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人畫

鎖定
文人畫(Literati painting),也稱“士大夫寫意畫”、“士夫畫”,古代藝術教育內容,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別於民間和宮廷畫院的繪畫,始於唐代王維。作者一般迴避社會現實,多取材於山水、花木,以抒發個人“性靈”,其中也有對民族壓迫或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標榜“士氣”、“逸品”,講求筆墨情趣,脱略形似,強調神韻,並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及畫中意境之表達。對傳統美育思想及水墨、寫意等技法的發展頗有影響。
中國古代文人以詩書入畫,于山水、花鳥等自然物象中寄興託志、抒情達意,自王維,經蘇軾、趙孟頫、沈周、唐寅、董其昌、張宏、仇英、徐渭等人,成文人畫一脈。文人畫講究筆墨情趣和詩書畫印綜合修養的傳統、畫格簡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諧仁愛的審美理想。 [1] 
中文名
文人畫
外文名
Literati painting
別    名
士大夫寫意畫
士夫畫
起    源
提出者
王維
定    義
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
代表人物
王維米芾唐寅張宏徐渭
代表作品
雪溪圖
村徑柴門圖
事茗圖
墨花九段圖

文人畫概念釋義

南宋 李迪《風雨歸牧圖》 南宋 李迪《風雨歸牧圖》
文人畫,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元代趙孟頫稱其“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為南宗之祖。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
書卷氣或稱“詩卷氣”是文人畫評畫的一個標準,也就是説,文人畫講究在畫作中體現出詩意。文人畫的作品大都以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作為題材,以水墨或淡設色寫意為表現手法。在墨和色彩的選擇和使用上,文人畫比較重視水墨的表現力,講究墨分五色,善於通過墨濃淡乾濕的不同變化,描繪不同的物象,抒發不同的情感,寄寓作者的情懷。文人畫獨特的創作思想和繪畫風格是中國畫的寶貴經驗和傳統,以特有的"雅"而獨樹一幟。 [13] 
明 唐寅《秋風執扇圖》 明 唐寅《秋風執扇圖》
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抒發“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脱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2] 
文人畫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繪畫形式,與山水、花鳥、人物等中國畫上並列,不在技法上與工或寫有所區分。陳衡恪解釋文人畫時講 “ 不在畫裏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 ” 。此叫做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 ” 。文人畫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在傳統繪畫裏它特有的 “ ” 與工匠畫和院體畫所區別,獨樹一幟。 [3]  對此評論家王進玉認為,自文人畫出現以後,中國畫在士大夫階層得以極大發展和提高,更加註重綜合修養的表達,不僅是“畫,形也”“以形寫形,以色貌色”那樣直觀的表現,更注重筆墨心性、境界格調、思想情韻的抒發以及人文精神的彰顯,追求“畫外之畫”“意外之意”“境外之境”。 [4] 

文人畫歷史發展

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有着一個相當長的演進過程。早在兩晉時代,一些畫家在創作上表現出來的某些創作思想和藝術追求,諸如王維的“畫乃吾自畫”思想,宗炳的“暢神”説,王維對創作中感情成分的強調,以及顧愷之的“形神”理論等等,都應看作是文人畫的濫觴。

文人畫宋代以前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使歷代文人將其尊為繪畫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卧以遊之”。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的心態。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使後世奉他為文人畫的鼻祖。他的繪畫作品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的範本。詩中有,畫中有詩。蔚然成風,代代相傳。宋代以前,中國繪畫已經得到顯著的發展,出現“三家山水”和“徐黃體異”的花鳥畫

