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植

(東漢末年名臣、經學家)

鎖定
盧植(?-192年),字子幹,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1]  東漢末年名臣、經學家 [35] 
盧植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成為鄭玄管寧華歆 [2]  的同門師兄。曾先後擔任九江郡廬江郡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同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盧植被授為北中郎將,率北軍五校將士與張角交戰,將其圍困在廣宗。後被宦官誣陷下獄。皇甫嵩平定黃巾後,推功於盧植,使其復任為尚書。權臣董卓企圖廢黜漢少帝時,百官無人敢有異議,唯有盧植挺身抗辯,險遭董卓殺害。因蔡邕等人相救,僅被免官,隱居上谷軍都山。後被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盧植去世。臨終時僅着一件單衣。 [27]  唐代時配享孔廟 [3] 北宋時被追封為良鄉伯 [4] 
盧植為人剛直,文武兼備,曹操稱讚他“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也” [27]  。元人亦認為他“挾幽朔之氣,高壯質烈力與寇角,以衞君存國為己任”,勇氣堪比古時的“賁育荊諸” [31]  。白馬將軍公孫瓚以及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門下弟子 [37]  。盧植身後,范陽盧氏後來也成為魏晉隋唐的大族。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佚失 [36] 
概述圖來源 [5] 
全    名
盧植
別    名
盧子幹
盧中郎
子幹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涿郡涿縣
逝世日期
192年
主要成就
校勘儒家經典,參與續寫《東觀漢紀》
兩平蠻亂,大破張角
主要作品
《尚書章句》
《三禮解詁》
最高官職
北中郎將尚書
爵    位
良鄉伯(贈)

盧植人物生平

盧植早年經歷

盧植 盧植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不苟合取容,言論切直,不喜歡做辭賦,能飲酒一石。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盧植博古通今,喜歡鑽研儒學經典而不侷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為此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盧植非常敬佩。 [6]  [52] 
盧植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教學,不接受州郡的任命。門下弟子有劉備劉德然公孫瓚高誘等。 [7-9]  [52] 
建寧元年(168年),竇皇后之父竇武因為援立漢靈帝劉宏即位有功,被拜為大將軍,開始掌控朝政,當時竇武想要為其族人封爵,盧植以布衣身份上書給竇武,勸阻竇武封爵,而竇武不聽。後來竇武在當年九月辛亥發生的政變時,因走漏消息政變失敗被殺。 [10] 

盧植文武雙全

此後,州郡屢次徵辟盧植,他都不應。直到建寧(168年-172年)年間,被徵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 [11] 
熹平四年(175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文武兼備,於是拜他為九江郡太守。盧植到任後,很快便平定叛亂。之後,盧植因身體健康原因而辭職。 [12] 
同年,由蔡邕張馴等人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准,並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史稱“熹平石經”或“太學石經”。盧植上書自薦,參與編修。 [13] 
後來,廬江郡發生蠻族叛亂,朝廷因為盧植在九江郡擔任太守時,對當地人有恩威信義,於是拜其為廬江郡太守。盧植深知為政之道,在廬江為政清簡,只是按照大原則辦事而已。 [14] 
一年多後,盧植又被召回朝廷擔任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説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史稱《東觀漢記》)的工作。但靈帝認為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便又拜他為侍中尚書 [15] 

盧植上陳八事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一日,天空發生日食。盧植就此上書,陳説政要,提出八策:
  1. 用良:讓州郡核舉賢良,隨才任用。
  2. 原禁:對黨錮之人多加赦宥
  3. 御癘:安葬無罪被害的宋皇后的親屬。
  4. 備寇:優待侯王之家,以防變亂。
  5. 修體:徵召如鄭玄之類的有才德之人。
  6. 尊堯:按時對郡守刺史進行考績。
  7. 御下:杜絕設宴請託之類的惡習,責成有關部門辦好薦賢之事。
  8. 散利:建議劉宏不再蓄積私財。 [16] 
但靈帝並未採納盧植的建議。 [17] 

