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鄒敏初

鎖定
鄒敏初(1881-1940),廣東大埔縣長治鎮黨坪村(今屬茶陽鎮)人 [1]  [4]  ,曾任民國廣東中央銀行行長 [1]  。鄒敏初幼敏悟而有雋才,讀書務求有用之學,而對帖括之學不感興趣。20 歲補博士弟子員。見清廷腐敗,非改革無以救國,乃隻身南渡,聯絡僑胞,鼓吹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廣東響應,敏初隨軍北伐,負責運送軍餉至淮南,屢立功績。清帝退位,民國成立後,隨軍凱旋,主持廣東省税捐、沙田等政務,成績卓著。民國十五年 (1926) 奉派江西整理該省財政,旋調武漢主持全國禁煙事宜,嗣後提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並先後調任廣東省銀行行長等職。時值金融混亂,財政匱缺,敏初調劑有方,商民稱便。後因積勞告退,休養於香港。時值“一二八事變”起,十九路軍在上海奮起抗日。鄒敏初在香港領導華商,募集兩百餘萬元,匯往上海支援。敏初雖已告退,仍熱心地方公益,捐建中山大學及嶺南大學校舍、大埔中學圖書館、省軍醫院等,捐資香港崇正會館和各地教育慈善事業,不下十餘萬金。貧苦青年受其資助完成學業為國家服務者甚眾,頗獲時論褒揚。民國二十九年(1940) 病逝於香港,享年 60 歲。 [2]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鄒敏初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1年
逝世日期
1940年
出生地
廣東省大埔縣茶陽鎮 [1] 
兒    子
鄒文懷 [1] 

鄒敏初人物生平

鄒敏初,1885(一説1881)年出生於廣東大埔縣茶陽鎮一個書卷氣甚濃的農民家庭。20餘歲時往南洋,在祖父教過的一個學生任職的礦場協助管理財務,一直幹了七八年。後來礦場生產不景氣,鄒敏初便回到國內來到汕頭,與幾位大埔同鄉合作,投得潮梅15屬的屠宰捐,還借大埔老鄉在汕頭深廣的官商關係網,結識了汕頭財政處長江維華。 [1] 
1920年,鄒魯被孫中山任命為兩廣鹽運使,掌握鹽務大權。憑着與鄒魯的關係,鄒敏初先後擔任鹽運使署財務、海南三亞鹽場知事。1923年,長期追隨許崇智江維華往肇慶擔任西江財政處處長。鄒敏初便找上了江維華,投得承辦肇慶黃江税廠。憑時局機緣和自身積累的處世經驗,左右逢源,獲利甚豐。 [1] 
有了承辦黃江税廠奠定的物質基礎和辦税經驗,1924年,鄒敏初又從肇慶沿江而下,主動出擊,投得三水縣的河口厘金廠,一連承辦了數年時間,獲利之多,比黃江税廠又勝一籌。 [1] 
由於資本雄厚,經驗豐富,且人脈關係深廣,鄒敏初就將黃江、河口兩廠委託親屬主辦,自己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拿出每年賺得款項的相當部分,以籌集軍餉、支持革命的名義,分送軍政要員宋子文張發奎陳銘樞黃琪翔等。1925年10月,盤踞南路、瓊崖的陳炯明部軍閥鄧本殷部兵至陽江,來勢甚猛,廣州國民政府以拱衞省垣的陳銘樞、張發奎各一部為主力迎戰,惟軍餉不濟,士氣低落,前線危急。負責財政的宋子文求助於鄒敏初,恰鄒敏初正在窺伺政情,“為投政治之機,慷然籌付”,籌得10萬元充當軍費,輔助陳銘樞、張發奎擊敗鄧本殷。經此一舉,鄒的名聲大噪。宋子文、陳銘樞、張發奎與鄒的關係更加緊密,尤其財經方面對鄒倚重甚殷。 [1] 
1937年3月,鄒敏初出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生性積極向上的他憑在財金事務上的豐富經驗,認為在貨幣流通中中央使用大洋,而廣東流通毫洋,大洋1元兑換毫洋1元4角4分,比價懸殊大,有歧視廣東之嫌,且廣東已處抗戰前沿,軍費支出大,民眾税負重。為此,他徵得省主席吳鐵城的同意,以省政府名義向中央寫出報告:以大洋代替毫洋發給廣東駐軍軍餉,減輕廣東的負擔。 [1] 
鄒敏初身為一個廣東地方官員,向中央條陳存在的事實,本來無可厚非。誰知,蔣介石因“西南割據”,中央幣制不及兩廣,餘怒未消;這次鄒敏初不知天高地厚,為廣東説話,是“有意搗蛋”。恰逢又有人向蔣密報鄒敏初在廣東大量炒買港幣,擾亂金融。如此無異於火上澆油。蔣介石即命廣東當局將鄒逮捕、解京嚴辦,擬判“死刑”。 [1]  後來好在抗戰戰事紛繁,蔣對鄒案無暇顧及,鄒敏初得以通過高層通融獲釋放。 [1] 
民國二十九年(1940) 病逝於香港,享年 60 歲。 [2] 

