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思訓

(唐朝宗室、官員、書畫家)

鎖定
李思訓(653年-716年),字建睍,一作建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宗室、官員、書畫家,唐太祖李虎玄孫、華陽縣公李孝斌之子。
李思訓出身宗室,起家常州參軍,二十歲前後任江都縣令。武周時期,避禍隱居。唐中宗復位後,累授宗正卿、岐州刺史,封隴西郡公。唐玄宗開元初年,進拜右羽林衞大將軍,封彭國公。後官至右武衞大將軍。開元六年(716年),李思訓去世,時年六十六。冊贈秦州都督,諡號“昭”,陪葬於橋陵 [6] 
李思訓工書,善丹青,書畫稱一時之絕。他擅畫山水、樓閣、花木及走獸等,世稱“李將軍山水” [4]  。其山水樹石,師法隋代展子虔,並加以發展,形成筆格遒勁,金碧輝映,意境奇偉,用筆遒勁,具有裝飾意味的“青綠山水”與“金碧山水”的風格 [11]  ,時人有“國朝山水第一”之評。唐人朱景玄列其畫為“神品”。明人董其昌尊其為“北宗”畫派之祖。 [3]  為與其子李昭道相區別,世稱“大李將軍”。 [1]  其畫作多已散佚,今傳世作品有《江帆樓閣圖》(有爭議)。 [19] 
概述內圖片來源 [2] 
本    名
李思訓
別    名
大李將軍
建睍,一作建景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隴西成紀
出生日期
653年
逝世日期
718年
主要作品
《江帆樓閣圖》
主要成就
發展山水畫,發揚、形成“青綠山水”與“金碧山水”之風
官    職
右武衞大將軍
爵    位
隴西郡公→彭國公
追    贈
秦州都督
諡    號

李思訓人物生平

李思訓門蔭入仕

李思訓生於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 [29]  ,是北朝北魏至西魏時期名將李虎(即唐太祖)的玄孫。他的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武德初年封長平王;其父李孝斌,封華陽縣公。 [6] 
乾封元年(666年) [32]  ,十四歲的李思訓被補授為崇文館(《新唐書》作弘文館)生。後舉經明行修科,以進士及第。又加朝散大夫,授官常州司倉參軍,再調為揚州江都縣令。 [5]  [31] 

李思訓避禍隱居

高宗死後,太后武則天臨朝執政,宗室多被構陷殺害,李思訓為避禍而棄官隱居。 [7]  [35] 

李思訓宗室耆舊

神龍元年(705年),“神龍政變”發生,唐中宗李顯復辟唐朝,李思訓以宗室“耆舊”身份被徵入朝,拜官太常寺丞,不到一個月又調任太府員外少卿,五十日後被擢升為宗正卿,封爵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實封食邑二百户。後出任岐州刺史,轉益州都督府長史。 [8]  [38] 
大約在唐中宗崩逝後,李思訓又被徵入朝中,任左屯衞將軍,後改任散騎常侍 [39]  唐玄宗開元(713年-741年)初年,任右羽林衞大將軍(《舊唐書》作左羽林大將軍),進封彭國公,食邑加至四百户。後進拜右武衞大將軍(一作左武衞大將軍),故後世稱其為“大李將軍”。 [9]  [36]  [40] 

李思訓病逝

開元六年(718年)八月,李思訓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六歲。喪事由官府負責辦理,玄宗追贈他為秦州都督,賜諡號“昭”。開元八年(720年)六月二十八日,李思訓得以陪葬於唐睿宗李旦橋陵 [9]  [33]  [37] 