盧植受命出征

遊戲三國志系列中的盧植
遊戲三國志系列中的盧植(1張)
光和七年(184年)二月,太平道教主張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天下有八州響應,朝野震動。經四府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靈帝便拜盧植為北中郎將,命護烏桓中郎將宗員任其副手,率領北軍五校(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18] 
盧植連戰連勝,迫使張角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而這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檢查工作,有人勸盧植向左豐行賄,盧植拒絕。左豐沒討到半點好處,於是懷恨在心,六月,左豐返回雒陽後,向靈帝進讒言説:“臣看廣宗縣城很容易攻破,盧植卻按兵不動,難道他是想等老天來誅殺張角嗎?”靈帝大怒,下詔免除盧植的職務,並用囚車押送回雒陽,判處無期徒刑(減死罪一等)。 [19]  朝廷拜董卓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但董卓戰敗獲罪。 [39]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將皇甫嵩統率的另一支政府軍已平定兗州東郡黃巾軍,朝廷則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皇甫嵩不負眾望,最終凱旋而歸。皇甫嵩返回雒陽後,上書給靈帝,將平定冀州黃巾軍的功勞推給盧植,於是盧植官復原職,仍任尚書。 [20] 

盧植不畏強權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駕崩,少帝劉辯即位,大將軍何進掌控朝政,何進聽信袁紹等人的建議,意圖剷除宦官,甚至徵召幷州牧董卓進京,盧植知道董卓必為後患,堅持勸阻道:“誅殺中官,用不着徵外地部隊。而且董卓兇悍,手裏又有精兵,必定不能控制。”可何進不聽。 [21]  [48] 
同年八月,發生政變,何進被殺,袁術等人攻燒宮門,張讓段珪等人對何太后聲稱何進部下謀反,於是帶着太后、劉辯及陳留王劉協出逃,又劫持省內宮屬,走到北宮。盧植持着戈站在閣道窗下,抬起頭指責段珪。段珪等人感到害怕,放開了何太后。 [47]  不久後,袁紹進兵攻殺宦官,張讓、段珪等人帶着劉辯、劉協等幾十人步行出谷門,奔往小平津。當時公卿一同從平樂觀出來,沒有人跟隨劉辯,只有盧植連夜騎馬追到河上,王允又派河南中部掾閔貢跟在盧植後面。盧植、閔貢追上後,責備張讓等人,並斬殺其中幾人,張讓等人都哭泣謝罪,隨即投河而死。 [43-45] 
董卓進京後,掌控朝政。董卓意欲廢黜劉辯,擁立劉協為帝,便召文武百官大會商討,自稱效仿伊尹、霍光之事。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站出來辯駁:“案《尚書》,太甲昏庸,伊尹才把他放到桐宮。昌邑王即位過了二十七日,就犯下一千多條罪狀,霍光才把他廢黜。如今聖上富於春秋,做事從沒有過失,並不能把這兩件事拿來對比。”董卓氣得取消大會,打算將盧植處死,與董卓關係較近的蔡邕為其求情,而議郎彭伯也趕緊出來勸阻董卓説:“夫善人者,天下之紀。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天下之望!如今若殺他,恐怕天下人都會震驚失望。”董卓這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而已。 [22]  [46]  [53-54] 

盧植避居上谷

不久,盧植以年老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返回家鄉涿縣。等董卓批准後,盧植便走小路離開雒陽董卓果然派人追殺而不及。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 [23]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取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 [24] 
初平三年(192年),盧植逝世。臨終前,他讓兒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僅留貼身單衣而已。 [25]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軍北伐烏桓,途經涿郡,派人告知太守:“故北中郎將盧植,享譽海內,為儒學大宗,堪為士人楷模,國家棟梁。在往昔,武王進入殷商都城,首先在商容居住的閭巷,數立牌匾表彰;鄭國大夫子產去世,孔子為此而痛哭流涕。孤來到此州,嘉賞盧植遺風。春秋之義,賢者的後人應該受到禮遇。敬遣丞掾前去,為盧植清掃墳墓,撫卹盧植的子孫,送上微薄禮物,以彰顯賢者懿德。” [26]  [45] 

