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邕

(中國東漢官員、文學家、書法家)

鎖定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地名有河南省尉氏縣、河南省杞縣兩説 [58]  )人 [1]  。中國東漢名臣,文學家、書法家 [56-57]  ,才女蔡文姬之父 [59] 
蔡邕博學多聞,早年師從太傅胡廣。建寧四年(171年),被徵辟為司徒(橋玄)的掾屬,此後歷任平阿縣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修撰《東觀漢記》及製作“熹平石經”。後來因屢次直言進諫,陳述時弊而得罪權貴,被流放朔方郡,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 [56] 董卓掌權時,被授為司空祭酒,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伏誅後,因在司徒王允座上有所感嘆而獲罪下獄,最終死於獄中,享年六十歲。 [60] 
蔡邕精通音律,博通經史,擅寫辭賦。其辭賦語涉豔麗,緣情體物,逞才炫博,以《述行賦》最為知名,為東漢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所作散文則字句典雅,音節協諧,多用偶句,表現了漢末文風的轉變。此外,蔡邕的書法精妙,尤擅篆書、隸書,以隸書造詣最深,得到“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有“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之譽。生平藏書多至萬餘卷 [93]  ,晚年仍存四千卷 [72]  。著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今人鄧安生有《蔡邕集編年校注》。 [61] 
全    名
蔡邕
別    名
蔡中郎
蔡伯喈
伯喈
封    號
高陽鄉侯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陳留郡圉縣
出生日期
133年
逝世日期
192年
主要成就
創飛白書字體
製作熹平石經
參與修撰《東觀漢記》
主要作品
《蔡中郎集》
最高官職
郎中、議郎侍中左中郎將
典    故
蔡邕聽琴

蔡邕人物生平

蔡邕求學時期

蔡邕的六世祖蔡勳,喜好黃老之術,漢平帝時曾任郿縣令。父親蔡稜,也有清白的操行,死後諡號“貞定公”。 [4] 
蔡邕像 蔡邕像 [3]
蔡邕對長輩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曾經卧病三年,蔡邕不論盛夏嚴冬、氣候變化,都沒有解過衣帶,七十天沒有睡過覺。母親去世後,就在墓旁蓋一間房子住下守着,一動一靜,都遵守禮制。一隻兔子很馴順地在他的住宅旁邊跳躍,又有木生連理枝,遠近的人都覺得奇怪,前來觀看的人很多。他與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沒有分家,鄉里的人都稱讚他品行好。 [5] 
蔡邕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師從太傅胡廣。喜歡文學、數術、天文,還擅長音樂。漢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五侯,擅權不法,聽説蔡邕的琴鼓得好,於是告訴桓帝,命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啓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假稱生病,返回家中。 [6] 
蔡邕在家中閒居,不與那些當世的賢達來往。受東方朔《客難》及揚雄班固崔駰設疑自通的啓發,於是汲取百家之言,肯定其中正確的而糾正不對的,創作了《釋誨》來警惕和自勉。 [7] 

蔡邕校書東觀

建寧三年(170年)至建寧四年(171年)間,蔡邕被先後擔任司空司徒橋玄徵召為掾屬,受到橋玄的厚待。後出任平阿縣縣長,又被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後升任議郎 [9] 
當初,朝廷認為州郡會相互勾結結夥營私,於是下令互為婚姻的家庭和兩州人士,不得互相擔任監察官吏。後來又有三互法,規定互為婚姻家庭和兩州人士不得交互為官,禁忌更加嚴密。選用官吏,非常不容易。天下十三州,有十一州的人都不能擔任幽、冀兩州的官職,致使二州的官職缺職很久都無人接任。蔡邕上疏建議靈帝廢除近禁,不要拘於時間與三互法,只要合適的就可以任用。但靈帝沒有理會。 [10] 

