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琪翔

鎖定
黃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御行,廣東梅縣人,北伐、抗日名將,國民黨陸軍上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軍訓部次長,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國民政府駐德國軍事代表團團長,中國農工民主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總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15-16]  [22] 
黃琪翔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10]  [17]  黃琪翔是保定軍校第六期炮兵科畢業生,曾任該校分隊長,培養出一批著名將領,後在東征和北伐戰爭中屢獲功勳,與葉挺並稱為“北伐雙傑”。 [11]  北伐期間,黃琪翔與周恩來葉劍英汪精衞同時被譽為“中國四大美男子”。 [32] 
北伐戰爭期間黃琪翔率部在平江、汀泗橋、馬回嶺、上蔡、臨穎等戰鬥中屢建奇功,被稱為北伐名將;在抗日戰爭中參與指揮過淞滬會戰棗宜會戰、滇西緬北戰役等戰役。 [15]  抗戰勝利後,鑑於黃琪翔在抗戰中的特殊功勳,他獲得中美兩國政府的最高榮譽。國民政府授予他“抗戰勝利勳章”和國民政府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美國政府授予他代表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 [3]  [19] 
1970年12月10日凌晨,黃琪翔病逝於北京,享年72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24] 
中文名
黃琪翔
別    名
御行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8年9月2日
逝世日期
1970年12月10日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柏林大學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北伐、抗日、參與創建中國農工民主黨
出生地
廣東梅縣水車鎮茶山村
軍    銜
上將
妻    子
郭秀儀 [2] 
黨    派
中國農工民主黨
所獲勳章
青天白日勳章抗戰勝利勳章、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黃琪翔人物生平

黃琪翔,著名愛國將領,政治活動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和領導者之一。

黃琪翔中學和軍校生涯

1910年,黃琪翔進其族叔黃鈞選創辦的梅縣務本中學讀書,後到廣州進優級師範附中求學。從1912年起,黃琪翔先後在廣東陸軍小學、湖北第三陸軍中學、保定入伍生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第六期學習,由於聰穎過人,成績優異,為師友所期許。
1919年,黃琪翔於保定軍校畢業後,分配到北洋邊防軍第一師炮兵團第三營任排長。
1920年調回保定軍校任炮兵隊隊長,陳誠是他隊上的學生。

黃琪翔追隨孫中山

1922年,由於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黃琪翔辭去保定軍校職務,回到廣東參加革命。黃到廣州時,正值孫中山率師北伐,他在粵軍第一師司令部後方辦事處任少校參謀。同年6月,黃應第一團輜重營營長張發奎之邀,任該營副營長。
1923年任孫中山廣州軍政府統系下第一師營長。1924年1月,國民黨改組後,黃琪翔加入國民黨。

黃琪翔參加兩次東征

1925年,黃琪翔任粵軍第一師第一旅第一團第三營營長,參加了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接着,參加了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之役。戰後,第一團擴編為獨立旅(旅長張發奎),黃琪翔升任該旅第二團團長。同年8月,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隨後獨立旅擴編為第十二師(師長陳可鈺、副師長張發奎),黃任該師第三十六團團長。10月,黃又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的第二次東征,在討伐南路的鄧本殷之役,一直打到瓊崖。

黃琪翔北伐名將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師北伐。黃琪翔屬第四軍第十二師,進攻湖南、湖北,10月10日參與攻克武昌。因奮勇作戰,屢立戰功,第四軍被稱為“鐵軍”。黃琪翔和葉挺分別升任第十二師師長和第廿四師師長。
黃琪翔隨第四軍第十二師進入湖南、湖北和江西、河南,在平江、汀泗橋、馬回嶺、上蔡、臨穎等重要戰役中,都建立了功勞,成為北伐著名的戰將之一。
1927年4月19日,武漢政府以唐生智為總司令,出師河南,繼續北伐。黃琪翔為第四軍前敵總指揮(時黃已升任副軍長),率部沿鐵路向開封進攻。7月,黃琪翔升任第四軍軍長。

