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人物生平
編輯吳道子年少刻苦
公元709(景龍三年),韋嗣立擢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逍遙公。這時吳道子在其屬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氣,每欲揮毫,必須酣飲”。後來,又任瑕丘(今山東兗州)縣尉。約在開元初年,吳道子不再做官,開始“浪跡東洛”。
[2]
吳道子入宮作畫
由於他能“窮丹青之妙”,在畫壇上有些名氣,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供奉,充任內教博士,並命他“非有詔不得畫”。後官至“寧王友”。吳道子入內供奉之後,多在宮中作畫,有時也隨從玄宗巡遊各地。一次,他隨駕去東都洛陽,會見了將軍裴旻和書法家張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絕技:裴旻善於舞劍,當即舞劍一曲;張旭長於草書,揮毫潑墨,作書壁;吳道子也奮筆作畫,“俄頃而就,有若神助”。
[3]
公元725(開元十三年),唐玄宗東封泰山,吳道子陪同前往。事後還至潞州(今山西長治),車駕過金橋,御路“曲折縈轉”。玄宗見數千裏間“旗鮮潔,羽衞整肅”,心中非常興奮,對左右侍從説:“張説言‘勒兵三十萬,旌旗千里間,陝右上黨,至於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萬歲。於是召來吳道子、韋無忝、陳閎等,命他們三人共同繪製《金橋圖》。陳閎主畫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馬,韋無忝主畫狗馬、騾驢、牛羊等動物之類,而橋樑、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等主題部分則由吳道子主畫。《金橋圖》繪成後,“時謂三絕”。
[2]
[4]
吳道子壁畫(5張)
吳道子晚年傳奇
公元758—759(乾元年間),吳道子尚健在。盧稜伽是吳道子的門生,“乾元初,於殿東西廊下畫行道高僧數堵”。後又在莊嚴寺三門繪畫,“鋭思張開,頗臻其妙”。吳道子見了盧稜伽的繪畫,覺得他有很大的長進,酷似自己的筆法,於是驚歎説:“此子筆力,當時不及我,今乃類我。是子也,精爽盡於此矣。”由於盧稜伽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地繪畫,過了一個來月,即離開了人世。乾元年間,吳道子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了。至於以後吳道子的生平仕履,因史籍失載,也就無從考證了。
吳道子主要成就
編輯吳道子繪畫造詣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羣的成就,是由於他刻意求新,勇於創作。《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他這樣兩句話:“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見他在繪畫藝術上不落俗套,大膽創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為畫師們所學習的楷模,繪畫作品稱為“吳家樣”。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序》中品評了唐朝諸畫家“近代畫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吳道子天縱其能,獨步當世,可齊蹤於陸(探微)、顧(愷之)。”
[6]
吳道子為人師表
吳道子還弘揚繪畫藝術,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藝傳給下一代,使繪畫藝術後繼有人。據《圖繪寶鑑》和《歷代名畫記》記載,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較知名的有盧稜伽、李生、張藏、韓虯、朱繇、翟琰等。韓虯“以丹青自污,學吳道玄,尤長於道釋”。朱繇從師於吳道玄,也“妙得道玄筆意”。吳道子對弟子言傳身帶,不是讓弟子們背誦口訣、研色等,就是讓弟子們臨摹他的畫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歷代名畫記》便有這樣的記載:“吳生(道子)每畫,落筆便去,多使琰(翟琰)與張藏布色。”有時,吳道子作壁畫時只描一個大概,其餘便讓弟子來完成,在洛陽敬愛寺中,吳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經變”即由翟琰完成的。吳道子的繪畫藝術對唐代的繪畫有着深刻影響,他被後世尊為“畫聖”,後來他的徒弟接替了“畫聖”的名號。
[6]
吳道子人物評價
編輯吳道子後世影響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羣的成就,是由於他可以創新。他善於從複雜的物體形態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內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如衣紋的高、側、深、斜、卷、折、飄、舉的姿勢,完全基於線條的組織而描摹出物體的性格。這種線的要求是嚴格的,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
