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狼山

(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江南十景之一)

鎖定
狼山,位於江蘇省南通市狼山風景名勝區內,西臨長江最早記載狼山之名的是鑑真和尚東渡的《唐大和尚東征傳》中的“六月二十七日發自崇福壽,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風急浪高,旋轉之山”。 [5] 
狼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南十景之一, [1]  [7]  海拔109米,最為峻拔挺秀,駱賓王墓坐落山腳。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如眾星拱月,狼山為五山之首。
另外,狼山又是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有“江海第一山”的美譽。 [6] 
中文名
狼山
外文名
Langshan Mountain
地理位置
南通市靜海商貿街西側 [4] 
花園路
海    拔
106.9 m
景點級別
AAAA級
佔地面積
11.27 km²
著名景點
軍山
劍山
嗇園
南通植物園
駱賓王墓 展開
美    譽
江海第一山、中國八小佛教名山、江南十景之一

狼山名稱由來

狼山又名狼五山、白狼山、琅山、紫琅山、寶塔山。狼山名字的又來有很多説法,一説山中有白狼,一説山形似狼。 [8-10] 
狼山之名,自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時期便有記載。南朝齊、梁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所著《真誥》中記載:“狼五山在海中,對句章岸,今直呼為狼山。”表明“狼五山”一名早於“狼山”。我國各地有多座狼山,但此文中“海中狼山”僅代表現南通地區的這一座。 [8] 
成書於公元769年的《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記載了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鑑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途徑狼山江面一事:“至揚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風急浪高,旋轉三山。” [8] 
元朝胡三省所著《資治通鑑音注》中記:“今通州靜海縣南有狼山,五山相連,上接大江,下達巨海。……揚帆乘順,南抵明州定海縣,陶隱居所謂‘狼五山對句章岸’者也。”這也印證了《真誥》中的“狼山”即是南通的狼山。 [8] 
北宋淳化年間(公元990年~公元994年),州牧楊鈞認為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為琅山。又因狼山北麓岩石多為紫褐色,故又稱之為紫琅山。 [10] 
明朝末年,包壯行《遊軍山記》中有“白狼山昔亦居水,而誇踞江滸”。 [9] 
因狼山山巔建有寶塔,世人又稱其為寶塔山。 [9] 

狼山地理環境

狼山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城南6千米處的長江東岸。海拔106.9米,面積10000平方米。與軍山、劍山、馬鞍山、黃泥山共同組成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五山沿長江呈弧形排列,綿延3.6千米,在海拔2~4米的平原上,五山拔地而起,雄峙江邊,山姿秀麗,擁有“第一江山”的完美組合,素有“天然水石盆景”之美譽。狼山居五山之首,是長江由海入江的第一名山,人稱“江東第一山”。 [11] 
狼山風景名勝區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豐富,文化底藴深厚。區內的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文物古蹟眾多,寺廟建築林立,以佛教文化為特色,因靈驗而出名,終年香火旺盛,信眾絡繹不絕。 [12] 
狼山也是中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山體北麓建有天主教堂一座,在國際上地位崇高,眾多中外歷史知名人士都有深厚淵源。
園藝博覽園依馬鞍山、黃泥山而建,以“山水神韻·江海風”為主題,高度濃縮了南通山水兼備、通江達海的地域特色,為江蘇省江南園林藝術的精品之作,是觀江景、賞園林的絕佳去處。嗇園是清末狀元、近代民族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的紀念性園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古樹參天,環境幽雅,有駱賓王古墓,是南通規模最大的植物觀賞園。 [12] 
軍山相傳是秦始皇當年屯兵之處,故名軍山,山上普陀別院供奉着世界最大的翡翠觀音坐像。劍山山脊突出如刃,山麓傾斜有致,猶如一柄卧置的長劍,故名劍山,山上文殊院供奉着文殊菩薩 [2] 
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的精妙結合,使狼山風景名勝區成為江海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3] 

狼山歷史掌故

狼山,是佛教“八小名山”之一。 [3] 
狼山的廣教寺是一寺兩供奉,既是“西方三聖”之一“大勢至菩薩”的道場,也是“大聖菩薩”的道場。 [13] 
狼山最高峯的支雲塔,塔前有圓通寶殿,供的是大勢至菩薩;塔後則有大聖殿,供奉的是大聖菩薩。
狼山的開山祖師是僧伽(即大聖菩薩),是他在這裏開始奉祭大勢至菩薩。傳説當時狼山為白狼精佔據,大聖菩薩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並無私心的僧伽,在狼山上建寺(現叫廣教禪寺),為雖與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齊名卻沒有自己道場的大勢至菩薩建了道場。從此這裏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 [14] 
僧伽是唐代高僧,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相傳是觀音菩薩化身。 [14] 
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遊歷,為人治病,名聲大噪。南遊江淮時,醫病治水,為百姓稱道。唐中宗尊為國師。 [14] 
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師“大聖”諡號,後世尊他為“大聖菩薩”,又稱“泗州大聖”。清同治帝寫賜了“功昭淮海”的匾額於狼山廣教寺中,廣教寺也成了兩位菩薩的共同道場。宋《高僧傳》之《僧伽傳》載有他的事蹟。 [14]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19年,楊吳國和吳越國在狼山以南的長江,發生狼山江之戰。
支雲塔為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的主持智幻大師所建,建此塔是為了紀念僧伽。智幻大師為狼山寺廟的中興大師,紀念智幻大師的幻公塔現在還立在狼山一角。

