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日磾

(東漢中後期大臣)

鎖定
馬日磾(?~194年),字翁叔 [1]  。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市)人。東漢中後期大臣,經學大師馬融之族孫 [2]  (一作族子 [3]  )。
馬日磾年輕時即繼承馬融學説,以才學入仕。曾任諫議大夫,與蔡邕盧植等人東觀校官藏的《五經》記傳,並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後歷任射聲校尉太尉、太常等職。
初平三年(192年),掌權的李傕任命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與太僕趙岐共同出使關東。他到壽春袁術處後,對其多有所求,遭袁術輕鄙,袁術遂奪其符節,來隨意徵辟將士,並企圖強迫馬日磾任其軍師,馬日磾求去不能,憂憤發病,興平元年(194年),卒於壽春
馬日磾與蔡邕等正五經文字,刻《熹平石經》,事見《孔融傳》,亦見於《蔡邕傳》及《隸釋》載漢石經殘文。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錄有馬日磾《集羣書古文》,見於郭恕《汗簡》卷下引五字。 [26] 
全    名
馬日磾
翁叔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扶風茂陵
逝世日期
194年
主要成就
參與校勘熹平石經,補續《東觀漢記
主要作品
東觀漢記》等
官    職
太傅、錄尚書事

馬日磾人物生平

馬日磾頗有才學

馬日磾為著名經學家馬融的族孫 [2]  (一作族子 [3]  ),年輕時已傳承了馬融的學説,並且以才學入仕朝廷 [4]  。曾任諫議大夫光祿大夫,與議郎盧植、議郎蔡邕楊彪等一同在東觀典校官藏的《五經》記傳,並參與補續《東觀漢記 [5] 
熹平四年(175年),馬日磾與光祿大夫楊賜、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蔡邕、張馴韓説太史令單颺等人上奏,指出經學典籍傳習久遠,訛謬的情況日趨嚴重,請求正訂《六經》的文字。漢靈帝同意他們的建議,遂命楊賜等進行校勘,並將校正過的經籍刻於石碑,立在太學之外,作為經籍正本(即著名的《熹平石經》)。 [6] 
光和元年(178年)七月,漢靈帝因此前頻頻發生災異,下詔召馬日磾與議郎蔡邕、張華以及光祿大夫楊賜、議郎、太史令單颺至金商門,入崇德殿,讓中常侍曹節王甫問他們關於災異及消除變故所應當採取的辦法。 [7] 

馬日磾連任三公

中平五年(188年)七月,時為射聲校尉的馬日磾升任太尉 [8]  [27-28]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馬日磾被罷免。 [9]  [29-30] 
初平二年(191年)七月,時任太常的馬日磾轉任太尉。 [10]  [31-32]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呂布等殺死董卓蔡邕因董卓被殺而嘆息,惹怒王允將他收捕下廷尉,士大夫大多都嘗試拯救但不果,馬日磾聽説後急忙前往對王允説:“伯喈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後邊的歷史,讓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一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王允説:“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於後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不穩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聖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馬日磾離去後告訴別人説:“王允大概不能長久於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作,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蔡邕便死在獄中。 [11] 

馬日磾出使關東

初平三年(192年),原董卓部將李傕等人攻陷長安,殺死主政的王允並把持朝政。李傕於同年七月庚子日任命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 [33-34] 
八月,李傕遣馬日磾撫慰天下,以太僕趙岐為副,二人持節安撫關東(函谷關以東),以向關東諸侯示好。馬日磾到洛陽後,上表請趙岐另外出使宣揚國命。 [12-13]  [35-37]  馬日磾自己順道到壽春拜授袁術左將軍、陽翟侯的官爵。 [14]  (另一説馬日磾和趙岐一同到了壽春。 [38] 

馬日磾憂憤而死

馬日磾到壽春後,曾舉薦、徵辟朱治 [15] 孫策 [16] 華歆 [17]  等人為官。馬日磾多次有求於袁術,袁術便輕侮他,藉故問他取符節觀看,趁機搶奪不還,並強迫他辟命自己軍中將士十多人,馬日磾對袁術説:“你先世諸公徵辟掾屬怎麼做?你要催我徵辟,難道認為公府的掾屬可以靠劫迫得到嗎?”馬日磾不能索回符節,於是要求離去,但又被袁術阻止,更試圖強逼馬日磾任其軍師。馬日磾因為他被強搶符節而感到屈辱,於興平元年(194年)在壽春憂憤嘔血而死。 [18-21] 

