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伐

(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攻擊)

鎖定
北伐,泛指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攻擊,現代史中常特指1926年至1928年間發生的北伐戰爭,由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洋政府的戰爭。1926-1927年間,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由於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7月汪精衞在武漢實行“分共”,公開背叛孫中山的國共合作政策,隨即與蔣介石合流,使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中途夭折。1928年4-9月,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派聯合組成的南京國民政府北伐軍,進行第二期北伐,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取得勝利,從此北洋軍閥覆滅, [1]  使得中國大陸地區統一在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旗下。
中文名
北伐
外文名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釋    義
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攻擊
相關戰爭
封狼居胥燕然勒功、謝安北伐、岳飛北伐北伐戰爭
相關朝代
東漢、東晉、南宋、民國

北伐秦漢北伐匈奴

北伐

戰國時期,匈奴逐漸強大起來,侵佔了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侵擾。秦統一六國後,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很快收復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陽山(內蒙古烏加河以北)直抵陰山一帶的廣大區域,並設九原郡統轄(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孟家灣),史稱秦攻匈奴之戰。此後,秦始皇命蒙恬將秦、燕、趙三國原築的長城加以增修。蒙恬修築的長城,主要由三大段組成。西北段,西南起臨祧(今甘肅氓縣),東北至九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包頭市西北);北段,由高闕至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以北;東北段,由代郡東行,抵遼東碣石。 [2] 

北伐西漢

漢武帝時期連續發動了多次北伐匈奴的戰役。元朔年間(前128一前123年)漢軍連續發動了河南、漠南戰役,匈奴不僅喪失自秦末以來佔據百餘年之久的河南地,而且位於漠南的匈奴伊稚斜單于部也因遭受漢軍的打擊而撤往漠北。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遣霍去病發動河西之戰,收復河西地區並陸續設置敦煌等四郡,從而揭開經營西域之序幕。兩年之後,即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發動自漢匈戰爭爆發以來規模最大的決戰——漠北之戰。在衞青與霍去病兩路漢軍的打擊下,匈奴伊稚斜單于與左賢王遠遁,從此漠南無王庭。經過長期戰爭的消耗,漢匈雙方的損失都十分嚴重,漢匈和親重新被提上日程。 [3] 

北伐東漢

章和二年(88年)十月,東漢朝廷命竇憲為車騎將軍,向北匈奴展開進攻。和帝永元元年(89年)六月,竇憲、耿秉率兵出鳴鹿塞,南匈奴也派萬餘騎在單于率領下出滿夷谷,在稽落山(今漠北西北部的額布根山)大破北匈奴,北單于逃遁。次年(永元二年,90年)竇憲又派副校尉閻普率三千餘騎擊敗伊吾之匈奴,這一仗不僅取得伊吾,而且使車師震懾。永元三年(91年)二月,竇憲又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出居延塞,圍北匈奴於金微山(即阿爾泰山,史稱金微山之戰)俘獲單于母閼氏以下五千餘人,漢軍出塞五千餘里。自漢出師以來從未達到如此遠的地方。此後,北匈奴被徹底擊潰,漠北出現大混亂的局面。匈奴主力離開了中國邊境走上了遙遠的西遷路程。北匈奴的西遷,是世界史上的件大事,由這一行動而引起古代世界出現的大變化,影響了歐洲和全世界歷史的發展。 [4] 

北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北伐三國伐魏

漢末天下三分之勢形成後,魏為最強,吳、蜀二國,常合力以與之抗。 [5]  較為著名的有東吳陸遜北伐、蜀漢諸葛亮北伐(228年-234年)、姜維北伐,但均未取得重大勝利。直至263年,蜀亡於魏。280年,司馬炎派兵攻下建業,滅掉吳,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幾十年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了短期的統一。 [6] 

