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攀龍

(明代著名文學家)

鎖定
李攀龍(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於鱗,號滄溟,山東濟南府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
李攀龍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被賜同進士出身,試政吏部文選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疾告歸。次年還京師,聘充順天鄉試同考試官。之後歷官刑部廣東司主事、員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順德知府、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上疏乞歸。隆慶元年(1567年),起復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歷官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河南按察使。隆慶四年八月十九日(1570年9月18日)逝世,終年五十八歲。 [3] 
李攀龍曾從許邦才、殷士儋學詩。與李先芳、謝榛、吳維嶽、王世貞、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結詩社,稱七才子。 [5]  繼“前七子”之後,與謝榛王世貞等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二十餘年,其影響及於清初。其詩多風塵字樣,人謂之李風塵。 [1] 
概述圖參考資料: [34] 
本    名
李攀龍
別    名
滄溟先生
於鱗
滄溟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濟南府歷城
出生日期
1514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
1570年9月18日
主要作品
《滄溟集》《古今詩刪》
主要成就
“後七子”領袖
擅    長
七言近體

李攀龍人物生平

李攀龍早年經歷

李攀龍生於明正德九年四月十八日(1514年5月12日) [2]  ,先世無所稱名,其父李寶去世後因李攀龍贈中憲大夫順德知府。攀龍九歲而孤,家無餘貲,賴母張氏紡織度日。十八歲入縣學為諸生,廩於郡庠。 [4]  與尚在髫年的殷士儋許邦才約為知交。李攀龍自幼性情疏放,不耐當時書塾中講授的經訓內容八股文,又得到山東督學王慎中賞拔,被人們視為狂生。 [22] 

李攀龍宦海沉浮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李攀龍被賜同進士出身。 [19]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李攀龍歷順天鄉試同考官、刑部廣東司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遷,輾轉郎署,官職閒散。 [25]  此間,李攀龍與王世貞謝榛宗臣吳國倫梁有譽徐中行等詩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結為詩社。 [28]  其論詩主張,與“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史稱“後七子”。他們的文學主張的基本內容,即文主秦漢,詩規盛唐,繼“前七子”的文學復古運動,為徹底改變“台閣體”統治文壇的局面而鬥爭。李攀龍集中的擬古樂府,是其文學主張的具體實踐。 [19]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李攀龍出守順德(今河北邢台市),為順德知府。三年任期中,政績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於鞏固明王朝統治而又給百姓帶來一定利益的事。如請求豁免民税,減輕百姓負擔;政刑寬簡,民無冤情;增設驛站,減輕人民勞役負擔等。其間詩文創作,也取得一定成就。無論贈答抒懷,還是描山摹水,或是關心時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黃榆、馬陵諸山是太行絕頂處四首》《春興》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19]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李攀龍被提升為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當時他的同鄉殷學是陝西巡撫,令他寫文章,李攀龍嚴詞拒絕:“文章是下令就能寫出來的嗎?”當時關中大地震爆發,因患心臟病,又思念獨自在家的母親,李攀龍便請假還鄉。 [26-27]  按舊例,外官因病歸家者,不再起用。吏部重其才能,援何景明之例,特准予告假。 [13]  在職雖不滿一年,李攀龍足跡卻遍及區內,在視察府州縣學的同時,也遊覽了各地的名山勝蹟。《杪秋登太華山絕頂四首》,是這一時期的最佳詩作。 [19] 

