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僧伽

(唐代高僧)

鎖定
僧伽,唐代高僧,江蘇通州狼山廣教寺開山祖師。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唐中宗尊為國師宋太宗加封其“大聖”諡號,後世尊之為“大聖菩薩”,又稱“泗州大聖”、“狼山大聖”。青蓮居士李白嘗為作《僧伽歌》。 [1] 
中文名
僧伽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景龍四年三月(公元710年3月)
主要成就
被尊大聖菩薩,唐代國師通州狼山廣教寺開山祖師
出生地
葱嶺北何國(碎葉東北) [2] 
信    仰
佛教

僧伽生平

僧伽 僧伽
僧伽,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又稱“泗州大聖”、“大聖菩薩”,江蘇南通狼山廣教寺的開山祖師,傳説是觀音的化身。生年不詳,圓寂於唐中宗景龍四年三月(公元710年3月),葬於泗州普光王寺下。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遊歷,為人治病,名聲大噪。南遊江淮時,醫病治水,為百姓稱道。唐中宗尊為國師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師“大聖”諡號,後世尊他為“大聖菩薩”,又稱“泗州大聖”。清同治帝寫賜了“功昭淮海”的匾額於狼山廣教寺中,廣教寺也成了兩位菩薩的共同道場。宋《高僧傳》之《僧伽傳》載有他的事蹟。 [1] 

僧伽成長

少年出家為僧之後誓志遊方。龍朔二年,僧伽自玄奘法師西行求法出境之處別迭裏山口入唐,始發涼州,經歷洛陽,行抵江表,止嘉禾靈光寺,教化水鄉澤國漁梁矰弋為生之民眾,時有裂網折竿別謀事業者。終有一日僧伽自感因緣不具,乃荷錫北上,途經晉陵國祥寺留衣殿梁後,渡江到達山陽,登即隸名於龍興寺。自此為化度有緣始露神異。初將弟子慧儼同至泗州臨淮信義坊,乞地施標將建伽藍,聲明標下是為古剎故址。居人依言穴土獲古碑,乃齊香積寺銘記,得金像一軀,衣葉刻普照王佛字。在場民眾驚歎不已,爭求佈施。山陽令賀跋氏曾見僧伽卧時身體伸展長過牀榻,舉家驚奇:又睹僧伽示現十一面觀音形象,全族欣慶,培加信重,今聞僧伽天眼先見,無比崇敬,遂舍宅增廣殿宇,促成一方名藍,即以出土普照王佛尊號名寺,由是佛光普照,感應四方。

僧伽生活經歷

僧伽住持泗州普照王寺期間,神行異蹤變現不一,且舉一例:女皇武則天萬歲通天初,山陽龍興寺將募捐重修寺宇,師即身臨當地民眾中,昌言我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德,勿生橫議,既而於淮河岸邊招呼一船主,勸化佈施所載剽略之財,減免刑獄。盜者依言盡舍,佛殿由是立成。未幾盜敗,拘於揚子縣獄,師忽下降慰喻無苦。不日赦文果至獲免死刑景龍二年,中宗遣使迎師赴內道場,帝御法筵,言談造膝,佔對休咎,契若合符,尊為國師,出居薦福寺,帝及百僚皆稱弟子。其間,求師祛病療疾者有之,求師消災除難者有之,求師趨吉避凶者有之,求師斷惑釋疑者有之,可謂有求必應,驗非虛設。一日,中宗於內殿語師雲:京邑無雨已是數月,願師慈悲解朕憂迫。師將瓶水泛灑,俄頃陰雲驟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詔賜所建梵剎為臨淮寺,師請依佛號普照王為寺名,帝以照字犯天后諱乃御書普光王寺額,遣使送歸臨淮懸於寺門。景龍四年三月三日僧伽大師於長安薦福寺示寂,世壽八十三歲。

僧伽修成

中宗即令於薦福寺起塔漆身,俄而大風忽起臭氣滿城。中宗垂問左右是為何因,近臣奏雲僧伽大師化緣在臨淮,恐是欲歸彼處,故現此變。中宗炷香祝之默然許之。瞬間芬芳帝裏,傾城嘆異。帝令賜絹三百疋,敕有司造靈輿奉全身歸泗州普光王寺。及發,羣官祖送國門,哀慟都城,即於是年五月五日抵達淮上,還至本處建塔供養。中宗以仰慕不忘,因問萬回大師僧伽是為何人?答雲觀音化身也。法華經普門品雲:應以比丘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説法。這就是民間信仰僧伽為觀音化身而禮拜供養的一大因緣