黃琪翔鎮壓廣州起義

1927年12月12日,留守廣州的教導團和廣州工人羣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了廣州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張發奎、黃琪翔被迫逃往廣州河南李福林處躲避,以總指揮和軍長名義急召東西江部隊遄返廣州,協同朱暉日的公安部隊向起義軍反撲,鎮壓了廣州起義,血腥屠殺革命羣眾。黃琪翔對這一事變負有重責,在內外輿論指責下,離職前往香港。

黃琪翔參與組建農工黨

1928年7月,黃琪翔赴德國柏林,入柏林大學補習德文。黃琪翔在柏林逗留期間,鄧演達、葉挺,宋慶齡等人也在柏林,黃琪翔受他們影響,有所覺悟。他贊同鄧演達與共產黨合作的立場,並贊助鄧演達在中國組織和建立既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又不同於共產黨的第三種政治勢力的主張。
1929年5月,黃琪翔應宋慶齡之請,護送宋回國參加孫中山移靈南京典禮,後寄居上海。
1930年5月,鄧演達也回到上海,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又稱“第三黨”,即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前身)。8月9日,鄧演達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成立中央幹部會,鄧演達任總幹事,黃琪翔當選為幹事會,並擔任軍事委員會主任委員。1931年11月,鄧演達被蔣介石殺害,黃琪翔乃擔負起與各方聯繫之責,繼續“臨委會”的工作。
“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震動。原第四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率領十九路軍在上海奮起抗戰,舉國矚目。黃琪翔當時仍在上海,曾親至前線,並領導“臨委會”在上海的同志組織義勇隊參戰,發動羣眾開展募捐、慰問等活動,支援前線。上海抗戰失敗後,“臨委會”在上海的組織也多被破壞,黃琪翔避往香港。

黃琪翔領導“閩變” 重赴柏林

十九路軍調到福建後,經過原第四軍將領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的積極籌劃,於1933年11月20日在福州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推黃琪翔為大會主席團主席。黃在會上宣讀了宣言,宣告成立人民革命政府,改國號為中華共和國。這就是當時稱為“閩變”的福建人民政府運動。
1934年夏,黃琪翔重赴德國柏林。黃琪翔在柏林期間,正是希特勒實行法西斯專政,反動氣焰空前高漲之時,在德留學的中國學生組織“留德學生抗日聯合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開展活動。黃加入了該組織,由此受到國民黨特務的注意。
1935年11月,章伯鈞彭澤民等在香港召開臨時行動委員會幹部會議,決定將“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當時黃琪翔尚在德國,仍被推為總書記。