李攀龍隱居故鄉

由陝歸來,李攀龍在家鄉築白雪樓,隱居高卧,杜門謝客,不與權貴往來,一些達官顯貴以其接見為榮,學人士子更以其品評來衡定自己的身價。因此“聞望茂著,自時厥後,操海內文柄垂二十年”(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李按察攀龍》)。 [24] 
李攀龍居住於湖光山色之間,對這座白雪樓十分喜愛,他在《白雪樓》一詩中這樣寫道:“伏枕空林積雨開,旋因起色一登台。大清河抱孤城轉,長白山邀返照回。無那嵇生成懶慢,可知陶令賦歸來。何人定解浮雲意,片影漂搖落酒杯。”白雪樓給了李攀龍一片心靈淨土,使他得以潛心創作,在百花洲畔居住的這段日子,是李攀龍詩文創作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是李攀龍詩文創作的重要時期,所寫詩文,佔據佔《滄溟集》的一大半。因而其詩文最初結集曾名為《白雪樓集》。此間,詩歌以吟詠故鄉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與轉運諸公登華不注絕頂》《青蘿館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張轉運龍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24] 

李攀龍起復生涯

隆慶元年(1567年),李攀龍起復,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在浙江,李攀龍曾寫詩讚美以“戚家軍”為主體的抗倭將士,表現了深厚的愛國之情。 [19] 
隆慶三年(1569年),李攀龍詔拜河南按察使。在河南任職僅四個月,老母病故,李攀龍扶柩歸裏。本來病弱,加上持喪哀痛過甚,李攀龍遂卧病不起,於隆慶四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逝世,終年五十八歲。 [19] 

李攀龍主要影響

李攀龍詩歌

李攀龍詩選 李攀龍詩選
七子派古詩主漢魏,近體主盛唐。漢魏盛唐詩歌的美學特徵典型地反映在意境渾成和氣勢沉雄上。講風骨、氣格則必主措語雄厚。這種美學特徵在攀龍的創作中表現極為突出,他的各種詩體中均有骨氣道勁,寄託遙深,情思壯闊,氣勢昂揚的特點,以七言古詩和律絕為典型。其七律聲調清亮、詞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見湖中影,鐵騎初回海上潮”(《與子與遊保俶塔同賦》)來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漚並結金龕麗,飛竇雙銜石甕圓”(《酬張轉運龍洞山之作》)來形容龍洞山的金龕和石甕情況,雖嫌體物呆滯,但也還能傳神。他以“明時抱病風塵下,短褐論交天地間”(《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來表現南北奔波的布衣詩人謝榛,以“自昔風塵驅傲吏,還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來刻畫好友王世貞,也較形像。但其構思、用詞多見雷同。他的某些七絕,也還寫得自然,還能注意頓挫變化,如《和聶儀部明妃曲》:“天山雪後北風寒,抱得琵琶馬上彈。曲罷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意味雋永,靜韻深長。 [19] 
李攀龍的詩歌創作體式完備,內容廣泛。詩歌是他感發情志,激憤抒懷的主要手段,內容則包羅萬象。就題材和內容看,主要可分為詠懷詩、詠物詩、詠史懷古詩、山水田園詩、邊塞海防詩、敍事懷人詩、贈別詩、紀行詩、唱和酬答詩等幾項。 [19] 
李攀龍論詩比謝榛、王世貞偏狹,認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後世作者只要“摭其華而裁其衷,琢句成辭,屬辭成篇,以求當於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貞語)。他所著的《答馮通書》就提到:“秦漢以後無文矣。”推崇漢魏古詩、盛唐近體,所編《古今詩刪》,宋元詩一首未錄,可看出其論詩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詩亦多模擬剽竊之作,偶然面對現實,抒寫內心真情時還有一些較好的詩,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絕相對較好,聲調清高,詞采俊爽,語近情深,然構思用詞多見雷同。而樂府詩則如“臨摹帖”。 [19] 

