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賜

鎖定
楊賜(?-185年11月4日 [1]  ),字伯獻(一作伯欽、子獻)。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東漢時期名臣,祖父楊震、父親楊秉均官至太尉
楊賜出身弘農楊氏,少時研習儒學,常隱居教授弟子,不應州郡禮命。後為大將軍梁冀所徵辟,又出任陳倉令,因病未就職,連辭三公禮命。後以高第侍中越騎校尉建寧元年(168年),於華光殿侍講,教授漢靈帝劉宏。歷任少府光祿勳司空,因災異被罷免。建寧三年(169年),拜光祿大夫,又升為司徒,因直言勸諫被免。光和元年(178年),因屢現災異,與議郎蔡邕等入金商門,陳述時事。後為國三老,轉任少府、光祿勳、太常等職。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黃巾起義爆發後,楊賜因與靈帝爭辯而被罷免。靈帝移居南宮時,得到楊賜在事前關於防範起義的上書,於感悟之下封其為臨晉侯。又拜尚書令廷尉,楊賜推辭,以特進回府。
中平二年(185年),楊賜再任司空,不久即去世。獲贈驃騎將軍諡號“文烈” [2] 
概述圖片來源: [3] 
字伯獻,一作伯欽、子獻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弘農郡華陰縣
逝世日期
185年11月4日
主要成就
預言黃巾,屢諫靈帝;參與校勘熹平石經
主要作品
《蛇變上封》《虹蜺對》
本    名
楊賜
官    職
太尉司空
爵    位
臨晉侯
諡    號
文烈
追    贈
驃騎將軍

楊賜人物生平

楊賜出身名門

楊賜的祖父楊震、父親楊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聞名,又精通儒學,因而有許多門生,擁有很高的名望。 [4]  楊賜少年時便傳承家學,研習儒術,常常隱居教授門生子弟,州郡屢次禮命都不接受。 [5]  據《後漢書·桓榮傳》記載,楊賜亦曾師從太尉桓焉 [6] 
後來,才受大將軍梁冀的徵辟,但楊賜並不以此為榮,反而不大願意。出任為陳倉令,因為疾病沒有赴任。朝廷派公車特徵也不到,又屢次推辭三公的禮命。後來才以司空所舉高第,遷為侍中越騎校尉 [7] 

楊賜華光侍講

建寧元年(168年),當時年幼的漢靈帝應當學習儒術,於是下詔給太傅胡廣三公,要求他們選精通《歐陽尚書》、《桓君大小太常章句》而素有盛名的人,三公因此舉薦楊賜,於是以楊賜及劉寬張濟於華光殿中侍講,以教授靈帝。後遷任少府光祿勳 [8] 

楊賜直言無諱

建寧二年(169年),當時青蛇出現在御座,靈帝詢問楊賜緣由,楊賜於是封書上奏直引典故劾奏內官 [9] 
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出任司空。同年七月,楊賜被罷免,改任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光祿大夫原秩為二千石,此為加秩,是給楊賜的特殊禮遇)。 [10] 
熹平四年(175年),楊賜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張馴、韓説、太史令單颺等人上奏,指出經學典籍傳習久遠,訛謬的情況日趨嚴重,請求正訂《六經》的文字。靈帝同意他們的建議,遂命蔡邕等進行校勘,並將校正過的經籍刻於石碑,立在太學之外,作為經籍正本,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 [11-12] 
熹平五年(176年),代袁隗司徒,當時朝廷授人爵位,沒有次序,而靈帝非常喜愛遊玩。楊賜因此上書勸諫,言辭懇切。後來因為徵辟黨人而被罷免,又拜光祿大夫。 [13] 
光和元年(178年),嘉德殿在白天出現明暗兩道彩虹,靈帝厭惡這種天象,引見楊賜及議郎蔡邕等人入金商門崇德署商議此事,使中常侍曹節、王甫主持問詢。楊賜仰天而嘆,答道:“我每次讀到張禹傳,沒有一次不感到憤怒嘆息的,張禹既不能竭力盡忠,暢言治國之道,反而留心自己的幼子,乞求讓他女婿由遠地調回近任。朱遊想得到尚方斬馬劍來處治他,確實有理由。我憑藉淺薄學識,受任先帝之末,世代受寵,無以報國。學淺而以要事相問,想要死而後已。”楊賜於是上疏極言陳説時事,彈劾受寵的樂松等人逢迎帝意,不務正業,並請求斥退妄臣。 [14] 
奏疏上呈後,被曹節偷看,不和其意。事後,蔡邕因直言而被流放朔方,楊賜因帝師身份,得以免咎。同年冬,靈帝前往太學行禮,以楊賜為三老。後再遷少府、光祿勳。 [15] 
光和二年(179年)十二月,因司徒劉郃於十月為宦官誣陷下獄死,因此以楊賜再次出任司徒。靈帝想造畢圭靈琨苑,楊賜又上書勸諫。但因侍中任芝、中常侍樂松認為可造,於是靈帝下詔建苑。 [16] 
光和三年(180年)九月,楊賜因病被罷免。不久,拜太常,並賜御府衣一套。 [17] 

