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展子虔

鎖定
展子虔,生卒年不詳,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歷北齊、北周至隋,隋文帝時受詔出仕,曾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展子虔以擅長繪畫而著名於畫史,更以傳世之《遊春圖》而名標百代,成為晉唐間藝術傳承之津樑、承前啓後的藝術大師。 [25] 
展子虔擅長道釋、人物、鞍馬,尤長於宮殿台閣、山水畫的創作。繪畫技法承前人之餘澤,在魏晉、南北朝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注重對自然的客觀表現。“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善台閣人馬,山川咫尺千里”是當時人對其繪畫的評價。從這段記述不難看出,展子虔在繪畫創作中注重對真山水的細緻觀察並賦之於筆墨,處理山水、人物等比例關係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對魏、晉以來的繪畫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實踐,這一點在《遊春圖》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25] 
作品有《法華經變》《授塔天王圖》《北齊後主幸晉陽圖》《朱買臣覆水圖》《十馬圖》等。存世《遊春圖》(一説乃唐代摹本),其畫對南朝以來重視色彩、遠近、明暗的技法,以及重寫實的傳統有所繼承、發展。 [18]  後世將其與晉代顧愷之,南朝陸探微、梁張僧繇並稱為“顧、陸、張、展”,可見其藝術影響力之深廣。 [25] 
全    名
展子虔
所處時代
北齊、北周、隋 [25]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渤海(今山東陽信) [25] 
主要成就
中國隋代繪畫大師
主要作品
《遊春圖》《八國王分舍利圖》《授經圖》《長安車馬人物圖》
職    業
畫家

展子虔人物簡介

展子虔,渤海人。據“歷代名畫記”所載,經歷北齊、北周,到了隋代,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 [19] 
展子虔所處的隋代(公元581~617年)雖然社會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戰亂與摧殘,但在隋初短時的統一局面下,經濟、文化還可説是欣欣向榮。所以在隋文帝統治的二十多年間,一般來説,人民大都過着和平富足的生活,這對當時的藝術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隋初曾招收散佈在各地的畫家,並給畫家以適當的職位。展子虔也就在北周亡後為隋文帝所召,從江南來到了長安。 [21] 
當他應召初入京都長安時,名畫家董伯仁也正為隋文帝所召,從河北來到了京都。當時的董伯仁,還不瞭解展子虔在藝術上的真正成就,對他存着輕視的態度。可是到了後來,董伯仁非但改變了對展子虔的看法,反而來學習展子虔的長處了。 [20] 
隋初,隋文帝大力提倡佛教,所以隋代雖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佛教壁畫方面,繼南北朝以後,又有相當的昌盛。全國各地的大寺院,幾乎都繪有壁畫。因而有名的畫家,也就輾轉各地,為寺院畫佛教壁畫。據《貞觀公私畫史》與《歷代名畫記》所載,展子虔壁畫遺留至唐代的不算少。展子虔在東都(洛陽)龍興寺西禪院東頭,畫了《八國王分舍利圖》;還在長安的光明寺、靈寶寺、雲華寺等處作過壁畫,也來到江都(揚州)東安寺作畫,以至向南到了浙西諸處進行壁畫創作。從他所作壁畫的分佈地區來看,他的足跡差不多遍及了大江南北,可見當時壁畫的盛行,也説明了展子虔在創作上的活動範圍 [21] 

展子虔人物評價

展子虔唐代

唐宋畫史對展子虔的評價很高,如“尤擅樓閣”,人物畫“可為唐畫之祖”。 [2]  唐代李嗣真評價展子虔“天生縱任,亡所祖述”。 [3]  彥悰在書中對展子虔的山水畫進行了高度評價:“觸物為情,備該絕妙,尤善樓閣人馬,亦長遠近山川,咫尺千里。”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錄》記載:“其畫山水,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二閻師於鄭、張、楊、展(兼師於文毗,毗在隋朝)。” [1] 
《遊春圖》(局部) 《遊春圖》(局部)
使展子虔進入後人視線的是唐貞觀三年(629)由京兆大慈恩寺沙門彥悰撰寫的《後畫錄》。二百多年後的唐大中元年(847),唐朝藝術評論家、書畫收藏張彥遠編寫了《歷代名畫記》一書,書中展子虔條下記載:“展子虔,渤海人。歷北齊北周、隋,在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後世關於展子虔的身世之説皆由此出。