李攀龍散文

李攀龍的散文創作一向被視作詰屈聱牙的典型,在語言多迂曲纏繞,詰屈艱澀,但也形成質樸深雅、雄渾厚重、氣盛語健、典則瑰麗的總體風格。他追求的這種創作效果,與他的散文復古理論密切相關,也與他對散文的審美趣昧緊密結合。七子派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方面,真正推行散文改革,具有明確的復古主張和在散文創作上自有特色的作家不多,“大概前七予中的李夢陽康海何景明和後七子中的李攀龍、王世貞宗臣,可以稱為秦漢派的中堅分子。其他人也贊成文必秦漢的主張,為文學古多沿用二李路數。終為追音逐響之輩。” [21]  李攀龍在七子派中屬於實踐家,其散文理論較詩歌理論更少,這並不意味着他沒有自己的觀念,只是他的觀念多表現為對前人散文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對當代人觀點的認同或反對上。 [20] 
才力富健、氣盛辭雄,章法嚴整、語辭古雅構成攀龍散文的總體風格。李攀龍的散文崇尚“真”的審美特徵。他在文章中敢於説真話,説出事情的真相,顯示出求“真”的人生追求。七子派喜歡策論碑傳這一類宏芷典則的文體,這類文體有史傳性質。李攀龍對“信而有徵”的《左傳》、《史記》非常推崇,他在志傳中,則敢於暴露事實真相’,説出一些人不敢言之言。 [19] 

