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竇妙

鎖定
竇妙(?―172年),女,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人。東漢時期皇后,大將軍竇武長女 [1] 東漢“六後臨朝”中第五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后 [27] 
延熹八年(165年),選入掖庭,受封貴人 [2]  同年,成為漢桓帝劉志第三任皇后,很少受到寵愛。而竇妙生性妒忌殘忍,在漢桓帝去世後,砍殺其寵妃田聖,又欲殺盡漢桓帝冊封過的所有貴人,最終在身邊侍從的極力苦諫才作罷。 [8]  隨後,竇妙擁立漢靈帝劉宏,成為皇太后。
竇妙臨朝期間,委任賢臣陳蕃輔政,與父親竇武勠力同心,匡扶漢室,廣徵天下名賢列於朝廷,任用女尚書參與政事,誅殺專權的宦官管霸蘇康等人,使得“天地清明,人鬼歡喜”,天下之士無不想望太平。 [21-22]  然而竇妙後期又縱容宦官,宦官與女尚書“並亂天下”,竇妙拒不採納殺盡宦官、罷黜女尚書的提議,使得朝臣震恐。 [23] 
建寧元年(168年),父親竇武謀誅宦官失敗,竇妙受到連累,遷居於南宮雲台。熹平元年(172年7月18日)去世,諡號為思,陪葬於宣陵,史稱“桓思皇后”。
別    名
桓思皇后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
逝世日期
172年7月18日
本    名
竇妙

竇妙人物生平

竇妙入宮封后

延熹八年(165年)二月,漢桓帝廢黜皇后鄧猛女。同年,竇妙被選入掖庭,受封為貴人。 [2]  當時漢桓帝想立自己寵幸的采女(宮女)田聖為皇后,司隸校尉應奉、太尉陳蕃力諫田氏卑微而竇氏出身高貴,應以趙飛燕為前鑑,立竇妙為皇后。漢桓帝不得已,於同年十月二十日立竇妙為皇后。 [3]  [20] 
儘管竇妙已貴為皇后,但很少受到漢桓帝的寵幸,漢桓帝最寵幸的仍然是田聖等人。 [4] 

竇妙殺害妃嬪

永康元年(167年)冬天,漢桓帝卧病,便擢升田聖等九名采女為貴人。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漢桓帝病逝。竇妙忌妒殘忍,積怒田聖等人。漢桓帝靈柩尚在前殿,就把田聖殺了。又想把漢桓帝的所有貴人都殺掉,經過中常侍管霸蘇康苦苦勸諫,才沒有下手。 [8] 

竇妙擁立靈帝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竇妙被尊為皇太后。因漢桓帝無子,竇妙的父親城門校尉竇武召侍御史、河間人劉儵,向他詢問河間國中王子、列侯中的優秀者,劉儵推舉解瀆亭侯劉宏。竇武入宮報告女兒太后竇妙,於是竇妙派代理光祿大夫劉儵持符節,率領左右羽林軍到河間迎接劉宏繼位。
建寧元年(168年)正月初三日,竇妙任命父親竇武為大將軍。正月二十日,劉宏來到洛陽夏門亭,竇妙派竇武持符節,用王青蓋車迎劉宏入殿中。正月二十一日,劉宏即皇帝位,是為漢靈帝。 [5-7] 

竇妙臨朝稱制

漢靈帝即位後,竇妙臨朝,將朝政委任於曾幫助過她當皇后的陳蕃,陳蕃就與竇妙的父親竇武勠力同心,共同輔政,起用士人,氣象一新。廣徵天下名賢,如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讓他們共同參與政事。於是天下之士,無不“延頸想望太平”。
同時,竇妙重用漢靈帝乳母趙嬈,並任用大量女尚書,晝夜不離,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同趙嬈勾結,討好竇妙。竇妙信任他們,讓他們出宣詔命,並對他們有所封拜,引發竇武、陳蕃等人不滿。 [21] 
竇武曾以日食為由,勸竇妙將所有宦官全部誅殺廢黜,“以清朝廷”。竇妙認為宦官自古已有,不可全部廢黜,誅殺有罪的宦官即可。
於是竇武先勸竇妙逮捕了“專制省內”的中常侍管霸蘇康等人,於是竇妙將這批宦官全部下獄處死。接着竇武又勸竇妙誅殺曹節等人,竇妙猶豫未決。 [22] 
陳蕃上疏指出宦官與女尚書“並亂天下”,然後質問道:“陛下您攝政之初順應天意誅殺蘇康、管霸等宦官,致使天地清明,人鬼歡喜,為何幾個月後又縱容宦官了?”於是勸竇妙誅殺宦官侯覽、曹節等,罷黜女尚書。然而竇妙沒有采納,朝廷聞者無不震恐。陳蕃只好與竇武密謀行事。 [23]  [24] 
學者畢漢斯指出:“(竇武、陳蕃)兩人對太后施加壓力,但她堅定地拒絕把宦官作為犧牲品。就她而言,這不是利他主義,只要她希望保持與皇帝完全一樣的政治自由,這樣做是冷酷的需要。” [27] 

