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崔駰

(東漢大臣)

鎖定
崔駰(?—92年),字亭伯,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東漢大臣,崔篆的孫子。
聰明過人,博學多才。13歲,遍讀《詩》《》《春秋》。精通訓詁學,熟習百家之言。進入太學,與班固傅毅齊名。漢章帝時,撰寫《四巡頌》,頌揚漢朝之德,文辭典美,受到漢章帝重視。竇太后當政時,出任大將軍(竇憲)主簿。面對竇憲橫暴驕恣,屢次諷諫勸阻,出任長岑縣令。棄官不任,返歸家園。
永元四年,病逝於家中。 [1-3] 
亭伯
所處時代
東漢
出生地
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縣)
逝世日期
92年
主要作品
四巡頌
《安封侯詩》
《三言詩》等
本    名
崔駰

崔駰人物生平

崔駰常以典籍為業,沒有顧得上求職做官之事。當時有的人譏諷他太玄靜,將因後來的名望而失去實在的東西。崔駰模仿楊雄的《解嘲》,作《達旨》來回答他們。 [4] 
文章説道:
有人勸自己説:“《易》稱‘備物致用’,‘可觀而有所合’,所以能扶陽而出,順陰而入。春天盛開花朵,秋天收穫果實,有始有終,於是達到其本質。如今您精通《六經》,胸懷道術,經歷世事而遊歷,高談有日,俯身於深淵垂鈎,仰面九天而探索,窮究玄妙之幽微,探索潛隱之無源。然而卻下不入卿相之庭院,上不登王公之府門,身進而不結夥以贊己,身退而不輕慢庸人。惟獨師友道德,符合昔日之真,抱影獨立,不與士結交。或許樹高無陰,獨木不成林,隨時事之便宜,道貴隨從凡俗。於時明帝運動天德以君臨於世,效法先王而建立僚官;立雍泮以招儒,疏遠軒冕以尊崇賢人;遵循厚德以鼓勵忠孝乏人,頌揚茂化以激勵仁義;薦良材而選擇利器,嚮明智尋求鏌鋣。不乘此時攀台階,窺伺紫門,佔據高軒,觀望朱闕,想行千里而一步未走,臣實在對此感到困惑。所以智者乘此時機,就如同逃逸的禽獸奔入深林,蚊蟲飛向沛澤。為何猶猶豫豫而長久沉留於此呢?” [5] 
回答道:“有這樣的話嗎?你想要勉勵我走世俗之路,卻不知這會使我失去我的準則。古時陰陽剛剛分開,天地最初制定,皇綱開端,帝紀才設,傳遇數世,三代興滅。昔日大庭已遠,赫胥也難記憶。淳樸散失,人物乖錯。高辛以後,他們的志向各個不同。道沒有一定的依憑,而是隨時張弛。失去仁便是非,得到義便是是。君子通權達變,各自審察所遵循之道。所以士有的遮目而隱於淵側,有的洗耳而棲於山中;有的耕種自養,有的食用果食而長久飢餓;有的多次聘請而不來,有的多次罷黜而不離去;有的冒着羞辱而求官職,有的望色而被舉;有的作為役夫而被王公在夢中起用,有的作為漁父而在大龜上顯出先兆。至於那紛亂塞道,兇虐流佈,人有水澇之災,主有荒年水患之憂,條垂藤蔓,上下相求。於是賢人伸手,救世之災,跋涉入俗世,救濟此時之難。昔日堯悲慼而皋陶謀出,高祖嘆息而子房計出;災禍不消除而曹、絳奮爭,危難不解除而陳平謀策出。等到他們的計謀被使用,戰亂被消除,便佩帶金玉,冊封記功,在昆吾鼎上銘刻功勞,在景、襄鐘上刻記業績。有事之時,則涉水濕足,掛冠不顧。人落水而不救,是不仁義的。當沒有戰事之時,則整齊穿戴,循規蹈矩。德行禮讓不修行,是不忠的。所以危難則拯救世俗,平安則遵守禮儀,舉止處以公心,不徇私情。” [6] 
“如今聖上教導臣下,心質樸實,又有唐之文采。六合怡然融洽,四處行仁義。統一天下之各異,整齊萬種不同之品類。使不同成為相同,土器同窖燒製。眾生得以治理,功業得以完成。每家都有可以歡樂之事,每人都有值得驕傲之舉。武力收起而俎豆遍佈,六典陳設而九刑擱置。救濟萬民,出於平易之路。雖然有力牧之才略,尚父之威容,伊、皋不論,範、蔡何事?大廈建成林木茂盛,不求遠方之物則好馬休止在廄,陰事終而水宿星藏,場功畢則大火星入。在此之時,處士像山一樣多,學者多如川流,衣冠滿屋,車輛多如浮雲。就像是衡山南面的森林,泰山北面的山麓,伐周長八尺粗的樹也不覺稀少,種兩手合抱那麼粗的樹也不覺密。眾多無窮,各有所得。彼採其花,我收其實。舍之則藏,是自己所覺。所以守道進取行動,則不推辭執珪且兼柱國之權;以理智靜處,則甘心糟糠及安心藜藿。” [7] 