盧植後世地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廟,其中就包括盧植。 [3]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追封盧植為良鄉伯,仍從祀孔廟。 [4] 

盧植主要影響

盧植在九江、廬江太守任內,曾兩次平定蠻族叛亂。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同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東觀漢記》。
黃巾起義爆發,他率北軍五校將士與張角交戰,將其圍困在廣宗。雖被宦官誣陷下獄,導致未能功成名就,但仍被時人廣泛認為是打敗張角的重要功臣 [38]  [27] 

盧植歷史評價

彭伯:“盧尚書海內大儒,天下之望(一作‘人之望’)也。” [27] 
曹操:“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 [27] 
華歆:“時人説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戰,歸功朱儁張角之捷,本之於盧植,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蓋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誠能不爭天下之所甚重,則怨禍不深矣。” [38] 
司馬彪:“剛毅有大節。” [34] 
  • 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夫蜂蠆起懷,雷霆駭耳,雖(孟)賁、(夏)育、荊(軻)、(專)諸之論,未有不冘豫奪常者也。當植抽白刃嚴閣之下,追帝河津之間,排戈刃,赴戕折,豈先計哉?君子之於忠義,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27] 
  • 子幹兼姿,逢掖臨師。 [27] 
楊堅:“昔漢高欽無忌之義,魏武挹子幹之風,前代名賢,后王斯重。” [28] 
陳普:“泓泓眸子淵亭,不見蛾眉只見經。未似馬家親子婿,終身不踏絳紗庭。” [29] 
陳元靚:“堂堂子幹,斈洞今古。業紹師聞,聘交四府。登朝抗議,排戈赴主。吉禮告成,遂聯圭組。” [30] 
  • 東漢儒者之盛,幾於三代,而王室賴之。安順而下,漢政始紊,時則有袁安楊震;衝質而下,漢遂衰矣,時則有李固杜喬;至乎桓靈,王室若綴旒然,時則有盧植、趙岐,二子歿,而漢室僨矣。植挾幽朔之氣,高壯質烈力與寇角,以衞君存國為己任,有真勇矣。昭烈以門生奮起,豈非義槩所激?問學之淵,有所自邪?……夫蠭蠆起懷,雷霆駭耳。雖賁育荊諸,未有不冘預奪常者。當植抽刃白閣之下,追帝河津之間,排戈刃,赴戕折,豈先計哉!君子之於忠義造次,必於是也。……嗚呼!植岐皆以大儒之資,挺身不撓,扶借王室,鯁拉虎口,嬰其兇鋒,使盼瞠而不敢害,且知畏敬焉。向令一時風節之士,不衂於黨禍,弘毅抗矯,維持皇綱皆如二子,漢室豈遽亡哉! [31] 
  • 中郎儒將,仗鉞討賊。躬蹈白刃,扞難扈蹕。允矣邠卿,屯聯禍嬰。播宣王靈,扶危柱傾。集義養氣,皆為大勇。髣髴孟軻,不啻賈董 [31] 
愛新覺羅·胤禛:“鄭眾、盧植、服虔範寧守一家言。” [32] 

盧植人際關係

盧植親屬

主詞條:范陽盧氏
盧植部分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兒子
盧毓(183-257)
曹魏名臣,官至司空,封容城侯,諡號“成”。
據史書記載,盧植有四子,盧毓為幼子。其中盧毓兩個哥哥因本州亂而死難。 [45]  [49] 
孫子
盧欽(?-278)
西晉時官至尚書僕射。
曹魏時官至泰山郡太守。西晉時官至尚書。
孫女
盧氏
盧毓女,嫁華歆華廙
曾孫
盧藩
盧毓死後嗣封容城侯。
盧欽子。曾任太子舍人,後因殘疾,不再出仕。
盧皓
盧珽子,西晉時官至尚書。
盧志(?-312)
盧珽子,西晉時官至尚書。永嘉之亂時被殺。
表格參考資料 [27]  [34] 

盧植門生

劉備 [37] 

