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畫家

鎖定
通常人們把在書法繪畫藝術方面有傑出成就,作品有獨特風格的人稱為書畫家。有時也分別稱作書法家畫家
中文名
書畫家
釋    義
在書畫方面有很大成就的人
代表人物
顧愷之展子虔吳道子董源李公麟黃公望趙孟頫沈周仇英唐寅徐渭文徵明

書畫家詞義解釋

畫聖吳道子 畫聖吳道子
書:書本、書卷、書寫、書法;指文字
畫:美術、繪畫、刺繡、雕刻;指圖案
書畫:指書法繪畫的合稱。
書畫家:指同時兼具書法家與繪畫家藝術水平的人物,其成就一般要高於單獨書法家和單獨畫家。

書畫家論點概述

書聖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
,即是俗話説的所謂的,但不是一般人寫的字,一般寫字,只求正確無訛,在應用上不發生錯誤即可。倘若圖書館和博物館把一般人寫的字收藏起來,沒有這個必要。圖書館和博物館要保存的是字中的珍品。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寫的真跡,在寫字技巧上有很多創造或獨具一格的,我們稱之為書法藝術。書法藝術價值很高的,才有資格進入圖書館和博物館。我國的書法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它伴隨着漢字的產生和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經過歷代書法名家的熔鍊和創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寶貴遺產,今天圖書館和博物館保存它,鑑別它,其目的是使來者更好地繼承發揚這份遺產,以期達到更高的藝術水平,創造出更新的藝術風格,儘快地在書法藝術園地裏開放出更多更美好的花朵,煥發出它的絢麗的青春。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中國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中起源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從所能見到的資料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表現力很強的繪畫問世了。比如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就繪有互相追逐的魚、奔跑跳躍的鹿,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有一定的藝術意境。這説明我們中華民族的先人,遠在原始社會就已具有相當高的審美意趣和高超的藝術創作才能。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既有悠久的歷史,還有優良的傳統,是指用、顏色在、布、絹、紙、綾等上面畫的東西。不是一般人畫的,而是歷史上有名的畫家們畫的。有些畫雖不是名家畫的,但年代較早,具有文物性的,我們也要保存、整理。 [2] 

書畫家書畫同源

書畫家同源

書畫同源,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敍畫之源流》中説,“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説。《殷契》古文,其體制間架,既是書法,又是圖畫,現人安平義君姚丹萍説;''畫以形像之,書則助畫增畫之精神,書中有畫,畫中有書,有書有畫才是書畫之上品,故書畫同源也'',近人鄭午昌説“是可謂書畫混合時代”。

書畫家同質

書與畫,同質而異體也。畫家觀嘉陵江,則見其波湧濤起,寫其狀貌、追其神髓;書家懷素夜聞嘉陵江濤聲,則於狀貌之外,得其體勢;公孫大娘一舞劍器,天地低昂;張旭觀其風韻,神入霜毫。

書畫家源泉

唐代畫家閻立本 唐代畫家閻立本
莽莽天宇、恢恢地輪,一切有形有影、有聲有色的萬象,都是書法家匠心的依據、創造的源泉,當然也是畫家創造的源泉。大自然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而和諧正是天地大美的內核。書、畫家觀察之、體味之、神會之,形諸筆墨,畫家乃有筆底幻化萬象,書家乃有毫穎競走龍蛇。書畫同源,依我看,不是甲骨記事,不是文字象形,這“源”是指本源,指藝術創造中最本質的源——自然,它是天地不言的大美所在。

書畫家中國寫意繪畫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書法注重氣勢之美、意態之美、韻律之美,可説是真正的抽象派藝術。中國繪畫是充分運用書法藝術這種抽象手段的。書法的用筆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離開了書法的用筆,就很難言中國畫。書法家的感悟,直接影響着畫家,書論正是畫家用筆的基礎教材。它有着獨立的審美價值。也就是説即使離開了物象,單獨地欣賞一筆一劃、一點一塊,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抽象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外來詞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脱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對於中國抽象繪畫當代中國現代抽象藝術與當代中國抽象國畫的發展,主要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外生性的“中西融合”的當代抽象藝術,主要是外生性的參考西方當代藝術體系的中國化的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一種是內生性的“後國畫”的中國流藝術運動下的中國抽象國畫藝術。 中國美術界公認的、該當代“中國抽象派”的代表性抽象畫家,主要是指具有中國文化藝術元素的中國抽象國畫家或中國抽象書畫家,即:“中國流藝術家”中的中國抽象國畫家,包括中國抽象油畫家等,以趙春翔等典型的代表性藝術大師為“中國抽象派”代表人物。而外生性的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一般是西化的抽象油畫藝術),無論是中國文化部門的官方,還是中國美術界與學術界,均沒有得到大力認可,這是現實的、無奈的事實,此必有待時日。