吳道子的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的許多畫家所效仿、借鑑。
宋代畫家李公麟的樸素淡雅的“白描”,便是從吳道子“不以裝背為妙,只以墨蹤為之”的白畫發展而來的,白描成為我國繪畫上的一種新體例。
在他的遺蹟湮沒殆盡的今天,畫聖吳道子仍被畫壇所熟知,這是因為他創造了支配民間畫壇一千多年來歷史的畫派——民間傳統畫派。我們見到的唐朝以後的壁畫都有吳道子的影響。元代永樂宮,明代法崗寺壁畫等都是吳道子的風格,敦煌壁畫也不乏吳派風貌的作品。
[6]
吳道子歷代評價
唐朝
張彥遠:自顧陸以降,畫跡鮮存,難悉詳之。唯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所以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素;筆跡磊落,遂恣意於牆壁;其細畫又甚稠密,此神異也。因寫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其書跡似薛少保。
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聖。神假天造,英靈不窮。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脱落其凡俗。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虯鬚雲賓,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當有口訣,人莫得知。數仞之畫,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巨狀詭怪,膚脈連結,過於僧繇矣。(《歷代名畫記》)
[7]
五代
荊浩:吳道子筆勝於象,骨氣自高,樹不言圖,亦恨無墨。(《筆法記》)
[8]
宋朝
郭若虛:曹吳二體,學者所宗。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北齊曹仲達者,本曹國人,最推工畫梵像,是為曹,謂唐吳道子曰吳。吳之筆,其勢圓轉而衣服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後輩稱之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圖畫見聞志敍論》)
[9]
元代
湯垕:吳道子筆法超妙,為百代畫聖。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方圓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畫鑑》)
[12]
明朝
周履靖:吳之人物,似燈取影,逆來順往,意見疊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把,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而來,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畫人物論》)
[14]
清朝
沈宗騫:.規矩盡而變化生,一旦機神湊會,發現於筆酣墨飽之餘,非其時弗得也,過其時弗再也。一時之所會即千古之奇蹟也。吳道子寫地獄變相,亦因無藉發意,即借裴將軍之舞劍以觸其機,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
[17]
吳道子應詔圖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勢之明驗也。山形樹態,受天地之生氣而成,墨滓筆痕託心腕之靈氣以出,則氣之在是亦即勢之在是也。氣以成勢,勢以御氣,勢可見而氣不可見,故欲得勢必先培養其氣。(《芥舟學畫編》)
[17]
[18]
吳道子主要作品
編輯
吳道子作品集(13張)
據載他曾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 ,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世,還流傳有 《寶積賓伽羅佛像》 、《道子墨寶》等摹本 ,莫高窟第103窟的維摩經變圖,亦被認為是他的畫風。
麗江永勝縣城三公里外有一勝境,乃滇西久負盛名古蹟之一。此處四時掩映於古木參天碧綠青翠的壺山之間,喚作“靈源箐”;因廟宇內石壁上鐫刻有唐朝畫聖吳道子所作觀音像,又得名“觀音箐”。
畫作類別 | 畫作名稱 | ||||
故實人物 | 《送子天王圖》 | 《梁武帝》 | 《郗後》 | 《明皇受篆圖》 | 《金橋圖》 |
《朱雲折檻圖》 | 《漢光武帝燎衣圖》 | ||||
人物寫真 | 《玄元真》 | 《孔聖像》 | 《孔子按幾 坐像》 | 《司寇像》 | 《顏子像》 |
《仲由像》 | 《李林甫像》 | 《陳希烈像》 | 《楊國忠像》 | 《一行大師真》 | |
宗教壁畫 | 《地獄變相圖》 | 《托塔天王圖》 | 《大護法神像》 | 《孔雀明王像》 | 《十指鍾馗圖》 |