竇妙失勢退隱

建寧元年(168年)九月,竇武誅殺宦官的圖謀泄露。中常侍曹節等詐稱漢靈帝詔書誅殺竇武,將竇妙遷居南宮雲台,將竇妙的家屬都被流放比景縣 [19]  失勢後,竇妙雖名義上仍為皇太后,實則被軟禁。二年(169年)初,漢靈帝就將親生母親董氏迎入宮中,稱孝仁皇后,居住於永樂宮。
當年四月,御座上出現青龍。大司農張奐先前被曹節所騙,參與誅殺竇武,深以為恥,趁機上疏“皇太后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但靈帝惑於常侍,不能用。郎中謝弼也上書指蛇為女子之祥,重申竇太后立靈帝,不應被家族所累,如今卻被幽禁在空宮,靈帝既然以桓帝為父,就應該以太后為母。謝弼因此言而被靈帝左右宦官排擠,棄官回到東郡家鄉後,又被東郡太守曹紹(曹節從子)捕殺。
竇武雖然被誅殺,但漢靈帝還是念及太后竇妙援立自己為帝的功勞。
建寧四年(171年)十月初一日,率領羣臣到南宮朝拜太后竇妙,親自奉獻祝壽。黃門令董萌多次為太后竇妙申訴怨忿,漢靈帝一一採納,供養資奉比以前有所增加。中常侍曹節、王甫疾恨董萌依附幫助太后竇妙,便誣陷他毀謗漢靈帝母親董氏(董太后),將董萌下獄而死。 [9] 

竇妙憂鬱而死

熹平元年(172年)六月,竇妙的母親在比景去世的消息傳來,竇妙因母親的逝去而憂鬱成疾,於初十日(7月18日)病逝。 [10-11] 
宦官依然懷恨於竇氏,用衣車載竇妙的屍體置於城南市舍數日,曹節、王甫還想僅僅用貴人禮葬之,靈帝仍念竇妙迎立自己,表示:“太后親立朕躬,統承大業。《詩》雲:‘無德不報,無言不酬。’豈宜以貴人終乎?”曹節又提出葬竇妙於別處,由馮貴人配享桓帝。靈帝為此詔公卿會議。太尉李鹹正生病,對妻兒曰:“若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會議時,廷尉陳球説:“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是無所疑。”“皇太后自在椒房,有聰明母儀之德;遭時不造,援立聖明承繼宗廟,功烈至重。先帝晏駕,因遇大獄,遷居空宮,不幸早世,家雖獲罪,事非太后,今若別葬,誠失天下之望。且馮貴人冢嘗被髮掘,骸骨暴露,與賊並屍,魂靈污染,且無功於國,何宜上配至尊(指馮貴人曾被盜墓姦屍,不宜再配享桓帝)!”又説:“陳(陳蕃)、竇既冤,皇太后無故幽閉,臣常痛心,天下憤嘆!今日言之,退而受罪,宿昔之願也!”李鹹及公卿以下都贊同。曹節、王甫仍然舉先前獲罪的漢朝皇后為例,爭執竇氏有大罪不宜和先帝合葬,李鹹又上疏一一駁斥,且指出:“今長樂太后尊號在身,親嘗稱制,且援立聖明,光隆皇祚。太后以陛下為子,陛下豈得不以太后為母!子無黜母,臣無貶君,宜合葬宣陵,一如舊制。”漢靈帝看後從其所奏,竇妙終得與漢桓帝合葬於宣陵 [11]  [18]  ,諡號桓思皇后。

竇妙為政舉措

竇妙政治

  • 任用女尚書
竇妙任用了大量“女尚書”,一天從早到晚女尚書都在竇太后身側,竇妙多次任用女尚書出宣詔命,並對女尚書們有所封拜。 [21] 
  • 誅殺專權宦官
竇妙臨朝時,宦官中常侍管霸頗有才略,專制省內。竇武便勸竇妙逮捕中常侍管霸蘇康等人,於是竇妙將這批宦官全部下獄處死。接着竇武又勸竇妙誅殺曹節等人,竇妙猶豫未決。 [22] 
  • 廣徵天下名賢
竇妙臨朝後,廣徵天下名賢,如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讓他們共同參與政事。於是天下之士,無不“延頸想望太平”。 [21] 

