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漢謀

鎖定
餘漢謀(1896年9月22日—1981年12月17日),字幄奇,廣東高要(今肇慶西門正街)人 [1]  。黃埔陸軍小學第五期、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
1916年參加中華革命黨。1919年入北洋軍第一師任排長,次年入粵軍第三師任連長、營長。1924年任廣東憲兵司令部副官長。1927年任第四軍第十一師副師長、師長、副軍長。1930年任第一集團軍第一軍軍長。1932年,任贛湘閩粵第六綏靖區縱隊指揮官。1936年2月授陸軍中將,8月任中央軍校校務委員會委員,9月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任四路軍總司令、 [6]  廣東綏靖公署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第七戰區司令長官。曾被選為國民黨第四、五、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46年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授陸軍二級上將。1948年5月,任陸軍總司令。1949年初,任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華南軍政長官、海南特區行政公署副長官。
1950年5月率殘部逃往台灣,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戰略顧問、“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65年9月授陸軍一級上將。1981年12月17日病逝於台北市。 [2] 
中文名
餘漢謀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6年9月22日
逝世日期
1981年12月17日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2] 
主要成就
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
出生地
廣東肇慶
軍    銜
陸軍一級上將

餘漢謀人物生平

餘漢謀早年經歷

1896年9月22日,餘漢謀出生在一個破落鹽商家庭,父名起鵬,母林氏。時值清末社會動亂,家中人口眾多,少年餘漢謀想讀書,父親卻拿不出錢。已經出嫁的四姐餘淑賢,答應出錢供弟弟讀書,使其他6歲入私塾,9歲在肇慶城西門正街圖始小學讀書,1910年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1916年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8年分配到皖軍當步兵排長。次年回到廣東,在粵軍第三師任連長。1923年,跟隨陳濟棠在其手下做營長、團長。1926年,參與北伐並升任第十一師副師長。1928年,任第十一師少將師長;1931年,任第八路軍第一軍中將軍長。總之,他也是一步一個腳印上來的。
那時,蔣介石下令陳濟棠出兵“剿共”,陳有所顧慮,不派兵又擔心蔣介石以“剿共”名義重兵壓境。1932年2月,陳濟棠下令餘漢謀率領第一軍進駐贛南,接替羅卓英部。餘漢謀的確小心謹慎,唯恐損失,自訂守則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官長穿士兵服裝、兵呼官用暗號,一進宿營地立即派警戒、做工事,民房也要挖槍眼,駐地要檢查户口,官兵睡覺槍彈隨身等。1934年10月,紅軍長征,蔣介石下令截擊,餘漢謀卻將第一師撤回大庾、南雄佈防,第二師固守信豐,為的是保存實力,防止蔣介石軍隊乘機入粵。 [1] 

餘漢謀主政廣東

1936年5月,白崇禧到廣州,與陳濟棠密謀兩廣聯合共同反蔣。5月19日,陳濟棠在燕塘軍校召集在穗粵軍高級將領餘漢謀、張達、繆培南、黃任寰、李漢魂、黃延楨、陳維周等約20餘人密談,白崇禧應邀列席。陳濟棠打氣説,抗日反蔣是我們的一貫主張。環顧國內,只有粵桂兩省擔當得起這個重任。當時,大部分人都反對國難當頭陳濟棠還不念民族存亡、爭權奪利的行為。此時,餘漢謀確是有反陳擁蔣之心,派親信楊錫祿,經香港轉赴南京參見蔣介石,蔣即贈送200萬大洋及派遣五個師協助他反陳。
7月8日,餘漢謀回到大庾軍部,向部下傳達擁蔣反陳意見,命令部隊向南雄、韶關推進實行兵諫。次日,致電粵軍將“服從中樞”,“團結禦侮”,力諫陳濟棠停止軍事行動。他率部隊逼近廣東,原陳濟棠第2軍起義,陳被迫下野。蔣介石免去陳濟棠職,任命餘漢謀為第四路軍總司令兼廣東綏靖主任,當即晉升為陸軍上將、第四路軍總司令。 [1] 