蔡邕密言七事

蔡邕半身像 蔡邕半身像 [8]
漢靈帝喜愛辭賦,曾創作《皇羲篇》,因此許多人是因為會作文章才得到任用。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引來很多無操行趨炎附勢的人,都在鴻都門學任職,喜歡講一些地方風俗、鄉里小事,靈帝非常高興,不按任官次序來提拔他們。有幾十個市井小民,謊稱自己是宣陵孝子,都被靈帝授予郎中、太子舍人的官職。當時常有雷霆疾風,傷樹拔木,地震、冰雹、蝗蟲為害。而鮮卑又侵犯邊境,百姓為勞役賦税所苦。 [11]  到熹平六年(177年),靈帝下詔自責,並下令羣臣各自陳述可行的治國措施。蔡邕上密奏陳説應該施行的七件事: [12] 
  1. 明堂月令。天子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季夏之節,居明堂迎祭五帝於郊。為了導引神氣,求福豐收。清廟祭祀,孝敬祖先,養老設教,告訴人守禮化俗,這些都是帝王的大業,祖宗恪守奉行的。而有關部門常因藩國有喪,宮內生育,以及吏卒病死,經常發生禁忌,缺而不行。只看到南郊齋戒祭祀,沒有廢缺,至於它祀,每有不同的説法,難道南郊卑而它祀尊貴嗎?孝元皇帝的詔令説:“禮儀所敬,莫重於祭祀,所以全心全意親自奉行,是為了表達其肅敬之情。”而孝章皇帝元和年間的舊事,再次申明議修羣祀,以祈豐年,前後詔書,用心誠懇。而如今以來,更換太史,忘了禮敬的大事,聽任禁忌的書流行,拘信小故,虧廢大典。按《》,妻妾生子,齋戒,不入側室之門,沒有廢掉祭祀的規定。至於説宮中有死喪的發生,三月不祭,是説普通百姓只有幾間房子,不少人住在一起,不便舉行祭祀。難道説宮廷廣大,臣妾眾多也可以不祭祀嗎?從如今起,齋戒祭祀的制度,應該按照以前典章執行,才可以説對災異的發生,作出了回答。 [13] 
  2. 臣聽説國家即將興盛,常常聽到好的建議。往內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治理情況,往外也可以瞭解百姓的情緒。所以先帝雖然聰明聖哲,還是廣泛徵求意見,詢問政治之所以得及其之所以失的原因。又因發生災異,尋訪那些隱居不仕的高士,重視賢良、方正、敦樸、有道的察舉。直言敢諫,不絕於朝廷。陛下主政以來,連年發生災異,沒有聽説下詔徵召賢能,真正應當遵循過去一些好的措施,讓忠心耿耿的大臣發揮敢想敢説的精神,讓《易傳》所説‘政悖德隱’的話不得流行。 [14] 
  3. 訪求賢能的方法,不只一種。有的人因道德修養好而著名,有的人因直言敢諫而被人稱道。如今,朝廷裏面的人,沒有因忠信受到賞賜的,反而常常因誹謗誣衊而被殺害。因此羣臣閉口,不敢説話。郎中張文,以前一人敢於直諫,陛下采納他的意見,斥責了三司,羣臣心悦誠服,平民百姓也高興。臣認為應該提拔張文擔任要職,用以勸勉忠貞之士,向海內宣揚,廣開賢明政治之路。 [15] 
  4. 司隸校尉、各州刺史的職責是督察不法,檢舉壞人,分清是非。幽州刺史楊熹、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各有奉公守法、痛惡壞人壞事之心,楊熹等檢舉劾辦的,效果最好。其餘有的不理不申,有的枉法曲斷,都不稱職。有的本人就有罪過或錯誤,與下面所應檢舉的相同。而法紀敗壞,無人揭發,公府台閣也默不作聲。五年詔令,議遣八使,又令三公採長史臧否考察人民疾苦,上奏陛下。這時奉公守法的人,欣然得志,為非作歹的人憂恐失色,怕得要死。但是,不知道這件事為什麼忽然停止了。從前劉向上奏説:‘決策猶豫不決的人,為一般小人大開方便之門;養成了優柔寡斷習慣的人,招來諂媚誹謗的壞傢伙。’剛剛聽到一點善政,轉眼之間就變了卦。枉使天下百姓猜測朝政,莫衷一是。應當追定八使,揭發不法的人和事,另選忠誠清白的人任職,賞罰嚴明。到了年終,要對三公評定好壞。讓百官知道奉公守法就是福,營私舞弊就是禍。這樣,災害的來源,也許就可以堵塞了。 [16] 
  5. 臣聽説古時銓選官吏,一定要諸侯三年推舉一人,叫做歲貢。孝武皇帝時,郡裏除選舉孝廉外,還要選拔賢良、文學之士。因此名臣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文事武功盛極一時。大漢的得人,只此數路而已。至於書畫辭賦,只算得小才,治理國家,就不見得有能力。陛下剛剛即位時,最先講求經術,處理政事的餘暇,看看文學作品,用以休息。如今走棋的遊戲,不是推行教化,挑選人才之本。而諸生唯利是圖,作文章的人很多。稍為高明一點的,也引用一些經訓勸喻的話;下等的湊合一些俗話俚語,與倡優調笑取樂差不多;有的剽竊他人的作品,假冒名姓。臣每每在盛化門奉詔,錄取比較好的,沒有被錄取的,也跟着安排工作。已經給了恩惠,不好回收,讓他們保住俸祿,已經夠意思了。不可再使他們治人和在州郡做官,從前孝宣皇帝在石渠閣會集諸儒生,孝章皇帝在白虎觀召集眾學士,通經釋義,這是偉大的事業文武之道,應該遵守奉行。至於一般的小能小善,雖説也有可取之處,孔子認為如果以之辦大事就會滯礙不通。所以君子應當立志辦大事。 [17] 
  6. 縣長的職務是治理百姓,都應當勤謹工作。給百姓辦了好事,這才算有功績。賞罰應該分明,而如今在位沒有什麼才能退下來的,大多被授以議郎、郎中的職務。如果才華好,不應讓其列入冗散人員,如果有罪過,自然應當判罪。難道認罪怕審訊,反要求調離,互相仿效,好歹沒有個標準之理?先帝典章制度,沒有這個規定。應該查驗真偽廢除乾淨。 [18] 
  7. 臣看見許多人以宣陵孝子為名被任命為太子舍人。臣聽説孝文皇帝下詔喪服三十六日,雖説是繼承皇位的君王,父子至親,公卿列臣,受恩至重都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服從詔令,不敢逾越。如今虛偽小人,本不是骨肉之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恩情,又沒有真正的祿仕,卻表現哀痛思念,這種哀情根據什麼產生的呢?他們聚集陵墓之旁,假稱奉孝,行為既掩飾不了他們的心跡,在義上又沒有根據。甚至還有不法分子藏在裏面。桓思皇后庭祭和升柩的時候,東郡有盜人妻的逃在孝中,原籍追捕,才服了罪。虛偽雜亂污穢,説也説不完。而且,先到的可以授官了,後來則被遣歸;有的常年在陵地,因暫時回去漏掉了;有的用人代理,也得到寵榮。紛爭怨恨,在大路上吵吵嚷嚷,不成體統。太子的官員,應挑選有德行的人,難道只用一些墳墓醜惡的人?沒有比這還不吉祥的事。應該把他們送歸田裏,揭發他們虛偽詐騙。” [19] 
奏書送上後,靈帝於是親自在北郊迎祥氣,舉行辟雍禮儀。又下詔把那些以宣陵孝子為名被任命為太子舍人的,統統改任丞尉 [20] 
同年七月,護烏桓校尉夏育上疏請求討伐鮮卑,而犯罪被處罰的護羌校尉田晏則通過中常侍王甫請求靈帝命自己為將討伐鮮卑,以此來贖罪,王甫也同意出兵。蔡邕上疏勸阻,但靈帝不聽。八月,靈帝派夏育、田晏、臧旻及南匈奴屠特若屍逐就單于等各率一萬多騎兵出擊,被鮮卑首領檀石槐下屬三部的大人打得大敗,損失慘重。 [21] 

蔡邕因言獲罪

蔡邕 蔡邕 [84]
光和元年(178年),靈帝設置鴻都門學,在其中畫有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像。下詔州郡三公推舉徵召諸生。有的出任刺史、太守,有的入朝任尚書、侍中,有的竟封侯賜爵,士人們都認為與他們在一起是可恥的。當時,妖異的現象常有發生,人人驚恐。 [22]  七月,靈帝下詔召蔡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太史令單颺至金商門,入崇德殿,讓中常侍曹節、王甫問他們關於災異及消除變故所應當採取的辦法,蔡邕用心答覆。 [23] 
靈帝又特詔詢問蔡邕:“近來災異變故的發生,不知是什麼罪咎引起的。朝廷焦急,朕心裏也害怕。訪問羣公卿士,想聽到一些忠言,他們都守口如瓶,不肯盡心。因為你經學功底深厚,所以朕特地問你,你應該闡明得失,指出為政的要點,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懷疑恐懼。全按經述對答,為了保密,要用皂囊封上。” [24] 
蔡邕上奏認為婦人、宦官干預政事,是怪異發生的原因之一,並彈劾太尉張顥、光祿勳姓璋、長水校尉趙玹(一作“趙玄”)、屯騎校尉蓋升等人貪贓枉法,又舉薦廷尉郭禧、光祿大夫橋玄、前任太尉劉寵,認為可以向他們諮議朝政。靈帝在看了奏章後很是嘆息,在起身如廁時,奏章被曹節在後偷看,就向左右的人泄露了全部內容,致使事情泄漏。蔡邕奏章上認為應該廢黜的人,都非常恨他,企圖打擊報復。 [25] 

