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柏林洪堡大學

鎖定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創辦於1810年,前身是柏林大學,位於德國首都柏林,是一所公立綜合類研究型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最高學府和世界學術中心。洪堡大學是蜚聲中外的高等學府,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大學之一,德國精英大學成員。洪堡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將科學研究和教學相融合的新式大學,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
柏林洪堡大學的前身柏林大學歷史上曾產生57位諾貝爾獎獲獎者。愛因斯坦、普朗克、黑格爾、馬克斯·馮·勞厄玻恩亥姆霍茲赫茲哈伯薛定諤韋伯格林、叔本華、謝林、海涅、魏格納等一大批學界大師都曾在該校學習任教。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系該校生物學系特聘教授。 [1] 
洪堡大學在人文學科領域有着頂尖的聲譽和強大的科研實力,其文學、神經科學、哲學、社會學、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均在世界享有盛譽,各學科均排名世界前列,洪堡大學的法學院是最優秀的法學院之一。
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128位; [7] 
2022年CWUR世界大學排名第60位; [11] 
2022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78位。 [8] 
中文名
柏林洪堡大學
外文名
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
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英文)
簡    稱
洪堡大學、柏林大學
創辦時間
1810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綜合類大學
學校特色
德國精英大學
現任領導
Prof. Dr.-Ing. Dr. Sabine Kunst(校長)
院系設置
神學系、哲學系、法學系、數學自然科學系
校    訓
哲學家應當改變世界而不只是思考世界
地    址
德國柏林
主要獎項
諾貝爾獎、洪堡獎
知名校友
卡爾·馬克思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馬克斯·普朗克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馬克斯·玻恩 展開

柏林洪堡大學辦學歷史

柏林洪堡大學是依據創校者洪堡“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所創立,於1810年所創立的新制大學,他也希望柏林洪堡大學能成為“現代大學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äten)
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人才的培育。
柏林大學 柏林大學
洪堡認為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他説的科學指純科學,即哲學。而修養是人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它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藝無關。
根據純科學的要求,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強調大學在管理和學術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來,自由與寂寞是相互關聯、依存的,沒有寂寞(獨立)就沒有自由。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點為依據。
在此之前,不論歐洲或美國的大學,都還是沿襲修道院教育的傳統,以培養教師、公職人員或貴族為主,較不重視研究。此後洪堡的理念傳遞至歐、美各地,也成為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
2019年7月,入選德國精英大學名單。 [2] 

柏林洪堡大學學術研究

柏林洪堡大學的前身柏林大學成立於1810年10月,這所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是當時的普魯士教育大臣、德國著名學者、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創辦的,在成立之初共有4個傳統學院,分別是:法律、醫學、哲學與神學,學校共有52名教師及256位學生,而哲學院的黑格爾、法學院的薩維尼、古典語言學家奧古斯特·柏克、醫學院的胡費蘭及農學家特爾,則象徵了當時洪堡大學各學院的精神。
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
在19世紀中期高校改革浪潮的影響下,柏林洪堡大學在原先佔優勢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及研究條件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取得較大發展。
柏林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可以説是世界學術的中心。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身影,產生過29位在化學、醫學、物理和文學等領域的諾貝爾得主,成就驚人。
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就出自柏林洪堡大學即當時的柏林大學,他是1901年獲獎的荷蘭教授雅可比·亨裏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學動力學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獎
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神學家施萊馬赫,法學家薩維尼都曾在此任教。
與此同時,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讀過柏林大學。其他曾在此就讀過的還包括歐洲議會主席舒曼、哲學家費爾巴哈、著名詩人海涅、鐵血宰相俾斯麥及作家庫爾特·圖霍爾斯基等。

柏林洪堡大學辦學條件

柏林洪堡大學院系專業

建校初期的柏林洪堡大學有4個經典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哲學院,神學院。
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
此後在許多著名學者的教學研究推動下,該校又發展了許多新的學科與專業,並很快發展成為一所享譽全球的頂尖學府。柏林洪堡大學共設有11個專業學院及各種中心研究所,它的醫學系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學科包含了人文、社會、人類學、農業、醫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所有基礎學科,還設有全德國唯一開設的學科-社會性科學。專業齊全,現有224個專業,其中19個專業設有理科碩士專業,59個專業設有文科碩士專業。此外包括了12個語種的翻譯專業,其中4個是東歐語言。
法學院
洪堡大學德意志和國際建築法學系、環境法研究中心、大陸法學系、憲法學院
生命科學院
植物種植學、園林藝術學家畜
第一數學與自然科學院
生物學、化學、物理學
第二數學與自然科學院
地理學、信息學、數學、心理學、醫學(夏洛特醫學院
第一哲學院
哲學、歷史、歐洲民族學信息學圖書館學
第二哲學院
德意志文學、德意志語言學、羅馬語言學、英美文學、斯洛伐克文學、古語言學
第三哲學院
社會學、文化和藝術、亞非文學
第四哲學院
運動學、康復科學技術
經濟學院
金融學、管理和運營市場學、市場運營、統計學、經濟史經濟信息學

柏林洪堡大學師資力量

柏林洪堡大學的教師陣容十分強大,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馬克斯·普朗克亥姆霍茲薛定諤赫茲、韋恩等,生物化學之父費歇爾,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馮·諾伊曼,化學家拜耳,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馬克思、叔本華、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李特爾,神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法學家薩維尼、法蘭茲·封·李斯特、歷史學家蘭克都曾在此任教。
主圖書館 主圖書館

