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范寬

鎖定
范寬(約950—約1032),又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宋代繪畫大師。因為性情寬厚豁達,時人稱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范寬、董源李成,並稱“北宋三大家”。藝術成就使得范寬與李成齊名,並稱“李範”,又與同為華原人的柳公權合稱“柳範”。
初學李成,後感悟“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造化”,遂隱居終南、太華,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畫峯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用筆強健有力,皴多雨點、豆瓣、釘頭,山頂好作密林,常於水邊置大石巨巖,屋宇籠染黑色。作雪景亦妙。
存世作品有《谿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2004年,美國《生活》雜誌將范寬評為“上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
別    名
字中立
所處時代
北宋
出生地
陝西華原
出生日期
公元950年(庚戌年)
逝世日期
公元1032年(壬申年)
主要成就
中國繪畫大師
主要成就
入選世界“第二千年百大人物”
北宋三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
《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
本    名
范寬
民    族
漢族
職    業
北宋繪畫大師

范寬人物簡介

范寬,又名中正,字中立,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宋代著名的“北派”山水畫大師。生卒年曆史上沒有確切的記載。主要活動於北宋前期,據畫史記載,他約生於五代後漢乾祐年間,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工山水。范寬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窮究自然造化。范寬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感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而能自出機杼,遂移居終南太華山中,長期觀摩寫生,山川氣勢盡收胸臆,終成一代大師。為山水畫形成期北方畫派之主流畫家。與兩位師長並稱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1] 
李成、范寬兩位大師在宋初山水畫上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風貌,分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畫家。 [1] 
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淡、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構圖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傳統。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濃厚的墨韻,厚實而滋潤。但晚年用墨過多,土石不分,勢雖雄傑,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其皴法,一般稱之為“雨點皴”,下筆均直,形如稻穀,也有稱為“芝麻皴”的。畫屋字先用界畫鐵線,然後以墨色籠染,後人叫他鐵層。傳世作品,據《宣和畫譜》著錄的有五十八件,米芾《畫史》提到所見真跡三十件,如:《溪山行旅圖》、《關山雪渡圖》、《萬里江山圖》、《重山復嶺圖》、《雪山圖》、《雪景寒林圖》、《臨流獨坐圖》等。 [1] 

范寬繪畫風格

范寬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來他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生活於陝西華山終南山等處,觀覽雲煙慘淡風月陰霽的微妙變化,對景造意,將崇山峻嶺的雄強氣勢老樹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動地現於筆下。他畫山石落筆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筆觸(被後人稱為雨點皴),畫出岩石的形貌質感。畫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渾厚壯觀,具有壓頂逼人的氣勢。北宋後期畫家王詵李成與范寬的山水畫相比較,喻為“一文一武”,説明範寬的山水形象與李成的煙林情曠、氣象蕭疏的情調體貌相反,而別具風格。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中,也認為“李成之筆,近視如千里之遠;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座外”。並與兩位師長並稱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采用全景式高遠構圖,著名書畫家米芾在其《畫史》中説“范寬山水,顯顯如恆岱”。
范寬善用雨點皴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畫譜》)般的沉鬱效果,襯托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元朝人湯垕星評價稱“范寬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認為范寬用墨過濃,“土石不分”,是其缺點,但是這是范寬獨有的風格。
范寬還善畫雪景,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所畫的崇山峻嶺,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偉壯觀的氣勢,山麓畫以叢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畫出北方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特色,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
雪景寒林圖圖中描繪了一羣偉峯聳立,渾厚雄壯;寒林蕭蕭,幽深枯硬。畫面的最前方是寒水深湛,寒林以外可見巖渚汀州,錯落有致。 此幅作品畫面寬大,氣勢磅礴。畫面中樹木、山峯是景物中的主體,兩側村莊、山巒、小橋則是陪襯之物。但此畫整幅作品全用圓鈍無細尖的筆畫成,顯示出一種古拙敦厚的風貌。 [2] 