李思訓主要影響

李思訓繪畫風格

李思訓自少便以才藝著稱於當時 [13]  ,以善畫山水、鳥獸、草木、樹石聞名 [16]  。其山水畫主要師承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青綠山水畫風,並加以發展,形成意境雋永奇偉、用筆遒勁、風骨峻峭、色澤勻淨而典雅,具有裝飾味的工整富麗的“金碧山水”畫風格。 [42-43] 
總結此前諸家評説,李思訓的畫風通常被認定為含有三點特徵:①畫面中多以層疊的峯巒和雲霞縹緲之狀為主,有宮觀穿插。②線條(筆跡)屬於自顧愷之以來的線描技法,且出現了向皴法過渡的跡象。③以勾線填色為主要技法的青綠山水畫。 [29] 
北京大學哲學系長聘副教授寧曉萌在《李思訓繪畫研究》中認為:首先,李思訓作畫當不僅出於作山水畫本身之目的,而更應當與其所慕神仙之事相關聯,亦即當時李唐宗室中多見的道教和求仙情結。故而其畫不僅是普通意義上的“山水畫”,而更名之以“山海圖”。結合張彥遠等人對李思訓畫風的描述,其人早年間的繪畫有可能較多地傾向於以描繪仙境為主、旨在“慕神仙事”的山海圖,雲霞、高山、巖嶺、水流成為具有一定標誌性的因素。 [29]  其次,張彥遠論李思訓畫稱他“筆格遒勁”。這表明李思訓用筆成熟、有力,且在其畫作中“筆”是較為凸顯的特徵,其畫法不是僅以渲染敷色為特徵的“沒骨畫”,而是後人所謂“勾線填色”。且其畫作應當更凸顯縱向特徵,即着意於表現高遠、深遠的畫障、屏風或壁畫,而非長於表現平遠遼闊的長卷 [29] 
總的來説,李思訓的繪畫,從唐人筆下筆格遒勁、畫題類似“山海圖”的山水畫,漸漸於畫史記述中成為以着色、精細,以山水宮觀或蜀中山水為主要特徵的山水畫,且特別以其敷色,即所謂“青綠山水”或“金碧輝映”為最突出的特徵。 [29] 

李思訓後世地位

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畫和同時期興起的水墨山水畫,都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奠定了基礎。明代莫是龍董其昌等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將李思訓列為“北宗”之祖 [11]  。與董其昌同時的陳繼儒、徐沁也認同這一説法。如南唐的趙幹,宋代的王詵郭熙張擇端、趙伯駒、趙伯驌,以及於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在繪畫風格上都屬於李派(指沿襲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風格的流派)。 [23-24]  但關於董其昌的南北宗論,亦有觀點認為過於牽強。 [29] 
無論如何,李思訓的繪畫風格,對後世山水畫中的青綠山水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自李家父子始,山水畫的技法語言才真正開始成形,對於山水畫技法的探索和研究也逐漸成為風氣。 [28] 

李思訓歷史評價

李思訓 李思訓
李邕雲麾將軍碑》:①非忠義之論,不關於言,非侯度之謨,不介其意。 [30]  ②一縱一橫,一文一武,丈夫也,君子哉! [30]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①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道子),成於二李……。 [14]  ②其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巖嶺之幽。 [14] 
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認為李思訓的繪畫“格品高奇,山水絕妙,鳥獸、草木,皆窮其態”,是“通神之佳手也,國朝山水第一”,列其畫為“神品”。 [16] 
五代荊浩筆法記》:李將軍理深思遠,筆跡甚精,雖巧而華,大虧墨彩。 [20] 
五代劉昫趙瑩等《舊唐書》:思訓尤善丹青,迄今繪事者推李將軍山水。 [34] 
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思訓善畫,世所謂“李將軍山水”者。 [6] 
鄧文原李思訓妙筆》:李侯丹青勝結綠,貝闕珠宮看不足。偶研丹碧寫春山,萬壑千峯僅盈幅。應知深處有神仙,花落花開度歲年。扁舟自是尋真侶,為覓桃源一洞天。 [21] 
元末明初夏文彥圖繪寶鑑》:用金碧輝映,為一家法,後人所畫著色山,往往多宗之。 [22] 
董其昌畫旨》:①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幹、趙伯駒、伯輔,以至馬、夏輩。 [24]  ②右丞(王維)以後,作者各出意造,如王洽、李思訓輩,或潑墨瀾翻,或設色娟麗,顧蹊徑已具,模擬不難。此於書家歐、虞、褚、薛,各得右軍(王羲之)之一體耳。 [24] 
陳繼儒偃曝談餘》:山水畫自唐始變,蓋有兩宗,李思訓、王維是也。 [23] 
唐志契繪事微言》:如李思訓、黃筌便多山峽氣象者,生於成都也。 [24] 
沈顥畫塵》:禪與畫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時,氣運復相敵也。……北則李思訓,風骨奇峭,揮掃躁硬,為行家建幢。 [24] 
近代陳師曾:山水畫至盛唐李氏父子乃集大成。 [27] 