展子虔宋代

米芾十分推崇展子虔的人物畫説:“李公麟家展子虔《朔方行》,小人物甚佳。”鄧椿畫繼》記載:徽宗朝“宣和殿御閣有展子虔《四載圖》,最為高品。上每愛玩,或終日不捨。但恨止有三圖,其《水行》一圖特補遺耳。 [1]  一日中使至洛,忽聞洛中故家有之,亟告留守求觀。既見,則愕曰:御閣中正欠此一圖。登時進入。所謂天生神聖物,必有會合時也”。
宣和畫譜》稱讚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洛陽伽藍記》前言中曾記載:“北魏時期佛教盛行,鮮卑統治者對於宏揚佛法不遺餘力,營造佛寺歲無虛日。洛陽佛寺,由晉末的二十四所,急劇增加到一千多所,使洛陽城梵宇櫛比,寶塔駢羅”。從唐《貞觀公私畫史》《歷代名畫記》的記載中可見展子虔是佛觀寺畫的名筆,他曾在揚州靈寶寺、光明寺;洛陽雲華寺、龍興寺;長安定水寺、海覺寺;浙江甘露寺等古剎,繪製佛教壁畫 [4] 
遊春圖 遊春圖

展子虔元代

湯垕也在《畫鑑》中説展子虔“畫人物描法甚細,隨以色暈開。餘常見《故實人物》《山水》《人馬》等 [1]  圖,又見《北齊後主幸晉陽宮圖》,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度俱足,下為唐畫之祖”。並指出吳道子“早年行筆差細”,“其敷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

展子虔藝術風格

展子虔筆墨技法

展子虔所繪人物全以細勁的線條勾描,纖如毫髮,人物形態神采奕奕;其畫山水,更是一絲不拘,畫面顯得柔美流暢;而所繪樹葉,縱有勾筆、散點畫法,卻類似“個”、“介”字點法,似不成形,然顯得樸拙古拗。那山頂坡腳的點苔,勁健爽朗,顯得渾樸謹拙;樹木種類繁多,運筆流暢,筆法墨法有輕重變化,雖未用皴法,卻仍能看出山石樹木的質感。
《遊春圖》(局部) 《遊春圖》(局部)

展子虔設色敷彩

展子虔擅畫青綠山水,其作品中山石樹木雖然空勾無皴,然全以色渲染。山水以青綠設色為主,山頂以青綠敷之,山腳則用泥金;樹葉設色,或以色染,或以色填,或點以白粉桃紅,松樹不寫松針,直以深綠點之。全圖在青綠設色的統一格調下,顯得瀲灩而生拙,豐富而單純,富麗而古豔。就山水畫的發展而言,《遊春圖》之類的作品出現,結束了“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階段,而進入“青綠重彩,工細巧整”的新階段 [24] 

展子虔構圖佈局

展子虔作畫講究佈局的巧妙性,以《遊春圖》為例,右上部分繪有崇山峻嶺,山巒起伏,數峯疊起;右下部繪有土坡,低坡叢樹,山路逶迤,既為崇山峻嶺的下段延伸,又作為輔墊,使全圖具有穩重感。左下部繪一低巒小山,與右上邊山脈遙相呼應,形成對比;中間繪有大片水域,波光瀲灩,湖天一色。一小船點綴其間,船內繪有三四人物,姿態不同,形態各異。
全圖比例恰當,層次分明。這種以山水為主體,人物為點景,恰當配以殿閣舟橋,並開始注意客觀物象之間的遠近,高低、大小的一般關係,以及深度、層次、比例等透視關係的變化處理,使山水畫創變得較為合乎現實生活的新格局,這正是隋朝山水畫的特有表現形式。也正如《後畫錄》所評述展子虔的山水“遠近山川,咫尺千里”和《宣和畫譜》論展子虔的山水畫 “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相合相成,渾然一體。 [5] 

展子虔藝術成就

展子虔被後世譽為為“唐畫之祖”。他在長安的定水寺、靈寶寺、崇聖寺,洛陽的天女寺、雲花寺、龍興寺,以及江都(揚州)的寺院創作壁畫多幅。他曾輾轉西安、洛陽、永濟、揚州及四川等地,領略大江南北山水之美,觀賞各地畫家名品真跡,承魏晉南北朝繪畫技法,開隋唐山水畫之新風。入隋前,他曾在江都東安寺與張僧繇次子張儒童作壁畫,入隋後又在洛陽天女寺、長安靈寶寺、崇聖寺等繪製佛教壁畫。 [6] 
展子虔創作題材涉獵廣泛,工繪人物、山水、車馬、樓閣及翎毛等,但他流傳的作品則是一件名為《遊春圖》的山水畫。這一畫名並不是他本人所題寫,因為該畫原本既無作者名款,也無作品名稱,至北宋晚期,徽宗皇帝在其前隔水處題簽為“展子虔遊春圖”,元明清時期的鑑賞家因此也稱其為《遊春圖》。儘管如此,也有學者認為它並非展子虔親筆,而可能是五代或宋的摹本。但是多數學者認為此畫是隋代的作品,是現存最早的山水畫卷,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7] 