書畫家書畫同“形”源

南宋 馬遠《踏歌圖》 南宋 馬遠《踏歌圖》
書畫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還指書法與繪畫在表現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性。
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局部) 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局部)
從而,中國畫本身帶上了強烈的書法趣味,國畫的線條、墨韻,處處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獨立的審美價值。唐代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敍畫之源流》中説:“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維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此可謂關於書畫表現形式同源的最早論述了。而書畫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性更在宋元以後興盛而起的文人畫中被得以充分發掘。文人畫由來久矣,漢時張衡等人雖未有畫傳世,但其“以畫名”固已載諸史籍;至六朝莊老學説盛行,當時的文人皆以畫寄託其超脱性情、發揮其自由之情致,如宗炳、王微等以山水寄情,文人畫即已初現其形;臻至唐代王維等輩時,詩畫互融,文人畫更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及至兩宋,由於其重文輕武政策的施行,上位者對書法繪畫藝術的推崇、喜愛,使中國書法與繪畫藝術在這一時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而輕視技法鍛鍊,重視意趣、筆墨的文人畫更於這一時期興盛而起,臻近成熟;後經歷元明清各代,亦有所發展。文人畫重視對筆墨的追求,旨在於突出繪畫中用筆本身的獨立審美價值,這又與書法藝術重視用筆不謀而合,或者應該説其繪畫用筆正來自書法用筆的靈感。明代王世貞在其《藝苑卮言》一書中以畫竹為例對此進行了論述,“幹如篆,枝如草,葉如真,節如隸”無疑是對以書法之筆墨入畫的一個精闢的概括。此外,尚有以八分法或魯公撒筆法畫竹葉,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畫木石的説法,南唐後主李煜更曾用金錯書法畫竹,至於郭熙、唐棣畫的樹、文同畫的竹、温日觀畫的葡萄,均由草書中得來更是説明繪畫與書法藝術於表現形式,尤其是筆墨運用上的同源性。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的追求,不僅在於其形式的美,更在於其藴含的抒情的藝術意境,也就是説,書畫同源之“源”不是僅停留於表面的表現形式、筆墨運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書法與繪畫藝術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傳統中國畫從“以形寫神”、“遺貌取神”而成為表現“意象”的造型藝術,其追求重點並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韻之上,蘇東坡就曾詩云:“論畫貴形似,見與兒童鄰。”故而繪畫藝術中最具東方含藴表現特色的寫意畫,無論寫意山水也好,還是寫意花鳥也罷,就是以貴在得其神髓而為世人所推崇;若畫不能現其神韻,那就只不過是一紙水墨,淡彩而以,不能稱之為畫了。而書法藝術在創作時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創意,並最終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筆劃、間架、章法來表達意境,必須“得意而忘象”方可謂佳作。舉例而言,畫家觀嘉陵江,則見其波湧濤起,寫其狀貌、追其神髓,書家懷素夜聞嘉陵江濤聲,則於狀貌之外,得其體勢,一畫一書雖表現手法不同,其意皆卻在表現嘉陵江之壯美,也即二者追求的物之神髓相同。又如畫家觀公孫大娘一舞劍器,畫其神貌,表其氣勢;張旭觀其風韻,神入霜毫,雖不為意象,但同樣可現劍舞之時的天地低昂。莽莽天宇、恢恢地輪,一切有形有影、有聲有色的萬象,都是書法家匠心的依據,當然也是畫家創造的源泉。上的雲走霞飛、地上的山聳泉注;植物的抽絲吐綠、動物的奔突潛藏;朝輝夕陰、風雨雪霰,都是順乎宇宙大智慧,都含有着和諧的本性,書、畫家觀察之、體味之、神會之,形諸筆墨,畫家乃有筆底幻化萬象,書家乃有毫穎競走龍蛇,所共同追求者——萬物之神韻爾。由此可言,書法與繪畫藝術不過以其不同的形式,追求事物共同的意趣、神髓之源——天地不言的大美所在,也即二者具有相同的神髓、意趣之源。
明 沈周《廬山高圖》 明 沈周《廬山高圖》
五代 巨然《秋山問道圖》 五代 巨然《秋山問道圖》
南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南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書畫家書畫同“心”源