狼山古蹟名勝

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唐代高僧鑑真第三次東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 [15] 
狼山名勝古蹟眾多,法堂內陳列着藝術珍品十八高僧瓷磚壁畫。拾級而上,金剛殿、大悲殿、藏經樓、三賢祠葵竹山房,直至山顛的大觀台、圓通寶殿、千年古塔、大聖殿櫛比鱗次,加上星羅棋佈、如珠寶串綴“平倭碑”、“白雅雨烈士墓”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以及康熙御書碑亭等令人目不暇接。
北麓園在狼山北坡的懸崖之下,這裏山石奇絕,峭壁兀立,有鬼斧神工之妙!狼山的峯、巖、洞、石屬此處最負盛名。
狼山風光、植物
狼山風光、植物(24張)
進狼山門,即為法乳堂,原為廣教寺的“大雄寶殿”,又稱釋迦殿。
堂內三面瓷磚壁畫是中國自東漢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畫像,為當代著名畫家範曾所作。出大殿西側拾級向上,是一座七級四面的實心磚塔,稱幻公塔
紀念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一983年)狼山廣教寺的住持和尚智幻,塔北有一碑亭,內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立《撫台平倭碑》,記載明代抗擊倭寇的史實。塔西首為紫琅園,原為“三仙閣”,現闢為餐廳。
再上,路右側為白雅雨烈士墓。白雅雨是南通人,愛國學者,李大釗的老師,辛亥革命時領導灤州起義,後壯烈犧牲。
山東南坡萬松嶺建有望江亭,在此可俯瞰浩蕩長江,江南福虞兩山隱約可見。其上為葵竹山房,其前有康熙御碑亭。
登上狼山之巔,即見廣教寺的主體建築羣,廟門前大觀台,視野開闊,山水田野盡收眼底。廟門兩側有對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
進門就是萃景樓,是座兩層小樓,昔日為戲樓。據戲劇界人士説,這樣完好的“寺院舞台”,在中國也屬罕見。穿過萃景樓,迎面就是圓通寶殿,內供大勢至菩薩,佛像高達4.5米,是狼山寺廟中最大的佛像。兩側塑有“十六尊者”像。
殿後的支雲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高35米,五級四面為南通三塔之一(另兩塔為市內的文峯塔和光孝塔)。
狼山風景區 狼山風景區
塔後就是著名的狼山大聖殿。狼山大聖為唐代的釋僧迦,他南遊江淮,為民醫病、治水,深受愛戴。唐中宗尊他為國師,乃一代高僧。
殿內大聖菩薩身披龍袍,法相莊嚴;兩旁為他的弟子度慧岸和木叉。
殿內終年青煙嫋嫋,香霧氤氲。山下東南麓有唐代駱賓王墓;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的著名詩人。曾隨揚州刺史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流亡南通。與駱墓並列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僚屬金應和清《五山全志》編纂者劉南廬的墓,三墓稍上還有朝鮮愛國詩人金滄江之墓。
狼山南暢北幽,北麓以山為屏而構園,懸崖陡壁上題刻甚多,稱題名坡。園內崖下為曲流溪水,西部臨水巨石,近代著名書畫家吳昌碩題為“大磊落磯”。至今尚留有張春所建的“趙繪沈繡之樓”和“林溪精舍”、“語梅樓”等建築。還有松巔閣、海月岩、鵓鴣巖、夕陽洞、仙人洞、寒玉泉等景跡。
再往北至花園路城山路口是中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的“狼山天主堂”,由民國上海三大建築設計師潘世義在民國二十五年建造,是南通第一座近現代派哥特過渡風格建築,教堂內懸掛着“愛國老人”馬相伯和“草聖”于右任的題詞,天主教第一位中國籍主教、著名教育家、慈善家、外交家、社會活動家、愛國者——朱開敏的墓穴也安葬在此。
江邊黃泥山與馬鞍山以其奇特的地貌,崢嶸崛兀的山石,斧砍刀般的懸崖,雄視大江開闊的視野,使它格外為遊人所垂青。
龍爪巖在黃泥山的西首,這一帶三面江水環抱,一壁青山屏立。這裏也更是欣賞夕陽晚霞絕佳之處。