鄒敏初人物軼事

“軍界”“政壇”遊刃有餘
作為秀才出身的商界紅人,鄒敏初深諳政治內幕,熟悉安身立命的“潛規則”,善於揣摩,捨得讓利,出手大方,輔之有中樞政經要角鄒魯、鄒琳幕後支持,在軍界、政界廣結高官,遊刃有餘。
在西江,他與兩任財政處長關係良好,和駐軍關係緊密。時粵軍第1師師長兼參謀長的李濟深率部駐防西江,並掌大本營駐西江辦事處。黃江税廠有一位廚師會烹調,鄒敏初就經常請李濟深到廠裏吃飯,還順便送上土特產;又第1師的軍餉由西江財政處負責,而黃江税廠收到的税款向財政處上交,税款是毫銀,瑣碎而又笨重,為節省搬運麻煩,經鄒協調,税款由税廠直接劃交第1師,由師部開具收條再向財政處結賬。這樣一來,鄒敏初與李濟深以及師部經理處長、副官都混得很熟。
從早年在潮梅從事捐務開始,到上世紀30年代末寓居香港,鄒敏初在20多年的財金生涯中,結交的軍政界人物無數,上至李濟深、宋子文,下至區縣財金官員,絕大多數包含裙帶、利益關係的成分,唯獨與張發奎,情同手足,亦步亦趨。
張發奎及其第四軍每有重大行動,鄒敏初都將籌集軍餉當作義不容辭的任務。為表示對第四軍的關愛,鄒敏初別出心裁,從國外進口自來水筆近百支,贈送第四軍少校以上官佐每人一支,還在筆上刻“鄒敏初敬贈”字樣。此舉在國軍中堪稱唯一,被傳為佳話。
鄒敏初的誠意和殷勤,博得張發奎的高度敬重和信任。“黃張事變”落幕,張發奎受各方責難,先出走香港,首選居住地就是鄒敏初胞兄在香港的家;後又避居日本,為不被外界注意,張發奎用假名“鄒醒春”,扮成南洋僑商,其取“鄒”姓,因客家發音與“張”相近,而更主要因由是將鄒敏初視為兄弟。 [1] 
“大洋”“毫洋”縲紲橫禍
1937年3月,鄒敏初出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生性積極向上的他憑在財金事務上的豐富經驗,認為在貨幣流通中中央使用大洋,而廣東流通毫洋,大洋1元兑換毫洋1元4角4分,比價懸殊大,有歧視廣東之嫌,且廣東已處抗戰前沿,軍費支出大,民眾税負重。為此,他徵得省主席吳鐵城的同意,以省政府名義向中央寫出報告:以大洋代替毫洋發給廣東駐軍軍餉,減輕廣東的負擔。
鄒敏初身為一個廣東地方官員,向中央條陳存在的事實,本來無可厚非。誰知,蔣介石因“西南割據”,中央幣制不及兩廣,餘怒未消;這次鄒敏初不知天高地厚,為廣東説話,是“有意搗蛋”。恰逢又有人向蔣密報鄒敏初在廣東大量炒買港幣,擾亂金融。如此無異於火上澆油。蔣介石即命廣東當局將鄒逮捕、解京嚴辦,擬判“死刑”。
史界有説,蔣介石如此懲辦鄒敏初,下手似乎太重了。其實,鄒敏初之於蔣介石,在政治、經濟軌跡上屢與蔣相左有跡可循。蔣嚴辦鄒,是長期隙怨累積的結果。後來好在抗戰戰事紛繁,蔣對鄒案無暇顧及,鄒敏初得以通過高層通融獲釋放。 [1] 
“國華”“恆濟”池魚之殃
鄒敏初一生創辦了多家錢莊、銀號,遍佈上海、廣州、香港、汕頭、大埔各個角落,而國華銀號和恆濟銀號兩家最為知名。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十九路軍英勇抵禦日寇,博得國內國際正義人士的同情和聲援,捐款源源不斷,因同為粵人關係,國華受十九路軍的委託,成為國內外捐款的代收機構。國華儼然成為十九路軍作戰指揮部,使不甚出名的國華成為國內知名的銀行,業務節節攀升。
不久,十九路軍調防福建,將存在銀行的鉅款提出,國華昔日風光不再;1933年底,十九路軍舉起反蔣大旗,“閩變”爆發,其他客户存款鋭減。鄒敏初見上海形勢不妙,亦隨十九路軍入閩,留大埔同鄉饒韜叔在國華打理一切。到1936年,國華經營日益困難,恰逢已升任交通銀行總經理的唐壽民奉蔣介石之命到廣東協助財政廳長宋子良打理財政,唐壽民乘這個機會,求助曾有投資銀行意願的陳濟棠。陳財大氣粗,投入股本一百萬元,並注入數量不菲的存款,使國華起死回生。這樣一來,鄒敏初只能將董事長之位拱手讓給陳系的區芳浦。
早在1924年上半年,即在承辦黃江税廠之後、承辦河口厘金廠之前,鄒敏初就在廣州槳欄路開設恆濟銀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鄒敏初被蔣介石扣押第二天,在恆濟銀號存入大量資金的老搭檔、原肇慶財政處長李基鴻即將恆濟銀號的鉅款提取。消息傳出,存户紛紛往銀號提款,恆濟無法應付,隨之關門。但餘漢謀的廣東軍的公積金70多萬元也存在該銀號,尚未提出而銀行已倒閉。餘漢謀即派人找到剛從南京釋放在港的鄒敏初,要鄒想辦法償還軍方這筆鉅款。否則就要興師問罪。這時,鄒敏初積蓄的資金所剩無幾,原掌管的國華銀行亦已易主,無力籌措這筆鉅款,只得一邊請昔年有交情的在餘漢謀處任職的蔣光鼐、莫希德從中緩頰;一邊將在廣州、汕頭、香港的房產變賣,得款40多萬元,將所存股票折價10多萬元,另寫上10萬元欠條,才算平息事態。 [1] 

鄒敏初親屬成員

兒子:原香港嘉禾電影(集團)主席兼執行董事鄒文懷 [1] 
孫子:鄒重珏鄒重瑾,鄒文懷之子。 [6] 
孫女:鄒重珩,鄒文懷之女。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