李攀龍歷史評價

殷士儋:能為獻吉輩者,乃能不為獻吉輩者。然於鱗方且痛人詆其文辭相矜,不達於政,遊刃引割,所至絃歌亦治,操概凜潔,恥為色澤,稱其為文。於鱗獨文士乎哉? [6] 
王世貞:①於鱗於書無所不通,為人狷介忠信,而好為深沉之思。當所未得,或竟日夕忘食寢。家故貧,又官常調,而絕不肯逐眾為干謁,泊如也。即世所稱説名士,亡可當於鱗雲。 [7]  ②於鱗宏麗渾壯,鮮所不有,又濟之沉思。假以數年,奚讓二氏哉,太嶽二室,芝菌樛結。光華若朝,霞芬旨入。九咽庶乎,其近之矣。 [7]  (《明詩評·卷一》)③海內稱文章家不相下,更齮齕勝己者,此其常雲。日吾之使而南也,於鱗辱予言,計於鱗所許可,亡過北地李生矣,其次為仲默,又次昌谷,而其微詞多譏切某郡某郡二君子。二君子固蠖伏林野,其聲方握柄,所褒誅足浮沉天下士。(《贈李於鱗序》) [14]  ④於鱗自棄官以前,七言律極高華,然其大意,恐以字累句,以句累篇,守其俊語,不輕變化,故三首而外,不耐雷同。晚節始極旁搜,使事該切,措法操縱,雖思探溟海,而不墮魔境。世之耳觀者,乃謂其比前少退,可笑也。歌行方入化而遂沒,惜其不多,寥寥絕響。 [15]  ⑤於鱗才可謂前無古人,至於裁鑑,亦不能無意。向餘為其《古今詩刪》序雲:“令於鱗而輕退古之作者,間有之;於鱗舍格而輕進古之作者,則無是也。”此語雖為於鱗解紛,然亦大是實錄。 [15]  ⑥文繁而法,且有委,吾得其人曰李於鱗。簡而法,且有致,吾得其人曰汪伯玉 [15]  ⑦於鱗擬古樂府,無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與古樂府並看,看則似臨摹帖耳。五言古,出西京建安者,酷得風神,大抵其體不宜多作,多不足以盡變,而嫌於襲;出三謝以後者,峭峻過之不甚合也。七言歌行,初甚工於辭,而微傷其氣,晚節雄麗精美,縱橫自如,燁然春工之妙。五七言律,自是神境,無容擬議。絕句亦是太白少伯雁行。排律比擬沈宋,而不能盡少陵之變。志傳之文,出入左氏司馬,法甚高,少不滿者,損益今事以附古語耳。序論雜用《戰國策韓非》諸子,意深而詞博,微苦纏憂。銘辭奇雅而寡變。記辭古峻而太琢。書牘無一筆凡語。若以獻吉並論,於鱗高,獻吉大;於鱗英,獻吉雄;於鱗潔,獻吉冗;於鱗艱,獻吉率。令具眼者左右袒,必有歸也。 [15]  (《藝苑卮言·卷七》 )
王世懋:子美而後,能為其言而真足追配者,獻吉、於鱗兩家耳。以五言言之,獻吉以氣合,於鱗以趣合。夫人語趣似高於氣,然須學者自詠自求,誰當更合。七言律,獻吉求似於句,而求專於骨;於鱗求似於情,而求勝於句。然則無差乎?曰:噫,於鱗秀。 [8]  (《藝圃擷餘》)
屠隆:①於鱗詩麗而精,其失也狹;元美詩富而大,其失也雜。若以元美之贍博,加之於鱗之雄俊,何可當也?②於鱗才高而不大,元美才大而少精。於鱗所乏深情遠韻,元美所乏玄言名理。③元美大家,於鱗為大家不足。子相名家,公實、子與、明卿為名家不足。 [32]  (《鴻苞節錄·卷六上·論詩文》)
胡應麟:仲默不甚工絕句,獻吉兼師李、杜及盛唐諸家,雖才力絕大而調頗純駁。惟於鱗一以太白、龍標為主,故其風神高邁,直接盛唐,而五言絕寥寥,如出二手,信兼美之難也。張助父太和七十絕,足可於鱗並驅。 [9]  (《詩藪·內編卷六》)
許學夷:①於鱗七言律,冠冕雄壯,俊亮高華,直欲逼唐人而上之。其俊亮處或有近晚唐者,餘子亦然。然二十篇而外,句意多同,故後人往往相詆。然唐人七言律,李頎諸公僅得數篇,尚足不朽,於鱗嚴選可得二十餘篇,顧不足以傳後耶?但後進初學,志尚奇僻,於其高華雄壯處實不相投,故託之温雅以抑其雄壯,託之清淡以抑其高華,既未足以壓服人心,則直以句意多同,並幹乾坤、日月、紫氣、黃金等字責之矣。如‘自許鐵冠衝瘴癘,兼攜白筆掃風霜。“彈章氣借山河壯,執法秋臨節鉞寒。”等句,冠冕雄壯者也,但較之獻吉,則着意賈勇耳。五言律,體雖宏大,而警絕者少,間有俊語,乃七言剩餘。七言絕入錄者,較律聲調雖同,而意實寬裕,足配龍標。 [33]  ②於鱗七言律,冠冕雄壯,誠足凌跨百代,然不能不起後進之疑者,以其不能盡變也。唐人五七言律,李杜勿論,即王孟諸子,莫不因題制體,遇境生情。於鱗先意定格,一以冠冕雄壯為主,故不惟調多一律,而句意亦每每相同,元美謂“守其俊語,不輕變化”是也。然或厭其一律而錄其別調,則又失其所長,非複本相矣。餘子亦然。 [33]  (《詩源辯體·後集纂要卷二》)
王士禎:滄溟先生(李攀龍)論五言,謂:“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此定論也。常熟錢氏但截取上一句,以為滄溟罪案,滄溟不受也。要之,唐五言古固多妙緒,較諸《十九首》、陳思、陶、謝,自然區別。七言古若李太白、杜子美、韓退之三家,橫絕萬古;後之追風躡景,惟蘇長公一人而已。 [10]  (《師友詩傳錄》)
紀昀等:明代文章,自前後七子而大變。前七子以李夢陽為冠,何景明附翼之。後七子以攀龍為冠,王世貞應和之。後攀龍先逝,而世貞名位日昌,聲氣日廣,著述日富,壇坫遂躋攀龍上。然尊北地,排長沙,續前七子之焰者,攀龍實首倡也。殷士儋作攀龍墓誌,稱文自西漢以來,詩自天寶以下,若為其毫素污者,輒不忍為。故所作一字、一句,摹擬古人。驟然讀之,斑駁陸離,如見秦漢間人。高華偉麗,如見開元、天寶間人也。至萬曆間,公安袁宏道兄弟始以贗古詆之。天啓中,臨川艾南英排之尤力。今觀其集,古樂府割剝字句,誠不免剽竊之譏。諸體詩亦亮節較多,微情差少。雜文更有意詰屈其詞,塗飾其字,誠不免如諸家所議。然攀龍資地本高,記誦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轢一時,實有不可磨滅者。汰其膚廓,擷其英華,固亦豪傑之士。譽者過情,毀者亦太甚矣。 [11]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別集類二五》)
張廷玉等:擯先芳、維嶽不與,已而榛亦被擯,攀龍遂為之魁。其持論謂“文自西京,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於本朝獨推李夢陽”。諸子翕然和之,非是,則詆為宋學。攀龍才思勁鷙,名最高,獨心重世貞,天下亦並稱王、李。又與李夢陽、何景明並稱何、李、王、李。其為詩,務以聲調勝,所擬樂府,或更古數字為己作,文則聱牙戟口,讀者至不能終篇。好之者推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雲。 [12]  (《明史·李攀龍傳》)