馬日磾身後議論

建安二年(197年),馬日磾遺體被送回許都,朝廷想加以禮葬,少府孔融議論説:“馬日磾憑上公的尊貴身份,持天子的髦節,奉命處理地方事務,安寧東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補用,馬日磾都是第一個。依附下級,欺騙朝廷,奸詐事君。從前國佐敵晉軍,不為其折服,宜僚當着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難道可以受威脅為藉口嗎?而且袁術越級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與日磾隨從,周旋歷年。《漢律》規定:與罪人往來三天以上,都應該知道他的情況。《春秋》説:魯叔孫得臣死後,因為沒有公開東門襄仲謀逆的罪狀,就沒有書寫他的死期。鄭人討伐幽公,因為子家曾經弒君,眾人就將子家的棺材砍薄。陛下可憐舊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經很寬大了,不應該再加禮。”朝廷採納他的意見。 [22-23]  [40] 
當時,金尚的遺體與馬日磾的遺體一同被送回許都。金尚生前不屈袁術,欲圖逃歸朝廷而被袁術所害。朝廷讚揚他的忠義,下令百官祭弔,並拜他的兒子為郎中。而馬日磾並未得到如此待遇。 [41] 

馬日磾人物評價

孔融:“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節之使,銜命直指,寧輯東夏,而曲媚奸臣,為所牽率,章表署用,輒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 [24] 
《三輔決錄注》:“少傳融業,以才學進。與楊彪、盧植、蔡邕等典校中書,歷位九卿,遂登台輔。” [3]  [39] 
王夫之讀通鑑論》:“馬日磾、趙岐之和解關東也誰遣之?於時李傕、郭氾引兵向闕,種拂戰死,天子步出宣平門,王允宋翼、王弘駢死闕下,宮門之外皆仇敵也,而暇念及於袁、劉、公孫不輯於千里之外邪?故知非獻帝遣之,傕、氾遣之也......嗚呼!日磾、岐為漢之大臣,而受賊之羈絡以聽其頤指,其頑鄙而不知恥,亦至是哉......夫與賊同立於朝,所難者不能自拔耳。二子者,幸而得銜命以出,是温嶠假手以圖王敦之機會也。紹、術、瓚、表雖懷異志,而朱儁曹操劉虞孫策,夫豈不可激厲入援以解天子之困厄。而命之曰和解,則以和解畢事,曾不知有問及中朝者,二子將何辭以答也?故遣日磾、岐者,傕、氾也;奔走於諸將之間,靦顏以嚅囁者,為傕、氾效也;為天下賤,不亦宜乎!” [25] 

馬日磾史料記載

三國志 [42] 
後漢紀 [45] 
後漢書 [43-44] 