楊賜疏陳黃巾

光和五年(182年),楊賜接替許戫太尉 [18]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楊賜受詔入宮與羣臣議論此事。但他因懇言諫靈帝而違逆靈帝,靈帝於是以發生起義為藉口將其罷免。 [19] 
張角未起義前,利用旁門左道來扇動誘惑百姓,天下人紛紛扶老攜幼前往歸附。楊賜時任司徒,與掾屬劉陶商議道:“張角等人逢大赦也不思悔悟,反而變本加厲,如今若是下令州郡逮捕討伐,恐怕會引起更大的騷亂,加速禍患形成。應該嚴令刺史及二千石(泛指郡太守、國相、都尉等),簡選流民,派人將其送回原籍,藉機削弱其黨羽,然後誅其首領,可不費力平定,你看如何?”劉陶答道:“這就是孫子所説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楊賜於是上書陳説此計,恰好他被罷免,此疏便被留在宮中。 [20] 
靈帝移居南宮時,看到了此疏,感悟之下,下詔封楊賜臨晉侯,食邑一千五百户。當初,楊賜與劉寬張濟一道為靈帝講學,他認為不應自己一人受封,於是上書請求分出食邑給劉寬、張濟,靈帝於是封二人及其子爵位。不久後,楊賜又擔任尚書令,數日後出任廷尉,楊賜以自己並非世代法家出身,於是堅決推辭。靈帝命其以特進身份回府。 [21] 

楊賜倍極哀榮

中平二年(185年)九月,楊賜接替張温,再次出任司空。 [22] 
同年十月,楊賜去世。靈帝身穿喪服,三天不上朝,贈東園棺槨、衣物,賜錢三百萬、布五百匹。並下詔哀悼,命左中郎將郭儀為使持節追贈楊賜驃騎將軍司空印綬。等到安葬時,靈帝命侍御史持節送葬,蘭台令史十人遣羽林騎士輕車介士,前後都奏響鼓吹,又下令驃騎將軍下屬及司空儀仗隊伍送葬至墓地。公卿以下都參加了葬禮。賜諡號文烈。以其子楊彪襲爵。次年的小祥祭,公卿又參加了。 [1]  [23] 
蔡邕撰有一篇《太尉楊賜碑》,存於《蔡中郎集》及《全後漢文》。 [24] 