李思訓主要作品

江帆樓閣圖(宋摹本),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江帆樓閣圖(宋摹本),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19]
李思訓的作品,因年代久遠,現已罕見。據北宋末年所修的《宣和書譜》記載,當時宋宮廷內尚存有李思訓的畫作十七幅,分別為:《山居四皓圖》(二幅)、《春山圖》(一幅)、《江山漁樂圖》(三幅)、《羣峯茂林圖》(三幅)、《神女圖》(一幅) 《無量壽佛圖》(一幅)、《四皓圖》(一幅)、《五祚宮女圖》(一幅)、《踏錦圖》(三幅)、《明皇御苑出遊圖》(一幅)。 [25] 
當代可考的李思訓畫作僅有《江帆樓閣圖》,為宋人摹本。該圖描繪春天遊人踏春的景象,以俯瞰的角度,將山、樹、江水和遊人融匯一處,江水產天一色,遼遠、開闊,幾葉扁舟讓人遐想無限。又以幾筆畫出三三兩兩、隱隱約約穿行於桃紅叢綠之間的遊人,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意境。畫中人物描繪工緻,形神兼備。 [19]  無論從題材內容到技法的呈現方式,此畫都是研究李派山水的重要作品。 [19] 
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九成避暑圖》頁、《京畿瑞雪圖》紈扇,也一度被認為是李思訓所作,經考證,這些畫的畫法雖具有李思訓父子“金碧山水”傳派的特點,實為南宋畫家所作。 [10]  [26] 

李思訓軼事典故

李思訓一門五畫家

李思訓一家五人(李思訓、李思訓之弟李思誨,李思誨之子李林甫,李林甫之弟李昭道,李林甫之侄李湊),均妙極丹青 [13]  李思訓本人又與其子李昭道合稱“大小李將軍”(李昭道並未擔任過諸衞將軍之官,但世人沿襲稱呼其父的習慣,故稱小李將軍)。 [15] 

李思訓李吳之分

據《唐朝名畫錄》載,天寶(742年-756年)年間,唐玄宗曾經命李思訓與另一位畫家吳道子在興慶宮大同殿的殿壁上繪蜀道嘉陵江山水,吳道子一天就畫成了,而李思訓卻用了幾十天時間才畫好大同殿壁兼掩障。玄宗感慨地説:“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都極盡其妙了。” [18]  據説玄宗還曾對李思訓説:“你所畫的掩障,能在夜間聽聞水聲,真是通神的佳手啊。” [17] 
據後世考證,這則故事應屬虛構,因為李思訓在天寶時已去世超過二十年,不可能還與吳道子一同作畫。而且大同殿具體營建的時間至少也在開元八年之後,亦即李思訓已經離世後。由此,李思訓在大同殿作畫的可能性也是極小的。 [29]  不過此事仍能反映出吳道子粗筆寫意、筆筒意遠與李思訓縝密工細、金碧輝煌的兩種不同的山水畫風格。 [41] 