餘漢謀抗日戰爭

“七七”事變,烽煙四起。時任第四路軍總指揮的餘漢謀,也是廣東的最高軍事長官。1937年7月15日,餘漢謀就盧溝橋事件發表《告將士書》:“當此民族戰爭開始發動之時,我們當前的急務惟在如何淬厲奮發,加緊抗戰的準備,期以我們的最後一滴血,為國家民族揮灑於戰場,收復東北失地,打倒帝國主義,完成國民革命。”餘漢謀是第四戰區的副司令長官兼第四路軍總指揮,轄領廣東、福建兩省。8月22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兵力有46000人,餘漢謀曾致電祝賀。10月,中共代表張雲逸會見他,餘同意第八路軍在廣州成立廣州辦事處。餘漢謀在廣州發表《廣東民眾武裝起來》一文。
1938年1月5日,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在廣州漢民南路聯義社召開成立會,到會華僑團體代表請餘漢謀總司令組織華僑義勇隊。三天後,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衞團統率委員會選餘漢謀為主任。3月8日,5000餘婦女代表在廣州省民教館召開“三八”國際婦女節紀念大會,婦女代表向餘漢謀獻旗。18日,餘漢謀、吳鐵城聯名發表《告全省工友書》,要工友積極參戰。4月10日下午六時,中山紀念堂舉行了“台兒莊祝捷大會”,餘漢謀在會上講話表示祝賀。7月7日,廣東各界舉行紀念抗戰及追悼抗戰陣亡將士、死難同胞大會,會上代表們又向餘漢謀、吳鐵城、曾養甫(吳、曾均為餘漢謀的副手)獻旗獻劍。是日中午12時全民默哀三分鐘,軍民全天素食,節約款捐作慰勞金。繁華街口設祭壇,供民眾公祭。後來北方各地民眾也疏散來到廣州,各界代表紛紛向餘漢謀獻旗獻劍,錦旗和利劍讓餘漢謀感到保家衞國的重任在身,義不容辭。當時他對美國合眾社記者説:“敵軍如犯華南,我當予以痛擊。廣東200萬武裝民眾,隨時可以作戰。”在“雙十節”慶祝會,大家高呼“保衞廣州!保衞廣州!”。
1938年9月,武漢會戰爆發,日軍為阻斷中方補給線,策應武漢戰場,從台灣集結準備於10月在廣東大亞灣登陸,而此時的粵系軍隊卻先後被抽調至中原及武漢,防守力量單薄,駐守在惠州的僅有一個師兵力 [3]  。敵人對廣東的攻擊自9月19日,由日本大本營發出201號大陸令開始。10月12日,日軍以7萬陸軍、500艘艦船、100多架戰機,在大亞灣一帶強行登陸。敵眾我寡,日軍用時四天即兵臨增城城下,而此時廣州卻只有由憲兵、警察、税警組成的武裝在守衞。在抵抗一週後,餘漢謀認為難以正面殲滅敵人,應擇更有利地形作戰,於是下令各部撤退至花縣、清遠等地,另派一部在惠州、淡水、虎門、寶安等地開展游擊戰。10月21日,廣州淪陷。 [3] 
日軍可謂輕而易舉贏得廣州,傷亡僅600餘人。餘漢謀不戰而走,難辭其咎,特別是他抽調5萬餘軍隊北上參加武漢會戰,廣東兵力削弱,各界人士對此提出質詢。文武官員,尤其是廣東籍官員,聞此噩耗,無不傷心落淚。駐美大使胡適致電蔣介石:“廣州不戰而陷,國外感想甚惡。”此間的餘漢謀也是日日飲酒,每飲必醉,每醉必哭。 [1] 