楊賜人物評價

劉宏:①故司空臨晉侯賜,華嶽所挺,九德純備,三葉宰相,輔國以忠。朕昔初載,授道帷幄,遂階成勳,以陟大猷。師範之功,昭於內外,庶官之務,勞亦勤止。 [25]  ②大司馬楊賜,敦德允元,忠愛恭懿,親以尚書侍進。累評張角始謀,禍釁未彰。賜陳便宜,欲緩誅夷。令德既光,嘉謀恆然。 [26] 
蔡邕:①赫赫烈侯,卓爾超倫。於唯楊公,乃華降神。故能明哲,德亞聖人。受茲介福,位極人臣。包羅五典,本道根真。為國之師,誨尚經文。頻歷鄉校,五登鼎鉉。建名著忠,確越前賢。攘災興化,蝥賊不臻,風雨有時,履獲有年。三葉宰相,應祚於天。臨晉是侯,子子孫孫。億兆不窮,如山之堅。四時潔祠,以承奉尊。祀事孔明,奉亡如存。馥馥芬芬,以尉顯魂。②巍巍聖猷,匪師不昭。士子困蒙,匪師不教。於皇文父,邈哉伊超。如玉之固,如嶽之喬。鑽之斯堅,仰之彌高。示我顯德,授我無隱。正席傅道,承帝之問。誨茲一人,萬邦作順。微微我徒,實賴遺訓。文武作式,元勳既奮。光啓爵土,垂統末胤。存榮亡哀,沒而不泯。③天鑑有漢,誕生元輔。世作三事,勳在王府。乃及伊公,克光前矩。悉必畢力,胤其祖武。化洽羣生,澤沾區宇,帝曰文烈,朕嘉君功,為邑河渭,建茲土封。申備九錫,以祚其庸。位此特進,於異羣公。昔在申、呂,匡佐周宣。嵩山作頌,《大雅》揚言。今我文烈,帝載用熙。參光日月,比功四時。身沒名存,永世慕思。 [24] 
范曄:楊氏載德,仍世柱國。……賜亦無諱,彪誠匪忒。 [25] 
關構:霍光為宣成,孔光為簡烈,中代之勳德也;劉寬為昭烈,楊賜為文烈,東都之鼎臣也。 [27] 
劉克莊:邕集十卷,大半為人作碑版,如橋玄、楊秉、楊賜,皆名臣。 [28] 
蔣一葵:楊震畏四知,楊秉三不惑,楊賜議論切直,楊彪名震四海,孔融稱為“四世清”。 [29] 
姚之駰:固世篤忠貞,而帝之待師傅,其恩禮亦備至矣。如所言不聽何? [30] 
李慈銘:按《靈帝本紀》,光和元年初開西邸責官,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至中平六年靈帝崩,其間十二年中,……其中(為三公者)或惟楊賜、劉寬,以侍講之恩,尊同帝師,不必以禮錢進,他人未必不由乎此。 [31] 
袁行霈:楊賜有清操懿德,深通《尚書》,(蔡邕所撰)碑文也就本於經術,氣象淵靜。 [32] 

楊賜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有《蛇變上封》、《上言願減賜户以封劉寬張濟》、《上疏諫封爵過差遊觀無度》、《上書諫作林泉畢圭苑》、《虹蜺對》、《虎見平樂觀又見憲陵對》、《與王允書》。 [33] 

楊賜親屬成員

楊賜宗親

  • 十世祖
楊喜,字幼羅,因追殺項羽有功,封赤泉侯。
  • 六世祖
楊敞,漢昭帝時為丞相,封安平侯。
  • 曾祖
楊寶:楊賜曾祖。大儒,隱居不仕。
  • 祖父
楊震,字伯起。仕至太尉。
  • 父親
楊秉,字叔節。官至太尉。 [38] 
  • 兒子
楊彪,字文先。官至太尉。在曹魏拜光祿大夫、班亞三司。 [38] 
  • 孫子
楊修,字德祖。官至丞相主簿,後為曹操所殺。
  • 曾孫
楊囂,楊修之子,西晉泰始(266年—274年)初年任典軍將軍,早卒。 [34] 
  • 玄孫
楊準,字始丘,楊囂之子,晉惠帝末年任冀州刺史。 [35] 
  • 五世孫
  1. 楊嶠,字國彥,楊準之子。 [36] 
  2. 楊髦,字士彥,楊準之子。 [36] 
  3. 楊俊,字惠彥,楊準之子,楊嶠之弟,官至太傅掾屬 [36] 

楊賜姻親

夫人
桓氏,桓曄姑母。 [37] 
侄兒
桓曄(本名桓嚴),字文林,東漢名士。 [37] 