黃琪翔奮勇抗日 功勳卓著

1936年10月間,黃琪翔在柏林接到陳誠來電,要他回國參加抗戰。黃琪翔立即動身回國。次年1月,黃琪翔在南京會見陳誠,復由陳誠引見蔣介石,蔣介石委任黃琪翔為中將高級參謀,後任命為訓練總監炮兵監。
右起:朱德、周恩來、黃琪翔、郭秀儀、葉劍英、張羣 右起:朱德、周恩來、黃琪翔、郭秀儀、葉劍英、張羣
1937年8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最高國防會議期間,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總書記黃琪翔同國共兩黨負責人在南京市上海路五台山黃宅庭院合影。圖右起:朱德周恩來、黃琪翔、郭秀儀(黃琪翔夫人)、葉劍英張羣
1937年8月,國共兩黨在南京談判,21日達成合作協議,中共代表來到南京談判期間到黃琪翔住宅拜訪,郭秀儀準備了便餐,夫婦倆與兩方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和張羣在庭院合影留念,為當時的歷史留下了記錄。文革時紅衞兵抄家,將這張照片的底板遺落在地上,郭秀儀小心翼翼地將底板藏了起來。這張珍貴照片現在蘆溝橋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多處展出,成為歷史的見證。
1937年,上海爆發“八·一三”抗戰。張治中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黃琪翔為副總司令防守上海。不久,黃琪翔又調任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指揮青浦,嘉定一線的防禦作戰。11月5日,日軍以其海、空優勢,在杭州灣金山衞登陸,圍攻上海。黃琪翔聞警星夜趕赴松江,抽調部隊驅逐登陸日軍,無效,乃扼守黃浦江以圖阻止日軍前進,保障松江以固上海側後安全。黃琪翔只率參謀若干人駐松江城指揮,傾注所有殘存部隊,竭力抵禦。經兩晝夜激戰,終於不支,日軍坦克於8日開進松江,黃琪翔由小道退出,全軍西撤。黃琪翔隨軍到達武漢。
黃琪翔與周恩來1938年在武漢合影 黃琪翔與周恩來1938年在武漢合影
1938年春,國民政府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改組軍事委員會,成立軍委會政治部,任命陳誠為部長,周恩來、黃琪翔為副部長。圖為黃琪翔(右)和周恩來於1938年在武漢合影。
1938年春,國民政府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改組軍事委員會,成立軍委會政治部,任命陳誠為部長,周恩來、黃琪翔為副部長。黃琪翔努力與周恩來合作,壯大抗日陣容。
1938年3月,中國學生救國聯合會在武漢召開大會,黃出席參加。會後,張厲生對黃説會議上恐怕會出問題,黃不明其意。會議進行時果然有人搗亂,黃即加以制止。原來,這些搗亂分子是中統軍統特務組織的,黃因此為張厲生所不滿。8月,周恩來去職。黃不安於位,乃請陳誠調其為軍訓部次長(部長白崇禧),離開武漢前往桂林。從1938年秋至1939年,一年多時間裏,黃在軍訓部次長任內呆在桂林。
1939年秋,日軍在湖南、湖北戰場發動進攻。黃琪翔調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率李默庵的一個軍和第四軍駐防湖南邵陽,拱衞長沙。但軍隊還沒有調到戰場上,黃琪翔又被調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駐湖北襄樊,參加棗宜會戰
1940年1月第五戰區將領的合影 1940年1月第五戰區將領的合影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黃琪翔先後擔任第五戰區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中印公路東段警備司令等職,在前方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圖為1940年1月第五戰區將領的合影,右二為黃琪翔。
棗宜會戰是抗戰中較重大的戰役之一。日軍出動了五個師團的兵力,第一期作戰以佔領棗陽、襄陽、老河口為目的。黃琪翔第的十一集團軍屬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統轄,擔任棗陽地區正面防守。其時,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震請假回川,戰區長官部又以黃琪翔兼任該集團軍總司令,指揮該部作戰。1940年5月4日,日軍第三十九師團、第六師團之一旅團向第十一集團軍進攻,佔領高城、安居陣地。黃琪翔以第八十四軍一七五師在唐縣鎮附近阻擊,使主力部隊得以轉移到棗陽陣地周守。但此時在唐縣鎮正面進犯之敵,從兩翼包抄,湯恩伯為保存實力,不戰而退,棗陽暴露敵前。8日,黃琪翔部隊被迫棄守棗陽,撤至襄樊撤退時,黃琪翔滿腔悲情,在辦公室黑板上,揮淚書寫了“還我河山”四個大字。黃部撤退後日軍緊迫不捨。黃琪翔以第一七三師阻擊日軍,由於寡不敵眾,該師在激戰中,自師長鍾毅以下大都陣亡。黃琪翔率主力撤至外線後,沉着指揮,積極反攻,對敵實施反包圍,在友軍協同下,將日軍的四個師團兵力,圍困在襄東平原地區,激戰至11日,敵傷亡慘重,突圍東退,棗陽覆被克復。但在襄東追擊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少數部隊與敵發生遭遇戰,壯烈殉國。敵復以反撲,於17日再度侵佔棗陽。
黃琪翔所指揮的部隊是雜牌軍,第二十二集團軍又是臨時隸屬,難以調遣。棗陽、襄陽、樊城相繼失守後,黃琪翔曾憤慨地説:“若有當日第四軍在手,我對抗戰不至於毫無辦法。”
圖為黃琪翔(左一)等遠征軍將領接待來訪的周恩來(右二) 圖為黃琪翔(左一)等遠征軍將領接待來訪的周恩來(右二)
1943年,黃琪翔被任命為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參與指揮滇西反攻戰,打通中印公路生命線。
1940年9月,第十一集團軍番號撤消,黃琪翔調任預備集團軍總司令,於1941年初到重慶。這年冬,黃琪翔調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駐湖北恩施和四川黔江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長葉挺被拘禁在恩施,黃琪翔不避嫌疑,時加看望並予照顧。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組織遠征軍,在昆明設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黃琪翔任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是陳誠)。抗戰勝利後,黃琪翔改任中印公路東段警備司令等職。1946年,該司令部撤銷,黃琪翔回到重慶。
抗日戰爭勝利後榮獲抗日戰爭勝利勳章、中國最高獎章“青天白日勳章”以及美國最高獎章“自由勳章”。黃琪翔回到重慶後,被授予上將軍銜,實際上解除了軍職。黃琪翔第一個以現役軍人的身份,公開聲明:“從此退役,絕不參加內戰。”

