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仲元

鎖定
鄧仲元(1886—1922),原名鄧士元,別名鄧鏗,民國陸軍上將 [32-33]  ,廣東惠陽淡水人,祖籍廣東梅縣丙村鎮金盤堡,清末隨父行商於惠陽淡水,後落户淡水。早年在惠陽就讀,肄業於崇雅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入讀廣東將弁學堂,次年任將弁學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陸政學堂教習,並秘密加入同盟會。光緒三十三年,他任廣東新軍學兵營排長,代理左隊隊官。宣統元年(1909年)任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將在陸小就讀的陳銘樞陳濟棠鄧演達張發奎薛嶽葉挺張雲逸等人介紹入同盟會。次年即加入廣州新軍,參加黃花崗起義,從此步入長達十多年的戎馬生涯。
曾任廣東軍政府陸軍司司長、瓊崖鎮守使、廣東討袁軍總司令、中華革命黨東江總司令、粵軍總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等職,參加過廣州黃花崗起義、光復惠州、討伐袁世凱、驅除龍濟光、統一廣東等戰役, 功勳卓著。
國民政府在1935年通過了《紀念鄧仲元辦法》,確定每年3月23日為“先烈鄧仲元先生殉國紀念日”,並頒佈優恤鄧仲元遺族的訓令。除此之外,國民政府還發行紀鄧郵票、塑立鄧仲元銅像、建造“仲元號炮艦”以茲紀念。在廣州惠州梅州等地,先後建立以鄧仲元名字命名的學校、醫院、圖書館、亭園、街道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鄧仲元為革命烈士。鄧仲元的故居、陵墓等,被當地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碑保護,撥款修繕,並召開各種紀念會、座談會,緬懷和學習鄧仲元的英雄偉績和革命精神,以告慰忠魂,策勵後人。 [1]  [16]  [49] 
中文名
鄧仲元
別    名
鄧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6年1月31日 [52] 
逝世日期
1922年3月23日 [50] 
畢業院校
崇雅書院
廣東將弁學堂
職    業
民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將領和軍事教育家 [1] 
主要成就
辛亥革命元勳、創建粵軍第一師 [2] 
出生地
廣東省梅縣丙村鎮金盤堡
信    仰
三民主義
軍    職
粵軍總參謀長兼粵軍第一師師長

鄧仲元人物簡介

鄧仲元(1886-1922),字仕元,又名鏗。生於廣東梅縣丙村金盤堡,7歲隨父到惠陽淡水讀書,肄業於崇雅學堂,淡水成為養育他成長的第二故鄉,也是其接受思想啓蒙、樹立革命理想的人生驛站。1905年考入廣東將弁學校,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自此開始了他戎馬倥傯的革命生涯。曾參與策動黃花崗起義,組織指揮光復惠州之役,自後在討袁護法、援閩驅龍,鎮守瓊崖,創建粵軍的過程中 “忠於國事,勇於奮鬥”,“戰功尤偉”。他是功績卓著的辛亥革命元勳、民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將領和軍事教育家、國共兩黨先後追認的革命烈士 [1]  [53] 
光緒二十四年(1898)肄業于歸善(今惠陽)崇雅學堂,1905年考入廣東將弁學堂第四期,在校期間秘密加入同盟會。翌年春留任學堂步兵科教員,併兼公立法政學堂教習。
1907年任學兵營排長、連長代理隊官。宣統元年(1909)任廣東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常以反清革命思想灌輸學生和士兵。
1910年2月,參加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他與同盟會人士於翌年春策劃在廣州再舉義事,並以其父在小東門開設的廣豐米店為起義秘密機關。起義失敗後避居香港,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1911年10月,任粵軍第一軍參謀長,策劃和指揮惠州之役,促成廣州光復。同年11月,鄧鏗被任為廣東陸軍混成協協統,負責廣州的衞戍工作;12月底,胡漢民奉孫中山之命赴南京,由陳炯明暫代廣東都督,即調鄧鏗任廣東都督府陸軍司司長。
民國元年(1912)春,鄧鏗協助陳炯明整編廣東部隊,統一編練廣東各路民軍。1912年5月,胡漢民自南京回任,陳炯明被調為廣東全省綏靖經略,不久都督府改制,陸軍司裁撤,鄧鏗被任為都督府參謀長。
1913年3月,胡漢民特派鄧鏗赴海南島,任瓊崖鎮守使,並授以陸軍中將銜。鄧鏗到任後,鼎新革故,整編舊防營和水師,鋭意開發墾殖,加強國防。同年8 月,回廣州參與討伐龍濟光之役。失敗後再度避居香港。
1913年冬,鄧鏗赴東京,謁見孫中山。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軍務部副部長,旋奉孫中山之命回國,密謀在廣東舉行起義,並任廣東討袁軍總司令,與朱執信等人在香港、澳門設立指揮機關,負責廣東的軍事活動,策動陸軍團長鄧承昉在饒平起義,另命洪兆麟在惠州舉事,均未成功。
1915年10月,奉孫中山命赴新加坡籌募軍費。次年4月,鄧鏗潛入增城,策動舊部防軍統領徐連勝反正,因該部營長蔡炳寰陰擾,舉事不成。5月間鄧鏗又潛入增城,促徐連勝襲擊石龍得勝。後鄧鏗被任為中華革命黨東江總司令,參加討袁驅龍(濟光)戰役,攻博羅、石龍,與廣州、惠州、東莞三面來犯之敵苦戰一個多月,以機智勇敢逼使敵人潰退。同年6月,袁世凱死,朱慶瀾任廣東省長。至此,廣東討袁軍事活動告結束,鄧鏗到上海謁見孫中山,負責謀劃黨務和軍務。
1917年,春赴日本治病和考察。同年7月回廣州參加護法運動,任援閩粵軍參謀長。鄧鏗受命後,廣攬軍事人才,通過地方人士支持,增募了近10個營,充實火力裝備,草擬援閩作戰計劃。數月之間,連克閩西20餘縣,總部進駐漳州。
1918年5月,孫中山被迫離穗赴滬前,叮囑鄧鏗及時整訓擴編。至1919 年冬,全軍兵員已達2萬餘人,鄧鏗仍任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1920年8月,鄧鏗以參謀長資格,率援閩粵軍第一軍回師廣州,驅逐桂系軍閥。同年11月,兼任粵軍第一師師長,對粵軍進行嚴格整訓,重視選拔軍官和訓練士兵,勵精圖治,使第一師成為粵軍的模範和精鋭之師,其後許多粵軍名將皆出自該師。
1921年6月,桂系軍閥犯粵,鄧親率第一師鎮守廣州,擊潰沈鴻英部,繼而進軍梧州,將廣西統一在孫中山領導旗幟下。鄧鏗為人廉正不苟,疾惡如仇,對軍中不肖分子包煙庇賭者毫不徇情,經常直接指揮憲兵,緝拿偷運煙土之徒,其中以在廣州晏公街緝獲鴉片200 多擔為最大一宗,經查是陳炯明部屬洪兆麟、陳覺民等合謀所為。緝獲後,鄧即召集各界代表及各國駐穗領事,共同監視燒燬,時人稱頌為林則徐後第二次燒鴉片。其鐵面無私為人稱頌,也從此為不法之徒所痛恨。
1922年3月間,有政學系岑春煊親信周善培(前廣東將弁學堂總辦)要來廣州“觀光粵政”,鄧鏗以師生關係,特赴港迎接。3月21日晚回到廣州大沙頭廣九車站,突遭兇手開槍射擊,腹部中2彈,後送韜美醫院搶救,23 日凌晨逝世。 [37]  [50] 