文人畫宋代

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 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
宋代建立了皇家畫院。據《畫繼》作者鄧椿記述,宋徽宗親自主持畫院,講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學習傳統,形似是要真切細緻地再現客觀事物。宋徽宗以寫實、形似為主導思想,發展精工細刻的作風。宣和畫院的上述畫風在南宋紹興畫院繼續得到發展,畫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構圖的提煉。總的説來,兩宋宮廷繪畫都追求高度的“寫實”,有的美術史家把兩宋宮廷繪畫稱為“東方寫實藝術的巔峯”。 寫實藝術發展到極點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廣博文化修養的畫家就發現了這一弊端,並從理論和實踐上另闢蹊徑,首次提出了文人畫的理論。
北宋 蘇軾《枯木怪石圖》 北宋 蘇軾《枯木怪石圖》
蘇軾第一個比較全面的闡明瞭文人畫理論,對於文人畫體系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提出了“士人畫”這一概念,“觀士人畫,如閲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後發,看數尺許便倦。漢傑真士人畫也。”(《東坡題跋·跋宋漢傑畫》)。同時,他抬高了王維的歷史地位,表現出將文人畫家與職業畫家(畫工)分開來的願望:“吳生雖絕妙,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鬲謝龍樊。”(鳳翔八觀·王維吳道子畫) 再次,他倡導詩情畫意的文人畫風格,反對完全追求形似的畫工風格,“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11] 
從繪畫實踐上看,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可以看到他的美學實踐,另外文同的墨竹圖與蘇軾共同開創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畫題材。人物畫方面,具有很高文學、書法、古物鑑賞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畫”創造性的發展為白描,這種脱離色彩的線條更加強調書法功力和抽象的審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審美標準。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獨創的“雲山戲墨”和“米點皴”,標誌着山水畫以簡代密地轉變,經元初的高克恭繼承發展,對元明清的文人畫產生了巨大影響。

文人畫元代

元 吳鎮《雙檜平遠圖》 元 吳鎮《雙檜平遠圖》
元代文人處境相當卑賤,文人士大夫放棄仕進,疏於人事。在宋代主要作為仕宦文人業餘文化生活的文人畫,開始更多地轉入在野文人手中,成為他們超越苦悶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畫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畫家遠離塵世的理想,融入畫家忘情於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滲入了無可奈何的蕭條淡泊之趣。
隨着元統治者吸收亡宋遺民參加政權和文化建設,在南北美術交流中,出現了在變革中影響一代繪畫風氣的趙孟頫。如果説蘇軾是文人畫的積極提倡者,那麼趙孟頫就是開元代文人畫風氣的領袖。作為美術理論家,趙孟頫在《松雪齋集》中主張“以雲山為師”,“作畫貴有古意”和“書畫同源”,為文人畫的創作奠定了理論基礎董其昌紹述:“趙文敏(趙孟頫)問畫道於錢舜舉(錢選),何以稱士氣錢曰:“隸體耳,畫史能辨之,即可無墨而飛,不爾便入邪道,愈工愈遠。” ”又引申為:“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都重視把書法的筆墨情趣引入繪畫,勾勒線條亦具文人的典雅風格。
在元代繪畫實踐上,元初以趙孟頫、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提倡復古,迴歸唐和北宋的傳統,主張以書法筆意入畫,因此開出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的元畫風氣。元代中晚期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家及朱德潤等畫家,弘揚文人畫風氣,以寄興託志的寫意畫為旨,推動畫壇的發展,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隱逸山水,和象徵清高堅貞人格精神的梅、蘭、竹、菊、松、石等題材,廣為流行。其代表人物倪雲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義的文人畫論:“餘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僕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 (倪瓚:《題為張以中畫竹》)文人山水畫的典範風格至此形成。

文人畫明代

明 張宏《青綠山水圖》 明 張宏《青綠山水圖》
明代初年畫家分為兩派:一派始忠於宋元文人畫的傳統;另一派是復古派,即明初復興的皇家畫院中繼承南宋“馬夏”院體山水畫傳統的戴進、吳偉等人。但“吳門派”為代表的明代文人畫,掃除了“復辟”的“院體”畫,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風格推向更高一個階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吳派畫家的主要成員大多屬於詩書畫三絕的文人名士,他們敏感或切身體驗到仕途的險惡,於是淡於仕進,優遊林下,以詩文書畫自娛,他們尚意趣、精筆墨、繼承“士氣”的元人繪畫傳統,表現自己的品格情懷。
晚明張宏一出,拓展了文人山水畫新的境界。至此,文人畫在實踐和理論上均已發展成熟,而張宏則予以總結和創新,遂使以文人畫為主要特徵的中國傳統山水畫臻於完全成熟的境地。張宏之於繪畫的最大影響,在於他重視繼承古代人的筆墨傳統,把對風格的追求作為藝術的重要目的。而且,由於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有各自的美學追求,從而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張宏的筆墨技巧和表現手法,對後來畫壇有很大影響。湧現出一批師法自然,重視寫生的優秀畫家 。
約自萬曆至崇禎(1628~1644)年間繪畫領域出現新的轉機。徐渭進一步完善了花鳥畫的大寫意畫法。陳洪綬崔子忠丁雲鵬等開創了變形人物畫法。以張宏為代表的蘇州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迴歸自然,到大山裏去寫生,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畫活了起來。
張宏的寫生論及其師法自然地繪畫實踐,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畫家,其中佼佼者,當為畫史所稱的石濤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為代表的革新派,還有四王和吳惲等畫家。四王和石濤、八大山人等人的繪畫雖有區別,但都是為了表現各自的筆墨趣味和獨特個性,因而,四王和石濤都是文人畫內部的兩條路子,一條是從創作實踐進行總結和提煉,使中國繪畫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條路是繼續進行筆墨的藝術實驗與大膽革新,以求進一步發展,兩者皆有顯著的歷史功績,體現了變與繼承的辯證關係。