狼山天主教會由來

狼山天主教堂 狼山天主教堂
天主教會於南通城內早在清朝中葉就已經開教,並且興旺發達,但是狼山周圍卻尚無天主教信徒。在一百多年以後,據傳一個居住狼山北麓,名叫黃齊詩的富農找到南通本堂許神父(法籍),述説起其夫人常年患病,久治不愈,多方拜山進香問仙,也無結果。
心灰意冷之際,遠房一位奉教親友贈送了一幅聖母聖像勸其恭敬祈求,必得恩佑。不日黃夫人在自家屋前看見狼山之巔出現一華麗婦人踏雲顯現,手捧玫瑰花瓣散落於屋前湖泊之畔後消失,其着實驚呆,躲入屋中竟發現華麗婦人與遠房奉教親人贈送的聖母聖像極為相似,大呼驚歎聖母娘娘顯靈,不日就頑疾痊癒,全家感恩。
此次即為還願而來,獻上顯聖的湖泊和周圍一大塊土地以供教會所需。
由於當時狼山西南五六里處的“聖彌額爾堂”正面臨了江岸坍塌朝不保夕的危險,許神父隨即將教堂播遷於此,建於湖泊的正東側,時為1925年。
當時由於正值新教區籌劃成立,兼任通海兩地總鐸的朱開敏神父將親赴羅馬接受庇護十一教宗(又譯教皇)的親自祝聖,成為天主教一千八百多年曆史上首批六位中國籍主教中的第一位,所以對教堂的定位未有明確,而依然奉“聖彌額爾總領天神”為新堂主保,加上當地佛教民眾對教會的認知不足和經費等問題,所以新教堂不大,風格也和一般民居建築無異。
1927年,朱主教歸國赴任,任命國籍邱神父接任南通總鐸。邱神父目睹前來狼山朝山進香士女,四時不絕,而教堂門雖常設,除數大瞻禮外,無人過往拜堂,不禁悲從中來。在邱神父到海門主教公署向朱主教稟告狼山堂由來現狀後,朱主教極其重視,令神父在堂中供一露德聖母像,懇求聖母賞賜中華公教教務發達,教外者奉教識主,使該處千萬朝山進香士女能認識真正天上母皇,而冀一破迷信,並在各堂區行祭聖事時呼籲信友往狼山朝拜聖母。教友們聞主教號召,前往朝聖者日見有人。其中因病而求狼山聖母得愈者更不乏其人,因此往狼山拜聖母信眾日增月盛,“狼山聖母堂”也由此得名。朱主教深感狼山聖母施恩之眾,意願他處信友也能同霑恩澤,遂發起故鄉上海信友前往狼山朝拜聖母。
到1931年,狼山本地信佛貧婦許江氏也因聖母顯聖而疾病痊癒,她大發宏願,舉債奉獻三十銀元,請上海朝聖團購買渾身聖母像一尊,以壯聖堂瞻觀。其他教友聞風興起,並得到上海大通公司工友的量力添助,向法國購買。該聖母像的造型獨特,是露德聖母和無玷聖母的結合,據稱是聖母發顯黃齊詩之妻、許江氏等人時的樣子。狼山聖母像運到當天,朱主教親抵狼山舉行了盛大的祝聖開幕典禮。堂外廣場,周邊馬路,各地朝聖信友人山人海,有數萬之眾。上海輪船公司也專門開通航班,驅一千五百客輪船兩艘,接送上海教友。堂內彌撒接連不斷。
當朱主教親行五六品主教大禮彌撒時,大聲疾呼:“此堂太小,根本不足以容眾,望全國教胞,通力合作,能使本山早建大堂,讓朝聖之眾有所蔭庇,安心敬拜。聖母既然引人來此瞻拜,亦必感動人心,玉成善舉,望在場教友懇切祈禱。”狼山作為一個朝聖地的地位已經形成。
1933年,朱開敏主教率第二批准備領受牧職的國籍主教以及中華朝聖團赴羅馬朝聖時,向庇護十一教宗當面提出了頒賜狼山朝聖“全大赦”特恩的申報請求,在經過教廷傳信聖部的嚴格調查考證後,教宗欣然頒賜“凡聖母月、玫瑰月及諸聖母瞻禮日赴狼山朝聖得全大赦”的詔書,並定狼山堂為“求賜中華聖教廣揚之專門聖地”。由此,狼山堂正式在教會內成為了我國的一大朝聖地,前後不足十年。一處教胞絕跡之佛教盛行地能繼而成為聖教朝聖地,全賴狼山聖母特別眷愛及朱主教睿智籌劃和全國信眾熱心虔誠。隨後,朱主教前往法國露德聖地,在露德聖母顯聖聖山上取出白石一塊運送回國,作為以後狼山新堂奠基祭台聖石之用。
1936年,為狼山新堂建設奉獻已達三萬銀元,朱主教考慮此經費雖遠不能蓋一堪比徐家彙的豪華大堂,但狼山堂狹小擁擠,一遇天氣突變,朝聖人羣躲雨之處都沒有,這樣的情況已經將近十年,長期以往實在不忍。但狼山的地位今非昔比,所以朱主教對新堂設計建設格外重視,不敢妄自動工。為此,他想起了上海土山灣工藝大師潘克恭之子,上海法租界首席測繪師潘世義先生。潘世義是我國第一批留學海外的才子,在巴黎大學專研建築學,曾在法國學術界被譽為最傑出的東方設計師,與朱家也素有往來。
