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鎖定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在軍政時期新建立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的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孫傳芳,奠定北伐的成功,因而贏得“鐵軍”的稱呼。抗戰時期,第四軍還參加了淞滬會戰等一系列戰役。四軍之下共產黨員甚多,北伐途中國民黨實行“分共”,部分由中國共產黨掌握的部隊在南昌發動南昌起義。此外,國軍多個派系也建立過第四軍,但多未延續很久即被改編。 [1]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時    期
軍政時期
前    身
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粵軍系統第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在軍政時期新建立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鄧鏗創建的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的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是一支驍勇善戰的勁旅,在北伐戰爭中率先攻入湖南,分別在湖南與江西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的成功,有着“鐵軍”之稱。
1927年年初,寧漢分裂,蔣介石等將國民政府遷往南京,與武漢對立。同時南京政府於4月開始清黨,捕殺共產黨人。廣東、廣西亦配合清共。第四軍在張發奎指揮下向武漢效忠。第十一軍陳銘樞等則因與唐生智不和,離開軍隊赴南京,第十一軍亦交張發奎指揮。其後武漢與南京分頭北伐,第四軍及第十一軍在河南再大敗張作霖奉軍。同年月底,武漢方面決心分共,第四軍軍中國共產黨員甚多。最終共產黨於8月1日在南昌發動起義,由共產黨控制的第四軍一部分參加。南昌起義失敗後,朱德、陳毅率領殘部發動了湘南起義,失敗後於1928年4月底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後部隊整編,改名叫中國工農紅軍,由於部隊中大部分軍官都來自國軍第四軍,而且第四軍的“鐵軍”名頭實在響亮,於是將番號定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就是紅軍隊伍中為什麼還沒有一、二、三軍就只有個第四軍的原因。
張發奎指揮的軍隊只剩第四軍第十二師及第十一軍二十六師不足兩師。十一軍第十師最初亦參加南昌起義,後來脱離共產黨開赴福建,由陳銘樞管制並效忠南京。至此原第四軍分裂成:中國共產黨的紅四軍、張發奎指揮之四軍一部、陳銘樞指揮之十一軍,及李濟深指揮駐廣東的四軍一部。
後歷經驅李(濟深)政變、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兩廣反蔣等一系列內戰,第四軍屢有縮編整合。“九一八”事變後廣東與南京複合,南京方面再正式恢復第四軍。1932年,第四軍離開廣西,進入江西參加反共作戰。張發奎辭去軍長之職,由吳奇偉接任,自此第4軍屬中央軍序列。
另一方面,由陳銘樞領導之原第四軍部分(原四軍十師、十一軍),在中原大戰中為蔣介石所用,被擴為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中成為聲明大噪的抗日軍隊,後被調往福建“剿共”,引發閩變,失敗後被收編解散。陳濟棠部(原四軍十一師、“新編第四軍”,後改為“第八路軍”)則在陳濟棠主政廣東時大幅擴張至三個軍,另加海空軍及各式獨立旅等共十多萬人。1936年陳濟棠反蔣,餘漢謀被南京任為第四路軍總司令,代替陳主政廣東。至抗戰開始後廣東部隊除防守廣東外,主力更被抽調至上海、武漢等戰場。
抗日戰爭中的第四軍先後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大型戰役。第四軍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整編為第4師。後又恢復第4軍番號。在解放戰爭中曾被殲滅,後在廣東重建。1950年從海南撤往台灣。
抗戰開始後,留守在南方八省打游擊的紅軍被國民政府改編。由於該部有一些原陸軍第四軍參加南昌起義產生的部分,且新部隊的軍長為當年第四軍被稱為“鐵軍”時期的第十二師獨立團團長葉挺。葉挺提議將改編後的番號叫“新四軍”,以繼承和發揚過去鐵軍的光榮傳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部分編制延續至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依然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27師被認為是第四軍的編制後代,繼續以“鐵軍”為旗幟。其中的步兵第一二七師第三七九團被認為是當年第四軍中能征慣戰的“葉挺獨立團”的後代。 [3]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部