文人畫清代

清代到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湧現了諸多頂極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身為明末遺民,他們在書畫中寄寓國破家亡之痛,八大筆法恣肆、放縱、簡括、凝練,造形誇張,意境冷寂。石濤努力體察自然,鄙視陳陳相因,亦步亦趨的畫家,主張“筆墨當隨時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盡奇峯打草稿”。他的主張對後世的“揚州八怪”(“揚州畫派”)、虛谷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5] 

文人畫審美特徵

鄭板橋《竹石圖》 鄭板橋《竹石圖》 [5]
從文人畫的歷史沿革來看,文人畫要必備學養深厚、言之有物、格調高雅幾個特點。
封建士大夫既是經科舉制度層層選拔上來的,那麼文才必須是為官的基礎。要想胸有韜略,腹中需壘起萬卷詩書。這樣的人畫出畫來,不叫“文人畫”也會文氣十足、學養深厚。
古時的文人畫不以實用為目的,而是興之所至,信筆拈來,承載的是亦憂亦樂,表達的是真性真情。所以後人才能從八大山人的鷹眼中看出睨藐不屑來。
翰墨丹青古來即稱“雅好”,“雅”人之“好”的標尺,就是格調。這和畫家的人品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畫家接受的教育和所處的環境。對格調的賞析與賞析者的品位有極大的關係,即俗語所説“好畫還需識者看”。
文人畫是一種綜合型藝術,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是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的集中體現,尤其和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畫作必然言之有物。書法中的點、線和筆畫間組合不但是構成藝術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欣賞對象。運筆的疾徐輕重,點線的疏密粗細所形成的特有的節奏和韻律,要能體現出畫家創作過程中特有的心態、氣質和個性,並將這些與所表現的事物的形神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心手相應,氣力相合,跡雖斷而氣連,筆不周而意周。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畫更注重水墨的運用,講究墨分五色。王維之所以受到蘇軾董其昌的極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後期創作中開水墨畫的先河。文人畫家所以重水墨而輕色彩,這同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觀念和審美觀念有直接關係,即傳統繪畫一直不曾把真實地再現事物的表象作為創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內在神韻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基於這種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學思想,即摒棄華豔,唯取真淳,講究繪事後素、返璞歸真、大巧若拙等,這些都成為文人畫家在藝術上的自覺追求。
文人畫特色和體系的形成,又與文人士大夫將繪畫視為精神調節手段有關,創作對這些畫家來講,起到的不過是一種精神舒絡的作用,這樣,不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簡單的工具(筆、),最概括的語言(黑、白、灰3色),傳達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為創作中的必然的選擇。 [6] 