蔡邕遠避江海

之前,蔡邕與司徒劉郃不和,蔡邕的叔父衞尉蔡質,又與將作大匠陽球關係不好,陽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決心要陷害蔡邕,讓人寫匿名誣告蔡邕、蔡質幾次因私事請託於劉郃,劉郃沒有答應,讓蔡邕懷恨在心。漢靈帝聽信讒言,因此下詔給尚書,召蔡邕質問。蔡邕上疏辯白,仍與蔡質一同被關進洛陽獄,有關部門認為應該將二人棄市。中常侍呂強憐憫蔡邕無辜,於是替他向靈帝求情,靈帝想起了蔡邕之前奏章的話,於是下詔將他免死,與家屬被流放至朔方郡,不得因赦令而免罪。陽球打發刺客刺殺蔡邕,刺客被蔡邕的正義感動,不為陽球所用。陽球又賄賂有關官員毒害蔡邕,受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訴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蔡邕因此平安無事,居住在五原郡安陽縣。 [26] 
蔡邕之前在東觀時,與盧植韓説等修撰《東觀漢記》,正遭流放,所以沒有來得及寫成。他因此上書所著的十意,分別首目,附在書尾(《邕別傳》記載有《律歷意》《禮意》《樂意》《郊祀意》《天文意》《車服意》)。靈帝愛憐蔡邕的才華出眾,趁着第二年大赦的機會赦免了蔡邕,准許他返回原籍。蔡邕自從放逐到被赦免,歷時九個月。 [27] 
蔡邕正準備啓程回郡的時候,五原太守王智為他送行。酒酣耳熱之際,王智起舞勸蔡邕,蔡邕不理他。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本來很驕貴,丟了面子為賓客所嘲笑,就破口罵蔡邕説:“罪犯也敢輕蔑侮辱我!”蔡邕振衣而去。王智非常恨他,於是密告蔡邕心放懷怨,誹謗朝廷。靈帝寵幸的人也都誣陷他,蔡邕害怕無法倖免,於是逃命江海,遠走吳會之地,往來依靠泰山羊氏,在吳地共待了十二年。 [28] 

蔡邕權臣座上客

蔡邕畫像 蔡邕畫像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去世,董卓任司空,專擅朝政,聽説蔡邕的名氣,於是徵召他,蔡邕推説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罵道:“我有滅人三族的權力,蔡邕就算驕傲,也是不過轉足之間的事而已。”急令州郡徵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應命,署任博士祭酒,很受董卓敬重。 [29]  隨後,他被舉為“高第”,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三天之內,遍歷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30] 
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為左中郎將,隨漢獻帝遷都長安,被封為高陽鄉侯。董卓的賓客部屬想讓朝廷尊崇董卓與太公相比,稱尚父。董卓詢問蔡邕的意見,蔡邕説:“太公輔周,奉命滅商,所以特號為太公。現在您的威德雖高,但相比尚父,我以為還不行。等到關東平定,陛下返還舊京,然後再討論此事。”董卓聽了他的話。 [31] 
初平二年(191年)六月,發生地震,董卓為此詢問蔡邕。蔡邕對他説:“地動,是陰盛侵陽,臣下不遵守國家制度引起的。前春天郊祀,公奉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箱,遠近都認為不合適。”董卓於是改乘皂蓋車。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學,對他非常客氣,一遇舉行宴會,往往令蔡邕鼓琴助興,蔡邕也有心出力。但董卓性格剛愎自用,蔡邕恨自己的話很少為董卓採納,對堂弟蔡谷説:“董公性格剛烈而容易作惡,終究不能成事。我想東奔兗州,但是道路太遠,不易達到,打算暫時逃到山東地區看看,怎麼樣?”蔡谷説:“您的容貌與普通人不同,在路上走,圍觀者雲集,這樣,想躲起來,難啊!”蔡邕才打消了這個主意。 [32] 

蔡邕無辜遇害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殺,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知不覺説起董卓來,併為之嘆息,露出了哀慼的神色。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説:“董卓,是國家的大賊,差點傾覆了漢室。你作為臣子,應該一同憤恨,但你卻想着自己受到的禮遇,忘記了操守!現在上天誅殺了有罪的人,你卻反而為他感到傷痛,這難道不是和他一同作為逆賊嗎?”並隨之將蔡邕收押交給廷尉治罪。蔡邕遞上辭表道歉,請求受到“黥首刖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士大夫大多同情並想要救他,沒有成功。 [33] 
太尉馬日磾聽説後,急忙前往對王允説:“伯喈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後邊的歷史,讓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一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王允説:“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於後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不穩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聖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馬日磾離去後告訴別人説:“王允大概不能長久於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作,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蔡邕於是死在了監獄裏。王允後悔了,想阻止殺他卻來不及了。當時蔡邕六十歲(《後漢書》誤作六十一歲 [78]  )。羣臣和士人沒有不為他哭泣的。 [34]  經學家鄭玄聽聞蔡邕的死訊後,嘆息説:“漢朝的事,誰來考定啊!”兗州、陳留郡間都畫蔡邕的像來紀念他。 [35] 

蔡邕主要影響

蔡邕文學

  • 題材與風格
辭賦
蔡邕的辭賦今存16篇(含殘篇),以《述行賦》最為知名。《述行賦》是東漢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據賦序説,桓帝延熹三年(160年) [85]  ,他被當權宦官強徵赴京時,有感於宦官擅權,大興宮苑,使“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又有感於當時朝中直言之士多遭慘死,心中憤憤不平,因此寫了這篇賦,借途中所遇古蹟,陳古刺今,情思濃厚。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他的另一篇賦作《青衣賦》,追述與青衣女婢嫌婉情好,傾訴別後不可排遣的相思之苦。賦全用四言句式,辭藻豔麗,描寫入神,如“盼倩淑麗,皓齒蛾眉。玄發光潤,領如蠟蠐。縱橫接發,葉如低葵。修長冉冉,碩人其頎。綺袖丹裳,躡蹈絲扉”,抒發“思爾念爾,怒焉且飢”之情亦深摯纏綿。 [61] 
蔡邕在給漢靈帝的奏疏《條宜所施行七事》中説:“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認為辭賦只可“聊以遊意”,而不是“教化取士之本”。他主張辭賦這種“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故當志其大者”。但蔡邕本人的辭賦作品卻語涉豔麗,緣情體物,逞才炫博,表現出理論主張與創作實踐的脱節。 [61] 
散文
蔡邕的散文字句典雅,音節協諧,多用偶句,表現了漢末文風的轉變。其中以碑誌為多,這類作品以《郭林宗碑》《太尉楊賜碑》《陳太丘碑》《汝南周勰碑》《太傅胡公碑》為代表。時人及後世視蔡邕為漢代創作碑銘的一代大手筆。《文心雕龍·誄碑篇》稱讚道:“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這些作品中也有收金諛墓之作。 [61-62]  [90] 
  • 後世影響
在漢魏文學風尚轉變過程中,蔡邕是一位比較重要的人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 第一,在文人利益集團形成過程中,蔡邕的創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蔡邕晚年,地位顯赫,建安時期很多作家都得到過蔡邕的提攜和延譽(如王粲阮瑀路粹)。 [90] 
  • 第二,從文學風尚的變遷來看,蔡邕的《青衣賦》《述行賦》等創作體現了東漢時期由清峻轉向華麗、通脱轉向壯大的文風改變趨勢。 [90] 
  • 第三,蔡邕是漢末文體學研究的重要學者。他曾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敍樂》、《女訓》、《篆埶》、祝文章表、書記”等各種漢代通行的文體,共104篇。 [61]  其中《獨斷》一書是秦漢文體學研究的總結性論著,為後來的文體學研究開啓了方向。 [90] 