鄧仲元人物生平

鄧仲元早年生平

紀念鄧仲元將軍
紀念鄧仲元將軍(36張)
鄧仲元,原名鄧士元,清光緒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86年1月31日 [39]  )生於廣東省梅縣丙村鎮金盤堡,7歲時隨父親鄧麗川經商落户淡水。淡水鄧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自清乾隆年間開基淡水後,鄧氏先人歷代經商,積聚了大量財富,到清末時人才輩出,鐵面御史鄧承修就是傑出代表。鄧承修在中法戰爭後告病回鄉,這一年正好鄧鏗出世,在幼年時,鄧鏗已深受鄧承修鐵漢精神的薰陶。
1905年考入廣州將弁學堂步兵科,畢業後留校,任步兵科教員兼公立政法學堂體操教習,不久任代區隊長。
1907年升任該校學兵營排長兼代左隊隊官。
1909年任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
1910年籌劃廣州起義,失敗後出走香港。辛亥革命爆發後,與陳炯明等在惠陽淡水首義,繼而率兵進攻惠州,與敵作戰,身先士卒,率眾擊潰敵軍,迫使惠州守敵投降,光復惠州。任東江第一軍參謀長,後改編為陸軍第一混成協,任協統。同年11月9日,廣東軍政府成立,任陸軍司司長兼稽勳局局長,軍銜為陸軍中將。
1911年,黃花崗起義前夕,廣州地方官吏在事前已有所察覺,採取了一些措施防範革命黨人入城,對外地口音的人要求有不動產作擔保。此時,鄧鏗的父親曾在廣州小東門開設有廣豐米店,鄧鏗便以米店為潛入廣州的革命黨人提供住所,並表示如有不測,毀家也在所不惜。遺憾的是,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鄧鏗也不得不逃亡海外。

鄧仲元身先士卒

1911年9月初,陳炯明和鄧仲元等人秘密潛入淡水,首先在淡水發動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百餘人圍攻淡水警署,繳槍三十餘支,子彈千餘發。隨後參加起義的民眾愈來愈多,兩日之間發展到五百餘人。當時,起義軍共編成七個大隊,陳炯明為總司令,嚴德明、鄧鏗、陳經、丘耀西、陳焯廷、謝子瑜、黃德修等七人為各隊大隊長,鄧鏗兼司令部參謀長。9月8日,各隊民軍舉起革命旗幟,到平潭白泥塘一帶集中,佈置駐守陣地,準備進攻惠城。
當時駐惠州的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聞報,一方面忙不迭地募兵籌餉,另一方面又調各地巡防營兵到惠城候命。這時惠州府、縣兩城城門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東門和縣城西門留為交通孔道,仍舊開放外,其他城門一律關閉。
其軍事目標是奪取歸善縣城。時清兵巡防營六百餘人集合在饅頭嶺 (今文頭嶺)。兩軍交戰約五小時,互有進退和傷亡,清軍以為民軍英勇,不敢戀戰而退守原防。次日戰況仍呈膠着狀態,未分勝負。
民軍衝破清兵防地,佔據了險要的地區二聖宮。有史料記載當第一軍進入永湖、馬安之間時,清軍援兵趕到,民軍兵力少,且武器裝備也遠不如對手,前線一度告急。就在這危急關頭,鄧鏗親率生力軍民兵百數十人加入作戰,力敵清軍數營之眾,硬生生將敵軍擊破。在戰鬥中,鄧鏗身先士卒,在槍林彈雨中率眾衝鋒數次,連帽子的帽結都被流彈擊中打飛,可見戰鬥的慘烈兇險。是役,清軍元氣大傷,不得不困守惠州城。
9月16日,大勢已去的秦炳直接受惠州知府徐書祥的相勸,同意獻城。19日,惠州光復。秦炳直下令開通府城東門,恢復與縣城的交通。當日上午8時左右,鄧鏗等統率所部士兵,由縣城出發,經水東街過浮橋直進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歡迎。各隊民軍相繼進城後,由起義軍司令陳炯明領銜發出佈告剪髮和安民,易歸善縣為惠陽縣。 [47] 
1913年任瓊崖鎮守使,鄧鏗以陸軍中將身份出任瓊崖鎮守使,鎮守海南島。他一到瓊崖,便嚴令禁止“賣豬仔”,使瓊崖猖獗一時的販賣人口到南洋等地做苦力之風得以遏制。他還廣攬賢才,欲興海島實業,無奈時局變化,討袁事起,宏圖大志未能實現。 [20] 
1912年,袁世凱出任大總統,陰謀復辟帝制,罷胡漢民廣東都督之職,委龍濟光接任。龍軍由梧州東下,廣東軍隊在三水設防,鄧鏗赴三水指揮軍事。因廣東軍內部分裂,廣州大本營遭炮擊而事敗,鄧鏗離粵赴港,經滬抵日本,追隨孫中山,繼續圖謀革命。自此始,鄧鏗與孫中山先生的關係更加密切。
討袁失敗後,一些人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發生懷疑,有的甚至背離而去。然而,孫中山在日本於窮困之際仍堅持革命活動。鄧鏗在此時仍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堅信不移,毫不動搖,認為中國不革命,不圖強則已,否則非絕對服從中山先生不可,表現出了革命軍人的良好素質。當一些人離開了孫中山,甚至詆譭、反對孫中山時,鄧鏗卻與孫中山站得更近了。對污衊孫中山的言行,鄧鏗聞之則斥,視之則止。當孫中山在日本組建中華革命黨時,鄧鏗毅然參加,並按黨規立約宣誓,服從中山,戮力革命。孫中山對鄧鏗也委以重任,任命他為軍務部副部長,輔佐許崇智策劃中華革命軍軍事。 [20] 