明 張宏《青綠山水圖》 明 張宏《青綠山水圖》
隨着文明的發展進步,文字、圖畫都不再僅僅是記錄的工具了,而是成為了人們表達思想、直抒胸臆的橋樑,成為人們宣泄感情的工具。而書法與繪畫藝術更是因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一層次的藝術價值,他們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為其作者活的人生寫照,成為了有“心”之物。以清代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為例,其畫竹,除了盡現竹清冷含藴的神髓之美,也賦予其筆下的竹以一顆心,將自己的品性與竹子重疊在了一起;其寫字,也是同樣將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難得糊塗”才成為其書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畫如其人,人的品性皆會融入其書畫作品之中,書法與繪畫藝術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書畫同源,源自人心。

書畫家美術意義

明 唐伯虎《春泉聽風圖》 明 唐伯虎《春泉聽風圖》
“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家的獨得之秘,它的內涵幽遠深邃,它使中國的書法和繪畫自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中國之睿智運於虛,外國之聰明寄於實”(左宗棠語)。證之書畫,斯稱至言。我國古代有許多書畫家,都承認“書畫同源”之説。最早發現這個道理的是誰?是元代大畫家兼書法家趙孟頫。他在一幅流傳至直的名畫上題詩道: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在這裏,趙孟頫強調的是:中國繪畫應以“寫”代“描”,以書法的筆法畫畫。中國的書畫不同於西洋各國。而中國傳統的繪畫和書法,卻有很多相同之處,甚至於寫中國字和畫中國畫,在用筆的方法上,簡直如出一轍。中國人寫字與繪畫的“文房四寶”完全一樣,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餘作畫,自然把書法的用筆帶入畫中。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畫在陶器上的圖畫如魚、蛙、鹿、鳥、花葉、舞蹈等,是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用線條畫成的一幅幅小畫,後來才演變為使用的漢字。正因為繪畫和寫字都用同樣的工具,並且都是以線條為主,故有“書畫同源”之説。這就使中國畫具有了一個突出的特點:畫上題詩或題字,使詩、書、畫匯合成一個藝術整體,給人以更加豐富的美的享受。自從書畫相會,中國畫就發生了根本變化,變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畫。筆墨的力度美、韻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無限的造型能力和寬闊的韻域,自古就為文人所喜愛。很難想象不用筆墨或不講筆墨的中國畫。筆墨不只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的載體,就是“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

書畫家代表人物

書畫家顧愷之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
顧愷之(348年~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東晉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於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痴絕。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書畫家展子虔

隋 展子虔《遊春圖》局部 隋 展子虔《遊春圖》局部
展子虔(約545-618年),隋代繪畫大師,漢族,渤海(今山東惠民何坊街道展家村)人。歷經東魏、北齊、北周、隋朝,到隋代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展子虔是有畫跡可考的隋朝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着重要位置。擅畫佛道、人物、鞍馬、車輿、宮苑、樓閣、翎毛、歷史故事,尤長於山水。人物描法細緻,以色景染面部;畫馬入神,立馬有足勢,卧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寫山水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被稱為“唐畫之祖”。作品《遊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中國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

書畫家吳道子

唐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唐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吳道子(約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於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後。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書畫家韋偃

韋偃是公元8世紀唐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韋偃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幹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於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羣。