李思訓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高祖父
李虎(?-551)
北魏至西魏時名將,西魏“八柱國”之一,拜太尉,封隴西郡公。死後追封唐國公,諡號“襄”。唐朝建立後追尊景皇帝,廟號太祖。
曾祖父
在隋朝任上儀同三司。唐朝建立後追封郇王。
祖父
李叔良(?-621)
官至刑部侍郎,封長平王。後在抵禦突厥時戰死,獲贈左翊衞大將軍、靈州總管,諡號“肅”。
父親
官至原州長史,封華陽縣公。死後贈寧州刺史。
弟弟
李思誨
官至揚州參軍事。玄宗時宰相李林甫之父。
妻子
竇氏
封魏國夫人。
長子
李昭道(675-758)
歷任太原府倉曹、集賢院學士、中書舍人。繼承家學,善畫山水,並能有所創新,世稱“小李將軍”。有《春山行旅圖》等傳世。
表格參考資料 [6]  [30]  [34] 

李思訓史料索引

李邕《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衞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見載《全唐文》卷265) [30] 
劉昫、趙瑩等《舊唐書》卷60《宗室傳》 [34] 
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78《宗室傳》 [6] 

李思訓後世紀念

宋拓《李思訓碑》冊頁 宋拓《李思訓碑》冊頁 [12]
主詞條:李思訓墓
李思訓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北劉大隊村北一里處,封土及墓室,在“文革”中已被壞,成為平地。在封土遺址南,有開元八年(720年)六月二十八日立的神道碑一通。李思訓是橋陵陪葬墓中最早的一個。李思訓墓碑,即《雲麾將軍碑》,於1956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44] 
  • 衣冠冢
1993年,在甘肅省武山縣出土唐墓,為衣冠冢,出土一幅青綠絹帛山水畫和一枚雙面印章(象牙質,印面約3釐米×3釐米,厚度2.5釐米,陽面為“右武衞大將軍”字樣,陰面字已不清楚,此印現流傳當地民間),據當地人講絹畫出土時色彩依然豔麗,為山水畫,只可惜被人搶奪所毀。此墓仍然還在,據考證為唐李思訓衣冠冢。 [28] 
參考資料
  • 1.    李思訓  .學習強國(引自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中國歷史大辭典》第1400頁).2020-03-21[引用日期2020-03-21]
  • 2.    魏益壽 著.大唐盛世 唐九成宮 寶雞卷:三秦出版社,,2005-01:171
  • 3.    超凡 編著.中國通史 上 2 圖文版: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10:455
  • 4.    《新唐書》卷78《宗室傳》:思訓善畫,世所謂“李將軍山水”者。
  • 5.    《新唐書》卷78《宗室傳》:(長平肅王李叔良子李孝協)弟孝斌為原州都督府長史。生子思訓,為江都令。
  • 6.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5]
  • 7.    《新唐書》卷78《宗室傳》:武后多殺宗室,思訓棄官去。
  • 8.    《新唐書》卷78《宗室傳》:中宗復位,以耆舊擢宗正卿,封隴西郡公,歷益州都督府長史。
  • 9.    《新唐書》卷78《宗室傳》:開元初,進彭國公,加户滿四百,進右武衞大將軍。卒,贈秦州都督,陪葬橋陵。
  • 10.    九成避暑圖頁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0-15]
  • 11.    李思訓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0-15]
  • 12.    《鎮院之寶——宋拓李思訓碑冊》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0-15]
  • 13.    《歷代名畫記》卷9:早以藝稱於當時,一家五人,並善丹青,(思訓弟思誨,思誨子林甫,林甫弟昭道,林甫侄湊。)世鹹重之,書畫稱一時之妙。
  • 14.    《歷代名畫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5]
  • 15.    《歷代名畫記》卷9:世上言山水者,稱大李將軍、小李將軍,昭道雖不至將軍,俗因其父呼之。
  • 16.    《唐朝名畫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5]
  • 17.    《唐朝名畫錄》(不分卷):天寶中明皇召思訓畫大同殿壁,兼掩障。異日因對,語思訓雲:“卿所畫掩障,夜聞水聲。”
  • 18.    《唐朝名畫錄》(不分卷):又明皇天寶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吳生驛駟,令往寫貌。及回日,帝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並記在心。”後宣令於大同殿圖之,嘉陵江三百餘里山水,一日而畢。時有李思訓將軍,山水擅名,帝亦宣於大同殿圖,累月方畢。明皇雲:“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
  • 19.    只是宋人臨摹的《江帆樓閣圖》已足以讓人傾倒  .人民網.2016-07-29[引用日期2021-10-15]
  • 20.    《筆法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5]