馬日磾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馬日磾也有登場。袁紹公孫瓚大戰時,董卓派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齎詔前去勸二人和解。二人答應講和後,馬日磾、趙岐回京覆命。 [46]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列傳第五十下》李賢注引《三輔決錄注》:日磾字翁叔。
  • 2.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族孫日磾,獻帝時位至太傅。
  • 3.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李賢注。
  • 4.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李賢注引趙岐《三輔決錄》:少傳融業,以才學進。
  • 5.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徵歲餘,復徵拜議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韓説等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記》。
  • 6.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説,太史令單颺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
  • 7.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其年七月,詔召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太史令單颺詣金商門,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就問災異及消改變故所宜施行。
  • 8.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秋,七月,以射聲校尉馬日磾為太尉。
  • 9.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漢紀五十一》: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太尉馬日磾免
  • 10.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漢紀五十二》:秋,七月,司空種拂免;以光祿大夫濟南淳于嘉為司空,太尉趙謙罷;以太常馬日磾為太尉。
  • 11.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
  • 12.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漢紀五十二》:秋,七月,庚子,以太尉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詔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杖節鎮撫關東。
  • 13.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及李傕專政,使太傅馬日磾撫慰天下,以岐為副。
  • 14.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以張勳、橋蕤等為大將軍。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以術為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遣太傅馬日磾因循行拜授。術奪日磾節,拘留不遣。
  • 15.    《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時太傅馬日磾在壽春,闢治為掾,遷吳郡都尉。
  • 16.    《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太傅馬日磾杖節安集關東,在壽春以禮闢策,表拜懷義校尉,術大將喬蕤、張勳皆傾心敬焉。
  • 17.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時袁術在穰,留歆。歆説術使進軍討卓,術不能用。歆欲棄去,會天子使太傅馬日磾安集關東,日磾闢歆為掾。
  • 18.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李賢注引《獻帝春秋》:術從日磾借節觀之,因奪不還,條軍中十餘人使促闢之。日磾謂術曰:“卿先代諸公闢士云何?而言促之,謂公府掾可劫得乎?”從術求去,而術不遣,既以失節屈辱憂恚。
  • 19.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初,太傅馬日磾奉使山東,及至淮南,數有意於袁術。術輕侮之。遂奪取其節,求去又不聽,因欲逼為軍帥。日磾深自恨,遂嘔血而斃。
  • 20.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興平元年...太傅馬日磾薨於壽春。
  • 21.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一·漢紀五十三》:日磾頗有求於術。術侵侮之,從日磾借節視之,因奪不還,條軍中十餘人,使促闢之。日磾從術求去,術留不遣,又欲逼為軍師。日磾病其失節,嘔血而死。
  • 22.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及喪還,朝廷議欲加禮。融乃獨議曰:“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節之使,銜命直指,寧輯東夏,而曲媚奸臣,為所牽率,章表署用,輒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昔國佐當晉軍而不撓,宜僚臨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脅為辭!又袁術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隨從,周旋歷歲。《漢律》與罪人交關三日已上,皆應知情。《春秋》魯叔孫得臣卒,以不發揚襄仲之罪,貶不書日。鄭人討幽公之亂,斫子家之棺。聖上哀矜舊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禮。”朝廷從之。
  • 23.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二·漢紀五十四》:馬日磾喪至京師,朝廷議欲加禮,孔融曰:“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節之使,而曲媚奸臣,為所牽率,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脅為辭!聖上哀矜舊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禮。”朝廷從之。
  • 24.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07]
  • 25.    《讀通鑑論·卷九·獻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7]
  • 26.    謝志平著,東漢儒家學者叢考,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06,第206頁
  • 27.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秋七月,射聲校尉馬日磾為太尉。
  • 28.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六月丙寅,風大起折木。太尉樊陵策罷。射聲校尉馬日磾為太尉。
  • 29.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夏四月丙午朔,日有食之。太尉馬日磾免,幽州牧劉虞為太尉。
  • 30.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夏四月,太尉馬日磾罷。
  • 31.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秋七月,司空種拂免,光祿大夫濟南淳于嘉為司空。太尉趙謙罷,太常馬日磾為太尉。
  • 32.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六》:丙寅,太尉趙謙久病策罷。辛酉,太常馬日磾為太尉。
  • 33.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李傕殺司隸校尉黃琬,甲子,殺司徒王允,皆滅其族。丙子,前將軍趙謙為司徒。秋七月庚子,太尉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
  • 3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秋七月,李傕使樊稠至郿葬董卓,大風暴雨,流水入墓,漂其棺槨。庚子,太尉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
  • 35.    《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第九》:八月,遣日磾及太僕趙岐,持節慰撫天下。
  • 3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八月辛未,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太尉。使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持節鎮關東。
  • 37.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及獻帝西都,復拜議郎,稍遷太僕。及李傕專政,使太傅馬日磾撫慰天下,以岐為副。日磾行至洛陽,表別遣岐宣揚國命,所到郡縣,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復見使者車騎。”
  • 3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七》:初,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袁術得據其郡。南陽户口數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徵發無度,百姓苦之。既而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引軍入陳留。曹操、袁紹會擊術,大破之。術將餘眾奔九江,殺揚州刺史陳温,領其州。李傕等欲術為援,因令日磾即拜術為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日磾、趙岐俱在壽春。岐守志不撓,術憚之。日磾頗有求於術,術侵侮之。從日磾借節視之,因奪不還。日磾欲去,術又不遣,病其所守不及趙岐,嘔血而死。
  • 39.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三輔決錄注曰:日磾字翁叔,馬融之族子。少傳融業,以才學進。與楊彪、盧植、蔡邕等典校中書,歷位九卿,遂登台輔。獻帝春秋曰:術從日磾借節觀之,因奪不還,備軍中千餘人,使促闢之。日磾謂術曰:"卿家先世諸公,闢士云何,而言促之,謂公府掾可劫得乎!"從術求去,而術留之不遣;既以失節屈辱,憂恚而死。】
  • 4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於是馬日磾喪還京師,將欲加禮,少府孔融議曰:「日磾以上公之尊,秉旄節之使,銜命直指,寧輯東夏。而曲媚賊臣,為所牽率,章表署用,輒使首名,附下罔上,姦以事君。昔國佐當晉軍而不撓,宜僚臨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不得以見脅為辭。鄭人討幽公之亂,斲子家之棺。聖人哀矜,未忍追治。不宜加禮。」
  • 4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典略曰:元休名尚,京兆人也。尚與同郡韋休甫、第五文休俱著名,號為三休。尚,獻帝初為兗州刺史,東之郡,而太祖已臨兗州。尚南依袁術。術僣號,欲以尚為太尉,不敢顯言,私使人諷之,尚無屈意,術亦不敢強也。建安初,尚逃還,為術所害。其後尚喪與太傅馬日磾喪俱至京師,天子嘉尚忠烈,為之諮嗟,詔百官弔祭,拜子瑋郎中,而日磾不與焉。】
  • 42.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19]
  • 43.    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19]
  • 44.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19]
  • 4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19]
  • 46.    三國演義(第7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3-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