竇妙軍事

  • 攻破先零羌
建寧元年(168年)段熲在逢義山大破先零羌,斬首八千,俘獲牛馬羊28萬頭。當時太后竇妙臨朝,下詔説:“先零東羌歷年為害,段熲從前陳述情況,認為必須掃滅。他履霜冒雪,白天晚上快速行軍。身當矢石,使戰士感奮。不到十天,敵寇便逃跑潰散,屍體相連,活捉不少,擄獲無法統計。洗雪了百年來的敗恨,安慰了忠將的亡魂,功勞顯著,朝廷極為嘉賞他。等到東羌完全平定,應當一起記他的功勳。現在賜段熲錢二十萬,用他家一人為郎中。”同時,竇妙還下令中藏府調撥金錢彩物,增助軍費,任命段熲為破羌將軍
同年夏,段熲再追擊羌出橋門,到走馬水上。不久,聽到消息,虜在奢延澤,於是率輕快部隊快速前進,一日一夜走二百多里,早晨追到賊,擊敗了他們,剩下來的寇虜,逃到落川,又集合起來。段熲於是分別派騎司馬田晏率五千人出其東面,假司馬夏育帶二千人繞其西面,羌兵分六七千人圍攻田晏等,田晏等與其戰鬥,羌人潰散逃走。
段熲率軍急進,與田晏等一起追擊於令鮮水上。段熲士卒又飢又渴,於是命令部隊齊頭並進,奪其水,羌人又潰散逃走。段熲尾追其後,羌人邊戰邊退,一直追到靈武谷。段熲披甲率先上陣,戰士沒有敢於不前的。羌人大敗,丟棄武器逃走。追擊了三天三夜,戰士的腳起了層層厚繭。一直追到涇陽,羌人餘部四千部落,全部分散進入漢陽山谷之間。 [25] 

竇妙歷史評價

  • 陳蕃陛下前始攝位,順天行誅,蘇康、管霸並伏其辜。是時,天地清明,人鬼歡喜。 [23] 
  • 陳球:皇太后自在椒房,有聰明母儀之德。遭時不造,援立聖明,承繼宗廟,功烈至重。 [12] 
  • 范曄:太后素忌忍。 [13] 
  • 北宋·司馬光:竇太后之立也,陳蕃有力焉。及臨朝,政無大小,皆委於蕃。蕃與竇武同心戮力,以獎王室,徵天下名賢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與共參政事。於是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 [21] 
  • 南宋·真德秀:桓帝竇後,亦志存社稷,然不免於禍敗。 [26] 
  • 蔡東藩:竇太后徙居南宮,雖由自取,然於竇武陳蕃之慾誅權閹,太后固未嘗與謀;曹節王甫非不知太后之無能為,但既殺竇武,不能不歸獄太后,為斬草除根之計;其所以逼徙南宮,不即害死者,尚恐清議難逃耳。然靈帝為太后所援立,應知感念舊恩,入宮一謁,又復絕跡不朝,至於太后歿後,且因閹豎之議為改葬,瞻顧徬徨,微陳球之抗議於先,李鹹之贊同於後,幾何不令太后之遺恨無窮也! [14] 
  • 美國·畢漢斯:“(竇武、陳蕃)兩人對太后施加壓力,但她堅定地拒絕把宦官作為犧牲品。就她而言,這不是利他主義,只要她希望保持與皇帝完全一樣的政治自由,這樣做是冷酷的需要。” [27] 