李攀龍軼事典故

  • 滄溟清節
李攀龍死後家中十分貧窮,以至於墓地只是一個簡單的土堆。李攀龍去世不久,他兒子李駒也得病亡故,李攀龍的後代僅存一位剛不含乳的重孫,和他的遺孀、兒媳借居在陋巷之中,缺吃少喝。他生前的寵姬、善做葱香包子的蔡氏,70餘歲時仍在賣胡餅自給。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晚明四大家”之一的邢侗給山東巡撫孫文融寫了一篇《上撫台孫文融》,請求山東巡撫資助李攀龍的家人。邢侗的建議得到了孫文融的支持,責令歷城縣令陳採居購買良田、修葺房屋,以供李攀龍後人居住和生活,遂使李攀龍後人“八口無飢之業,三寡婦亦遂有家”。 [23] 

李攀龍人際關係

祖父:李端。早年遷居於濟南府城西門外。以賭博在西關賺得家業。
父親:李寶。揮霍家產,年僅36歲因酗酒無度而病死。去世時李攀龍年僅九歲。死後追封為中憲大夫。
妻子:徐氏。監察侍御史徐宣的二女兒。隆慶元年(1567年)七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五十四歲。 [29] 
兒子:李駒。郡諸生,許氏之子。娶山西應州知州馬應奎之女馬採。 [30] 

李攀龍主要作品

李攀龍詩文,由其友人、“後七子”領袖之一的王世貞整理編集為30卷,題《滄溟先生集》,其後屢有翻刻,歷百年而不衰。李攀龍所編《古今詩刪》,選各代之詩,影響頗大,後又摘取其中唐代詩歌編為《唐詩選》,成為當時通行的學塾啓蒙讀本。 [19] 
李攀龍詩歌摘編
體裁
名目
詩歌
塞上曲送元美》《送子相歸廣陵》《和聶儀部明妃曲》《寄送方山人歸歙州》《登黃榆馬陵諸山是太行絕頂處》《答贈沈孟學》《長相思·秋風清》《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初春元美席上贈茂秦得關字》《平涼》《杪秋登太華山絕頂》《越人歌》《大風歌》《送皇甫別駕往開州》《廣陽山道中》《隴上歌》《鐃歌 其十二 有所思》《青溪小姑曲》《地驅樂歌》《賦得狼居胥山送李侍御》《登黃榆馬陵諸山是太行絕頂處 其一》《送子相歸廣陵 其六》

