茂。舊稱崑山,南朝梁因有崑山縣,故改稱小崑山。山之遠望如卧牛,北峯形式卧牛之首,又稱之牛頭山。松樟鬱郁成林。
小崑山為著名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的故鄉,相傳二十八星宿牛金牛在此處修行,江南名剎泗洲塔院也坐落於此,玉人生此山,山亦傳此名。崖風與穴水,清越有餘聲。悲哉世所珍,一出受欹傾。不如鶴與猿,棲息尚全生。
小崑山(Xiaokunshan),因依小崑山得名。明、清時商業較盛,民國時期漸衰,1978年為公社駐地後,市面漸興。 [6] 
中文名
小崑山
外文名
XiaoKunMountains
地理位置
上海市松江區文俊路 [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8:30-16:00
門票價格
佔地面積
11.97 公頃
著名景點
白駒泉、涓秀泉
湧月台、二陸宅
神虎穴、婉孌草堂
著名景點
紅菱渡、讀書枱
楊柳橋、泗洲塔院 展開
著名景點
紅菱渡、讀書枱
楊柳橋、泗洲塔院
紫藤徑、慈雨塔
乞花場、夏忠靖公祠
玉光亭、張氏宗祠
七賢堂、徵北將軍海鹽侯陸褘墓
揖山樓、夕陽在山石刻 收起
別    名
崑山
牛頭山
昆岡
機    場
虹橋機場
火車站
松江火車站
建議遊玩時長
2-3天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景色不同,春秋為佳
此間土地
忠靖含弘司空鎮位真宮福德正神
此間山神
吳徵北將軍護國佑民海鹽侯神主

小崑山地理位置

小崑山 小崑山
小崑山位於松江西北境內,距松江老城區西北約10.5公里處,地處九峯之最南端,名列九峯之末。是著名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的故鄉,前人將二陸比作美玉,以“玉出昆岡”來讚譽他們。根據陸機詩:“彷彿谷水陽,婉弈崑山陰”以及潘尼贈陸機詩:“崑山何有,有瑤有珉,穆穆伊人,南國之紀”,崑山之名當在機雲之前。後人為區別於江蘇崑山縣之馬鞍山(名崑山),故稱小崑山。周圍1.5公里,面積約500畝。呈東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峯,北低南高,北峯高44米。全山呈“8”字狀,圓秀而潤,望之如夏盎。遠望又如卧牛,北峯形似卧牛之首,稱“牛頭山”,可找出牛眼、牛鼻、牛鼻孔等五官面形。相傳此山是二十八星宿牛金牛修行飛昇之所,曾留下兩口寒泉,當地人形象的稱為“牛眼睛”。 [1] 

小崑山歷史文化

小崑山 小崑山
在山之陰曾有二陸故居,山腰有二陸讀書枱、婉孌草堂、白駒泉,山巔有泗洲塔院、三聖閣,山麓有紅菱渡、楊柳橋、乞花場、玉光亭、揖山樓、七賢堂等。小崑山有5000多年人類文明史,現有兩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是上海歷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人稱“先有小崑山,後有松江城,再有上海灘”。小崑山歷代名人輩出,自古享有“玉出昆岡”的殊榮,這裏即是三國東吳大將陸遜,晉代文學鉅子陸機、陸雲兄弟,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故里。在古時,小崑山還是聞名江南的名山之一,僅山上百年以上古樹名木就多達數百棵,四周分佈着眾多道觀寺廟,是宗教活動盛行的地區。明清之際,小崑山林木翳然。

小崑山地理環境

小崑山位置

小崑山 小崑山
小崑山位於上海松江西北境內,是海上名山“松郡九峯”之一。景區面積古稱“方圓萬頃”。小崑山東接東海,西靠青浦練塘古鎮,南依歷史名城浙江省嘉興市,北臨天馬山。