鄧仲元委以重任

中華革命黨領導人合影,前排左一為鄧鏗
中華革命黨領導人合影,前排左一為鄧鏗(2張)
惠州一戰,鄧仲元聲名鵲起。廣東全省光復後,鄧鏗升任廣東陸軍第一混成協協統,廣東都督府陸軍司長兼稽查局長,後改任都督府參謀長。廣東都督胡漢民十分器重鄧鏗,想把胞妹嫁給他,但是鄧不想給人落下高攀富貴的口實,竟婉言謝絕。
在廣東軍界中,鄧鏗稱得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在胡漢民掌粵時期,他被授為陸軍中將,出任國防重地瓊崖鎮守使。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後,被袁世凱任命為廣東都督的龍濟光進兵廣東,逼近三水河口。粵軍內部矛盾重重,鄧鏗受命於危難之際,匆忙趕赴三水指揮。然鄧鏗到三水僅一日,已被袁世凱收買的蘇慎初炮擊廣州的都督府,粵督陳炯明逃亡香港,鄧鏗獲知消息,知事已不可為,乃赴香港見陳炯明,希冀挽救局面。而局勢急轉直下,龍濟光進入廣州,二次革命失敗。
1914年,鄧仲元追隨孫中山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軍務部副部長。從此之後,鄧鏗一直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在討袁(世凱)驅龍(濟光)、護法援閩等戰事中打了無數硬仗。在當時,鄧鏗與朱執信廖仲愷被同視為孫中山的股肱心膂。朱、廖二人是政治活動家,鄧鏗則是掌握軍權的重量級人物,孫中山在軍事上很多時候要依賴鄧鏗。
鄧仲元待人仁厚,律己廉潔,治家節儉,常常以減衣縮食來勉勵家人。在福建征戰期間,他對自己的要求尤為嚴格,“月受俸僅百二十金,即平日輕慢公者,亦為讚歎而敬服”。他經常對下屬和朋友説:“近來人心常以做官為黷貨途徑,及其已得,則消耗與嗜。即稍稍儲積,其結果不過增加自身罪惡,而陷後人於有恃無恐,不克振拔之地而已。”聞者皆服為名論。難怪胡漢民稱鄧仲元為“武人之中,高節遠矚,惟公為能”。
1917年,援閩粵軍成立,鄧鏗任粵軍總部參謀長。粵軍開赴粵東,與閩督李厚基開戰,攻佔閩南二十六縣,成立閩南護法區。
1920年,援閩粵軍回粵驅桂,粵軍分左、中、右三路回粵,鄧鏗任左路總指揮。粵軍回粵以後,進行了整編。鄧鏗以粵軍參謀長之身,兼任粵軍第一師師長之職,力圖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新軍。在粵軍中,第一師是為全軍模範,這離不開鄧鏗的強軍政策與人格魅力。21世紀,人們一談起孫中山的基本革命部隊就説到粵軍,一説起粵軍就説到第一師,而粵軍第一師是由鄧鏗創建的,鄧鏗在粵軍第一師有着無比的人望。
1920年秋與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何貫中率部回粵,10月中旬收復廣州,年底驅逐了盤踞廣東的莫榮新。
1921年5月,任廣州軍政府第一師師長兼總司令部參謀長。同年夏,擊潰犯粵的沈殿英、劉震寰部。接着,積極支持孫中山北伐,擔任後方籌餉械的任務。
1921年春,孫中山在廣州準備揮師北伐,在財政方面多倚重廖仲愷,軍事方面主要靠鄧鏗。同年5月5日,孫中山再次就任大總統。當天在廣州舉行閲兵典禮,時任粵軍總司令的陳炯明藉故不參加,孫中山便在鄧鏗的陪同下,檢閲了由第一師組成的受閲部隊。此時,桂系軍閥陳兵粵桂邊境,企圖進攻廣東。6月,粵軍主動揮師攻桂,鄧鏗率第一師鎮守廣州,並以總參謀長的身份指揮整個戰事。粵桂兩軍激戰於西江之時,桂軍一部突襲清遠、英德,威脅廣州。鄧鏗率第一師出擊清遠,不幾日便擊潰桂軍,凱旋而歸。
就在這時,孫中山與陳炯明的矛盾更加明顯,鄧鏗以大局為計,從中斡旋,為孫中山革命大局盡力。當孫中山通過鄧鏗轉達對陳炯明的命令時,鄧鏗必婉轉對陳炯明面達,使其容易接受;當陳炯明不接受時,鄧鏗也不急於報告給孫中山先生,而是自己想辦法,盡力實現孫中山先生的要求。鄧鏗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服膺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以其在粵軍中的威信和地位,貫徹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其特殊地位不可代替。 [20] 

鄧仲元廣州遇害

鄧仲元治軍嚴謹,廉政不阿,嫉惡如仇。他對軍中不肖分子包庇煙賭的行徑,毫不徇情,並多次派出憲兵,專門緝拿偷運煙土的官兵。有一次,他在廣州晏公街緝獲煙土兩百多擔,查明是陳炯明的部署洪兆麟陳炯光陳覺民等人夥同所為。鄧仲元與陳炯明雖是生死患難之交,但是鄧仲元並沒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召集廣州各界代表和各國駐廣州領事,共同監督將煙土焚於東郊。此舉被當時的人們讚頌為林則徐之後的第二次大規模焚燬鴉片。有人勸他辦事不要過於猛烈,鄧鏗則説:“怕死則不必作革命事業,丈夫寧玉碎耳,何慮?”但是,此時的鄧鏗還沒有想到,他的正義之舉,已經為他日後遇刺埋下了禍根。
1922年3月21日傍晚7時,鄧鏗從香港返回廣州,在廣九車站下車,即將登上汽車前,忽然人羣中響起了槍聲。鄧仲元身中兩彈,一彈掠過腹部,微傷,另一顆子彈則貫胃部而出,重傷。鄧鏗中槍負傷後第一時間仍想奮力抓住兇手,但是傷重不支,只好馬上命令司機趕回省署。見到陳炯明和家屬親人後,此時的鄧鏗已隱隱感覺到性命難保,遂告知後事:“餘才學不逮朱執信遠甚,朱且先我而死,為革命黨人,平日拼作犧牲,爾等無過傷也。天下不能容好人,付之嘆息而已。”於23日4時不幸逝世,臨終前嘆息一聲“好人難做”!就是鄧鏗臨終前的這些話,引發了後來人的無限猜想。
鄧仲元並沒有因為傷重在當天去世,而是被送到中法韜美醫院緊急救治無效後,在兩天後與世長辭,年僅36歲。據史料記載,鄧仲元的槍傷本來有希望治癒,但是由於患有輕微的肺癆,胃腹兩處受傷引發了嚴重的併發症。3月23日上午5時,藥石無靈,一顆閃耀的軍事明星就這樣隕落在嶺南大地。 [46] 

鄧仲元人物成就

人們稱鄧鏗為“粵軍靈魂”。 [57-58]  鄧仲元弱冠從戎,和陳炯明淡水起義,打敗晚清提督秦炳直,嚇得清官員棄城而逃,是光復惠州的功臣之一;創建粵軍第一師,李濟深葉挺陳誠薛嶽羅卓英鄧演達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陳可鈺黃鎮球張發奎黃琪翔張雲逸葉劍英餘漢謀李漢魂戴戟李章達梁鴻楷陳濟棠鄧世增鄧龍光繆培南李揚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暉日錢大鈞等著名將領均出自其門下;斡旋於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為孫陳統一戰線鞠躬盡瘁;遇刺後被孫中山以大總統的名義追贈為陸軍上將。1929年7月24日國民政府令擬照上將陣亡例給恤。
鄧仲元個人的悲劇,也是粵軍第一師的悲劇。鄧鏗以後,再沒人能整合粵軍第一師,這支模範部隊不斷分裂,一部分跟隨陳炯明,一部分跟隨孫中山。跟隨陳炯明的那支,也就隨着陳炯明的失敗而退出歷史舞台;跟隨孫中山的那部分,日後發展為威名赫赫的北伐四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又分為陳銘樞陳濟棠張發奎葉挺四部分,其中陳銘樞的第十師發展為第十九路軍,是淞滬抗戰的民族英雄部隊;陳濟棠的第十一師發展為第八路軍,是南天王陳濟棠主粵的根基;張發奎第十二師則繼承四軍的番號,仍然稱為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在北伐後擴編為五個團,是南昌起義的主力,成為解放軍的創建者。這幾支從粵軍第一師走出的部隊,在往後的歷史舞台上發揮重大作用,又多次自相殘殺,但無論其中哪一支,都以當年在鄧鏗統領下的粵軍第一師為榮。 [12]  [31]  [48] 