《寶積賓伽羅佛像》 | 《萬國咸寧》 | 《雲行雨施》 | 《江海奔騰圖》 | 《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 | |
山水及其他 | 《南嶽圖》 | 《雙林圖》 | 《華清宮圖》 | 《羣驢圖》 | 《鹿圖》 |
吳道子畫作風格
編輯吳道子長於山水畫,他主畫的《金橋圖》令人拍手稱絕。在他獨自畫《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的過程中,其繪畫技藝更有所創新。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因此,吳道子的佛畫藝術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東、西兩京寺觀作壁畫四十(一作四百)餘間,而且“人相詭狀,無一同者”。西京興唐寺御注金剛經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及西面降魔盤龍、小殿前面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壽寺中三門兩神等,“皆妙絕當時”。吳道子畫中門內神,圓光最在後,一筆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數百人“競候觀之”;及其下筆之時,“望者如堵”,只見他“風落電轉,規成月圓”,圍觀的人羣見他畫技如此高明,“喧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他畫的人物,使人感到“虯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可見,他畫的人物形象鮮明,真切感人。他畫人物,人體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確。
[19]
吳道子畫像(4張)
吳道子畫人物,筆勢圓轉,衣服飄帶如迎風飄揚,後人稱這種風格“吳帶當風”。敦煌的唐宋壁畫中可見類似風格。與吳道子風格相似的還體現於線描與暈染等技法上。學者們認為,敦煌壁畫中的蘭葉描與吳道子線描絕技也是一脈相承的。唐代流行的蘭葉描所描勾的形態,外柔內剛,粗壯者挺拔有力,精細者委婉柔麗。
吳道子軼事典故
編輯吳道子拜師學畫
老和尚想畫一幅《江海奔騰圖》壁畫,但是怎麼都畫不好。於是,老和尚帶吳道子出遊觀察各地江河湖海,學習畫水。三年過去了,吳道子畫水很有長進。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牀了。吳道子説:“師父,我願替您畫那幅《江海奔騰圖》。”老和尚見十五六歲的吳道子,竟説出這樣有志氣的話,當下就答應了。整整九個月,吳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構思壁畫。
直到深秋,吳道子才把這幅圖畫完,他對師父説:“師父,我已把《江海奔騰圖》畫出來了!請您去觀看。”老和尚聽後,病竟然全好了!老和尚站在殿門口,看着撲面而來的浪花仰天大笑,衝着吳道子説:“孩子,你畫的這幅《江海奔騰圖》成功啦!”
[23]
[2]
吳道子傳神之筆
《盧氏雜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吳道子去訪問某僧人,欲討杯茶喝,但此僧對他不太禮貌。他很氣憤,即請來筆硯,迅即在僧房牆壁上畫了一頭驢,然後離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畫的驢變成了真驢,惱怒異常,滿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傢俱等物都給踐踏得亂七八糟,十分狼藉。這僧人知道是吳道子所畫的驢在作怪,只好去懇求他,請他把壁上畫塗抹掉。以後則相安無事了。畫上的驢變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種神奇的傳説,但卻反映了吳道子畫動物具有傳神之筆。
[23]
吳道子禿尾神馬
唐朝時候,畫聖吳道子來朝雞足山。他在金頂寺住宿的那天晚上,作了一幅《立馬圖》,那馬畫得真是活龍活現。要畫最後一筆馬尾的時候,他忽然感覺身體不適,就去禪房休息了,第二天便早早下山,把那幅未完成的《立馬圖》給忘記了。
吳道子下山後,禪師細看《立馬圖》,才發覺馬尾巴還沒有畫,十分惋惜,但也無可奈何,只得將它掛在禪堂側室裏。禪師每天要在畫前燒一爐香,一來懷念大師,二來觀賞馬圖。看那馬,越看越覺得活靈靈的,好象嘶鳴着要跳下來。
突然,山下十來個農人鬧鬧嚷嚷地衝進寺院來,狀告禪師,説寺院有一匹禿尾馬糟蹋自己的莊稼。禪師百般辯解,説寺院不可能養馬的,農人仔細搜過寺院也一無所獲。禪師忽然想起那幅畫來,便告訴農人,自己無馬,只有一幅吳道子大師畫的立馬圖,請進屋來看看。農人一看那圖上的馬,都大吃一驚,於是,指着畫上的馬説:“就是它,天天夜裏偷吃我們的莊稼。”禪師大怒,指着禿尾畫馬罵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裏去。”一説這話,只見那馬跪了下來,兩眼流着淚。莊稼漢看着真是驚奇,覺得把它燒了也可惜,就説:“算了,只要它誠心改悔,不再糟蹋莊稼就行了。”
[23]
[5]
吳道子落筆生光
吳道子從新政離堆山觀景回來,路過一座茅草房側,聽到裏面有紡棉花的聲音,但不見燈光,感到奇怪。第二天,吳來到這茅草房前。瞭解了事情的緣故,才知道這是一個孤零零的老婆婆的家,只因家裏沒錢買燈油,才會在夜晚從不點燈。於是,他決定贈送老婆婆一幅畫。