柏林洪堡大學社會評價

  • 大學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年份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2016年
49
2017年
57
2019年
67
2020年
74 [4]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
QS世界大學排名
年份
QS世界大學排名
2020年
120 [6] 
2021年
117 [5] 
2022年
128 [7]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年份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2017年
68
2018年
87
2019年
90 [3] 
2020年
91
  • 專業排名
13. 哲學
38. 心理學
49. 神經科學
49. 免疫學
50. 人文學科和藝術類
54. 物理學
56. 數學
65. 生物學和生物化學
74. 臨牀醫學
104. 藥理學和毒理學
113. 動植物科學
116. 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
119. 微生物學
131. 化學
135. 生態學

柏林洪堡大學校園環境

校園 校園
柏林洪堡大學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下大街。所在地為海因裏希王子宮(Palais des Prinzen Heinrich),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為其弟弟Henry王子修建的宮殿。
兩德統一後,洪堡大學在柏林市東南部的Adlershof科技園區興建了新校區。1998年以後,該校的自然科學系陸續遷往本區。

柏林洪堡大學知名校友

威廉·馮·洪堡(1767–1835),政治家、語言學家和大學創始人
亞歷山大·馮·洪堡(1769–1859),地理學家
馮·諾依曼,計算機之父
薩維尼(1779–1861),法學家
約瑟夫·科勒(1849–1919),法學家
弗里德里希·謝林(1775–1854),哲學奠基人
費希特(1762–1814),哲學大師
亞瑟·叔本華(1788–1860),哲學家
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首任德國總理
Christoph Wilhelm Hufeland(1762–1836),微生物學創始人
威廉·格林(1786–1859),語言學家和文學評論家,格林童話作者
Sir William Reginald Halliday(1886–1966),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校長(1928–1952)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880–1930),地質學家和氣象學家,提出大陸漂移學説
海因裏希·海涅(1797–1856),作家和詩人
卡爾·馬克思(1818–1883),哲學家、社會學家
阿茲米·比沙拉(1956–),政治家
米歇爾·巴切萊特(1951–),智利總統
卡爾·魏爾斯特拉斯(1815–1897),數學家
馬克斯·韋伯(1864–1920), 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
烏爾裏希·馮·維拉莫維茨–默倫多夫(1848–1931),語言學家
麥克斯·施蒂納(1806–1856),哲學家
利奧波德·馮·蘭克(1795–1886),歷史學家
羅伯特·雷馬克(1815–1865),細胞生物學家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33–1905),地理學家
卡爾·李卜克內西(1871–1919),社會主義政治家和革命家
赫伯特·馬爾庫塞(1898–1979),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記者和哲學家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1804–1872),哲學家
雅各布·格林(1785–1863),語言學家和文學評論家
恩斯特·麥爾(1904–2005),生物學家
莉澤·邁特納(1878–1968),物理學家,1966年費米獎得主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1809–1847),作曲家
李特爾(1779–1859),地理學家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1768–1834),哲學家
庫爾特·圖霍夫斯基(1890–1935),作家和記者
魯道夫·菲爾紹(1821–1902),醫生和政治學家
迪特里希·潘霍華(1906–1945),神學家
恩斯特·卡西爾(1874–1945),哲學家
Adelbert von Chamisso(1781–1838),自然科學家及作家
威廉·狄爾泰(1833–1911),哲學家
本哈德·施林克(1944–),作家,Der Vorleser(朗讀者)
赫爾曼·馮·亥姆霍茲(1821–1894),醫生和物理學家
海因裏希·赫茲(1857–1894),物理學家
Abraham Joshua Heschel(1907–1972)哲學家和神學家
Max Huber(1874–1960),國際律師和外交家
Arnold von Lasaulx(1839–1886),礦物學家
Menachem Mendel Schneerson(1902–1994),哲學家和神學家
格奧爾格·齊美爾(1858–1918),哲學家、社會學家
W·E·B·杜波依斯(1868–1963),美國非裔活動家
Wilhelm Heinrich Westphal(1882–1978),物理學家
Werner Sombart(1863–1941),哲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
Joseph B. Soloveitchik(1903–1993),哲學家和神學家
Jurek Becker(1937–1997),作家
  • 諾獎得主
1.雅各布斯·亨裏克斯·範托夫(1852–1911),化學家,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2.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歷史學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3.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1852–1919),現代生物化學創始人,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4.羅伯·柯霍(1843–1910),內科醫生,19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5.保羅·埃爾利希(1854–1915),物理學家,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6.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1853–1927),內科醫生,191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7.威廉·維恩(1864–1928),物理學家,1911年物理學獎得主
8.馬克斯·馮·勞厄(1879–1960),物理學家,19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9.裏夏德·維爾施泰特(1872–1942),化學家,1915年諾貝爾獎得主
10.弗裏茨·哈伯(18681934),化學家,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1.馬克斯·普朗克(1858–1947),物理學家,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2.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13.詹姆斯·弗蘭克(1882–1964),物理學家,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4.赫茲(1887–1975),物理學家,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5.維爾納·海森堡(1901–1976),物理學家,1932年諾貝爾獎得主
16.埃爾温·薛定諤(1887–1961),物理學家,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7.漢斯·斯佩曼(1869–1941),生物學家,1935年諾貝爾生物學獎
18.奧托·哈恩(1879–1968),化學家,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馬克斯·玻恩(1882–1970),物理學家,1954諾貝爾獎得主
20.沃納·福斯曼(1904–1979),內科醫生,195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21.華西里·列昂惕夫(1905–1999),經濟學家,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