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微山之戰

鎖定
金微山之戰是指91年,竇憲派大將軍耿夔、任尚、趙博等率8000人遠征北匈奴單于獲勝,去塞五千餘里而還的戰役。此戰是漢軍出擊匈奴行程最遠的一次。 [1-2] 
名    稱
金微山之戰
發生時間
90年
地    點
蒙古
參戰方
東漢、匈奴
結    果
東漢獲勝
參戰方兵力
東漢8000人
匈奴8000人
傷亡情況
匈奴 死亡8000人
主要指揮官
東漢:耿譚;匈奴:北單幹。
前    任
河雲北之戰
後    續
任尚等追殺北匈奴單于之戰

目錄

金微山之戰背景

永元三年,竇憲決定徹底消滅北匈奴,遂派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率兵出居延塞,

金微山之戰過程

漢軍遠襲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單于軍,斬閼氏、名王以下5000餘人,北單于領數騎逃脱。漢軍出塞5000餘里,是漢軍出擊匈奴行程最遠的一次。

金微山之戰影響

這次戰役後,“北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一部向西遠徙,餘部潰散。北匈奴單于在蒲類海“款塞乞降”。蒲類海,毗鄰東漢的伊吾。竇憲利用這一時機“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以耿夔為中郎將,賜授印璽,持節衞護之,如南單于故事。並命中郎將任尚持符節護衞,屯駐伊吾。方欲輔歸北庭,既聞竇憲死,逐率其眾北還。和帝派將兵長史王輔與任尚追擊,殺北單于,滅其眾。東面的鮮卑逐漸西移,北匈奴餘部10餘萬人歸附,鮮卑佔據了北匈奴的故地。 [3-5] 
北匈奴敗亡後,南匈奴曾數次叛漢,但都被東漢平定。隨着南匈奴內附日久,其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漸發生了變化,與漢族一樣過定居生活。南單于的地位也發生變化,或由東漢政府所立,或須經東漢政府認可,同內地諸侯王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了。

金微山之戰評價

東漢取得攻滅北匈奴的勝利,其根本原因在於東漢王朝進行的是正義的戰爭,是為保衞北部邊疆的安寧,統一中國北部而進行的戰爭。其次,雙方國力相差懸殊。東漢經光武中興以來四、五十年的恢復、發展,出現了國富兵強的殷盛局面,國力增強,為戰爭準備了較為充足的人力物力條件。而匈奴不僅遭受連年的旱蝗災害,而且內部分崩離析。先是南匈奴歸附東漢,繼而大批部眾不斷向東漢投降,周邊各族乘機起兵圍攻,使其實力一降再降,在幾次大戰中,根本無還手之力,損失慘重。再次,東漢政府戰略戰術運用得當。東漢初,面對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勢,東漢政府採取守勢,避免與其爭鋒,致力於發展經濟、恢復國力,待其內部混亂,實力大減時,抓住戰機適時地發動了大規模戰爭,使北匈奴得不到喘息的機會。在戰爭中,以竇固、竇憲為首的東漢諸將,英勇敢戰,成功地運用長途奔襲、窮追猛打的戰術,連戰連勝,將東漢先進的戰略戰術、治軍方略及武器裝備,與騎兵的剽悍勇猛結合起來,使東漢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三年,憲復出河西,以夔為大將軍左校尉。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廷,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以下五千餘級,單于與數騎脱亡,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里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乃封夔粟邑侯。
  • 2.    金微山之戰  .中國史博學人.2015-06-01[引用日期2015-06-03]
  • 3.    《後漢書•耿弇列傳》:夔字定公。少有氣決。永元初,為車騎將軍竇憲假司馬,北擊匈奴,轉車騎都尉。三年,憲復出河西,以夔為大將軍左校尉。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于廷,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已下五千餘級,單于與數騎脱亡,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裏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乃封夔粟邑侯。會北單于弟左鹿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眾八部二萬餘人,來居蒲類海上,遣使款塞。以夔為中郎將,持節衞護之。及竇憲敗,夔亦免官奪爵土。
  • 4.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三年,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單于,將右温禺鞬王、骨都侯已下眾數千人,止蒲類海,遣使款塞。大將軍竇憲上書,立於除鞬為北單于,朝廷從之。四年,遣耿夔即授璽綬,賜玉劍四具,羽蓋一駟,使中郎將任尚持節衞護屯伊吾,如南單于故事。方欲輔歸北庭,會竇憲被誅。五年,於除鞬自畔還北,帝遣將兵長史王輔以千餘騎與任尚共追誘將還斬之,破滅其眾。
  • 5.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時竇憲復出屯武威。明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憲日矜己功,欲結恩北虜,乃上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為北單于,置中郎將領護,如南單于故事。事下公卿議,太尉宋由、太常丁鴻、光祿勳耿秉等十人議可許。安與任隗奏,以為“光武招懷南虜,非謂可永安內地,正以權時之算,可得捍禦北狄故也。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單于反其北庭,並領降眾,無緣復更立阿佟,以增國費”。宗正劉方、大司農尹睦同安議。事奏,未以時定。安懼憲計遂行,乃獨上封事曰:“臣聞功有難圖,不可豫見;事有易斷,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單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備,故匈奴遂分,邊境無患。孝明皇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墜,赫然命將,爰伐塞北。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餘萬人,議者欲置之濱塞,東至遼東,太尉宋由、光祿勳耿秉皆以為失南單于心,不可,先帝從之。陛下奉承洪業,大開疆宇,大將軍遠師討伐,席捲北庭,此誠宣明祖宗,崇立弘勳者也。宜審其終,以成厥初。伏念南單于屯,先父舉眾歸德,自蒙恩以來,四十餘年。三帝積累,以遺陛下。陛下深宜遵述先志,成就其業。況屯首唱大謀,空盡北虜,輟而弗圖,更立新降,以一朝之計,違三世之規,失信於所養,建立於無功。由、秉實知舊議,而欲背棄先恩。夫言行君子之樞機,賞罰理國之綱紀。論語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行焉。’今若失信於一屯,則百蠻不敢復保誓矣。又烏桓、鮮卑新殺北單于,凡人之情,鹹畏仇讎,今立其弟,則二虜懷怨。兵、食可廢,信不可去。且漢故事,供給南單于費直歲一億九十餘萬,西域歲七千四百八十萬。今北庭彌遠,其費過倍,是乃空盡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詔下其議。安又與憲更相難折。憲險急負埶,言辭驕訐,至詆譭安,稱光武誅韓歆、戴涉故事,安終不移。憲竟立匈奴降者右鹿蠡王於除鞬為單于,後遂反叛,卒如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