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滔

鎖定
伏滔(約317-396年),字玄度,平昌郡安丘縣(今山東省安丘市)人。東晉時期大臣、學者,侍中伏系之的父親。
秀才出身,遷大司馬(桓温)行參軍,深得禮遇。參與平定壽陽袁真之亂,遷永世縣令,冊封聞喜縣侯。遷徵西(桓豁)參軍、華容縣令。
孝武帝即位,擔任著作郎、青州大中正,加號遊擊將軍太元二十一年,卒於任上,贈秘書監
本    名
伏滔
玄度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平昌安丘
出生日期
317年
逝世日期
396年
主要成就
平定袁真之亂 專掌國史

伏滔人物評價

伏滔有才學,少知名。州舉秀才,闢別駕,皆不就。大司馬桓温以為參軍,每宴集,必命滔從。桓温平壽陽,滔以功封侯,除永世令。太元中,拜著作郎,領本州大中正遊擊將軍,卒於任上。 [1] 

伏滔親屬成員

兒子:伏系之黃門郎侍中、尚書、光祿大夫

伏滔史料記載

伏滔,字玄度, [1]  平昌安丘人。有才學,少知名。州舉秀才,闢別駕,皆不就。大司馬桓温引為參軍,深加禮接,每宴集之所,必命伏滔同遊。從伐袁真,至壽陽,以淮南屢叛,著論二篇,名曰《正淮》。
壽陽平,以功封聞喜縣侯,除永世縣令。温薨,徵西將軍桓豁引為參軍,領華容令。太元中,拜著作郎,專掌國史,領青州大中正。孝武帝嘗會於西堂,滔豫坐,還,下車先呼子系之謂曰:「百人高會,天子先問伏滔在坐不,此故未易得。為人作父如此,定何如也。遷遊擊將軍著作如故。卒官。

伏滔主要作品

著有個人文集十一卷,如今不存。
《正淮》: [2]  淮南者,三代揚州之分也。當春秋時,吳、楚、陳、蔡之與地。戰國之末,楚全有之,而考烈王都焉。秦並天下,建立郡縣,是為九江。劉項之際,號曰東楚。爰自戰國至於晉之中興,六百有餘年,保淮南者九姓,稱兵者十一人,皆亡不旋踵,禍溢於世,而終莫戒焉。其天時歟,地勢歟,人事歟。何喪亂之若是也。試商較而論之。
夫懸象著明,而休徵表於列宿;山河衿帶,而地險彰於丘陵;治亂推移,而興亡見於人事。由此而觀,則兼也必矣。昔妖星出於東南而弱楚以亡,飛孛橫於天漢而劉安誅絕,近則火星晨見而王凌首謀,長彗宵暎而毋丘襲亂。斯則表乎天時也。彼壽陽者,南引荊汝之利,東連三吳之富;北接梁宋,平塗不過七日;西援陳許,水陸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內保淮肥之固。龍泉之陂,良疇萬頃,舒六之貢,利盡蠻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山湖藪澤之隈,水旱之所不害,土產草滋之實,荒年之所取給。此則系乎地利乎也。其俗尚氣力而多勇悍,其人習戰爭而貴詐偽,豪右併兼之門,十室而七;藏甲挾劍之家,比屋而發。然而仁義之化不漸,刑法之令不及,所以屢多亡國也。
昔考烈以衰弱之楚屢遷其都,外迫強秦之威,內遘陽申之禍,逃死劫殺,三世而滅。黥布以三雄之選,功成垓下,淮陰既囚,梁越受戮,嫌結震主之威,慮生同體之禍,遂謀圖全之計,庶幾後亡之福,眾潰於一戰,身脂於漢斧。劉長支庶,奄王大國,承喪亂之餘,御新化之俗,無德而寵,欲極禍發。王安內懷先父之憾,外眩奸臣之説,招引賓客,沈溺數術,藉二世之資,恃戈甲之盛,屈強江淮之上,西向而圖宗國,言未絕口,身嗣俱滅。李憲因亡新之餘,袁術當衰漢之末,負力幸亂,遂生僭逆之計,建號九江,稱制下邑,狼狽奔亡,傾城受戮。及至彥雲、仲恭、公休之徒,或憑宿名,或怙前功,握兵淮楚,力制東夏,屬當多難之世,仍值廢興之會,謀非所議,相系禍敗。祖約助逆,身亡家族。彼十亂者,成乎人事者也。然則侵弱昏迷,以至絕滅,亡楚當之。恃強畏逼,遂謀叛亂,黥布有焉。二王遘逆,寵之之過也。公路僭偽,乘釁之盜也。二將以圖功首難,士少以驕矜樂禍。本其所因,考其成跡,皆寵盛禍淫,福過災生,而制之不漸,積之有由也。
昔高祖之誅黥布也,撮三策之要,馳赦過之書,乘人主之威以除逆節之虜,然猶決戰陳都,暴屍橫野,僅乃克之,害亦深矣。長安之謀,雖兵未交於山東,禍未遍於天下,而馳説之士與闔境之人幽囚誅放者,亦已眾矣。光武連兵於肥舒,魏祖馳馬於蘄苦,而廬九之間流溺兵兇者十而七八焉。夫王凌面縛,得之於砎石;仲恭接刃,成之於後覺也。而高祖以之宵征,世宗以之發疾,豈不勤哉。文皇挾萬乘之威,杖伊周之權,內舉京畿之眾,外徵四海之鋭,雲合雨集,推鋒以臨淮浦,而誕欽晏然,方嬰城自固,憑軾以觀王師。於是築長圍,起棼櫓,高壁連塹,負戈擊柝以守之。自夏及春,而後始知亡焉。然則屠城之禍,其可極言乎。約之出奔,淮左為墟,悲夫。
信哉魯哀之言,夫生乎深宮,長於膏梁,憂懼不切於身,榮辱不交於前,則其仁義之本淺矣。奉以南面之尊,藉以列城之富,宅以制險之居,養以眾強之盛,而無德以臨之,無制以節之,則厭溢樂禍之心生矣。夫以昏主御奸臣,利甲資堅城,偽令行於封內,邪惠結於人心,乘間幸濟之説日交於側,猾詐錮咎之羣各馳於前,見利如歸,安在其不為亂乎。況乘舊寵,挾前功,畏逼懼亡,以謀圖身之舉者,望其俯首就羈,不亦迂哉。《易》稱「履霜堅冰,馴致之道,蓋言漸也。嗚呼。斯所以亂臣賊子亡國覆家,累世而不絕者歟。
昔先生之宰天下也,選於有德,訪之三吏,正其分位,明其等級,畫之封疆,宣之政令,上下有序,無僭差之嫌,四人安業,無併兼之國。三載考陟,功罪不得逃其跡,九伐時修,刑賞無所謬其實。令之有漸,軌之有度,寵之有節,權不外授,威不下黷,所以杜其萌際,重其名器,深根固本,傳之百世。雖時有盛衰,弱者無所懼其亡;道有興廢,強者不得資其弊。夫如是,將使天下從風,穆然軌道,慶自一人,惠流萬國,安有向時之患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