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健彰

鎖定
吳健彰(1791-1866年),清朝中期的“夷務”人才,清政府的外交重臣 [1]  。名天顯,號道普,小名阿爽。廣東廣州府香山縣前山翠微人(今珠海市香洲區翠微村)。出身貧寒,在廣州十三行充當僕役。乖巧勤快,善揣摸洋人心意,英語流利,頗受洋商器重。遂積累資金,與外商貿易,逐漸致富。並開設了同順行,躋身於十三行行商之列。
本    名
吳健彰
道普
所處時代
清代
出生地
廣東廣州府香山縣翠微鄉
出生日期
1791年
逝世日期
1866年
性    別
小    名
阿爽

吳健彰人物生平

吳健彰積資捐官

吳健彰,生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名天垣 ,號道普,廣州府香山縣前山翠微(今屬珠海)人。早年的吳健彰出身貧寒,以販雞為生,加之小名阿爽,故得諢名“賣雞爽”。20歲,吳健彰嘗試與洋人作小額買賣,後來進入廣州的洋行打工,充當僕役。由於他乖巧勤快,善揣摸洋人心意,更學得英語流利,故頗受洋商器重。他遂積累資金,與外商貿易,逐漸致富。道光十二年(1832),41歲的吳健彰在今仁濟西路以南至西濠二馬路以北一帶的寶順大街開設了同順行,躋身於十三行行商之列。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吳健彰憑着經營茶葉貿易,積累巨資,並投資旗昌洋行,成為該行七大股東之一。約道光二十五年(1845),吳健彰結束廣州的生意到上海,經營茶葉貿易、典當業等,成為上海灘的大買辦。此時的吳健彰已不是“賣雞爽”,連洋人都改口稱他為“爽官”了。吳健彰與上海怡和、旗昌、寶順三家大洋行聯繫密切,業務不斷拓展,成為近代早期上海灘的著名買辦。吳積累巨資後,不斷納錢捐官,道光二十七年(1847) 以白銀五十萬兩,捐得蘇松太兵備道記名按察使兼江海關(上海海關)監督的肥職。

吳健彰通夷之才

道光二十八年(1848)參與查辦“青浦教案”後,吳健彰因與洋人有“水乳之合”,被清廷認為是“通夷之才”,升任護理蘇松太道。不久,更實授為蘇松太道(即上海道)兼江海關監督。其時,正值英、美、法等國不斷擴大南京條約所取得的權益,壓迫清政府在上海建立並擴大租界。吳健彰參與或主持談判,屈服於列強的壓力,使半殖民地化的租界制度在上海確立。並推及至全國各通商口岸。為鎮壓太平天國小刀會起義,取得餉源,清廷授權兼任江海關監督的吳健彰於咸豐四年(1854)夏與英、美、法領事談判,拱手出讓海關主權,將海關和關員置於英、美、法三國領事管轄之下,此一半殖民地海關税務司制度又從上海推及全國通商口岸。 [2] 
咸豐三年(1853)小刀會起義時,吳健彰曾被義軍所俘,為美國公使馬沙利救出,在租界重建政權。咸豐四年(1854)夏,吳健彰因官場權力鬥爭,以貪污瀆職被參革職。 [2]  咸豐六年(1856),向榮為吳健彰保薦,奏稱吳健彰在上海道任內,曾僱船入江作戰,頗為得力,尚屬有用之才,希望將他留在江南大營,“效力贖罪,俾令設法添辦仗船,量材器使。”咸豐帝准奏,並讓廣東督撫發還其原籍家產。吳健彰留在向榮軍營後,曾到上海僱募船隻入長江助剿太平軍。 [3] 

吳健彰返籍以終

咸豐八年(1858),由候補知府升至候補道。次年(1859年),已近古稀之年的吳健彰看透了官場險惡,“以病返籍作終老計”。
同治五年(1866),吳健彰在家鄉病卒。 [2] 

吳健彰主要影響

回鄉後,吳健彰廣置田地,將翠微街道“悉鋪以石”,修起兩米來寬、長約兩三公里的石板路。據翠微村《吳氏族譜》記載,吳健彰回到家鄉後曾捐地225畝,重修族譜,廣置“義田”、“恤孤寡”,甚至“聞河南災荒,即捐二萬二千兩濟賑災民”。在當時村民眼裏,吳健彰是個造福桑梓的“大善人”。 [2] 
參考資料