前些年剛和朱主教的舅舅“愛國老人”馬相伯合作,在上海建設了“息焉堂”,其風格獨特,設計嚴密,後來被評為上海二十二處最優秀的歷史建築。對於狼山堂這樣擁有重要宗教含義的教堂,請他出山設計督造是最合適不過的。為此,朱開敏主教親赴上海拜見潘世義先生,與他商談了關於狼山新堂興建的事宜,潘世義知情後言明分文不取,義務全程親自打造聖地新堂。當年四月初,潘世義便將新堂設計圖紙送達海門主教公署,並把設計理念全數向朱主教闡明,月底便在狼山老堂北側三十米處開工興建。當時潘世義考慮到建設難度和地質情況,選擇了大堂和鐘樓分開建造,先砌大堂再蓋鐘樓。在夯實完鐘樓地基準備豎樁時,潘公和上海匯利鶴記建築廠工程隊黃冬生和陸工頭跳到牆腳柱底中放置一枚聖母顯靈聖牌和聖女嬰德聖牌,豈料懸置當空的三千磅大柱當頭砸下,情急之下用手推此千鈞之柱,三人竟毫髮無傷。第二天當放置第二柱的時候,又有鐵匠工作其下,大柱又斷索砸下,鐵工得而閃避,大險。
當時在場幾十人見此前後兩事,皆為出生入死之刻不容緩之際,但都能化險為夷,出險入夷,大聲高呼狼山聖母的特助護佑。
1937年,在歷時一年之後,大堂全部竣工。因中日抗戰的時代背景,一向極有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的朱開敏主教,選擇了五月九日這個當年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的國恥日作為開堂典禮日,寓意明朗,主教全心將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奉獻給狼山聖母,期望我國國民勿忘國恥,復興圖強。當天觀禮朝聖賓客教胞數萬甚眾,光上海公教進行會(含蘇州)成員在教友領袖、滬上大實業家陸伯鴻的帶領下便有四千餘人。
南通城內的旅館,狼山鎮上的香店,到處都住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朝聖徒,對當時南通這個城內居民才數萬有餘的邊遠小縣來講,盛況空前,禮佛拜山進香士女第一次被公教朝聖信友給蓋過。狼山的形象也為之改變,以前作為蘇東佛教重鎮,現在更是全國天主教的朝聖之地,名聲大振。
從此,海外信眾也紛紛慕名而來,尤其以法、意、比、加、美等國人士最為積極,其中不乏著名政商人士。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時期,一位曾經擔任過朱開敏主教國際聯絡秘書的外國神父,將其在南通朝聖時拍攝下來的一段錄像,作為表明中國是個文明國度,愛好和平,其宗教自由社會和諧的國家形象片,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不斷播放,以爭取中國抗戰最需要的國際援助,而南通也就此步入國際舞台。
在狼山新堂開堂典禮當天,除了中央政府、省、市各級政商紳學團體和全國兄弟教區發來賀電外,國家立法院長(類似國會下議院議長)、國父中山先生之子孫科致信祝詞,國家監察院長(類似國會上議院議長)于右任“草聖”送來對聯掛於祭台兩側,著名教育家、“愛國老人”、朱主教的舅舅馬相伯也親書題字。其能在如此經費緊張,時間短暫內建設成這樣的藝術瑰寶,實在不易,潘世義先生勞苦功高,闕功甚偉。
狼山朝聖
狼山朝聖(20張)