盧植主要作品

盧植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禮記解詁》)二十卷,還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失。 [33]  [36] 
全後漢文》收錄有《始立太學石經上書》《日食上封事》《奏事》《獻書規竇武》《酈文勝誄》等言論。 [33] 

盧植後世紀念

盧植死後,葬在故鄉涿郡。歷代多有名人前來憑弔。金人王寂詩有云:“南台故址今頹然,漢盧植墓疑相傳。”2000年河北省涿州市文物部門在盧家場村北高地發現東漢遺址,經文物勘探發現同時期墓葬,定為盧植墓,建盧氏宗祠。 [40] 

盧植史料記載

關於盧植的生平,主要參見范曄《後漢書·吳延史盧趙列傳》。《三國志·盧毓傳》裴松之注《續漢書》、袁宏《後漢紀·卷二十五》也有記載其事蹟。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27]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裴松之注》 [50] 
《後漢孝靈皇帝紀第二十五》 [51] 

盧植藝術形象

盧植文學形象

電視劇《三國演義》盧植 電視劇《三國演義》盧植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盧植的形象與正史大體相同。他為漢末大儒,名望遠聞於時。劉備曾經從師於他。黃巾起義,盧植奉命鎮壓,以三萬精鋭,包圍了廣宗城張角的十五萬人馬,未見勝負。因拒絕黃門左豐索要賄賂,他被誣陷罷職問罪。 [41]  何進招董卓進京誅宦臣。盧植力諫,何進不聽。於是辭官而去。董卓得政後,盧植又復職,諫阻董卓立獻帝。 [42] 