“君子不是不想去做官,只是對以媚態求得舉薦感到恥辱;不是不想建立家室,只是討厭登牆頭去摟抱處子。呼喊叫賣,掛旗自表,不會是隨和之寶。在世間顯耀智慧,以此求得祿位,不是仲尼所行之道。不與同類交往,苟且將就在一起,費力趨時,利益相合便成為朋友。你笑我的埋沒,我也為你區區不止地追求而難為情。先人有則我不缺,行有曲徑則我不追隨。好壞在我自己,隨世俗議論。本來就將利用天生的資質,誦詠上哲的高訓;讚頌太平的清風,施行天下的至高順理。擔心我自己不好的德行,勤勉於沒有耕耘的百畝田地。騎着我的馬緩緩而行等待天命的安排。昔日孔子在夾谷樹起威望,晏嬰崔杼發出勇氣;曹劇在柯盟上樹立節操,卞嚴打敗強敵;范蠡會稽施展謀略,五員在柏舉立功;魯連用言論退走燕軍,色胥一番言辭而保存了楚;唐且以自己花白頭髮的經歷使秦醒悟,甘羅以幼小年紀出使趟;原衰以壺飧顯出廉潔,宣孟以束脯施恩德;昊札在丘木結下信義,展季在門前女子前效仿古貞節;顏回在度轂明確仁德,程嬰在趟武之事上顯出信義。臣實不能將自己排在這些有德者之中,只是私下羨慕古人的才德。” [4] 
元和中,肅宗開始遵循古禮,巡視四方山嶽。崔駰上《四巡頌》以稱頌漢德,辭藻十分典雅美妙,由於內容太長所以不收錄於此。皇帝很喜好文章,自從見了崔駰的頌之後,常常感慨讚歎,對侍中竇憲説:“卿知道崔駰嗎?”竇憲回答説:“班固多次對我説起過他,但沒有見過。”皇帝説:“公愛班固而忽視崔駰,這是葉公好龍。請試着去結識他。”崔駰因此拜訪竇憲。竇憲拖着鞋迎出門來,笑着對崔胭説:“亭伯,我是奉韶結交公,公為何自我輕視呢?”於是便請他進來奉為上客。不久,皇帝來到竇憲家,當時崔駰正好在竇憲家,皇帝聽説後想要召見他。竇憲進行勸諫,認為不應與普通人相見。皇帝領悟道:“我能使崔駰朝夕在身旁,何必在此見面!”正要給他加官,皇帝卻駕崩了。 [7] 
竇太后掌朝,竇憲以貴戚身份出入傳遞詔命。崔駰獻書告誡他説:“我聽説交情淺而話説得深,是愚蠢;在賤位而期望顯貴,是胡塗;不真實而納忠言,是毀謗的舉動。這三種都是不應該的,而有的人卻如此做的原因,是想求其喜愛而自得,憤懣而不能自已而已。我私下見足下舉止高雅,高明大度,意美志堅,有上賢之風。我僥倖得以供職下館,排在後列,所以竭盡拳拳之心,壯着膽進一言。傳曰:‘生來富裕者驕,生來有地位者傲。’生來富貴卻能不驕不傲的人,從未有遇。如今寵信俸椽才開始加厚,百官觀其舉止,正當堯舜之盛世,處尬光明顯赫之時,怎可不盡力努力,使眾人的讚譽長久,弘大申伯之美,達到周邵那樣的業績呢?語曰:‘不擔心無地位,擔心處世不仁。’從前馮野王以外戚身份居官位,被稱為賢臣;近世陰衞尉克己復禮,最終享有更多的福運。郯氏之宗族,不是不尊貴;陽平之族,不是不興盛。重侯累將,建天樞,掌斗柄。他們被當時之人所譏諷,受到後人的責怪,為什麼呢?大概是滿盈而不抑制,官位有餘而仁不足吧。漢興以來,直至哀、平二帝,外戚二十家,保全家族及自身的,僅四家而已。《書》曰:‘以有殷為鑑。’怎敢不謹慎啊!” [8] 
竇氏之興,始自漢文帝。二位君王以淳厚賢淑守道,成名於先日;安豐以佐命大德,顯赫於中興之時。內以忠誠自固,外以法度自守,最終享有福運封國,傳福至今。謙德之光,《周易》所讚美;滿溢之境,道家所戒備。所以君子福大卻更加恐懼,爵位高而更加謙恭。速察近覽,舉止有規則,刻在几杖之上,雕在盤杆之上。兢兢業業,不懶惰不荒廢。如此,則享有百福,流傳無窮。 [7] 
竇憲任車騎將軍,召崔駰為掾。竇憲府尊貴權重,掾屬三十人,都是從前的刺史、二幹石,只有崔駰以處士年少,提拔在其中。竇憲擅權驕橫放縱,崔駰多次勸諫他。到出擊匈奴,在道路之上更加不法,崔駰任主簿,前後奏記數十次,切中要害。竇憲不能容忍,逐漸疏遠了他,藉推舉崔駰為高第,出任長岑長。崔駰自認為被疏遠,不得志,於是不上任而回。永元四年,在家中去世。所著詩、賦、銘、頌、書、記、表、《七依》、《婚禮結言》、《達旨》、《酒警》共二十一篇。 [2-3] 

