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子豐

(中國香港商人和教育家)

鎖定
林子豐(1892年—1971年4月17日),博士,中國香港商人和教育家,生前熱心公益,並大力推動浸信會在香港的發展。他於1922年在廣州創辦嘉華銀號(中信嘉華銀行前身),後來又分別在1956年和1963年成立香港浸會學院和浸會醫院,當中浸會學院在1994年11月獲政府批准,正式升格為香港浸會大學(HKBU)。林子豐在1971年4月17日病逝,享年80歲。他死後,謝志偉接任浸會學院校長一職。
中文名
林子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2年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17日
出生地
廣東揭陽

林子豐早年生活

林子豐於1892年出生,祖籍廣東省揭陽市,其父曾在鄉村教書,後來成為浸信會牧師。林子豐早年在廈門北京求學,後來於1915年來港發展。他於1920年迎娶陳植亭為妻,兩人育有七名兒子和兩名女兒。當中,其子林思齊是加拿大首位華人省督。

林子豐商業生涯

在1922年2月2日,林子豐在廣州創辦了“嘉華銀號”,後於1924年將總行遷至香港德輔道中,並以“嘉華儲蓄銀行”命名,當時的資本為五十萬港元。到1931年的時候,林子豐又在上海開設分行,業務一度快速擴張。惟中國經濟在1935年出現不穩,以至上海廣州分行被迫關閉。後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爆發,全數業務都宣告停頓,一直至1945年才重新在香港開業,並且在1949年1月易名“嘉華銀行有限公司”。
林子豐的銀行業務在戰後平穩發展,其子林思齊亦曾在銀行任職。至於他本人則一直打理銀行到1971年逝世為止。林子豐死後,由於家族後人無心經營,控股權遂於1975年由新加坡僑商劉燦松取得。
林子豐亦曾經從事煤炭業務,時常以貨輪從越南運來大批煤炭。據瞭解,林子豐曾同情霍英東一家家境清寒,因此特意安排霍英東的母親,負責把煤炭駁運到岸上,以賺取佣金

林子豐公益事業

林子豐一向篤信基督教,早在1930年代已在浸信會開辦的培正中學擔任校董,曾經在1933年協助學校在何文田覓得土地興建校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又義務擔任培正中學和培道中學校監,另外又自1944年至1946年代任澳門培正中學校長。戰後,林子豐再度以義務的性質,出任培道中學的校主和監督,以及義務自1950年至1965年擔任香港培正中學校長,之後改任校監至1966年退休,任內獲得不少捐助,對該校的建設甚有建樹。而自1955年5月起,林子豐亦曾經擔任民生書院的校監兼校董會主席。
由於政局變遷,廣州的“兩廣浸信會聯會神道學校”於1950年被迫關閉,浸信會於是決定改於香港建立神學院,並以林子豐為籌委會主席,最後在1951年正式成立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到1956年,林子豐為了繼承浸信會的辦學精神,創辦了香港浸會學院,並由他本人義務擔任校長至1971年逝世為止。由於未能覓得到土地,學院最初要借用香港培正中學的校舍,至後來才遷至九龍塘。為了讓學院有舉辦典禮的場地,林子豐在1970年慶祝與妻子的金婚紀念時,捐出港幣五十萬興建大專會堂,惟會堂要到1978年5月,即林子豐身後七年才告落成。
經林子豐等的請求下,港督葛量洪爵士曾答應批出九龍窩打老道的一幅土地,以興建浸會學院和浸會醫院。當中,浸會醫院在1959年4月動工,在1962年落成,並於1963年7月1日正式啓用。
家鄉:廣東揭陽金坑鄉(現屬廣東省揭西縣金和鎮)
金坑村地處榕江中游堤圍轉彎處,江面狹窄,每逢農曆五六月份雨季,數日暴雨,榕江水位上漲,急流洶湧直衝堤岸,洪澇災害頻頻發生。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旦榕江崩堤,金坑村連同周邊陽夏、鳳湖、洪溝、山湖、河內等村莊和十萬餘畝農田,將受洪水無情肆虐蹂躪,成為一片汪洋澤國。
1931年春,林子豐博士回鄉探親,深悉鄉民遭受水災之苦,決定為民排憂解難。回到香港後,即請工程師一行五人,親臨現場勘察,擬訂防洪方案,規劃設計工程,並捐贈巨資修堤圍、築碼頭。各鄉賢達也一呼百應,組織鄉里青壯民工搬沙運土,加高加寬堤圍,又用木船從揭陽購來大量石頭,築成一座堅固壯觀的護堤大碼頭——瓜園碼頭。
堤壩加固和碼頭建成後,洪災消失,十多萬畝田園作物收穫穩定,十多萬鄉民安居樂業。幾十年來,瓜園堤圍從未崩漏,瓜園碼頭至今保持完善。
金坑鄉世代以農業為主,雖地處榕江之濱,但由於沒有水利設施,無法引水灌溉田園,若遇久晴無雨,水源短缺,只得深井汲水,三搬四戽,滴水如油。鄉民長年靠天吃飯,辛勤耕作卻往往只落得個廣種薄收甚至顆粒無收,生活十分貧困。
1932年春,林子豐博士從香港回家為母慶壽,適逢春旱,赤地遍野,鄉親們只得靠打井取水灌田播種,苦不堪言。子豐博士看到此情此景,心急萬分,當眾倡導興修水利,回香港後,他特邀“白氏”水利工程師,親身陪伴到金坑村勘察測量,精心規劃設計,制訂了引水工程方案,並慷慨解囊,負責工程費用,同時由各村保長髮動組織人力,在大架山地段榕江堤壩鑿一道溝,名叫新溝,引榕江之水,自大架山榕江入口,流經圓姑山、尖石山、紅山仔、劉厝園村,柑園寨、坑美園村、庵園村、竹宅村、新園村、後埔、陳厝林、安境、大湖寨、高園村,全長12華里,溝面寬1丈2尺,底寬4尺,水流流至各村田頭,由鄉民用水車車水灌溉農作物,受益農田面積1.5萬畝,解決了七鄉八里農田灌溉困難。
1971年,子豐博士逝世,彌留之際,深感自己一生遺憾的是未能在家鄉建設一所中學,特囑咐其弟樹基及其子日後應完成他的遺願。1988年,林思顯、林思齊謹遵父囑,以林子豐家族名義捐資50萬元支援金坑中學建設。1992年,再次捐資200萬元,建造配套金坑中學大禮堂,匾曰“子豐堂”。 [1] 

林子豐成就及榮譽

林子豐榮譽

O.B.E. (1957年)
奧克拉荷馬州浸會大學(1955年)
貝勒大學(1965年)
史丹森大學(Stetson University,1965年)

林子豐以他命名之事物

林子豐 林子豐
林子豐博士紀念杯:浸會大學的一項體育運動
林子豐博士紀念大樓:由大學會堂擴建而成
林子豐紀念樓:位於民生書院
林子豐堂:位於香港培正中學
香港培正中學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金坑中學:子豐堂 [2] 
植豐園:位於揭西金和金坑的植豐園是民國時期香港金融企業家和教育家林子豐的故居,揭陽市市政府將其2009年8月列入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林子豐曾任公職

九龍城浸信會執事
香港浸信聯會主席
世界浸聯會大會副會長(1960年)
香港潮州商會會長(1937年—1939年)
香港浸會學院校長(1956年—1971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