小崑山地質地貌

小崑山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河口濱海平原,周邊高峯林立。小崑山呈東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峯,北低南高,北峯高44米。全山呈“8”字狀,圓秀而潤,望之如夏盎。由中生代熔岩與火山碎屑岩構成,局部有粗麪流紋岩英安流紋岩、粗麪流紋質熔結凝灰岩、流紋質(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紋質玻屑凝灰岩。明清之際,小崑山林木翳然,黑松、香水杉刺槐刺杉毛竹淡竹廣竹、紅殼竹等蔚然成林,長勢旺盛。 [2] 

小崑山氣候

小崑山屬北亞熱帶季風區域,受冷暖空氣影響,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冬季盛行西北風,受大陸風侵襲,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東南風,受來自海洋風控制,天氣炎熱多雨;春秋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形成冷暖乾濕多變等不穩定天氣,又由於冬夏季風強弱和進退遲早不一,造成年際變化上的差異。

小崑山植被

小崑山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水杉、柳杉、黑松、香樟、白榆、櫸、槭、懸鈴木、青楓梧桐女貞、毛竹、蔑竹、棕櫚等。

小崑山自然資源

小崑山 小崑山
小崑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小崑山就有167多種。據1990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217種。因此,小崑山(松郡九峯)有“天然藥庫”之稱。藥用植物有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曼陀羅、靈芝、玉簪、龍葵、何首烏龍鬚草、丹蔘等名貴藥材。舊時在山中還能常見梅花鹿、虎、獐、豺、金錢豹麂子、野豬等。 [2] 

