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粵商

鎖定
“粵商”即廣東商人,在中國歷史悠久,是中國經濟尤其是近現代商貿流通中的最主要的企業羣體,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商幫”。粵商包括廣府商幫、潮汕商幫(潮商)、客家商幫(客商)、雷州商幫、海陸豐商幫以及其餘廣東各地的商幫 [1-3] 主要是由廣府商人和潮州商人、客家商人所組成。 [4] 
粵商與徽商晉商是明清時期的中國“三大商幫” [5]  ;粵商又與晉商、徽商、蘇商浙商並稱為中國歷史的五大商幫。
“粵商”就是“廣東商幫的簡稱”,從古至今,粵商的形成與發展都存在於一定的經濟背景之下,粵商的定義也隨着時空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經濟活動的主體、經濟活動的領域、經濟活動的內容等不斷豐富與發展,使得粵商本身的概念也得以不斷豐富。
中文名
粵商
別    名
廣東商幫

粵商基本資料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6張)
粵商又稱為廣東商幫,是由廣東本地的三大民系以及其他民系組成,包括廣府幫,潮汕幫,客家幫、雷州幫以及其餘廣東各地商幫。從地域維度來看,粵商應該包含“粵地”、“粵籍”兩個方面。所謂粵地,即在廣東省境內經營的羣體,這其中包括非廣東本土人;所謂粵籍,即廣東籍貫的商人在外地經營。粵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粵商又與晉商徽商蘇商浙商並稱為中國歷史的五大商幫。
明清時期,粵商主要是由廣府商人和潮州商人所組成,粵商足跡遍佈全國,他們所建立的廣東會館嶺南會館廣肇會館粵東會館潮州會館嘉應會館等在全國的地域分佈相當廣泛,以當代的省份地域來看,以北京、上海、江蘇、四川及廣西分佈的數量最多,其他如江西、福建、湖南、山東、東北、湖北、,陝西、河南、安徽、浙江、台灣、甘肅、雲南等省也都有數量不等的分佈。明清時期,粵商更漂洋過海,廣東會館也逐漸遍及世界各地。廣東會館除集中分佈在東南亞與美洲各國外,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也保留着不少廣東會館。
粵商是近代以來就在推動中國和世界工商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改革開放使粵商獲得了新生,也是舊粵商和新粵商的分水嶺,新粵商在繼承傳統粵商文化的同時,也融合了現代商業文明的特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粵商憑藉特殊的地域和政策優勢,加上聰明才智,迅速成為全國經濟的領跑者。

粵商發展歷史

粵商唐宋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是經廣西地區的靈渠桂江通道、瀟賀古道徐聞合浦出海,並一直綿延了近1000年。直到唐代(716年),張九齡鑿通大庚嶺道(梅關古道)以後,靈渠、瀟賀古道的通道作用才逐漸走向衰落。這時候,番禺(廣州)成為了嶺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開始了從海外經番禺(廣州)口岸進入中原的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時代 [15]  。梅關古道的開闢重塑了嶺南的商路,便成為南嶺中最重要的一條交通道路,凡人口遷移、軍隊調動、商旅往來、使節訪問等,大都經過此道。 [16] 
廣州港口在中唐以後日趨繁盛,到了宋代,經廣州進出口的貨物以及舶腳的收入,始終都佔宋朝總數百分之七八十。同時,鄰近廣州的江西、福建各路商人和江南各地的商販雲集廣州。但當時廣東人口仍然稀少,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 年)時人口才增加到七十八萬四千多。 [17] 

粵商明代

明代初期,確立貢舶貿易,規定貢期和限定貢道,嶺南主要是東南亞諸國朝貢的必經之地,而民間禁止下海通番貿易。隨着永樂、宣德間海禁稍弛,民間貿易逐漸增多。正統以後貢舶貿易日趨衰微,商舶貿易公開化,“廣中事例”確定,原來對外貿易的“一元中心”逐漸變為澳門、廣州“二元中心”,廣州國際間定期集市貿易逐步建立。
明代中後期大大拓展了後來的海上航線,特別是運往歐洲、美洲航線的擴展,大大拓展了中外商貿交流的範圍和地區,海上航線的交通,奠定了清代海上貿易路線的基礎。1553—1640年的88年間,廣州在當時海上絲路上充當主角,澳門擔負歐、亞、非和美四大洲海上絲路貿易航線中樞的角色。
葡萄牙人每年到廣州海珠島參加定期貿易,可以直接向中國商人採購絲綢和瓷器等商品運往澳門,而葡人早已開通了通往其都城裏斯本以及日本等地的航線,這樣,廣州—澳門—果阿—里斯本航線成為中西方貿易的重要航線之一。 [36] 