李攀龍人物爭議

  • 墓址爭議
李攀龍死後葬在家鄉河南,但關於具體位置,各種文獻記載提供了五種説法:
1.“牛山之原”説。在李攀龍去世的次年,濟南名詩人殷士儋為其撰寫的墓誌銘中提出,“葬公於牛山之原,徐恭人祔焉”。
2.“馬鞍山之東陽”説。徐恭人為李攀龍之妻,早於李攀龍而去世,李攀龍去世前三年曾撰《亡妻徐恭人狀》加以懷念,該文中説徐恭人“葬郡城西北馬鞍山(即今天的北馬鞍山)之東陽,祖兆南若干步”。李攀龍死後當與徐恭人合葬,因此墓地也應在馬鞍山之東陽。
3.“長清道中”説。李攀龍去世8年後,其友人王世懋去墓地祭拜他後,寫有《東遊記》一文。從該文得知,李攀龍當時在“長清道中”,非常簡陋,李攀龍之子李駒解釋説,之所以簡單處置,是因為“將卜遷別葬耳”。
4.“柳溝”説。明崇禎年間《歷乘》和《歷城縣志》分別記載,李攀龍墓在“黃崗下柳溝”和“柳溝”。
5.“藥山之麓”説。清順治年間,山東提學道施閏章曾親往李攀龍墓憑弔,並重新撰寫了《李滄溟先生墓碑》,碑文明確提出,李攀龍墓在“藥山之麓”。 [16] 

李攀龍後世紀念

  • 李攀龍墓
主詞條: 李攀龍墓
李攀龍墓位於北馬鞍山東麓。土墓高1.5米。墓前有3通石碑及石獅、石馬、石人、石柱各2。其墓青磚所砌,為東西長形拱頂地上墓,上面覆蓋着黃土呈圓形。墓門有2個,一大一小,據有關資料考證,小門是李攀龍之妻墓。該墓於1975年平整土地時被毀。現墓址旁僅存石人1個。據《天橋文史資料》第三輯記載:1984年秋天,李攀龍墓原址上改建工廠。 [16] 
  • 白雪樓
主詞條: 白雪樓
白雪樓 白雪樓
白雪樓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是李攀龍藏書處,為明朝萬曆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出資所建。清代初年因年久失修坍塌。順治十一年(1654年),時任山東布政使張縉彥在白雪樓原址上重建,人稱“濼源白雪樓”。同治十年(1871年),山東按察使長賡、山東轉運使鄭蘭、山東觀察使蕭培元及濟南士紳捐資翻新。 [18]  1956年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現存趵突泉內的白雪樓是1996年由市政府出資,在濼源白雪樓的遺址上重建的,為帶戲台式二層仿古建築。 [17] 