黃琪翔策動起義 名垂青史

1947年,黃琪翔被任命為中國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相當於駐德國的臨時使節。德國戰敗被盟國軍隊佔領後,劃分為四個地區,分別受美、英、法、蘇四國管制。1948年9月卸任回國。黃琪翔在香港期間,曾向中共負責同志表示希望在黨的領導下,為解放事業多做一些工作。因此,他曾寫信給張發奎餘漢謀薛嶽李漢魂等原四位將領,策動他們起義。
1949年8月間,黃琪翔在香港宣佈擁護中共政權。黃琪翔在中共組織安排下攜眷北上,回到北平,以特邀代表資格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並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950年,中國農工民主黨成立工作委員會,章伯鈞為主任,黃琪翔為副主任。
1950年,黃琪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
1954年,黃琪翔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9月,他被選為國防委員會委員。11月,他被任命為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
1957年3月,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黃琪翔被選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建國後,他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曾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以實際行動擁護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為國家戰後重建事業,特別是中國的司法和體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7年,黃琪翔被錯劃為“右派”。文革時期,黃琪翔再受人身衝擊,於1970年12月逝世,終年七十二歲。1980年,黃琪翔被平反。 [1]  [20-21] 

黃琪翔親屬成員

黃琪翔夫婦
黃琪翔夫婦(4張)
夫人:郭秀儀,廣東中山人,出身名門,大家閨秀。 [12]  [14] 
叔叔:黃錫銓,黃甘英的父親,清末民初外交家、政治活動家。 [34] 
堂妹:黃甘英,原全國婦聯副主席。 [11] 
堂弟:黃中孚,黃甘英的哥哥,曾任紐約總領事。 [34] 
兒子:黃嚮明,黃琪翔的三子、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11] 
女兒:黃平、黃鶯 [4] 
外孫:於峯 [12] 
2015年9月,黃琪翔之女黃鶯獲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 [4] 

黃琪翔人物評價

黃琪翔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北伐戰爭期間,他率國民革命軍36團英勇善戰,戰功顯赫;抗日戰爭期間,他堅持團結,積極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揮戈戰場;國共合作期間與共產黨密切交往,思想進步,協助鄧演達創建成立了中國農工民主黨。建國後,黃琪翔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法案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及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和秘書長等職,並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黃先生一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工作、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0] 
1988年9月2日,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紀念黃琪翔誕辰90週年。時任統戰部部長閻明覆代表中共中央向黃琪翔表示深切的懷念和崇高的敬意。他在致辭中説:“黃琪翔先生為新中國的司法、體育事業,為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黃琪翔先生的一生是堅持民族獨立、反帝愛國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他為人豁達大度、温文爾雅,識大體、顧大局,他的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紀念……” [1] 