竇妙家庭成員

  • 祖父:竇奉,官至定襄太守。
  • 父親:竇武,官至大將軍,封聞喜侯。
  • 兄弟:竇機,官至侍中,封渭陽侯。
  • 丈夫:劉志,漢桓帝。

竇妙史籍記載

  •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 [15] 
  •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 [16] 
  •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13] 
  •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17]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桓思竇皇后諱妙,章德皇后從祖弟之孫女也。父武。
  • 2.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延熹八年,長女選入掖庭,桓帝以為貴人,拜武郎中。
  • 3.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冬十月,司空周景免,太常劉茂為司空。辛巳,立貴人竇氏為皇后。
  • 4.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延熹八年,鄧皇后廢,後以選入掖庭為貴人,其冬,立為皇后,而御見甚稀,帝所寵唯采女田聖等。
  • 5.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永康元年冬,帝寢疾,遂以聖等九女皆為貴人。及崩,無嗣,後為皇太后。太后臨朝定策,立解犢亭侯宏,是為靈帝。
  • 6.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桓帝崩,無子,皇太后與父城門校尉竇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祿大夫劉儵持節,將左右羽林至河間奉迎。建寧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己亥,帝到夏門亭,使竇武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入殿中。庚子,即皇帝位,年十二。
  • 7.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其冬,帝崩,無嗣。武召侍御史河間劉儵,參問其國中王子侯之賢者,儵稱解瀆亭侯宏。武入白太后,遂徵立之,是為靈帝。
  • 8.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太后素忌忍,積怒田聖等,桓帝梓宮尚在前殿,遂殺田聖。又欲盡誅諸貴人,中常侍管霸、蘇康苦諫,乃止。
  • 9.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竇氏雖誅,帝猶以太后有援立之功,建寧四年十月朔,率羣臣朝於南宮,親饋上壽。黃門令董萌因此數為太后訴怨,帝深納之,供養資奉有加於前。中常侍曹節、王甫疾萌附助太后,誣以謗訕永樂宮,萌坐下獄死。
  • 10.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六月,京師雨水。癸巳,皇太后竇氏崩。
  • 11.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熹平元年,太后母卒於比景,太后感疾而崩。立七年。合葬宣陵。
  • 12.    《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15]
  • 13.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4-30]
  • 14.    《後漢演義》第五十七回 葬太后陳球伸正議 規嗣主蔡邕上封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08]
  • 15.    《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11]
  • 16.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11]
  • 17.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11]
  • 18.    《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熹平元年,竇太后崩。太后本遷南宮雲台,宦者積怨竇氏,遂以衣車載後屍,置城南市舍數日。中常侍曹節、王甫欲用貴人體殯,帝曰:“太后親立朕躬,統承大業。《詩》雲:‘無德不報,無言不酬。’豈宜以貴人終乎?”於是發喪成禮。及將葬,節等復欲別葬太后,而以馮貴人配祔。詔公卿大會朝堂,令中常侍趙忠監議。太尉李鹹時病,乃扶輿而起,搗椒自隨,謂妻子曰:“若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既議,坐者數百人,各瞻望中官,良久莫肯先言。趙忠曰:“議當時定。”怪公卿以下各相顧望。球曰:“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是無所疑。”忠笑而言曰:“陳廷尉宜便操筆。”球即下議曰:“皇太后自在椒房,有聰明母儀之德。遭時不造,援立聖明,承繼宗廟,功烈至重。先帝晏駕,因遇大獄,遷居空宮,不幸早世,家雖獲罪,事非太后。今若別葬,誠失天下之望。