鄧仲元軼事典故

瞭解鄧鏗,首先要研究粵軍。粵軍是孫中山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力量,是孫中山護法運動的基本部隊。孫中山是粵軍的最高領導,陳炯明任粵軍總司令,鄧鏗任粵軍總參謀長兼最精鋭的第一師師長。
由於孫中山和陳炯明皆為文人出身,鄧鏗科班出身真正懂軍事,因此孫中山和陳炯明在軍事上均倚重鄧鏗。世人每談及孫中山的基本軍隊,必首推粵軍,言粵軍必首推第一師,言第一師則必及鄧鏗。 [13] 
寫好遺書參加黃花崗起義,掩護革命黨毀家在所不惜
鄧鏗長於惠陽,鄧氏在當地可謂名門望族。鄧鏗幼時,曾聽聞過族中先輩鄧承修以專使身份,代表清廷勘界中越邊境,因不屈服於法國殖民者的無理要求而與朝廷齟齬,憤而辭職。
如果説家族的影響,使年幼的鄧鏗產生了一種朦朧嚮往的話,那麼時局則深深地推動着鄧鏗,走向革命軍人之路。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京城後,孫中山命鄭士良於惠州起義。起義雖歸失敗,但義軍奮勇殺敵的氣概和所宣傳的革命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少年鄧鏗。於是,他投考了廣東將弁學堂,畢業後又加入同盟會,並在粵軍中出任陸軍小學校長,學兵營排長、連長等職,常以革命思想教育學生和兵士。
鄧鏗參加了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走到了鬥爭前線。這兩次起義打破了之前的沉悶狀態,為辛亥革命高潮的到來做了鋪墊。參加黃花崗起義的革命者,抱着必死決心,大家都寫好遺書不打算活着回來,鄧鏗也不例外。
令人歎服的是,1911年黃花崗起義前夕,清廷已有所察覺,在廣州城搜捕革命黨人,時在廣州的鄧鏗就以其父設於小東門的廣豐米店署具保書,掩護革命黨人,並慷慨陳言:‘即有不虞,毀家在所不惜’,充滿革命的豪氣。
遺憾的是,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鄧鏗被迫逃亡海外。 [13] 
戰惠州率兵衝鋒聲名鵲起,討袁失敗堅定追隨孫中山
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並沒有挫敗鄧鏗的鋭氣。辛亥武昌起義後,同盟會香港統籌部迅速在廣東成立四個軍,圖粵援漢。鄧鏗秘密潛入惠州淡水,出任第一軍參謀長,軍長是陳炯明。 [2] 
第一軍以淡水為根據地,進軍惠州,激戰數日,前線欲潰。就在危急關頭,鄧鏗親率百名精兵,到前線增援督戰。他率兵衝鋒,帽結被敵彈擊斷,仍不畏懼,終於擊潰強於自己的敵軍。
惠州一戰,鄧鏗聲名鵲起,顯示出軍事領袖的才能。1911年12月,陳炯明暫代胡漢民行使廣東都督之職後,調鄧鏗任都督府陸軍司司長兼稽勳局局長,協助陳炯明整編軍隊。
不可避免,在從軍道路上,鄧鏗與陳炯明存在長達近十年的上下級關係,由於又是老鄉,不少人形容他們關係是“生死之交”,有的甚至説鄧鏗是陳炯明的親信。對此,張磊並不認同。
廣東省社科院原院長、孫中山研究專家張磊認為:從目前掌握的史料來看,沒有史料顯示鄧鏗與陳炯明是生死之交。只能説,在粵軍還沒變成陳炯明叛變的“陳家軍”之前,鄧鏗與陳炯明曾同心協作,將當時的粵軍改造得更先進,能夠執行革命任務。但在北伐問題上發生分歧後,二人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變化,此時鄧鏗也就成了陳炯明眼中的障礙。
鄧鏗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堅定擁護者,他在孫中山從事革命極為困難的時期,堅定地站在孫中山的身邊。1913年,當討袁失敗孫中山被通緝逃亡日本時,當時很多人對革命產生了懷疑,有的人更是背離而去,但鄧鏗卻選擇了堅持和追隨。鄧鏗在討袁軍事失敗後,也抵達了日本。當孫中山在日本組建中華革命黨時,鄧鏗毅然參加,孫中山對鄧鏗也委以重任,任命他為軍務部副部長。1914年夏,鄧鏗奉命返回香港,組織廣東討袁軍隊,開展討袁活動。 [13] 
揮師回粵勞苦功高,建第一師影響至深
鄧鏗與粵軍密不可分,孫中山更與粵軍有着不解之緣。鄧鏗一生追隨孫中山,服膺孫中山的革命主張,以其在粵軍中的威信和地位,貫徹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其特殊地位,不可替代。
1917年,當時廣東省長朱慶瀾受到桂系軍閥排擠,決心辭去省長一職,將省防軍二十營交給孫中山接管,這是孫中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力量,也就是粵軍的前身。孫中山遂決定以原省防軍二十營為基礎成立援閩粵軍,並任命陳炯明為總司令,鄧鏗為參謀長。為暫時避免與桂系軍閥的衝突,軍隊駐於閩省東南數縣。
當初原省防軍二十營一共才5000杆槍,而陳炯明非軍人出身,戰陣之事非其所長。因此,1918年粵軍援閩過程,鄧鏗發揮了重要作用,擴充軍隊,制定進軍計劃,於5月17日全線向閩總攻,數月之間,連克閩西南20餘縣,總部進駐漳州
回粵之役,鄧鏗可謂勞苦功高。經過兩年訓練補充,援閩粵軍兵員達2萬餘人。1920年春,孫中山以粵軍整補已畢,實力大增,遂提出回師廣東驅逐桂系軍閥的任務,但陳炯明對回師仍存顧慮,經孫中山一再敦促,鄧鏗從中“慫恿”,陳炯明始同意做回師廣東準備。 [3] 
在回師廣東的戰鬥中,鄧鏗表現十分英勇,累立戰功。他率第一軍一部,克潮州梅州,佔汕頭,氣勢如虹。於當年10月下旬,與各路大軍一起,進入廣州,摧毀了岑春煊主持的軍政府,統一了廣東全省。孫中山也得以國民黨總理的身份,於11月從上海回到廣州,重任大元帥。
回師廣東後,孫中山更加倚重鄧鏗,鄧鏗仍任粵軍總參謀長。由於粵軍人數擴大、人員素質不齊,部隊開始顯現舊軍隊腐化、驕悍的弊病。為此,孫中山決定組建粵軍第一師,加強軍事、政治訓練,使之成為全軍模範。
鄧鏗受孫中山重託出任師長,當時被他選拔到第一師的軍官有李濟深鄧演達葉挺陳銘樞陳濟棠蔣光鼐蔡廷鍇張發奎薛嶽等人,日後這些人都以第一師出身為榮,足見當時廣東軍政受鄧鏗影響者至深且巨。 [13] 
維護北伐鞠躬盡瘁,慘遭暗殺以身許國
鄧鏗一生的政治實踐均以孫中山作為座標,維護北伐是最大的關鍵。1921年春,孫中山在廣州準備揮師北伐,軍事指揮方面仍然是器重鄧鏗。然而,很快孫中山和陳炯明在北伐問題上發生了分歧。
孫中山主張北伐統一中國,陳炯明則主張聯省自治,實際上就是各省割據,陳炯明為的是保住自己的小地盤。當時,孫中山北伐需要陳炯明支援部分兵力和槍械,但陳炯明遲遲不表態。在孫陳發生重大分歧時,鄧鏗是公認贊成北伐的。
1921年4月初,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當天在廣州舉行閲兵典禮。時任粵軍總司令的陳炯明藉故不參加,孫中山便在鄧鏗陪同下,檢閲了由第一師組成的受閲部隊。
與此同時,桂系軍閥已陳兵粵桂邊境,企圖進攻廣東。6月,粵軍主動揮師攻桂,史稱“援桂之役”。鄧鏗率第一師鎮守廣州,並以總參謀長的身份,指揮整個戰事。粵桂兩軍激戰於西江之時,桂軍一部突襲清遠、英德,威脅廣州。鄧鏗率第一師出擊清遠,不幾日便擊潰桂軍凱旋。
就在這時,孫中山與陳炯明的矛盾加深。鄧鏗以大局為計,從中斡旋,為革命大局盡力。當孫中山通過鄧鏗轉達對陳炯明的命令時,鄧鏗必婉轉對陳炯明面達,使陳炯明容易接受;當陳炯明不接受時,鄧鏗也不急於報告給孫中山,而是自己想辦法,盡力實現孫中山的要求。
就在北伐最關鍵的時候,1922年3月21日傍晚,廣州大沙頭廣九火車站,鄧鏗遭到兇徒的暗殺,被送往長堤路的中法韜美醫院救治,曾有片刻的清醒。面對探視的友人,他只留下一句話:“好人難做!”便語竟目閉,23日凌晨不幸長辭人世。 [4]  [60] 
廣州硝煙,被譽為“林則徐第二
粵軍進駐廣州後,鄧鏗以總參謀長之職直接指揮總部憲兵,整飭廣州市秩序。當時粵軍中有不法分子參與販運鴉片,屢次被鄧鏗派出的憲兵緝獲,並繩之以法。他還邀集各界代表及各國領事共同監視,焚燬收繳的鴉片,被當時廣大民眾稱為“林則徐第二”。 [20] 