范寬代表作品

北宋晚期的《宣和畫譜》收錄有范寬畫作58件,書畫家米芾也在其《畫史》中記載稱見過真跡30件。由於年代久遠,范寬的真跡現存並不多,但是僅存的數件均為精品。如《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等等。 《雪山蕭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表現大雪覆蓋下的深山幽谷,點綴以古寺、關隘、寒泉及行旅情節等。皴筆不多而健硬有力,章法嚴整而有變化,墨色染出陰霾的天空,益加襯托出雪嶺高寒的氣氛。
雪山樓閣圖 雪山樓閣圖
雪景寒林圖》(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也以沉穩老辣的筆墨,畫出雪後北方山川奇觀。山勢嵯峨,巖壑幽深,近處樹木形象甚有姿態,平遠處亦有峻嶺起伏,折落而有氣勢。范寬畫山峯善作冒雪出雲之勢,由此二圖中可見其面貌。
溪山行旅圖》(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水墨,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畫中巨峯巍然聳矗,山澗中瀑布直瀉而下,峻厚的山巒長着茂密的林木,岩石皴紋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逼人的磅礴氣勢。山腳下霧氣迷濛,近處大石兀立,老樹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趕着馱隊走過,人畜雖皆畫得其小如蟻,然卻真實生動,使人彷彿能聽到驢蹄得得之聲。《溪山行旅圖》堪稱台北故宮三寶之首。它是存世系於范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峯之作,自誕生以來影響了古今眾多畫家。《溪山行旅圖》的影響不止於中國。上世紀六十年代,台北故宮組織了一次中華古藝術品赴美巡展,引起的轟動不亞於那一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知名中國藝術史學者、耶魯大學藝術史系榮休教授班宗華,就是當時受《溪山行旅圖》吸引,立志研究中國藝術史的。 [3] 

范寬人物影響

范寬的繪畫在宋時即已出名,《宣和畫譜》著錄當時宮廷收藏他的作品達58件。流傳的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圖》《臨流獨坐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范寬發展了荊浩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元代湯垕畫鑑》則認為“宋世山水超越唐世者,李成董源、范寬三人而已”,又謂“董源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范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都對范寬的藝術作出很高的評價。據文獻所載,宋代師法范寬的畫家有黃懷玉、紀真、商訓、寧濤等人,南宋李唐好學范寬,其後又有馬遠夏圭等人學習李唐,使得整個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幾乎全部出自范寬一系。後人將范寬與李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之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畫派”和現代的黃賓虹等大師,都受到范寬畫風的影響。

范寬人物評價

宋旭無聲詩史》雲:“畫山水惟李成關仝、范寬妙智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前古莫能方駕,近代難繼後塵。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脱,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台閣古雅,人物幽間者,關氏之風也;峯巒渾厚,勢狀雄強,筆俱勻,人屋皆質者,範氏之作也。後有繼起者,或有一體,或具體而微,或預造堂室,或各開户牖,皆可稱尚,然方之三家,猶諸子之於正經矣。”
劉道醇:“宋有天下,為山水者,惟(範)中正與(李)成稱絕,至今無及之者。…范寬以山水知名,為天下所重。…自古無法,創意自我,功期造化亦列神品。…李成之筆近視如千里之遠,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所謂造乎神者也。” [4]  故與李成齊名,並稱“李範”。
郭若虛:“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5]  ,是為“北宋三大家”,謂之“三家山水”。
郭熙:“今齊魯之士,惟摹營丘;關陝之士,惟摹范寬。” [6] 
北宋宣和畫譜》:“天下皆稱(範)寬善與山傳神,宜其與關(仝)、李(成)並馳方駕也。” [7] 
米芾:“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 [8] 
馮時行:“畫山畫骨更畫魂,范寬此中高出羣。” [9] 
周密:在《雲煙過眼錄》中説“范寬雪景五幅,闊景甚偉”。
趙孟頫:“畫山,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真古今絕筆也。”
湯垕:①“宋畫家山水超絕唐世者,李成董元、范寬三人而已,嘗評之董元得山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 [10]  ②“六朝至唐初,畫者雖多,筆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維、張璪、畢宏鄭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五代荊、關,又別出新意,一洗前習。迨於宋朝董源、李成、范寬三大家鼎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山水格法始備。”
董其昌:評價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為“宋畫第一”。
王鐸:“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韻雄邁允為古今第一”。
徐悲鴻:“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谿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寫,無一敗筆,北宋人治藝之精,真令人傾倒。” [11] 
後世將同為北方山水畫派荊浩關仝李成、范寬並稱“荊、關、李、範”。將李成、范寬、郭熙米芾並列“北宋四大家”,世稱“李、郭、範、米”。又將同為華原人的范寬與楷書四大家之一的唐朝書法家柳公權合稱“柳範”,以表彰二人藝術上的成就。
2004年,美國《生活》雜誌將范寬評為上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

