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本

鎖定
明本(1263年-1323年),又稱釋明本,俗姓孫,號中峯, [4]  法號智覺, [5]  錢塘新城(今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 [4]  元代高僧、詩人, [6]  西天目山住持。 [5] 
明本出家於吳山聖水寺,後往天目山,依高峯禪師,在師子院精研佛理。元貞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遍遊大江南北,結庵於湖州弁山及雁蕩山。後迴天目山師子院。朝廷聞其名,進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召他入朝,他力辭而不赴。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明本去世,享年61歲。 [6] 
明本著有《中峯廣錄》30卷,收入佛藏。明本學識廣博,詩名頗著,與文壇名流趙孟頫、馮子振、貫雲石等交往密切。其《九字梅花歌》是比較有影響的九言詩。今存有《中峯廣錄》30卷及《梅花百詠》《中峯懷淨土詩》等作品。《元詩選》二集選入明本詩74首。 [6] 
別    名
法號智覺
廣慧禪師
普應國師
臨濟禪師
中鋒
所處時代
宋末元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錢塘新城(今富陽區新登鎮)
出生日期
南宋景定四年 (1263)
逝世日期
元至治三年 (1323)
主要成就
元代最有影響的禪宗大師
主要作品
《山房夜話》
《擬寒山詩》
《一華五葉》
本    名
明本

明本生平事蹟

中峯明本禪師是元代最為傑出的高僧 [1] 

明本第一階段

是出家之前的生活,從 1263 年到 1285 年。明本九歲喪母。少年時代,他曾學習《論語》、《孟子》,由於對這些重要的儒家經典缺乏興趣,尚未終卷便輟學。處在宋元之交的社會動盪時期,明本很早就傾心於佛教。十五歲時,他信守五戒,立志出家。此後,他認真學習《法華》、 [2]  《圓覺》、《金剛》等佛教經典,並且喜好禪定,經常獨自到山上坐禪習定。因此,明本在出家之前就具備了良好的佛學修養。

明本第二階段

明本 明本
是跟隨高峯原妙(1238-1295)習禪,從1286年到1295年。明本二十四歲時,因閲讀《景德傳燈錄》遇到疑難問題,經一位名叫明山的僧人介紹,前往杭州天目山,求教於當時著名的臨濟派禪師高峯原妙。在原妙禪師的指導下,他認真鑽研佛教經典,獲益良多。“未幾,誦《金剛般若經》,至荷擔如來處,恍然開悟,由是內外典籍皆達其義趣。”(注1)第二年,他隨原妙正式出家,第三年受具足戒。在跟隨原妙的十年之間,明本白天參加勞動,夜晚修習禪定,嚴守佛教戒律,刻苦鑽研禪學,深得原妙賞識。原妙曾説,在他的眾多弟子中“惟本維那(指明本)卻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作為原妙的得意弟子,明本並不希求主持大寺院,並不以本派傳法宗師自居。原妙逝世前,曾讓他主持大覺正等禪寺。 這座寺院是與原妙關係密切的官僚霍廷發捐資興建,是原妙一派的主要傳法基地。明本沒有應命任職,而是推薦了當時的第一座祖雍。明本在六十歲時曾説:“餘初心出家,志在草衣垢面,習頭陀行,……平昔惟慕退休,非矯世絕俗,使坐膺信施,乃岌岌不自安也。”(注3)奉行居無定處,衣食隨處而乞的嚴格的頭陀行,是明本早年的志向。他不願意去做大寺院的住持,並不是為了抬高身價,而是不安於過那種不勞而食的生活。在他離開原妙後的幾十年中,他多次謝絕地方官吏讓他主持名山巨剎之請,長期往來於江南各地,在民間傳禪授徒。

明本第三階段

是早期的遊歷生活,從1296年到1304年。原妙逝世後,明本於大德元年 (1297)離開天目山,遊歷皖山,廬阜和金陵等地。大德二年(1298),他結庵於湖州弁山。大德四年(1300),他結庵於平江雁蕩山。在這一階段,明本主要往來於江南各地,隨處結庵而居。由於他曾常年追隨原妙,在江南一帶已有名望,向他請教禪學的人很多。他曾為趙孟俯講“防情復性之旨”。

明本第四階段

是主持師子院,從1305年到1308年。大德八年(1304),明本為給原妙守塔因此返回天目山。從大德九年(1305)冬天開始,他主持原妙一系的重要寺院──師子院。(注4)在這一階段,明本不僅成為江南最著名的臨濟禪師,而且受到朝廷重視。至大元年(1308),當時為太子的仁宗賜明本“法慧”禪師號。