小崑山名勝古蹟

小崑山有二祠、二閣、二亭、三泉、三堂、七殿等勝景,以二陸宅為中心。
嘉慶府志載山有“十景”:
白駒泉:又名寒泉,位於北峯之顛原泗洲塔院山門外左側。廣僅3尺餘,水清可鑑毛髮,鄉人掬水洗眵,民間傳可治目疾。1958年被人投以石塊而乾涸。右側原也有一泉,早枯。兩泉分佈左右,很對稱,相傳是二十八星宿牛金牛在此處修行所留下的,稱之為碧眼寒泉,人們形容為一對牛眼睛。據《峯泖勝概》記載,乾隆帝曾密訪崑山,在此係馬飲水喂料,並在石板上書“白駒泉”三字,附詩一首:“鐵筆點頑石,龍馬飲玉泉,晶瀅三尺水,照罷一身寒。”泉因此得名。
湧月台:在北峯與山鞍之間,取唐杜甫“月湧大江流”,朝觀日出,夜賞月華,意境清淡。
神虎穴:在山之西坡玉光亭上5米許,深2~3尺,現隱沒竹林中。傳説中峯禪師(明本禪師,元朝僧人,號中峯)設道場時,有神虎出穴聽説法;另説中峯禪師設道場時,有神虎出沒林莽,惟李某能降之,神虎被李某追逐,走投無路,化作一隻“山貓”,蜷縮在東坡石縫裏,才得脱險。
明本禪師 明本禪師
明本禪師(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峯,法號智覺,西天目山住持,錢塘(今杭州)人。明本從小喜歡佛事,稍通文墨就誦經不止,常伴燈誦到深夜。24歲赴天目山,受道於禪宗寺,白天勞作,夜晚孜孜不倦誦經學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賜號“廣慧禪師”,並賜諡“普應國師”。憩止處曰幻住山房。
紅菱渡:在崑山南麓百米左右,水不深,鄉民於此種植水紅菱,因採菱時坐木盆中,浮水而擷,故名。柳花飛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聞道風光滿揚子, 天晴共上望鄉樓
楊柳橋:在崑山前,俗名山前橋,單孔石級平板橋,跨度12米。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清道光七年張允垂修。原橋左右兩岸遍植楊柳,與“紅如夕霞”的紅菱渡相映如畫。1977年,填河改道,原橋被拆,移前35米新河處新建砼橋一座,仍襲用原名。
費隱禪師 費隱禪師
紫藤徑:為費隱和尚與其首座天則所植。
費隱禪師,明末清初僧人,法名通容,俗名何懋淛,臨濟宗正傳第三十一世傳人。歷任莆田黃薜寺、海鹽金粟寺寧波天童寺福和福嚴寺方丈,建福清人(一説是江蘇江陰人)。被尊為福嚴中興祖師,因修寺有功,費隱受順治帝嘉獎,御賜貘衣、鐵缽各一具。殿撰楊廷鑑曾贈詩於他,有“玉峯今日高天上,萬指都教拜下風”之句。他著作甚豐,有《法語》十四卷、《祖庭鉗錘錄》、《居士殘燈錄》、《心燈研輪解》、《漁隱集》、《掛瓢集》,與百痴愚公共撰《五燈嚴統》二十五卷。弟子有一代僧傑隱元禪師、日本黃檗宗第二代祖師木庵禪師等。
乞花場:位於山之北麓。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和徐孟孺、陳繼儒遊崑山時,得一莊墅,考為二陸遺蹤,遂建湘玉堂,其側室曰蕉堂,中奉二陸神主以祀。湘玉堂之陰與二陸祠之左為廣場,約6畝,欲雜蒔花卉,請諸親友捐花,故名乞花場。
王世貞像 王世貞像
王世貞(1526-1590)生於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五,卒於萬曆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王世貞十七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二歲中進士,先後任職大理寺左寺刑部員外郎和郎中、山東按察副使青州兵備使、浙江左參政、山西按察使,萬曆時期出任過湖廣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鄖陽巡撫。後因惡張居正被罷歸故里,張居正死後,王世貞起復為應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王世貞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合稱“後七子”。李攀龍死後,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等。
陳繼儒像 陳繼儒像
陳繼儒(1558~1639),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字仲醇,號眉公麋公。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諸生,年二十九,隱居小崑山,後居東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擅墨梅、山水,畫梅多冊頁小幅,自然隨意,意態蕭疏。論畫倡導文人畫,持南北宗論,重視畫家的修養,贊同書畫同源。有《梅花冊》、《雲山卷》等傳世。著有《陳眉公全集》、《小窗幽記》、《吳葛將軍墓碑》、《妮古錄》。
玉光亭:在山西坡,距地面10米左右,原亭高約2.5~3米,八角形。取玉光瑩潤錦斕斑,霜雪經多節愈堅之意。頂部用玉色石灰作材料,如道士所戴道巾狀,每瓣有榫口鑲合,飾以花紋,葫蘆結頂,周長約4.4米。
七賢堂:清諸嗣郢在二陸祠內並祀楊維楨錢惟善陸居仁、陸應陽、陳繼儒,稱七賢堂。
小崑山
小崑山(8張)
諸嗣郢,字越臣,一字乾一,又字琴莊,別號松錯,青浦人。董其昌視其為千里馬。因讀書於九峯別業,學者稱之九峯先生。19歲為郡學生,正值明代清代鼎革之際,家業播遷,無用世意,放情山水,拍浮縱飲。清代順治十七(1660年)舉人,十八年(1661年)進士,未廷對,南歸省親。會奏銷獄起,被擯落,遂絕意仕進。傾囊中金,搜治巖壑,疏鑿川沼,發奇剔隱,遍於九峯。晚好二氏學,放養六畜,給資本,勸勉屠夫改業。曾與崑山葉方藹為友。葉方藹字子吉,號訒庵,有過一起歸隱的約定。諸嗣郢特地為他修建了吉亭、訒齋,又寄當歸勸其早日踐約。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葉方藹卒於京師。十二月,諸嗣郢卒,享年59歲。
揖山樓:在讀書枱,取飛鶴書而抽海狀,桂壑於是投綸。轉麟旆而揖山容,松澗由其削衽之意。前探赭石,後託青山,毀於清末。
涓秀泉:在崑山山前路北,老市河東岸,有一股細流從石縫中潺潺流出,終年不絕,潮至淹沒,潮退現蹤。1978年拓寬河道,砌石護岸而失其所在。
二陸宅:在崑山下,為陸機、陸雲故宅。陸機詩云:“彷彿谷水陽,婉孌崑山陰”,即宅的所在方位。歷代文人慕名瞻謁者不絕,留下不少詩篇。北宋詩人梅堯臣慶曆四年《過華亭》一詩,説明二陸宅在北宋時早已荒蕪。