范寬作品欣賞

范寬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
【名稱】《雪景寒林圖
【年代】宋代
【作者】范寬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現藏於天津市博物館
【簡介】絹本,水墨,縱193.5釐米,橫160.3釐米。《雪景寒林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為其代表作之一。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皴擦、渲染並用。他以粗壯的線條勾勒山石、林樹,結實、嚴緊,用細密的“雨點皴”表現山石的質感。皴擦烘染時,注意留出坡石、山頂的空白,以強調雪意。此外還應注意畫出林木濃密、枝椏鋭利的感覺。
此圖畫羣峯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於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鋭枝的質感。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清代收藏家安岐稱其為“華原生平傑作”。因此在范寬有限的傳世作品中尤其難得。名款“臣范寬制”四字,隱於前景樹斡中,因年久字跡漫漶不易辨認,關於此圖是否為范寬之作,在繪畫史家間尚有不同看法,但説它是宋畫中代表范寬畫派的重要作品,則是大家公認的。據收傳印記,可知歷經清梁清標,安岐鑑藏,乾隆時入內府,1860年英法聯軍圓明園時曾流落民間。
本圖以三拼絹大立幅圖寫北方冬日雪後山林氣象。畫上羣山重重壁立,氣勢蒼茫,深谷危徑,枯木寒柯,隱現寺觀,山麓水邊密林數重,後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畫家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並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着典雅。此圖是否為范寬真筆,鑑賞家尚有爭議,但公認為北宋範氏流派中之傑作。 [12] 

范寬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
【名稱】
【年代】宋代
【作者】范寬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絹本,淺設色畫,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范寬(活動於十世紀),陜西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個性寬厚,舉止率直,擅長山水畫,初學五代山東畫家李成,後來覺悟説:“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隱居華山,留心觀察山林間,煙雲變滅,風雨晴晦,各種變化難狀之景,當時人盛讚他:“善與山傳神”。此圖是傳世唯一的名跡。
巍峨的高山頂立,矗立在畫面正中,佔有三分之一的畫面,頂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鮮明的印象。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着。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間一羣馱隊正匆匆趕路,在靜謐的山野中彷彿使人聽到水聲和驢踢聲。細如弦絲的瀑布一瀉千尺,溪聲在山谷間迴盪,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畫幅右角樹陰有“范寬”二字款。
1958年8月5日,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專家李霖燦在畫面右下角樹叢中發現了畫家的簽名,才更加確認《溪山行旅圖》出自范寬之手。
畫之立意
世間之美,大別之分為兩類:一是陽剛的美,一是陰柔的美。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無疑是屬於前者一類的。
面對這幅鉅製,明眼人一覽之下,峯巒凝重,氣勢渾雄,便會知道範中立是立意在表揚河朔平原上山川之壯美。範華原當是有感於泰山岩巖登絕頂面小天下的意境,所以才寫出這幅高昂巍峨的《溪山行旅圖》。由這一幅傑作上,我們真是接觸到這位偉大畫家的全人格,包括他寬宏大度的豁達襟懷,和他對大自然的深切體悟。
正是因為他的宏闊大度,所以才掙來了範“寬”的名號,正是由於他心胸豁達,所以才能有如本圖所表現的浩然襟懷。正是由於他常縱目終南太華之間,所以才能寫出這樣實感逼人的鉅作。這使我們想起了他的千古名句:“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心源。”這本是我國繪畫理論的中心體系,值得千言萬語的詳細發揮,但原始要終一以貫之,這幅《溪山行旅圖》正是最恰當最具體最完整的精粹詮釋。
畫之構圖
範華原胸襟浩闊,不取小巧捷便,所以他在《溪山行旅圖》上所用的構圖方式中峯巍峨,頂天立地,亦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
溪山行旅圖局部 溪山行旅圖局部
依照構圖慣例,畫家多把主體置於中央而略偏斜的部位,然後再於弱方以賓體補足以求平衡。範華原不阿眾好,卓立一峯,頂天立地,正在畫之中央,使人覽之神旺,觀感為新,真是兵法上的奇中之正,對於表現這種巍峨雄渾的意境,異常合適。
由於主峯卓立中央,加以礬頭沉重,所以從構圖的觀點看,上端分量過大,很不容易安排。範華原的辦法是先虛其崖腳,以釋其重量,再於下端綴以巨石,以求其平衡。——畫史上説他水際好作突兀大石,由構圖法上講求,尚非範華原之真知音,因為那隻説到其然,沒有説其所以然。
另外一項最為大家欣賞歎服的,我知道要説到那條千尺懸瀑了,這條垂注而下的銀瀑,不但界破了青山 山色,而且很巧妙地寫出了巖壑幽深的實中之虛,又隨風飄揚,帶來了高山流水的環佩琴音。
這條千尺下注的瀑水不但使崢嶸厚重的山峯有了剛柔的對比和水分的潤澤,它更肩負了一項“氣勢貫接”的重要任務。這幅鉅製從構圖上講,顯然是分為上下兩截,以巨壑中的山光嵐氣為界。這項中線劃分的款式,易生腰斬的不快感覺,所以範華原才巧為佈置:高高懸瀑,燕尾雙歧,這是上勢下垂的姿態;同時琳宇宮殿暈飛,松杉塔尖上指,這是下勢上接的映照,這樣兩相迎聯,全幅的氣勢就貫注為一了。
驛道由左向右傾斜,不但遙承松杉殿閣之餘勢,更使中流砥柱之主峯由此得一落腳基點。方向之傾斜,至有學問,若橫截平鋪,則和主峯直角相交,正面衝突,成構圖上之大忌。如今漫斜宏闊,既能上承千鈞之重,又復斜攲相交,角度典雅,遂能覽之而神怡。
用筆
在這幅畫上用筆的主調有了長短兩種線條。長線條觸目可見,如山石的形廓,樹木的枝幹。這是畫大畫最後的一道手續,用濃墨甚至於焦墨在緊要處“提”一下,為的是大畫須懸起遠觀,若不重墨提神,那就站立不起,於這裏最要見畫家的真實工夫。
溪山行旅圖局部 溪山行旅圖局部
范寬對“線條”的運用,有兩點最使我們傾倒:一在它的轉折, 一在它的深刻。
長線條轉折最難,初着筆時當悠然引來,遇山石面角須轉折處,當着意宕蕩勁道條暢,住筆時當着意收拾含蓄,都是非有真實工力不能躊躇滿志的。
這畫面上的短線條亦是驚人的,所謂的“有組織”是也,在這裏的短線條,就是通常所謂的雨點皴,亦有人叫做芝麻點的。這是范寬的標準皴法,亦是《溪山行旅圖》上的基調筆觸,山石坡陀,無處不見這種雨點皴法在散佈、在組結,最後構成了這幅鉅製主要骨幹。 [13] 
這種皴法,線條極短,但若對原畫細看,每一筆都還有輕重濃淡,真的是頓挫有效。更難得的是通體“結組有緒”。短線條多了,最容易發生散漫零落的毛病,但在範氏這幅鉅製上,你全看不見一點鬆懈,借用軍事家的術語,全都納入組織,不見一個散兵遊勇!不怕雨點如麻,但方向有趨結組有緒,範氏筆綰造化,一氣呵成!短線條用到這種境界,亦可謂出神人化了。