盧植影視形象

1988年電視劇《貂蟬》(潘迎紫版):王俠飾演盧植;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楊兆泉飾演盧植;
2001年電視劇《呂布與貂蟬》:袁苑飾演盧植。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盧植字子幹,涿郡涿人也。盧植字子幹,涿郡涿人也。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23]
  • 2.    《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九·文部五》引《述徵記》:下相城西北漢太尉陳球墓有三碑,近墓一碑記弟子盧植、鄭玄、管寧、華歆等六十人。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23]
  • 3.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21]
  • 4.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3-21]
  • 5.    至聖先賢半身像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4-03]
  • 6.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少與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於前。植侍講積年,未嘗轉眄,融以是敬之。
  • 7.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學終辭歸,闔門教授。
  • 8.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 9.    《淮南鴻烈解》:自誘之少從故侍中同縣盧君受其句讀,誦舉大義。
  • 10.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時,皇太后父大將軍竇武援立靈帝,初秉機政,朝議欲加封爵。植雖布衣,以武素有名譽,乃獻書以規之曰:植聞嫠有不恤緯之事,漆室有倚楹之戚,憂深思遠,君子之情。夫士立爭友,義貴切磋。《書》陳“謀及庶人”,《詩》詠‘詢於芻蕘’。植誦先王之書久矣,敢愛其言哉!今足下之於漢朝,猶旦之在周室,建立聖主,四海有系。論者以為吾子之功,於斯為重。天下聚目而視,攢耳而聽,謂準之前事,將有景風之祚。尋《春秋》之義,王后無嗣,擇立親長,年均以德,德均則決之卜筮。今同宗相後,披圖案牒,以次建之,何勳之有?豈橫叨天功以為已力乎!宜辭大賞,以全身名。又比世祚不競,仍外求嗣,可謂危矣。而四方未寧,盜賊伺隙,恆嶽、勃碣,特多奸盜,將有楚人脅比,尹氏立朝之變。宜依古禮,置諸子之官,徵王侯愛子,宗室賢才,外崇訓道之義,內息貪利之心,簡其良能,隨用爵之,強幹弱枝之道也。武並不能用。
  • 11.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州郡數命,植皆不就。建寧中,徵為博士,乃始起焉。
  • 12.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熹平四年,九江蠻反,四府選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蠻寇賓服。以疾去官。
  • 13.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時,始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植乃上書曰:臣少從通儒故南郡太守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秕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乏,無力供繕寫上。原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失得,庶裁定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厭抑流俗,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並敦悦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表裏,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後來,以廣聖意。
  • 14.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會南夷反叛,以植嘗在九江有恩信,拜為廬江太守。植深達政宜,務存清靜,弘大體而已。
  • 15.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徵歲餘,復徵拜議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韓説等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記》。帝以非急務,轉為侍中,遷尚書。
  • 16.    後漢演義:誅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賂婦翁嫁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3-21]
  • 17.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光和元年,有日食之異,植上封事諫曰:臣聞《五行傳》“日晦而月見謂之朓,王侯其舒”。此謂君政舒緩,故日食晦也。《春秋傳》曰“天子避位移時”,言其相掩不過移時。而間者日食自巳過午,既食之後,雲霧晻曖。比年地震,彗孛互見。臣聞漢以火德,化當寬明。近色信讒,忌之甚者,如火畏水故也。案今年之變,皆陽失陰侵,消御災兇,宜有其道。謹略陳八事:一曰用良,二曰原禁,三曰御癘,四曰備寇,五曰修禮,六曰遵堯,七曰御下,八曰散利。用良者,宜使州郡核舉賢良,隨方委用,責求選舉。原禁者,凡諸黨錮,多非其罪,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御癘者,宋後家屬,並以無辜委骸橫屍,不得收葬,疫癘之來,皆由於此。宜敕收拾,以安遊魂。備寇者,侯王之家,賦税減削,愁窮思亂,必致非常,宜使給足,以防未然。修禮者,應徵有道之人,若鄭玄之徒,陳明《洪範》,攘服災咎。遵堯者,今郡守刺史一月數遷,宜依黜陟,以章能否,縱不九載,可滿三歲。御下者,請謁希爵,一宜禁塞,遷舉之事,責成主者。散利者,天子之體,理無私積,宜弘大務,蠲略細微。帝不省。
  • 18.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中平元年,黃巾賊起,四府舉植,拜比中郎將,持節,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副,將北軍五校士,發天下諸郡兵徵之。
  • 19.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連戰破賊帥張角,斬獲萬餘人。角等走保廣宗,植築圍鑿塹,造作雲梯,垂當拔之。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勢,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肯。豐還言於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帝怒,遂檻車徵植,減死罪一等。
  • 20.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及車騎將軍皇甫嵩討平黃巾,盛稱植行師方略,嵩皆資用規謀,濟成其功。以其年復為尚書。
  • 21.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帝崩,大將軍何進謀誅中官,乃召幷州牧董卓,以懼太后。植知卓兇悍難制,必生後患,固止之。進不從。
  • 22.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及卓至,果陵虐朝廷,乃大會百官於朝堂,議欲廢立。羣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卓怒罷會,將誅植,語在《卓傳》。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獨上書請之。邕時見親於卓,故往請植事。又議郎彭伯諫卓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 23.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植以老病求歸,懼不免禍,乃詭道從轅出。卓果使人追之,到懷,不及。遂隱於上谷,不交人事。
  • 24.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冀州牧袁紹請為軍師。
  • 25.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冀州牧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卒。臨困,敕其子儉葬於土穴,不用棺槨,附體單帛而已。