蔡邕書畫

  • 書法
蔡邕工於篆書隸書,尤以隸書著稱,其字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靈帝命工匠修理鴻都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啓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唐人張懷瓘在《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説他“創造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63]  [79] 
蔡邕還善於書法理論思考,有《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書論傳世。《筆論》開篇以“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論述書法家創作時應有的精神狀態;《九勢》先以“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揭示書法本源,而後闡述了九種結字用筆的規則。這些重要思想為後世書法之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重大規範、指導意義。 [79] 
  • 繪畫
蔡邕擅長繪畫。據《太平御覽》卷750引孫暢之《述畫》説,漢靈帝曾詔命蔡邕繪赤泉侯楊喜家五世“將相形像於省中”,併為之撰寫贊文,親自書寫於畫像中。後人稱讚他“文、 畫、 書,於時獨擅”同時具備三美 [91]  。唐人張彥遠所撰《歷代名畫記》將蔡邕與趙岐張衡等並列為漢代重要畫家 [92]  。可惜蔡邕的真跡已失傳 [90] 

蔡邕經學

《葉雄三國人物譜》中的蔡邕畫像 《葉雄三國人物譜》中的蔡邕畫像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於經籍距聖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於是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説、太史令單颺等人,奏請訂正“六經”的文字。靈帝予以批准,蔡邕於是用硃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又稱漢石經、一體石經)。後來的儒者學生,都以此為標準經文。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街道也因此堵塞。 [37]  [63] 

蔡邕歷史評價

蔡邕漢末

馬日磾:“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38] 

蔡邕兩晉南朝

陸機:“彼洪川之方割,豈一等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訓,智必愚而後賢。諒知道之已妙,曷信道之未堅。忽寧子之保已,效萇淑之違天。冀澄河之遠日,忘朝露之短年。” [39]  [64] 
  • ①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當伯喈抱鉗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過,其意豈及語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竄歐越,潛舟江壑,不知其遠,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願北首舊丘,歸骸先壟,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書先下,分明枉結,信宿三遷。匡導既申,狂僭屢革,資《同人》之先號,得北叟之後福。屢其慶者,夫豈無懷?君子斷刑,尚或為之不舉,況國憲倉卒,慮不先圖,矜情變容,而罰同邪黨?執政乃追怨子長謗書流後,放此為戮,未或聞之典刑。 [38] 
  • ②邕實慕靜,心精辭綺。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懷董,名澆身毀。 [38] 
裴松之:“蔡邕雖為卓所親任,情必不黨。寧不知卓之姦凶,為天下所毒,聞其死亡,理無嘆惜。縱復令然,不應反言於王允之坐。斯殆謝承之妄記也。” [65] 

蔡邕唐宋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40] 
姚鉉:“如劉向、司馬遷、揚子云,東京二班、崔、蔡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後代之法,張大德業,浩然無際。” [41] 
  • ①不際明時論石渠,空將薄命仕鴻都。天公似把詞人戲,父子然臍子墜胡。 [42] 
  • ②萬歲黃金欲散時,柯亭風笛尚堪吹。一時謀卓人無數,不遣中郎一個知。 [42] 
黃伯思:“想文饒(劉寬)之高風,玩中郎(蔡邕)之妙楷。” [66] 
王應麟:“蔡邕文,今存九十篇,而銘墓居其半。曰碑,曰銘,曰神誥,曰哀贊,其實一也。自云為《郭有道碑》,獨無愧辭,則其他可知矣。其頌胡廣、黃瓊,幾於老、韓同傳,若繼成漢史,豈有董、南之筆?” [43] 
徐鈞:“琴遇知音始可調,卓非善聽亦徒勞。早知應聘終罹禍,罪死何如節死高。” [44] 

蔡邕明清

歸有光:“賈生之通達,蔡邕之文學,張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節,黃憲之雅度,鄧禹之功勳,有不可一二數者。” [45] 
蔡邕雕像 蔡邕雕像
李贄:“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為非,是論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錄,何也?士各為知己者死。設有人受恩桀紂,在他人固為桀紂,在此人則堯舜也,何可概論也?董卓誠為邕之知己,哭而報之,殺而殘之,不為過也。猶勝今之勢盛則借其餘潤,勢衰則掉臂去之,甚至為操戈,為下石,無所不至者。畢竟蔡為君子,而此輩則真小人也。” [46] 
鍾敬伯:“士為知己者死,蔡邕哭卓,未為不是。第卓非可知己人,而邕翻成知己死,哀哉!” [46] 
  • ①蔡邕意氣之士也,始而以危言召禍,終而以黨賊逢誅,皆意氣之為也。何言之?曰:合刑賞之大權於一人者,天子也;兼進賢退不肖之道,以密贊於坐論者,大臣也;而羣工異是。奸人之在君側,弗容不擊矣。擊之而吾言用,奸人退,賢者之道自伸焉。吾言不用,奸人且反噬於我,我躬不閲,而無容以累君子,使猶安焉,其猶有人乎君側也。君子用而不任,弗容不為白其忠矣。白之而吾言用,君子進,奸人之勢且沮焉。吾言不用,奸人不得以奪此與彼之名加之於我,而猶有所憚焉。邕苟疾夫張顥、偉璋、趙玹、蓋升之為國蠹也,則專其力以擊之可耳。若以郭禧、橋玄、劉寵之忠而勸之以延訪也,則抑述其德以贊君之敬禮已耳。而一章之中,抑彼伸此,若將取在廷之多士而惟其所更張者。為國謀邪?為君子謀邪?則抑其一往之意氣以排異己而伸交好者之言耳,庸有聽之者哉! [47] 
  • ②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 [67] 
韓菼:“欒布哭彭,朱詡葬董,伯喈一嘆,未足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書,朝廷伸國討,國士感私恩,不妨並美也。” [65] 
顧景星:“始邕直言為閹待所中,囚徙朔方,赭衣抱拲,全室流離,可謂難矣。及宥還畏禍,亡命吳會,十有二年,無意功名,而且以彈琴著書終老牗下矣。使邕如梅福,長流江湖,豈不高哉?董卓擅權,闢署祭酒,補御史,遷尚書,不三日而周曆三合。伊何為者?卓蓋惜邕致天下豪傑,不加望外之榮,無以市德。故舉之髡鉗之餘,爵之卿貳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户、祿五十萬?夫無故之利,聖人惡之。邕初議卓不可受尚父之稱,而自出顯位,何也?今夫捕鳥者,擇其黠者以為囮,毇米為飼,濾流而飲,凡所以慰囮,靡弗至也。笯而出於野,置之叢薄之間,悲呼眾鳥,至日暮,翾然投於羅者眾矣。夫囮,未始樂為是也,而鳴致眾鳥,謂非囮罪不可也,邕,卓之囮也,邕未始樂為是也,而厚祿高位,將以風天下為邕之類者,而邕甘心受之,謂非邕罪不可。桓帝召邕鼓琴,行次偃師,稱疾而返。卓每宴集,邕輒贊事鼓琴。後遂為表薦卓,時卓已為太尉,封郿侯、進相國,廢少帝、放太后,傾逼人主。邕謂宜益隆委。厚其爵賞,豈欲卓加九錫、封安漢而已哉!然則邕死,不亦宜乎!” [68] 
沈銘彝:“邕薦董卓表,極為推重,收邕時不聞以此罪之,當由王允未見此表耳,而流傳至今,為後世增一口實,才之為累如此。” [86] 