在後辛亥革命時期的廣東軍界,鄧鏗稱得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治軍嚴謹,廉政不阿,嫉惡如仇,即使是陳炯明的親信犯法,他也嚴厲呵斥,毫不留情。
1920年,援閩粵軍揮師回粵後,陳炯明任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由於省政事繁,對於粵軍總部一切公文,概交鄧鏗籤判。鄧鏗也以參謀長之職直接指揮總部憲兵,整飭廣州市秩序。他對軍中不肖分子包庇煙賭的行徑,毫不徇情,並多次派兵,專門緝拿偷運煙土的官兵。
有一次,鄧鏗在廣州晏公街緝獲煙土兩百多擔,查明是陳炯明的部下洪兆麟、陳炯光、陳覺民等人夥同所為。陳炯明雖是鄧鏗的上司,但他並沒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是召集廣州各界代表和各國駐廣州領事共同監督,將煙土焚於東郊,此舉被世人讚頌為“林則徐之後的第二次大規模焚燬鴉片”。當時,有人勸鄧鏗辦事不要過於猛烈,鄧鏗則説:“怕死則不必作革命事業,丈夫寧玉碎耳,何慮?” [13] 
為人處事,守中庸之道
鄧鏗也有一顆仁慈的心。據身邊工作人員憶述:鄧鏗雖為軍人出身,但平日頗受儒家思想浸染,對事每守中庸之道,對人雖嚴而有威,然亦常存惻隱之心。凡有關軍法案件,常囑咐手下審慎研究,期望做到無枉縱,尤其重刑,凡是覺得有可疑的,即批示發還軍法處更審。
鄧鏗常常對人説道:“凡人生於天地父母,何等艱難,死者不可復生,而生死之間,操於吾人之筆端俄頃,可不慎懼,人之犯法,類多迫而為之,或陷於不知,如得其情,應哀矜勿喜。”而當時辦公桌右邊,懸有他親筆書寫的“罪疑惟輕、功疑惟重”二句以自儆,足見其靄然仁者之懷。 [5]  [13] 
主政海南,鼎新革故
1913年1月29日,袁世凱任命鄧鏗為瓊崖鎮守府鎮守使,兼理軍民兩政事務。因罷了此前的瓊崖綏靖處,改設瓊崖鎮守府,於是原綏靖處的正副處長古應芬、李福隆俱免,改委鄧鏗為瓊崖鎮守使兼辦民政事宜,實即掌理軍民兩政。古應芬後來成為廣東名重一時的人物,此時在海南的頭銜一説綏靖處總辦。
1913年3月來海南之前,身份先是廣東都督府陸軍司長,不久因都督府改制,改任都督府參謀長。斯時鄧鏗實際是以幕僚長資格,周旋於胡漢民與陳炯明之間。1913年,“都督府旋以瓊崖為國防重地,決定設置鎮守府,胡漢民特保鄧仲元為鎮守使,並保授陸軍中將。”
鄧鏗3月到海南後,鼎新革故,致力於交通墾殖、開發利源、移兵為工、建設國防。鎮守使署設有軍務、實業、內務、教育、軍需等科。據當時任鎮守使署軍務科長的陳國倫後來回憶:“鄧當時很有抱負,準備開發瓊崖和加強保衞祖國的南大門,帶去一班參謀和幕僚人員以及陸軍馬永平、鄧拔的兩個步兵團。第一步計劃把原來的的舊防營、師船全部遣散,一切重新佈置。”但是,鄧鏗於海南,留下的還是6月份發生嚴禁“賣豬仔”的佳話。以致於民國初期官海南者多如過江之鯽,而惟鄧鏗能揚名至今。 [36] 
嚴懲人販子
1913年6月,瓊崖鎮守使鄧鏗懲辦了在德、法兩國駐海口市領事館包庇下的犯有經營販賣500名人口罪行的“豬仔”販頭阿六,封閉兩國領事館,驅逐其官員出境。 [34] 
何謂“豬仔”?“華僑之初往外洋也,實乃被賣為奴,廣東語謂之‘豬仔’。從前有古巴招工、南洋招工,澳門等處以此買賣為業者,謂之‘豬仔館’。”光緒元年(1875)海口通商,這是延續十六年前瓊州開港的歷史,而“豬仔”也出現於此後。據記載,清光緒二年至二十四年(1876-1898),從海南出洋的有24萬餘人,其中大多數是“豬仔”苦力。當時稍有見識的人,都反對這種罪惡勾當,但由於畏懼殖民主義者,從不敢過問。如清末瓊崖兵備道鄭瀠,明知道海口市每年大約有過萬“豬仔”出口,但始終不敢幹涉。
鄧鏗在海南嚴懲“豬仔欄”,一時成為美談。鄧鏗到職後,於1913年6月破獲“豬仔販子案”一宗,處決人販子四名。五百多名華工,被遣送回高、雷、欽、廉原籍。而駐海口德、法領事為此提出抗議,並要求賠償,但遭鄧鏗嚴詞拒絕。胡漢民、陳炯明起初都對鄧鏗這樣處理此案,表示驚愕不安,認為這班小夥子少不更事,外人招募華工是有條約關係的,事前不請示,就冒失處理,將會惹起交涉,那不是自找麻煩了麼?頗有不滿之意。後來知道此案了結,並未惹起什麼外交麻煩事端到他們頭上來,而且海口市兩領事都被撤換了,便又常常談起瓊崖鎮守使署這班小夥子,是初生之犢不畏虎,敢作敢為。要知道,鄧鏗這時才二十七八歲。
鄧鎮守使怒打“豬仔欄”的事,在當時影響實在太大,羅翼羣追記説:“仲元下車伊始,即出令嚴禁‘賣豬仔’(即販賣人口出南洋、美洲各地為資本家作苦工,瓊崖自清季此風最盛,民初仍未能絕),並嚴懲為虎作倀之‘豬仔頭’———即販賣人口之把頭,一時‘賣豬仔’之風稍戢。”又民國海南人王家槐著《海南近志》,記載“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有令嚴禁販賣豬仔,以保護華僑。鏗到任,訪悉海口得勝沙,有船行營此,大怒,派員將船行封閉,嚴懲行主,釋出被賣者若干人,瓊人稱快。為之語曰:鄧鎮守使怒打‘豬仔欄’,遍傳各縣。”人販子設立機構,拐騙“豬仔”,在海口設有“豬仔欄”,主要為法國人所控制。
鄧鏗在海南意欲“鼎新革故”。不過,形勢比人強。正值軍閥混戰,各據一方的年代,鄧鏗縱有抱負,也無濟於事。是年7月“二次革命”失敗,他只得棄職逃離海南。 [35] 
棄職離瓊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車站遇刺,至22日身亡。這是民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震動全國的政治陰謀大血案。到了4月26日,袁世凱不經參議院通過,便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了“善後大借款”合同,舉債二千五百萬英鎊,年利五釐,以鹽税作抵。全國聞之大譁。袁試圖以擴充軍隊,準備徹底消滅南方革命黨人。這時孫中山沉痛地説:“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感到非去袁不可,於是這年7月在上海發佈討袁通電,發動江西、安徽、廣東等省革命黨人,進行武裝討袁的“二次革命”。
兩個月後,討袁的“二次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失敗,宣告結束。9月15日,袁世凱下令通緝孫中山、黃興、李烈鈞、廖仲愷、朱執信、鄧鏗等人。袁世凱令:瓊崖鎮守使、中將鄧鏗褫職拿辦。因此鄧鏗只得棄職,避往香港。當時,討袁軍事失敗,不少軍官也棄職潛逃。
鄧鏗棄職逃走,此時方可認定民初瓊州改省努力落空。羅翼羣追憶説:“仲元之出鎮瓊崖,其始頗抱開發實業、建設國防之宏圖,曾積極羅致不少文武人員隨以俱往,然終以時局不靖,百廢未興,而二次革命之變起,不得己而去職出亡。”鄧鏗後由粵軍參謀長兼任第一師師長,他從各方面極力羅致人才,使成勁旅,後來的陳銘樞、李濟深、陳濟棠等輩都出自其麾下或門下,在鄧鏗1922年遭暗殺之後,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名重一時的軍事領袖。
“二次革命”失敗,非但終結了海南改省之事,而且由於討袁軍失敗,更導致袁世凱的爪牙龍濟光入粵。三年後龍濟光又以督辦礦務的名義“移駐”海南。所以,自此以後的幾年內,海南面對的就是軍閥龍濟光的時代。
自鄧鏗海南棄職逃往香港後,繼之而來的是龍濟光的部將、欽州人陳世華。是年秋,瓊崖設綏靖督辦,以陳世華任之。海南民主革命先輩林文英,第二年就是死在陳世華的屠刀之下。 [35] 
傾向革命
鄧鏗在援閩駐漳州時,受蘇聯十月革命和北京五四運動的影響,在朱執信的引導下,思想又有進步。鄧鏗雖是軍人出身,但頗受儒家思想影響,喜讀書。在漳州時,他愛讀《新青年》及孫中山所辦的《建設雜誌》等進步書刊。回到廣州後,他與時任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的陳獨秀常有接觸,所有這些都使他更傾向革命。 [20] 