陸機像 陸機像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後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説。歷任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於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後,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後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於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岳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陸雲像 陸雲像
陸雲(262年-303年),字士龍,吳郡吳縣人,西晉官員、文學家,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五子。與其兄陸機合稱“二陸”,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陸雲少聰穎,六歲即能文,被薦舉時才十六歲。太康十年(289年),陸雲來到京城洛陽,訪得太常張華,得到張華賞識,並介紹給劉道真,日後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説(“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後陸雲任吳王司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諫,經常批評吳王弊政,頗受司馬晏禮遇,先後曾任尚書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清河內史等職。陸機死於“八王之亂”而被夷三族後,陸雲也為之牽連入獄。儘管許多人上疏司馬穎請求不要株連陸雲,但他最終還是遇害了。時年四十二歲,無子,生有二女。由門生故吏迎葬於清河。
婉孌草堂:在三聖閣西側,取陸機 《於承明作與士龍》詩:“婉孌居人思,紆鬱遊子情。”之意,明陳繼儒建,內祀二陸。
讀書枱:在原泗洲塔院坡下,為一塊長24米、寬8米的平地,似人工開鑿。台後有一屏石壁,高5~6米。相傳吳滅後,二陸退居故里,閉門讀書10年,此其遺址之一。後人曾於此建二陸祠。
小崑山 小崑山
泗洲塔院:又名九峯寺(或九峯禪寺)。在崑山北峯,傍慈雨塔而建,佔地3畝。唐代龍朔元年(661年),僧伽大士宣化江南,經過此地,建慈雨塔一座。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僧心古建觀音大士殿於塔前。因僧伽大士晚年定居泗洲,號泗洲和尚,故稱之為“泗洲塔院”。明、清兩代,塔院屢有修建。先後建有觀音殿、真武殿、西方殿、三聖閣、藏經閣、寶訓堂、水月殿、華陀殿、大雄殿、三官殿等建築。山門有四大金剛,寺內有十八羅漢,規模宏敞,成為江南名剎。明代王世貞有詩云:“望去山中紫翠間,老僧趺坐掩禪關,爐煙晝靜青松冷,獨有寒雲自往還。”清順治五年寺僧以大殿方位不利,動工易向。一壁不移,片瓦未動,將塔院大殿及佛像,由面向正南轉而向北。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本月禪師特建奎章閣,用來供奉順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初三、初四清世祖在景山便殿特賜給他的“樂天知命”及“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某松花食有餘”、“天上無雙月,人間只一僧”等宸翰,以及御賜古銅佛一尊。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來到松江,三月二十五日,賜贈御書“奎光燭影”四字匾額。慈雨塔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二日失火被焚。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雖經過重修,但又傾圮。此後寺僧曾於北山坡建石塔三幢,但又毀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
僧伽大師像 僧伽大師像
僧伽大師,號泗洲和尚,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少年出家為僧之後誓志遊方。唐龍朔二年,僧伽自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出境之處別迭裏山口入唐,始發涼州,經歷洛陽,行抵江表,止嘉禾靈光寺,教化水鄉澤國漁梁矰弋為生之民眾2003年12月30日,經過考古人員初步考證,12月28日從江蘇江陰青陽鎮悟空村悟空寺華藏塔地宮出土的石函內銀瓶確實瘞藏舍利,並且是唐代高僧泗洲大聖僧伽大師、也就是民間所説的“觀音菩薩”化身的真身舍利,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唐朝時的觀音像即以僧伽容貌為模本,所以多為男相,以後才演變為女相。
慈雨塔:在崑山北巔,又名泗洲塔。為唐龍朔初西域僧伽來江南宣化時所建。僧伽晚年定居泗洲,號泗洲和尚。明萬曆年間,塔傾圯,僧人又在山北坡另築石塔三幢。
夏忠靖公祠:在山後,祀明户部尚書特進太師夏原吉。夏是專職治水尚書,永樂元年奉命主持蘇浙水利,辛苦勤政,卒諡“忠靖”。民感其德,在崑山修祠立祀。後傾圮重建,尊為神靈,稱夏司空。俗名土地廟。解放後,於50年代拆除。
夏原吉像 夏原吉像
夏原吉(1367~1430年),字維喆,湖南省湘陰人,明初重臣。祖籍德興,早年喪父,遂力學養母。以鄉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省制誥,以誠篤幹濟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建文帝時任户部右侍郎,後充採訪使。任內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即位,委以重任,與蹇義並稱於世。明成祖後,相繼輔佐仁宣之治。明宣宗宣德五年卒,年六十五歲,贈太師,諡忠靖。 [3] 
張氏宗祠:在山後,為清杭州知府張允垂祖上建。
張允垂(約1780~1780),清藏書家。字柳泉,松江府華亭(今屬上海)婁縣人,家有藏書3萬卷。嘉慶六年(1801)拔貢,充軍機章京,歷官主事、員外郎道光初,出任河南陳州知府,道光六年(1826)任杭州知府兼任護理鹽運使。死後葬於崑山走馬塘北岸,1983年發現墓誌銘,由縣博物館收藏。
陸褘墓:據《雲間志》載,墓在崑山之絕頂,舊有徵北將軍陸禕墓碑,但早已斷毀不全。宋代許尚詩曰:“崎嶇尋古隧,衰草隱寒原。欲讀將軍事,豐碑只半存。”至清代已無跡可尋。
陸褘,字元容。赤烏六年,徵宿衞郎中。後遷立義都尉、五官郎中、騎都尉,遷黃門侍郎,封海鹽侯。晉平南境,爾乃撫戎,入賓皇儲。而吳志止附見凱傳。凱嘗為徵北將軍。至於天紀二年,陸褘召還建業,復將軍侯,乃見於陸胤傳末。豈褘亦嘗襲封徵北侯於海鹽,天紀中,復其舊爵,而史失其傳耶?
“夕陽在山”石刻:近年在山腰的二陸讀書枱附近崖壁上發現,下署“子瞻”兩字,疑為蘇軾所書。