李攀龍史料索引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攀龍傳》 [12] 
  • 《名山藏·臣林記(文苑) [31] 
參考資料
  • 1.    《堯山堂外紀·卷九十九·國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08]
  • 2.    《嘉靖二十三年登科錄》:李攀龍,貫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字於鱗,行三,年三十一,四月十八日生。
  • 3.    李攀龍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8-20]
  • 4.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八三·李於鱗先生傳》:“父寶以資事德莊王為郎,善酒任俠,不問家人生產。繼娶於張,夢日入懷而生於鱗。於鱗生九歲而孤,其母張影相吊也。旦辟纑,不足以資脩脯。而自其挾冊請益,塾師為之遜席者數矣。”
  • 5.    殷士儋《墓誌銘》:“於鱗李氏,攀龍名……庚子(1540)鄉薦第二人。甲辰(1544)賜同進士出身,試政吏部文選司。乙巳(1545)以疾告歸……丙午(1546)還京師,聘充順天鄉試同考試官,簡拔多奇士。丁未(1547)授刑部廣東司主事……三年升員外郎。明年遷山西司郎中……癸丑(1553)出守順德……比三歲,有十數最書,擢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凡十歷年所,今天子用言者起為浙江副使,二年稍遷參政,入賀,過家覲省。將南,尋升河南按察使,遂奉太恭人俱。越四月而太恭人卒,於鱗持喪歸,甚毀,及小祥而漸平,無何暴疾,再日而絕。歲庚午八月二十日也,年五十有七。
  • 6.    《滄溟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8-20]
  • 7.    《明詩評》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20]
  • 8.    《藝圃擷餘》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20]
  • 9.    胡應麟著.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337-339
  • 10.    《師友詩傳錄》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20]
  • 11.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20]
  • 12.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20]
  • 13.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攀龍傳》:上官交薦,擢陝西提學副使。鄉人殷學為巡撫,檄令屬文,攀龍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應。會其地數震,攀龍心悸,念母思歸,遂謝病。故事,外官謝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便,特予告歸。予告者,例得再起。
  • 14.    《弇州四部稿·卷五十七》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20]
  • 15.    《藝苑卮言·卷七》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20]
  • 16.    明代大詩人李攀龍葬於何處 是藥山,還是北馬鞍山?  .生活日報數字報[引用日期2021-08-20]
  • 17.    濟南園林六十家:在精神的高地上,那面獵獵飄揚的文化旗幟——李攀龍白雪樓考  .濟南市文化與旅遊局[引用日期2021-08-20]
  • 18.    清·李獻方《重修白雪樓記》:先九世祖滄溟公白雪樓,初建於城東王舍莊,再建於湖上碧霞宮側,後俱傾圮。明萬曆間,臬使葉公夢熊補建於趵突泉上,年久亦廢。至國朝順治十一年,藩使張公縉彥重建於歷山書院,即今樓也。樓上供滄溟公木主,地方官春秋致祭。康熙三十九年,提學徐公炯重新之,頒有四照,令市民後人世守其地,勿許豪強侵佔,恩至渥也。嘉慶八年,臬使金公光悌因保護名跡,為文勒石,逮道光十七年獻方奉祀,結廬其下,開設花圃。為供奉香火之計,咸豐四年,請於觀察陳公寬、邑紳吳公銘捐資重修,獻方變產繼之,輪奐一新,迄今完固。同治八年,請於觀察丁公彥臣捐資助建廳舍三楹,為致祭官退息之所,並改建大門。少宰匡公源題曰:“李滄溟先生祠”。同治十年,更築圍牆,以資防衞,請於臬使長公賡、運使鄭公蘭、觀察蕭公培元、太守豫公山、邑令劉公嘉幹及本城紳士捐資共襄竣事。此歷年重修之大概也。初,道光丁未年,獻方重雕公詩文集,貯於樓上,下設義學,男懋德令授徒其中。伏念奉祀以來,獲食舊德而殷勤護持,俾世澤未湮,實賴諸大君子之力。因記顛末,以告後嗣世守勿替雲。