鄧仲元人物評價

鄧仲元
鄧仲元(3張)
孫中山對鄧仲元被刺身亡深為悲痛,以大總統的名義下令追授鄧仲元為陸軍上將,並親致唁電:“電悉仲元遂以創死,傷哉!平日忠於國事,勇於奮鬥,前途之望,正復無限。壯年遽殞,不止粵中惜此人才也!身後宜從優異。倘有所志未竟之事,亦企完成之,以慰英魂。臨電不勝悽愴!” [1] 
國民黨其他要員也紛紛以唁電致哀。時任粵軍第二軍軍長許崇智、第二軍參謀長蔣中正吳忠信唁電雲:“廣州省長公署古廳長並轉廖次長均鑑:誦梗電,驚悉仲元兄噩耗,痛悼何如!仲元為國為黨,不辭勞怨,今竟被奸徒暗算狙擊而逝,九原有知,何能瞑目。務請窮緝奸徒,究出主使,以雪我等之恨,以慰先死之魂。臨電涕零,不知何措。崇智、中正、忠信叩,梗電印”。 [12] 
廖仲愷悲痛地説“仲元遽遭慘害,吾黨健者,又弱一個”。1922年4月3日,廖仲愷在寫給蔣介石的信中,對鄧鏗仍然念念不忘,他動情地説:“吾儕與仲元相處逾十年,道義之交,海內有幾,追懷良友,輒復潸然出涕”。 [9] 
1922年3月24日,陳炯明以鄧仲元“戰功尤偉,治軍嚴明”,上報大總統府,請求追贈鄧仲元為陸軍上將,並派總統府參軍徐紹楨前往祭奠。 [1] 
廣東都督胡漢民在1935年追憶鄧鏗時曾説過一句話:“總理革命數十年,直接奉命為主義前趨之軍人,當推仲元先生為第一人。” [15]  胡漢民亦曾稱讚鄧鏗為“武人之中,高節遠矚,惟公為能”。 [38] 
周恩來在《關於一九二四至二六年黨對國民黨關係》一文中説:“1923年以前,孫中山部下有一點革命性的部隊,是李濟深的第一師。這是鄧鏗系統的部隊”。 [10] 
李濟深曾説:“沒有鄧仲元(即鄧鏗)師長的偉大、毅力,就不可能有革命的粵軍第一師,併為其他部隊的模範;沒有擇生同志的忠貞和熱誠,也沒有鞏固的第一師,並堅定地為革命事業效命。” [11] 
國民黨元老羅翼羣先生評曰:鄧仲元先生為廣東軍界中之傑出人物,與朱執信、廖仲愷兩先生並世,同有中山先生股肱心膂之目。三人者,不僅人望相埒,且其鞠躬盡瘁,見害於奸敵之遭遇亦復相同。朱鄧二人逝世於中山先生之先,我每見中山先生提及二人之喪,輒有黨失忠貞,國失英賢之慨痛。論政治,朱執信、廖仲愷兩先生對中山先生之翊贊獨多;論軍事,則仲元先生運籌帷幄,建立革命武裝之貢獻特大。疇昔論中山先生基本革命部隊必曰粵軍,談粵軍必稱第一師,談第一師必及鄧仲元,其人望之隆,雖身後而勿替,且在國內戰爭與對日抗戰中嶄然露頭角之廣東軍人,亦不少出自仲元先生之麾下或門下,足見過去廣東軍政受仲元先生影響者至深且巨。(《廣東文史》第3輯第48頁) [12] 
鄧鏗與廖仲愷、朱執信同被視為孫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朱、廖二人多於政治、財政輔佐中山先生,鄧鏗則在軍事方面為中山先生所倚重。世人每談及孫中山先生的基本軍隊,必首推粵軍,言粵軍必首推第一師,言第一師則必及鄧鏗。所以後來陳炯明公開背叛孫中山時,就有人説,若鄧鏗還活着,陳炯明是必不敢做出此舉,即使陳炯明真的發難,鄧鏗也會及時將其解決。歷史雖不能假設,但鄧鏗的遇害,確使孫中山在軍事方面失去了一位得力幫手。(新華社評 [20] 
鄧鏗治軍嚴謹,廉正不阿,時人譽之為“南州鐵漢”、“平民式將軍”。(中共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 [59] 
辛亥革命元勳鄧鏗畢生致力於救國救民,英雄遠去,精神永存。(央視評 [54] 
陳曉平:鄧鏗為不世出的傑出軍事人才,只因去世太早,未能盡展所長,鄧鏗、許崇智是孫中山最倚重的兩大軍事幹部,蔣介石則是位居鄧鏗、許崇智之下的參謀人員。鄧鏗不死的話,蔣介石很難迅速冒頭。鄧鏗之死,確確實實改寫了現代史。 [41] 