粵商清代

1685年,伴隨着日益頻繁的國際商業交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貿專業團體———廣州十三行應運而生。它是清政府設立在廣州口岸的特許經營進出口貿易的洋貨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質的外貿壟斷組織。1757年,乾隆皇帝宣佈撤消原設的沿海各關,僅留廣東的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作為粵海關屬下的中外交易場所,廣州十三行成為清帝國惟一合法的外貿特區,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全部聚集於此,直至鴉片戰爭為止,這個洋貨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 [18] 
當時十三行擁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環球貿易航線,大量的茶葉、絲綢、瓷器從此處銷往世界各地,大量白銀經粵海關流入中國 [21]  。十三行商人與兩淮鹽商、山陝商人一同,被稱為清代中國的三大商人集團,是近代以前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羣體。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他們都是世業顯貴、錦衣玉食、園宅華麗。十三行街成為當時世界的“華爾街”,大的商號擁有資產上千萬銀兩,出現了一批世界級的豪富 [18]  。十三行也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19] 

粵商近代

廣東商人在上海乃至整個中國的近代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鴉片戰爭後,廣州失去“一口通商”的壟斷地位,曾設立在廣州和香港的洋行紛紛到上海拓展業務。廣東人追隨洋商的腳步來到上海,成為上海移民中極為重要的一支,人多、錢多、影響大。最早到上海謀求發展的香山人,基本是隨洋行北上的香山買辦。他們積極參與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在上海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為中國早期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47]    
近代,鄭觀應唐廷樞徐潤等當時著名的香山買辦、商人都熟諳英文,親身感受西方科技社會的發展,是那個時代最瞭解西方、最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人。但同時,他們率先響應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的號召,甚至放棄自己的高薪買辦生涯,不惜與昔日的外國老闆、同仁周旋商戰,積極投身於中國早期工業化的建設熱潮中,開辦航運、電報等新興行業,開礦山、造機器,幾乎參與了中國近代新型工業絕大部分項目的投資、運營,是近代中國工商社會名副其實的開拓者。這也是近代粵商的突出特點。 [20] 