北伐東晉收復故土

西晉南渡後,司馬睿在公元317年稱帝,即晉元帝,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在東晉的高級官員中,祖逖堅持北伐以收復中原(參考祖逖北伐)。但他得不到朝廷有力的支持,在十分不利的條件下,經過七八年的艱苦奮鬥,收復了一些地方。公元321年,祖逖病死,北伐也就停止。 [6]  此後,穆帝永和五年(349),石虎死後,後趙國內大亂,錄尚書事褚裒上表北伐,二月至八月興師伐趙,結果大敗,不久憂憤而死。(參考褚裒北伐 [7]  桓温在公元347年滅成漢;公元354年伐前秦,進軍順利,直達長安附近的灞上;公元369年伐前燕,直達枋頭(今河南省浚縣西南),史稱桓温北伐 [6]  (此間還有一次殷浩北伐,時間為穆帝永和八年(352)九月至永和九年十一月,歷時一年兩個月。此時取代後趙的冉魏已滅,主要是同前秦苻健爭奪許洛。彼時桓温欲率眾北伐,朝廷不許,簡文帝認為殷浩有盛名,便任用殷浩抗拒桓温。 [7]  )桓温取得了東晉在軍事上從未有過的勝利,但在伐秦伐燕勝利後都受到了挫折,而桓温本人又有篡晉的野心,東晉統治集團內部滋長了尖鋭的矛盾和鬥爭。373年,桓温死,謝安執政,東晉政局轉向安定,但前秦對晉的威脅卻又趨於嚴重了。 [6] 
淝水之戰後,北方局勢一度陷於混亂,東晉乘勝北伐,收復了一些地方。晉將劉牢之一直進軍到後趙、前燕所曾經建都的鄴。但這時東晉內部矛盾日趨尖鋭,公元404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帝。但他稱帝不過三四個月,就被劉牢之的部將劉裕趕出建康。接着,劉裕迎回晉安帝,恢復了他的皇帝名義,並出兵北伐南燕和後秦,平定了江陵、成都、襄陽等地的分裂勢力,逐漸樹起了自已的威信(參考劉裕北伐)。公元420年,劉裕認為他作皇帝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廢掉晉帝而建立宋朝。東晉亡。 [6] 

北伐南朝伐魏

南北朝的對立,起於公元420年宋之代晉,終於公元589年隋之滅陳,共170年。其間南北的強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敗及侯景的亂梁為兩個重要關鍵。宋武帝死後,魏人乘喪南伐,取青、兗、司、豫四州。此時的魏人,還是遊牧民族性質,其文化殊不足觀,然其新興的剽悍之氣,卻亦未可輕視,而文帝失之於輕敵。430年,遣將北伐,魏人斂兵河北以避之,宋朝得了虎牢、滑台而不能繼續進取,兵力並不足堅守。至冬,魏人大舉南下,所得之地復失。文帝經營累年,至450年,又大舉北伐。然兵皆白丁,將非材勇,甫進即退。魏太武帝反乘機南伐,至於瓜步。所過之處,赤地無餘,至於燕歸巢於林木,元嘉之世,本來稱為南朝富庶的時代的,經此一役,就元氣大傷了,而北強南弱之勢,亦於是乎形成。(參考元嘉北伐 [5] 
梁武帝蕭衍得位後,早年政治頗為清明。自宋明帝時和北魏交兵,盡失淮北之地。齊明帝時又失沔北。東昏侯時,因豫州刺史裴叔業降魏,並失淮南。梁武帝時,大破魏兵於鍾離,恢復了豫州之地。對外的形勢,也總算穩定。 [5] 
北魏東西二分後,南北方政治勢力都逐漸衰弱。陳宣帝太建初,北方王朝周、齊爭戰,高齊國勢益衰。於是,陳相機實施太建北伐。然始勝終敗,終結了東晉南朝的北伐史。 [8] 