崔駰史傳記載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 [2] 

崔駰個人作品

《崔駰集》十卷。 [9-10] 
四巡頌 [11] 
《歌》
皇皇太上湛恩篤兮,庶見我王鹹思覿兮。仁愛紛紜德優渥兮,滂霈羣生澤淋漉兮。惠我無疆承天祉兮,流衍萬昆長無已兮。
《安封侯詩》
戎馬鳴兮金鼓震,壯士激兮忘身命。被兕甲兮跨良馬,揮長戟兮彀強弩。
《七言詩》
鸞鳥高翔時來儀,應治歸德合望規,啄食楝實飲華池。
《三言詩》
屏九皋,詠典文。披五素,耽三墳。 [3] 

崔駰人物評價

文心雕龍·才略》:“傅毅崔駰,光采比肩。”
《文心雕龍·雜文》:“崔駰《達旨》,吐典言之裁。”
《文心雕龍·雜文》:“崔駰《七依》,入博雅之巧。” [3]  [12] 

崔駰親屬成員

祖父:崔篆
父親:崔毅
兒子:崔瑗
孫子:崔寔崔烈 [2]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毅生駰,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遊太學,與班固、傅毅同時齊名。常以典籍為業,未遑仕進之事。時人或譏其太玄靜,將以後名失實。駰擬楊雄《解嘲》,《作達》旨以答焉。
  • 2.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3-27]
  • 3.    後漢書《崔駰列傳》原文·翻譯·鑑賞  .中華辭賦網.2013-06-27[引用日期2018-03-27]
  • 4.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夫君子非不欲仕也。恥《誇》毗以求舉;非不欲室也,惡登牆而摟處。叫呼炫鬻,縣旌自表,非隨和之寶也。暴智耀世,因以幹祿,非仲尼之道也。遊不倫黨,苟以徇己,汗血競時,利合而友。子笑我之沉滯,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先人有則而我弗虧,行有枉徑而我弗隨。臧否在予,唯世所議。固將因天質之自然,誦上哲之高訓;詠太平之清風,行天下之至順。懼吾躬之穢德,勤百畝之不耘。縶餘馬以安行,俟性命之所存。昔孔子起威於夾谷,晏嬰發勇於崔杼;曹劌舉節於柯盟,卞嚴克捷於強御;范蠡錯埶於會稽,五員樹功於柏舉;魯連辯言以退燕,包胥單辭而存楚;唐且華顛以悟秦,甘羅童牙而報趙;原衰見廉於壺飧,宣孟收德於束脯;吳札結信於丘木,展季效貞於門女;顏回明仁於度轂,程嬰顯義於趙武。僕誠不能編德於數者,竊慕古人之所序。”
  • 5.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其辭曰:或説己曰:“《易》稱‘備物致用’,‘可觀而有所合’,故能扶陽以出,順陰而入。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有始有極,爰登其質。今子韞櫝《六經》,服膺道術,歷世而遊,高談有日,俯鈎深於重淵,仰探遠乎九幹,窮至賾於幽微,測潛隱之無源。然下不步卿相之廷,上不登王公之門,進不黨以贊己,退不黷於庸人。獨師友道德,合符曩真,抱景特立,與士不羣。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凡。於時太上運天德以君世,憲王僚而布官;臨雍泮以恢儒,疏軒冕以崇賢;率惇德以厲忠孝,揚茂化以砥仁義;選利器於良材,求鏌鋣於明智。不以此時攀台階,窺紫闥,據高軒,望朱闕,夫欲千里而咫尺未發,蒙竊惑焉。故英人乘斯時也,猶逸禽之赴深林,鰦蚋之趣大沛。胡為嘿嘿而久沉滯也?”