餘漢謀粵北會戰

面對一片責難聲,1938年11月10日,餘漢謀通電即將大舉反攻,誓死雪恥,恢復廣東精神,而慰國民。12日,我軍主動出擊,攻克從化縣城。以後撤退粵北,開始積極的抵抗。而日軍限於戰線太長,兵力不足,只能以廣州為中心活動。一年後,即1939年底,桂南會戰點燃,為牽制中國軍隊,防止在桂日軍腹背受敵 [3]  。1939年12月15日,在粵日軍用七萬兵力分三路北進,與我一八七師、一五八師和九二零團(團長何寶松)在伯公坳、迎咀激戰了10天,一五四師則在龍塘掩護作戰,但我軍未能阻敵前進,源潭、潖江口、河頭先後失守。敵中路由太平場、從化北進,開始攻打良口,我軍一個營在狗耳腦壯烈殉國。敵人右翼從增城出發,佔領翁源。韶關告急,省府遷往連縣,餘漢謀當機立斷,在12月26日率部全線反攻,日軍被我截為兩段,敵勢頓挫。1940年1月4日,餘漢謀部再克翁源的官渡,以後是從化、花縣,取得勝利,國民政府撤銷了餘漢謀因廣州失陷時的記過處分。
1940年5月上旬,日軍華南派遣軍司令部抽調其三十八師團到作為主力部隊2萬多人,進犯粵北。兩軍在從化──良口一線戰鬥十分激烈,最後,我軍取得了良口大捷。兩次粵北會戰的勝利,挫敗了日寇切斷粵漢鐵路的陰謀,振奮了兩廣軍民爭取勝利的決心。儘管第四戰區司令是張發奎,餘漢謀是副司令,但張駐柳州,前線指揮仍以餘漢謀為主。經此二役,餘漢謀一雪前恥,官復原職,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餘漢謀對部下説:“這次我們終於可以重返廣州了。”餘漢謀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受降官,在汕頭接受日軍二十三軍參謀長富田直亮的投降。 [1] 

餘漢謀撤退台灣

1949年9月7日,解放軍制定了進軍廣東的作戰計劃。此時,蔣介石親自從台灣飛到廣州,帶着餘漢謀來到黃埔軍校,為他打氣。誰知不是黃埔出身的餘漢謀並無興趣,只是敷衍道:“總裁當年練兵興黨,真乃千古佳話。”10月2日,解放軍22萬多人,在陳賡的指揮下,分三路進軍廣東。餘漢謀部利用北江及其支流和粵漢鐵路節節阻擊,以破路炸橋作為手段,但皆徒勞無功。10月14日,解放軍攻克廣州。
廣州解放,餘漢謀、薛嶽敗走海南。1950年,海南島解放,餘漢謀等又逃至台灣。離開大陸,餘漢謀充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的閒職。為避免蔣介石的猜忌,他搬到了台灣北投郊區住下,每天以欣賞字畫、讀書看報打發時日。前任“中央宣傳部長”的梁寒操是餘漢謀的小學同學,也搬到北投與其鄰居,兩位肇慶老鄉朝夕相處,結為莫逆。1975年,梁氏因心臟病發猝死,餘漢謀黯然神傷。
1980年,餘漢謀被確診患上肺癌,以後一年多他在三軍總醫院接受治療,病情時好時壞。病中的餘漢謀總是惦念大陸、想念廣東,1981年,家住香港已經是98歲高齡的姐姐餘淑賢提出自己要回大陸定居,餘漢謀第一個表示贊成,他説:“落葉歸根是對的,我支持你。如果有什麼困難,我幫助解決。”他派三太太來港為姐姐處理回大陸的事務,為她準備好輪椅等生活用品。是年12月,餘淑賢回到了廣州,住進了東山百子橫路的舊居,在此終老。同月17日,餘漢謀因癌症不治病逝台灣,終年85歲。 [1] 

餘漢謀故居

翕廬
翕廬(2張)
翕廬是餘漢謀的故居,如今,翕廬是餘漢謀胞兄餘駿謀後人繼承的共有物業,肇慶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餘家後人在2004年12月27日將其捐贈給了政府 [4]  。翕廬建於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坐南向北,為中華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式建築風格。它的門楣上鑲有“翕廬”二字,是當年肇慶鼎鼎大名的才子梁清平親自題寫。平面佈局由主樓、東西附樓、後花園以及圍牆組成,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84平方米。樓分三層,混凝土磚木結構。牆體用水磨青磚砌築,綠琉璃瓦頂,施仿木斗栱,額枋飾彩繪圖案,底層貼花崗岩牆裙。翕廬是端州區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華民國時期宅院,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翕廬在解放後收為國有,為中共西江地委駐地,後曾用作學校、高要公安局等機構,2003年被列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今年4月,肇慶市人民政府撥專款對翕廬實施修繕保護工程,經相關主管部門研究,將翕廬移交給端州區管理,並改建為端州區博物館。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