僧伽成就及榮譽

大曆十四年州將勒令普光王寺出財供十驛傳乘者,僧伽即於是年七月某日甲夜現形內殿乞免此役,代宗「敕中官馬奉誠宣放,仍齎舍絹三百疋,雜彩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襲,令寫(僧伽)貌入內供養。」貞元初至長慶二年不到四十載,普光王寺不幸兩遭災火,石碑金像俱亡蹤,佛殿僧塔成瓦礫,唯僧伽遺形獨存。這一人間奇蹟感動萬姓,末幾寺塔重光,敬禮者日眾,香火益旺。長慶四年徐泗觀察使王智興李湛(敬宗)誕日,請於泗州建立戒壇,落髮者無算(王氏因致貲數十萬緡),表明這裏因有普光王寺、僧伽大師塔成為江淮佛教重鎮。是時一向與佛無緣的浙西觀察使李德裕上表稱王智興泗州立戒壇「意在規避王徭,影庇資產」云云。由此引起朝廷的注意。例如,文宗大和二年,江西觀察使沈傳師請於洪州建方等戒壇,以聖誕度僧,制(帝王的命令)雲:此因國事暫免度僧,敕令已下而傳師違禁,罰俸一月以示不允。在藩時偏好道術的武宗李炎,登上皇帝寶座就召集道士張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脩金篆道場,親受法篆。隨即下令限制僧尼法事活動,已見其滅佛毀法端倪。為其急先鋒者就是李德裕(是時為宰相)。且舉要例幾則:會昌元年六月聖誕日,於大內設齋,兩街供養大德及道士四對論議,二道士賜紫,釋門大德均不得着。南天竺沙門寶月入朝,不先諮開府,從懷中拔出表進上,請許歸國,因犯越官罪收禁。弟子三人各決七棒,通事僧十棒,未打寶月,但不許回本土。二年三月,因宰相李德裕上奏,敕下發遣保外無名僧,又不許置童子沙彌。三年五月勘問諸寺外國僧人來由,敕焚宮內佛經,埋佛像。四年三月,敕禁泗州普光王寺供養佛骨(同時被禁供養佛骨者還有五台山終南山法門寺)。由此可見僧伽「瓶裏千年鐵柱骨」就供養於普光王寺。同年七月令毀拆天下山房、蘭若、佛堂、尊勝石幢、僧人墓塔,不入寺額者所住僧尼盡勒還俗,遞歸本貫。五年四月祠部檢括天下(大)寺及僧尼人數,令分批還俗,外國僧人無祠部牒亦須還俗,送歸本國。八月下詔聲稱佛教「耗蠹國風」,「誘惑人心」,「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力為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莫過於此。」宣佈「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餘人,收充兩税户,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税户十五萬人。」因武宗滅佛時在會昌年間,天下佛教同遭輪迴,丈稱「會昌法難」。
江淮佛教聖地泗州普光王寺為李德裕熟知,是故在劫難逃。會昌五年八月,武宗滅佛詔書之前,寺產即盡被官家收檢,寺僧掃地出門,鐘鼓絕響,香火斷滅。武宗滅佛後一年而崩,宣宗李忱登極即敕復興,普光王寺再現舊觀,鎮寺之寶佛舍利未再出世是為歷史遺憾。鹹通中,桂林戌卒起義首領龐勳圍攻泗州兵臨城下,僧伽現形塔頂警示城中軍民,化險為夷。有司以事奏聞,唐懿宗賜僧伽證聖大師稱號。此時大唐帝國朝廷腐敗,經濟衰落,農民起義藩鎮割據,招致烽火連天,哀鴻遍地乾符以降,僧伽或現形城隅暗助守將據城拒敵,敵軍以為堅壘難下,駭而宵遁;或顯靈軍中勸化部將釋放無辜,免遭殺戮:或於普光王寺塔巔作小僧狀,為有求者趨吉避凶,消災祈福。凡此種種奇蹟,可謂應驗不貳,神變無礙。