展子虔藝術作品

展子虔遊春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8]  的《遊春圖》是展子虔的傳世之作,也是現存的最早的卷軸畫 [9]  該畫用青綠重着色法畫貴族春遊的情景,用筆細勁有力,設色濃麗鮮明。圖中的山水“空勾無皴”,但遠山上以花青作苔點,已開點苔的先聲。人馬體小若豆,但刻劃一絲不苟。此畫已脱離了為山水為人物畫背景的地位,獨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獨立山水畫的面貌。 [10] 

展子虔授經圖

《授經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30.1釐米,橫33.7釐米。唐朝張彥遠評展子虔的此畫:“細密精緻而臻麗。”從這一幅《授經圖》中可以看出其刻畫人物手法之高超。

展子虔其他畫跡

《遊春圖》(局部)
《遊春圖》(局部)(4張)
展子虔的畫跡有《長安車馬人物圖》《南郊圖》《王世充象》《法華變》《朱買臣覆水圖》《北齊後主幸晉陽宮圖》《維摩象》《石勒問道圖》《北極巡海圖》《弋獵圖》《按鷹圖》《人騎圖》《人馬圖》《八國王分舍利》《授塔天王圖》《摘瓜圖》等分別著錄於《貞觀公私畫史》《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 [23] 

展子虔後世紀念

展子虔傳承畫藝

為傳承展子虔之畫作,後世將展子虔代表作品著錄於畫史典籍中。從後世著錄中可見展子虔畫作的題材十分廣泛。後人用三字經形式來讚譽展子虔的藝術才華:畫山水,展子虔,遊春圖,春光豔;山青青,水藍藍,近尺尺,千里遠。通幽徑,峯迴轉,小橋旁,綠樹掩;婦人立,竹籬前,江南春,美無限。
後世山水畫家均熱衷於臨仿展子虔畫作,自稱展子虔門下者甚眾。在現代畫壇也引發了展子虔熱,隨着對《遊春圖》研究的深入,很多畫院以展子虔命名。

展子虔學者研究

宣和畫譜》對展子虔的評語是“咫尺有千里趣”。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曾仔細看過《遊春圖》,他認為:“其山着重青綠,山腳則用金泥,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寫幹,以沉靛橫點葉。大樹則多鈎勒,松不細寫松針,直以苦綠沉點。松身界兩筆,直以赭石填染而不能松麟。人物直用粉點成後,加重色幹上分衣折,船屋亦然。此殆開青綠山水之源,似精而筆實草草。”我們從唐代的金碧山水,可知展子虔的畫法是為進一發展奠定了基礎。及至南宋的趙怕駒、趙伯驌,勾皴設色,畫法大備,青綠山水便達到了的境界。
他所畫寺廟壁畫眾多,著名之處有:江都東安寺(後改為常樂寺)壁畫(與張儒童合作)、長安靈寶寺(與鄭法士合作)壁畫、長安光明奪(與田僧亮、鄭法士、楊契丹合作)壁畫、洛陽天女寺和洛陽雲花寺壁畫,以及長安定水寺殿內東壁及前面門上所畫三圓光,“皆突生壁”,“窗間菩薩亦妙”,長安崇聖寺東殿壁畫和長安海覺寺雙林塔西面壁畫。他在龍興寺所畫《八國五分舍利》,即是一幅構圖宏偉,情節豐富,人物眾多的大型壁畫,展示了當時的時代風貌,生動傳神而貼切生活。
展子虔當時為許多寺院創作的以宗教內容為題材的壁畫,直到宋代,河中(今山西永濟)的古廟中還保存着他的作品《鬼拔河圖》,贏得了不少詩人的吟詠和讚歎。 [22] 
隨着傳統文化的復甦,當代的學者們對展子虔也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以徐邦達先生為代表的專家和學者們將展子虔的兩幅傳世作品《遊春圖》和《授經圖》作了詳細的剖析和解讀,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學術界的努力研究下,一代繪畫宗師展子虔的藝術生涯變得清晰起來。有的畫院以展子虔的名字命名,各地的博物館和畫院都有專門研究展子虔的課題。 [11] 

展子虔人物爭議

關於展子虔是哪裏人,歷史文獻未有詳細記載,當代歷史學家安作璋等主編的《齊魯文化通史》中説: “展子虔,陽信人。” [12]  南開大學歷史系朱鼎榮教授,專長於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與古籍整理工作,他在其編纂的《中國曆代畫家人名詞典》中説:“展子虔,渤海(今陽信南)人。” [13]  北京師範大學陳傳席教授在《中國畫山文化》中説:“展子虔,渤海人。” [14]  東南大學教授張燕註釋、編著的《中國古代藝術論著研究》中又説:“展子虔: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 [15] 美術報》主編葉三寶先生在其所著《監識遊春圖———國寶真偽之謎》序篇中説“展子虔,江南人,一説陽信(今屬山東)人,一説渤海(今山東濱州)人。” [16-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