  • 6.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答曰:“有是言乎?子苟欲勉我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古者陰陽始分,天地初制,皇綱雲緒,帝紀乃設,傳序歷數,三代興滅。昔大庭尚矣,赫胥罔識。淳樸散離,人物錯乖。高辛攸降,厥趣各違。道無常稽,與時張弛。失仁為非,得義為是。君子通變,各審所履。故士或掩目而淵潛,或盥耳而山棲;或草耕而僅飽,或木茹而長飢;或重聘而不來,或屢黜而不去;或冒紘以幹進,或望色而斯舉;或以役夫發夢於王公,或以漁父見兆於元龜。若夫紛張貼繷塞路,兇虐播流,人有昏墊之厄,主有疇諮之憂,條垂藟蔓,上下相求。於是乎賢人授手,援世之災,跋涉赴俗,急斯時也。昔堯含戚而皋陶謨,高祖嘆而子房慮;禍不散而曹、絳奮,結不解而陳平權。及其策合道從,克亂弭衝,乃將鏤玄圭,冊顯功,銘昆吾之冶,勒景、襄之鐘。與其有事,則褰裳濡足,冠掛不顧。人溺不拯,則非仁也。當其無事,則躐纓整襟,規矩其步。德讓不修,則非忠也。是以險則救俗,平則守禮,舉以公心,不私其體。”
  • 7.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今聖上之育斯人也,樸以皇質,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為仁。壹天下之眾異,齊品類之萬殊。參差同量,壞冶一陶。羣生得理,庶績其凝。家家有以樂和,人人有以自優。威械臧而俎豆布,六典陳而九刑厝。濟茲兆庶,出於平易之路。雖有力牧之略,尚父之厲,伊、皋不論,奚事範、蔡澤?夫廣廈成而茂木暢,遠求存而良馬縶,陰事終而水宿臧,場功畢而大火入。方斯之際,處士山積,學者川流,衣裳被宇,冠蓋雲浮。譬猶衡陽之林,岱陰之麓,伐尋抱不為之稀,蓺拱把不為之數。伐尋抱不為之稀,蓺拱把不為之數。悠悠罔極,亦各有得。彼採其華,我收其實。舍之則臧,己所學也。故進動以道,則不辭執圭而秉柱國;復靜以理,則甘糟糠而安藜藿。
  • 8.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竇太后臨朝,憲以重戚出內詔命。駰獻書誡之曰:“駰聞交淺而言深者,愚也;在賤而望貴者,惑也;未信而納忠者,謗也。三者皆所不宜,而或蹈之者,思效其區區,憤盈而不能已也。竊見足下體淳淑之姿,躬高明之量,意美志厲,有上賢之風。駰幸得充下館,序後陳。是以竭其拳拳,敢進一言。傳曰:‘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慠。’生富貴而能不驕慠者,未之有也。今寵祿初隆,百僚觀行,當堯舜之盛世,處光華之顯時,豈可不庶幾夙夜,以永眾譽,弘申伯之美,致周邵之事乎?語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昔馮野王以外戚居位,稱為賢臣,近陰衞尉克己復禮,終受多福。郯氏之宗,非不尊也;陽平之族,非不盛也。重侯累將,建天樞,執斗柄。其所以獲譏於時,垂愆於後者,何也?蓋在滿而不挹,位有餘而仁不足也。漢興以後,迄於哀、平,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四人而已。《書》曰:‘鑑於有殷。’可不慎哉!”
  • 9.    《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經籍志四》:後漢長岑長《崔駰集》十卷。
  • 10.    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經籍志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3-27]
  • 11.    馮方. 在古籍西歸中由楊守敬於日本輯回的崔駟《四巡頌》[J].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3(5):33-35.
  • 12.    劉勰.文心雕龍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