由於天主教會內部對朝聖地本堂有着嚴格的要求,一旦拆除或搬遷,其全大赦資格自動取消。所以在新堂落成前,朱主教再次向羅馬聖部提出申請,教宗庇護十一再次呈文批覆,並且頒賜他的“宗座遐福”給新落成的狼山新堂。新落成的狼山堂正式命名為“狼山露德聖母堂”,但本堂瞻禮卻出乎常理的是12月8日的“無玷聖母節”,這也是許江氏所奉獻的那尊供奉在祭台上方的狼山聖母像的緣故吧。狼山堂也作為中心教堂,管理南通總鐸區25座教堂中的:永興鎮的領報堂、七匡頭的天神堂、張芝山的伯多祿堂、三圩頭的亞納堂、李觀音堂的聖嬰堂、唐家閘的若瑟堂以及三十里的安多尼堂七個會口。此後我國經歷了抗戰的蹂躪,而狼山新堂因在建造時注入的愛國情愫,也成為江蘇愛國信友心中對國家命運祈求的中心。八年來不顧日偽威脅,朝聖人羣依然每年不減,更流傳出了一篇著名的愛國禱詞:“童貞瑪利亞,我們主教、神父、教友全體都趕赴到你腳前來求你保佑我們於大難中。天上的母后,你的聖教會的子女們,正在向兇惡的黑暗勢力搏鬥,你在天上要照顧我們,堅定我們每人的信德,使我們加強忍耐,孝順天主,至死忠於主的工作,依靠你大能的庇佑,我們定能戰勝兇惡的敵人。茲向你誠心誠意的許願,候將來由你的德能使暴風雨平息,和平、光明、幸福的日子到來後,我們就歡欣鼓舞地去狼山謝恩,慶祝你給正義的勝利。”抗戰勝利的那一天,朱開敏主教率領海門教區全體神父、修女趕赴狼山,舉行了盛大的五六品主教大禮謝天主彌撒,慶祝八年對日抗戰的勝利。
狼山天主教堂現貌 狼山天主教堂現貌
1951年,海門教區成立及朱主教等首批國籍主教祝聖二十五週年銀慶,海門、上海、南京、蘇州等教區為朱開敏主教進行了隆重盛大的紀念慶祝,海門教區也在當年五月的第一主日舉行了將海門教區奉獻給狼山聖母的盛大儀式,教宗庇護十二也給這個著名的朝聖地頒賜了他的“宗座遐福”,並准許狼山聖母像舉行加冕儀式,佩戴皇冠。著名愛國教會音樂家、主教侄子朱希聖先生譜寫了旋律動聽、節奏優美、後來傳唱大江南北的《狼山聖母歌》作為該堂的專屬朝聖歌曲。至此,聖教會對我國近三十處聖堂頒賜了“全大赦”特恩和十二個朝聖地進行了認可呈文,其中海門教區擁有“全大赦”的教堂共四處之多,而狼山更是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海門教區的四個全大赦教堂因歷史及自然原因,只有狼山聖母堂在正常使用,其餘僅留有廢棄的啓東曹家鎮聖女小德勒撒堂,該堂為原全國第六大教堂,建築精美堪比佘山大殿。)朱開敏主教並積極籌款興辦眾多知名的學校(小學117所、初中27所、高中7所及南通農業專科學校)及醫院、施診所、安老院、孤兒院等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大大促進了所在地區的社會文明進程,在全國廖若晨星。作為一個新興的國籍教區,原本地瘠民貧,但能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內有如此傲人成績,遠東罕至。
1960年3月22日,九二高齡的朱主教在海門主教公署內蒙主寵召,離開塵世,葬於海門教區四大教堂之一的天樸袁公所“聖墓”之內(天樸袁公所已在六十年代末因海門運河開河而拆除)。耶穌會總會長及全體神職在香港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追悼紀念會,于斌樞機在台北多福堂聯合各地在台主教進行接連三天的大禮追思彌撒,併為朱主教啓動“封聖”申請。教宗若望二十三聞訊通電全球教會,贊其一生功勳並祝福其家屬,並對朱主教傾注畢生心血的狼山聖母堂再次頒賜了“宗座遐福”。
文革中,狼山教堂被工廠佔用,除教堂主體建築有幸保留外,其餘全部拆除。文革後,狼山教堂的面積大大縮小,土地被周圍單位和居民劃分,來之不易的朝聖地的珍貴資源也就此逐漸埋沒在了故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成為了一段遠去的歷史。最近,因南通市委市政府開始對該處人文景觀的重視,已經再次逐漸恢復起在中國天主教內應有的崇高地位,這顆天主教界的掌上明珠又迎來了新的春天。