蔡邕近代

蔡東藩:“蔡邕一文學士,所陳奏議,未始非守正之談,然或嫌迂遠,或涉虛浮,才有餘而忠不足,吾於邕猶有餘憾焉。但曹鸞一言而即遭掠死,國家無道之秋,固未足與陳讜論者。邕之所失,在可去而不去耳,文字之間,固無容苛求也。” [48] 
黃侃在《中國文學概談》“就中國文學佔有勢力者”中,秦漢時代僅列蔡邕一人,稱:“《史記》《漢書》,尚未純粹。質言之,班較勝馬。至《漢書》以下之文,陳陳相因,四字一句,此種體裁,實出於議碑。而議碑則以蔡邕為主,其後範蔚宗(范曄)以碑為史,韓退之(韓愈)以史為碑,蓋範受蔡之碑版影響也。” [94] 

蔡邕軼事典故

蔡邕焦尾琴

蔡邕在吳地(今江浙一帶)時,曾聽到一塊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把它揀出來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陳留,他有個鄰居準備了酒菜請他來赴宴,他去的時候鄰居已經喝得興起了。坐上有個客人在屏風後面彈琴,蔡邕到了鄰居門口悄悄一聽,説:“啊!用音樂招我來卻藏有殺心,怎麼回事?”於是回去了。請他的人告訴主人説:“蔡先生剛來,到門口又走了。”蔡邕向來被鄉里人尊崇,主人趕緊追趕並問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訴了他,大家都感到掃興。彈琴的客人説:“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見一隻螳螂正要撲向鳴蟬,蟬將飛走還沒有飛走,螳螂的動作一前一後。我心裏有些擔心,唯恐螳螂喪失了機會,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殺心流露到音樂中來嗎?”蔡邕莞然而笑説:“這足以表明了。” [49] 
蔡邕遇害後,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據説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焦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天,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 [69] 

蔡邕柯亭笛

柯亭笛,也簡稱“柯笛”“柯亭”。相傳為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製笛,其音色優美。 [70]  伏滔《笛賦序》稱:“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奇聲獨絕。”《晉書·桓伊傳》也記載道:“(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80]  後泛指美笛,也形容善於識才辨物。 [71] 

蔡邕藏書大家

蔡邕生平喜藏書。據《博物志》所載,其藏書多至萬卷。蔡邕生前,曾將四千餘卷書留給其女蔡文姬。這部分藏書經漢末離散之後,這些藏書散佚殆盡 [72]  。此外,他還將多達數車的藏書贈予了王粲,後輾轉被王粲的王業收藏 [93] 

蔡邕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六世祖
字君嚴,漢平帝時為郿縣令,後遁山隱居。 [38]  [60] 
祖父
蔡攜
字叔業,漢順帝時任新蔡縣長。 [38]  [60] 
父親
蔡稜
字伯直,為人清白有德行。五十三歲時去世,私諡貞定公。 [38]  [60] 
母親
袁氏
司徒袁滂之妹。 [50] 
叔父
字子文,漢靈帝時任衞尉 [54]  ,後被誣陷下獄死。
堂兄弟
蔡質之子,三國曹魏時官至尚書。 [54] 
女兒
蔡文姬 [59] 
名琰,原字昭姬。漢末女詩人。 [81] 
蔡氏
上黨太守羊衜妻,羊祜之母,西晉時封濟陽縣君 [51]  。清朝乾隆年間的《新泰縣誌》稱其為蔡貞姬 [89] 
據《三十國春秋》或另有一女,又或此蔡氏即蔡琰 [52]  。此書言羊祜15歲母親便去世,但按晉書羊祜本傳,羊祜母似乎在羊祜28歲後才去世 [55] 
孫子
蔡襲
關內侯 [55] 
外孫
羊承
早夭。 [55] 
羊祜
西晉開國功臣。官至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荊州諸軍事等,封鉅平侯。死後獲贈侍中、太傅,諡號為成。 [55] 
外孫女
晉景帝司馬師妻。 [55] 

蔡邕主要作品

《蔡中郎集》 《蔡中郎集》
據《後漢書·蔡邕傳》載,蔡邕曾收集漢朝歷史,沒有看見寫下來作後史。只有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42篇,因李傕作亂散失,大多亡佚。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及《獨斷》《勸學》《釋誨》《敍樂》《女訓》《篆執》,加上祝文、章表、書記,共104篇傳於世 [36]  。蔡邕詩歌流傳後世有400多首。但由於當時戰亂連年,沒有保存原稿流傳下來,均由其女蔡琰憑藉驚人的記憶力默寫而來 [72]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其文集20卷 [73]  ,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2卷。丁紹儀《全漢詩》卷7亦載其作品。嚴可均全後漢文》卷69 [82]  至卷80 [83]  對其奏疏詞賦等作品多有收錄。今人鄧安生有《蔡邕集編年校注》。 [61] 

蔡邕後世紀念

蔡邕柯亭

蔡邕“椽竹為笛”的故事發生在東漢年間的山陰縣高遷亭(即柯亭、千秋亭)。關於此亭的位置,後世存在多種説法:一是在柯橋鎮上(即原融光寺);二是在鏡湖(即鑑湖)畔的柯山附近;三是在柯橋鎮東官塘下岸的永豐壩(原柯橋中學舊址)瀕臨西興運河處。在這些説法之外,另有研究者考證指出:漢代的高遷亭,應位於古鏡湖畔的柯山附近,而並非在後世的柯橋鎮上。 [74] 

蔡邕蔡邕墓

主詞條:蔡邕墓
關於蔡邕墓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説法:1.《吳郡志》稱:“(蔡邕)墳在毗陵(今江蘇常州)尚宜鄉互村。”2.在今河南禹州市箕山之陰。 [75-76] 