明本第五階段

乃後期傳教生活,從1309年到逝世。在這一階段,明本的活動範圍更廣了。至大二年(1309),他離開杭州到儀真,就居於船上。第二年,他在僧眾的懇請下回到天目山居住一年。至大三年(1311),他乘船至吳江,陳子聰請他棄舟登陸,併為他建“順心庵”。不久,明本渡江北上,遊歷少林。儘管明本在北方“隱其名,僦城隅土屋以居”,但聽到他到來的僧俗還是“爭相瞻禮,皆手額曰:江南古佛也。”皇慶元年(1312),他建庵於廬州六安山,不久又去東海州。第二年,霍廷發之子請他主持大覺寺,他薦舉首座永泰禪師以代。延祐元年(1314),明本再度主持師子院,但不久又離開天目山。延祐四年(1317),丹陽蔣均建“大同庵”,請他居住。延祐五年(1318),明本在僧人的請求下返回天目山。當年九月,仁宗賜“佛慈圓照廣慧禪師”號,命將師子院改名為“師子正宗禪寺”,並令趙孟俯撰寫碑文。至治二年(1322),行宣政院讓明本主持杭州徑山寺院,他沒有應命,結庵於中佳山。 當年十月,英宗特旨降香,並賜金襴僧伽梨。 明本常年草棲浪宿,奔波於江南各地。他每到一處,都受到僧俗信徒的虔誠供養,由此建立起一個個傳法基地,在江南一帶形成了很大影響。宋本根據自己的見聞,描述了當時的情況:“餘嘗使江南,聞師(指明本)所至,四眾傾慕,香茗金幣,拜立供養,悉成寶坊。”(注6)明本不僅有眾多的漢族信徒,而且也指導異族僧人習禪。據説“三藏法師沙律愛護持必剌牙室利遊方時,亦嘗從師參詰。”(注7)明本不僅與許多漢族士大夫保持著密切關係,而且與不少蒙古族官僚交往。霍廷發、趙孟俯、馮子振、鄭雲翼、王璋、敬儼、答剌罕脱歡等人,都曾嚮明本請教禪學。明本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榜樣和精湛的禪學修養而名聞江南各地,並且吸引了邊遠地區和周邊國家的僧侶。所謂:“遠至西域北庭,東夷南詔,接踵來見。”(注8)明本曾為來自日本和高麗的僧人講授禪學。雲南沙門玄鑑曾慕名求教於明本,後來玄鑑在歸途中病逝,其弟子普福等人畫明本圖像南歸,在雲南建立禪宗,奉明本為“南詔第一祖”。 明本為推動元代禪學向邊遠地區和周邊國家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明本不僅精於禪學,而且擅長詩文,一生著述頗多。為闡述自己的禪學思想並使其廣為流傳,他撰寫了《山房夜話》和《擬寒山詩》;為解答注重經典的僧人的問難,他寫作了《楞嚴徵心辯見或問》;為糾正某些禪僧“不求心悟,惟尚言通”的錯誤傾向,他寫作了《信心銘闢義解》;由於他在各處建立的茅庵都名曰“幻住”,他應相從的僧人之請,講述參禪的正確方法和途徑,撰寫了《幻住家訓》。以上五篇都是明本撰成後親自編集整理的,自題書名為《一華五葉》,可以説是明本的代表作。 明本是元代頗負盛名的詩僧,留下的詩文很多。除《一華五葉》中收的《擬寒山詩》百首外,還有《船居》、《山居》、《水居》和《瀍居》詩各十首,都是比較有名的。為了闡述自己的淨土思想,明本作《懷淨土詩》一百零八首。另外,還有《中峯和尚和馮海粟(子振)梅花詩百詠》。其餘如歌偈、送別酬對詩數量就更多了。明本的著述、詩文及法語等,分別收錄於慈寂編的《天目中峯和尚廣錄》和編著不詳的《天目明本禪師雜錄》中。元統二年(1334),惠宗追諡明本“普應國師”號,《天目中峯和尚廣錄》三十卷也被允許編入大藏經流傳。至元元年(1335),《天目中峯和尚廣錄》刊行,產生了很大影響:“《廣錄》之書完,和尚雖已化去,四眾持誦,常如住世之日。”

明本成就

明本能詩善曲,在文學上有相當造詣,尤其表現在作詩方面。當時元代著名的散曲家馮子振名極一時,對明本意頗輕視。明本與書法家趙孟頫一起拜訪馮。馮出示《梅花百韻詩》,明本接過一覽,當即“走筆和成”,並出示自己所作的《九言梅花歌》。馮子振閲罷大服。從此兩人成了至交。明本擅書法,手書遺蹟留院中者甚多。明代陳繼儒在《書畫史》中稱明本“書類柳葉,雖未入格,亦自是一家”。延祐二年(一三一五)書《妙法蓮華經冊》。卒年六十一。又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至正四年(一三四四)書《喬松疎秀七言詩軸》。如以此推之,卒年當在八十外。不少真跡當時由日本留學僧帶回,現珍藏在日本。 [3]  事蹟還收錄於《松江志》、《石渠實笈續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