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村徑柴門圖

鎖定
《村徑柴門圖》自題“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流水稻花香”,作於張宏六十七歲時。描繪松林環抱,崇山拱衞的庭院山莊,高大葱鬱的蒼松分為兩組,如同兩把打開的摺扇,遮護着山坳中的村落。村前稻田臨水,田園豐美,正有辛 棄疾“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詞意。柴門半掩,石牆斑斕,屋宇片片,在繁茂的樹叢中半隱半現。山莊的背後,是蒼莽雄偉的峯巒,再後是雲霧浮動、遠峯連天。一條小徑屈曲綿延,繞過鬆林,通向屋舍,再折而入山,引觀者遊。張宏的繪畫,與文人畫中被反覆描繪的幽山野水不同,相比隱逸山水的冷寂清疏,遠離塵世,多了一分平實質樸的入世精神。不論從題材、立意,還是技法表現上,都顯得真切、自然、美好、感人,富於生活的情趣,引觀者共鳴。筆墨得於沈周而有自己的個性,“蒼勁秀雅,蕭疏淡遠,神品也”(《明畫錄》)。前人有云:“平居有古人,則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張宏此圖,正是一幅“有古人”而又“無古人”的山水佳作。
中文名
村徑柴門圖
類    別
中國古畫
年    代
明代
作    者
張宏
級    別
一級文物
規    格
縱205釐米,橫86.8釐米
收    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

村徑柴門圖創作背景

約自萬曆至崇禎(1628~1644)年間繪畫領域出現新的轉機。以張宏為代表的蘇州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到大山裏去寫生,師自然造化。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畫活了起來。
張宏《村徑柴門圖》局部 張宏《村徑柴門圖》局部
晚明的畫壇,畫派林立,畫家如雲,但是大多數畫家都是在一味的臨習古人,從不創新畫法。這也使得明末畫壇諸派猶如一家,吳門畫派也不例外,雖強於其他畫派,但也是滿足於前人的模式,盲目追摹前人。在這個時候,剛入畫壇的張宏開始意識到畫派存在的危機,他開始尋找革新之路。憑藉自己敏鋭的頭腦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張宏逐步地意識到了傳統畫法的弊端,也就是缺乏審美情趣和思想感情。如何引觀者入畫,成為了張宏思考的課題。經過長期的創作和研究,形成了現實主義風格,使其所作的具象山水達到了無以復加的極限。他的畫作整體看起來深遠高逸,山石堅硬敲擊有聲,流水清澈涓涓而下,為書畫注入了靈性,使人身臨其境,恍若隔世。他的山水畫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超凡脱俗的氣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人彷彿置身於畫卷中。畫面清新典雅,氣氛和諧,奇峯怪石,濃密古木,清風飛泉,意境空靈清曠。此圖作於1643年,正是張宏在師自然造化創作山水畫的時期所作。

村徑柴門圖作者簡介

張宏(1577年—1652年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清康熙七年,鄒喆曾為他的《山水圖》記年,悉知他活到了清初。另據史書稱,張宏92歲尚健,仍在作畫。他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到大山裏去寫生,師自然造化,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他的傳世作品有《延陵掛劍圖》、《雜技遊戲圖》、《擊缶圖》、《閶門舟阻圖》、《溪亭秋意圖》現藏故宮博物院;《西山爽氣圖》, 藏浙江省博物館;《浮嵐暖翠圖》,藏廣東省博物館;《蘭亭雅集圖》,藏首都博物館;蘭《寒山蕭寺圖》,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牧牛圖》,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桐蔭高士圖》,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華子岡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句曲松風圖》,藏波士頓美術館;《越中十景》,藏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石屑山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等。他的生年一般説是一五七七年(有説為一五八零年),卒年則已無考。在文獻記載中,張宏一六四三年畫了一幅《柴門流水圖》,這是他留給人們的最後資訊。再過一年,將近七十歲的張宏隨之杳如黃鶴。另據蘇州一帶的史料記載,當年有人在蘇州西山之中見到年逾九旬的張宏,鶴髮童顏,步履如飛,猶如仙人一般。 [1] 
撰稿人:傅東光 [2] 
參考資料
  • 1.    村徑柴門圖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2-06-24]
  • 2.    周林生,單國強,傅東光,馬季戈,楊麗麗,餘輝.《明代繪畫》.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