楊賜史料記載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八·漢紀五十》冬,十月,庚寅,臨晉文烈侯楊賜薨。
  • 2.    《諡法考》曰: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業曰烈。
  • 3.    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餘姚楊氏宗譜》。
  • 4.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
  • 5.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少傳家學,篤志博聞。常退居隱約,教授門徒,不答州郡禮命。
  • 6.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弟子傳業者數百人,黃瓊、楊賜最為顯貴。
  • 7.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出除陳倉令,因病不行。公車徵不至,連辭三公之命。後以司空高第,再遷侍中、越騎校尉。
  • 8.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建寧初,漢靈帝當受學,詔太傅、三公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舉賜,乃侍講於華光殿中。遷少府、光祿勳。
  • 9.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熹平元年,青虵見御坐,帝以問賜,賜上封事曰:臣聞和氣致祥,乖氣致災,休徵則五福應,咎徵則六極至。夫善不妄來,災不空發。王者心有所惟,意有所想,雖未形顏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陰陽為其變度。以此而觀,天之與人,豈不符哉?《尚書》曰:“天齊乎人,假我一日。”是其明徵也。夫皇極不建,則有蛇龍之孽。《詩》雲:“惟虺惟蛇,女子之祥。”故《春秋》兩蛇鬥於鄭門,昭公殆以女敗;康王一朝晏起,《關雎》見幾而作。夫女謁行則讒夫昌,讒夫昌則苞苴通,故殷湯以之自戒,終濟亢旱之災。惟陛下思乾剛之道,別內外之宜,崇帝乙之制,受元吉之祉,抑皇甫之權,割豔妻之愛,則蛇變可消,禎祥立應。殷戊、宋景,其事甚明。
  • 10.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熹平二年,代唐珍為司空,以災異免。復拜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
  • 11.    楊賜  .渭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3-09-28]
  • 12.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説,太史令單颺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
  • 13.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五年,代袁隗為司徒。是時朝廷爵授,多不以次,而帝好微行,遊幸外苑。賜復上疏曰:臣聞天生蒸民,不能自理,故立君長使司牧之,是以唐、虞兢兢業業,周文日昊不暇,明慎庶官,俊乂在職,三載考績,以觀厥成。而今所序用無佗德,有形勢者,旬日累遷,守真之徒,歷載不轉,勞逸無別,善惡同流,《北山》之詩,所為訓作。又聞數微行出幸苑囿,觀鷹犬之勢,極遊之荒,政事日墮,大化陵遲。陛下不顧二祖之勤止,追慕五宗之美蹤,而欲以望太平,是由曲表而欲直景,卻行而求及前人也。宜絕慢傲之戲,念官人之重,割用板之恩,慎貫魚之次,無令醜女有四殆之嘆,遐邇有憤怨之聲。臣受恩偏特,忝任師傅,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謹自手書密上。後坐闢黨人免。復拜光祿大夫。
  • 14.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光和元年,有虹蜺晝降於嘉德殿前,帝惡之,引賜及議郎蔡邕等入金商門崇德署,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問以祥異禍福所在。賜仰天而嘆,謂節等曰:“吾每讀《張禹傳》,未嘗不憤恚嘆息,既不能竭忠盡情,極言其要,而反留意少子,乞還女婿。朱遊欲得尚方斬馬劍以理之,固其宜也。吾以微薄之學,充先師之末,累世見寵,無以報國。猥當大問,死而後已。”乃書對曰:臣聞之經傳,或得神以昌,或得神以亡。國家休明,則鑑其德;邪辟昏亂,則視其禍。今殿前之氣,應為虹蜺,皆妖邪所生,不正之象,詩人所謂蝀者也。於《中孚經》曰:“蜺之比,無德以色親。”方今內多嬖倖,外任小臣,上下並怨,喧譁盈路,是以災異屢見,前後丁寧。今復投蜺,可謂孰矣。案《春秋讖》曰:“天投蜺,天下怨,海內亂。”加四百之期,亦復垂及。昔虹貫牛山,管仲諫桓公無近妃宮。《易》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今妾媵嬖人閹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又鴻都門下,招會羣小,造作賦説,以蟲篆小技見寵於時,如兜、共工更相薦説,旬月之間,並各拔擢,樂松處常伯,任芝居納言。郄儉、梁鵠俱以便辟之性,佞辨之心,各受豐爵不次之寵,而令搢紳之徒委伏田畝,口誦堯、舜之言,身蹈絕俗之行,棄捐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從小人之邪意,順無知之私慾,不念《板》、《蕩》之作,虺蜴之誡。殆哉之危,莫過於今。幸賴皇天垂象譴告。《周書》曰:“天子見怪則修德,諸侯見怪則修政,卿大夫見怪則修職,士庶人見怪則修身。”惟陛下慎經典之誡,圖變復之道,斥遠佞巧之臣,速徵鶴鳴之士,內親張仲,外任山甫,斷絕尺一,抑止遊,留思庶政,無敢怠遑。冀上天還威,眾變可弭。老臣過受師傅之任,數蒙寵異之恩,豈敢愛惜垂沒之年,而不盡其慺慺之心哉!