粵商主要商幫

粵商廣府商幫

廣府民系又稱廣府人,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廣府人是廣州府人的簡稱 [22-23]  。廣府人主要自唐宋時期經粵北南雄珠璣巷遷入的中原江南移民所形成 [24]  ,主要分佈在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的清遠、三水、佛岡、新興、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順德、廣州、花都、從化、中山、珠海、新會、江門、台山、開平、鶴山、恩平、東莞、增城、龍門、寶安、深圳、博羅、惠陽等28個市、縣,668個鄉(鎮)、村 [25]  ,以及香港、澳門和海外。 [26-27] 
廣府商人人數最眾,財富最多。以清代廣州十三行論,“潘盧伍葉,修左徐楊”八大家中,除開潘、伍、葉三家,其餘皆是珠璣巷移民後人。而這三家,也都是來到番禺、南海後經歷了幾代人,漸漸融入到廣府人中,才進入到十三行。在晚清“四大買辦”中,唐廷樞徐潤鄭觀應均為廣州府香山人。 [28] 
現代代表人物有香港“四大家族”中的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 [30]  ;港英政府時代的香港四大家族周永泰家族李佩材家族何啓東家族利希慎家族 [29]  ;李錦記集團主席李文達 [31]  ;澳門銀河娛樂集團主席呂志和 [39]  ;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 [32]  ;順豐速運創始人王衞 [33]  ;碧桂園集團楊惠妍家族 [33]  ;騰訊創始人之一張志東 [34]  ;海天味業董事長龐康等。 [35] 
廣府代表人物:
現代:李兆基鄭裕彤鄭家純楊惠妍楊國強何享健何劍鋒王衞龐康梁慶德梁昭賢朱江洪郭得勝鄺肖卿郭炳湘郭基俊郭炳聯郭炳江李文達呂志和羅家寶何鴻燊何超瓊何猷龍梁紹鴻梁顯利梁安琪李德義朱李月華鄧耀陳譚慶芬陳曾熙陳啓宗陳樂宗馬萬祺胡應湘羅定邦羅樂風羅肇唐陳瑞球方潤華梁乃鵬蒙民偉李東海羅德丞李福善利國偉楊鐵梁毛鈞年許仕仁李國寶鍾士元李國能任志剛馮國經梁智鴻曾俊華唐星樵劉焯華崔德祺何賢何厚鏵崔世安崔世昌陳永棋鄭海泉施祖祥袁武鄭漢鈞譚惠珠陳祖澤何佐芝黃乾亨曾鈺成潘宗光許淇安任關佩英葉劉淑儀周梁淑怡王志東張志東鄧裕強香植球張瑜平葉志成李祖澤王華生陳鴻道蔡達標王賜豪馮國綸葉漢伍步剛伍步高利孝和利定昌蔡冠深張力翟美卿蘇志剛黃文仔郭梓文陳卓林王錦輝蔡建中王國強鄧崇光羅啓仁葉劍波梁麟李惠文孫秉樞李家傑李家誠李兆楠胡兆熾馮景禧何善衡林炳炎鄭志剛陳澤富陳國強伍淑清伍舜德黃乾亨黃笏南黃英豪蔡繼有謝瑞麟伍宜孫梁球琚簡東浦周君廉李華文胡漢輝周永泰家族何啓東家族利希慎家族李佩材家族盧礎其黃偉常李興浩岑釗雄李一萍葉德林李旭亮李朝旺潘皓炫黃炳均古潤金岑松江霍熾昌黃聯禧孔健岷彭磷基黎經華潘葉江鄧穎忠區炳文袁旭培

粵商潮汕商幫

潮汕人是指在廣東最東端,包括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地區的人。潮汕臨海,大多從事商貿活動,其僑居地區分佈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東南亞,被稱為“東方猶太人”,他們特別善於經營,富有創業精神,老鄉認同感極強。潮汕也不單指“潮汕地區”這一概念,因為“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汕人愛行闖天下的個性使潮人遍及五湖四海,故有“三潮汕”説,即“本土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海內又一潮汕”,而恰巧三個潮汕的人口也都在一千萬左右,但無論幾個潮汕,本土潮汕始終是數千萬潮人根的所在,夢的歸宿,而海內外難以計數的潮州會館(同鄉會)正是連結這一血濃於水的親情的驛站。 [1-3]  海外粵商羣體中,潮商的勢力亦最大。潮汕商人具有冒險精神,善於用獨特的視角去把握、創造商業機會。潮汕商人敢作敢為,名利雙收。注重內部的人際關係,“抱團”意識最為鮮明。 [14] 
潮商代表人物
C
D
F
G
H
J
K
L
M
P
Q
S
T
W
X
Y
Z