1925年10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6軍李濟深部改番號為第4軍,下轄第10、第11、第12師,師長陳銘樞、陳濟棠、梁鴻林,獨立旅旅長張發奎。該軍成立後參加第二次東征。10月18日,第12師在江門兵變,被該軍獨立旅包圍繳械。事後,以獨立旅為基礎擴編第12師,師長陳可鈺。10月下旬,該軍參與南征,擊潰鄧本殷部八屬聯軍,收復雷州半島和海南島。1926年1月6日由八屬聯軍殘部改編的第13師編入序列,師長徐景唐。同月張發奎接任第12師師長。
1926年5月下旬該軍所屬葉挺獨立團奉命作為先遣部隊入湘,揭開北伐戰爭序幕。第10、第12師由副軍長陳可鈺率領參加北伐,軍長李濟深率領第11、第13師留守廣東。
(1)參加北伐的第4軍
第4軍所屬第10、第12師參加北伐。1926年7月到湖南安仁永豐集中。8月初佔領醴陵、瀏陽。8月下旬,激戰湖北咸寧汀泗橋、賀勝橋。10月10日,克武昌。10月底,轉赴江西武寧,加入贛北作戰,11月2日先克德安,繼佔馬回嶺、九江。
1926年11月27日該軍所屬第10師擴編成第11軍,第12師一部擴編成第25師,第4軍改轄第12、第25師,師長黃琪翔、朱暉日。1927年1月該軍移駐武漢。4月18日武漢中政會免李濟深軍長職,以張發奎繼任。黃琪翔升任副軍長兼任第12師師長。4月,該軍出師河南北伐奉軍。5月中,奉軍第11軍副軍長兼第12旅長富雙英率部在上蔡投降,改編為第21師,隸屬該軍指揮。6月,該軍返回武漢休整。6月15日張發奎升任第2方面軍總指揮,黃琪翔接任軍長,繆培南任副軍長兼第12師師長,李漢魂繼任第25師師長。7月東征討蔣,軍至九江,第21師滯留湖北。8月1日,第25師所屬第73第75團等在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延續至今,為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第82集團軍127旅 [2]  )。8月9日,該軍南下返回廣東,第11軍第26師隨行。9月1日,第21師在蕪湖繳械遣散。進入廣東後,收編新編第2、第3師薛嶽、黃慕松部(旋改稱教導第2第4師)。11月17日,該軍驅逐第15軍,反對李濟深。12月11日,該軍參謀長葉劍英率教導團舉行廣州起義。12月15日,廣州政治分會將軍長黃琪翔免職查辦,以繆培南、薛嶽分任軍長副軍長,吳奇偉遞升第12師師長,教導第2、第4師分別改教導第1、第2師,鄧龍光黃鎮球任師長。1928年1月15日,第26師師長許志鋭陣亡,陳芝馨繼任師長。1月,該軍退往江西安遠、會昌地區,改隸南京國民政府指揮。3月16,抵達南京浦口,沿津浦路北進,屬第1軍團參加北伐。4月,進攻山東曲阜、兗州,5月下旬到德州。8月移防泰安,縮編為第4師。
歷任軍長:
張發奎(1927.4.18-1927.6.15)
黃琪翔(1927.6.15-1927.12.15)
繆培南(1927.12.15-)
(2)留守廣東的第4軍
軍長李濟深率第11、第13師等留守廣東,增編新編第2、第3師,師長薛嶽黃慕松。1927年8月,張發奎、黃琪翔率第4軍由江西返回廣東。為避免番號混淆,10月下旬,留粵的第4軍改稱新編第4軍。不久,新編第2、第3師投奔黃琪翔的第4軍。1928年2月8日,廣州政治分會決議,新編第4軍恢復第4軍名稱,陳濟棠任軍長。第13師改第5軍。第4軍下轄第11、第12、第25師,師長餘漢謀、香翰屏、陳章甫。1929年9月縮編為第59、第62、第63師。
歷任軍長:
李濟深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張發奎部