狼山民間傳説

鑑真東渡塔 鑑真東渡塔
大聖聽説通州有個好地方,心中高興,便來到五山地界。他四周轉了一圈,果見這裏山色青綠,古柏常綠,奇花異草,溪水潺潺,只因老白狼精在此作怪,如今弄的荒涼冷落。他決心將這些害人的精怪趕走,在此定居。大聖裝成個化緣的和尚,來到狼山腳下。老白狼精在山頂聽到木魚聲,趕忙下山,看見是個身披袈裟的和尚,胸口掛着大木魚,手拿捶兒敲個不停。白狼擋住大聖的去路,惡聲惡氣地説:“和尚止步,此山是我的地盤,你來做什伲?”大聖道:“來化緣的。”老狼説:“這裏無緣可化,到別處去吧!” 大聖道:“天色已晚,先借塊地方給我住上一宿,明日一早趕路。”老狼心想:好啊,看這和尚生得細皮嫩肉,白白胖胖,倒可以給我當頓點心,飽飽肚皮,於是裝出笑臉説道:“你要多大個地方?” 大聖道:“想借一衲之地。”老狼精又問:“何為一衲之地?” 大聖道:“只要讓我身上的這件袈裟鋪在地上,就足夠我打座入定了。” 老狼精看看袈裟不大,便一口答應道:“好説,好説,一言為定。” 大聖也道:“説話算數,不得反悔。”説着,他脱下袈裟,往空中一拋,剎時間,紅光滿天,金星閃爍,象朵五色祥雲,飄到山頂,越變越大,眨眼工夫,就從山頂到山腳,把個山團團罩住。老狼精嚇得象個呆子站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大聖道:“老狼老狼,在此作惡不少,本應罰你死罪,姑念你修道千年,從今以後,你要改惡從善,到別處去安身修心。既然你把此山借給我了,也給你留個名吧,此後便叫狼山吧!”老狼精夾着尾巴乖乖地走了。從此以後,江北再沒有狼了。不過人們卻由此而流傳下這樣一句歇後語:“大聖菩薩借狼山——有借無還。”

狼山名人情緣

狼山風景區每年還會定期舉辦菊花展,菊花是南通的市花。
狼山勝景圖 狼山勝景圖
餘秋雨在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中提到過狼山。《狼山腳下》是餘秋雨遊覽狼山後的感想。作者因為狼山的名字不似江南其他地方的那麼風雅,而對狼山產生興趣,前來遊覽。其中提到了駱賓王墓及張謇等南通曆史文化名人。
2011年,泰斗級國畫大師、文化部老藝術家書畫社社長陳大章來南通考察,在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發展和文化藝術大使、現代國寶“中華龍壺”創始人季漢生陪同下觀賞了狼山風景,陳大章回京後專門繪畫了狼山勝景圖,並在畫上提作了“碧落明珠耀江海,百波灩瀲滌潮頭”經典詩句。

狼山主要景點

狼山嗇園

圓通寶殿 圓通寶殿
自1926年建成至解放初,張謇墓園一直由張氏家人管理。1956年,張謇墓園交由國家管理,1958年5月由張氏家屬提議改名為“南郊公園”。1966年“文革”開始,張謇父子墓塋、墓闕遭受破壞,張謇銅像被毀,園內其它設施也損壞嚴重。 1976年開始,南通市人民政府先後三次徵地擴園,修築景點,現嗇園總面積達11.68公頃。1983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在原地重建了張謇父子墓塋、墓闕。1985年復立張謇銅像,並改稱“嗇園”。 嗇園還是一座天然植物園,現有各類樹木59科140種計萬餘株。這裏不僅有常見的花卉、樹木,還有稀罕的日本柳杉、百年龍柏等名貴樹木;不僅有濛濛如茵的草坪,還有青翠蔽天的竹園;不僅有現代風格的水榭軒閣,也有古典、質樸的茅亭、竹亭和引人入勝的牡丹芍藥百花園。園內東南隅,建有“魚樂廊”,這裏溪水清澈,游魚可數,上有曲折迂迴的小橋溝通,與南側形若遊艇的“環溪映山樓”隔水相望。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色,使許多遊人流連忘返,也使張謇墓園顯得更加肅穆莊嚴。 今日嗇園,張謇墓塋端莊肅穆,塑像巍然高矗,佳木成蔭,環境雅靜,是人們瞻仰和紀念張謇先生的最佳處。
張謇像 張謇像