小崑山道教文化

小崑山道教醫藥

小崑山 小崑山
小崑山(即松郡九峯)的道教醫藥學的理論核心是以“精”為本,保“精”為先。小崑山道教醫藥(松郡九峯實為一體,九山相連)受吳越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吳越文化中“養精”、海納百川理論,在醫藥理論上是以精惟本,保精為先。《景嶽全書·脾胃》中説:“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充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黃帝《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説“夫精者,身之本也”,清周學海《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中説:“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從以上這些文獻上可以看出,”精“是人生命之來源,人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因此,小崑山道教醫藥中特別注重“精”的保養。自從小崑山(松郡九峯)道教創建以來,松郡九峯的道醫們(如薛道人)就源源不斷地從民間吸取營養,引進技術,將流行在民間的各種健身養氣法收入道教,加以宗教化地改造,納入道教醫藥體系中,成為松郡道教醫藥體系中“養精”方法的準則。在用藥治病療傷方面,道醫們也是以養精、潤精、藏精、補精為主要治療方法。 [2] 

小崑山道教繪畫

改琦松江府城隍廟神像圖軸
清代道教繪畫。所繪天尊、太上老君、雷天君、東陽觀主等神像,都不雷同,姿態各異,極為傳神。
九峯三泖指松郡九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相連的小湖蕩。“九峯三泖”是一處山水勝地,也是道教勝地。此幅畫也是中國南宗山水畫與海派書畫的主要源頭。 [4] 