粵商客家商幫

客商 客商
客商”是客家人中的商人。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最廣闊的民系之一。在商界,客家人有“東方猶太人”之稱。客商一詞,首先出現於明清之際,是當時廣東的四大商幫,以這個民繫命名的商幫,以福建、廣東、江西三地的商人為主,背後是遍佈全球的1億多客家人。這種突破地域界限的商幫,以文化為紐帶,保留着中原文化,崇尚詩禮傳家,守望互助,共同守護精神家園。
客家人尊師重文,宗族觀念強,其經商以吃苦耐勞著稱。客家人分佈於廣東、江西、福建、台灣、廣西、湖南、四川、海南、貴州等地。客家先民來自中原,為逃避戰亂遷徙過來。客家人最重羣體精神,無論走到哪裏,都有會館一類團體組織,來保護客家人的安全和羣體利益。客家商人深受儒家文化浸染,勤勉的色彩濃重。客商要名不要利,最能吃苦,最富於開創精神的同時也最恪守誠信之道。客家商人儒家色彩最濃重,歷史上曾與徽商有着近似的“紅頂商人”文化。如大商人張弼士後來入仕途,先後任清朝駐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等職,光緒帝在1903年曾兩次召見,賜侍郎銜(相當於現今副部級),後被任命為督辦鐵路大臣。張弼士正是客家出身。 [14] 
客商代表人物:張弼士張榕軒張耀軒鄭景貴姚德勝謝樞泗朱梅麟曾憲梓田家炳羅新權鄒文懷羅桂祥李萊生伍淼源黃馨祥熊德龍彭雲鵬曾立強管保強葉煥榮潘蘇通張旋龍李元發魏應州魏應充魏應交魏應行葉劍橋温惠仁林立朱孟依李河君李東生姚良松張學政繆壽良葉澄海温鵬程彭國遠李一峯李思廉劉志強王華君黃仕坤塗輝龍鍾乃雄梁亮勝楊釗古少明黃明智藍鏵纓侯沐凱李金松伍墨章楊克林餘德耀畢傳有他信、英拉、伍捷樸伍萬通伍倫盼謝富年傅志寬郭桂和李愛賢李孝賢張水宜翁真如黃小芬劉紹柏劉偉李新炎周國輝馮小華鄒錫昌蔡榮軍温小瓊温純青温志芬葉遠西郭東林葉華能姚良柏劉水廖平元温育青劉肇懷林洺鋒李建華李曉奇何慶華鍾烈華劉年新楊文江何新明許應裘巫金星羅澤偉徐永壽塗善忠楊華嶺李永軍李永良李永奎肖奮温均生温木恆蔡高校葉家豪黃少良陳景河黃澤蘭李平楊榮義鍾百勝楊祥波鄒承慧石平湘石思慧譚偉龍廖騰佳羅瑞發馬禮斌藍偉光黃章吳火豪廖曉霞廖曉東梁桂秋李彬蘭梁健鋒梁俊豐劉海雲劉珊張能勇彭倩張波張頻徐緩謝小梅朱桔榕朱慶伊朱拉伊葉紅漢楊欽歡郭華彬朱世瑞鮑洪星龔斌管飛梁世楨李基昌宋速剛蒙樂提劉正昌朱長森藍方玉藍珍丘德星丘志明劉德光温載偉朱國盛陳錫淼湯新隆徐錦榮劉伯羣胡泰興侯友芳黃雲輝朱晴溪古耕虞徐統雄黃雲輝張價城古今輝劉佛良蕭耀銘鄒敏初鍾木賢何清潘植我潘立齋潘祥初潘君勉丁家駿丘細見鄭明如羅淡芳蕭畹香夏萬秋梁燊南梁璧如謝益卿謝夢池謝良牧謝逸橋姚永芳姚美良曾沐彬梁密庵古潤金賴涯橋張潤安饒耀武陳廷雷何爾吉葉謀迪葉樹林曾良材張醒雄李有權何僑生黎守謙梁福建葉鋼書羅果強朱兆祥餘永輝陳文淦黎次珊黎載康王文康王俊宏丘德威蔡禮任黃紀達歐陽秋眉陳梅冰朱蓮芬吳惠權謝俊明餘國春餘鵬春何冬青林光如羅田安羅琪茵邱威功韋鳴恩李秦曾沛霖葉春榮葉俊暉何煖軒丘應樺曾智明謝學賢張學軍李海周李海元周福新賴國傳張大林陳小斌蔡志浩楊漢軍劉德遜肖德軍卓定華鄧振龍鄧杏飛劉曉李穎曾學忠郭平鄭志松劉澤龍方三文吳世春劉偉俊熊新翔熊俊賴霖楓李興平劉榆厚黃華廖冬芬廖淑清侯薇劉朝霞魏美娥陳雲香楊桂香徐霞安麗嬌周輝權曾雲樞邱偉能徐旭亮陳紹常蔡鴻文蔡鴻章蔡雪峯鄧國頌吳炯聲陳偉東利煥南張國輝陳權中賴伴來張景新張錫復陳建京陳衡禮陳公顏張堅力莊重王志海曾慶洪楊顯昌廖國才王理宗鍾光超李秉彰李文燕陳漢雄張少林温仲豪羅明昌賴榮火何愛輝陳克勇莊小誇練衞飛鄭建源陳剛劉紹聰朱連輝鄔志新歐通國黃少康劉小波魏晉平温慶青陳橋頓鍾期伍建國賴坤洪梁林青郭華忠石華山黃雅敏何全君俞先祿黃炳權餘鋒光散打哥餘家紅潘子兵李興袁勝堯陳科明張學鋒林剛鍾堅王令傑黃文森周聰偉張雪蓮陳偉波羅鑫烘劉妙鋒陳嘉民陳思賢陳文豪張鎮江温城輝丁仕源鄒圳超鄧禕禕陳錚輝等。 [6-13] 

