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柯亭笛

鎖定
傳為漢蔡邕柯亭竹所制的笛子。後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
中文名
柯亭笛
外文名
KeTing flute
拼    音
kē tíng dí
出    處
《晉書·桓伊傳》

柯亭笛詳細釋義

柯亭笛典源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下〉~2003~
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説等撰補後漢記,會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及宥邕還本郡。邕自徙及歸,凡九月焉。將就還路,五原太守王智餞之。酒酣,智起舞屬邕,邕不為報。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貴驕,慚於賓客,詬邕曰:「徒敢輕我!」邕拂衣而去。智銜之,密告邕怨於囚放,謗訕朝廷。內寵惡之。邕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依太山羊氏,積十二年,在吳。唐·李賢注引張騭《文士傳》曰:「邕告吳人曰:『吾昔嘗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椽竹東閒第十六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伏滔〈長笛賦序〉雲「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奇聲獨絕」也。 [1] 
《晉書·桓伊傳》:“﹝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柯亭笛典源譯文

蔡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説等撰補《後漢記》,正遭流放,沒有來得及寫成。因此上書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附在書尾。帝愛蔡邕才高,正好第二年國家大赦,於是寬免蔡邕罪,准許他返回原籍,蔡邕自放逐至回,共九個月。正準備啓程回郡的時候,五原太守王智送行。酒喝夠了,王智起舞勸蔡邕,蔡邕不理他。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本來很驕貴,失了面子,為賓客所笑,就破口罵蔡邕説“:罪犯敢輕侮我!”蔡邕振衣而去。王智恨了他,密告蔡邕因囚放懷怨,誹謗朝廷。皇上寵幸的人也都惡了他。蔡邕考慮終不免於害死,於是逃命江海,遠走吳會,往來依靠泰山羊氏,積十二年,在吳。 [2] 

柯亭笛釋義

漢代音樂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製笛,其音色優美,後人贊好笛子謂:“柯亭笛”。亦省作“ 柯笛 ”、“ 柯亭 ”。 柯亭,古地名勝。在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一名“千秋亭”,又名“高遷亭”。

柯亭笛運用示例

李縠浙東罷府西歸酬別張廣文皮先輩陸秀才》詩:“ 蘭亭 舊趾雖曾見, 柯 笛遺音更不傳。”
辛文房 《唐才子傳·温庭筠》:“﹝ 温庭筠 ﹞善鼓琴吹笛,雲:‘有弦即彈,有孔即吹,何必爨桐與柯亭也。’”
納蘭性德水龍吟·題文姬圖》詞:“須知名士傾城,一般易到傷心處。柯亭向絕,四弦才斷,惡風吹去。” [1] 

柯亭笛故事

漢朝光和元年,蔡邕奉漢靈帝之命,發表了對國家大事的評説,觸犯了宦官被判罪充軍,流放到千里冰封的遙遠的北國去。不久,朝庭大赦,蔡邕獲釋回家。全家大小離開荒涼的雪原,跋涉來到五原地帶,不料又得罪了當時的太守王智,只好轉道南行,過着無家可歸的流浪生活。沒料到在這流浪時期,竟製作成了兩件流傳於世的古樂器——“柯亭笛”和“焦尾琴”。
蔡邕全家到了會稽高遷。這裏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製笛以消除旅途之勞累。一天午後,他獨自到竹林裏挑竹料,可是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只好掃興而歸,不覺來到柯亭,這個小巧玲瓏的竹亭子卻吸引住他。他邁步踏了進去,四邊瞧瞧,忽然對着屋檐下的竹子數了起來,數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睜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麼,馬上搬來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對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撫摸,越看越愛,並一邊喊着“王大哥!王大哥!請把這第十六根竹子給我拆下來。”王大不解地説:“亭子昨天才蓋好,拆不得啊!你要竹子,後面竹林有的是,我給你去砍來”。蔡邕着急地説:“我要的並非普通的竹子,而是絲紋細密,又圓又直,不粗不細的竹子。你看這竹子光澤淡黃又有黑色的斑紋,從裏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過的制笛材料,林子裏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沒有這麼好的,請你還是給我拆下來吧!”王大終於同意了。笛子作成後,果然不同凡響。由於竹子取材於柯亭的緣故,乃取名“柯亭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