狼山駱賓王墓

駱賓王墓 駱賓王墓
在松柏掩映下的狼山東,有唐駱賓王、宋金應將軍、清處士劉名芳的墓廬。駱賓王,義烏(今浙江義烏)人,與楊炯、盧照鄰王勃並稱為初唐四傑。他7歲即能作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極負文名,但年輕時頗為潦倒,“落魄無行”。曾於李元慶幕府,做過武功、長安兩縣的侍御史,後因屢次上疏言事,獲罪入獄,貶為臨海縣丞。武則天即位後,揚州刺史於光宅元年(684)起兵反周,駱賓王參與轟動一時。武則天讀後被駱賓王的文才震動,嘆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後徐兵敗,駱賓王從之,擬自長江口逃亡高麗,行至海陵(今泰州,當時領有南通),遇到大風,木船無法東行,將士譁變,眾人跳水逃生,駱賓王即亡命於“邗自白水蕩”(今啓東呂四一帶);而追兵將領怕承擔對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殺了與他們相貌似的兩個人交差,駱賓王遂得以隱名活了下來。死後葬於南通。駱賓王家鄉義烏有其衣冠冢,其後人並雲:本墓實在崇川。後人追思莫措,又為衣冠冢以表不朽。駱賓王的墓直到明末才被發現。據朱國楨《湧幢小品·駱賓王冢記》載:明正德九年,南通有一個曹姓農民在城北黃泥口開荒掘地,發現一墓,題名唐駱賓王之墓。他打開墓一看,見一人衣冠如新,非常害怕,立即將墓用土蓋好,只將石碑帶回。後來想想還是害怕,就將碑打碎,扔回回處。清朝乾隆十三年,閩處士劉名芳居軍山,編撰五山志,聽説此事,就到黃泥口搜尋,“訪得之:一抔殘土,半浸水中,掘地得斷石‘唐駱’二字,唐字未損,駱字蝕其下半矣。”因請於太守董公(董權文),效前守彭士聖移金將軍墓故事,移葬狼山。一代文雄,從此長眠狼山。
“烈骨銷香靈不滅,霸才落魄事多奇”,駱賓王墓被發現後,來通詠悼賓王的詩人很多。
徐嶺題駱賓王幕詩云:
駱賓王畫像 駱賓王畫像
千載來招義士魂,
殘碑忽視震乾坤。
半因隱姓名俱沒,
全欲扶唐字亦存。
白水蕩邊悲逆旅,
黃泥口畔辯真墳。
從今移傍將軍墓,
俎豆年年共一尊。”
南通市小海小學陸永明題駱賓王墓詩云:曾垂青史見檄文,兵敗飄蓬隱士人。黃土無知埋烈骨,紫琅有幸葬英魂。

狼山金滄江墓

嗇園 嗇園
沿駱賓王墓石階向上,翠木掩映中,挑出一方墓台,那就是朝鮮愛國詩人和著名歷史學家金滄江的墓。金滄江墓冢用混凝土澆成,前立石碑,碑上刻“韓詩人金滄之墓。”滄江名澤榮,字於霖,別號滄江、長眉翁、韶濩生。1850年出生於朝鮮開城府,祖居慶尚道花開縣。7歲開始受學,42歲以詩考中進士。歷任史局編修,中樞院參書官兼內閣參書官、弘文館纂輯所委員等職,官至三品通政大夫,主要從事編寫朝鮮國史的工作。對於史事,他據實直書,對朝鮮積弱之由大膽直言,受到有識之士的崇敬。
1905年,日本侵略朝鮮。為了不做記户亡國奴,金滄江攜妻女及大批史籍來華,在上海見到張謇。張謇早年隨慶軍駐朝鮮時就與金滄江相識,所以邀請金滄江來華居,安排到南通翰墨林印書局任編校。金滄江在來華以後,結識了很多朋友,如嚴復、梁啓超、屠寄等。南通的朋友則更多。朋輩的友好,讓金滄江感到“通州從此屬吾鄉”。他在南通整整生活了25年,他利用在通的穩定生活,編寫朝鮮國史和朝鮮詩文集,計有《韶濩堂集》、《韓史綮》等多種。金滄江在南通最初住在城東南畚營,後移居許家巷,1915年定居於西南營,自命其宅為“借樹亭”。
有亡國之痛的金滄江,無時無刻不關注着朝鮮的局勢,以致與人“談及朝鮮事,輒輟筆流涕,甚至痛哭”。當朝鮮愛國青年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後,他為之作傳。朝鮮亡國後,他着自制喪服三日,以記國恥。他為兒子取名光祖,意在光復祖國。愛國志士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他作陳情書致中國政府講述中韓唇亡齒寒的關係。南通士人為明朝抗倭英雄曹頂修停紀念,他慷慨賦詩,號召共同抵抗日寇。
1926年老友張謇去世,他傷感不已,感嘆“今日都來成一錯,奈何淮月奈江風“。1927年,中國政局動盪,金滄江感到借中國之力復國無望,遂於抑鬱悲憤中服毒自殺。金滄江逝世後,南通各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把他安葬於狼山。