粵商茂名商幫

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茂名商人創辦企業超過2萬家,資產總額超過4萬億元,其中上市公司30餘家,資產超千萬元的企業有2000多家,有8000多家有龍頭帶動效應,湧現出欣旺達、能興、綠景、華訊偉業、電白建設、大參林等一批國內外知名茂商企業。其中茂名市民營企業商會、重慶市廣東茂名商會、茂名市福建商會被評為全國“四好”商會,欣旺達、電白建設等2家茂商企業榮登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電白二建、宏川集團、永和建設、大參林等6家茂商企業榮登2020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榜。 [38] 

粵商吳川商幫

提起吳川,人們就聯想到吳川老闆。在吳商中,資產過10億元的不少,億元者大有人在,千萬元的數不勝數。據概算,吳商在外擁有1000多億元資產及數百億民間流動資本。吳商足跡遍全國,在南海,以陳亞海為代表的一大批吳川企業家將廢品回收生意做到數十億元的規模,每年給當地帶來上億的税收。
吳商在雲南的投資超過150個億。昆明和西雙版納是吳商比較集中的地方,兩地都有吳川街。位於昆明市貴昆路的“吳川輪胎街”,將近200檔的大小輪胎商鋪,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吳商。而昆明市環城南路的“吳川海鮮街”已飲譽西南幾省,當地商賈名流逢有宴請幾乎都到“吳川海鮮街”一聚。吳商在廣州、虎門、南海等地投資過100億興辦鞋廠,在全國輪胎生產及銷售的行業裏控制的資產超過300個億,在全國的房產建築行業裏控制的資產更是一筆難以統計、不斷壯大的數據。 [37] 

粵商經營模式

改革開放,廣東得風氣之先,取得了“先走一步”的先發優勢。開放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和瀕臨港澳台的地理優勢,使廣東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上世紀80、90年代,以深圳、東莞等為首的珠江東岸城市配合香港產業轉移,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前店後廠,“兩頭在外”,這是內地參與國際經濟分工的最好選擇方式。以廉價的未開發土地以及從農村的廉價剩餘勞動力參加國際市場的弈博。珠江西岸的廣州、中山、順德、佛山等城市則憑藉地緣優勢,將國外先進技術、全新理念及時尚消費品引進來。有開放政策的助力,珠江的東西兩翼合力,令廣東的經濟領先全國,不但積極推動着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成為中國經濟的催化劑。“廣東出品”代表的是新的商品、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粵商人走遍全球及全國,以全方位的開放心態,對海外、對內地開放都同樣有強烈的開放態勢。笑迎三江客,廣納四海財,有錢大家賺,深諳禪理的粵商人自有其高明的商業哲學、商業智慧。開放是一種長線投資,粵商延續了當年廣州十三行的商業精神,其具備的綜合實力、綜合競爭力等,仍然是“中國第一商”。

粵商影響力

明朝以前,廣東商人的經商活動多是分散的、個體的行為,各自為戰,沒有出現具有特色的商人羣體,有“商”而無幫。明朝嘉靖中葉之後才逐步形成廣東商幫。 早年,廣東商幫就分為廣府和潮州幫,前者商人主要由珠江三角洲各縣以及操粵語語系的其他商人構成;潮州幫則為執政當局的“海禁”政策所逼。客家商業勢力的崛起則較晚,早期的客家人仍然保留農耕傳統,以耕種為主,但是由於山區的土地有限,再加上人口繁殖,部分客家人才“洗腳上田”做起商人。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