書畫家董源

董源(生卒年不詳),字叔達,洪州鍾陵(今江西省進賢縣鍾陵鄉)人。五代繪畫大師,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與李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
南唐時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南唐滅亡後,進入北宋。擅於山水畫,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峯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寒林重汀圖》《龍宿郊民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書畫家李公麟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北宋廬州府舒城縣人(今安徽舒城縣人),宋代傑出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享年五十七歲。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進士。李龍眠即李公麟,字伯時,安徽舒城縣人,因舒城縣南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於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
出身名門大族,家藏古器名畫法書甚多,自幼知識淵博,好古善鑑,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訂世次,辨別款識。長於詩文,行楷書有晉人風。與王安石、蘇軾、米芾、黃庭堅為至交,系駙馬王詵之座上客。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後官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病痹告老,居家鄉桐城龍眠山,號龍眠居士。一生勤奮,作畫無數,人物、史實、釋道、士女、山水、鞍馬、走獸、花鳥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人物、道釋深得吳道子旨趣,運筆如行雲流水,造型正確,神態飛動;山水氣韻清秀,得王維正傳;着色山水追李思訓心法;畫馬過韓幹。能集諸家之長,得其大成,師法自然,大膽創新,自成一家,被後代敬為第一大手筆、百代宗師。

書畫家黃公望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1269年9月12日—1354年11月10日),元代畫家,自稱浙東平陽人。陶宗儀《輟耕錄》稱其“本姓陸”,出繼温州平陽黃氏為義子,因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峯、大痴道人等。黃公望曾任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獄;後加入全真教,往來杭州、松江等地賣卜;晚年居住杭州筲箕泉,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逝世,享年八十六歲。黃公望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散曲。尤擅畫山水,曾得趙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水墨、淺絳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畫,氣勢雄秀,筆簡神完,自成一家,得“峯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名列“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之首。傳世畫作有《富春山居圖》《水閣清幽圖》《天池石壁圖》《九峯雪霽圖》《富春大嶺圖》等。著有畫論《寫山水訣》。

書畫家趙孟頫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説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諡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書畫家沈周

明 沈周《東莊圖》 明 沈周《東莊圖》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啓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明代繪畫大師,書法家,文學家,醫學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沈周出身富裕的書香繪畫世家,少時師從陳寬學習詩文,青年時期師從伯父沈貞,還有劉珏、杜瓊、趙同魯等學習繪畫。其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遊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從未應科舉徵聘,始終過着田園隱居生活。 [3] 
沈周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他師法元四家,並上溯董源、巨然,同時旁涉南宋院體畫和浙派等,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啓後的作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魏園雅集圖》《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滄州趣圖》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鈔》《石田詠史補忘錄》《客座新聞》《續千金方》等。

書畫家文徵明

明 文徵明《真賞齋圖》局部 明 文徵明《真賞齋圖》局部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鑑藏家。文徵明曾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生平九次參加鄉試均不中。嘉靖二年(1523年),以歲貢生參加吏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之職。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辭官歸鄉,專事創作。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其弟子私諡貞獻。
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在文學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1] 

書畫家仇英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仇英(約1498年—約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明代繪畫大師,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吳縣(今蘇州)。仇英博取眾長,集前人之大成,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山水、花卉、界畫、人物、仕女無所不能,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時人把他與周臣、唐寅譽稱為院派三大家;後人又把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5] 

書畫家張宏

明 張宏《止園圖》 明 張宏《止園圖》
張宏(公元1577年—1652年後)字 君度,號 鶴澗, 明代著名畫家,別號晚溪道人, 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人物,主要宗法 沈周、 文徵明,並上追 元四家和 米芾、 董源、 巨然,又兼學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風格。 他的繪畫繼承了 吳門畫派的風格和特色,在 寫生的基礎上搞創作,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他的畫作整個畫面看起來深遠高逸,山石堅硬敲擊有聲,流水清澈涓涓而下,為書畫注入了靈性,使人身臨其境, 恍若隔世。
他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師自然造化,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並在畫作中體現出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代表作有:《棲霞山圖》、《村徑柴門圖》、《浮嵐暖翠圖》、《止園圖》、《延陵掛劍圖》、《華子岡圖》、《西山爽氣圖》等。

書畫家徐渭

明 徐渭《墨葡萄圖》 明 徐渭《墨葡萄圖》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 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戲曲家、軍事家。徐渭曾擔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貧病交加,藏書數千卷也被變賣殆盡,他自稱“南腔北調人”,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脱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敍錄》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書畫家唐寅

明 唐寅《落霞孤鶩圖》 明 唐寅《落霞孤鶩圖》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祖籍涼州晉昌郡。明朝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唐寅山水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佈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豔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脱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