黃琪翔人物紀念

黃琪翔作為著名民主人士和農工民主黨創黨領袖,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黃琪翔的抗戰功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在他90、100、110週年誕辰都舉辦了相關紀念活動。 [5]  [23] 
一代北伐名將、抗日功臣黃琪翔於1970年12月10日逝世,享年72歲。當天上午,黃琪翔夫人郭秀儀立即寫信向周總理報告了這一噩耗。下午周總理即派軍代表來看望郭秀儀,代表他和鄧穎超同志表示慰問,並指示全國政協為黃琪翔舉行告別儀式,骨灰移送八寶山革命公墓,同時讓《人民日報》發訃告表示哀悼,周總理還敬送了花圈。 [13] 
1987年,家鄉人民為緬懷愛國將領黃琪翔對中國革命所作的貢獻,在水車梅江中學興建“黃琪翔將軍紀念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為紀念館親書題額,館內安放有黃琪翔銅像,像座上有鄧穎超親書的“紀念黃琪翔”題詞。 [33] 
1988年9月2日,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黃琪翔誕辰90週年大會。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大姐親臨紀念會並對琪翔作了很高的評價。 [25] 
1989年3月,家鄉人民為緬懷愛國將領黃琪翔,特請北京著名美術教授傅天仇塑制黃琪翔銅像,運回梅縣,安放於梅縣水車鎮梅江中學“黃琪翔將軍紀念室”內陳列,以供家鄉人民瞻仰。
2008年9月2日是黃琪翔誕辰一百一十週年紀念日,為豐富“保定軍校紀念館”館藏內容,黃琪翔的後人專程從香港趕來,向保定軍校紀念館捐獻近百件文字、圖片、實物、雕塑、書法字幅等史料,在該館內製作了黃琪翔文物史料展覽,以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1] 
黃琪翔郭秀儀紀念大樓坐落於廣東梅縣水車鎮梅江中學內,於2008年由黃琪翔郭秀儀後裔捐資人民幣168萬興建,其前身是建於1987年的“黃琪翔將軍紀念館”。2009年12月其後裔又捐資人民幣16萬修建翔儀廣場。2009年10月,翔儀堂被授予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6] 
2014年8月,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批准黃琪翔故居丘哲故居為農工民主黨黨史教育基地,農工黨廣東省委會批准黃琪翔故居、丘哲故居為農工民主黨黨員教育基地。 [18] 
培元樓是黃琪翔在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的故居(祖屋),約200餘年歷史。三槓式圍屋,有一翼屋有院落圍合,附有六角花門。院外斜側門,門口書有“進士第”三個大字,門外有較高台階。 [9] 
南京黃琪翔故居位於江蘇南京五台山腳下,該樓比鄰衞立煌以及蔣緯國舊居,1937年黃琪翔夫婦輾轉來到南京後便居住在位於上海路永慶巷13號(即現上海路11號)的這幢新式磚牆洋瓦民居中。 [8] 
2015年12月10日,梅縣黃琪翔故居儀園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7] 
桂林黃琪翔故居位於廣西桂林市秀峯區桃花江路5號,2019年,其被列入廣西文物保護單位。 [26] 
據瞭解,黃琪翔先生在南京、桂林、武漢、北京均工作和生活過,一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工作、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各地在黃琪翔先生故居等抗戰時期的建築上,大都積極加以保護,定為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使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0] 

黃琪翔藝術形象

1995年電視劇《葉劍英》,孫洪濤飾演黃琪翔。 [30] 
2004年電視劇《羊城風暴》,黃海飾演黃琪翔。 [29] 
2009年電視劇《葉挺將軍》,黃琪翔扮演者:於代君 [27-28] 
2017年電視劇《熱血軍旗》,徐亞飾演黃琪翔。 [3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