狼山狼山天主教堂

南通狼山天主堂,又稱狼山露德聖母堂,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區南郊狼山北麓城山路花園路口處,是我國天主教十二大朝聖地之一,也是華東長江以東北地區唯一的一處天主教聖地,在教會內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屬天主教海門教區。該堂建於1936年,為仿哥特式立體建築。總面積約5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教友近千人。
狼山天主堂地處長江北岸,歷史上因傳出多次聖母瑪利亞的顯聖,在1933年被羅馬教廷認定為朝聖地,並由教皇比約十一世親自頒賜“全大赦”(天主教中最高的一種特恩)。1936年,由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愛國者、天主教在中國第一位主教朱開敏主持新建大堂,由我國首批留學巴黎大學的著名建築工程師、上海首席測繪師潘世義設計督造,歷時一年,1937年5月9日落成。新教堂為全新的立體式風格,融入了數十處獨特的建築元素,每個環節都有深刻的宗教、時代、民族、文化、地方內涵:教堂正面是當時最新穎的立體式立面、背面是傳統的哥特式轉角、屋面是中國古式的宮廷琉璃瓦、窗户是歐式的宮殿型制、內部是仿巴洛克式的結構、祭台背景是寫實式的山洞、二樓迴廊是江南傳統式的徽派用法、立柱是拜占庭式的造型、天面是歌劇院式的裝飾,尤其是教堂鐘樓,反映出了潘世義的濃厚愛國心。其高33米,象徵耶穌的年齡,頂部立着的漢白玉十字架,寓意中國教會和教徒崇尚光明正大和仁愛和平。鐘樓的外型為立體的戰鬥機型,藍本為我國第一架飛機外型,即是當年潘世義胞兄潘世忠獨自一人從法國駕機飛回的那架。寓意中國人民自立自強,不畏帝國主義強權,同時也祈願我國國力能早日騰飛。鐘樓頂部為燈塔,懸燈過後能照耀數十里,成為夜間江中船隻和過往行人的航標,也寓意着祈禱我國國運前途的光明希望。其藝術價值和學術地位極高,堪稱劃時代的里程碑,是蘇北新式建築的鼻祖。縱觀新堂,不大不小,卻美輪美奐,與山頂的廟宇遙相呼應,兩相媲美。在解放前,歐美諸多國家人士皆來此拜訪朝聖。著名愛國音樂家朱希聖譜寫的《狼山聖母歌》也傳唱大南北,名揚海外。

狼山三仙祠

三仙祠建於明代,清雍正三年(1725)重建,昔祀呂洞賓和張果老二仙,後以暫置文昌帝君像於內。遂訛稱為“三仙”。又據清修《南通州五山全志》記載,三仙應為隱居狼山仙人洞的虞真人、軍山煉丹台的燕真人、黃泥山仙人洞的龍舒仙女。三仙祠在清中葉時復改為狼山七房之一的法聚庵。當時狼山七房分別是東山門的福興庵、法乳堂東梵行庵、三仙祠法聚庵、望江亭下福慧庵(文化大革命時被拆除)、望江亭西白衣庵(亦於文化大革命中毀去)、山上鼎新庵、山腰葵竹山房中的準提庵,儼然江東一大全林。解放後在廣教寺的主丈育枚法師倡導下七房合一,成為統一的廣教寺。三仙祠內庭院兩重,以廊圍之,東有一台前窺大江,風光極佳。白天長江如練,晚上明月照人。明人範國祿《三仙祠坐月》形容此地“明月隔峯起,清照深重重,一痕下山麓,匹練如長虹”,可謂佳景也。其西有集賢堂,堂前有一聯:
青山疊翠咫尺接層樓朝聽鐘聲暮聽潮獨此處風光萬種;
秀水柔情千年育吳楚西接雪山東接海唯故鄉氣象萬千。

狼山林溪精舍

狼山南暢北幽,北麓可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裏林溪環繞,處處成景。在趙繪沈繡之樓西,香爐峯下有林溪精舍,與觀音禪院相鄰,建於1916年。精舍即書齋和講學之所,佛教修行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精舍又取精進之舍之意。林溪精舍匾額為書法家秦能所書,下懸有張謇撰、孫淼書“已尋嵐壁臨空盡,別構新齋與竹齊”的門聯。林溪精舍旁的林溪是張謇在狼山規劃建立植棉試驗場而開闢的灌溉河,此地原來十分荒蕪,不通水利,無以灌溉,張謇特為開鑿護山河經小洋港而通長江。水利既通,山水環抱,林木相依,張謇就依溪築此林溪精舍。當年精舍之北還有一座木橋橫跨溪上。自狼山遠處見“五山拱北”摩崖大字巍然,穿曲徑,跨棧橋,至幽林中方見林溪精舍卧於水邊,景緻極為宜人。張謇晚年自稱居士,在此流連忘返。林溪精舍的門上貼有“嗇庵居士習靜之所”的字條。
美麗的狼山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