且馮貴人冢墓被髮,骸骨暴露,與賊並屍,魂靈污染,且無功於國,何宜上配至尊?”忠省球議,作色俯仰,蚩球曰:“陳廷尉建此議甚健!”球曰:“陳、竇既冤,皇太后無故幽閉,臣常痛心,天下憤嘆。今日言之,退而受罪,宿昔之願。”公卿以下,皆從球議。李鹹始不敢先發,見球辭正,然後大言曰:“臣本謂宜爾,誠與臣意合。”會者皆為之愧。曹節、王甫復爭,以為梁後家犯惡逆,別葬懿陵,武帝黜廢衞後,而以李夫人配食。今竇氏罪深,豈得合葬先帝乎?李鹹乃詣闕上疏曰:“臣伏惟章德竇後虐害恭懷,安思閻後家犯惡逆,而和帝無異葬之議,順朝無貶降之文。至於衞後,孝武皇帝身所廢棄,不可以為比。今長樂太后尊號在身,親嘗稱制,坤育天下,且援立聖明,光隆皇祚。太后以陛下為子,陛下豈得不以太后為母?子無黜母,臣無貶君,宜合葬宣陵,一如舊制。”帝省奏,謂曹節等曰:“竇氏雖為不道,而太后有德於朕,不宜降黜。”節等無復言,於是議者乃定。
  • 19.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時太后父大將軍武謀誅宦官,而中常侍曹節等矯詔殺武,遷太后於南宮雲台,家屬徙比景。
  • 20.    《資治通鑑 卷五十五 漢紀第四十七》:冬,十月……郎中竇武,融之玄孫也,有女為貴人。采女田聖有寵於帝,帝將立之為後。司隸校尉應奉上書曰:"母后之重,興廢所因;漢立飛燕,胤嗣泯絕。宜思《關雎》之所求,遠五禁之所忌。"太尉陳蕃亦以田氏卑微,竇族良家,爭之甚固。帝不得已,辛巳,立竇貴人為皇后,拜武為特進、城門校尉,封槐裏侯。
  • 21.    《資治通鑑 卷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初,竇太后之立也,陳蕃有力焉。及臨朝,政無大小,皆委於蕃。蕃與竇武同心戮力,以獎王室,徵天下名賢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與共參政事。於是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趙嬈及諸女尚書,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共相朋結,諂事太后。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
  • 22.    《資治通鑑 卷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會有日食之變……武乃白太后曰:"故事,黃門、常侍但當給事省內典門户,主近署財物耳;今乃使與政事,任重權,子弟佈列,專為貪暴。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誅廢以清朝廷。"太后曰:"漢元以來故事,世有宦官,但當誅其有罪者,豈可盡廢邪!"時中常侍管霸,頗有才略,專制省內,武先白收霸及中常侍蘇康等,皆坐死。武複數白誅曹節等,太后猶豫未忍,故事久不發。
  • 23.    《後漢書·陳王列傳》:“蕃自以既從人望而德於太后,必謂其志可申,乃先上疏曰:……今京師囂囂,道路喧譁,言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颯等與趙夫人諸女尚書並亂天下。附從者升進,忤逆者中傷。方今一朝羣臣,如河中木耳,泛泛東西,耽祿畏害。陛下前始攝位,順天行誅,蘇康、管霸並伏其辜。是時,天地清明,人鬼歡喜,奈何數月復縱左右?元惡大奸,莫此之甚。今不急誅,必生變亂,傾危社稷,其禍難量。願出臣章宣示左右,並令天下諸奸知臣疾之。太后不納,朝廷聞者莫不震恐。蕃因與竇武謀之。
  • 24.    《後漢書·竇何列傳》:“會五月日食,蕃復説武曰:“昔蕭望之困一石顯,近者李、杜諸公禍及妻子,況今石顯數十輩乎!蕃以八十之年,欲為將軍除害。今可且因日食,斥罷宦官,以塞天變。又趙夫人及女尚書,旦夕亂太后,急宜退絕。惟將軍慮焉。”
  • 25.    《後漢書·卷六十五》:建寧元年春,熲將兵萬餘人,齎十五日糧,從彭陽直指高平,與先零諸種戰於逢義山。虜兵盛,熲眾恐。熲乃令軍中張鏃利刃,長矛三重,挾以強弩,列輕騎為左右翼。激怒兵將曰:“今去家數千裏,進則事成,走必盡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眾皆應騰赴,熲馳騎於傍,突而擊之,虜眾大潰,斬首八千餘級,獲牛馬羊二十八萬頭。時竇太后臨朝,下詔曰:“先零東羌歷載為患,熲前陳狀,欲必埽滅。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當矢石,感厲吏士。曾未浹日,兇醜奔破,連屍積俘,掠獲無算。洗雪百年之逋負,以慰忠將之亡魂。功用顯著,朕甚嘉之。須東羌盡定,當並錄功勤。今且賜熲錢二十萬,以家一人為郎中。”來中藏府調金錢彩物,增助軍費。拜熲羌將軍。夏,熲復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上。尋聞虜在奢延澤,乃將輕兵兼行,一日一夜二百餘里,晨及賊,擊破之。餘虜走向落川,復相屯結。熲乃分遣騎司馬田晏將五千人出其東,假司馬夏育將二千人繞其西。羌分六七千人攻圍晏等,晏等與戰,羌潰走。熲急進,與晏等共追之於令鮮水上。熲士卒飢渴,乃勒眾推方奪其水,虜復散走。熲遂與相連綴,且鬥且引,及於靈武谷。熲乃被甲先登,士卒無敢後者。羌遂大敗,棄兵而走。追之三日三夜,士皆重繭。既到涇陽,餘寇四千落,悉散入漢陽山谷閒。”
  • 26.    南宋·真德秀《大學衍義·卷三十八·宮闈預政之戒》:“迨六後臨朝中,若鄧與梁,本以賢稱;桓帝竇後,亦志存社稷,然鄧以終身稱制為天下後世所非,梁竇亦不免於禍敗。”
  • 27.    莊小芳. 東漢臨朝太后初探[D].廈門大學,2007:9-3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