北伐隋唐時期

隋統一後,威脅主要來自周邊少數民族。文帝時期,突厥狃於南北朝末年的積習,求索無厭。中國不能滿其欲,則擁護高齊的遺族和中國為難。文帝決然定計征伐,大破其兵。煬帝即為後,又於611、613、614年,三次發兵北伐高句麗,均失敗而返。天下騷動,亂者四起。 [5] 
突厥因隋末之亂,復強盛,控弦之士至百萬。北邊崛起的羣雄,都尊奉它,唐高祖初起時亦然,突厥益驕。天下既定,贈遺不能滿其欲,就連年入寇,甚至一年三四入,北邊幾千裏,無處不被其患。太宗因其饑饉和屬部的離叛,於630年,發兵襲擊,擒其頡利可汗。突厥的強盛,本來是靠鐵勒歸附的,此時鐵勒諸部,以薛延陀、回紇為最強。突厥既亡,薛延陀繼居其地。644年,太宗又乘其內亂加以翦滅。回紇徙居其地,事中國頗謹。(可參考唐滅東突厥之戰 [5] 

北伐五代十國與契丹侵入

唐末亂世,契丹逐漸崛起。石敬瑭奪位,割燕雲十六州,稱臣於契丹。後周世宗時,政治清明,於是國勢驟張。先伐敗後蜀,又伐南唐,盡取江北之地。959年,遂舉兵伐遼。恢復了瀛、莫、易三州,直逼幽州。此時正值契丹中衰之際,倘使周世宗不死,燕、雲十六州,是很有恢復的希望的。惜乎世宗在途中遇疾,只得還軍,未幾就死了。嗣子幼弱,明年,遂為宋太祖所篡。(參考後周攻遼河北之戰 [5] 

北伐宋遼金元時期

北伐北宋

宋太祖得位後,契丹又興盛起來。宋朝若要以力服契丹,非有幾十萬大兵,能夠連年出征,攻下了城能夠守,對於契丹地方,還要能加以破壞擾亂不可。的事,所以宋太祖不肯輕舉。而太宗失之輕敵,滅北漢後,不顧兵力的疲敝,立刻進攻。於是有高梁河之敗。至公元985年,太宗又命將分道北伐,亦不利。(參考雍熙北伐)而契丹反頻歲南侵。自燕、雲割棄後,山西方面,還有雁門關可守,河北方面,徒恃塘濼以限戎馬,是可以御小敵,而不足以御大軍的。契丹大舉深人,便可直達汴梁對岸的大名,宋朝受威脅殊甚。1004年,遼聖宗奉其母入寇,至澶州。真宗聽了宰相寇準的話御駕親征,才算把契丹嚇退。然畢竟以歲幣成和。 [5] 

北伐南宋

1127年靖康之變,金兵攻破開封,北宋覆亡。自此宋室為收復失地多次北伐,包括岳飛北伐隆興北伐開禧北伐等,均以和議而終。此後,宋、金皆已勢成弩末。與此同時,北方蒙古崛起。1210年,成吉思汗伐夏,夏人降。1234年,復又滅金。南宋聯合蒙古,乘機收復了三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史稱端平入洛。然宋軍入汴、洛而不能守。蒙古反因此南侵,江、淮之地多陷。至1276年,臨安不守。 [5] 

北伐元朝

蒙古強大以後,南征北伐,所征服之地,幾乎包含整個亞洲,而且還有跨歐洲的一部分。元自世祖之後逐漸衰頹,到順帝時,政治既亂,而又時有水旱偏災,草澤英雄,乘機而起。其中較大的是:台州的方國珍,徐州的李二湖北的徐壽輝,濠州的郭子興,高郵的張士誠。而劉福通以白蓮教徒,起於安豐,奉其教主之子韓林兒為主。1358年,劉福通分兵三道:一軍入山、陝,一軍入山東,自奉韓林兒復開封。此時元朝方面,亦有兩個人出來替其掙扎,那便是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他們是在河南起兵幫助元朝的。此時因陝西行省的求援,先入陝解圍。又移兵山東,把劉福通所派的兵,圍困起來。劉福通的將遣人把察罕刺死。其子庫庫帖木兒代總其兵,才把劉福通軍打敗,劉福通和韓林兒,走回安豐,後為張士誠所滅。然其打山西的一支兵,還從上都直打到遼東,然後被消滅。軍行數千裏,如人無人之境,亦可謂雖敗猶榮了。(參考紅巾軍北伐 [5] 