吳道子研磨鋪紙,開始作畫。先把蘸飽墨汁的筆往紙上一甩,紙上立刻出現許多亮晶晶的小點點,又用筆在小點點上輕輕塗幾下,最後在空白處畫了一個圓圈兒就算畫成了。他對老太婆説:“你把這畫貼在屋裏,會有用的。”老太婆雖看不出畫的是啥,可是深信吳道子是個好人,不會騙她,她高興的接過畫,老太婆小心地把畫帖在紡車前面的牆壁上。天黑了,老太婆發現,那幅畫竟是一片藍天,上面有數不清的星星在閃光,一個圓圓的月亮把屋裏照得和白天一樣亮。
[5]
吳道子後世紀念
編輯吳道子建畫聖祠
吳道子墓(2張)
吳道子墓址
吳道子晚年時候,唐玄宗再度命吳道子入蜀作畫。可惜,吳道子染上了瘟疫,病死於旅途之中。《資陽縣誌稿·冢墓篇》有吳道子卒死的記載:吳道子墓在縣北十五里李家溝,俗稱真人墓。李家溝就在現今的四川省資陽縣城北公社境內。
吳道子史籍記載
編輯史書對吳道子記載很少,甚至連他的具體生卒年份都沒記載,這説明由於年代久遠,古代畫家的記載會有所遺失,即使是像吳道子這樣的名家之記載也難於倖免。查閲新、舊《唐書》,對他的出身竟然不著一字,這又説明吳道子沒走過什麼科舉之路。
北宋《宣和畫譜》載:“吳道子,少孤貧,客遊洛陽,學書於張顛、賀知章,不成,因工畫。未冠,深造妙處,若悟之於性,非積習所能致。”
[26]
《太平廣記》載:“唐吳道子,少孤貧。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
[27]
宋·夏士良《圖繪寶鑑》載:“吳道子,少貧,遊洛陽,學書於張顛、賀知章,不成,因工畫,深造妙處,若悟之於性,非積習所能致。”
[28]
吳道子影視形象
編輯1994年電視劇《東方小故事之道子拜師》:李建華飾演吳道子;
2012年電影《畫聖》:午馬飾演吳道子
[29]
;
2015年電視劇《畫聖吳道子》:田七飾演吳道子
[30]
。
- 參考資料
-
- 1. 劉波;張彤,石琳琳.中國曆代文化藝術名人大辭典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4-01
- 2. 袁有根著.吳道子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75頁
- 3. 郭崇華 蔡運章著.洛神的傳説:海燕出版社,1986年03月第1版:第129頁
- 4. 吳涵碧著.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6 唐五代 618年-959年:新世界出版社,2011.09:第3頁
- 5. 施國,李建盛,海童總主編.湘瑤,宋傑,吳道子: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04:第59頁
- 6. 李美月.淺析吳道子的藝術成就及其對後世畫壇的影響:《南北橋》期刊,2011年 第9期
- 7. 《歷代名畫記》.晚唐會昌年間.張彥遠 撰
- 8. 《筆法記》.五代.荊浩 撰
- 9. 《圖畫見聞志敍論》.宋.郭若虛 撰
- 10. 《書吳道子畫後》.宋神宗元豐八年.蘇軾 撰
- 11. 《洞天清祿集·古畫辨》.南宋.趙希鵲 撰
- 12. 《畫鑑》.元代約公元1328年.湯垕 撰
- 13. 《紫桃軒又綴》.明朝.李日華 撰
- 14. 《天形道貌畫人物論》.明朝公元約1630年.周履靖 撰
- 15. 《四友齋畫論》.明.何良俊 撰
- 16. 《山靜居畫論》.清代.方薰 撰
- 17. 《芥舟學畫編》.清代.沈宗騫 撰
- 18. 吳道子簡介-唐代畫家 .中國書畫網[引用日期2013-08-31]
- 19. 傅加令.佛國世界探勝: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第159頁
- 20. 劉乾先,董蓮池,張玉春等.中華文明實錄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2-01
- 21. 王永鴻,周成華主編.中華美術千問:三秦出版社,2012.03:第73頁
- 22. 崔鍾雷主編.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文化藝術卷: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01:第45頁
- 23. 林卓雲編著.畫聖吳道子的故事: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1
- 24. 禹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禹州市志 1985-2000:方誌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640頁
- 25. 《唐朝名畫錄》.唐代約公元846年.朱景玄 撰
- 26. 《宣和畫譜》.北宋宣和(1119~1125)年間.官方主持編撰
- 27. 《太平廣記》.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撰
- 28. 《圖繪寶鑑》.宋.夏士良 撰
- 29. 組圖:電影《吳道子》北京開機 午馬飾演畫聖 .騰訊娛樂[引用日期2019-09-22]
- 30. 田七將穿越千年 多才演繹唐代“畫聖”吳道子 .騰訊娛樂[引用日期2019-09-22]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