僧伽舍利

僧伽舍利 僧伽舍利
2003年12月30日,經過考古人員初步考證,12月28日從江蘇江陰青陽鎮悟空村悟空寺華藏塔地宮出土的石函內銀瓶確實瘞藏舍利,並且是唐代高僧泗洲大聖僧伽大師、也就是民間所説的“觀音菩薩”化身的真身舍利,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唐朝時的觀音像即以僧伽容貌為模本,所以多為男相,以後才演變為女相。
2005年11月28日,江蘇省聯合考古隊,在江陰青陽悟空寺華藏塔址發現地宮出土一個石函,函蓋上刻銘文:「常州太平興國寺僧善聰伏睹江陰軍江陰縣悟空院僧應雲同行者沈惟素募緣四眾建造泗州大聖寶塔以善聰收得眾舍利特置石函銀瓶盛貯安藏於塔下永充供養」。此記證明安藏於塔下的確系僧伽大師舍利,真實可信。至於銘記所謂「泗州大聖寶塔」建成之後卻命名華藏塔,極有可能是宋太宗敕令重建泗州僧伽塔,徵集僧伽遺物時,太平興國寺僧所收舍利為私藏,當時未敢上報朝廷,事過二十餘年才易地隱而藏之為消災免難一大方便。從此一代高僧之靈骨在華藏塔名義掩護下不為人知。歷經千年滄桑,如今重見天日,應是太平盛世因緣殊勝所致。正如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和尚所説:「僧伽大師舍利子在江陰市的出現,不光是佛教界的喜事,也是國泰民安的吉兆。」此為金玉良言,天下共鳴,高德法語,必有感應。
舍利挖掘現場 舍利挖掘現場
據新媒體報道,江陰市人民政府為保存文化古蹟,落實宗教政策,即將修復悟空寺,並依據僧伽舍利函銘記重建「泗州大聖寶塔」。這是功德無量特大盛事,普天佛教信眾皆大歡喜。可以預料一旦古剎再現輝煌,古塔重聳雲漢,這一方江南梵天佛地必將名聞天下,譽滿中外。

僧伽《僧伽東行》

僧伽東行》是南通歷史上首部宗教題材的紀錄片,已經於2012年11月24日在南通狼山廣教禪寺開機。 該片講述大聖菩薩傳奇的一生,真實的再現僧伽東行的旅途。採用劇情式手法,運用古代場景復原和視覺特效,詳細再現1000多年前盛唐時代的歷史畫卷,再現一代高僧僧伽出山、佈道、弘法、講經、治水,除疾、圓寂的生命歷程。全片將在中央10套《探索發現》欄目中分上下兩集播出,總時長是70分鐘。 南通狼山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山上有廣教禪寺,寺內供奉的大聖菩薩,叫釋僧伽,他是唐代高僧,相傳是“大勢至菩薩”或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大聖菩薩是西域人,少年出家,一路東行傳法,曾經到過大半個中國。特別是他曾經在我們江淮這一代治水抗災,醫病救人,普度眾生。而狼山廣教禪寺作為大勢至菩薩的道場,深受老百姓崇拜,該片的拍攝,對於弘揚中華文化、學習佛教精髓、研究佛法世界、培養儒學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僧伽社會評價

李白僧伽歌》雲:「真身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問言誦咒幾千遍,口道恆河沙復沙。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意清淨,貌稜稜,亦不減,亦不增。瓶裏千年舍利(一作「鐵柱」)骨,手中萬歲胡孫藤。嗟於落魄江淮(一作「湖」)久,罕遇真身説空有。一言警盡波羅夷,再禮渾然犯輕垢。」此歌猶若人物畫圖,將這位身材魁梧奇偉,相貌威嚴方正的西域高僧形象展現世人面前。作者李白於唐天寶初入長安為翰林時,僧伽圓寂業已三十餘年,其所描繪和刻劃的僧伽行狀,當為其在京師期間見聞僧伽故事,及其遊歷江淮時節瞻仰僧伽真身後的直接再現,給人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覺,至於這位青蓮居士自稱「有時與我論三車」,就只能是夢寐以求,心儀神往而已。僧伽遺體自長安薦福寺迴歸泗州普光王寺建塔供養之後,仍靈異感通層出不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