北伐明朝伐蒙古

元末北方大亂,1368年,明太祖命徐達、常遇春兩道北伐。徐達平河南,常遇春下山東,會師德州,北扼直沽。順帝走上都。(參考徐達北伐)太祖使徐達下太原,乘勝定秦、隴,庫庫帖木兒奔和林。常遇春攻上都,順帝再奔應昌。1370年,順帝死,明兵再出,愛猷識理達臘亦奔和林。不久便死,子脱古思帖木兒嗣。1387年,太祖使藍玉平遼東,乘勝襲破脱古思帖木兒於捕魚海(今達裏泊)。脱古思帖木兒北走,為其下所殺。其後五傳皆被弒,蒙古大汗的統系遂絕。(參考明太祖北征)元宗室分封在內地的亦多降,唯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據云南不服。1381年,亦為太祖所滅。 [5] 
成祖既篡建文帝,即移都北京。對於北方的控制,本可更形便利。他亦曾屢次出征,打破韃靼和瓦刺。 [5]  (明成祖於1410年-1424年五次親征漠北,史稱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又稱永樂北伐) [9]  至英宗立,年幼,寵太監王振。其時瓦刺強,殺韃靼酋長,又脅服兀良哈。1449年,其酋長也先入寇。王振貿然慫恿英宗親征。至大同,知兵勢不敵,還師。為敵軍追及於土木堡,英宗北狩。(可參考明英宗北伐 [5] 

北伐清末太平軍北伐

清末內憂外患。洪秀全以1850年,起事於桂平的金田村。明年,下永安,始建國號。又明年,自湖南出湖北,沿江東下。1853年,遂破江寧,建都其地,稱為天京。隨之派兵北伐,直逼天津。然其北上之軍,因孤立無援,遂被清軍所滅。(可參考太平軍北伐 [5] 