范寬雪山蕭寺圖

【名稱】 《雪山蕭寺圖
【年代】宋代
【作者】范寬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82.4釐米,橫108.2釐米。 范寬山水多作雪景,在中國山水畫中表現雪景該以他為最早了。這是他的一幅表現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構圖不同於其他作品。畫中山石樹木直現於幅前,不留空間,讓觀賞者覺得有一股寒氣襲來的身臨其境感。羣山簇擁,直指天空,深深的溝壑中,密林隱藏着蕭寺,叢巖疊嶂中,“溪出深虛,水若有聲”。由近而遠堆疊的山巒,“折落有勢”,山下寒樹蒼勁堅挺,勢如鐵帚,顯示出范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技藝。詩堂王鐸題“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通神邁,尤為古今第一”。
雪山蕭寺圖(原色,裝裱部分有些裁剪) 雪山蕭寺圖(原色,裝裱部分有些裁剪)
此圖無款,王鐸題為范寬之作。畫面畫皚皚白雪覆蓋下的羣山深谷,山頂密林寒樹叢生,山澗佈置古剎、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陰翳的天空,山石皴筆不多而氣象雄渾,依然顯示出范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畫上鈐有清嘉慶諸璽,詩堂有王鐸題“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韻雄邁允為古今第一”。 [14] 

范寬臨流獨坐圖

臨流獨坐圖(原色,裝裱部分有些裁剪) 臨流獨坐圖(原色,裝裱部分有些裁剪)
【名稱】《臨流獨坐圖》
【年代】宋代
【作者】范寬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絹本,淡設色,縱:166.1釐米,橫:106.3釐米
范寬的《臨流獨坐圖》是又一表現層巒疊嶂、千巖萬壑的鉅製。深鬱的山坳間騰起瀰漫浮動的雲霧,吐吞變滅,更加強了忘身於萬山之中的感覺。卜居期間往往成天端坐,放眼四望自然景觀,從中尋求繪畫的情趣。即使是雪夜,也在室外凝神觀察,以便觸發靈感。後來終於自成一家,同董源李成並稱為宋初山水畫三大家。後人認為三家遺作,照耀千古,為百代之師。
臨流獨坐圖 表現層巒疊蟑,山勢起伏,溪谷間,雲煙瀰漫動盪,使深山幽小充盈着活力。説明他很重視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對景造意”,觀察山林間的早霧晚霞、晴陰雨雪及四時變化,為山川林壑傳神寫照
此圖無款,表現的是崇山峻嶺的山野景象。山中點綴溪流飛瀑和樓閣寺觀,氣勢恢弘,雲煙浮動,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臨流撫琴。畫幅上有明洪武時蘇伯衡等人的題詩,鈐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吳元讓圖書”、“王獻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收藏印。《式古堂書畫匯考》和《石渠寶芨續編》著錄。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