  • 21.    《元詩選二集·丙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5]
  • 22.    《圖繪寶鑑》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5]
  • 23.    《南宋院畫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5]
  • 24.    《畫學集成》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5]
  • 25.    《宣和畫譜·卷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5]
  • 26.    京畿瑞雪圖紈扇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0-15]
  • 27.    陳師曾.陳師曾説中國繪畫:萬卷出版公司,2018-08:56
  • 28.    袁志正 著.陝西山水畫發展與流變: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9-03:43,52
  • 29.    寧曉萌.李思訓繪畫研究.文藝研究,2017(06):121-135
  • 30.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7]
  • 31.    《全唐文》卷265《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衞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十有四補崇文生,舉經明行修科甲,明年吏(闕一字)以文翰擢(闕三十一字)未幾加朝散大夫,滿歲除常州司倉參軍事,出納之吝,職司其憂,蓋小小者於時也。鼎湖龍升,(闕三十四字)興二(闕一字)之嘆近關而出,罔知所從,臨河而還,復將安處?僶俛轉揚州江都宰……。
  • 32.    據《舊唐書·李思訓傳》載,李思訓卒於開元六年(718年)。又據記載,李思訓得年六十六,碑文記載卒年的部分已被磨去,僅知其於“(開元)八年六月廿八日,合祔陪於橋陵園”。據此可推知李思訓的生年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有四補崇文生”則應在乾封元年(666年)。
  • 33.    《舊唐書》卷60《宗室傳》:開元六年卒。贈秦州都督,陪葬橋陵。
  • 34.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7]
  • 35.    《舊唐書》卷60《宗室傳》屬則天革命,宗室多見構陷,思訓遂棄官潛匿。
  • 36.    《舊唐書》卷60《宗室傳》:開元初,左羽林大將軍,進封彭國公,更加實封二百户,尋轉右武衞大將軍。
  • 37.    《全唐文》卷265《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衞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春秋六十六,以開元(闕一字)年八月(闕九字)第(闕十四字)州郡督賵布絹四百端匹,米粟四百石,葬日官給,諡曰昭公。……以八年六月廿八日,合祔陪於橋陵園,禮也。
  • 38.    《全唐文》卷265《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衞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及(闕二十八字)位莫非其人,徵拜太常寺丞,漸也。未月遷太府員外少卿,五旬擢宗正即真彤伯,加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然以楚兵致討,嘗懼季良;淮南薦兇,獨防汲黯,出公為岐州刺史。
  • 39.    《全唐文》卷265《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衞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國朝以時泰崇文,事危尚武,取申忠義,具屈才能,以左屯衞將軍徵,家口並給傳乘。議者以為式是(闕三十一字)義(闕三字)嶠則文雅洽通故。散騎平遷,侍中兼掌,昔也所重,今之所難,公得之矣。復換散騎常侍,(闕四字)應(闕二十五字)之一(闕一字)以圖書(闕一字)此之再任,以心膂升:故一從一橫,一文一武,丈夫也,君子哉。
  • 40.    《全唐文》卷265《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衞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尋拜右羽林衞大將軍,以(闕三十五字)渝考中上,又更右武衞大將軍,且師丹廉貞,則拜斯職,宋昌心腹,三登厥官。
  • 41.    子衿 主編.中國名畫世界名畫全鑑: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0:254
  • 42.    李鐵民 著.從秦漢到宋元時期的造型藝術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02:88
  • 43.    黎孟德 主編.中國藝術名作快讀 珍藏版:四川文藝出版社,2003-12:214
  • 44.    王傑山.陝西東府名勝與民俗 上 勝景古蹟:陝西旅遊出版社,2004-12:193-19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