蔡邕藝術形象

蔡邕小説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蔡邕生平與正史相似。為後漢侍郎。因上書十常侍亂政而削職回鄉。因董卓賞識其才能,不得已而為董卓效力,董卓待之甚厚,一月三遷其官。董卓亡,被王允認為是董卓一黨,下獄殺之。 [53] 

蔡邕戲劇形象

明代徐渭南詞敍錄·宋元舊篇》第一本也收錄了南宋初年關於“趙貞女,蔡二郎”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蔡邕被寫成了一位負心漢。他上京趕考,貪圖功名富貴,長年不歸。其妻趙五娘在家支撐門面,蔡家父母雙雙亡故後,趙五娘千里尋夫,蔡邕竟不認,還馬踏趙五娘。最後,蔡邕遭雷劈而死。元代有同一題材的南戲《蔡伯喈琵琶記》。元末南戲作家高明據此改編,作《琵琶記》。故事改為“有貞有烈趙真女,全忠全孝蔡伯喈”,最後以團圓結束。 [87-88] 
在同時期鄭光祖所著的《王粲登樓》中,蔡邕則被稱為當朝丞相 [77] 

蔡邕史料索引

關於蔡邕的生平,主要參見南朝范曄所著《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及李賢等所作的註解 [38]  [60]  。此外,《東觀漢記》《三國志》《資治通鑑》等亦記錄其事蹟。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
  • 2.    蔡邕畫像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4-06-13]
  • 3.    蔡邕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4.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六世祖勳,好黃老,平帝時為郿令。王莽初,授以厭戎連率。王莽改隴西郡曰厭戎郡,守曰連率。勳對印綬仰天嘆曰:“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孫之賜,況可事二姓哉?”遂攜將家屬,逃入深山,與鮑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稜,亦有清白行,諡曰貞定公。
  • 5.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於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
  • 6.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
  • 7.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閒居玩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楊雄、班固、崔駰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羣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
  • 8.    蔡邕半身像  .歷代名人圖[引用日期2014-04-24]
  • 9.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建寧三年,闢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補河平長。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同書卷八則作:“(建寧)四年……三月……司徒許訓免,司空橋玄為司徒。”故蔡邕為司徒府掾屬應該在建寧四年。或者《蔡邕列傳》的建寧三年“司徒”應改作“司空”,蔡邕是在此年被橋玄召為司空掾屬,次年因其升遷改為司徒掾屬。另,清代學者沈欽韓認為“河平”乃“平阿”之誤,見該條參考資料點校版《後漢書》圖。
  • 10.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幽、冀二州,久缺不補。邕上疏曰:伏見幽、冀舊壤,鎧馬所出,比年兵飢,漸至空耗。今者百姓虛縣,萬里蕭條,闕職經時,吏人延屬,而三府選舉,逾月不定。臣經怪其事,而論者雲‘避三互’。十一州有禁,當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復限以歲月,狐疑遲淹,以失事會。愚以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靈,明其憲令,在任之人豈不戒懼,而當坐設三互,自生留閡邪?昔韓安國起自徒中,朱買臣出於幽賤,並以才宜,還守本邦。又張敞亡命,擢授劇州。豈復顧循三互,繼以末制乎?三公明知二州之要,所宜速定,當越禁取能,以救時敝;而不顧爭臣之義,苟避輕微之科,選用稽滯,以失其人。臣願陛下上則先帝,蠲除近禁,其諸州刺史器用可換者,無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書奏不省。
  • 11.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初,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文賦者。本頗以經學相招,後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引無行趣勢之徒,並待制鴻都門下,熹陳方俗閭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又市賈小民,為宣陵孝子者,複數十人,悉除為郎中、太子舍人。時頻有雷霆疾風,傷樹拔木,地震、隕雹、蝗蟲之害。又鮮卑犯境,役賦及民。
  • 12.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六年七月,制書引咎,誥羣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邕上封事曰:
  • 13.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一事:明堂月令,天子以四立及季夏之節,迎五帝於郊,所以導致神氣,祈福豐年。清廟祭祀,追往孝敬,養老辟雍,示人禮化,皆帝者之大業,祖宗所祗奉也。而有司數以蕃國疏喪,宮內產生,及吏卒小污,屢生忌故。竊見南郊齋戒,未嘗有廢,至於它祀,輒興異議。豈南郊卑而它祀尊哉?孝元皇帝策書曰:“禮之至敬,莫重於祭,所以竭心親奉,以致肅祗者也。”又元和故事,復申先典。前後制書,推心懇惻。而近者以來,更任太史。忘禮敬之大,任禁忌之書,拘信小故,以虧大典。《禮》,妻妾產者,齋則不入側室之門,無廢祭之文也。所謂宮中有卒,三月不祭者,謂士庶人數堵之室,共處其中耳,豈謂皇居之曠,臣妾之眾哉?自今齋制宜如故典,庶答風霆災妖之異。
  • 14.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二事:臣聞國之將興,至言數聞,內知己政,外見民情。是故先帝雖有聖明之姿,而猶廣求得失。又因災異,援引幽隱,重賢良、方正、敦樸、有道之選,危言極諫,不絕於朝。陛下親政以來,頻年災異,而未聞特舉博選之旨。誠當思省述修舊事,使抱忠之臣展其狂直,以解《易傳》“政悖德隱”之言。
  • 15.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三事:夫求賢之道,未必一塗。或以德顯,或以言揚。頃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見賞,恆被謗訕之誅,遂使羣下結口,莫圖正辭。郎中張文,前獨盡狂言,聖聽納受,以責三司。臣子曠然,眾庶解悦。臣愚以為宜擢文右職,以勸忠謇,宣聲海內,博開政路。
  • 16.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四事:夫司隸校尉、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別白黑者也。伏見幽州刺史楊熹、益州刺史龐芝、涼州刺史劉虔,各有奉公疾奸之心,熹等所糾,其效尤多。餘皆枉橈,不能稱職。或有抱罪懷瑕,與下同疾,綱網弛縱,莫相舉察,公府台閣亦復默然。五年制書,議遣八使,又令三公謠言奏事。是時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憂悸失色。未詳斯議。所因寢息。昔劉向奏曰:“夫執狐疑之計者,開羣枉之門;養不斷之慮者,來讒邪之口。”今始聞善政,旋復變易,足令海內測度朝政。宜追定八使,糾舉非法,更選忠清,平章賞罰。三公歲盡,差其殿最,使吏知奉公之福,營私之禍,則眾災之原庶可塞矣。
  • 17.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五事:臣聞古者取士,必使諸侯歲貢。孝武之世,郡舉孝廉,又有賢良、文學之選,於是名臣輩出,文武並興。漢之得人,數路而已。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經術,聽政餘日,觀省篇章,聊以遊意,當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木。而諸生競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頗引經訓風喻之言;下則連偶俗語,有類俳優;或竊成文,虛冒名氏。臣每受詔於盛化門,差次錄第,其未及者,亦復隨輩皆見拜擢。既加之恩,難復收改,但守奉祿,於義已弘,不可復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會諸儒於石渠,章帝集學士於白虎,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若乃小能小善,雖有可觀,孔子以為“致遠則泥”,君子故當志其大者。
  • 18.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六事:墨綬長吏,職典理人,皆當以惠利為績,日月為勞。褒責之科,所宜分明。而今在任無復能省,及其還者,多召拜議郎、郎中。若器用優美,不宜處之冗散。如有釁故,自當極其刑誅。豈有伏罪懼考,反求遷轉,更相放效,臧否無章?先帝舊典,未嘗有此。可皆斷絕,以核真偽。
  • 19.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七事:伏見前一切以宣陵孝子為太子舍人。臣聞孝文皇帝制喪服三十六日,雖繼體之君,父子至親,公卿列臣,受恩之重,皆屈情從制,不敢逾越。今虛偽小人,本非骨肉,既無幸私之恩,又無祿仕之實,側隱思慕,情何緣生?而羣聚山陵,假名稱孝,行不隱心,義無所依,至有奸軌之人,通容其中。桓思皇后祖載之時,東郡有盜人妻者亡在孝中,本縣追捕,乃伏其辜。虛偽雜穢,難得勝言。又前至得拜,後輩被遺;或經年陵次,以暫歸見漏;或以人自代,亦蒙寵榮。爭訟怨恨,兇兇道路。太子官屬,宜搜選令德,豈有但取丘墓兇醜之人?其為不祥,莫與大焉。宜遣歸田裏,以明許偽。
  • 20.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書奏,帝乃親迎氣北郊,及行辟雍之禮。又詔宣陵孝子為舍人者,悉改為丞尉焉。