小崑山道教傳説

道教繪畫 道教繪畫
相傳,唐朝時候,山西有個道士,叫呂洞賓,自稱回道人,到終南山修煉,後周遊天下,化渡眾生。呂洞賓生而金形玉質,仙風道骨,鶴頂猿背,虎體龍腮,風眼朝天,雙眉入鬢,頸修顴露,身材雄偉,鼻樑聳直,面色白黃。左眉有一點黑子,足下紋起如龜。身長八尺二寸,頂華陽巾,衣黃衫,系皂絛,狀類張子房。忽雲遊至華亭,興起作一算命打扮,手持一幡,幡上寫着“一口道盡人福禍,一口天機值萬金”。一年到頭不起一卦,兩年到尾不看一相,人們都叫他算命兩口。別看這位算命兩口算命沒那麼回事兒,他卻有一身好文采,會寫大詩(正規詩文),也會寫小詩(打油詩文)。説話做事,神神叨叨的,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叫人琢磨不透。所以有人稱算命兩口為兩口先生,也有人説兩口先生是散仙。那年冬天,天氣寒冷,華亭有一富紳家中一頭老牛生下一頭小牛,那頭牛説來也奇怪,遍體黑色,青色眼珠,腋下卻夾雜着不少金毛,連一對角也都是金色的。鄉間一下子傳開了,説他家裏老牛生了一頭奇怪的牛。那富人見此牛奇,角呈金色,甚異,以為黃金便亦為喜愛。一日,兩口先生途經此地,便朗聲道:“算卦,算卦,看相算命我最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明白事理,通曉人理。”這户人家主人雖很富有,但他在很多人看來都非常的虔誠,他日常齋僧人齋道人,只要看到有化緣的路過都會請其去他府邸用齋。他聽到兩口先生的喊叫聲,頓起讓先生給自己算一卦之意,便吩咐下人將先生請進府來。一進府來,兩口就大聲喊:“員外,員外,你沒事吧?”他喊了一遍又一遍,喊得員外不耐煩了,用嘴“哼”一聲,“我哪裏有事兒了。”
道教繪畫 道教繪畫
“好哇,還真有事兒,觀員外面相,家裏肯定是出大事了。”兩口先生一邊説一邊走。這時,大雪紛紛下,北風呼呼吹,走到牛棚時,指着那頭小牛説“員外,這就是有事兒。”員外一看見那頭小牛,就有點慌了,這頭牛會有什麼事兒啊。兩口先生便對他説:“唉喲,這頭牛可不是凡種,搜神記中曾有記載,有一怪身長數丈,形狀象牛,青色的眼睛,閃亮的眸子,那便是監獄的愁緒怨氣鬱結而產生的鬼怪’患鬼‘。此怪在員外家盤恆數日,員外家此番恐怕會有大劫。”富紳慌了神,連忙求教兩口先生,兩口先生道有意將此怪帶走,富紳感激不盡,盡將金銀作盤纏送與先生,先生不受。牽牛至府前,牛屙糞地上。先生對富紳説,以此相贈。將先生送走,富紳很不高興牛糞髒了地上,把糞撥到府門邊。快清理完了,才發現牛糞是金子。富紳驚訝,急忙拿起來看,只見這金子上刻有一“回”字,這才悔悟過來,兩口合一,是個回字,上下是呂字,傳聞有仙人呂洞賓自稱回道人,自己豈不是見到仙人卻當凡人來着。連忙和下人一起去追,只見兩口先生與牛化入松郡九峯。富紳隨後掘之,沒有收穫。從這以後,大家才知道原來在這裏待了幾年的算命兩口先生是仙人呂洞賓。
而那頭小牛隨着呂洞賓來到松郡九峯之崑山,對着小牛説:“吾四處雲遊,今見爾,當是吾在此地最後時限矣。今朝將汝領到山中,傳汝真經玄妙。汝把無明滅了,無明滅了。戒言除笑行顛倒,把門牢。五嶽朝天日,金丹火內燒。心明意皎,工夫不小。只因你宿世根緣,遇着長生正道。把三尸降倒,三尸降倒。形神俱妙且逍遙。慢飲長春酒,方知滋味高。天上星宿當有汝之一。”説完便朝山下走去,邊走邊唱道情。往後的日子中小牛也勤加修煉,終於修行有成位列仙班,方悟乃二十八星宿牛金牛轉世之身,上治九天,下治昌利山。今在小崑山,還有當時牛金牛修行遺留下的寒泉。 [1] 
參考資料
  • 1.    何惠明、王健民、歐粵、陳大年、王永順.松江縣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 2.    何惠明、王健民、歐粵、陳大年、王永順.松江縣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 3.    夏原吉人物生平  .中華詩詞網[引用日期2016-03-29]
  • 4.    林曉明.松江文物志.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 5.    小崑山  .百度地圖[引用日期2021-04-04]
  • 6.    上海地名志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