北伐民國北伐戰爭

中華民國自民國十五年(1926年)至十七年(1928年),由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洋政府的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北伐戰爭的直接打擊目標是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從表面上看,北洋軍閥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他們控制着受到各國承認的中央政府,擁有巨大的財力物力:他們直接掌握的軍隊有70萬人,而國民政府所轄的國民革命軍只有10萬人左右。但是北洋軍閥有兩個致命的弱點:第一,全國人民對他們的統治早已深惡痛絕,而把越來越多的希望寄託在南方的國民政府方面。第二,他們內部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中,主要分為三支勢力:直係軍閥首領吳佩孚控制着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直隸保定一帶,大約有兵力20萬人:原屬直系的孫傳芳,盤踞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有軍隊20萬人左右,此時已形成一支獨立勢力:實力最雄厚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控制着東北三省、熱河、察哈爾、京津地區和山東,兵力有30多萬人。這三支勢力之間存在着深刻矛盾,難以一致行動,便於北伐軍對他們各個擊破。 [10] 
國民革命軍在以加倫為首的蘇聯軍事顧問的建議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進,迅速消滅北洋軍閥中最薄弱的一環一吳佩孚部的主力,爭取張作霖、孫傳芳兩部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中立:待兩湖戰場取得勝利後,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部:最後,北上解決實力最為雄厚的張作霖部。這個戰略方針是正確的。 [10] 
根據這個方針,1926年5月,李宗仁統率的桂軍組成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等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兵湖南,援助剛歸順國民革命軍而正被吳佩孚部擊敗退守湘南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部。北伐正式開始後,從廣東出發的國民革命軍第四、第七軍主力進入湖南同原在湖南的第八軍會合後,於7月11日勝利進入長沙,8月22日佔領嶽州,隨後進入湖北境內。 [10] 
當北伐軍直逼武漢時,吳佩孚匆忙將他的主力部隊從北方調到沿鐵路線的汀泗橋、賀勝橋憑險要地勢設防固守。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主力和第八軍一部,經過浴血苦戰,在8月下旬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擊潰吳佩孚部主力。葉挺獨立團在這場惡戰中英勇搏殺,建立了重大功勳。接着,第八軍主力渡過長江,在9月6日、7日分別佔領漢陽和漢口。10月10日,第四軍主力和第八軍一部攻克已被圍困月餘的武昌,葉挺獨立團首先攀登城頭,其他各部相繼入城,全殲吳佩孚部主力。獨立團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因此贏得“鐵軍”的稱號。 [10] 
當北伐軍在兩湖戰場取得重大勝利後,原來抱中立態度的孫傳芳部改變態度,在8月底派重兵從江西向兩湖側翼進攻,企圖切斷北伐軍的後路。9月間,原來擔負監視孫部任務的國民革命軍第二、第三、第六軍和第一軍第一師進入江西作戰,一度佔領南昌。孫傳芳調集主力反撲,重新奪回南昌。蔣介石親自指揮的第一軍第一師遭受慘重損失。於是,第四、第七軍先後轉入江西,匯合其他各軍,於11月初在南潯鐵路帶發動猛烈進攻,終於殲滅孫傳芳部主力,佔領九江、南昌。原來留駐粵閩邊境的第一軍兩個師也乘勢向福建發動進攻,在12月不戰而下福州。隨即,北伐軍制定奪取浙江、上海,會師南京的計劃,並首先開闢浙江戰場,於1927年2月進佔杭州,平定浙江全省:3月,北伐軍相繼佔領安慶、南京等地,並開進上海。至此,長江以南地區完全為北伐軍佔領。 [10]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衞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所取得的勝利果實被以蔣介石、汪精衞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竊取。 [11] 
在北伐軍取得巨大勝利的同時,原來從南口退守綏遠一帶的馮玉祥部國民軍,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於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揮軍南下。剛從蘇聯回國並加入國民黨的馮玉祥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共產黨員劉伯堅任國民軍聯軍政治部副部長。到11月間,國民軍聯軍已控制陝西、甘肅等省,準備東出潼關,響應北伐軍。 [10] 
南方風雲變幻之際,北方仍然處於北洋軍閥的統治之中。1928年4-9月,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派聯合組成的南京國民政府北伐軍,進行第二期北伐,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及孫傳芳、吳佩孚殘部,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東北易幟,從此北洋軍閥覆滅。從此,南京國民政府便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1]  [12]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7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22,220
  • 2.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 第4卷 中古時代 秦漢時期 上 5 修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9,第196-200頁
  • 3.    宋超,孫家洲,秦直道與漢匈戰爭,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8.08,第145-146頁
  • 4.    林劍鳴著,秦漢史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1,第847-848頁
  • 5.    中國通史:插圖版/呂思勉著。——北京:中國紡 織出版社,2019.7,第82-85,101-102,111-113,131,139,145-150,159-164,190頁
  • 6.    《中國通史綱要》,白壽彝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1,第161,164-166,172頁
  • 7.    王蕊,魏晉十六國青徐兗地域政局研究,齊魯書社,2008.09,第279頁
  • 8.    王光照著,歸園集 王光照史學論文集,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06,第386頁
  • 9.    邵士梅,蔣筱波編譯,中國通史 卷2,三秦出版社,2008.01,第232頁
  • 10.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 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06,第73-75頁
  • 11.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
  • 12.    陳旭麓主編,五四後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第147-15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