  • 21.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七·漢紀四十九·孝靈皇帝上之下》:護烏桓校尉夏育上言:“鮮卑寇邊,自春以來三十餘發,請徵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一冬、二春,必能禽滅。”先是護羌校尉田晏坐事論刑,被原,欲立功自效,乃請中常侍王甫求得為將。甫因此議遣兵與育併力討賊,帝乃拜晏為破鮮卑中郎將;大臣多有不同;乃召百官議於朝堂。蔡邕議曰:“征討殊類,所由尚矣。然而時有同異,勢有可否,故謀有得失,事有成敗,不可齊也。夫以世宗神武,將帥良猛,財賦棄實,所括廣遠,數十年間,官民俱匱,猶有悔焉。況今人財並乏,事劣昔時乎!自匈奴遁逃,鮮卑強盛,據其故地,稱兵十萬,才力勁健,意智益生;加以關塞不嚴,禁網多漏,精金良鐵,皆為賊有,漢人逋逃為之謀主,兵利馬疾,過於匈奴。昔段良將,習兵善戰,有事西羌,猶十餘年。今育、晏才策未必過,鮮卑種眾不弱曩時,而虛計二載,自許有成,若禍結兵連,豈得中休,當復徵發眾人,轉運無已,是為耗竭諸夏,併力蠻夷。夫邊垂之患,手足之疥搔,中國之困,胸背之瘭疽,方今郡縣盜賊尚不能禁,況此醜虜而可伏乎!昔高祖忍平城之恥,呂后棄慢書之詬,方之於今,何者為盛?天設山河,秦築長城,漢起塞垣,所以別內外,異殊俗也。苟無國內侮之患則可矣,豈與蟲之虜校往來之數哉!雖或破之,豈可殄盡,而方令本朝為之旰食乎!昔淮南王安諫伐越曰:‘如使越人蒙死以逆執事,廝輿之卒有一不備而歸者,雖得越王之首,猶為大漢羞之。’而欲以齊民易醜虜,皇威辱外夷,就如其言,猶已危矣,況乎得失不可量邪!”帝不從。八月,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雲中,匈奴中郎將臧率南單于出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里。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育等大敗,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死者什七八。三將檻車徵下獄,贖為庶人。
  • 22.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時,妖異數見,人相驚擾。
  • 23.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其年七月,詔召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太史令單颺詣金商門,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就問災異及消改變故所宜施行。邕悉心以對,事在《五行》、《天文志》。
  • 24.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又特詔問曰:“比災變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載懷恐懼。每訪郡公卿士,庶聞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盡心。以邕經學深奧,故密特稽問,宜披露失得,指陳政要,勿有依違,自生疑諱。具對經術,以皂囊封上。”
  • 25.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邕對曰:臣伏惟陛下聖德允明,深悼災咎,褒臣末學,特垂訪及,非臣螻蟻所能堪副。斯誠輸寫肝膽出命之秋,豈可以顧患避害,使陛下不聞至戒哉!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天於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祅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今災眚之發,不於它所,遠則門垣,近在寺署,其為監戒,可謂至切。蜺墮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趙嬈,貴重天下,生則貲藏侔於天府,死則丘墓逾於園陵,兩子受封,兄弟典郡;續以永樂門史霍玉,依阻城社,又為奸邪。今者道路紛紛,復雲有程大人者,察其風聲,將為國患。宜高為堤防,明設禁令,深惟趙、霍,以為至戒。今聖意勤勤,思明邪正。而聞太尉張顥,為玉所進;光祿勳姓璋,有名貪濁;又長水校尉趙玹[蔡邕文集作“玄”]、屯騎校尉蓋升,並叨時幸,榮富優足。宜念小人在位之咎,退思引身避賢之福。伏見廷尉郭禧,純厚老成;光祿大夫橋玄,聰達方直;故太尉劉寵,忠實守正:並宜為謀主,數見訪問。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委任責成,優劣已分,不宜聽納小吏,雕琢大臣也。又尚方工技之作,鴻都篇賦之文,可且消息,以示惟憂。《詩》雲:“畏天之怒,不敢戲豫。”天戒誠不可戲也。宰府孝廉,士之高選。近者以辟召不慎,切責三公,而今並以小文超取選舉,開請託之門,違明王之典,眾心不厭,莫之敢言。臣願陛下忍而絕之,思惟萬機,以答天望。聖朝既自約厲,左右近臣亦宜從化。人自抑損,以塞咎戒,則天道虧滿,鬼神福謙矣。臣以愚贛,感激忘身,敢觸忌諱,手書具對。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禍。願寢臣表,無使盡忠之吏,受怨奸仇。章奏,帝覽而嘆息,因起更衣,曹節於後竊視之,悉宣語左右,事遂漏露。其為邕所裁黜者,皆側目思報。
  • 26.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初,邕與司徒劉郃素不相平,叔父衞尉質又與將作大匠陽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飛章言邕、質數以私事請託於郃,郃不聽,邕含隱切,志欲相中。於是詔下尚書,召邕詰狀。邕上書自陳曰......於是下邕、質於洛陽獄,劾以仇怨奉公,議害大臣,大不敬,棄市。事奏,中常侍呂強愍邕無罪,請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髡鉗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陽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義,皆莫為用。球又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居五原安陽縣。
  • 27.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説等撰補《後漢記》,會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乃宥邕還本郡。邕自徙及歸,凡九月焉。
  • 28.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將就還路,五原太守王智餞之。酒酣,智起舞屬邕,邕不為報。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貴驕,慚於賓客,詬邕曰:“徒敢輕我!”邕拂衣而去。智銜之,密告邕怨於囚放,謗訕朝廷。內寵惡之。邕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在吳。
  • 29.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
  • 30.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 31.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董卓賓客部典議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卓謀之於邕,邕曰:“太公輔周,受命剪商,故特為其號。今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宜須並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後議之。”卓從其言。
  • 32.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二年六月,地震,卓以問邕。邕對曰:“地動者,陰盛侵陽,臣下逾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車駕,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遠近以為非宜。”卓於是改乘皂蓋車。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從,謂從弟谷曰:“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吾欲東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遁逃山東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狀異恆人,每行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邕乃止。
  • 33.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 34.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
  • 35.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北海鄭玄聞而嘆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
  • 36.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後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湮沒多不存。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敍樂》、《女訓》、《篆藝》、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世。
  • 37.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説,太史令單颺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 38.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5-04]
  • 39.    《全晉文·卷九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03]