1928年8月,張發奎部第4軍縮編為第4師。1929年9月張率部反蔣。1930年1月所部擴編為護黨救國軍第4軍。12月,縮編為第12師。1931年6月,恢復第4 軍番號。1932年2月9日張發奎部在廣西全縣接受國民革命軍第4軍番號,下轄第90師。3月21日,開湖南衡陽。5月11日,抵達江西樟樹。8月至9月,在宜黃、南豐作戰。8月在吉水永豐。12月,在崇仁隸屬中路軍第2縱隊,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1933年1月1日至4月29日)。1933年3月26日,抵達樂安。
1934年3月,第90師一部擴編為第59師,屬第4軍。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1933年10月至1934年10月)。6月14日,進攻潭頭、東固。10月10日,攻佔興國古龍崗。10月,進入湖南,“追剿”紅一方面軍。12月底,進入貴州。1935年5月,經雲南進入四川。11月,由川北向榮經、漢源堵截紅四方面軍。1936年2月,駐四川天全。6月,返回貴州貴陽。
1937年8月,該軍從貴陽出發。9月17日,在南京集中。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至11月下旬)。戰後到皖南寧國。1938年4月,轉赴湖北麻城、福田河構築工事。5月,調贛北,隸屬第9戰區第1兵團第9集團軍,參加武漢會戰(1938年6月中至11月中旬)。11月,調吉安、泰和一帶。
1938年11月,第190師歸建,該軍下轄第59、第90、第190師。1939年7月,第190師撥隸第10軍,第102師歸建,該軍改轄第59、第90、第102師。9月,開湖南長沙、衡陽、衡山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日至10月14日),戰後擔任新牆河守備。1941年在湘北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7日至10月12日)。9月到平江整理,旋調廣東準備援助香港,途至翁源,因英軍投降遂回師湖南瀏陽地區。在新牆河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日至1942年1月15日)。1942年1月開瀏陽整訓。5月,由瀏陽東進江西宜黃、崇仁、臨川,參加浙贛會戰(1942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8月回防瀏陽。1944年5月,調長沙蔘加長衡會戰(1944年5月下至8月上)。戰後,第59、第90、第102師師長林賢察、陳侃、陳偉光因指揮不力被撤職,軍長張德能被槍決。8月,到郴州桂陽整軍冬季參加湘贛粵邊區作戰(1945年1月中旬至2月中)。抗戰勝利後軍部由湖南汝城調江西泰和,駐守遂川、吉安、南昌、九江。1946年5月,整編為整編第4師,轄整編第59、第90、第102旅。下半年,調往蘇中。1947年1月,在泰州海安等地“清剿”。8月23日,由海安北進佔領鹽城。8月底,駐高郵、揚州、興化、寶應等地區。
1947年8月,第102旅脱離建制,其所轄兩個步兵團分別編入第59、第90旅。12月30日,第90旅旅部在鹽城以南被殲滅。1948年9月恢復軍師番號,下轄第59第90師。1949年1月,增編第286師,該師旋赴廣東接收新兵。該軍主力駐鎮江擔任江防。4月下旬,經丹陽南撤。26日,在溧陽被殲滅一部。28日至29日,在皖南郎溪廣德之間山區被殲滅大部,第59師、第90師師長林方策、唐連被俘。
1949年秋,在廣東海南島重建第4軍,下轄第59第90第286師防守瓊西地區,軍部在那大。1950年5月1日第286師被全殲。該軍由在榆林港登船,5月5日到台灣高雄。
歷任軍長(整編師師長):
張發奎
歐震(1938.6.24-1943.3免兼)
張德能(1943.3.16代理-1943.3.16實任-被槍決)
歐震(1944.7.27兼任-)
王作華(1946.6代理-1947.3實任-)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西北軍系統第四軍

1927年5月,國民軍聯軍第4路軍改稱第2集團軍第4軍。1928年4月屬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下轄第1師騎兵師(師長馬騰蛟、馬鴻逵),參加山東濟寧地區作戰。5月移駐高唐清平鎮。由津浦路以西北上,6月初駐河北大城。1929年1月縮編為第2編遣區暫編第17師。
歷任軍長: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晉綏軍系統第四軍

1927年7月9日國民政府發表傅存懷為北方國民革命第4軍軍長,下轄第7、第10師、獨立騎兵第2旅(師長張會詔、盧豐年,旅長郭殿丞)。1928年10月縮編為第41師。
歷任軍長:
傅存懷(1927.7-) [1]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新軍閥混戰中的第四軍

1929年3月26日在湖南長沙編成第4軍討伐新桂系軍,以何鍵為軍長,下轄第19、第50、第52師。3月28日變更戰鬥序列,改轄第19、第50、第52師及獨立第2旅張其雄部、
湖南地方部隊陳渠珍和陳漢章部。
1929年10月,以第6、第44師組成第4軍討伐西北軍。10月15日阮玄武在安徽宿州就任該軍軍長。11月初,阮玄武率第44師聯合西北軍反蔣(所部編為兩個師,第1、第2師師長王日新、馮華堂)。11月26日,蔣介石任命詹旭初為第4軍軍長,收編王日新、馮華堂部。1930年1月馮華堂等部編組為第23軍。
歷任軍長:
詹旭初 [1]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湘軍系統第四軍

1932年初,在江西組建第4軍,下轄第18、第50師及獨立第36旅。2月稱第22軍。
歷任軍長:
參考資料
  • 1.    李寶明.國民革命軍陸軍沿革史:中華書局,2018:11-15
  • 2.    鐵血軍魂染戰旗——《百面戰旗紅》之“鐵軍”,《人民週刊》2022年第1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3072674571735230&wfr=spider&for=pc
  • 3.    陸軍第四軍及其被湮沒的抗敵陣亡將士公墓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引用日期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