鄧仲元人物逝世

1922年3月,前廣東將弁學堂總辦周善培來廣州觀光粵政,鄧仲元曾是周的學生,以師禮親赴香港迎接。21日傍晚7時10分,鄧仲元回到廣州大沙頭廣九車站(今廣州東站),突遭奸徒襲擊,腹中兩彈。鄧仲元遇刺事件,舉國震驚。
鄧仲元身中兩彈,一彈掠過腹部,微傷,另一顆子彈則貫胃部而出,重傷。鄧仲元中槍負傷後第一時間仍想奮力抓住兇手,但是傷重不支,只好馬上命令司機趕回省署,面見陳炯明詳述被刺狀況,並言“天下不能容好人,付之嘆息而已”。對夫人李順春告以後事後,乃入中法韜美醫院救治。臨行前安慰家人説:“軍人負傷,常事也,且餘並不感何等痛楚。”
3月22日,中法韜美醫院會集全市名醫十餘人會診,謂鄧仲元“若無他變徵,當無危險”。3月23日,原本患有肺癆的鄧仲元體温驟然升高,藥石無靈,於凌晨5時溘然長逝,年僅36歲。
鄧仲元逝世當天,於下午3時入殮,其靈柩暫寄於廣州永勝寺。4時出殯,靈車隊伍多達40餘輛。車隊經過各街道時,各店鋪皆閉户示哀,全城各機關均下半旗以誌哀悼。 [1] 
此惡耗一傳出,三軍將士都為之痛悼不已。3月24日粵軍各部紛紛舉哀帶孝,紀念鄧仲元----這位功勳卓著、廉潔奉公的粵軍創建人。 [12] 
從1922年6月中旬開始,地址設於廣州榨粉街門牌第十一號的鄧仲元廣州治喪事務處開始在《民國日報》刊登《鄧故上將葬期及追悼會期通告》。根據通告,鄧仲元於7月9日歸葬黃花崗,16日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開追悼大會。 [1]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初建於1912年,有規定不得附葬,但有感於鄧仲元在辛亥革命建功甚巨,孫中山特准鄧仲元墓設於陵園之內。1923年3月23日,鄧仲元死難一週年,國民黨廣東支部全體成員赴黃花崗致祭,由孫中山代表朱培德主祭。次年6月,孫中山親書墓碣。 [29] 

鄧仲元民國迷案

古諺有云“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從來陣前亡”,但鄧鏗卻以36歲的盛年,倒在了暗殺的槍下。他的死是民國的一個謎案(鄧鏗被刺案)。 [40]  [59]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鄧鏗之死是近代廣東政界、軍界的重大損失。關於他的死因,至少有三種説法:傳統的説法,是陳炯明指使其族陳覺民派人所為;也有人説,他由於在廣州禁煙遭仇敵報復;最近學界又有不同説法,認為鄧鏗死於陳炯明政治對手之手。 [38] 
鄧仲元遇難後,傳説紛紛,僉謂與陳炯明及其宵小有關,但久未石出。直至一九二八年冬,始將主謀行刺仲元的罪犯陳炯明親信族弟陳覺民拿獲正法。其餘兇手黃福芝、陳少鵬亦次第受到懲治。 [39] 
粵軍第一師師長鄧鏗(鄧仲元)之死,“實為孫、陳關係之轉捩點”,影響現代史至巨。鄧鏗被刺身死不到3個月,孫中山與陳炯明徹底決裂。對於鄧鏗死因,擁孫派、擁陳派各執一詞,聚訟多年。 [41] 
對於鄧鏗死因,擁孫派與擁陳派有着絕對對立的看法。《蔣總統秘錄》認為“陳炯明所指派的刺客,在廣九鐵路大沙頭車站行刺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鄧鏗。”擁陳派以陳炯明之子陳定炎為代表,他在《一宗現代史實大翻案》書中引用英國總領事報告,稱“他(指陳炯明)的參謀長鄧鏗為國民黨所謀殺。” [41] 

鄧仲元親屬成員

父親:鄧麗川(又名鄧金生),商人。 [20]  [38] 
岳父:李秉瑞,廣西桂林人,甲午戰爭失敗後,曾在台灣參與抗日。 [14] 
夫人:李順春 [8] 
弟弟:鄧揮 [24] 
兒子:鄧偉東 [55] 
外甥女:葉薇、葉翠屏、葉翠森 [15]  [28] 
外甥孫:周克堅,深圳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新東江縱隊粵贛邊縱研究會理事。 [26-27] 
外甥孫女:周曉 [56] 