  • 40.    張彥遠 撰.歷代名畫記:京華出版社,2000-05:23-24
  • 41.    曾棗莊,劉琳 主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 編.全宋文 第7冊:巴蜀書社,1990-03:253
  • 42.    《全宋詩·卷三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2-27]
  • 43.    任繼愈 主編;康熙帝選,徐乾學等 編.中華傳世文選 古文淵鑑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405
  • 44.    《全宋詩·卷四百三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2-27]
  • 45.    歸有光 著.歸震川全集:國學整理社,1936-12:414
  • 46.    匯評三國演義: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9]
  • 47.    《讀通鑑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05]
  • 48.    葬太后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30]
  • 49.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僬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憘!以樂召我而有殺心,可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邦鄉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 50.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三》引《先賢行狀》曰:蔡伯喈母,袁曜卿之姑也。
  • 51.    房玄齡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后妃上》,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第949頁。
  • 52.    《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三》引《三十國春秋》:羊祜年十五而孤,事伯母蔡氏,以孝聞。蔡氏每嘆曰:"羊叔子可謂能養也。其諸葛孔明之亞乎!"
  • 53.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4-23]
  • 54.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蔡豹,字士宣,陳留圉城人。高祖質,漢衞尉,左中郎將邕之叔父也。祖睦,魏尚書。
  • 55.    《晉書·卷三十四·列傳第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10-25]
  • 56.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第14卷 文物考古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2:168
  • 57.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第29卷 音樂舞蹈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2:68
  • 58.    朱紹侯.蔡邕故里探源[J].中原文化研究,2019,(01):5-9.
  • 59.    《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
  • 60.    范曄.後漢書 第7冊:中華書局,2000-05:1979-2013
  • 61.    蔡邕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12-27]
  • 62.    謝無量 著.謝無量文集 第9卷 中國大文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05:219-220
  • 63.    《書斷列傳·卷一》:後漢蔡邕,字伯喈,陳留人。儀容奇偉,篤孝博學。能畫善音,明天文術數。工書,篆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又創造飛白,妙有絕倫。喈八分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女琰甚賢明,亦工書。伯喈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內得一素書。八角垂芒,篆寫李斯並史籀用筆勢。伯喈得之,不食三日,乃大叫喜歡,若對數十人。喈因讀誦三年,便妙達其旨。伯喈自書五經於太學,觀者如市。
  • 64.    馬積高 主編.歷代辭賦總彙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第1冊: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01:694
  • 65.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06-04(第二次印刷):195
  • 66.    盧輔聖 主編.中國書畫全書 第1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10:876
  • 67.    王夫之 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 編校.船山全書 第10冊 讀通鑑論:嶽麓書社,1996-02:326-327
  • 68.    王文濡 選編.古典名著聚珍文庫 續古文觀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02:31
  • 6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一》:仲雄善琴,上以蔡邕焦尾琴借之。仲雄於御前鼓琴作《懊歌》,曰:“常嘆負情儂,郎今果行許。”又曰:“君行不淨心,那得惡人題!”上愈猜愧。
  • 70.    應有勤,孫克仁 編著.中國樂器大詞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教育出版社,2015-12:208
  • 71.    江藍生,陸尊梧 主編.實用全唐詩詞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03:454
  • 72.    《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
  • 73.    《隋書·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2-27]
  • 74.    童志洪.越史拾遺:黃河水利出版社,2021-07:2
  • 75.    山東省地圖出版社 編.河南導遊: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7-03:59
  • 76.    羅仲鼎,俞浣萍 校注.千首唐人絕句校注 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09:465
  • 77.    謝柏梁 主編.中華戲曲劇本集萃 4 元雜劇卷之集合篇:中國戲劇出版社,2020:1
  • 78.    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時年六十一”條:按校補,謂上文光和元年召邕詰狀,邕自陳有云“臣年四十有六”,迄初平三年,誅董卓而邕下獄死,則年甫六十,無六十一也。故錢大昭、侯康皆謂傳誤。
  • 79.    黃宗賢 著.中國美術史綱: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09:69-70
  • 80.    房玄齡.晉書 第7冊:中華書局,1996-04-01:2118
  • 81.    夏徵農 主編;章培恆等 編著.大辭海 中國文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2:53
  • 82.    《全後漢文·卷六十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4-05-04]
  • 83.    《全後漢文·卷八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4-05-04]
  • 84.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223
  • 85.    蔡邕 著;鄧安生 編.蔡邕集編年校注 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01:593
  • 86.    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卷六十下校補·列傳第五十下》,商務印書館,1959年5月,第1版,第2179頁。
  • 87.    姜彬 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06:921
  • 88.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 第48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03:64
  • 89.    《新泰縣誌》:晉蔡貞姬,邕女,為羊衜夫人,衜先娶孔融女生子發,繼娶夫人生子承。
  • 90.    躍進.蔡邕的生平創作與漢末文風的轉變[J].文學評論,2004,(03):138-146.
  • 91.    《太平御覽》卷750引孫暢之《述畫》:漢靈帝詔蔡邕圖赤泉侯楊喜五世將相形像於省中,又詔邕為贊,仍令自書之。邕文、畫、書,於時獨擅,可謂備三美矣。
  • 92.    張彥遠 撰.歷代名畫記:京華出版社,2000-05:23
  • 93.    《博物志》卷6:蔡邕有書萬卷,漢末年載數車與王粲。粲亡後,相國掾魏諷謀反,粲子與焉。既被誅,邕所與粲書,悉入粲族子業字長緒,即正宗父,正宗即輔嗣兄也。
  • 94.    黃侃 著.文心雕龍札記: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12:28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