  • 19.    蔣鵬舉.李攀龍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51-160、171-198
  • 20.    寇海俠.論李攀龍“文必秦漢”説及實踐[J].北方文學:下,2012,(4):80-81.
  • 21.    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143
  • 22.    王世貞《李於鱗先生傳》:“李於鱗者,諱攀龍,其家近東海,因自號滄溟雲。當其業成時,海內學士大夫無不知有滄溟先生者。而自其六七友人,居恆相字之,故其為於鱗獨著。於鱗之先世濟南歷城人,父寶,以貲事德莊王為郎,善酒任俠,不問家人生產。繼娶於張,夢日入懷而生於鱗。於鱗生九歲而孤,其母張,影相吊也。但澼纑不足以資脩脯,而自其挾冊請益,塾師為之遜席者數矣。補博士弟子,與今左長史許君邦才、少保殷公士儋結髻齔交。晉江王慎中來督山東學,奇於鱗文,擢諸首。然於鱗益厭時師訓詁學,間側弁而哦若古文辭者,諸弟子不曉何語,鹹相指於鱗‘狂生狂生’,於鱗夷然不屑也,曰:‘吾而不狂,誰當狂者?’亡何,舉其省試第二人。”
  • 23.    《池北偶談·卷十二·談藝二》“滄溟蔡姬”條:李滄溟先生,身後最為寥落。其寵姬蔡,萬曆癸卯,年七十餘矣,在濟南西郊,賣胡餅自給,叔祖季木考功見之,為賦詩云:“白雪高埋一代文,蔡姬典盡舊羅裙。”云云。邢太僕子願有與孫月峯巡撫書雲:“竊見李滄溟先生攀龍,葆真履素,取則先民,熔古鑄今,蔚為代寶。而今五畝之宅,已非文靖之舊;襄陽之裏,空標孟亭之名。侗每詢訪人士,皆雲李駒淪喪,有子繼亡,止遺孽孫,又復無母,才離襁褓,寄命嫠媪,僦居窮巷,託跡浮萍,並日無粗糲之食,經年鮮漿汁之饋。伏願明公,下記所司,略損公帑,為贖數椽之敝屋,小復白雪之舊居,月或給米一石,布若干疋,藉以長養壯發,綿延後昆。一線猶龍之緒,實被如天之福。斯文一脈,其疇逆心。”觀二事,滄溟清節可知矣。
  • 24.    李泊齊.李攀龍研究資料彙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95-103
  • 25.    殷士儋《墓誌銘》:“丁未授刑部廣東司主事,既曹務閒寂,遂大肆力於文詞。餘時為檢討,日相引,上下其議論。而於鱗益交一時勝流,若吳郡王元美數子者,名乃籍甚公卿間矣。”
  • 26.    王世貞《李於鱗先生傳》:“尋擢陝西按察副使,視其學政。……亡何,其鄉人殷中丞(殷學)來督撫,以檄致於鱗,使屬文,於鱗不懌曰:‘副使而屬視學政,非而屬也,且文可檄致耶?’會其地多震動,念太恭人老,家居,遂上疏乞骸骨,拂衣東歸。吏部才於鱗而欲留之,度已發,無可奈何,為特請予告。故事:外臣無予告者。僅於鱗與何仲默二人耳。於鱗歸,則構一樓田居,東眺華不注,西揖鮑山,曰:‘它無所溷吾目也。’繡衣直指、郡國二千石,幹旄屏息巷左,納履錯於户,奈於鱗高枕何?去亦毋所報謝。以是得簡貴聲。而二三友人,獨殷(殷士儋)、許(許邦才)過從靡間。時徐中行亦罷官家居,坐客恆滿。二人聞之,交相快也。於鱗乃差次古樂府擬之,又為錄別諸篇及它文,益工,不脛而走四裔。然居恆邑邑,思一當世貞兄弟,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吾其季孟間哉!’而世貞則挹損不敢以雁行進也。”
  • 27.    殷士儋《墓誌銘》:丙辰擢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於鱗為人素羸頓,不習西土。西土當地裂後,猶時時動搖數,心悸,又念太恭人獨家居,遂乞骸骨歸。
  • 28.    許國《吳明卿集序》:嘉靖中作者七人,齊李攀龍於鱗、謝榛茂秦,吳王世貞元美,楚吳國倫明卿,越宗臣子相、徐中行子與,南越梁有譽公實。
  • 29.    李攀龍《滄溟集·卷二十三·亡妻徐恭人狀》:亡妻恭人,徐公宣之仲女。徐公家本藩國列校防也。嘉靖歲庚寅以適,餘衿縭不具……乃七月二十四日卒於正寢。嗚呼敢狀之長者哉!恭人生五十四年乎!
  • 30.    李攀龍《滄溟集·卷二十三·亡妻徐恭人狀》:恭人子二人,曰駒。郡諸生。先娶曹氏女,繼娶山西應州知州馬應奎氏女,曰採。女一人,適歲貢生艾濟氏子芹。又子一人曰:馴。妾盧氏出也。駒生子二,一曰:鳳翔。聘鄉進士於鯨氏女,一曰鹿齡:未聘。女一,許邑諸生王見賔子衡。外孫一人曰:維髙採與風翔先後殤。
  • 31.    《名山藏》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1-08-21]
  • 32.    屠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文論卷(二)金、元、明[M]·論詩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604
  • 33.    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415
  • 34.    《李攀龍:風雅長留流白雪樓》將亮相第30屆書博會  .齊魯壹點[引用日期2021-08-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