  • 15.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書奏,甚忤曹節等。蔡邕坐直對抵罪,徙朔方。賜以師傅之恩,故得免咎。其冬,行辟雍禮,引賜為三老。復拜少府、光祿勳。
  • 16.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代劉郃為司徒。帝欲造畢圭靈琨苑,賜復上疏諫曰: 竊聞使者並出,規度城南人田,欲以為苑。昔先王造囿,裁足以修三驅之禮,薪萊芻牧,皆悉往焉。先帝之制,左開鴻池,右作上林,不奢不約,以合禮中。今猥規郊城之地,以為苑囿,壞沃衍,廢田園,驅居人,畜禽獸,殆非所謂'若保赤子'之義。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順四節也,宜惟夏禹卑宮,太宗露台之意,以尉下民之勞。 書奏,帝欲止,以問侍中任芝、中常侍樂松。松等曰:“昔文王之囿百里,人以為小;齊宣五里,人以為大。今與百姓共之,無害於政也。”帝悦,遂令築苑。
  • 17.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四年,賜以病罷。居無何,拜太常,詔賜御府衣一襲,自所服冠幘綬,玉壺革帶,金錯鈎佩。
  • 18.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五年冬,復拜太尉。
  • 19.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中平元年,黃巾賊起,賜被召會議詣省,切諫忤旨,因以寇賊免。
  • 20.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先是,黃巾帥張角等執左道,稱大賢,以誑百姓,天下繦負歸之。賜時在司徒,召掾劉陶告曰:“張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討,恐更騷擾,速成其患。且欲切敕刺史、二千石,簡別流人,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後誅其渠帥,可不勞而定,何如?”陶對曰:“此孫子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廟勝之術也。”賜遂上書言之。會去位,事留中。
  • 21.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后帝徙南宮。閲錄故事,得賜所上張角奏及前侍講注籍,乃感悟,下詔封賜臨晉侯,邑千五百户。初,賜與太尉劉寬、司空張濟併入侍講,自以不宜獨受封賞,上書願分户邑於寬、濟。帝嘉嘆,復封寬及濟子,拜賜尚書令。數日出為廷尉,賜自以代非法家,言曰:“三後成功,惟殷於民,皋陶不與焉,蓋吝之也。”遂固辭,以特進就第。
  • 22.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二年九月,復代張温為司空。
  • 23.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其月薨。天子素服,三日不臨朝,贈東園梓器服,賜錢三百萬,布五百匹。策曰:“故司空臨晉侯賜,華嶽所挺,九德純備,三葉宰相,輔國以忠。朕昔初載,授道帷幄,遂階成勳,以陟大猷。師範之功,昭於內外,庶官之務,勞亦勤止。七在卿校,殊位特進,五登袞職,弭難寧。雖受茅土,未答厥勳,哲人其萎,將誰諮度!朕甚懼焉。禮設殊等。物有服章。今使左中郎將郭儀持節追位特進,贈司空驃騎將軍印綬。”及葬,又使侍御史持節送喪,蘭台令史十人發羽林騎輕車介士,前後部鼓吹,又敕驃騎將軍官屬司空法駕,送至舊塋。公卿已下會葬。諡文烈侯。子楊彪嗣。及小祥,又會焉。
  • 24.    《全後漢文·卷七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2-07]
  • 25.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17]
  • 26.    《全後漢文·卷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2-07]
  • 27.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8-23]
  • 28.    《後村詩話·卷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2-24]
  • 29.    《堯山堂外紀·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24]
  • 30.    《後漢書補逸》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24]
  • 31.    《越縵堂讀書記》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2-24]
  • 32.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
  • 33.    《全後漢文·卷五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2-07]
  • 34.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裴松之注引《世語》:(楊)修子囂,囂子準,皆知名於晉世。囂,泰始初為典軍將軍,受心膂之任,早卒。
  • 35.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裴松之注引《世語》:準字始丘,惠帝末為冀州刺史。
  • 36.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裴松之注引荀綽《冀州記》:(楊)準子嶠字國彥,髦字士彥,併為後出之俊。
  • 37.    《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桓曄)姑為司空楊賜夫人。
  • 38.    清白傳家久 紅色繼世長——專訪東漢"四知先生"楊震後裔---中國文明網  .其他.2022-10-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