鄧仲元後世紀念

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側,有一座民國陸軍上將之墓巍然壯觀,這就是鄧仲元墓。該墓有孫中山先生親題的墓碑,還有胡漢民撰寫的“陸軍上將鄧仲元墓表”碑,以及神采剛毅、手握指揮刀的軍裝立像。置身墓園中,仍能感覺到昔日粵軍將帥的英勇氣魄。 [6]  [51] 
惠州西湖仲元亭 惠州西湖仲元亭
鄧仲元遇刺身亡,廣東乃至全國為之震動,社會各界紛紛追悼。孫中山對鄧仲元“忠於國事,勇於奮鬥”的革命偉績和高尚品格給予高度評價,追贈其為陸軍上將,特許其附葬於廣州黃花崗烈士墓陵,並親書墓碑。許多城市都有悼念活動。這份悼念,直至今天仍能讓人深切感受到,比如在惠州,有惠州西湖荔浦風清的 “紀鄧山莊”、惠州西湖仲元醫院、惠州仲元嬰兒寄託所以及今天仍傲立豐湖的仲元亭;在廣州,有莊嚴肅穆的鄧仲元墓以及鄧仲元銅像仲元中學番禺仲元實驗學校廣東仲元中學附屬學校仲元圖書館等;在梅州,有仲元東路仲元西路,還曾籌辦過仲元職業學校等等,都是對鄧鏗永恆的紀念。 [1]  [7]  [45] 
國民政府在1935年通過了《紀念鄧仲元辦法》,確定每年3月23日為“先烈鄧仲元先生殉國紀念日”,並頒佈優恤鄧仲元遺族的訓令。除此之外,國民政府還發行紀鄧郵票、塑立鄧仲元銅像、建造“仲元號炮艦”以茲紀念。在廣州、惠州、梅州等地,也先後建立以鄧仲元名字命名的學校、醫院、圖書館、亭園、街道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鄧仲元為革命烈士。鄧仲元的故居、陵墓等,被當地政府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立碑保護,撥款修繕,並召開各種紀念會、座談會,緬懷和學習鄧仲元的英雄偉績和革命精神,以告慰忠魂,策勵後人。 [1] 
鄧仲元墓
黃花崗最大附葬墓
鄧仲元墓始築於1922年7月,1924年重修,1927年增修,佔地約360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有墓道門樓、銅像、樂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規模宏大,是黃花崗烈士陵園中面積最大的一座附葬墓,1983年8月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讓人格外注目的是墓冢上建有一座8米高的仿西式古典風格的亭子,亭中央豎“鄧仲元先生之墓”墓碑,孫中山題書。墓亭後是柱式紀念性建築的墓表,鐫刻胡漢民撰、陳融書的《陸軍上將鄧仲元墓表》。祭場左側為鄧氏夫人李順春及其子鄧偉東墓。
鄧仲元銅像
著名雕刻家創作
1931年4月2日,鄧仲元舊部、第八路軍總指揮陳濟棠以鄧氏“對於黨國勳勞各著”,去電呈請國府為鄧仲元鑄造銅像,蔣介石欣然應允。1932年,廣東當局聘請上海著名雕塑家李金髮到廣州雕刻鄧仲元銅像。李金髮為了完成這項備受世人矚目的任務,特別邀請了鄧仲元的家人和故舊,在現場觀看鑄造過程,務求重現鄧仲元原貌。1933年5月5日,廣州舉行盛大的銅像揭幕禮,銅像被安放於鄧仲元遇刺的地方——— 大沙頭廣九車站。
鄧仲元銅像身穿軍大衣,頭戴大檐軍帽,右手叉腰,左手握軍刀的全身塑像,再現了鄧仲元的英姿。上世紀50年代,銅像移至黃花崗鄧仲元墓園。
兩次發行郵票
1929年3月,《交通公報》第26期刊登交通部關於發行紀念鄧仲元郵票的訓令。同年,郵政總局發行紀念鄧仲元的郵票,面額一分。1933年又發行北平版鄧仲元烈士像郵票,三種面額,分別是半分、二分、四分。民國時期郵政總局一共為6名先烈發行了郵票,其中兩個是惠州人,另外一個是廖仲愷
仲元號炮艦
由造艦專家伍景英設計
1927年,時任廣東軍事委員會航務處處長的馮肇銘主持了新艦製造工程,將一艘60噸炮艦命名為“仲元號”。仲元號炮艦(又稱鄧鏗輪),由造艦專家伍景英設計,香港英商太古公司旗下的卑利船塢承造,1928年10月29日在香港下水。
仲元圖書館
仿北京文華殿富麗典雅
1927年,鄧仲元舊部、國民黨元老李濟深提議創建仲元圖書館。該館由建築師楊錫宗設計,式樣仿北京的文華殿,1929奠基,次年建成,位於廣州市解放北路越秀公園越秀山鎮海路。仲元圖書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富麗典雅,具有民族特色。1946年,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曾借為校址。建國初期,舊址曾為廣州市博物館。1957年,廣州美術館成立,以該館作館址。
仲元中學
蔣介石任名譽董事長
1934年春,為紀念鄧仲元,廣東創辦仲元中學,校址在廣州文德路廣雅書局內(今廣州中山圖書館附近)。首任董事長為辛亥革命元老胡漢民,著名政治家劉蘆隱為第一任校長。胡漢民逝世後,由蔣介石為名譽董事長,餘漢謀為常務董事長。1942年正式命名為“廣東省立仲元中學”。1946年8月,廣東仲元中學遷至番禺市橋鎮西郊大沙地繼續辦學至今,是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
惠州紀鄧山莊
仲元亭是西湖一景
1929年,駐惠師長李務滋募萬金收購惠州西湖荔浦風清一帶的民居廢墟建仲元別墅、植仲元林,名為紀鄧山莊,1930年建成。1937年,鄧仲元舊部李揚敬軍長於紀鄧山莊臨湖處建仲元亭,成為豐湖一人文景觀。鄧仲元摯友張友仁為山莊題聯:“問何時芒履板輿,大好湖山清夢冷;還依舊黃花濁酒,重陽風雨故人來。”
惠州仲元醫院
免費為貧病者施醫贈藥
惠州西湖仲元醫院,是1934年惠州各界為紀念鄧仲元而設,此前已籌備數年,原本打算選址於南壇關帝廟一帶,但涉及建設經費浩大,只好先將位於環城西路的長壽庵修葺暫用,先行設立第一施診所,主要用於救濟貧病者,免費施醫贈藥。據《香港工商日報》1935年8月16日記載,自1935年1月至7月間,該醫院幫助了貧病者2428人。
惠州仲元嬰兒寄託所
免費收養貧苦嬰兒
惠州仲元嬰兒寄託所依附於仲元醫院,於1934年7月5日啓用。該嬰兒寄託所的宗旨是 “凡屬貧苦之嬰兒,其父母無力贍養者,或因有特別事故暫時不能自行料理者,均得來所寄託”,而且嬰兒的“一切服裝、食品、雜費等,均由本所供給,不受分文”。 [8] 
人物故居及紀念館
鄧鏗故居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老城豬行東街51號,淡水鄧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鄧鏗之父又常年經商,因而故居佔地超過800平方米,頗具規模。在這所融合了客家圍屋、廣府建築以及西洋建築等多種元素的客家民居,人們可以通過實物展覽、現場復原等多種形式,瞭解到鄧鏗的生平業績。 [30] 
2015年12月10日,惠陽鄧仲元舊居(鄧仲元故居)、梅縣鄧仲元舊居和仲元小學舊址鄧仲元故居)兩處建築均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2] 
2019年10月9日,“鄧承修故居和鄧仲元舊居主題文化展示館”正式開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在開放儀式上,還舉行了鄧承修故居、鄧仲元舊居主題文化展示館開館紀念封、紀念戳的首發式。 [23]  惠陽鄧仲元舊居內展覽內容分為“客家子弟,崇雅精英”、“辛亥元勳,護法干將”、“馳騁閩桂,粵軍靈魂”、“一代英烈,千古流芳”四大部分,很好地重現了鄧仲元短暫但光輝奪目的一生。 [31] 
紀念活動
廣東仲元中學是專為紀念鄧仲元將軍所創辦。該校歷來重視繼承與發揚仲元精神,每年清明時節,仲元中學都組織全體高一年級1000多名學生,到黃花崗烈士陵園開展祭奠活動,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鞠躬致意、默哀悼念。學習七十二烈士及鄧仲元將軍勇於鬥爭、剛正不阿的愛國主義精神。 [17-18] 
2015年3月,由深圳新四軍研究會主持召開的鄧仲元將軍殉國九十三週年紀念追思會在深圳中泰來大酒店隆重舉行。 [25] 
2016年1月26日,鄧仲元將軍誕辰130週年紀念活動,在廣東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周田村葉挺將軍的家鄉葉挺將軍紀念園隆重舉行,鄧仲元將軍的親屬與鄧演達葉挺的親屬等社會各界的代表參加了此次紀念活動。 [15]  同日,由廣東惠州市政協、民革廣東惠州市委會聯合舉辦的“紀念鄧仲元將軍誕辰130週年座談會”在葉挺將軍紀念園舉行。來自廣州、深圳及惠州市黨史文史方面的專家、鄧仲元親屬以及部分民革黨員參加了會議。民革惠州市委會秘書長吳仕雄主持會議。會上,鄧仲元親屬代表追憶了鄧仲元先生的生平,專家學者們對鄧仲元將軍的事蹟以及其思想作了深入的研討。 [21] 
2018年5月6日,中央電視台【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系列報道播出《辛亥革命元勳——鄧鏗》篇。 [32] 
2021年8月20日,廣東仲元中學附屬學校舉行鄧仲元銅像揭幕儀式。 [61] 
2022年是辛亥革命元勳鄧仲元將軍殉國100週年,為進一步傳承仲元精神、傳接仲元情懷、傳遞仲元力量,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4月2日,廣東仲元中學附屬學校開展了“紀念鄧仲元將軍殉國100週年”清明祭拜活動。 [19]  [63] 
2022年,在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廣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策劃出品《穿越時空的光芒——廣州近現代先烈後人訪談錄》碧血黃花篇第五集——鄧仲元。 [42-43] 
2024年3月22日,廣州市黃花崗公園組織廣東仲元中學師生、鄧仲元后人和粵軍第一師後人約750人在鄧仲元烈士墓前開展“緬懷革命先烈 弘揚民族精神”——紀念鄧仲元烈士殉難102週年活動。 [62] 

鄧仲元藝術形象

1986年電影《非常大總統》,謝偉雄飾演鄧鏗。 [4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