文人畫藝術風格

文人畫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湧現出許多不同風格的流派。
古代文人畫 古代文人畫
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菊、高山、漁隱之類,文人借描繪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寫心靈感受。他們眼中的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衝寒鬥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清雅幽香,芳草自憐,潔身自好;竹,虛心勁節,直竿凌雲,高風亮節;菊凌霜而榮,孤標傲骨;山水、漁隱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藉此,文人抒發他們內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鬱的情緒。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國因家。有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蘇軾作直竹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有吳鎮自號梅花道人,言梅妻鶴子而終老;有鄭思肖因亡國失土作露根蘭等,雖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釋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質彬彬的浪漫。
文人畫重意。杜甫講"意匠慘淡經營中"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倪讚道“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文人畫重簡,無干的皆可簡,甚至簡到 “零”, "零"既是白既是空。“計白當黑”,空、白是為了“多”,為了“夠”,為了滿足,空白能給人以無盡深遠悠長的的感受,似 "此時無聲勝有聲"。 文人畫重書,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説"夫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能書者皆能畫"。趙孟頫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柯九思論畫竹"寫竹杆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文人畫重墨趣,運用墨乾濕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繪畫。它不與中國畫三門:山水、花鳥、人物並列,也不在技法上與工、寫有所區分。他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也好,花鳥也好,人物也好的一個交集。陳衡恪解釋文人畫時講“不在畫裏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這就叫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説明了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在傳統繪畫裏它特有的“雅”與工匠畫和院體畫所區別,獨樹一幟。
文人畫特色和體系的形成,又與文人士大夫將繪畫視為精神調節手段有關,創作對這些畫家來講,起到的不過是一種精神舒絡的作用,這樣,不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簡單的工具(筆、墨、紙),最概括的語言(黑、白、灰3色),傳達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為創作中的必然的選擇。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特徵,又決定了文人畫在題材選取上有趨同傾向,即山水、花鳥、尤其梅蘭竹菊等成為傳統的表現題材。相對來講題材是比較狹窄的,為了克服這一侷限,題款在創作中起到了深化主題、豐富意藴的重要作用。相同的題材,通過具有不同含意的題款,可以揭示出每個畫家(或同一個畫家不同作品)的不同的創作用心和藝術追求。 [9] 

文人畫繪畫主張

古代文人畫扇面 古代文人畫扇面
中得心源,外師造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人畫根植民族傳統,彰顯獨特的個性藝術語言。尊重中國傳統的重視“內美”的審美觀,和中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及“萬物齊我為一”的審美思想,以及端莊秀美、率意天真、空靈簡遠,三教融通,法外思變,師古求新的哲學思想。
主張以思入畫、以心入畫、以情入畫、以理入畫、以趣入畫、以意入畫、以文入畫、以詩入畫、以書入畫。以形寫神,筆墨簡約,以情造文,筆不妄下。

文人畫歷代名家

伍嘉陵 《荔熟魚肥》 伍嘉陵 《荔熟魚肥》
文人畫講究詩情畫意,”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文人畫一致的追求,畫中往往有題詩,詩畫合璧。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繪畫。它不與中國畫三門:山水、花鳥、人物並列。鄭板橋解釋文人畫時講“不在畫裏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在傳統繪畫裏它特有的”雅“與工匠畫和院體畫所區別,獨樹一幟。 [7] 
中國傳統繪畫重要風格流派。在創作上強調個性表現和詩、書、畫等多種藝術的結合,作者多屬具有較深厚、較全面的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畫”的稱謂最先由明代董其昌提出,並對其歷史傳承關係作了初步闡述:“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王晉卿米芾,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遠接衣缽。” [8] 
文人畫代表人物
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北宋
蘇軾李成范寬李公麟米芾郭熙趙佶張擇端、李嵩、王希孟、文同、吳元瑜、崔白、易元吉、趙昌、王心鑑
南宋
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吳炳、趙伯駒、陳容、林椿、米友仁梁楷
元朝
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趙孟頫、夏永、趙雍、王淵、王冕、任仁發、柯九思、方從義、顧安、顏輝、劉貫道
明朝
戴進、王紱、周臣、商喜、呂紀、林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張宏、陳淳、徐渭、吳彬、吳偉、崔子忠、籃瑛、項聖謨、陳洪綬、陳栝、丁雲鵬、曾鯨
清朝
八大山人、石濤、王時敏、鄒喆、王鑑、王翬、龔賢、髡殘、王原祁、吳歷、弘仁、惲壽平、樊圻、謝蓀、胡慥、鄭板橋、金農、蔣廷錫、華喦、李鱓、鄒一桂、葉欣、高岑、李方膺、汪士慎、黃慎、羅聘、任熊 [10] 
當代
陳綬祥、朱新建、袁振西 、陳傳席黃錦祥、梅墨生、朱樵、伍嘉陵、徐樂樂、魯慕迅、陳平等。

文人畫風格評價

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所謂感情移人,近世美學家所推論視為重要者,蓋此之謂也歟。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