  • 26.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建安中,曹操北討柳城,過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閭;鄭喪子產,仲尼隕涕。孤到此州,嘉其餘風。《春秋》之義,賢者之後,宜有殊禮。亟遣丞掾除其墳墓,存其子孫,並致薄,以彰厥德。”
  • 27.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6]
  • 28.    《周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8]
  • 29.    《全宋詩·卷三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6]
  • 30.    《事林廣記後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6]
  • 31.    《續後漢書·卷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5]
  • 32.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33.    《全後漢文·卷八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4-21]
  • 34.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3]
  • 35.    盧植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6]
  • 36.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577
  • 37.    《三國志》卷32《先主傳》:(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 38.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6-16]
  • 39.    《後漢書》卷72《董卓列傳》:中平元年,拜東中郎將,持節,代盧植擊張角於下曲陽,軍敗抵罪。
  • 40.    楊衞東,黃涿生 主編;涿州市旅遊文物局 編.涿州文物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0:53
  • 41.    三國演義:第一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6]
  • 42.    三國演義:第三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6]
  • 43.    《後漢書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餘人。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內。張讓、段圭等困迫,遂將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谷門,奔小平津。公卿並出平樂觀,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夜馳河上,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閔貢隨植後。貢至,手劍斬數人,餘皆投河而死。
  • 44.    《後漢書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尚書盧植追讓、圭等,斬數人,其餘投河而死。
  • 45.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續漢書曰:植字子幹。少事馬融,與鄭玄同門相友。植剛毅有大節,常喟然有濟世之志,不苟合取容,不應州郡命召。建寧中,徵博士,出補九江太守,以病去官。作尚書章句、禮記解詁。稍遷侍中、尚書。張角起,以植為北中郎將徵角,失利抵罪。頃之,復以為尚書。張讓劫少帝奔小平津,植手劍責數讓等,讓等皆放兵,垂泣謝罪,遂自殺。董卓議欲廢帝,眾莫敢對,植獨正言,語在卓傳。植以老病去位,隱居上谷軍都山,初平三年卒。太祖北征柳城,過涿郡,令告太守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乃國之楨幹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閭,鄭喪子產而仲尼隕涕。孤到此州,嘉其餘風。春秋之義,賢者之後,有異於人。敬遣丞掾脩墳墓,並致薄醊,以彰厥德。"植有四子,毓最小。】
  • 46.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遂廢帝為弘農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后。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獻帝紀曰:卓謀廢帝,會羣臣於朝堂,議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陳留王,何如?"尚書盧植曰:"案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餘,故霍光廢之。今上富於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卓怒,罷坐,欲誅植,侍中蔡邕勸之,得免。】
  • 47.    《後漢書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袁術與匡共斫攻之,中黃門持兵守合。會日暮,術因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欲以脅出讓等。讓等入白太后,言大將軍兵反,燒宮,攻尚書闥,因將太后、天子及陳留王,又劫省內官屬,從複道走北宮。尚書盧植執戈於閣道窗下,仰數段圭。段圭等懼,乃釋太后。太后投閣得免。
  • 48.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紹聞之懼,復説進曰:「形勢已露,將軍何不早決?事久變生,復為竇氏矣。」於是進以紹為司隸校尉,王允為河南尹,乃召武猛都尉丁原、幷州刺史董卓將兵向京師,以脅太后,尚書廬植以為:「誅中官,不足外徵兵,且董卓兇悍,而有精兵,必不可制。」進不從。
  • 49.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盧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於世。毓十歲而孤,遇本州亂,二兄死難。
  • 50.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0]
  • 51.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0]
  • 52.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植字子幹,涿人也。師事扶風馬融,與北海鄭玄友善,所學不守章句,皆研精其旨。身長八尺二寸,剛毅多大節,嘗喟然有濟世之志,不苟合取容,言論切直,不好文辭。飲酒至一石而不亂。融妃後家,絲竹歌舞者不絕於前,植侍坐,數年,目未嘗一眄。融以是尤敬異之。學終辭歸,闔門教授,不應州郡之命。建寧中徵為博士,補九江,廬江太守,為政務在清凈,弘大體而已。病去官,徵拜議郎,與蔡邕、楊彪等並在東觀,補續漢記。植將終,敕其子斂具單衣,葬以土穴,其子從之。
  • 53.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引魏明帝《先賢傳》曰:盧植字子幹,拜侍中。逆臣董卓議欲廢帝,羣僚之士惟卓是順,獨植正色。卓遂大怒,欲害植。議郎彭伯羣與卓親,入為卓議曰:"夫善人者,天下之紀。盧侍中海內大儒,天下之望。今先害之,則天下怖。"卓遂止。
  • 54.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九月甲戌,卓大會羣臣於崇德殿。卓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治也。今皇帝闇弱,不可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陳留王何如?」公卿已下,皆惶恐不敢對。盧植對曰:「按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又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條,是以霍光廢之。今上富於春秋,行未有失,此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欲誅植。議郎彭伯諫曰:「盧尚書海內大儒,天下之望也。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卓乃止。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